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将髂骨拉下左右手指甲盖大小不一大小一块,应该怎么处理合适

你真的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骶髂关节半脱位
&大家对春晚的小品【卖拐】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范伟被赵本山忽悠的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残疾了。可能你真的不知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呀?这就是骶髂关节半脱位。
&&& 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在结构上属滑膜关节,从运动方式上可看做屈戌关节或滑车关节。其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个人两侧也不尽相同。
  骶骨的耳状面在上位3个骶骨的侧部,朝向后外,其前面较后面宽。髂骨的耳状面朝向前内。相对的关节面之间间隙很小,关节面粗糙不平(这样,使两关节面密切相嵌,使关节面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骶骨的关节面覆盖一层较厚的透明软骨,髂骨关节面上的透明软骨则极
  薄(仅为骶骨关节软骨面厚度的1/3)。关节软骨上可能覆盖一层纤维软骨(到青年时期,这些软骨板紧密融合,关节腔甚至完全阻塞)。
  在关节面周围特别是后部,骨骼极为粗糙,以作为韧带的附着点。这些韧带对该关节起着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韧带:宽儿薄,位于关节的前面,链接骶骨骨盆面的侧缘与髂骨耳状面的前缘。
  骶髂后短韧带: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状面后部及髂后下棘,斜向内下方,止于骶骨外侧嵴和骶关节嵴。
  骶髂后长韧带:骶髂后短韧带的浅层,自髂后上棘达第2至第4骶椎的关节突,向内与腰背筋膜相连,向外与骶结节韧带相链接。
  骶髂骨间韧带:为坚强的纤维束,被骶髂骨后韧带覆盖,连接髂骨粗隆与骶粗隆间,由纵横交错的短纤维构成,填充于关节囊的上方和后方。
  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方,强韧而宽阔,呈扇形,起自髂后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后外侧。纤维斜向外下,集中止于坐骨结节的内侧缘。
  骶棘韧带:呈三角形,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于骶、尾骨的外侧,集中止于坐骨棘,其起始部位为骶结节韧带所覆盖。
&&& 骶髂关节扭伤是因外力作用使该关节周围韧带被牵拉而引起的损伤并可由于韧带松动而引起关节移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疼痛,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为骶髂关节半脱位。本症多呈急性发作,症状严重者常无法站立,甚至卧床不敢移动。少数也可转为慢性病程,迁延可达数月之久。骶髂关节系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组合而成,其关节面凹凸不平,二者之间的结合十分紧密。骶髂关节的关节囊呈紧张状,骶髂关节前、后及两骨之间有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等且此组韧带坚强,因而几乎不能活动。骶髂关节在构造上属于滑膜关节,仅有微小的活动,在妊娠和分娩时起重要作用。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概述
  骶髂关节是髂骨和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骶骨耳状关节面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髂骨的关节面的横轴作一定幅度的旋转活动,可将躯干重力经过骶髂传至两侧下肢,对调整脊柱的重心稳定有一定作用。骶髂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的关节面相互交错,借以稳定关节。骶髂关节的前后侧有长短不等的韧带保护,在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有骶骨间韧带加强,因而,骶髂关节只有少量有限的活动、超过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和半脱位。
  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的发病原因大多与急性扭伤或长时间在不良体位下劳动有关。当人体直立时,重力中线经骶髂关节前方对其产生一定扭力;当前屈弯腰时,脊柱前倾,骨盆腘绳肌牵拉固定或后旋,易造成骶髂关节扭伤或劳损 此外,妊娠期可因黄体酮的分泌使韧带松弛及体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倾斜,引起损伤。此外,医源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在对髂后部取骨做植骨手术时,如范围过大,可因破坏了髂腰韧带而引起骶髂关节不稳。&&&
&&& 骶髂关节半脱位会感觉腰疼、腿疼,但是这种疼痛不会过膝,也就是说小腿不会疼痛。
&&& 朋友们可以自己检查一下,平躺仰卧,检查两个内踝,如果对不齐,就证明已经出现了骶髂感觉半脱位。
&&& 至于是哪条腿出现了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哪条腿疼痛,疼痛的腿一侧就是相应的骶髂有问题了。
&&& 若是短了,则将短的腿弯曲放在好的腿下面压住。
&&& 若是长了,则将长的腿双手抱住屈膝向上扳。
&&& 上面的动作要每天早起做每次3-5分钟。
&&&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 仰卧在床边,疼的一条腿耷拉在地上,上下晃悠,利用重力和晃悠的弹力形成撬里,使骶髂关节归位。
&&& 这种病西医称作【骶髂关节韧带松弛】,认为不是病,吃点止痛药就不痛了,多么的愚昧!不过从病的名词解释来说也说明了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骶髂部份的肌肉不够强大。
