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的创新教育育

关于教育创新,美国人在聊些什么丨开氪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
日 10:14 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何克抗
内容摘要:关于创客教育的理解,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关于创客教育的理解,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其共性是,强调“在创造中学习”或“基于创造的学习”,认为这是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主张创客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要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使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在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协作、交流与共享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特别关注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西方学者心目中的创客教育,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的创客人才;而我国学者心目中的创客教育,则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了能正确地倡导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应当从如何培养与落实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去努力探索。  关 键 词:创客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对中西方创客教育内涵的分析与比较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特别是价值观)有很大差异,所以关于创客教育内涵的理解,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些差异与分歧还相当大。  (一)中西方创客教育内涵的共性  1.双方都强调“在创造中学习”或“基于创造的学习”(Learning by Making),认为这是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  2.双方都主张创客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相似,要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使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双方都倡导在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协作、交流与共享来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双方都特别关注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中西方创客教育内涵的差异与分歧  1.中西方创客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培养的人才有较大差异  (1)西方创客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培养的人才  西方创客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创造产品与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者,也就是能利用互联网、3D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的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创客。  马克·哈特赤之所以特别强调“制造实体作品对创客行动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将创客行动与早期的计算革命以及互联网革命明确区分开来的基本特征与标志”,也是因为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创客行动”的最终目标与效果,即创客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效果,是要能创造出实体作品,并认为这是“创客行动”的基本特征与标志,也就是创客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标志。  (2)我国创客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培养的人才  以祝智庭等人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关于创客教育内涵的表述,强调“创客教育继承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表明,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事实上,在当前大力倡导与推进创客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学者没有让创客教育理念停留在西方价值观所限定的水平上,而是将其加以扩展,特别是与我国多年以前就已倡导的创新教育理念联系起来,这绝不只是祝智庭教授等人的个别观点,而是代表了我国学术界部分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例如,杨现民等学者撰写的创客教育论文,也特别强调创客教育是“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可见,我国学者并不像西方学者那样,认为创客教育就是培养创客人才的教育,而认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只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这种认识目前尚未能普及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当中。  (3)创新人才与创客人才二者的含义及区别  创新人才与创客人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大不相同。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在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三方面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是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思维是指能形成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或产品设计的一种高级复杂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创新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或产品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才能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新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创新的设计;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目标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作基础,离开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新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思维又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及前提条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什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_百度知道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什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有更好的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从整体素质上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培养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甚至是再次组织去湖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其他诸多能够帮助的地方去再造。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培养逐步取代过去单一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奋、有耐心,淡泊名利,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独立思考,善于与人合作,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诚实、严谨,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的提问,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我们通常所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说的就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要在学习、科研乃至社会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积极投入社会的创新工作。创新意识离不开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离开了这“三心”,决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创新实践。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同时,创新并不是任意创新,要指导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教育学生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正确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形式统一于创新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谓求同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胆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2、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根据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和观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统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的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3、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一切创新、创造的思想基础,而我们的一些学生仅仅把它和相关课程看作是教条化的政治课,而忽视了对其精神实质和精髓的学习,不懂得实践和创新的指导意义,更不懂得如何运用马列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做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好马列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导创新实践。4、刻意磨炼创造意志创造意志是指自觉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达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表现为毅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智力为大学生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坚强的意志则是维系创造活动的可靠保证。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艰辛,在坚强意志力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艰苦、繁重的试验,用4年的日夜苦战,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可以说是多少次出生入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胜不骄、败不馁,执着追求,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现。三、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创新技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动手实践,是把构想变为现实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实践操作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和灵感,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或者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不到强化,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因此,应在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现创新的才能,体现创新的乐趣。在大学里,只要能引发和促进大学生确立新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或创造性地学习,我们都应积极参与,相互诱发,相互促进,努力营造人人乐于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失败也要奋勇前行。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寻找理想的灯丝,仅矿物质、金属就试用多达1600多种,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拿来炭化了,不论是硬的纸、软的纸、名片、制图纸、浸过沥青的纸,各种缝纫用的线、钓鱼线、浸过油的线、用细纤维捻成的线,椰子的皮或果实,枞树、莴苣、枫树及其它植物纤维。这就是创新实践,正如爱迪生所说,哪怕九十九次失败了,至少我知道这九十九种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视。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不能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就会贻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使我国高等教育难以跟上世界飞跃发展的步伐和形势,因而也难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我们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3、现行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有人认为,应试教育只存在于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之中。实际上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较普遍和严重。不少教师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使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育思想,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和细处,并把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唯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总之,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注意人为教育的开展,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科技教育和人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采纳率:9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创新与教育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创新与教育
