无论孩子学习怎样,家长都焦虑,有你吗

孩子上小学 家长三大焦虑怎么办
原标题 [孩子上小学 家长三大焦虑怎么办]
  “儿子今年秋季读小学,两三个星期下来,我发现我比他还要急。这个愣头愣脑的小家伙,真不知道读书该怎么读。”小田今年秋季读小学,他妈妈仿佛也随着进入了一级战备。
  据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上学的焦虑情绪,一位班主任说:“开学第一周我接到的家长电话,每天至少10多个。家长们说来说去,就是对孩子能否适应学习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很显然,他们都有一个很过分的期望孩子一到小学马上变成好学生。”
  焦虑之一:怕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
  “你今天学得怎样”、“你今天学了几个字”,放学后的校门口,你总能听到接孩子的家长在急切地问话。今年接一年级新班的李老师说:“开学前几周,是我们上海小学的学习准备期,不会教很多内容。但家长碰到我们老师,几乎问的都是清一色学习问题,教了什么字啦,学了哪道算术题啦,在他们眼里,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学习。”
  还有的家长见到班主任,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和笔,请老师将当天学习的东西复述一下,记下来回去给孩子“补课”。
  看着新生家长的焦虑举动,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明珠小学校长倪中华指出,对小学一年级新生而言,开学几周,学习生活刚刚开始,没有家长想的这么复杂和前瞻,也没有多少学习进度的问题。他认为,与其关心孩子的学习进度,倒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受益终身。况且单凭几周学习,就给学生扣上跟不上学习的帽子太轻率。家长的焦虑其实是对孩子的认知规律还缺少认知。
  焦虑之二:怕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我家孩子今年读小学,听人家说,要让孩子识点字,做点算术。可也有老师说,小孩进校时不会算术,反而学起来快。事实真的如此吗?”
  问这个问题的家长,听说班上有些同学识字上千,做数学题已会四则运算,为此十分焦急。她最害怕的是,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而过分纠缠于孩子同伴之间的比较,使一些家长从孩子上学一开始心态就被扭曲了。一位家长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对班上同学的表现排名次,从而进行赶超。
  对此,威海路第三小学校长罗燕强调,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这并非是起跑线。如果光凭开学初的表现,就怀疑和焦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本身就“不战而退”,已经输在起跑线了。他指出,家长没有必要在所谓的宏观上受偏执的影响,而忽视微观上的细节。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系副主任吴国宏认为,将孩子入学的学习定位在学业上,拔苗助长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焦虑之三:怕孩子被老师教育
  “在一个星期里,我的孩子放学后已经被老师留下来三次了!真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一位家长在规定时间接不到孩子,显得十分忧虑。
  眼下,一年级新生家长对老师的“告状”,大多不能正确对待。一些家长听说孩子受到老师批评,往往在孩子到家后,不问缘由,不是训斥就是打骂,造成孩子心理的过度紧张,甚至厌恶学习。
  “其实,学生有时被老师批评并不奇怪。一年级新生正是做规矩的时候,可能老师教育的成分会比幼儿园多一点,家长应当理性看待。说实在的,不是老师对家长说了一些孩子的情况,就是告状,也不能认为老师不说就是孩子的表现很好。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坦荡一点,大度一点,也许比一味焦虑更有用。”带了三届学生的班主任钱老师这样劝说家长。
  “家长对小学一年级新生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可能各个家庭情形不一,孩子情况不同,有着不同的焦虑点。但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对孩子期望过多,也许是通病。”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强调,新生的学习刚刚开始,是无需过度焦虑的。相反,家长保持一个沉稳的心态,对孩子的状态就是一个“正能量”,反之就有可能影响到孩子。(记者 苏军)
(责任编辑:郭慧静)
&&&&&&</div
关于亲子阅读,不仅要读书,还要带着孩子读自然…[]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微信文章: &
& 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
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
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
《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由微信公众号发布,以下是舍得街小编收集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最新篇)先用红砖砌基础的样子,然后在外边贴瓷砖,防水材料就卫生间用剩下的,给洗衣池水槽刷了。拖把池防水层当然要做了!,毕竟这是在阳台,不小心漏了楼下...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精选篇)想必大家阳台都是买成品水池和拖把池吧,但由于市场上成品尺寸有的不太符合,价格也偏贵,最后老公决定请人用砖头瓷砖砌一个,省钱又实用,快来看看吧!边框是红砖,里面的底板是水泥板。先用红砖砌基础的样子,然后在外边贴瓷砖,防水材料就卫生间用剩下的,给洗衣池水槽刷了。拖把池防水层当然要做了!,毕竟这是在阳台,不小心漏了楼下的邻居可就倒霉了。卫生间剩下的瓷砖,拿来贴外墙,这样既美观又浪费。隔板也是铺瓷砖。池子底部还做了一个泄水小坡,这样更不容易积水。砖砌还是比较简单的,预留好水龙头和下水的位置就行了。拖把池紧挨着洗衣池,这样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些。做了个搓衣板,很耐用。占地空间利用的很合理,功能相当不错啊!下面小编收集了一些效果图让大家参考一下:为了省钱在阳台砖砌水槽和拖把池、发照片晒朋友圈引来刷屏!(相关篇)[百家号]作者:情感那暖色调看过此文的人还找过:阳台自砌洗衣池拖把池阳台自砌拖把池图片阳台砖砌拖把池图片阳台拖把池阳台拖把池装修效果图阳台拖把池图片阳台洗拖把池阳台有必要装拖把池吗阳台收纳洗衣机拖把池