&&& 所以锻炼骶髂部位的肌肉才是治未病的最好方法。至于许多锻炼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方法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多有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 更多养生知识敬请登录&&&&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与髂上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4:10:32)[共63字]摘要:髂上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发微》。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高点左右旁开各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等。一般直刺1~2寸。......&&&
相关文献:PLT/L。入院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静滴蝶脉灵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同时给降压等支持及对症治疗,1d后临床症状缓解。第三天,做髂上棘骨髓穿刺术,骨髓象:粒系增生活跃,各系粒细胞均见,比值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各系红细胞均见,形态大致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179个,血小板成堆。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准备应用骨髓抑制性药物无影响,对有腰麻禁忌证的产妇可选用硬膜外麻醉对有脊椎畸形或脊椎有病变者,穿刺部位有感染者,则不能选用椎管麻醉,必须选用全身麻醉。  1.2.2开关腹旧式剖宫产手术多采取纵切口,新式剖宫产手术采取双侧髂上棘连线下大约3cm,直线形切口。旧式剖宫产手术切开脂肪。新式剖宫手术用手撕脂肪,旧式剖宫产手术间断缝合筋膜层。新式剖宫产手术连续缝合筋膜层,旧式剖宫产手术间段缝合脂肪及皮肤。新式剖宫产手术全层缝合脂析,其中行新式剖宫产手术589例。行新式剖宫后再次行新式剖宫产手术16例。   1.2方法新式剖宫手术与以往剖宫手术不同之处。   1.2.1开关腹旧式剖宫产手术多采取纵切口,新式剖宫产手术采取双侧髂上棘连线下大约3cm,直线形切口。旧式剖宫产手术切开脂肪。新式剖宫手术用手撕脂肪,旧式剖宫产手术间断缝合筋膜层。新式剖宫产手术连续缝合筋膜层,旧式剖宫产手术间段缝合脂肪及皮肤。新式剖宫产手术全层缝合脂。  1.2方法  1.2.1身体成分测定  采用皮脂厚度法测定大学生身体成分,测试仪器为日本产荣研式皮脂厚度计,分度值为0.1cm,示值误差为1%。测量部位为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角皮褶、大腿皮褶、髂上皮褶、腹皮褶等。用回归方程:男身体密度=1.46(∑2SkF1),女:身体密度=1.60(∑2SkF1),其中,∑2SkF1:肱三头肌与肩胛下角处皮褶厚度之和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原来多采用保守治疗,我科2002年2月~2003年10月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33例,31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26例,女5例,年龄12~19岁,平均(15.5±2)岁。全部为新鲜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在0.5cm以上。骨折全部在当天急诊至伤后10天(平均4天)内手术。随访时间为4~21个月,平均(12±2【关键词】骨髓穿刺血液病诊断1临床资料骨髓穿刺的部位有髂前上嵴、髂后上嵴、棘突、胸骨、胫骨等。除年龄小于2岁者可选用胫骨外,儿童大多选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嵴,近年有不少同道用头皮针进行胸骨穿刺的报道,我们也进行过此种穿刺,此种穿刺痛苦小,不用麻醉,但由于没有针芯,容易堵塞而导致失败。另外,此部位对个别患儿容易导致心理紧张。2方法患儿取仰卧位,选择一侧髂骨的凹陷处(多选左侧),位置一般在髂骨上2cm提供参考。  1臀肌注射区的选择  1.1注射部位的选择  应选择肌肉较丰富,与大血管、神经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较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  1.1.1臀大肌注射定位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被盖在臀大肌的深处,约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注射时注意【摘要】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并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并空心加压螺钉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55个月,平均41个月。骨折临床愈合44例,愈合时间均在6~13个月内,愈合率为89.8%;股骨头坏死2例,坏死率为4.3%;加压空心螺纹钉松动,骨折端移位、不愈合3例,不愈合率为6.1%。髋关【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术中不需吻合血管。结果30例患者经1~3年系统X线摄片和功能随访观察,骨折愈合率为90.0%,取骨瓣区不会造成供区外形和功能上的影响。结论带旋髂深血管适合作为髂骨瓣的营养血管,由于带血管蒂髂骨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为股骨头颈部提供了新的血供,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和重建,日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Vol.26No.8P.529-53111(北京)为了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出血的处理。