《创新与教育》作为“知识经济与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从知识经济的创新本质入手,对教育问题作出进一步的系统思考。 《创新与教育》为“21世纪校长继续教育文库”中的一本,除导论和结语部分以外,全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人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创新的事实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本质的揭示(第一章);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特征以及创新对国家发展意义的概括(第二章);对创新与教育内在关系的分析(第三、四章)。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创新所作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教育发展模式必须创新(第五章);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必须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作出基本的概括(第六、七章);根据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必须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大胆进行实践(第八章);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校长与教师)(第九章)。
创新与教育作者简介
彭坤明,男,日生。江苏宜兴人。经济学硕士、教育学教授。现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长期致力于“经济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层次、类型的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教学工作。曾先后赴菲律宾、印度、美国进行教育考察,在十多个省(区)为教育行政干部开设专题学术报告。公开出版《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知识经济与教育》等学术专著,同时合作出版学术著作及参与主编教材多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教育与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学论纲》等学术论文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刊物复印或转载。1993
创新与教育图书目录
总序/周德藩   序/陈玉琨   前言   导论   一、创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创新使命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着创新人才的支持   三、素质教育的深化必须走创新之路   四、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   一、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将充分依赖创新资源的积累与开发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技术因素更为重要   第二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创新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   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内容   三、提升民族创新力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教育与三个经济时代的创新   一、农业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游离于创新活动之外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内含于创新活动之中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是创新的母体   第四章 教育功能的演变与创新价值的凸显   一、农业文明:教育主要体现为文化伦理的教化功能   二、工业经济: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   三、创新时代: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创新工程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教育创新的主要目标   一、教育创新工程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教育创新的主要目标   第六章 创新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   一、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   三、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   四、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有效的知识综合   五、遵循创新规律与科学素养   六、规范的创新行为与人文关怀   七、科学的创新思维与艺术修养   八、个性的张扬与良好的心理品质   九、创业精神与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第七章 对顶尖级创新英才的解读及其启示   一、父母的影响与早期家庭教育   二、读书的“成人化”倾向与非凡的记忆力   三、环境的创造与特色学校的选择   四、创新体验与创新实践   五、鲜明的个性与宽容缺陷   第八章 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及实施策略   一、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层面   三、打破创新教育的神秘感:从点滴做起   第九章 教师创新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二、增强培育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把塑造创新人格作为最高道德标准   四、具有科学揭示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知识的整合和内化   六、努力提高教学方法创新的自觉性   七、有效开发和利用创新教育资源   结语   一、弘扬传统教育的创新精华,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在理论指导下勇于实践,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三、在善于借鉴中注重特色,是创新教育的生命   后记   附录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内容提要   附录二 《知识经济与教育》内容提要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创新教育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就是以培养人们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相互关系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来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操作层面在上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在学科教学中仅仅培养能力就可以了。这些在创新教育中仍然要搞,但除了考虑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外,更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所以,我们能否接过的旗帜搞创新教育呢?不行,时代不同了。创新教育与过去的创造教育固然有继承关系,但决不是沿袭过去的东西。当然两者也并不矛盾,它们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基础方面是相通的。我认为,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我们不能割裂传统,不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搞争论、论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名词术语的争论上没有意义。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这几年搞素质教育总感到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从哪着手。先是多搞活动,多搞点音、体、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现在感到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日的《》在头版的位置报道创新教育课题会时提出: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从来没有这样提过,但细细琢磨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先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创新教育教育实施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及实践能力。
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
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
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为;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必须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学习;②能有选择的学习;③能够独立的学习;④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创新教育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创新教育教育误区
创新教育误区之一
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
谈到创新教育,一些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自然地与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相联系,认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 多的学校,创新教育就有成就。否则, 没有成绩。因此,就有学校 提出 “ 小发明,小创造”的指标,教师、学生想方设法为此努力。我们的一些媒体和行政官员也将“小发明、小创造”多的学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典范广为宣传。所有这些促使了一些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产生了误解: 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 。
创新教育误区之二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称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就是。
前面已述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而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有关专家认为它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二是创新思维, 三是创新技能。 以上三要素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不仅仅是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教育定位
创新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为人的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认识定位
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是多维度的,其中认识定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创新教育的认识上,教育实践界存在许多误区,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对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只是少数天才学生的事。许多教师以为创新是人的高级智慧,非一般学生所能拥有。其实,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与倾向;创新是人生存的需要,只要人存活一天就片刻也离不开创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后天的教育是否尊重、保护并培育了这种潜能,激发、促进并满足了这种需要。《学会生存》曾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不完全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因素也是重要的决定力量。所以,创新教育应具有全体性,应面向每一个学生。
