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宽佐德将军和超人的关系雷锋的关系

冷宽将军忆雷锋:他也是一个普通战士_网易新闻
冷宽将军忆雷锋:他也是一个普通战士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冷宽将军忆雷锋:他也是一个普通战士)
雷锋生前战友、原海军副政委冷宽中将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卢冠琼 张炎良)“ 雷锋是一个普通青年,也是一个普通战士。他所想、所说、所做的,跟我们青年一代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雷锋做得更好一些。”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雷锋因公殉职。雷锋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一生短暂但不平凡的他也是一个有着真情实感的普通青年。在雷锋牺牲54周年前夕,其生前战友、原海军副政委冷宽中将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追忆青年雷锋,记者还了解到,在雷锋牺牲后的五十多年间,以年逾古稀的冷宽为代表的“雷锋人”与青年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永无终点的特殊接力: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日,雷锋入伍到抚顺当兵。“上面首长动员我们要当‘五好战士’,不说‘五好’了,就是七好八好我们都能当得上!”火车站前的广场上,个子不高、长相清秀的雷锋正代表入伍新兵讲话。凛冽的寒风不时把他的讲稿刮起,他索性把讲稿揣进裤兜,即兴发言。在场的官兵们哄堂大笑,掌声同时响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军开展了“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技术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的五好战士运动。雷锋刚入伍,对这个情况还不了解。
56年过去了,冷宽对雷锋入伍第一天的情形依然记忆清晰。这名年轻士兵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雷锋早入伍三年的冷宽时任雷锋所在团见习参谋。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工作与雷锋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信鼓励“郭明义爱心团队”,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冷宽眼中,“生活上非常阳光,事业上非常成功”的雷锋,有着短暂但“向上向善”的一生。
彼时,雷锋外出执行运输任务,就在团里的机关食堂吃饭,冷宽时常遇到他。他发现雷锋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吃完饭,把碗筷放在一边就走了。可雷锋每次都会和炊事员一起收拾碗筷,把食堂打扫干净,然后躲进驾驶室内看书。有一次,冷宽忍不住问起雷锋:“为什么中午不休息一下?”带着朴实的笑容,雷锋回答他,“我都习惯了,得抓紧时间学习学习。”
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青年雷锋对共产党有着特殊情感。从旧社会的苦难深渊中被拯救出来,分了地,上了学,后来当了全县第一个拖拉机手,而后当了工人、解放军战士,直到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将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恩之情,上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雷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4年清明节前夕,上级决定将雷锋墓从抚顺葛布街公墓迁至望花区公园。“原本十七八里地的路程,车却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带着雷锋班战士一起抬棺迁葬,站在灵柩车上,望不到头的送葬人群令冷宽记忆深刻。老人扎着白围巾,年轻人戴着黑纱,跟着灵车缓缓前行。26岁的冷宽眼角湿润,在心里问自己,“什么人才能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
从见习参谋到海军中将,冷宽多年来坚持领导组织部队学雷锋。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不敢帮扶等一系列热点让老将军格外忧心。“作为雷锋生前的战友,我们有责任做点什么。”日,雷锋诞辰71周年时,冷宽和一批雷锋战友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雷锋组织------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 筹委会由12人发起,有当年培养过雷锋的领导,有雷锋生前战友,有全国学雷锋先进典型,有全国宣传雷锋的知名人士,有多年在领导岗位组织学习宣传雷锋活动的退休老领导。 为适应新媒体发展,学习组织还成立了专门网站 —— “雷锋网”。冷宽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办展览、做报告、出书、办网站、搞社会公益事业学雷锋”,活动面向整个社会,但更主要的是面向青少年。
冷宽介绍,“尽管组织发起活动的是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但是网站更新等重要任务,都是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做。每天更新内容,传承这项事业。” “此外,现在全国有将近60所雷锋学校,雷锋车队多数也由年轻人组成。”
网络中质疑、诬蔑雷锋等先进典型的声音若隐若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会不会对“雷锋们”变得陌生?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入侵,在冷宽看来,新时期传扬雷锋精神变得更加重要且迫切。“争当雷锋精神的种子”,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鬓染白霜的老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计回报地付出,传承不能断代!
