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法号索朗拥则藏语罗加是什么意思思

用使命和责任写就的灿烂人生
——追记林芝县喇嘛岭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索朗旦增
&&本报记者 麦正伟 王雅慧 王晓莉&&日7时,林芝地区人民医院,一颗搏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寺庙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岗位,年仅37岁。&&这一刻,亲人哭泣,同事垂泪,尼洋河呜咽……&&他悉心教导过的学生无一不竖起大拇指:“他是一位严格如父、慈祥如母的好老师。”&&他至亲的妻子说:“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朝夕相处的同事称赞:“他是一位默默无闻、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责任心强,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区、地、县领导高度赞扬:“他是一个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忘我工作的好同志。他用自己37岁的灿烂人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他,就是林芝县喇嘛岭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索朗旦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他短暂的37岁的人生旅途中,他扮演了许多角色,有老师、有丈夫、有儿子、有弟弟、有同事……每一个角色,他都用尽心力去演绎,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有他可歌可泣、平凡而又伟大的使命和责任。&&他是一位好老师——&&在老师的角色上,他永远是学生们眼里那个充满慈爱、同事眼里多才多艺的好老师&&1995年,索朗旦增从陕西乾县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林芝县布久乡小学,准备大干一场。这一年,他才20岁。&&那时候的布久乡小学,条件十分艰苦,几间低矮的房子就是“教学楼”,旁边几间破败不堪的屋子就是教职工的“住宿楼”。&&望着眼前这一幕幕破败的景象,索朗旦增并没有退缩。他毅然留了下来,一住就是两年。&&(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回忆起那时候的情景,他的妻子俱永梅还清楚地记得索朗旦增当时说的话:“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虽然条件有点儿差,但如果连我都不愿意在这出力,这里怎么会变好?看吧,总有一天,这个学校的环境会改善的。”&&索朗旦增没有猜错,现如今,布久乡小学已经是全县条件最好的小学了,在校学生已达到300多人,还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气派的操场。最重要的,这里还有一群跟他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只是,这一切的一切,索朗旦增都已经看不到了。&&曾跟索朗旦增一起共事两年的同事、布久乡小学教师锋勇这样评价他:“对于我来说,索朗旦增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更是一位好老师。”锋勇今年40岁,1994年毕业分到布久乡任教,从年龄和工作经历上来说,锋勇算是索朗旦增的哥哥,但是锋勇却说:“索朗旦增毕业比我晚,但是因为他是从内地读书回来的,很多观念都比我们新。在教学理念和管理上,还有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上,他都会真诚地和我们探讨、交流,传递给我们很多新鲜的知识。”&&锋勇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一个学生很调皮,气极了的锋勇忍不住狠狠地打了这个学生。因为这件事,索朗旦增唯一一次跟锋勇红了脸:“学生不是用来打骂的!打骂学生的时间还不如用来教育他们。我们是老师,老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人师表。”听了索朗旦增的一席话,从事教育事业17年的锋勇再也没有打骂过学生。&&现在的布久乡小学还有一个特别的老师,这位老师曾经是索朗旦增教过的班里的差等生,甚至几度辍学,现在他却接过了索朗旦增手里的责任,在布久乡小学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叫贡嘎。&&“如果没有索朗老师,我这一辈子就只能放牧了。索朗老师是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贡嘎说,1995年,索朗旦增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贡嘎所在班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贡嘎家条件不太好,他比同龄人上学晚一些,加上学习成绩又很差,家里人对贡嘎上学的事情也不重视,贡嘎就几度逃学。&&那一次,贡嘎又有一个星期没去上课,并下定了决心:“这次再也不回学校读书了。”那个周末,索朗旦增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了贡嘎家。&&“那时候老师来到我家,家里挺反感的,因为之前,我几次逃学不去学校的时候,其他老师来家里都会跟爸爸妈妈说,要是不送我去上学,就会罚我们家的款。”贡嘎说道。&&让贡嘎没有想到的是,索朗丹增到了他家不但没有给他的家人施加压力,更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语重心长地和他像朋友一样攀谈,讲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并给贡嘎讲了很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故事……“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我听都没听过的事情。”说到这里,贡嘎眼眶红了。索朗旦增所描述的大千世界深深地吸引了贡嘎。贡嘎知道,要想看到那些曾经听都没有听过的火车、飞机,就必须要好好学习。