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内.阿德勒勒的健康人格观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而这正是人格发展的最初动力,从为摆脱自卑而奋斗到为实现优越

二级鉴定考试思考题复习资料(部分)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二级鉴定考试思考题复习资料(部分)
逸成教育机构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学历教育...|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阿德勒“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我的图书馆
阿德勒“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阿德勒“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23:28:19 来源:《杨眉心理学网站》&&浏览次数:198&&
&&&&&&&&&&&&&&&&&&&&&&&&&&&&&&&&&&&&&&&&&&&&&&&
&&&&&&&&&&&&&&&&&& 一米阳光——阿德勒“具有社会兴趣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自卑感"。                                 ——阿德勒第一节 阿德勒的生平  A.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自幼生活优越。但不幸的是他因患软骨病而身材矮小并且行动不便。阿德勒是家中6兄妹中的老三,男孩儿中的老二。他的哥哥不仅体格健壮而且成绩优秀,一直是被公认的模范儿童,哥哥的优秀给阿德勒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学校一直是以“某某的弟弟”而出名的。不仅哥哥使他感觉有压力,其他孩子也让他有压力,别人都那样健康并且活跃,只有他,被身体限制得牢牢的。此外,上小学之初,他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很差,老师甚至建议他父母训练他作鞋匠,这一切都使他感觉自卑。   为了克服自卑,阿德勒一面努力学习,一面强迫自己参加体育活动,后来不仅他的成绩终于赶了上来并名列前矛而且他的身体也有明显好转。渐渐地,他为自己赢得了自尊和伙伴们的接纳。在这个过程中,阿德勒发展出了对同伴群体的喜爱,以后在他的学术观点中,他一直提倡家庭外的儿童关系对一个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  阿德勒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他认为他的爸爸比他的妈妈更喜欢他一些,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直不太能够理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说。阿德勒儿时克服自卑的经历,在他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明显的反映。如他后来从器官缺陷入手研究人格发展的动力,又如他从出身顺序入手研究人格等等。就连他学医这件事本身也与他5岁时一场严重的肺病有关,就是那场差点夺去他生命的病使他从小立志长大当医生。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期间,阿德勒结识了一群主张社会主义的学生,其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儿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她是一位来自俄国的社会活动家。很显然,她对阿德勒后来形成的“社会兴趣”观是有影响的。  1895年,阿德勒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开业时最初做的是眼科和内科大夫,他把自己的诊室设在了一个底层人居住区,他的病人包括马戏团的成员,有人认为,这些艺人的不同寻常的力量与脆弱之处,是阿德勒关注器官缺陷和补偿的又一个原因。  工作之余,阿德勒熟读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1902年他在维也纳一个著名刊物上写文章为当时正受到各种批评和指责的弗洛伊德辨护,弗洛伊德见到文章后写信邀请阿德勒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阿德勒接受了邀请,从此改行做了心理治疗者并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07年,阿德勒因其“器官缺陷与补偿”一文而声名鹊起,这是他与弗洛伊德产生分歧的开端,此后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一再提出质疑,俩人关系日趋紧张,1911年,他们正式分道扬镖,阿德勒及其追随者退出精神分析学会并开始其“个体心理学”的研究。  在对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过程中,阿德勒发现,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在他们身上,不仅明显缺乏社会感而且也缺乏合作的精神与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勒以军医身份在军队中服役,并且上了前线。在战场上,他看到了有关战争的第一手资料,战争中人与人之间残酷的厮杀与生命的脆弱使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对“社会兴趣”的关注上,他发现,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此,他开始大力提倡合作与奉献。他不仅身体力行做了大量的心理教育的工作而且力主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中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与合作能力。  其后,阿德勒先后在维也纳教育机构中从事过儿童辅导工作和从事心理治疗。1920年代,他声名远播,开始在世界各地讲学,1934年他到美国定居。1937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而去,享年67岁。第二节 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是:人的肉体和心灵是彼此合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文化就是心灵激发肉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的结果。而“个体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的肉体和心灵之间的动态的关系。  