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前在看荐的小密圈福利圈子推荐发布的文章,觉得不太好,请问要怎么删除呢

发现信息价值
Ljtbalance12
刚刚看了一篇好文章,真的发人深省,值得推荐
Ljtbalance12
17:24 转帖发表在
《荣枯鉴》白话解析 《荣枯鉴》的作者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郭威,后周郭‘柴’荣)而一直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 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虽生处乱世,时局怎么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达到万人空巷,纸钱飞扬使道路两旁树枝染成灰色。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最后被柴荣追封为瀛文懿王。 先看他的自我的评价。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这使人无法把他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 欧阳修以春秋笔法点评冯道:“(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他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斥责:“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司马光更与之趋同:“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 南宋刘因诗形象地讽刺了《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认为冯道之作为,亦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则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声音(王安石与司马光两大政治集团阵营,对历史人物评价,也大有不同)。认为冯道之所以忍辱负重,乃是接济天下苍生为念的行为,是真正的儒者。王安石这样评价:“(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明代李贽评价: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 到了当代,两种相反的声音依然交替出现。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这样写道:“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就是说,冯道是典型的小人。 而当代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中认为,他为了天下苍生而“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这似乎是典型的把历史人物观念当代化。 冯道所处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时代。他一生除篡唐的后粱帝国外,所侍奉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再加上契丹。十一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辽主兀欲)。八姓皇帝。五十多年换了这么多皇帝。 冯道著《荣枯鉴》,曾国藩认为:“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有人说这是小人之书,防小人必读,……。 在我个人陋见看来,也和先贤有不同观点: 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又是关乎生命价值的重大问题。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人生选择也是经验科学,人生感悟,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或可丰富人生选择的话题。 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把君子抬到了不是人的高度,而冯道的荣枯鉴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小人和君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君子非贵,小人非贱)……。 什么是君子呢? 最早的君子其实就是指现在大家所深恶痛绝的官二代,就是那些没事追逐“窈窕淑女”的流氓恶霸;是孔子把君子美誉成了道德高尚的人,可是官二代们真的高尚吗?就像是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贼斥骂保安: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孔子自己是一个奴隶主的私生子,就自以为自己是君子的代言人了,其实,那些奴隶主又何尝把孔丘此人当成是他们中的一员?像孔子之类庶出的孽子,当时根本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在古宗法制度中比奴隶也好不了多少。 孔夫子悲叹“礼崩乐坏”之时,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之世,孔子梦想的小国寡民,奴隶忠诚于奴隶主的制度,在历史洪流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 结束春秋战国的秦朝并不重视儒家,相反,在商鞅与秦王见面时曾因提到儒家而遭到冷遇,汉朝开始崇尚黄老,虽然后来号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后人的有意夸大,并不像后来宋朝对儒学那样神化,绝对化,僵化,汉唐的风骨其实还是勇武的,进取的,不像宋儒,言必称孔子,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做了束缚禁锢阉割人性的帮凶,使中华民族失去勇武进取的精神,几百年被动挨打,一边接受臣子万岁的跪拜,一边向夷蛮称臣纳贡,以血饲狼……。 