&&就这样,在索朗旦增的劝说下,贡嘎又回到了学校,从此,他再也没有逃过学……&&返回校园后,贡嘎多了索朗旦增这个“大哥哥”,每到课余时间,“大哥哥”都会陪着他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温习功课。就这样,原本成绩落后的贡嘎在“大哥哥”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渐渐名列前茅。&&后来,贡嘎一鼓作气读到了拉萨师范学校。在拉萨,他看到了五彩的霓虹,雄伟的布达拉宫……索朗老师描述过可以乘坐的“大鸟”——飞机也时常从他的头顶掠过。&&成为教师之后,贡嘎一刻也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教书育人,要教会孩子先做人。”参加工作以来,贡嘎已成为学校里的教学能手,上百名孩子在贡嘎手下成才,走到拉萨,走到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福州这些大城市去看他们老师的老师为他们描绘的那缤纷的世界。&&而这些事,贡嘎再也没有机会跟他的好老师索朗旦增好好聊聊天,好好地讲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他是一位好榜样——&&在同事的这个角色里,他是同事眼里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工作狂”,更是同事们眼里热心助人、团结友爱的榜样&&1998年,已经在教育一线奋斗了两年的索朗旦增被调入林芝县教育局负责教育基建项目工作。索朗旦增常说:“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关系民富国强,我将用自己的一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全县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14年来,索朗旦增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和“老西藏精神”,经他手的大小基建项目上报下达材料上万个,工作之多,任务之重,他总是默默无闻,从不叫苦、也不叫累。&&说起索朗旦增的敬业精神,他的同事、林芝县教育局办公室的王红芳记忆犹新。2007年的基建统计工作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重,索朗旦增一个人实在无法承受这繁重的任务,局里就委派王红芳和另外一个同事协助索朗旦增的工作。一次,他们三个人那天从早忙到晚,但是因为基建项目实在太多,整个白天也只完成了统计工作的一半。&&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将材料上报,索朗旦增他们三人只好加班。那天晚上,索朗旦增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去洗把脸回来接着干。一直干到凌晨四点多,疲惫不堪的王红芳和另外一个同事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跟索朗旦增商量打半小时的盹再接着干。“你们睡一会儿吧,我还不困,我把这点儿弄完再说。”索朗旦增将王红芳他们赶到值班室睡下之后,又返回了工作岗位。&&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一觉醒来的王红芳发现,厚厚的一叠统计资料已经被整理得整整齐齐。她才知道,整整一夜索朗旦增眼都没有合。王红芳内疚地跟索朗旦增道歉,索朗旦增笑着摆了摆手:“没关系,你们是新手,我比较熟悉,而且我熬夜熬惯了,你们女同志熬夜很伤身体的。”&&除了是个工作狂,在王红芳眼里,索朗旦增一直像一个大哥哥一样。“还记得,我200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索朗旦增大哥。”王红芳告诉我们,那时候的她刚出校园,从内蒙古只身一人来到林芝工作,举目无亲的她一上班就遇到了热心的索朗旦增。刚来西藏工作的王红芳不会用高压锅、煤气灶,索朗旦增就手把手地教她使用。&&索朗旦增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王红芳,还给予了王红芳很多帮助。在工作上,索朗旦增一直无私地帮助着她和其他新来的同事。“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一句藏语也不会说,跟人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王红芳说,索朗旦增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她学习藏语。从这以后,只要有空余时间,就能看到索朗旦增的身边围着一群年轻的汉族干部在学习藏语。“现在,我已经能听会说日常生活、工作用的藏语了,这跟索朗大哥的悉心教导分不开。”说到这里,王红芳又一次哽咽了。&&索朗旦增的人缘好也让同事们交口称赞。“他多才多艺,又肯帮人,所以局里的同事都跟他处得非常好。”王红芳告诉我们,每逢周末,索朗旦增就会组织同事一起出去活动。“只要是他组织的,大家都愿意去。每次跟索朗大哥一起活动,他不仅爱唱爱跳,还把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寓于活动之中,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有意思。他不在了,我们失去了很多乐趣。”王红芳用纸巾拭去了脸上的泪痕,依然带着哭腔……&&他是一位好丈夫——&&在丈夫的角色里,他可能不够照顾家庭,可是他给予妻子和一双儿女的却是一番深沉的爱。妻子坚定地说:“我不后悔嫁给他,他就是我的好丈夫!”&&1975年,索朗旦增出生在林芝县百巴镇章巴村一个农民家里。他经常笑称自己家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原来,索朗旦增的外公是十八军进藏的汉族同志,而他自己,也娶了一个美丽的汉族姑娘俱永梅。&&“我们相识在陕西乾县师范学校的校园里,那时候觉得他特别有本事。”回忆起初识的情景,索朗旦增的妻子俱永梅的脸上依然荡漾着幸福。那是1992年的工布节,跟同学一起参加工布节庆祝活动的时候,她遇见了他。&&从此,他俩开始书写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动人爱情故事。&&那时候,索朗旦增还是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对汉族姑娘俱永梅浓浓的爱化作了行动。在学校里,他们是一对人人称羡的情侣,就这样他们度过了3年美好的校园时光。&&1995年,索朗旦增和俱永梅要毕业了。