梦想改造家新疆喀什地区认证的【梦想改造家】想改造房子?有这宏图壮志却没独到的设计眼观?梦想改造家实用改造妙计,给你改造新灵感!
想改造房子?有这宏图壮志却没独到的设计眼观?梦想改造家实用改造妙计,给你改造新灵感!
微信号:mengxianggaizaojia
电话: [离线]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学习有问题更可怕
小编语: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学习有问题更可怕,这句话的另一面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情绪平和,是家庭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性格和学习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家长的情绪和表现。做一个淡定的家长,闲看花开花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亲要有风度,母亲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一流的家长靠放养,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着养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官网客服QQ:
免费体验课
免费体验课请联系淘宝客服
今日搜狐热点焦虑型父母对孩子影响究竟有多大?看完你就懂了|亲子
中国家长的焦虑症似乎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非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某相关教育机构近日对7000多名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95%的被调查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从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孩子的性格兴趣特长到孩子的身高体重视力,无一不是家长焦虑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专家看来,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更为可怕。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不焦虑的人是相似的,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完美型、压力型、攀比型……家长焦虑类型各有不同,找到原因,也许是化解心中焦虑的第一步。
攀比型焦虑
有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
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不仅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在读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就由于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上心。在秀秀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一会儿说楼上的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会儿又说楼下的孩子申请了美国的名校,还要求秀秀也要像他们学习,申请奖学金到国外上大学。
许多当下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体验过这样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煎熬与无奈,可成为父母后,却仍不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如,在孩子入托入学以前喜欢与别人比孩子的穿戴、玩具、用具、身体发育、智力培养等;孩子入托入学后喜欢与别人比孩子幼儿园、学校的名气,孩子的入学年龄,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获得的名利,外界对孩子的赞美等方面。
相关专家分析,由于这其中夹带了不少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身心疲惫的情况。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
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晓芳看来,家长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孩子,不要被资讯和环境绑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根据孩子的兴趣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学习,学习什么,不要以家长的经验、想法和期待要求孩子。
茫然型焦虑
总是在跟风 却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
王妈妈是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上心的妈妈,打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根据从孩子学校同学、身边同事搜集的各类关于兴趣班、辅导班的信息,按照大家的报班热点列出了详单,然后为孩子选择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和课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妈妈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陪读上。每一个辅导班,她都交了两份钱,为了清楚了解辅导班的学习状况,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陪读生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发现陪读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时,社会上流行给孩子找大学生家教,于是王妈妈千辛万苦,精挑细选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家教。