雷锋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普通的他将日常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冷宽认为,这个社会需要更多“普通生活中的正能量”,需要“向上向善的力量”。诚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 雷锋、郭明义等英模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原标题:冷宽将军忆雷锋:他也是一个普通战士)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当前所在位置:
为了心中飘扬的雷锋旗帜——记承德籍海军原副政委、中将冷宽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和合承德网记者 汪瑞华
  九月的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成都图书馆倾泻而下。
  台上,头发花白的冷宽将军语调激昂,深情讲述着雷锋的故事。
  台下,一室的寂静。几百名市民呼吸声清晰可闻。
  “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了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将军诵读《雷锋日记》经典语录的声音,如激荡人们心田的秋雨,绵绵落下,留下希望的种子,待来年春天发芽生根。
  这是退休后的冷宽将军,带领他的“雷字号”宣传队,宣讲雷锋精神的一个普通场景。
  3年来,这支由60名雷锋生前战友组成的学雷锋报告团,足迹走遍全国25个省市,从军队领导机关到国家部委机关,从中组部干部学院到清华、北大高等学府,从基层社区、连队,到中小学,从西沙海岛到内蒙古边陲,作报告1300余场,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
  日,雷锋诞辰71周年之际。
  冷宽和他的一群华发从生的战友,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雷锋组织——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
  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把学雷锋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学雷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呼唤着凝聚国人力量的中国精神。传播和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多元化价值观交锋的当下,成为引领人们前行的道德灯塔,是冷宽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和一直在做的事情。
  50年前,在抚顺街头,26岁的冷宽和战士将雷锋的棺椁抬上汽车;两年前,在长沙雷锋雕像前,75岁的冷宽对着雕像三鞠躬,一句“战友,我们来看你了”的简单话语,不仅让在场的人眼圈泛红,他自己也眼角潮湿。
  作为雷锋的亲密战友,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冷宽早已经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77岁的冷宽说,“我一生都要为学雷锋事业奋斗,无怨无悔。”
  大山里走出的共和国将军
  月亮地下,成熟的豆荚咧开饱满的嘴角,炫耀着自己黄灿灿的果实。
  一个八九岁的少年,娴熟地挥舞着镰刀,将一排排豆荚放倒。偶尔,狼的嚎叫声钻进耳膜,少年直起腰,拍打一下被露水打湿的裤管,重又低下头,飞快地割起豆荚。
  天亮了,还要去私塾念书,想到这儿,他手下的镰刀飞舞得更快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承德县六沟小老庙村,贫瘠而宁静。虽然山外解放战争的战火烧得正猛,但藏在大山深处的小老庙村,却难得的平静。
  念私塾,到几公里外上小学,下田劳作,是那时冷宽生活的全部内容。
  上山割荆条的时候,冷宽有时候会瞅着天空漂浮的白云发呆。白云会飘向哪儿呢?他的目光穿过眼前层层叠叠的山嶂,憧憬着大山外面的世界。
  “家乡人勤劳朴实的本性,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多少年后,已经成为共和国将军的冷宽,依然会把吃剩的饭菜放进冰箱,下顿热了再吃,衣服有穿的,就不会换新的。
  “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正如续范亭评价朱德一样,在海军工程大学原政委高学敏的眼中,冷宽对节俭美德的坚守,与朱老总的勤俭节约一脉相承。
  在冷宽的记忆中,家乡土地少,裸露的岩石多。勤劳的家乡人用镐头,一点点刨开山上坚硬的土地,开荒种田。