——创新只是自然科学的事。许多人以为创新就是科学发现、,只有才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实际上,不仅自然科学需要创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日益显现的今天,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更应平衡发展,使未来社会既是高智力的,又是高情感的。不仅如此,即使自然科学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和人文思维方式的支持。譬如,长沙九中谭迪敖老师的“哲理诗训练”,既是一种人文创新训练,同时又支撑了科学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教育应具有全域性,面向每一门学科。
——创新只是课外活动的事。也有许多教师以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发展知识是课外活动的事。实际上,这种区分是人为地割裂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是整个教育模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局性改变,并不是局部的修改和增减,它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为全部现代教育的精神特质,局部性的教育创新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其中,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着重点。所以,6lJ新教育还具有全面性,是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改造。
——创新只是智力活动的事。还有一些人认为,创新是一个人的智力表现,高智力必然会有高创新。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人格特征或个性特征,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凝结性表现,是一个人的和自我发展,是一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充分实现。在人的智力水平相当或恒定的情况下,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有创新精神的人并非智力超群,而是非智力的人格特征出众。单纯的智力活动只能培养匠人,而不可能培养大师。所以,创新教育还具有综合性,是个体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创新只有正面的效果。几乎所有的入都认为,创新是“正面的”、“好的”事情,人们可以尽情地去追求。孰不知,创新是一种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天使,也可以成为魔鬼;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使人类致祸。现代社会的高级犯罪有哪一宗不是创新的结果呢?创新只是工具,并不是方向本身,创新还不能单独成为目的,创新教育也不能代替现代教育的全部,它必须与道德教育整合,培养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把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引向为人类造福的方向上来。所以,创新教育具有双重性,现代教育必须致力于相互整合,兴利去弊。
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是为个体升入上一级学校、自身素质持续发展以及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也要为学生未来的持续性创新打基础。那么,具有深厚基础性和广泛迁移性的创新品质究竞包括哪些?这也是创新教育定位应予以优先回答的问题。概括地说,为持续的创新打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打创新精神基础,二是打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它包括、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一旦稳定化,就成为个体的精神与文化。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常常是不满足于现实,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不满足于自己,有持续的超越精神;不满足于以往,有积极的反思能力;不满足于成绩,有旺盛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怕困难,有冒险献身的精神;不怕变化,有探索求真的精神;不怕挑战,有竞争合作的精神;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等。这些品质都是基础教育应重点予以关注的。
——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经验性研究也表明,有创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细腻丰富,外界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弛的心态;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有强烈的成就感,工作的条理性强;对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愿意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这些也是基础教育应予以优先关注的。
——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经验性的研究表明,有创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勤奋,行为果断,对自我要求较高,对工作要求较严;善于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灵活性,为达到目的愿意变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之前,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能容忍别人的观点甚至错误等,这些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形成。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体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感受敏锐,思维灵活,能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并能多角度地考虑解决办法;理解深刻,认识新颖,能洞察事物本质并能进行开创性地思考;思维辩证,实事求是,能合理运用发散与辐合、逻辑与直觉、正向与逆向等思维方式,不走极端,能把握事物的中间状态等。这些品质是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
——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个体在实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活动是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归宿,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思维是无价值的。经验性的研究也表明,具有创新活动能力的人常常实践活动经历丰富或人生经历坎坷,经受过大量实践问题的考验;乐于动手设计与制作,有把想法或理论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不受现成的框框束缚,不断尝试错误、不断反思、不断纠正;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等。这些也是基础教育应给予考虑的创新素质目标。
创新教育三个层次
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教育
要准确把握创新思想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
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克尔斯认为,了解概念的本质可以有三条主要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和分析的途径。
1.历史的途径,即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美国经济学家在1912年的《》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其核心概念是“创新”、“新组合”、“发展”、“企业家”。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静态的经济生产过程不存在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创新指事物内部结构的革新,创新过程是指通过外部的作用促使内部要素发生新的组合。作为创新人才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能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2.经验主义的途径,即当代人在做些什么。当代人讨论创新大致有四个方面:(1)着眼于思想的启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和创新思维习惯”。江泽民主席在不同的场合数次发表了对创新作用的论述,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2)着眼于知识经济的视角。戴布拉·艾米顿将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企业的卓越,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使之转化为市场适销的商品与服务的活动”。其出发点是,创新是一个价值系统,其核心是把思想推向市场,其过程即把理论推向实践。“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新思想的应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实现。(3)着眼于环境的视角。着眼于应付环境的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于197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既从目前立足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能力的维持性学习转向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和。(4)着眼于创新体系的研究。于日至9日在巴黎总部举行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和创造力。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高等教育要以与社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重新审视和安排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第二,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使学生能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第三,重新设置课程,立足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的能力;第四,采用新教材,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现今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有关创新的观点的讨论还处在描述性阶段。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从理性上来分析,首先必须区别创新与创造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等同关系,将创新等同于创造,认为他们都是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思想、技术和产品,在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区别;2)包涵关系,认为内含于创新教育。先生就明确指出:“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笔者认为,把握一词的准确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从词源学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词的本原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会发生变换,因此只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词的准确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创”意为“首创”,而“创造”指则“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创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从词源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创造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强调的是首创性;而创新既含有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通过内部的革新创造出新的事物,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创意,如新方法、新手段等。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造较多的指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它的产品既可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适宜。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以上对创造与创新概念的辨析与分析,可以使我们很好地理解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
教育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教有法,但无定法”,这里前一个法就是指教育中的规律和原则,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和遵循和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思想的浓缩和凝结,是对教育思想的归纳和概括。如从的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中人们概括出、;德国教育家从其师范教育的思想中提炼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造”思想密不可分;孔子因人施教的思想凝结成等。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做出新的选择。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教育“是、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育必须树立。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知识的产生与技术创新的场所,创新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创造新知的能力。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作为一种原则,创新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