与弗洛伊德强调幼时性经验对人心理有重大影响不同,阿德勒认为人与人在心理上的差异,起源于人身体上的差异。一个无法配合环境并满足环境要求的身体,不仅会被个体本身当作负担,而且有时候还会被此个体周围的集体当作负担,从而使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较多的阻碍。在阿德勒看来,甚至人的内向或者外向都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因为有信心和别人竞争,并且也从未因为身体而感觉过困扰,因此,他们不会把别人看成敌人,所以就发展出了外向的性格;而另外一些深受躯体疾病之苦的人,则会变得有低下感,悲观、多疑,并且发展出内向的性格。  但是,阿德勒并不是器官决定论者,虽然他强调身体状况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也认为,身体上的阻碍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命运。相反,身体阻碍及其所造成的低下感可以成为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刺激,使有缺陷的身体器官得到补偿性的发展,这在那些因为某种身体缺陷而在其它器官上有特殊发展的人身上就能看到。而阿德勒自己冲破身体束缚发展出的健康人格也可以成为他的学说的有力实证。  对阿德勒而言,人的意识而非无意识才是人格发展的核心。人类不是受着不可见和不可控的力量的驱使,人是积极地投身到创造自我和指导自身未来的过程中的。所以,身体阻碍甚至器官缺陷和由之而产生的低下感不是问题,只要一个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并且在正确的目标上去加以解决,就可以把劣势变成优势,而心理障碍患者的问题则在于他们在解决自身低下感的时候采用了错误的目标和错误的方法。那么,什么是阿德勒所提倡的“正确的目标和方法”呢?换言之,阿德勒所认为的健康人格的内容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有社会兴趣的、对社会有用的,能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结合的。一、 社会兴趣或者社会感  社会兴趣或者社会感(social interest&or&social feeling)即指对社会怀有积极的看法,并且对增进社会福利怀有强烈的兴趣。相信自己能与他人友好合作以实现共同增进社会利益的目标,并能与大家一同造福社会。.  在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有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阿德勒认为,从自然的观点看,人是一种天生非常柔弱的动物,离开社会的保护,人类生命就不可能进化。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为了保证自己的继续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精神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的人就发展出了社会兴趣或者社会感。.有人容易将社会兴趣和人的性格相混淆,以为外向的人就是有更多社会兴趣的人,其实不然,外向是行为的表现方式,而社会兴趣则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情怀,一种关心家庭、他人、社区、社会和人类的一种感情。  另一方面,阿德勒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酗酒者等等,都是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追求个人的优越当作成功的目标。而在阿德勒看来,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在阿德勒的学说中,一个人的社会感或者说社会兴趣以及他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结感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因为正是这种感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快乐,当这种感觉充分发展时,一个人就会产生与人合作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现在社会很强调的情商就是社会感的表现。  一个社会人如果没有社会感,是很难在生活中有良好的适应和发展的。这点我们可以在那些因为缺乏社会感而总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身上看到,也可以在那些总是在社会适应问题上碰钉子的人身上看到。再具体点,那些总处理不好宿舍关系的人,那些总以为别人会欺骗自己,会看不起自己的人,那些总怕别人在算计自己的人,其社会感都有待加强。  当然,一个人是否具备社会兴趣,不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时候,他早年生活中的阴影会妨碍他社会兴趣的发展,但是,对一个已经成年的青年学生而言,如果他总是把自己缺乏社会感的责任推给家庭和社会,他就无法弥补自身社会感的缺乏,他未来的生活幸福和心理健康就很难有保障。二、合作  说到合作(cooperation),这是阿德勒学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他甚至主张从合作能力的角度为心理学下定义:即心理学是对合作缺陷的了解。  在阿德勒看来,心理障碍患者都是缺乏合作能力的人。个体的柔弱和环境的强大使一个健康的个体懂得在合作的过程中增进自身的力量,而那些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不仅其心理而且其智力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此,在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技术中,对患者进行合作训练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如果说社会兴趣是一种理念,那么,“合作”则是贯彻这种理念的具体行动。从临床上看,是否合作以及合作能力的强弱不仅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也可以成为预测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过去人们常常有一个误区,以为合作是一个道义范畴,殊不知,很多时候,很多伦理准则都具有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合作亦然。不仅如此,合作还可以派生出很多有助于心理保健的特质,如:自制、自律、谦让、共享和关心等等。三、正确的生活风格  所谓生活风格(life style),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表现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怎样生活,怎样应付问题并且处理人际关系。