研究者报告1例髂内动脉自体移植治疗感染性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5岁.肾移植术后第22、24、38天3次出现感染性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出血量分别达800、ml。经输血、及时手术探查,两次吻合钉13例,空心加压螺钉1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例,坠落伤8例。  1.2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作Smith-Pertersen切口,在髂嵴前1/3处至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处作一弧形切口,先切开皮肤、皮下、三层腹肌,在髂腰肌表面找到旋髂深血管束,向内分离至腹股沟韧带中点,向外分离到髂嵴前2/3,使血管蒂有足够长度,再于髂嵴内唇及髂骨内侧面保留近1cm肌袖,使血管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23卷第4期医学空间(MEDcyber.com)10月24日消息,中国研究者评价了以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腹内斜肌双岛状瓣(简称同蒂双岛状瓣)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者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应用同蒂双岛状瓣修复10例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包括下颌骨体部、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及其周围软组织,其中有7例还包含髁突的缺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期-273-276页医学空间(MEDcyber.com)2月14日消息,此研究项目的是评价以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腹内斜肌双岛状瓣(简称同蒂双岛状瓣)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的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同蒂双岛状瓣修复10例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包括下颌骨体部、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及其周围软组织,其中有7例[摘要]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2月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等手段治疗15例、年龄9~41岁(平均25岁)的小儿、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9~12岁4例,Catterall分型Ⅱ型2例、Ⅲ型2例;20~41岁11例,Ficat分期Ⅱ期4例、Ⅲ期7例。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及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及股骨颈的力学特性,使股骨颈骨折在临床治疗中存在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15%)和股骨头缺血坏死(20%一30%)两个主要问题。至今,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我院通过取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肌肉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536例,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36例均为1988年1月至2008年6月常德市第一中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男女比例约3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并发症多,特别是头下型、头颈型患者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患者可行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对青壮年患者则不宜,治疗较困难。旋髂深动脉是髂骨主要供血来源之一。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局部转移可用于修复股骨上段骨缺损、股骨颈骨折不连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1]。由于旋髂深血管的口径较粗,解剖恒定,血管解剖较容易,以旋髂深血管为蒂,髂骨瓣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不需吻合血管,方法简【概述】骶髂关节髂骨部下1/2~2/3骨质密度增厚所引起的慢性腰腿痛,称致密性髂骨炎。可能与妊娠、劳损及病灶性炎症有关。【治疗措施】本病患者应暂时避免妊娠,减少劳动,局部热敷理疗或封闭、针灸等,必要时可卧床休息2~4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准备离床时应带围腰保护,逐渐增加活动量。如经上述治疗仍不减轻,应考虑清除病灶或行骶髂关节固定术。