他们一面热恋着,一面担心着即将面临着所有校园情侣都会面对的问题:“毕业说分手”。这年的元月19日,是俱永梅20岁的生日,为了这一天,索朗旦增早早地就开始计划要给俱永梅一个惊喜。&&一件漂亮的红色呢子大衣,一个造型独特、可爱的生日蛋糕加上一帮朋友的祝福,俱永梅20岁的生日过得特别开心、难忘。“也正是因为这个他为我精心准备的生日,让我觉得这个男人靠得住。”&&1995年6月,索朗旦增和俱永梅毕业了。索朗旦增回到西藏,在林芝县布久乡小学成为了一名教师,俱永梅也回到了她的家乡陕西省淳化县秦河乡中心小学任教。尽管两个人远隔万水千山,但浓浓的思念之情却犹如一条长长的哈达把索朗旦增和俱永梅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来吧,西藏有蓝天白云,有雪山羊群,有洁白的哈达,有香气扑鼻的酥油茶,有醇香的青稞酒和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美丽传说……”在忍受了2个多月的相思之苦后,俱永梅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踏上西藏的高天厚土,来到了林芝。“那时候我身上只有2500元钱,坐飞机到拉萨就花了1600多元,来之前我也没有告诉他,想给他一个惊喜。”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那天,索朗旦增在车站意外地碰到了俱永梅,他一把拥住风尘仆仆的她,不断地喃喃说:“我会对你好,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俱永梅给这个朴实的藏族家庭带来了不少麻烦。每到这时候,索朗旦增就耐心地教俱永梅说藏语,还要求姐姐拉珍学习普通话。就这样,汉族姑娘俱永梅嫁给了朴实的藏族汉子索朗旦增。&&现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一子一女。儿子索朗曲扎刚刚读高一。“我以后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对社会负责、敢担当、有用的人。”这位刚刚丧父的小伙子倔强地收起泪水,坚定地说。而他6岁的妹妹索朗央珍似乎还不知道爸爸的离去,不停地缠着妈妈问:“我很久没有看到爸爸了,他的病还没有好吗?”&&他是一个好弟弟——&&在弟弟和儿子的角色里,在姐姐眼里,他正直无私;在父母眼里,他调皮孝顺;而在那些他帮助过的人眼里,他是个善良的藏族“阿达”&&“弟弟很调皮,但是很孝顺。”说起英年早逝的弟弟,拉珍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直往下落。她告诉我们,索朗旦增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打工,每次赚了钱都忘不了给父母和姐姐买点小礼物。&&在拉珍眼里,弟弟索朗旦增一直就是一个十分珍爱民族团结的人。在藏族风俗里,如果藏历年没有正式过完,是不会把家里的东西往外送的,这样会影响一年的收入。有一年,索朗旦增刚刚把家里过年的猪杀好,就有人来收猪毛。觉得晦气的拉珍忍不住用藏语说了几句影响民族团结的话。索朗旦增听了马上疾言厉色地跟姐姐说:“怎么能这样说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收猪毛这个时候不收什么时候收?更何况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不论汉族、藏族还是回族,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本是姐姐脱口而出微不足道的一句闲话,在索朗旦增眼里却是一件影响民族团结的大事。从此,他常常挂在嘴边跟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民族团结无小事,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每逢周末,孝顺的索朗旦增总会回到章巴村看望父母和姐姐。2008年3月份一个周末的傍晚,拉珍正在家里张罗晚饭,门吱呀一声响了,拉珍抬头一看索朗旦增进了屋,身后还跟了一个穿着冲锋衣的汉族小伙子。拉珍招呼小伙子坐下之后,拉着弟弟走到了院子里悄悄地问情况。原来,索朗旦增走到村口的时候,看到一个陌生的小伙子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瑟瑟发抖,上前一问,才知道小伙子是浙江人,爱好徒步旅游,这次是从成都徒步到拉萨去,徒步到这里的时候天黑了,小伙子准备在这大树底下凑合一夜,天亮之后再继续赶路。就这样,索朗旦增把小伙子领回了家,让他在家里住一晚上。&&“这怎么能行,他什么身份我们都不知道,万一是小偷丢了东西怎么办?”拉珍坚决不同意让小伙子住下。&&“姐姐,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他大老远地从内地过来,天气这么冷,天又黑了,不让他住在我们家,让他住哪里去?”索朗旦增耐心地劝说姐姐。&&最后拗不过弟弟的拉珍只好答应让这个小伙子住下来。从那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多了起来,有时是游客,有时是春节没有回内地老家的农民工,索朗丹增都往自己家里带。&&“正直”也是拉珍提起弟弟时最常用的词。拉珍的孩子在小学升初中考试时,因少了2分,与内地西藏班失之交臂。拉珍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于是,找到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弟弟索朗旦增,希望他可以给儿子找找关系,让孩子可以到内地西藏班读书,但是索朗旦增没有丝毫考虑就拒绝了。他对姐姐说:“孩子要靠自己真实的本事去努力,考试少了2分不能上内地西藏班,这个结果他要自己承担,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外甥,就走旁门左道,他这样走了后门,那其他的孩子怎么办?”&&“我怎能不理解他呢?再怎么样,他都是我弟弟,是我最亲的弟弟呀。”拉珍告诉我们,从这件事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找索朗旦增开过后门。&&他是一名好干部——&&在喇嘛岭寺僧人眼里,他从不多言,却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在大家眼里,永远是一位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干部&&2011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林芝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派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表现突出、基层经验丰富的索朗旦增任喇嘛岭寺管委会副主任。