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检查肠道做什么检查健康,听说通过检测受检者检查肠道做什么检查菌群种类、数量,预测患病风险,是否如此?臻健康是这么跟说?

改变肠道菌,一天也不晚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改变肠道菌,一天也不晚
细菌 饮食 益生菌 减肥 差异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坊间传说:人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来减肥。我想说这其实并不容易……
人和人之间的基因组相似度达到99.9%,但体内微生物组相似度只有10%。这些差异的产生不全要怪罪主人,因为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还挺多呢。总的来说有5大点,年龄、饮食、抗生素、遗传,以及生理机能。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改变菌群生长的肠道环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虽然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但改变的主要是每一种菌的多少和占比,基本上不会是种类变来变去。
听起来一点悲凉的意味——你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消灭那些对你有害的菌了。
我们看一个人的一生:胎儿出生,是以无菌的状态到来;随着接触环境,菌群逐渐建立,不过比较单一;然后开始吃固体食物,菌群变得多而复杂;成年是菌群最繁盛、组成最稳定的阶段,不容易随各种外在因素改变,哪怕改变了,也很快会回到动态平衡;老了退休了,菌群虽然不少,但又变得不稳定,甚至很脆弱,容易因为身体的风吹草动而崩塌。下图就是说明了这样的过程。
人一生中的肠道菌群数量以及稳定性变化。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改变肠道菌,主要还靠吃
一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在影响菌群5大要素中,最主要是吃。
长期来看,吃很多糖类的人,和吃很多蛋白质的人,就是不一样。下面左图是噬糖类者(比如很多男生吃惊人量的米饭馒头)的肠道菌群种类。他体内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绿色表示)比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红色表示)多很多。右图则是吃蛋白质比较多的人,相比来说拟杆菌属就比较少,而普雷沃氏菌属被养得膘肥体壮(比例更大)!
吃糖类较多的人(左)和吃蛋白质较多的人(右)体内菌群的差异。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欧美人天天吃高蛋白和加工食品,而印第安人和马拉维非洲人吃大把大把的玉米,他们体内的菌群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图中蓝色点表示的是吃高蛋白的欧美人,红色绿色点表示的则是是吃玉米的土著人。我想了想我的饮食,绝对的脂肪多!从早上的牛油果到晚上的冰淇淋,还有贯穿一天的坚果……谁能给我测测菌,肯定和红绿蓝都不一样。
欧美人吃蛋白质较多(蓝色),而印第安人(绿色)和马拉维人(红色)吃玉米更多。他们体内额菌群有着显著的区别。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前面说的饮食结构是长期影响;而短期的饮食改变也能对菌群施加立竿见影的效应,这里说的“短”,大概是十天,甚至一两天!下图是个有意思的实验:左右两组人分别改变饮食,前三横行(a, b, c)分别表示他们摄入的纤维、脂肪和蛋白质,最后一横行是菌群的响应。其中的浅蓝色长方形色块,表示改变饮食的过程。
从左上角的纤维图能看出,左边一竖排表示的是实验期间吃菜组,右边竖排表示的则是吃肉和cheese组,纤维食物在实验期间减少,而蛋白和脂肪食物遭到实验员猛加。结果,菌群恨不得在改变饮食后第二天就会发生。而其中猛吃肉和奶酪组改变幅度更大,之后维持的也更久。坏消息是,在这组里,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种菌就在实验的几天之内,也变多了。相对来说,吃菜组改变就小一些,效应也似乎没有那么长。
a, b, c分别是纤维、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e则是肠道细菌的响应。左边一排是吃素组,右边则是吃肉组。吃肉组的菌群改变更大。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但或许好消息是,你要寻求改变,哪天都不晚。
肠道菌群,影响体重?