冯道先生既然自号可道,自然对道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本就不是一个腐儒。为什么后世腐儒要用儒家的尺度去衡量他呢? 《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自然,本不应该刻意强求千篇一律,不该把人才都铸造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样就造成一个单调死板,不能应变的僵化社会,中华民族自宋朝以来的衰弱就在于道德标准的刻板僵化,扼杀人性,比如说忠,为什么一定要对皇帝忠?对于昏庸皇帝的忠就是对天下百姓的不忠不义;比如说孝,难道天下父母都是无私的吗?父母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道。 可是就是有一种奴才文化,认为即使君王再荒淫失道,臣子也要愚忠,也要死谏,就是这种文化的盛行,使皇帝越来越没有危机感,越来越昏庸无耻,人才凋敝,奴才当道,国家也就越来越衰弱,人民就越来越苦难。 说冯道是反覆小人的人,是不是奴才呢?我不同意冯道随风倒的行动,但我坚决捍卫冯道自由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 因为冯道不是谁的奴才,他是一个自由人,你皇帝做的不好就要下台,作恶多端就要付出代价,走马灯地换皇帝证明这些皇帝做的不好,为什么要指责冯道?冯道哪里失职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读冯道,研读五代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我们尽力把真实的另一个角度的冯道提供给大家,我注释下冯道的大作荣枯鉴,请大家避免从一个渠道里看历史,那样不仅不会使人明智,反而会产生偏见误解,坑人害人不浅。我所讲的这个角度,即使不够清晰明白,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批评的思路和对象。 冯道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沧县献县交界之处)人。他的祖辈“为家为儒,不恒其业”。(就是说是一个非职业的私塾老师,在教书之余还要干些农活,或者在干农活之余教教书。我小时候就受这种非专业的老师教育,个人感觉这样的老师比现在的职业老师踏实务实,看问题从实际出发,不慕虚荣,不搞花架子,绝不会教出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蛀虫。) 在青少年时代,冯道“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冯道也传承了劳动文化人的朴实品质) 唐末天佑年间,冯道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当幽州掾,刘守光想出兵攻打中山,征求僚属意见,冯道“以利害箴之”,刘守光大怒,把冯道关进狱中,幸被人救出。(被忠义所害) 刘守光失败后,冯道投靠时为河东监军使的宦者张承业,张承业见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人品又不错,对他另眼相看。 当时有个人叫周元豹的人,自称会看相,他与冯道关系不好,私下对张承业说:“冯生无前程,公不可过用。” 但张承业的秘书卢质有不同看法,卢质对张承业说:“我曾见杜黄裳司空写真图,道之状貌,酷类焉,将来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杜黄裳是唐代宰相,冯道的相貌和杜黄裳有八九分相像,所以卢质认为周元豹看人不准,劝张承业不要信他。(在古代长得标准也是天然的优势) 张承业觉得卢质说得对,便把冯道推荐给晋王李克用,李克用任命冯道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继位。当时李存勖“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他把所有文件都交给冯道处理。在与后梁军队对垒时,李存勖的部下郭崇韬提出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勖不高兴,气愤地说:“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给大家看,冯道执笔不动,李存勖催他快点写。冯道站起来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勖道歉,经过冯道的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顺利解决,人们因此佩服冯道的胆量。(道以御之和以德服人的区别,冯道不讲以德服人) 李存勖称帝后,任命冯道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因父丧,冯道回景城守孝。当时正值饥荒年代,冯道将所得俸禄“悉赈于乡里”。(乐善就是道,助人者人恒助之) 景城接近契丹,契丹人听说冯道很有才华(不如说是道德),“欲掠而取之”,因边人有防备,才没有得逞。冯道守孝期满后,后唐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冯道赴任时正遇上兵变,有人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然马不停蹄赶赴洛阳。(这是责任,是道) 不久,后唐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身亡,大将李嗣源称帝,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朝廷议置相,但久议不决。李嗣源对近臣说:“宰相任重,卿辈更议之。