&&“寺庙条件差,工作多,任务重,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还有两个在上学的子女需要照顾。一旦驻寺,就无法兼顾家庭了。再说你又有胃溃疡、高血压,不能过度劳累。能不能跟组织说明情况,不去。”家人有些不愿意他长期驻寺工作。但索朗旦增坚决从维稳大局出发,说服家人,毅然响应自治区的号召,接受组织任命,离开多年的教育岗位,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满怀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喇嘛岭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之中……&&喇嘛岭寺坐落于八一镇东南30公里处森林包围着的山坳里,建筑独特,风景优美,交通方便,一直以来前往该寺的信众和旅游观光者较多,寺庙管理工作难度大,维稳压力重。对此,索朗旦增上任后,与寺管会的其他同志一道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六建”、“六个一”、“九有”等工作,创新和完备了符合喇嘛岭寺寺情的寺庙学习、财务、请销假等制度和管理办法。索朗旦增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把到寺庙工作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荣誉,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带着感情、带着关怀、带着真诚,和广大僧人交朋友、讲党恩、谈大局、促稳定,真心实意为僧人服务,解决好僧人修行、学习、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很快便与喇嘛岭寺17名僧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把僧人紧紧团结在了党和政府的周围,寺管会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僧人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从而使喇嘛岭寺成为了林芝地区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今年,喇嘛岭寺被评为区、地、县三级“和谐模范寺庙”,喇嘛岭寺管委会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寺管会。&&喇嘛岭寺的左侧有一处低矮的藏式房子,这就是喇嘛岭寺管理委员会办公的地方。10来平米见方的小屋子承揽了寺管会4人的生活起居的所有活动。索朗旦增从2011年11月开始直至离世,便生活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白玛旦增是寺里的老僧人。他告诉我们,索朗旦增和寺管会的其他干部进驻以后,为僧人们办了很多好事。现在,我们寺庙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僧人们也都参加了社会保险,我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洛增是寺庙里的僧人,家住米瑞乡色果绕村,他耳朵一直不好,家里有5口人,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因为人多地少,家境一直很贫困。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索朗旦增和他的同事们积极与米瑞乡党委、政府联系,为洛增一家送去面粉、大米和慰问金,并于今年3月份将洛增一家纳入了村里的低保户范围,大大解决了他家的困难问题。&&年轻的仁青朗加也是寺里的僧人。在他的眼里,寺管会和索朗旦增就是他的贴心人。“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只要找索朗旦增和寺管会的干部就好。”说起寺管会,仁青朗加满是感激:“索朗旦增他们来了之后,我们寺里的条件改善了不少,有了广播电视、寺院书屋,修起了大蓄水池,用上了自来水,现在还要修一个大的停车场。”&&“可是谁能想到,那么勤劳、善良和有责任心的一个人竟然身患重病呢?”仁青朗加回忆起这位跟他朝夕相处10个月的大哥忍不住红了眼眶:“我跟他年纪差不多,也经常在一起聊天,他却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有胃溃疡、高血压。真没有想到他就这么突然地离开了我们,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我们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拉巴是喇嘛岭寺寺管会的主任。他说:“索朗旦增身体一直都不好,可是他总是不顾自己的身体,一心扑在工作上。”回忆起索朗旦增生前的种种,这位壮年男子脸上不时浮现出悲伤的神情。拉巴告诉我们,他印象中最深的一次,就是那年的3月2日,天已经黑了,索朗旦增突然开始胃痛,面色苍白,呕吐不止。见到这种情况,拉巴准备打电话联系索朗旦增的家人,却被索朗旦增制止了:“我没事,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好了。”&&在索朗旦增的一再坚持下,拉巴只好由着他。直到深夜12点多,病情严重的索朗旦增吐出了鲜血,拉巴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不顾索朗旦增的阻拦,连夜将其送到林芝地区人民医院。拉巴劝他多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好好调养。可是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周,索朗旦增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因为治疗时间很短,索朗旦增的病情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缓解,病痛依然反复折磨着这位只有37岁的汉子。