最后再说一点小鼠的体重实验。先是些可怜的孤儿小鼠,出生后被拿到其他鼠妈妈那儿,吃其他妈妈的奶,最后菌群就不像自己妈妈而像养母,这个实验说明,对肠道菌群来说,环境或许比遗传更重要。
还有更发指的实验……科学家早就发现,胖小鼠和瘦小鼠吃一样多的东西,胖小鼠从食物里榨取的热量高。你是不是想到自己了,“为什么别人吃那么多不胖,我吃一点就胖”。
胖小鼠从相同食物中吸收的热量更高?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为什么胖小鼠从有限食物里榨取的热量高,就先弄来一些无菌鼠,这些鼠从出生就被剥夺了体内的菌群。然后分两组,分别把胖小鼠和瘦小鼠的肠道菌群接种到这些无菌鼠体内(有点恶心,不许联想——太想满足好奇心的请戳)。结果,接种了胖小鼠体内菌群的无菌鼠就变长了胖小鼠;接种瘦小鼠的无菌鼠就出落成一直苗条的瘦小鼠。
无菌鼠在接种胖小鼠体内菌群之后,也变胖了。反之,在接种瘦小鼠菌群之后它们长得并不胖。图片来源: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教案
果然是肠道菌群在使坏。
未来人是不是也可能用这种方法治疗肥胖,来个菌群大串联……不过人的实验还是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请不要在民间作坊擅自效仿!(相关研究请移步)(编辑:)
你可能感兴趣
为什么这次的配图,老鼠画的这么可爱啊…………PS:于是为了治疗肥胖………我们只有吃屎这条路了吗?来自某萝莉控的邪恶爪机
以后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减肥方法:先大剂量联用多类型抗生素彻底清洗肠道菌群,然后吞服瘦人大便丸(呕)变成瘦人菌群模式_(:3ゝ∠)_
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我在Cell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跟楼主意思相近。但个人认为问题并非是简单由肠道菌影响宿主这么简单。宿主的行为影响着肠道菌的种类以及功能方面我认为更加重要(如正确的作息时间)。所以,还是老话,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健康的体态。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40)
为什么这次的配图,老鼠画的这么可爱啊…………PS:于是为了治疗肥胖………我们只有吃屎这条路了吗?来自某萝莉控的邪恶爪机
不要再羡慕吃不胖的小伙伴啦,快去找她们的粑粑吃,你也可以和她们一样!
果壳网副主编
猛吃肉和cheese组改变幅度更大,之后维持的也更久。吃菜组改变就小一些,效应也似乎没有那么长。人生太艰难了!
提供“吃不胖”肠道细菌植入药丸。。新鲜的哦。。。
说白了是:身材不是你想变,想变就能变。。。我的嫉妒之情已经饥渴难耐了!
刘醒:非凡哥,乜事呀?梁非凡:刘醒,我想喼弗……刘醒:吔屎啦!梁非凡!
(⊙o⊙)soga
以后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减肥方法:先大剂量联用多类型抗生素彻底清洗肠道菌群,然后吞服瘦人大便丸(呕)变成瘦人菌群模式_(:3ゝ∠)_
貌似吃蔬菜要坚持吃是吧~
所以常常会出现一家都是胖子的情况,除了饮食习惯外还有可能是菌群互通的情况吧~
吃不胖也痛苦啊来自
引用 4 2 3 的话:所以常常会出现一家都是胖子的情况,除了饮食习惯外还有可能是菌群互通的情况吧~原谅我脑洞打开联想坏了这家人的菌群互动
SO,为了减少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我们是应该多吃素还是多吃肉呢?
我还在天天忧愁怎么长胖,吃的已经够多了!!!来自
引用 的话:SO,为了减少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我们是应该多吃素还是多吃肉呢?少吃肉
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我在Cell上看到的这篇文章跟楼主意思相近。但个人认为问题并非是简单由肠道菌影响宿主这么简单。宿主的行为影响着肠道菌的种类以及功能方面我认为更加重要(如正确的作息时间)。所以,还是老话,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健康的体态。
引用 的话:不要再羡慕吃不胖的小伙伴啦,快去找她们的粑粑吃,你也可以和她们一样!吃屎疗法
说吃屎你们好烦啊~
表示瘦子一枚
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试分析这十年来我的肠道菌群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在生活中碰到好几个这种怎么吃都不胖的人。好羡慕他们的肠道菌啊!
嗯,文章详细解说了菌群对宿主的影响,但没有详细说明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可以带来更“好”的菌群。真希望好好研究下,我总是阴道菌群失调。。。其实就是内源性感染,消化道菌群不对造成的吧久治不愈,老中医都不好使。。。肯定是饮食的问题但怎么弄来弄去都不对
我也很想胖起来,但真心不喜欢吃junk food……
传说中的灌肠有何效果?