每一种新思想的提出都是对过去思想的扬弃。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正在于通过教育的作用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贯彻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要实施教育创新。具体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赋予学生真正的平等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敢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2)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传统的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从的个性,创新教育则要求解放学生的个性,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即应该更新学生的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即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供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即应该允许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问是学生创意思维的源泉;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要将儿童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设施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儿童在自由的空间里掌握知识;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大多数时间用在应付教师的作业和学校的考试,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将学生从无效的时间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发、挥他的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即培养学生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直观,一步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陶先生的的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呐喊,也是对今天创新教育的要求。(3)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为迎接世界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培养本国创新型人才,国外中小学课程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行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性课程与结合,注重课程的生活化气息,课程的开设尤其注重学生的并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以知识为定向的,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但综合化程度不高。改革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要在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而且在结构上要增加与生活相关的课程和一些创造学方面的课程。(4)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要改变教师知识定位的思想,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和学会生存;其次,运用,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主体精神和意识,形成创新能力。(5)改革现有的评价系统,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以利于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
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指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具体安排和策略。创新教育活动不仅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和创新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人们往往把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机构,但学校绝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他需要社会各系统密切配合。如图所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通过学校内的课堂教学、科技活动以及专门的校本课程来进行,还可以聘请有专门才能的学生家长、科研专家做专题讲座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和当地的科学机构合作,创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系统协调的运作机制,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证。
从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出发,我们认为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承担了过多的与角色、身份不一致的工作,教师的创造灵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受到过多的束缚,因此,创新教育的前提就是解放。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创新教育,则创新教育的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挥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达到的培养。
2.民主性活动。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平等,有了师生的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于质疑权威,表述自己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互动性活动。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教材里陈述性知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15]”。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的标准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就成为必要。互动性活动就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的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其次,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应该在实践活动得到检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创造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
4.独立自学的活动。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知识老化周期变短、产品换代加速,满足人们工作需求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早在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就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的思想,因此,今后一个人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成为衡量他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小发明、小创造以及如课外活动形式一类的活动,对中小学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本身不应构成目的,而是要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并依据创新教育原则来开展,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和创新态度的目的。
创新教育核心内容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包括一系列重要环节,除了和技术创新外,还必须重视它们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教育创新也不例外。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实施“创新教育”是“”的重要环节,但前者必须更明确指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把“创新教育”的研究内容扩大到“教育创新”的方方面面,反而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毫无疑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 但它毕竟与“教育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等宏观研究的着力点有一定区别,因此,我们建议把创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模式、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作为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的教改实验活动。实验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改革的对象是课程学习、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完全可以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通过学校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宏扬科学;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著名学者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探索是对知识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知识经济理论学者艾米顿特别推崇印象派画家克劳·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艺术家所作的绘画,要求你走近画布才能够看清细节,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画家则不同,他们要求你退后从远处观赏才能看清细节。关键是要看到整体,以及色彩、结构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对此,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语。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写道:“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的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施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为体现“能力型立意”,比历届考题更突出了“知识重组”能力要求,语文试题不仅有第一层次的知识重组(如最简单的“重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层次“知识重组”的考核内容(如提供学生想像空间、将知识领域扩展到未来学范畴的作文命题等等),广泛涉及到经济、外交、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等课外知识,要求考生把课程学到知识与这些知识重组,不仅引导学生更加关心社会生活,努力扩大阅读面,而且必将启发教师进一步思考教学改革。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学生个体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的培养则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⑿ 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现”,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无论用“无中生有”说明“创造”,还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创新”,都没有阐明“有”是如何从“无”,“新”是如何从“有”里产生。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创造” 的外星人,也不过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石英砂粒出现,经过科学家的“再次发现”就创造出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使“砂粒变成了黄金”。 再例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黑色火药 ,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征;马克思和经过继承和扬弃,将英国、和法国的合理部分“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创新教育核心理念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在现今时代,人的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①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教学如何实践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