辛辛苦苦到了初三,孩子的中考成绩却极不理想。王妈妈一脸迷惑与茫然:“我都是按照大家伙儿说的做的,而且还是认认真真做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乏像王妈妈一样茫然而辛苦的家长。家长的茫然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了解、不熟悉,有焦虑感和困惑。二是对为人父母的角色及其所要面对的新课题不清楚、无准备,有混沌感和迷茫。
在北京鸿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王力青看来,要解决教养孩子的茫然问题,家长不妨适当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所经历的历程和体验的感受与成人世界有怎样的区别,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盲目性和迷惑。同时,家长不妨好好体察一下,究竟以怎样的方向去引导孩子,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共度人生美妙时光,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到自己。通过这些有准备的学习和体察,面对孩子将会从容许多。
压力型焦虑
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5岁的然然是一名准小学生,明年就该上一年级了。虽然幼儿园并没有要求学习内容,但妈妈孟女士已经“未雨绸缪”,每天都给儿子布置识字、背诗、读英文等作业,还每天抽查。然然偶尔贪玩,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就会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顿痛批。看着儿子掉眼泪,孟女士自责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平常好脾气的自己面对儿子将要开始上小学的事实怎么这么不淡定?
与孟女士不同,怀女士的女儿小蒙明年就要中考,在课业上称得上是勤勉努力,兴趣爱好也样样拿得出手,但怀女士心里始终“有根刺”,因为女儿的成绩一直“中不溜儿”。小蒙有些偏科,对待自己喜好擅长的科目极为拿手,对自己的未来却有着清晰的想法和规划:“想通过贯通培养直接读高职。”怀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心觉得高职等于“没前途”,怀女士动用各种方法试图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还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小蒙补习弱势科目,严重的时候,怀女士甚至急到失眠。面对母亲的焦虑,小蒙显得很是无奈。
其实,像孟女士、怀女士这样陷入焦虑情绪的家长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面临孩子的升学、课业、就业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压力。重压之下,何不焦虑?
但其实,很多“压力”都是家长自己施加的,完全不必要。以小蒙的情况为例,小蒙这种年纪不大却有清晰规划的孩子其实很难得,学生的升学路径已经不再仅仅只有“考大学”一条,家长也理应“眼观六路”,与时俱进才是。
完美型焦虑
要求完美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
东东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刚上三年级,已经拥有多项证书。不仅学习在班里数一数二,绘画和钢琴每年都考级,并得过各种奖项。在运动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证。更令许多家长羡慕的是,东东十分自律,对学习和作业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写不好,会再来一遍,完全不用家长过度督促。但妈妈蔡女士对这些并不满意,她认为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数学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英语方面还需要提高口语和阅读……
升入三年级不如低年级时容易得满分,蔡女士依然期待孩子能有更多的满分。但孩子的成绩却时好时坏,有时八十多分,这令蔡女士十分着急。东东的爸爸14岁就考上大学,属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东东能比自己更聪明,未来发展超过自己。“东东比班里的同学差多了。”这是东东爸妈的口头禅,他们口中的这个同学一定是在某方面最好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导师朱芳宜接触过很多类似家庭。像东东父母这种,永远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期待孩子有所提高的父母十分常见。
“事实上,更应在乎的是这个孩子因何而优秀?是内在的动力还是父母的压力。10岁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为核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更容易顺应父母的期望,而非自身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过高的期望和所伴随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朱芳宜建议家长帮孩子把关注点从成绩上转移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微小的进步,用更多正面语言、积极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不仅仅热爱学习,也会热爱生活,因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有尊严、有意义、有目标地活着。
远虑型焦虑
未来即来 总做不好准备怎么办?