求瘦子变胖
引用 的话: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我在Cell上看到的这篇文章...支持;
引用 的话:我也很想胖起来,但真心不喜欢吃junk food……我也不吃junk food……但是。。。说多了都是泪来自
我个人感觉肠道菌群更多地是适应不同膳食模式带来的肠道环境的改变,至于它们具体影响人体健康的方式,更多应该还是通过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以及它们释放的脂多糖吧。而且考虑到肥胖的发生与全身低水平炎症有关,而某些肠道细菌会释放脂多糖入血,有可能肠道细菌改变引起的肥胖就和这个有关。现在也有表明,给胖老鼠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减肥其实没啥作用,原文写的结果是那些通过正常饮食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老鼠在10wk之后都仍然比对照组重。所以这会不会提示肠道菌群更多是帮助你榨取本来应该被浪费的能量,以及在一些引起肥胖的过程中充当中介作用,而对于减肥没多大帮助啊?
引用 的话: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我在Cell上看到的这篇文章...对,我觉得现有的研究更多提示的是肠道菌群改变是适应宿主的膳食模式的结果,目前有一些干预研究感觉结果也不太一致
母亲也是带菌的,胎儿有可能不带菌吗?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朋友在国外做了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有患慢性疾病的风险预估,我也想做个,请问国内有类似的肠道检测吗?_百度知道
朋友在国外做了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有患慢性疾病的风险预估,我也想做个,请问国内有类似的肠道检测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我有发言权。两个月前做过乐观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报告很厚实,什么肠道菌群状况、抗生素抗性风险等都有,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采纳率:5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欢迎来到康掌柜体检网!
您的购物车内暂时没有商品(套餐)!
加微信号:
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
404无法打开页面
可能原因:
网络信号差
找不到请求的页面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可以尝试:
24小时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国内领导品牌
超长退换时限
买贵赔三倍
金牌合作单位
终生健康管理
多机构认证查查肠道里的细菌群就能预测是否肝硬化_网易新闻
查查肠道里的细菌群就能预测是否肝硬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
最新科研成果获《自然》杂志认可
查查肠道里的细菌群
就能预测是否肝硬化
通讯员 王蕊 陈旭东
本报记者 黄淼君
早报讯 心肝脾肾,这些是大家概念中,人体的重要器官,但肠道菌群是不是器官呢?
昨天,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李兰娟院士的团队表示,肠道的菌群不但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还可以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辅助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肝硬化的防治上,他们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认可,也将在未来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重大变革。
破解人类肝病肠道
微生物基因谱
人体的基因图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微生物也有基因谱,而且这些基因谱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1994年,李兰娟院士发现不少肝病患者常常有腹胀、腹泻、内毒素血症等表现,这和肠道菌群失衡是否有关?在治疗许多炎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抗生素虽然能够杀菌,但同时也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有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
带着这两个问题,李院士带领她的团队,开始从事感染微生态的研究,20年后,她不但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还给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微生态治疗的途径。
今年7月24日,李院士团队关于微生态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著。通过181个来自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从中获得了269万个人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的基因为首次发现。
查查肠道菌群
就能预测肝硬化
李院士团队的这个科研成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李院士给出了两个关键词:护卫生命、健康长寿。
李院士的团队发现,通过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对于肝硬化的防范比以往的检查更敏感更精确。
通过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肠道微生态菌群的比照,李院士的团队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健康人群截然不同,有28种细菌与肝硬化密切相关,38种与健康人群密切相关。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肠道,而健康人中没有这种现象。
李院士的团队,发现了15个可以预测肝硬化的微生物基因,根据这些基因建立了预测疾病的模型,不但能够早期预测肝硬化,还可以用于肝硬化治疗效果的评估,更为开发治疗肝硬化的微生态制剂提供研发方向。
“我国是肝病大国,肠道菌群的基因预测模型,还可以帮助肝移植的患者更好地恢复。”浙大一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肝移植专家郑树森说。
除了在疾病治疗上将发挥作用,这个研究成果也可以提醒普通人,关注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目前,浙大一院已经在使用一个名为“B/E值”的检测标准,来反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现在大家常规体检都知道要做一个血常规,对尿常规和粪常规不是很重视,未来如果将这个B/E比值纳入常规体检,这是一个在粪常规上增加的一个检测,将更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的患者。”郑树森院士说。
作者:黄淼君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部b超能检查肠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