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产地那里产最好

川贝母的鉴别方法(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川贝母的鉴别方法(图文)
康美中药网|
总评分0.0|
&&川贝母的鉴别方法,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清?《本草纲目拾遗》始将浙贝与川贝明确分开。川贝为贵重药材之一,又称尖贝,不仅包括质优的川贝,而且泛指多种尖形小粒的贝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_食疗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
养生之道网导读:浙贝母与川贝母有什么区别?浙贝母和川贝母除了产地不同,在功效、用药配伍等中有区别吗?一起来看看,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避免误用。
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
区别一:产地
浙贝母,又叫浙贝、象贝、大贝母、珠贝。为百合的功效与作用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
川贝母: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松贝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青贝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炉贝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区别二:功效
浙贝母:食疗效用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
1、清热化痰、。用于咳嗽,风寒暴咳喘急,中风窍闭,惊痫等。
2、解郁散结。用于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瘿瘤;乳痈,痈疽肿毒;乳汁不下。
3、川贝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有降压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浙贝母配桑叶:浙贝母能开宣肺气,清肺化痰,桑叶疏散风热。配伍治,者。
2、浙贝母配桑白皮:浙贝母清肺化痰,桑白皮泻肺气肺火,合用则清肺化痰力强,治痰热郁肺之咳嗽痰黄。
3、渐贝母配金荞麦:浙贝母化痰润肺降气,善开郁结,金荞麦、化痰排脓,合用化痰降气,清热排脓,多用治肺痈吐脓血。
4、浙贝母配玄参:浙贝母普于泄热消痰,玄参清热散结,合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结核。
5、浙贝母配海藻、昆布:浙贝母宣肺化痰,开郁散结;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善化顽痰,合用则开郁化痰散结力强,用治瘰疬。
6、浙贝母配连翘:浙贝母开郁散结之功,又能解毒消痈;连翘功擅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配用则共奏清热解毒消痈之功,用治痈疮肿毒,内服外敷均可。
7、浙贝母配伍黄芩:浙贝母清热化痰;黄芩清热泻火。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之咳嗽痰黄等症。
8、浙贝母配伍夏枯草:浙贝母宣肺化痰、清火散结;清肝泻火、开郁散结。二者伍用,共奏消肿、解郁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等证因气郁痰结所致者。
1、川贝可与沙参、、生地等同用,可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适合久咳阴虚肺燥者;而与知母相配适合燥热咳嗽。
2、将川贝与、等相配,可以清热化痰止咳,适合痰热咳嗽者。
3、若是痰火郁结,则可与玄参、牡蛎等合用,以助软坚散结之力。
1、食用浙贝母和川贝母时,不能与乌头同吃。
2、及寒痰、湿痰者不宜或慎服。
3、扩张、肺脓疡、、、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目前已有服用川贝母出现过敏的报道,因此,者应慎用。
5、寒性咳嗽不宜服用川贝粉。
以上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浙贝母和川贝母的区别,供参考。
06/0706/0706/0706/0706/0706/0705/2905/2905/2905/29
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
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
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
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06/11
养生之道网大暑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大暑养生、大暑吃什么、大暑养生食疗、大暑饮食禁忌等与大暑饮食养生有关的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大暑养生饮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大暑养生专题。...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贝母篇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贝母篇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川贝哪儿的品种最好???_百度知道
川贝哪儿的品种最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贝母分为川贝(四川产的贝母)和浙贝(浙江那边产的贝母),川贝要比浙贝好些。 一定是四川的了麻烦采纳,谢谢!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川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川贝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松贝川贝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松潘县附近,所以称为松贝。本品外形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因其如豆如珠,又称“珍珠贝”、“米贝”。表面类白色,外有鳞瓣2枚,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鳞叶1~2枚;顶端闭合,稍尖或钝圆,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习称“蒜泥点”或“蒜泥蒂”。质地坚硬且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青贝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青川县附近故称青贝。本品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两枚鳞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对抱合,在顶端形成裂口。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底部钝圆。气微,味苦。炉贝因其集散于打剑炉故名之。本品外形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在川贝中个体最大。外表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外层两枚鳞瓣,大小相近,在顶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内有小鳞叶及心芽。质地不如上两种川贝坚实,断面较粗糙。气微,味苦。
原植物/川贝