吾在河东时见冯书记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钦点冯道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首度担任宰相。李嗣源死后,他在后唐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位居三公。 后晋灭后唐时,冯道又成为新朝重臣,后晋高祖石敬瑭(此人气节不堪,不令人佩服。但气节也是儒家观念,道家讲的是顺天应人)任命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对他非常器重,朝廷“事无巨细,悉以委之”。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因冯道处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有人对石重贵说:“冯道,承平之良相;今艰难之际,譬如使禅僧飞鹰耳。”石重贵觉得这种看法有道理,便不再让他当宰相,让他出任匡国节度使,后又徙镇威胜。 契丹灭后晋,冯道朝见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事晋无状,冯道哑口无言。耶律德光问他:“何以来朝?”冯道回答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取笑他:“尔是何等老子?”冯道回答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觉得他很有趣,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他这样说明摆着是拍耶律德光的马屁,一向狂妄自大的耶律德光大为高兴。有人说因冯道说耶律德光是救世主,耶律德光才没有残杀中原人民。(抛开民族主义说,契丹是个伟大的民族) 刘知远建立后汉称帝后,冯道归后汉,任太师。直到后周灭后汉,冯道仍能保住富贵,任太师兼中书令。因直言后周世宗柴荣比不上唐太宗,冯道惹怒了柴荣,征讨刘赟时不让他随行,命令他处理后周郭威的后事,结果刚安葬完郭威不久,冯道也患病去世,终年73岁(与孔子同寿)。 冯道自号“长乐老”,一生著作不少,但流传至今不多,只有几首诗和《长乐老叙》及《荣枯鉴》等文章。《荣枯鉴》共十卷,对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等有独到见解。 对于冯道的一生,司马光总结说:“道少以孝谨知名,唐庄宗世始显贵,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尝著《长乐老叙》,自述累朝荣遇之状,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在《旧五代史?冯道传》中,薛居正这样评价冯道:“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为此也。” 《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对冯道更不客气,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但同时代的人倒是对他赞誉备至,冯道死时73岁,正好与孔子同寿。宋初名臣范质这样评价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冯道诗作: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看此诗通俗易懂,毫无晦涩之处,如父老的谆谆忠言,如长辈的反复叮咛,可以体会作者在乱世之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的心态。)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此诗名为偶作,但言语严谨,对当朝无一丝锋芒,虽然对百姓无益,却实在是官僚们的处事法典) 《长乐老叙》节选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不害命之物祭。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无请谥号,以无德故。又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藩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所著文章篇咏,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为是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今人言冯道奸猾软骨者,可有为天下苍生致一统,定八方之志、之力、之才、之德?) 《荣枯鉴》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圆通卷一白话文解释 善恶是相对而言的,智者不以别人的标准来做自己的行事准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明智的人不放弃争取任何一丝机会。 道路的通畅与否,也要看你对道路了解不了解,只有最熟知地形变化规律的人选择的道路才最通畅。 看重名声的往往会玷污名声,看重生命的却能保住生命,所以名与利本身是无罪的,罪在追逐名利的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不同方法。 天下的君子与小人是不分贵贱的,认为君子一定贵小人一定贱是一种误解。 君子不讲索取,小人不讲奉献,其实这都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行事规则所在。 君子轻利求名可敬可佩但是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小人靠能屈能伸、能真能假的本领,找到获利的捷径,打破规则,为我所作,往往痴迷其中,其实也是一种被诱惑而误入歧途。 成功者或许被称为君子,失败就必定被称为小人,因为君子曲高和寡,而小人是大多数,而法不责众是做小人的生存之道。 虚名改变不了事实,主观难以改变客观,所以人往往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保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其实以务虚和务实的危害来说,务虚过度比务实过度更坑人。 