前段时间,家长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拨关于“未来”的文章刷屏了,《未来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未来30年,你的孩子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未来孩子必须掌握的**个能力》《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这些文章让李女士感到“空前的焦虑”。
有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把这些文章转到班级微信群里,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还会一个个冒泡儿,出来讨论。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打开手机,隔几天周围人就会疯传一篇这样的文章,真有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危机感扑面而来。”看到这样的文章,家长不免要给自己的孩子“照照镜子”,李女士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李女士就更慌了,“特别担心孩子现在落下了什么,未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同时,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怕跟不上形势。”
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前阵子,家长王女士带孩子参加了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虽然平时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自己也积攒了不少好的育儿经验,但这次高科技之旅还是让王女士有不少思考。“其中一个想法就是对于未来的担忧,未来世界真的不是学习好就可以了,孩子的许多技能和能力都是极度欠缺的。”王女士深深地感觉到,除了学业的学习,孩子更应该在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有兴趣、有研究。但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与这些技能习得、素养养成方面取得平衡,这让王女士感到头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无论何时都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家长们感到手足无措或焦虑担忧这都无可厚非。正如王女士思考的一样,家长需要将关注点从孩子的学习方面移开一点,不只是盯着学习,而更关注孩子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如此,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将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在相互教育、相互学习中拥抱变化。
家长要跳出 “被影响的洪流”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心理学博士):焦虑只有在超出功能范畴之外,才成为问题,称为“焦虑症”。人类的焦虑是从荒野、原始中而来,是从应对丛林法则而来。当丛林变成密集的人人关系时,焦虑的发生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不可琢磨、没有规律可循。持续的焦虑会燃尽人体的心智和机能,使得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趋向耗竭。
青壮年父母的此类焦虑以肿瘤细胞的模式进行分裂、分化、生长,迅速地吞噬自己的生命。焦虑的扩散,不仅限于自身,更要紧的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传递。而传递的途径简单有效,只需施者有外显的行为和情绪即可完成。
子女是焦虑传递的主要对象,且是易感人群。父母传递焦虑的方式形形色色——病理性追求完美并对子女施加类似的要求、自发为生活施加压力并促使子女内化、以冰冷的数据模型为自己及子女选定绝望的评价体系……焦虑如此毫无屏障地传递给子女,无外乎是希望子女提高更多的未来的生存和应对能力。这是一种断代的进化危机感,是一种末世的绝望的否认机制之下的无谓的挣扎。
青壮年父母需要跳出被影响的洪流,站在岸上看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清醒地明确自己要去的方向;需要关机、重启自己的焦虑体系;需要真正做到为自己进行自由的选择、进入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和世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而不是被动地做世界的一个只会适应的客体;走出原先封闭、隔离的片段现实世界,让自己看到全部的世界,重新链接和世界的链接。
抓住了核心素养 家长大可淡定些
陈钱林(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家长之所以焦虑,表面看是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孩子成长环境的担忧,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误解。
什么是教育?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从幼儿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良好习惯。培育人格、培养习惯,需要进培训班吗?与是否获奖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并非说进培训班、比赛获奖不好,但绝不能说孩子的成长,非要进大量培训班不可,非要比赛获奖不可。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妨淡定些。
首先,学习些教育类基本方法。教育是艺术,需要个性化;但教育也是科学,有其规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如果家教方法不对头,肯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其次,把“人”摆在“才”前面。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名人,细究其家庭,都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品德、习惯,是“人”的教育;进培训班学技能、比赛获奖,是“才”的教育。人与才,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孩子做人教育抓好了,成“大才”固然锦上添花,做一位幸福的普通劳动者,也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
最后,抓最核心的素养。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能产生推力,如果孩子有追求,喜欢自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品质就会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天资、兴趣都不一样,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只要抓好最核心的素养,就可以不变应变。
文|王小艾 娄雪 滑经纬 胡畔 邓丽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