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人在生活中面临三种重大问题:人际关系,职业和爱情。  人在处理这三大问题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不同的生活风格:支配型,攫取型,回避型和社会有用型。很显然,前三种类型在阿德勒看来都是不健康的,而第四种类型才是具有正确生活风格的表现。  所谓正确的生活风格,就是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将摆脱自卑的原始动机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风格是阿德勒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为此,他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就包括了:理解病人的特殊的生活风格,对病人解释他的生活风格以及指导病人在其生活风格中增强社会兴趣。与此同时,阿德勒也指出最有可能导致人形成不健康人格的三种情境是:器官缺陷,被娇纵以及被忽视,而在一个人成长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则是:母亲。第三节 健康人格的发展  阿德勒具有人本主义哲学倾向,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奉献、合作和社会兴趣的潜力,人总在不断进取不断选择。人在自主解决生活中三大问题(职业、人际关系和爱情)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潜力,发展自己的人格,“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A•阿德勒著,1932,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p51,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具体说来,健康人格的实现经历了由低向高的三个发展阶段一. 为摆脱自卑而奋斗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卑感,它是由我们天生的器官缺陷所造成的。所谓“器官缺陷”不仅指残疾,而且指我们人类的机体因特别容易被疾病损害因而显得十分柔弱,除此之外,“器官缺陷”还包括我们有时主观上自认为存在的某种缺陷等。以下是Henry T•Stein博士根据阿德勒的观点所做早年儿童低下感产生原因示意图,由此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自卑感的由来。  尽管阿德勒认为,从孩子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和大人比较都是极其柔弱的,因此,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卑的,但是,阿德勒同时也指出:自卑本身并不是问题,自卑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并且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这就是说,尽管器官缺陷或者不足给人类造成了许多阻碍,但它们却并非不可摆脱的命运,相反,它们能成为一种使人奋进的原动力,因为自卑造成紧张和焦虑,为消除这种负性情绪,人们就要采取某种行动,通过改变自身处境以降低焦虑,因此,只要一个人能找到克服器官缺陷的正确方法,如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他就能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降低焦虑和自卑,心理学上称这一过程为“补偿”。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视力不好的人,其听力往往特别敏感;一个天赋平平的学生会以超常的刻苦与努力获得优秀的成绩;再如一个身体不太好的人往往会有特别吸引人的亲和力;一个长相一般的人会有特别强的表达力等等。  但是,如果一个人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或努力过度,结果不仅未能摆脱原有困境反而增添了新的问题和紧张,这就是“过度补偿”。“过度补偿”通常发生在过度自卑以至于形成了自卑情结。 (inferiority complex)的人身上,自卑不是问题,但“自卑情结”就属于病态了,它会阻碍人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主角于连,再如英国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那个叫希普的秘书。尽管他们的不幸有时代的因素,但是,他们的个人悲剧也与他们极为严重的自卑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由于长相,有些人由于出身,有些人由于学习成绩,有些人由于能力等各种原因而陷入自卑情结的大有人在,他们对自认为的自身的问题极为敏感,并因此而表现出强烈的投射--即认为别人都会因此而看不起他们。结果不仅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采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奋斗,结果往往严重影响到其的持续发展。  当代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在迅速加大,由贫穷而引起的自卑情结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警觉的问题。从个人角度看,一个暂时处在贫穷中的青年学生怎样看待贫穷,怎样看待自己的父母,怎样采取建设性方式摆脱贫穷,是衡量也是检验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标志。同样,一个现在正享受着父母创造的财富的青年学生怎样看待贫穷,怎样看待社会公正,怎样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促进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做出自己的贡献等问题,也是衡量并检验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标志……总之,自卑是人格发展的最初动力,一个人健康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有自卑,而在于他的自卑是否过度以及他为摆脱自卑而做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以及努力是否过度。二.为追求优越而奋斗  阿德勒确信,人都是力求向上的,所以,不会止于摆脱自卑,人还会努力为追求优越而奋斗。