于是当小人的实惠和诱惑远比当君子的清贫和艰难更打动人心。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闻达卷二白话文解释 当官不管你是好人坏人都可以当,罢官也不是因为你做过什么坑人害人的事。 你一心讨好了上面,就能成功,你一心照顾下面的人,会越来越困难。 在上面的眼中,君子的名望是为我所用的,否则便是一钱不值,甚至是一种威胁。而小人能顺应上意,却被下面的人纵容其恶行。百姓赞美刚直不阿的官员,可是统治者却喜欢曲意逢迎的奴才。于是刚直的君子因不会取悦上级被猜疑妒忌排斥打击,而曲意逢迎的小人因为其不讲原则就被大家疏远,孤立,鄙视,……。 上级猜疑是危害身家性命,而群众孤立只是名声败坏,所以得势的往往被称为小人,是因为这些人太过注重利益得失而不要名誉廉耻了。 求取富贵的道路是不变的,只要你放弃荣誉去追求眼前现实利益,祸福难料,不是命里注定,是靠你自己的敏锐知觉。 所以小人不为虚名所累, 总能顺应时变,改变自己,从而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小人的智慧和敏锐往往靠不择手段的下流办法。 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廉耻之心的唯利是图,是小人升官发财的秘诀。 想博得清誉称赞的不要当官,官位的高低绝不是品行的标示。不善于心计和不耍手段的人,很难爬上高位。想升官不要想名声好坏,美德往往不等于现实中的尊荣, 君子言行一致往往祸从口出;小人口蜜腹剑常常借感情坑骗轻信的善良人。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做人就截然相反。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解厄卷三白话文解释 什么事不考虑周详就会让小麻烦变成大祸。 君子忧国忧民,不计私利,满腔忠义,却往往是他们致祸丧生的原由,因为小人嫉贤妒能,见不得美好的东西存在。而为自己的事思前想后考虑周密的人则会安度一生。祸事因人而无,也因人而有;灾祸是人所不愿见到的,但也往往是人自己闯的。 君子既无恶行,又无恶念,但因为与邪恶势不两立而麻烦不断;而小人没有什么好心眼也不做啥好事,可是却因为他们结党营私,就不断得到很多的好处。 小人擅长离间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然后才可以上下其手,从中渔利;要让百姓不仇视官府,不是君子是办不到的。 当上级怪罪下来,不辩解自己无罪的人往往保全性命,而百姓愤怒造反,努力抨击别人的人会被百姓理解而免罪。 君子耻于结党营私,所以往往有灾祸时孤军奋战。小人善于相互利用,所以平时门庭若市。原则在被破坏时往往没有小人被即时惩处,可是在整个大局败坏时,最先担当责任被推出来当替罪羊的往往是君子。君子往往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倒是小人或许能被原谅逃脱惩罚。 所以人生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因对小人的轻视而犯下的。 小人总是把讨好上司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任何申辩和决不认错只能被上司看成是对他们的又一次冒犯和挑战。 如果不了解小人的特性与智慧,他终将给你致命一击。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阳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交结卷四白话解释: 小人具有极其隐忍的天性,慢慢渗透的功夫。 小人善于做感情游戏。背叛或效忠,投靠或出卖,只是利益权衡的结果。 外露智慧、处处显能,引敌先发、身陷被动;通常是君子弱点所在。 明智的人们结交小人,并非为了捞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聪明人不会拒绝有德的善良之人,也不会疏远无德的奸恶之人,因为无论善恶,皆可为我所用,而有德的善良之人和无德的奸恶之人,也是敌我变幻莫测,常因顺逆,误解而产生矛盾。 所以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因为用人得当有识人之明,而卑贱之人则往往是轻信奸恶之人。 所以说人品的高贵与卑贱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其环境和朋友,当高贵的人轻信了奸恶之人则会变卑贱,而卑贱的人结交了有德之人则会变得高贵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 人希望别人糊涂而自己明白往往用装傻的办法,是因为有更大的图谋,而人嫉妒别人的聪明而与人争竞,自作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所以聪明人不交往愚蠢的人,是怕自己变成愚蠢的人,明智的人不结仇人,因为仇人不管你是否是聪明人,只等你最疏忽的时候,而人的智谋是有限的,谁都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于是有德的善良君子唯恐对人不能仁至义尽,而奸恶小人则总是在等待你疏忽大意的时候,最后往往是君子败于小人之手,就是这个道理。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节仪卷五白话解释 外表如君子谦恭有礼,而内心如小人没有道德底线的是真小人。 外表如小人愤世嫉俗,放浪形骸,藐视规矩;内心却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才是真君子。 真君子利万物而不自傲,心情平淡,性格随和;把道义放在重要位置的人会忽略自己的痛苦和伤害。 人们思想上仰慕君子,却在行动上如同小人,是因为做一个真君子实在太难了。 大家结怨于小人,实际上是因为没有重义轻利,而小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只要触犯他的利益他就会与你反目成仇。 