【病因学】在妊娠后期,如生产过程中,由于内分泌的作用,常使肌腱韧带松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髂骨移植;护理;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领域的疑难问题,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骨坏死缺血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治疗比较棘手。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创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大量饮酒、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肯定。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青壮年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死骨的治疗取得了体状况良好的24例青壮年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螺旋钉内固定及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4例,年龄29~52岁,平均41.2岁,男8例,女16例,其中左髋17例,右髋7例。骨折部位:头下型9例,头颈型11例,经颈型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伤后1周内手术15例,2周内手术9例。手术前均行股骨髁上牵引术。随访时间:最长为6年2个月,最短为2年5个月。1例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是引起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之一,表现为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区麻木、疼痛、烧灼感。单纯取髂骨植骨致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极为罕见,本院自月发生2例,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性,40岁,主因左肱骨上段陈旧性粉碎性骨折收住院。全身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术,手术中取右髂骨全板5cm×2?5cm。术后患者诉右腹股沟内侧麻木及阴囊疼痛,制动减轻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中青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30例,经术后平均3年的随访,优良率为86.7%。中青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多系暴力所致,移位程度重,股骨头血供严重受损,改善股骨头血供是提高骨折愈合率的关键,而旋髂深血管解剖位置较恒定,变异少,血管管径粗,血供丰富,是带蒂移植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较好手术方法,对提高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愈合率,推迟人工假体置换期具有重要吻合血管的髂骨切取术转自37度医学网  髂骨的血供丰富,主要的营养动脉有髂腰动脉的髂支、臀上动脉的深支、旋髂深动脉、旋髂浅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图1]。由于旋髂深动脉的蒂长,可达6~8cm,外径较大,可达1.5~3.0mm,显露较易;此外,旋髂深动脉主要供应髂嵴前部,并有肌皮动脉供应髂骨嵴浅面的皮肤;因此临床上常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行吻合血管的髂骨移植或髂骨皮瓣移植。一般移植骨块大小平均可达群的力量,改善跛行步态。此术式主要用于治疗大龄儿童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本文就其运用于髋臼发育不良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1手术切口的选择常用的切口为前外侧的&Bikini切口,该切口从髂前上棘前下方内侧,为直行的皮切口,向后上方向至髂嵴的中部。ItoH[1]等共采用了3种切口来进行Chiari骨盆截骨,在早期的31例髋关节,使用髂股前侧入路。该入路皮肤切口始于髂嵴中部,向前越过髂前上[摘要]目的研究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面面积的影响。方法观测50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男28例,女22例)及其骶髂关节面,并测量关节面面积以及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时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的面积,并计算出该切除面积占骶髂关节面面积的百分比。结果男性经第1骶后孔上、下缘,第2骶后孔上、下缘切除的骶髂关节面所占的平均面积百分比为:72.6%、47.5%、22.4%、12老年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的肌电图诊断与治疗(pdf)  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下方穿出腹股沟韧带的纤维性管道时易受到周围组织的推挤和卡压,从而引起大腿部麻痛等一系列症状。本文总结了12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肌电结果,现分析如下。1病例资料  本文12例病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左侧病变4例,右侧8例。首发症状均为大腿外侧麻痛,活动后显著加剧,其中4例有沿大腿外侧放射性骶髂关节炎病因学浅释(pdf)  骶髂关节位于人体中央的下部,属于脊柱的基底部结构,为人体承受重力最大的关节。  骶髂关节由骶骨的两侧面与髂骨上部的内后缘即耳状关节面相连而成。两侧之骶髂关节向内呈不规则半弧形,可对称或不对称,有些关节面较光滑,有些则极不规则或呈锯齿状结构。