  于是,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多数人家可以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用三斤小米,换回的一斤白面包出的香喷喷的饺子。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家乡人自我奋斗的精神,影响了将军的戎马一生。
  在承德一中读书期间,18岁的冷宽穿上军装,成为沈阳军区工兵团的一名战士。三年后,雷锋入伍成为该团运输连的一名战士,从此冷宽与雷锋结下不解之缘。
  若干年后,冷宽走上海军领导岗位,走遍万里海疆。35年的海军生涯中,冷宽参加过中国海军第一次远洋训练,历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1996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1997年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1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国——澳大利亚友好小组成员。
  浪花拍打着海岛上的礁石,不计较时光的流逝。大海海纳百川的怀抱,却留下了冷宽在中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行进并为之奋斗的每一个脚印。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鬓染白霜的老人,将军虽然华发从生,却依然执着行走在为民奉献的路上。
  “将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担任海军副政委期间,他带病走遍了全海军近百个干休所,这是从没有人做过的事儿。”高学敏说。
  其实,将军还创造过许多之最。他被誉为“我军高级领导干部中雷锋元素最多的人。”他发起推出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是多年以来宣传雷锋题材中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他用镜头语言讲述的睡莲故事成为中国第一套莲花系列摄影专辑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与雷锋工作和生活了两年七个月零七天,是冷宽一生宝贵的财富。“雷锋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将军真正读懂了雷锋坚守的信仰信念的动因,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
  和雷锋在一起的日子
  日。沈阳某团驻地营口市。
  火车站前广场上,个子不高,长相清秀的雷锋正代表入伍新兵讲话。凛冽的寒风不时把他的讲稿刮起,他索性把讲稿揣进裤兜,即兴发言。
  “上面首长动员我们要当五好战士,不说五好了,就是七好八好我们都能当得上。”
  在场的官兵们哄堂大笑。掌声同时响起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军开展了以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技术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的五好战士运动。雷锋刚入伍,对这个情况还不了解。
  如今55年过去了,冷宽对雷锋入伍第一天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这名年轻士兵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面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雷锋早入伍三年的冷宽时任雷锋所在团政治处秘书。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工作与雷锋息息相关。
  雷锋外出执行运输任务时,就在团机关食堂吃饭,冷宽总能在食堂碰到他。他发现雷锋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吃完饭,把碗筷放在一边就走了。可雷锋每次都会和炊事员一起收拾碗筷,把食堂打扫干净,然后躲进驾驶室内看书。
  有一次,冷宽问他:“咋中午从不见你休息?”
  “我习惯了,中午要抓紧时间学习。”雷锋说。
  因为表现突出,1960年7月份,雷锋就被团里树为节约标兵,入伍10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冷宽曾陪同雷锋到兄弟部队做“忆苦思甜”报告,被他的苦难身世和爱党爱国精神感动。
  日,雷锋因公殉职。雷锋生命永远留在了22岁。
  冷宽奉命随团政委到雷锋生前所在连蹲点调研,代雷锋生前所在班9名战士起草了申报“命名雷锋班”的报告。“雷锋班”命名后,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冷宽逐一把信件整理好,特别感人的读给雷锋班的战士听,然后代“雷锋班”给各地群众回信。他还参与整理了雷锋遗物十件宝:雷锋生前驾驶的13号汽车,生前读过的《毛泽东选集》……