所以做君子又困难又得不到什么利益,而小人则不受道德约束,没有任何良心压力,又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很多人都愿做小人。 越是官当得越大,其道德底线越低,人的良心玷污了,就会把道义看得很轻。 所以君子担心地是其追求被辱没歪曲,而小人只是担心他的性命和生存。 于是在乱世的年代,君子洁身自好隐居荒野,而小人却因为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立于朝堂。 因为节操不能当钱花,(俗话说一分钱难死英雄汉,比如秦琼卖马)所以人被困的时候,也就顾不上君子的礼仪,忠义也不能救命,在情势危急的时候,也就难免做小人。不去顾及别人的舆论看法,只为了趋利避害,这不是节义之道,但这是乱世中生存之道(这段好像是冯道为自己失节求生来开脱)。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明鉴卷六白话解释: 福气来到而自己不能认识到那就不能有福,而祸事来到之前不能预料则必定有祸。 在小事中讲信义,是一些大奸大恶的人能够欺骗很多人的原因;能够注意到细节是一些大的谋略能够落实的基础。 事不能做得逼别人无路可走,不能不给自己留后路;话也不能说的太满让自己无法转圜,要留有余地,就是对待最亲近的人也不可以这样。 外表畏惧内心隐忍,外表恭敬内心仇恨,再邪恶的奸人也会被迷惑。 知道什么不可以做就会接近幸福,知道怎么迷惑敌人就可以远离灾祸,能通权达变才能保存自己。 只有任用亲近的人,可以使亲密更加长久,(这句话应该是任人唯亲的意思)皇帝是善变的,只有钱财可以依靠。 让小人们去相互攻击,就能得到安静,以恶对恶,才能不留后患。 用诡计也要有实力的人去用;不是聪明人,就不要去乱做主张,那些不聪明的人应当记住这一点。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谤言卷七白话解释: 人微言轻不要说得罪人的话,才能平庸的人不要想出人头地。 攻击别人的忌讳,人家难以容忍你。 令敌人陷入窘迫污其气节名声,是诽谤很容易达到的。让敌人认不清亲疏善待敌人的仇人,是诽谤奇妙的地方。追究敌人的微末小事而其不知觉,是诽谤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把本不属于他的一些坏事安到他身上让其有口难辩,就是诽谤的成果。 受到敌人诽谤不要勉强分辨,事久自然明,而且别人对你的不良印象还会减少。 受到诽谤还要勉强辩解,这事反而说不清楚,让多数人对你的怨念反而会增加。 在上级面前不受欢迎,肯定有来自下面的诋毁,失去下属的拥戴,肯定会受到上级的猜疑,。 假借上天降责之说来掩盖自己的想法,假借大家的意见来壮大声势,是很多人都会的忽悠人的办法。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示伪卷八白话解释: 真假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真相中多少都有虚构,而假的永远成不了真的,事久自然明。 造假的最终会自食其果,是真的不怕别人不愿意接受。 顺着上级的心意的造假,不会受到惩罚,忤逆上级的心意,越是真相越增加罪过。 请求别人做什么事忌讳太过直白,要委婉一些才能成功。 拒绝别人的要求忌讳说的太明白,要委婉一点才会没有过失。 忠于君主是仁义的表现,君子仁义不弃旧交。仁义是君主的品行,小人的品行是不念旧恩。小人闻达之后就背弃主人,是因为他以前的忠心是假的,不是因为闻达而背主。 行事不拘小节的人不一定是作伪,事情不好依然信守诺言的人不一定因为要讲信义,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不同,会有不同的思想原因的。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降心卷九白话解释: 用心机来治理人,人们也会和他玩心机,他没招的时候,人家就都不听他的了。 把人心收服,不管什么情况,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都牢不可破。 得到上司宠信的人不要在外表上敬重,被上级厌恶的人不要在暗中交往。 用权术用到无形的地步才是成功,计谋靠不被人知晓才能致胜。 君子被羁绊就是多靠亲情,用亲情笼络住人,自然就会站在你的阵线。 小人则是畏惧暴力,阴谋诡计施展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败露。 有理的人不必用不顾对方感受的办法来说,善于劝谏人的也不一定用良好的口才,是首先使人相信你亲近你才能顺利达到讲理劝谏的目的。 深厚的情谊不用说出来,大的事业不用放到明处,世间事都是顺应其自然的法则才能成功的。 仁义可以逼死君子,却无奈何小人,这就是仁义用的过多过滥的缘故。 恩结人的时候不要因为贤者不重利而遗漏贤者,威吓也不因小人的刁顽无忌而不加惩戒,公平地施恩加威是使人敬服的重要一点。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揣知卷十白话解释: 善于观察人的能比较出人的优劣善恶,善于思考的人能够知道人的心思。 知人的人就能不怕人情险恶,知心的人就能用作参谋。 知道人的优劣善恶心里想什么不能明说,说了会招来祸患。在隐秘中掌握这些,在紧急的时候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一般来说,君子在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小人则在眼前事上考虑周密,而在长远事情上用心不多。 所以结交人考察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可知人才的真假朋友的虚实。 多结交品性高贵的人加以依靠,可以避免祸殃。 多结交一些在各种地方有专长的人,就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可。 在危险艰难中断绝其退路,让这英才济济的一群人团结一心,就可以攻无不破。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Ljtbalance12
大家都在看
Ljtbalance12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风证券 文章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