此处的优越:“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 (A•阿德勒著,1932,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p57,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对优越感的追求比之为摆脱自卑而作的努力更加体现出人的社会性和理性,但是,它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就会产生优越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欲、报复心和对别人的轻视。阿德勒认为,正是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人出现分化。  有社会兴趣的人是在追求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目标中实现其对优越的向往的。例如所有为社会福利而努力奋斗与工作的人,他们的优越都表现在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上,由于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极大的尊重和赞许,如深受中国人民敬重的周恩来总理,如雷锋,又如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敬业乐业者以及敬学乐学的学生们。这些人由于选择了正确的生活目标,他们不仅能够实现他们所期望的优越而且有助于发展出成熟健康的心理。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为实现优越追求的是纯私人的目标。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追求优越中选择了错误的或者说是违反社会利益的纯私人的目标,那么,他就有可能发展为病态的人。生活中,那些因为没有得到权利而愤怒焦虑的人,那些成天想着要控制别人而寝食难安的人,那些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自暴自弃的人,其根源都在于他们选择了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目标而对阿德勒而言,正确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实现完美社会而奋斗。三、为实现完美社会而奋斗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选择有益于社会的目标去实现他所渴望的优越,就是把“小我”融进了“大我”之中,在追求这样的目标中,他就会逐步发展并完善其“合作”、“奉献”与“社会兴趣”这三个核心品质,从而实现健康人格。  阿德勒在其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现,心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共同点就是:合作能力非常底并且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兴趣。  阿德勒反复强调,人类所以得以延续并发展,全仰仗彼此合作、奉献以及对他人的兴趣。因为与环境相比,人天性柔弱,为了生存,人必须结成群体,正是在群体生活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发展起能使种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一些规则,因此,阿德勒对这些规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在现代文化中所享受的各种利益,都是许多人奉献出自己力量的结果。假使个人不合作,对别人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对团体有所贡献,他们的整个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芜,他们身后也留不下一丝痕迹。只有奉献过的人,他们的成就才会保留下来。他们的精神会持续下去,他们的精神万古长存”(A•阿德勒著,1932,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p201,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与特别关注个体与过去的弗洛伊德相比,阿德勒更关注社会与未来。一个心理治疗家如此强调社会兴趣和为完美社会而奋斗,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但是,这正是阿德勒极为特殊和杰出之处。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人的社会感和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有社会兴趣的人会相应地发展出合作、共享、利他、责任、关怀和宽容等多种人格特点,具有这样人格特点的人,其对他人的理解、接纳和包容精神通常都较强,与之相适应,别人对他们的反应也往往较为积极和配合,这使他们在处理职业、人际关系问题上通常比较顺利,而这一切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很高的心理保健作用。即使遇到问题,他们由社会兴趣所发展出的人格特点也会使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去加以积极解决,而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的副产品则是进一步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而一个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由于他总是只关注自己,他看问题的视角比较狭窄,并且常常会以投射的方式解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件,再加上平时缺乏与别人的交往而造成的人际关系贫乏甚至紧张,即使日常生活他能够勉强应付,在遇到事情时就很难不出心理问题。  笔者还发现,凡是在咨询时不断埋怨、抱怨甚至指责他人的来访者,都具有明显的缺乏社会兴趣的特点,而如果笔者在增进其社会兴趣方面能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情绪总是能有很明显的好转。笔者的实践还证明,用有否社会兴趣去检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说道实现健康人格的具体方法,阿德勒很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孩子具备健康人格的基本品质,为此,他在维也纳与欧洲的许多学校作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尝试。就个人而言,阿德勒的倾向是,由于人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潜能,因此人在解决人生三大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注重学习并与他人合作,就可以使自己具备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以器官缺陷为研究的出发点,发展起他的健康人格观,他认为由于人天性柔弱,因而人人都有自卑感,这成为人格发展的最初动力,从为摆脱自卑而奋斗到为实现优越而奋斗,再到为实现完美社会而奋斗,这便是阿德勒所认为的健康人格的发展轨迹。  