  而今,这些宝物大多珍藏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内,它们穿越过历史的故纸堆,依然宛若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温暖了一代代人的心灵。
  1964年清明前夕,上级决定将雷锋墓从抚顺葛布街公墓迁至望花区公园。
  给雷锋移墓的镜头,现在依然时不时在将军的脑海中回放:
  抚顺市街头,铅云低垂,哀乐阵阵。冷宽和运输连连长与“雷锋班”6名战士,把雷锋的棺椁抬上汽车。站在灵柩车上,冷宽向后望去,送葬的人群望不到头。老人扎着白围巾,年轻人戴着黑纱,跟着灵车缓缓前行。短短17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
  “什么人才能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此时26岁的冷宽眼角湿润,在心里问自己。
  “心里装着人民的人。”冷宽的目光停在雷锋的棺椁上,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用雷锋精神干雷锋事业
  日。北京军事博物馆内。
  沧州五胞胎老二缴福森,站在胸前戴着三枚奖章、正细心擦拭汽车的雷锋照片前,目光久久不愿挪开。
  这一天,他及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和雷锋叔叔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10岁生日。
  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工来了,他们利用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时间,来看雷锋照片了;家住北京门头沟的九旬老太太,非得让女儿推着轮椅把自己送来。
  这次展览有这样几个数字将被永远刻在军博史册上:50年来雷锋照片首次在此大型公展,短短14天的时间内,参观观众达18万人。
  日。相似的故事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上演。
  141位共和国将军、省部委领导、书法艺术家挥毫泼墨,艺术地再现了雷锋日记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雷锋日记大型书法展》将雷锋手迹、照片与书法才艺融为一体,呈献给观众一个真实、可爱、可学的雷锋,创造了50年来我国举办雷锋日记展规模、规格之最。
  一拨拨观众来了,又走了,带着品完心灵鸡汤后的熨慰。
  没有人知道,一位叫冷宽的共和国将军,几天前在京郊的一个工厂内,为了选片、定版,整整熬了一个通宵,连一口水也没顾得上喝。
  冷宽不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他只想让大家记住雷锋的名字。
  这也是他发起成立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的初衷。
  这群雷锋生前的战友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用雷锋精神学雷锋,用雷锋精神干雷锋事业。”
  冷宽和战友们忙碌起来了,他们没有了节假日,每天的日子被学雷锋、讲雷锋填得满满的。
  他们办雷锋主题展览;创办《雷锋》杂志和“雷锋网站”;成立将军和学雷锋先进个人讲演团;组织“送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发起救助“好妈妈王玉萍”、年轻母亲吴英的爱心活动;捐建“学雷锋爱心水窖”;开展雷锋精神寻根之旅……
  曾经做过大手术的冷宽,永远担纲一线冲锋陷阵指挥员的角色。三年来,他不停地策划,组织了一个又一个学雷锋宣传活动。即使生病住院,他病房的案头依然是厚厚的雷锋书籍。
  冷宽和他的战友们,执着的脚步一直行走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路上。一颗颗雷锋精神的金色的种子,在他们的汗水中,在一次次不眠的灯火中,孕育播种。
  种子在土地上扎根、发芽,直至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建设的力量,和中国梦内在完美契合,中华民族的崛起将势不可挡。
  寻找雷锋精神之根
  2014年3月长沙的春风,吹绿了街边的香樟树,清新的湘江气息飘荡在空中。
  长沙是一座气韵古城。街头和公园里百余座雕像,穿越永恒的时空,娓娓讲述着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故事。
  在长沙望城的山间小道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被来来往往的行人忽视, 给县委书记当公务员的小雷锋弯腰拾起,细心擦拭干净送到农机站。从此,“螺丝钉”三个字与雷锋一生相连。