&&今年5月10日,喇嘛岭寺的住持曲尼圆寂,前来朝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为了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满足群众的宗教信仰,维护朝拜活动的正常秩序,索朗旦增与寺管会的其他干部一起不分昼夜维持秩序,其中有3天还是在雨中度过的。“我们只有4个人,信教群众可能有上千人,繁重的任务让我们根本连饭都顾不上吃,那段时间经常是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就当一顿饭。”拉巴告诉我们,也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过度疲劳,加上长时间淋雨,索朗旦增积劳成疾,病情加剧,可他依然用药物维持着坚守在寺管会的工作岗位。心疼丈夫的俱永梅每个双休日都要带着儿女和姐姐拉珍一起到喇嘛岭寺看他,帮助他打理生活,每次都少不了劝他:“向组织请个假,我们带你去拉萨或内地大医院好好检查一下病,然后回来好好安心工作。”索朗旦增回答他们的总是那句话:“现在寺管会工作多,任务重,走不了,吃点药就好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这样,索朗旦增的病一拖再拖,直至今年8月初,他才在亲人和同事的强行劝阻下,走进了医院。此时,索朗旦增已有多种并发症缠身,8月27日又突发脑溢血,虽经医院极力抢救,但病魔还是在8月29日7时夺走了他37岁的生命。&&得知索朗旦增因病去世后,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区党委常务副书记郝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区党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等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索朗旦增同志的先进事迹。&&8月29日,本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因为索朗旦增的离世成了他身边所有人心里深深的痛:&&“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您怎么就这样走了?”如今已经接过他教师神圣职责的贡嘎泪流满面。&&“真没有想到他这么突然就离开了我们。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脸色很差,我已经提醒他一定要注意身体了,怎么还会这样呢?”昔日的同事,曾受过他深深恩惠的王红芳不住地流下眼泪。&&“老公,你忘记了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的誓言了么?往后的日子那么长,你让我如何去面对没有你的日子?”抱着索朗旦增的照片,俱永梅泣不成声。&&“他还那么年轻,正是该有一番作为的时候,怎么就走了呢?弟弟啊,年迈的父母还等着你来孝顺呢,你怎么就这样撒手而去啊?”拉珍抱着在一旁垂泪的俱永梅失声痛哭。&&喇嘛岭寺的17位僧人则自发地为这位他们眼里的好干部祈福,希望他在九泉之下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索朗旦增走了,带着深深遗憾走了:他的工作还没来得及交接,他的一双子女还没有长大成人,他年迈的父母生活还没有安排好,他甚至还没来得及跟工作了10个月、感情深厚的喇嘛岭寺僧人们说一声再见……&&在人们的记忆中,索朗旦增并没有走:他还是同事眼里的那个工作狂,他还是子女眼中慈爱的父亲,他还是学生眼里鞠躬尽瘁的好老师,他还是喇嘛岭寺僧人眼里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好干部……&&“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索朗旦增,一路走好!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邮发代号:67—1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藏语雪顿节怎么读叫喝什么
藏语雪顿节怎么读叫喝什么
09-06-11 &匿名提问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节日之一,藏语意为吃酸奶子的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雪顿节已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的一个民俗性节日,又称&藏戏节&。 哲蚌寺&展佛&是雪顿节的序幕。哲蚌寺喇嘛从凌晨就开始着手准备,在选定的吉时,厚沉的法号声响起,三、四十名喇嘛用肩扛起约二十米长的巨型唐卡(藏区特有的一种卷轴画,通常是手工在布帛和丝绢上织成的宗教人物像),蜿蜒来到西山,恭敬地将佛像固定在早已搭好的展台上,接受信徒的朝拜。 山坡上一处处燃起的桑烟弥漫着一股祥和的氛围。大佛前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挤满了朝圣者和中外游客,高音喇叭播颂着寺庙僧人合念的经文。在家人的陪伴下,每年都来看展佛的索朗顿珠老人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他告诉记者说:&哲蚌寺展佛是 们信徒心中一件神圣而庄严的大事, 相信它能给 们带来好运。& 今天的展佛还吸引了几百个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许多记者和中外游客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盛大的节日。来自上海一所美术学校的教师张本彪,在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就拍完了五、六个胶卷,业余爱好摄影的他激动地说:&藏族文化太神奇了, 希望借手中这个小小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西藏。&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在通往展台的山道上,从各地藏区赶来的信教群众还是络绎不绝。