但若正常的关节结构,在X线上,骶髂关节间隙清楚透亮,间隙内无杂影存在,关节边缘的密度与髂骨翼的骨质密度大抵一致。若关节边缘密度疮;(11)高尿酸血症;(12)静脉炎。国人以激素性和酒精性占多数,约达90%。过去称为特发性是指原因不明,随着研究的深入,称为特发性的病例比例逐渐减少。1.2诊断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仅在X线片上发现。典型的症状为腹股沟处疼痛,有时可放射到膝部或臀部。体检,髋关节内旋时疼痛加重。因影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  1.2.1X线表现仍是最为常见的诊断手骶髂关节微小移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半是下肢被固定,身体却过度扭转,或走、跑中患肢突然被磕绊,使腰部平衡失调所致。成年人筋骨坚定,关节囊紧张,需受很大外力才能致伤。小儿单筋骨柔嫩,关节囊松弛,稍受外力即可致伤。妇女孕期和产后关节韧带较松弛,也易自发或轻微外伤发生骶髂关节移位。  1临床资料  我院共治疗骶髂关节微小移位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5岁以下20例,15~20岁24例,2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前上方开窗,用自制磨钻在直视镜下将股骨头的坏死骨彻底磨除,将带血管蒂的髂骨块修整好移植到掏空的股骨头内共121例,150髋。结果诊观察6个月~8年,按赵德伟的100分评分标准,FicatⅠ期优99%,Ⅱ期优良率92.5%,Ⅲ期优良率74.6%,Ⅳ期优良率51.3%,总的优良率87.5%。结论带血管蒂骨瓣移植术为目髂(qià,音洽)  髂骨。腰以下腹两侧的骨。《素问·长刺节论》:“刺两髂髎季胁肋间。”作者:第八章 腹部  腹部位于胸部和骨盆之间,其上界可触及的体表标志有剑突、肋号;下界有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合、髂前上棘和髂嵴,还有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的腹沟韧带。  腹部包括腹壁、腹腔和腹腔器官。腹壁以腋后为界分为前方的腹前外侧壁和后方的腹后壁。腹腔的顶为膈所封闭,借之与胸腔分离,向下经骨盆入口续于盆腔。腹腔器官包括消化器官的大部、部分泌尿器官及脾等,由于膈穹向胸腔膨隆,所以一些腹腔器官(如肝、腹肌、腰肌的附着部之间)切开,直达骨骼[图1⑴]。紧贴骨面作骨膜下剥离(避免插入臀肌,以减少出血。只需松质骨及少量皮质骨时,可仅剥离臀肌,露出髂骨的外面,如需取全厚髂骨,则还需剥离腹壁肌和髂肌在髂骨上的附着部,以显露髂骨的内面[图1⑵]。⑶取条状骨片⑷取大片皮质骨  3.取骨 根据植骨需要的大小、形状,可在髂骨的不同部位采取。条状骨片可用骨刀沿髂嵴作平行方向切取[图1⑶]。如需要薄的大片皮质骨,丹发如灼,在胁下,正赤,初从髂起而长上,痛,是萤火丹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髂腰韧带将下两腰椎与髂骨相连。此韧带为两部分,即上束和下束。上束起源于腰4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为薄的筋膜层。下束起于腰5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的上束止点前内方,为腱弓样组织,有时下束又分为两股,分别止于骶髂关节前面及骶骨翼的外侧部分。作者:不明骶髂关节错位临床上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女多于男,青年时期多见,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它伤病而并发。过去因人们对其发病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或漏诊,以致患者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现为长期顽固的月经不调、痛经等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们运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10例,男摘要:  [目的]探讨髂骨移植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研究1990年~8例髂骨移植患者,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浅感染45例;深部感染10例;局部血肿60例;深部血肿4例;神经损伤30例;血管损伤3例,均发生在髂骨后部取骨时,为臀上动脉断裂;髂骨骨折2例,腹壁疝1例。[结论]取骨位置及操作不当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了解髂骨解剖特点,正确选择取骨位置、图片相关说明:髂骨(外面观)作者:图片相关说明:髂骨(内面观)作者:年12月15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Vol.10No.7P.385-3888(深圳)为了了解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研究者对82例炎症性腰背痛或不对称性下肢滑膜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扫描、MRI平扫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5例病理证实的早期骶髂关节炎中,69%(31/45)MRI显示骶髂关节存在炎症性改变。但17例病理检查骶髂关节无炎症性改变者,也有59%(髂窝流注  病名。指发生于髂窝部肌肉深处之流注。流注病之一种。即缩脚流注。详见该条。作者:我院自1998年2月~2004年2月,对21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术中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病人,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2~76岁,平均59岁。肿瘤远端距肛缘5cm10例,5~7cm4例,7~10cm7例。病理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3例。