  半个世纪后,一群白发苍苍的雷锋战友,在长沙雷锋雕像前伫立,庄严行礼。那一刻,他们心中默默向曾经的老班长求教:你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源在哪……
  答案,随着他们虔诚的探寻,被慢慢解开——
  雷锋故居三间简陋的茅草房,诉说着旧社会人们在水深火热中绝望的挣扎;走进雷锋学习过的教室,抚摸着雷锋坐过的课桌,似乎看见了阳光、快乐的雷锋正在课堂上抢着发言,看见了雷锋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走进了县委当通讯员,看见了他在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勤勤恳恳工作的场景。
  老班长,这就是你把朴素的报恩思想,升华为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这就是你道德品质高尚的根源所在。
  冷宽和战友们走进雷锋故乡,寻找雷锋精神之根的旅程刚刚开始。
  这群内心火热跳动的老人们,不光要重走雷锋路,还要把雷锋精神的根扎进这片孕育雷锋的热土。
  2014年“雷锋精神论坛”在长沙热热闹闹开幕了。来自全国的300余名雷锋战友、专家学者就雷锋精神时代化内涵、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及如何用雷锋精神引领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要加深对新时期学雷锋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理解,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冷宽将军的发言掷地有声。
  日,雷锋诞辰74周年纪念日。
  在雷锋生日这一天,北京中关村学院雷锋展厅开展了,雷锋书屋也建立起来了,上级党组织还命名了“雷锋党支部”。
  北京中关村是高校、高科技企业聚集区,在这里建起一座永不撤展的雷锋展厅,无疑雷锋精神正能量的辐射力量无法估算。
  这也是冷宽和他的学雷锋团队的战友们,选中此处建展厅的匠心所在。
  2015年新年的阳光已经洒落,大多数人都在惬意享受假期的悠闲时,冷宽将军离开了北京,奔赴厦门,为下一个雷锋宣传活动忙碌起来。
  为了他心中的雷锋事业,冷宽忘了自己的年龄,更忘了自己是一名将军,他只是坚定地守望着心灵的天空:“一生为学雷锋奋斗不息”。
Copyright 2015 hebe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河北省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冀ICP备字号
网站标识码:雷锋故事:是他,把雷锋选送进了部队
挖掘雷锋和当代雷锋故事:
是他,把雷锋选送进了部队
甘肃籍老红军余新元 戎马一生写传奇
记者和余新元老人合影留念
余新元老人在向采访团成员告别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为了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学雷锋活动,近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雷锋精神研究会组织包括本报在内的11家媒体,专程赴北京、辽宁,采访全国学雷锋活动的先进典型人物,包括甘肃籍老红军、当年送雷锋入伍的余新元,雷锋当年的战友乔安山和工友易秀珍,北京学雷锋带头人冷宽将军、田永清将军、陶克将军等,挖掘雷锋和当代雷锋的故事。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相关稿件,以飨读者。
他,今年93岁,甘肃籍抗战老兵,一生写满传奇: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参加了击毙日寇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为他治过伤;新中国成立后,亲手将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选送进了军营;离休后,几十年如一日践行和传播雷锋精神,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第一个出现在央视直播画面中的“敬礼老兵”……他就是余新元,辽宁省军区鞍山军分区原副政委,现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近日,本报记者跟随甘肃媒体采访团远赴2000多公里以外的鞍山市,探访慰问老红军余新元。首席记者郭兰英文/图
“我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人最多的国家”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鞍山,一座普通的旧式平房里,还没有进门,记者就听到屋里播放着激情澎湃的雷锋歌曲。
落座后,当记者说明采访意图时,老人情绪激动,并振臂高呼:“感谢!感谢!再感谢!感谢家乡人民,家乡人民万岁!”