观佛归来的藏族群众则在山脊草地上三、五一群,席地而坐,取出自带的食物和美酒过起了&林卡&(郊游),人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展佛&活动结束后,来自西藏各地的藏戏团队,还在罗布林卡、龙王潭等公园为观众上演了精彩的传统藏戏,使今天的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                  切让         我                  额啊         他/她                 阔         我们                 额让措                 你们                 切让措                  父亲                 爸啦                  母亲                 阿妈啦         女儿                 布姆                  儿子                 布         姐                  坚姆         哥哥                 坚普         亲戚                 班切                   医生                 闷八         酒吧                 仓糠                                吉祥如意        扎西德勒                  谢谢          突及其                   你好吗         如索得波饮拜                叫什么名字       名卡热                   再见          卡里沛                   对不起         广达                    买           尼                     卖           冲                     贵了          孔泽青波                  多少钱         贝夏卡则热                 我买了         尼格因                   钱           贝夏                    早晨好         休巴德勒                  下午好         求珠得勒                  晚上好         宫珠得勒                  不要钱         米古吧                   要钱          奴古吧                   不同意         没吞美                   同意          没吞油                   不要          米归吧                   要           归(吧)                  不好          雅布梅吧                  好           雅布                    问询          家珍休                   电话          喀吧儿                   投诉          仁杜                    创伤          玛索巴                   泻肚          垂巴蝎                   胃痛          扑瓦拿瓦                  牙痛          索拿瓦                   咳嗽          鲁加吧                   头痛          国拿哇                   发冷          长休儿加                  发烧          擦瓦加                  行宴          陪吉洒玛                 接风宴         陪苏洒玛                  吃           酒挚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09年西藏拉萨雪顿节是8月20号开始,8月26号结束,同时期间将有拉萨国际马拉松比赛一起进行。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编辑本段]雪顿节起源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编辑本段]雪顿节历史  到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赐给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郎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十二个藏戏团体。因此这个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商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编辑本段]雪顿节活动  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道至高无上的佛祖。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每年此时,西藏各地的藏戏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罗布林卡连续几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其场面热闹非凡。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赛牦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哲蚌寺晒佛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   藏戏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队伍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   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脸谱、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藏戏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编辑本段]雪顿节意义  2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雪顿节已经成为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盛会。