通常临床心理学家是很少关注教育工作的,他们只在自己的领域做研究,很少想到教育干预在预防心理疾患上的重要意义,而阿德勒不然,他不仅注重在临床上培养病人的健康心理,而且非常重视教育在预防心理疾病中的重大意义。在治疗中,他即致力于减轻病人的症状又注重为病人提供健康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心理治疗家之一,他的学说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心理健康的意义,他的学说开阔了心理治疗的视野。他不仅积极宣传社会兴趣的保健作用,而且身体力行为在学校推行健康教育而做了很多工作。他开创了心理治疗家关注社会公正、平等和合作的先河,开创了把心理治疗与教育预防有机结合、完美结合的先河。他用自己对病人和社会高度负责、不遗余力为完美社会贡献力量的行动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以自身超越自卑直至为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的实际经历为他的学说做了最形象生动的诠释。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自卑情结之父”阿德勒:他才是心灵鸡汤界的大BOSS
​他不是弗洛伊德的门生
1910年的春天,精神分析学会第二次国际大会在纽伦堡举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第一次公开争辩就始于此。
大会主席阿德勒做了题为“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又或称作“男性抗议”的讲演。他指出女性拒绝接受那种将她们置于低人一等的地位,这让她们感到窒息。而这种传统的性别偏见也同样会使男性受到损害,他们会因达不到社会强加于其身的优势预期而困惑、反感。
随后,弗洛伊德站出来总结说,希望阿德勒所行使的管理职责不会像这篇论文那样“碎屑并有着方法论上的不幸”。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对待妇女的态度迥异:阿德勒积极倡导性别平等多年;弗洛伊德则坚持认为,生理结构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差异。
造成两人分道扬镳的是更为基础的观点分歧。弗洛伊德强调性驱动力、潜意识,注重非理性的一面。阿德勒强调个体意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关注理性的一面。
说得直白些,弗洛伊德将人的活动都简化为性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与弗洛伊德近乎宿命论的假说相比,阿德勒强调人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人格的。听起来,后者显然更加乐观和激励人心。
弗洛伊德担心的正是阿德勒这种为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调性。他害怕他的精神分析观念会被阿德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获得大众的喜爱——因为阿德勒抛却了许多极端和玄奥的概念,例如婴儿性欲、俄狄浦斯情结等,换之以妇孺皆知的“自卑和超越”。
​两人在学术上的决裂由此维持了终身。阿德勒曾在私人餐会上,回应弗洛伊德说:
“我为什么每次都要在你的阴影下做事?”同样的好强还表现在之后每当有人称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时,阿德勒总会有些许恼怒。
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曾回忆,在一次晚餐中他无意提及这点时,阿德勒立刻非常愤怒,斥其为谎言、欺骗,并拿出1902年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明信片,证明当时他是受弗洛伊德之邀,以同道者而非门生的身份去讨论小组的。
阿德勒素来平易近人、温柔可亲,而他当场勃然大怒的强烈反应似乎就暗示了“他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随身携带的明信片,似乎也是他用一生来超越自卑以战胜弗洛伊德的佐证。
自卑常以截然相反的面目出现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并非就显得克制、温顺,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奋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而阿德勒觉得更重要的是“自卑感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自卑感的补偿。
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就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决定人行为举止的基本因素。有趣的是,阿德勒的成长历程就是其“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最佳背书。1870年2月,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犹太商人之家。他是家里的老二。在他之前有一个哥哥,之后还有五个弟弟妹妹。
​阿德勒生来羸弱,幼年曾患佝偻病,4岁才学会走路。阿德勒的早年记忆都围绕着疾病和医疗干预而来。“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
在5岁那年,他又得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终活了下来。疾病一天天远离了他,他和哥哥之间的竞争则持续了一生。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阿德勒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他正是通过获得在学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
阿德勒的哥哥后因分担家庭经济问题,辍学成了一名商人。而阿德勒人到中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时,对哥哥的评价仍是“他一直胜过我”。
社会感是与生俱来的,和个人的特性天然相连
阿德勒的学习生涯平淡无奇,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之初,他已决定成为一名执业医师,而非研究员。学医七年之后,他在治疗实践中开始医学生涯。
不同于许多著名的专家将诊所设在繁华的内城区,阿德勒的私人诊所位于犹太人和中下层工人阶层的聚集区。他较早的研究报告《裁缝行业的健康手册》“呼吁社会要正视工人工作的恶劣环境”,那是他学术的开端,也是他关注社会的开端。