“我们代表家乡人民向您及您全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并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此行采访团团长李小舟向余老宣读了省委宣传部、甘肃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和静宁县委县政府的一封慰问信。
“从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您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大小500多次战役,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做出了突出贡献,家乡人民向您致敬。”信读到这里时,被余老打断了。他说:“别这样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做出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贡献,不能这样夸张。你们应该把对我的关爱和这些话转送给抗战中牺牲流血的英烈们。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死伤3500万人,其中牺牲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有2500万人。你们要记住,我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人最多的国家,一定要记住这段历史!”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戎马一生写满传奇
老人的记忆被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余新元13岁就给地主放羊,受尽了欺压。1936年10月,余新元在静宁县界石铺镇迎来了中国工农红军。当他听到毛主席演讲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这句话,便义无反顾地赶着地主家的200只羊加入了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余新元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战斗、热河战斗等战役、战斗500多次,几十次光荣负伤,其中重伤七次,被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
1939年,日军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余新元所在团连续打退了敌人17次冲锋,这次战斗中,余新元的左腿被日军机枪打成了“马蜂窝”,所幸,白求恩医生刚巧到余新元所在部队的医疗点巡诊,得知此事后亲自主刀,经过几个小时抢救才保住了余新元的左腿。辽沈战役时,余新元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依然冲锋不止,就是这一仗,他失去半个脚掌,至今仍靠假肢行走。
帮“两代”雷锋圆了参军梦
解放后,在鞍山军分区做政治工作期间,余新元慧眼识人,先后推荐雷锋和郭明义入伍,为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
1959年11月,雷锋因为身高、体重不符合条件,一心想参军但被拒绝了。他反复找当时正在辽阳市兵役局任政委的余新元,坚决要求参军。雷锋白天在兵役局帮着打杂,晚上就住在余新元家,最终,是余新元帮雷锋圆了参军梦。
日,是送雷锋参军的日子。余新元和爱人田儒文赶往车站,把20个鸡蛋和背心、毛巾、香皂等日常用品塞到了雷锋的挎包里,摸着雷锋的头说:“到了部队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做一个好战士。”握着余新元的双手,孤儿雷锋动情地说:“余叔叔,我要走了,我也没什么送你的,我就叫您一声‘爸爸’吧!”余新元说:“别,这样不好……”日,雷锋因公牺牲,老两口抱头痛哭。17年后,又是余新元,亲手把“当代雷锋”郭明义送进军营。
“让雷锋精神在甘肃大地生根开花”
“今天你们来,我非常高兴、激动。家乡是一个贫困省,是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多是丘陵,地薄、天旱、产量不高,要想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困难仍很多。现在许多人天天喊小康,其实啥也不干。我说驻村干部完不成扶贫任务,就不要让他们回来,完不成小康,就不是好党员。”余老说。
“甘肃正在搞扶贫攻坚,30多万名干部联村联户,要求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勾。”李小舟介绍。随后,余老在一本雷锋相册上认真写下一句话:“赠给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让雷锋精神在甘肃大地生根开花。”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年月日。“这本相册上,有雷锋全部的照片,送给你们,希望宣传部门和记者们能带个好头,树个样子。如果我还健在的话,我就听甘肃学雷锋方面的消息。”
采访手记:给人温暖与力量的老人
93岁的余老思维非常清晰,“我是甘肃人,要继续为甘肃人民争光,为家乡人民做事、做贡献。”老人铿锵有力的话语,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
采访中,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政委一再提醒注意把握时间,医务人员专门为余老把了脉。但是,余老却坚持说:“没关系,我还可以再谈、再聊的”。
由于余老身体不是很好,原本约定只谈40分钟,但是很快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离别时,余老坚持要送我们,并且特意换上了参加阅兵式的八路军军服。就这样,余老从屋子里,一直送我们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余老与大家合影留念。之后一一握手道别。等我们走出了院门,回头再看时,余老站的笔直,敬了一个很标准的军礼。那一刻,记者们在感动之余,瞬间将“长枪短炮”再次聚焦这位老人。
[责任编辑:专访雷锋同志的亲密战友——冷宽海军中将
查看: 1214|
摘要: 冷宽将军 国防部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卜金宝、李景璇、梁捷报道:2月16日下午,记者拜访了雷锋同志生前的亲密战友——原海军副政委冷宽海军中将,听他讲述了雷锋的故事。 冷宽,河北承德人,19 ...
&&&&国防部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卜金宝、李景璇、梁捷报道:216——
&&&&冷宽,河北承德人,1938年3月出生,1957年1月入伍,海军原副政治委员,海军中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大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国—澳大利亚友好小组成员。
近期我们将推出雷锋同志亲密战友——冷宽海军中将访谈,请予以关注。
专访开始前,冷宽将军与卜金宝记者进行沟通交流
冷宽将军向记者讲述雷锋故事
正在接受采访的冷宽将军
冷宽将军在赠送给国防部网的明信片上题词“永远传播雷锋精神”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锋十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