[编辑本段]雪顿节内容  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谐泼”,相当于现在的领导接见和开幕式,也就是各地区的藏戏团体来到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  藏历六月三十日,搞传统的“哲蚌雪顿”。这一天正是哲蚌寺举行浴佛节,要把几十丈高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由几百个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着,宗教乐队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边的陡斜的后山崖上铺挂起,让数以千万的僧俗群众来瞻仰礼拜。同时,这一天也是哲蚌寺维持政教活动正常秩序的铁棒喇嘛“格贵”每年换任的日子。  藏历七月一日,各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规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谐泼”仪式。  藏历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员等在罗布林卡内选地搭起帐篷和围幔,摆放地毯、卡垫、食品和娱乐用具等,以准备看戏、玩乐和朝拜等活动用。这天开始由四大蓝面具派戏班轮流正式献演。  藏历七月三日至六日,规定由迥巴、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这几天,是雪顿节藏戏演出高潮阶段。  藏历七月七日,扎西雪巴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戏最大的团体,也在罗布林卡举行一天的演出活动。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开场仪式“甲鲁温巴”和结束仪式“扎西”,以表示雪顿节主要的活动圆满结束,欢庆祝福,祈赐吉祥。  藏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戏团体纷纷到拉萨各地区演出,称为“拉萨雪顿”。  藏历七月十六日以后,觉木隆可去拉萨城区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个别藏戏团体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区演出的,但是,一般都开始纷纷回本地区去。  藏历八月一日开始过“色拉恰季”节,即“色拉雪顿”。[编辑本段]历届雪顿节时间表  日-8月16日  日-8月26日  日-9月5日  日-18日  日-29日   藏戏节又名雪顿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吃”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说是吃酸奶子节日。  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戏节。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在日喀则叫“色木钦波”,时间要晚于拉萨,规模要小于拉萨。  雪顿节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他们在寺庙里要行三事:即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历七月一日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子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和十八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旺阿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赐给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隆尔巴、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朗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十二个藏戏团体。因此这个有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是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开始,但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成为达赖夏宫,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观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在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单位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抽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蜇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则、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的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一九五九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  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  产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名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近年来,自治区名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时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语中阿刁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