他的咨询对象包括商人、学生、会计、厨师、商店服务员等各个阶层,也包括普拉特公园里大力士、侏儒艺人、杂技演员这些社会地位不高的畸零人。畸零人带给阿德勒丰富的感受,他们精湛的技艺、对生活的热望令人惊叹。在这个团体里,即使是相貌丑陋、身有残疾的人也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们没有沉沦于先天缺陷的泥淖,而是超越了人们的成见,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这些咨询对象身上,阿德勒联想到了自己的早年,他开始思考身体在决定成人人格和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他曾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护佑下建构自己的心理学,他也把遗传和环境看作神经症的病源,只是他们对于环境作用的看法截然不同。
1913年,他自立门户,将团体新命名为“个体心理学协会”,彻底走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阴影。精神分析理论假设人本质上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驱力,文化和文明与这种满足相对立。而个体心理学认为,由于身体的发展不充分和自卑感,个体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因此,社会感是与生俱来的,和个人的特性天然相连。所以自卑感不单出自身体缺陷,还可能是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等原因。
​阿德勒受法兴格的《“虚构”的哲学》的影响,书里提到个人生涯受他自行编造的虚构目的所指导,以便使生活更有意义性和组织性。比如“如果我能写一本书,就能摆脱经济困境”“要是有足够的钱,就能十分幸福”“假如娶一位贤妻,生儿育女就会给生活增添意义”,无论正确与否,这些虚构目的使生活的步伐更加轻快。
虚构的目的具体指什么呢?在阿德勒看来就是追寻生命的意义,追寻优越感,那是应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机制。他以尼采的权力意志取代弗洛伊德的性欲冲动,从而把弗洛伊德学说尼采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人们所感受和体会的、察觉和领悟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赋予了现实意义。虽然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有些不完整,不完全正确,甚至充满了错误,但这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童年和成人都无意识地受到这种虚构目标的牵引。
他才是心灵鸡汤界真正的大BOSS
阿德勒的理论乐观得出奇,若调侃来说,那就好像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翻身的机会,只要你敢想,梦想说不定就实现了。这种正能量气质的理论本身自带亲和力,或许是过于亲和,也不时遭到诟病。很多人批评他过多依赖零星历史人物,而非严格的统计数据;有人觉得理论失之简单,各种论调更像出自先知之口,而非出自心理学家。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国度里。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生活是富于创作性的过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以合作的方式面对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永无止境。”这样的话看上去鸡汤味十足,却是阿德勒的肺腑之言:他笃信人格可以通过社会改变,重视将其在心理治疗中阐发的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
阿德勒的学说很快影响到全欧洲,甚至跨过大西洋,在美国受到极大欢迎,甚至使得他后半生将生活工作重心移至美国。
​彼时的美国与今日中国面目相似:一战后,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美国,在经济繁荣的年代里,人们只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安逸,却缺少精神层面的引领。书店的畅销书不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惠特曼的《草叶集》,而是类似《饮食与健康》的生活读物。曾经组织有序的宗教活动也退居二线,迷茫的情绪在整个国度蔓延。
​阿德勒的思想对彼时的美国来说像是一剂恰到好处的良药。
在教育领域,他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问题归咎于遗传。
在心里治疗领域,他放弃弗洛伊德让患者躺在长椅上被动自由联想的方法,提倡医生和患者面对面友好坦诚地交流。
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质量,而非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恰好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不奢求从琐碎婚姻中完全解脱,而是适当让这种琐碎变得美好一些。
阿德勒一生不遗余力地推广他的个体心理学,最终在通宵工作后因心脏病突发,倒在英国的阿伯丁大街上。《纽约先驱论坛》的讣告说:“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自己,传播福音的人”。
而今阿德勒的许多概念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例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被心理体系所吸纳,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已被社会普遍接受。甚至他曾经的反对者,也慢慢接受了他的概念。
反观如今诸多励志话语,皆可在阿德勒的论著中找到影子。某种程度上,阿德勒是“心灵鸡汤”界的教父级人物。耐人寻味的是,后者如“自卑情结”“超越”“补偿”“早期记忆”“生活兴趣”等概念深入浅出,人人皆可取其一瓢而不费气力,所以,阿德勒的名字倒慢慢隐去了。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卑与超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颖 译
& & &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人类必读个体心理学经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1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德勒以什么为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