川贝1. 暗紫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百合科 Liliaceae别名:松贝母、乌花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厘米,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毫米,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毫米,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毫米。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毫米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m的草地上。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2. 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百合科 Liliaceae别名: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川贝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厘米,外轮3片宽1~1.4厘米,内轮3片宽可达1.8厘米,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毫米。蒴果棱上具宽1~1.5毫米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3. 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百合花 Liliaceae别名: 岷贝多年生草本,高20~30(~45)厘米。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厘米,宽3~4毫米,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 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厘米,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毫米,极少达2毫米。 蒴果棱上具宽约1毫米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4. 棱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百合科 Liliaceae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多年生草本,高20~30(~40)厘米。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 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厘米,宽1.2~1.5厘米,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 柱头裂片长约1毫米。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毫米,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采挖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青海一带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约在5月间采挖。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 亦有用盐水浸泡后晒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用硫黄熏后再晒干。
川贝母是常用中药,传统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而且自古至今用药只取其地下鳞茎。通过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发现其临床应用的新方向;通过对代用品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对解决自然资源匮乏、扩大药用来源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药理作用的研究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川贝(1)镇咳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实验,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3.0g/kg灌胃,30分钟时镇咳作用最强,止咳率大于50%,1小时后作用开始下降,直至2小时仍有显着作用;按1.5g/kg及3.0g/kg给药,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组织培养川贝与商品川贝具有相似的止咳化痰效果。川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经口给药,每鼠0.25~0.5mg,均有明显镇咳效果。自川西北地区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贝母中提出的总生物碱和贝母皂甙Ⅰ、Ⅱ、Ⅲ号,采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实验,生物碱未见镇咳作用;贝母皂甙Ⅱ号0.2g/kg灌胃,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的潜伏期,表现镇咳效应。另有学者用戊巴比妥钠15mg/kg及苯巴比妥钠75mg/kg给猫混合腹腔麻醉,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出典型而稳定的咳嗽反应,经腹腔注射皖贝的醇提物4g/kg(生药),每隔20分钟按原条件刺激。结果显示,用药后猫的咳嗽强度和咳嗽次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60分钟产生显着的镇咳作用,持续2~3小时。皖贝与川贝比较,两者镇咳作用无显着差异;而皖贝与浙贝比较,前者的镇咳作用明显优于后者。故皖贝可作川贝的代用品。(2)祛痰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家种、野生、组织培养的川贝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家种及野生川贝母200%流浸膏25ml/kg,川贝母生物碱11.3mg/kg及贝母皂甙Ⅰ~Ⅲ号0.5mg/kg,均有较明显祛痰效果,其中以生物碱和皂甙Ⅲ号的作用较强。给小鼠腹腔注射3.9g/kg组培川贝和野生贝母水剂,也同样具有祛痰作用,给药后1小时为作用峰值,2小时后作用下降,按1.5g/kg及3.0g/kg给药,其祛痰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给予大鼠皖贝醇提物15g/kg(生药)灌胃或总甙26mg/kg口服,结果表明,给药后呼吸道分泌量显着增加,总甙最小有效量为12mg/kg,最大有效量为59mg/kg,在此范围祛痰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川贝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给猫静脉注射川贝碱4.2mg/kg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也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可致血压下降。3.抗菌作用川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mg/l浓度时,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川贝母碱水浸剂(1∶2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4.毒副作用(1)急性毒性皖贝母醇提物0.12mg/kg给猫腹腔注射,观察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给予大、小鼠皖贝醇提物(或皖贝粉混悬液,相当于临床量的120倍)12g/kg灌胃,观察7天,结果大、小鼠全部活动如常,毛色、进食均在正常范围。小鼠皖贝醇提物灌胃最小致死量为40g/kg,为临床用药量的300多倍。(2)长期毒性试验豚鼠9只,家兔4只,用皖贝醇提物6g/kg连续灌胃20天,对气管、心、肝、肺、肾、脑、食管、胃肠、胰及肾上腺等作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见气管及支气管粘膜中杯状细胞大量增生肥大,管腔中的分泌物明显稀薄,其他脏器均未见异常变化。