Dukes分期:A期6例,B期11例,C期4例。1.2手术方法1例,女性4例,年龄17~48岁,平均32岁。左侧8例,右侧7例。骨折分型:头下型4例,头颈型8例,颈中型3例。伤后1周内就诊8例,2周内就诊5例,伤后4周内就诊2例。1.2手术方法术前常规行股骨髁上牵引3~7天。在连续硬外麻下行改良smith-peterson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下棘处切断股直肌起始部向下翻转,将阔筋膜张肌向外拉开,筋膜下可见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化纤维瘤6例,下颌骨中心血管瘤2例,创伤2例(其中1例为下颌骨体部枪伤,1例为交通事故所致)。下颌骨缺损的范围:一侧下颌骨体部42例,升支下1/3及体部缺损10例。体部5cm以下缺损12例,5cm以上缺损40例。1.2修复方法根据下颌骨病变的位置,按常规切除病变的下颌骨。然后按照骨缺损的大小,切取髂骨块,植骨的方法采用嵌贴式或插入式,打孔用钛丝牢靠结扎固定。受区及供区创面彻底止血分层严密缝合。在股骨头缺血坏死是由股骨头内血循环障碍导致囊内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引起的。我院自1998年4月~2003年12月,利用带旋髂深血管骨膜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其中4例为双侧病变,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3~59岁。发病原因:外伤6例,激素治疗史10例,大量饮酒史4例,原因不明4例。按Ficat[1]治疗,否则可单纯药物治疗。二.手术根据病灶脓肿及窦道的位置而定,可经前方或后方途径。脓肿位于髂窝,可经前方腹膜后通过脓腔达到病灶,注意勿损伤社经和血管。尽可能采用后方途径,手术野宽广,便于处理病灶。病灶清除术:1.麻醉局麻、硬脊膜连续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2.体位病人斜俯卧位躯干与手术台面成60°角,病侧在上,腰下垫枕,健侧彩关节屈曲45°,病侧髋、腰关节微屈,躯干与下肢约束带固定。3.操作步骤(1,虽经B超检查与右侧阑尾炎相混淆,误诊率达4.9%,而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有63.6%的病人达2周以上。这些充分说明必须重视本病的早期诊断。(1)四大症状与体征:从本病资料可知,本病具有四大症状与体征作为早期诊断的先导:①发热占98%,这是炎症毒素的全身性反应,虽然不是特异性,但却提示炎症的存在。②髂窝局部疼痛占98.9%,这是提示炎症发病的大概位置。由于一部分病人为儿童或少年,并不能准确告诉发病-HSCT)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者对6例接受allo-HSCT的患者在移植后24~80d发生重度(Ⅲ~Ⅳ度)HC,经保守治疗无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脏支栓塞术治疗。结果6例患者共行8次栓塞治疗,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83%。4例治愈的患者肉眼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7~10d,镜下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20~30d。6例患者香樟木50g,宣木瓜10g,伸筋草15g,制川草乌各5g,路路通15g,钻地风10g,没药10g,冬紫草15g。先把中药煮好,用消毒过的毛巾浸泡在里面约3min,然后绞干毛巾直接敷在骶髂部及臀部皮肤上至毛巾冷却为止。每天做1次,3~9次为一疗程。2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动无障碍;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体征减轻,腰部及下肢活骶髂关节半脱位75例误诊分析(pdf)[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半脱位临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骶髂关节半脱位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7例门诊病人中有75例误诊,误诊率为34.6%。原因主要是骶髂关节半脱位无特异症状、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以及医生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不详细、鉴别诊断不全面。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骶髂关节半脱位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骶髂关节;脱们对收治的6例髂窝脓肿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19~55岁。右髂窝4例,左髂窝2例。患侧均有外伤感染史。其中女性为妇科炎症引起。1.2临床表现长期畏寒,高热,有时高达40℃,时间均在15天以上,个别达到50天。脉搏细快,疼痛难忍,彻夜不眠,常有呻吟。患侧髋关节呈特有屈曲位,腹部与下肢呈45°角,不能伸直。患侧髂窝饱满,压痛明例均经过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单纯性阑尾炎20例,化脓性阑尾炎96例,坏疽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40例。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  1.2检查方法与结果患者取左侧卧位,检查者左手大小鱼际肌紧贴患者右髂前上棘处,指尖向前,掌指关节弯曲,大拇指自然分开。其余四个指头弯曲贴近患者右下腹,指尖稍用力向下压腹壁,以不改变患者平卧未接触时的腹痛程度为度。检查者右手握拳,拳心向下稍用力叩击检查者的左手背,叩击时患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髂骨关节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