基本方法川贝母是一味名贵中药材。药用始载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一书。其主要功用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良药。由于其疗效卓着,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三种规格,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松贝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炉贝多呈棱形或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质脆、粉性。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伪品川贝山慈姑(1) 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中医多外用冶痈肿、瘰和关节炎等症,与川贝母的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不同。(2) 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湖北贝母为百合科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又称板贝。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有鳞瓣2枚,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基部内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外层单瓣鳞叶呈元宝形,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平贝为百合科平贝母的干燥鳞茎。商品多来源于栽培,主产东北。本品外形扁球状,形如算盘珠,高0.5~1cm,直径0.6~2cm 。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有鳞叶两瓣,肥厚饱满,大小相近或一片较大,互相抱合,顶端微平或微凹入,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富粉性。平贝与川贝最大的区别在于平贝较川贝大,扁平不圆,色常不白,味苦。有用小粒平贝充松贝者,其直径仅约0.5cm,呈圆锥形,形似松贝,但顶端较圆,鳞叶两瓣大小亦极悬殊,大抱小,但小鳞叶仅呈米粒样,只在中部显现,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贝之怀中抱月形)。味苦。伊贝为百合科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新疆贝母为扁球形,高0.5~1.5c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鳞叶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紧靠。顶端平展而开裂,基部钝圆,内有较大的鳞叶及残茎、心芽各1枚。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本品常混作青贝,应注意鉴别。伊犁贝母呈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叶心脏形,肥大,一片较大,或近等大,抱合。顶端稍尖,少有开裂,基部微凹陷。总之,伪品川贝与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混伪品/川贝
常见的川贝混伪品有一轮贝母、东贝母及草贝母等,鉴别要点如下。一轮贝母一轮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外层鳞瓣多枚,肥厚,轮生,顶端开裂。中央有小鳞叶和心芽。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有毒。东贝母东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径1~2.5cm,高1~1.5cm。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对合,中央有皱缩的小鳞叶2~3片及干缩的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草贝母川贝散主产于四川和云南,即丽江山慈菇的球茎,俗称为草贝母。有误当贝母服用造成死亡的事故发生。球茎呈短圆锥形,高1~1.5cm,直径0.8~2cm,顶端渐尖,底部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一侧有一处从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综上所述,松贝与青贝的明显区别在于松贝的两个鳞瓣大小悬殊而青贝的大小相近;炉贝个体最大,呈长圆锥形,色显黄白,或有“虎皮斑”。川贝均以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另外,一轮贝母及草贝母均有毒,须格外注意。
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5年改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则由市场调节产销。为了适应医疗和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供应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收购增长较快,这个时期是供大于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川贝的购、销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30多万千克、销30万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资源缺少的问题就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00万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采挖困难,加之家种区域性强,生产规模小,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川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尤其近20年开发的川贝枇杷露、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川贝母制剂,服用方便,比较受欢迎。川贝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创汇率较高。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用量必将进一步增加。家种川贝母已奠定了初步的生产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因此市场的开发前景比较好。但是,在川贝母的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资源迅速减少;种植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发展缓慢。因此,对野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认真执行"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野生资源的护育。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适宜区域,要大力发展家种川贝母生产,做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尽快形成商品生产能力,增加药源,以适应医疗市场需要。伊贝母医疗作用与川贝母相近,在川贝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伊贝供应也显不足。建国以来,生产有所发展,但产不足销,供应一直紧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伊贝产量是最低的时期。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伊贝购销也随之增长,1970年收购近10万千克。自然资源的增长较慢,为满足市场需求,60年代新疆开始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后河北、内蒙古引种成功,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的状况,但家种面积小,生产发展缓慢。1985年后,在价格刺激下,上山采挖伊贝母的人员增多,伊贝的收购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供应。伊贝母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清肺化痰效果显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野生资源少,现有野生蕴藏量约130万千克;而且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不大。因此,在对野生资源加强保护的同时,加强伊贝母的研究工作,开展伊贝母茎、叶、花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平贝母商品原来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在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长较快,成为商品主要来源,市场紧缺状况有所缓和,但仍属供应偏紧的品种。平贝母野生资源零星分散,采挖困难。自60年代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进展较快,70年代家种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量在2~3万千克,80年代以后产量明显增加,年产5~6万千克。平贝母在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气管炎、痈疮等疾病,也用于配制复方贝母片、小儿牛黄清肺散等多种中成药,用量较大。还从平贝母的茎、叶、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用以制成治疗气管炎的新药,效果良好,展示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平贝母年需要量约11万千克,野生蕴藏量约25千克,每年栽培面积约2000亩,可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川贝蜜糖炖雪梨川贝蜜糖炖雪梨川贝枇杷糖(食物)主料:雪梨4个,川贝末约24克,蜜糖适量。做法:1、雪梨连皮洗净,上部连蒂横切,开成为盖,梨下截去心,加入川贝末、蜜糖,盖上连蒂的雪梨盖,用牙签封好。2、把梨放入炖盅,用中火炖约2小时即可食用。备注:秋燥季节,不妨多吃雪梨,能止咳化痰润肺。如觉喉咙痒,可加少许姜汁同炖。川贝【原材料】鹧鸪(700克)、光鸡300克、瘦肉200克、火腿30克、川贝母12克、桂圆肉20克、生姜2片【调味料】食盐3克、鸡精2克、味精4克、浓缩鸡汁2克、花雕酒3克【制作过程】川贝炖鹧鸪1.先把鹧鸪脱毛,开膛去内脏,光鸡斩件,瘦肉切成粒,火腿切方粒,然后一同焯水去血污。2.把所有原材料装入炖蛊,炖约4小时。3.将所有调味料放入炖好的汤中,调匀即可。4.准备:10分钟,烹饪:4小时。【特别提示】烫鹧鸪时水温不要超过70℃,否则鹧鸪会脱皮。此菜能起到化痰、止咳、润肺的功效。
川贝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热症咳嗽,如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川贝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有降压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主治用于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干咳少痰、咯痰带血、肺痈、瘰疬、痈肿、乳痈。禁忌脾胃胃虚寒及寒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正确清洗川贝农药残留方法:川贝川贝之所以清洗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其外表粗糙,而且皮很薄,一洗就破。因此,很多人为了图省事,简单地用水冲冲就吃。其实,川贝属于草本植物,植株比较低矮,果实细嫩多汁,这些都导致它容易受病虫害和微生物的侵袭。因此,种植川贝的过程中,要经常使用农药。这些农药、肥料以及病菌等,很容易附着在川贝粗糙的表面上,如果清洗不干净,很可能引发腹泻,甚至农药中毒。要把川贝洗干净,最好用自来水不断冲洗,流动的水可避免农药渗入果实中。洗干净的川贝也不要马上吃,务必再用残洁清浸泡5分钟。残洁清可以杀灭川贝表面残留的有害微生物;残洁清水呈碱性,可促进呈酸性的农药降解。洗川贝时,千万注意不要把川贝蒂摘掉,去蒂的川贝若放在水中浸泡,残留的农药会随水进入果实内部,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另外,也不要用洗涤灵等清洁剂浸泡川贝,这些物质很难清洗干净,容易残留在果实中,造成二次污染。川贝母性味苦、甘、凉,入肺经。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润肺的功效。但若是寒性咳嗽,服用川贝粉就如“雪上加霜”,是很不适宜的。咳嗽了就喝点川贝止咳糖浆,成为很多人的经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能用川贝类止咳药治疗。川贝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而且止咳效果好且药性平和,故配伍在很多用于止咳的中成药中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但由于组方和用量的不同,使用起来也是有所区别的。以“川贝”命名的药也很多,较为常见的如:“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牛黄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液”、“治咳川贝枇杷露”、“蜜炼川贝枇杷膏”等。大多用于热症咳嗽,如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简单的辨证方法是看痰的颜色和稀稠,热症咳嗽共同特点是咳出的痰稠色黄,而痰稀色白的寒症咳嗽和虚症咳嗽则不适宜,否则的话咳嗽症状不但不会好转,甚至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川贝燥热所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口干、痰少稠黏、色黄、咽痛,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选用川贝粉确有良效。如果口淡不渴,咽痒,以晚间咳嗽为主,痰稀白者,切忌使用,应及时请医师诊治。作用1、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2、川贝有镇咳作用。3、川贝有祛痰作用。4、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5、川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经典药方/川贝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75克,甘草(炙)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75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川贝炖鹧鸪2、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5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4、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5、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葶苈子、黄郁金、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6、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7、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川贝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9、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10、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11、下乳:知母、贝母、牡蛎,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12、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13、治喉痹肿胀:贝母、桔梗、甘草、山豆根、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14、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复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15、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16、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古籍文献/川贝
川贝食谱1、《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2、《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3、《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食用禁忌/川贝
川贝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不宜或慎服川贝。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川贝。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时珍国医国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2次
参与编辑人数:2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43:5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贝枇杷膏的生产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