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级选词填空技巧:水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必需 必须)

人生无可避免的三大制约人生无可避免的三大制约小云解读情感百家号人生无可回避的三大制约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生活中的三大制约因素,这是构成我们人生的现实内容,无所不在地缠绕着我们。我们不仅要遭遇这些棘手的事,还必须做出应对,不得掉以轻心。多得不可胜数的解答,反映出千差万别的对人生意义的解读。第一种制约,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这个美丽的小小星球(地球)承载着世间万物、各种族类,使得这颗星球显得贫瘠而力不从心,迫使我们必须善待地球。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只能依赖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繁衍延续,除此别无去处。我们无法回避受到限制的挑战,无论我们采取何种生存方式,都是我们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只有一法可以选择,从中选择适者生存的取向,哪些是必需的、可能的、有价值的,择善而从之。但不管哪一种有希望的选择,都要回到一个中心事实: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必须尽人类心智的发展来延续地球的生命,求得地球与人类共存。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种制约,是绕不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力量悬殊的对比,人类本身的孱弱无法抗争生存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为了追求全人类的福,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拿出魄力,定下正确的答案。数学几何题的难解在于它的各个不同的点与线,我们必须找出这些点与线的相互作用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得出最佳答案。此外,所有答案无一例外涉及人类生存的空间,地球限制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我们的生存质量直接与地球祸福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二种制约与人类有关。人类是群居动物,假如一个人离群索居,他的生活是不堪想象的。他独自面对一切问题,凭他一己之力解决遇到的难题,单枪匹马,独木难支,他最后的结局是毫无悬念地走向灭亡。在他熄灭了自己生命之火的同时,也断绝了人的繁衍生息。人类自身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迫使我们要与周围的人融为一体,形成互补,守望相助,结成伙伴关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他人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或缺陷,共同生存与发展。我们在寻求人生答案的同时,必须重视我们受到的约束,必须考虑到与他人合作的必要性,不论生存问题或是感情需要,都必须与群居共存的目标相适应。第三种制约是性别关系,不管哪种族类都只有两大性别,男性与女性(雄性和雌性),人类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繁衍延续的必要条件,也是唯一的条件。谁也无法绕开爱情与婚姻,而爱情与婚姻则受制于性别关系。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这个制约,一旦遇到问题,人们会设想多种多样的方法。总之,人们会以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目的。三种制约的客观存在,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地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生存家园,而这个家园的自然资源有限,受到制约的是在星球(地球)上,如何使有限的空间物尽其用,从而使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芸芸众生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他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享有合作带来的益处;第三,如何以最佳状态调整好自身,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以及依赖两性关系使人类得以繁衍的生存要求。从目前来看,个体心理学将人类的问题大致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问题。观察一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可以准确地了解他对三个问题的不同反应。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生活中缺失了爱,感情生活一片空白或屡遭挫折;职业方面一无所长,只能从事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他也没有社交圈子,没有朋友,与人相处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由于缺少与人沟通,他的社交能力退化为零。从他加诸自身的定位和局限,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他的生存状态危机四伏,缺少机遇,常常遭受的失败与挫折使他心灰意冷。为了免受伤害,他采取自我封闭以求自保,躲开可能遇到的问题。活着对他来说既艰难又痛苦,慢慢地,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另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人交友广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充盈,无往不利。工作卓有成效,个人职业是他兴趣所在,而不是被迫从事的不喜欢的工作。他有幸福的家庭,夫妻关系融洽,琴瑟合鸣。那么,他的生活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创造”。他的生活负有创造性使命,机遇青睐于他,他左右逢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有超凡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在他眼中,“没有过不去坎”,虽“艰难当饼,困苦当水”,却能从中超越、创造。这传达出一个信息:生活是爱真正的生活在于心中有爱,懂得关注他人,有“让我爱而不受感戴,让我事而不受赏赐”的精神境界,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大家庭中,积极地奉献一己之力,为人类的共同福社做贡献。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云解读情感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情感故事,发现身边的情感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以下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有3/4的面积覆盖水,因此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B.水的密度比冰小,这是水下生物能安全越冬的重要保证C.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干泥土的比热容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D.纯净的矿泉水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答案C解析:A项,虽然地球上的总水量比较大,但淡水资源却不充足,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B项,冰的密度比同温下水的密度小,降温时,水的表面结冰,浮在水面不下沉,使水从表面向下结冰,冰层起到保温作用;矿泉水中含有很多的矿物质,另外水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只有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点拨:比热容越大,昼夜的温差越小;比热容越小,昼夜的温差就越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04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精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精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33|
上传日期: 01:18: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精
关注微信公众号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人类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自日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且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后,在这种世界性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口号声中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命题。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迫切性的问题。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研究,既是生态学(包括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与建筑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如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
一、我国目前的现状与发展生态环境学意义
我国目前仍处于第二产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约3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但人口密集于少数大城市的趋势更为严重。城市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的失调,目前某此城市出现交通拥挤、人口过多、经济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水土资源和能源的紧缺,绿化不足,气候异常等等。某些城市和建筑环境已严重失调。特别是小城市的建设中普遍缺乏生态观念,如占用粮田、山区不利用坡地、水网地区填河、滥用材料和技术,景观单一贫乏……等等。肓目的开发与建设发展下去,势必加剧环境质量的衰退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积极研究和发展生态学建筑环境学,不但能逐步完善城市环境,特别是对正在崛起和未被开发的小城镇或乡村建筑更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立卫星城等,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中小型生态聚落环境的发展亦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当前第四产业革命是以电子工业、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和信息,其特征是人类聚落环境及企业趋向于多样化、个人化和小型化,这必将促进“大城市的解体”,使大量的中小城镇、卫星城和小村镇跃居重要地位。无论现在还是长远,研究和发展生态环境学,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针对我国国情,在建筑环境发展中,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完善生态环境,使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更适宜人类的生存与行为发展。
二、生态平衡与生态化生存环境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建筑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栖息地(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与秩序必须依靠与外界的能量、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态系统内部的元素和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必须建立一定的秩序,相互之间在数量、位置、先后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就是生态环境。
1、能量流、物质流是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主要问题
每一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及相应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方式和途径,但能量流量和物质环境的规律却是一切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最终以“废能”形式散发出去达到热的动态平衡。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非食物能量,也是人和其它动物在能量流的获取储存与利用方面的根本区别。人类不仅要吃,还有衣、食、住、行以及其它社会活动,都需要能量,非食物能量占有较大部分。能源技术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工生态环境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大量开发自然资源,不可更新的资源如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也给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前景蒙上了阴影。能源问题是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涉及的重要问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形式实现的。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营养循环、水循环、CO2和O2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的组合与循环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栖息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光、土壤特性、水资源等等。每种动植物都必须适应它所生活的地区的非生物因素,但人则具有创造适应和顺应自然生态条件。保护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对完善生态平衡环境,提高物质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物质循环路径的完整是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物质再循环基础上的,而人工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则不同,大量人工合成物质的产生加速了许多物质的运动并使循环变得不完全,甚至“无循环”。人工环境的建设对水、土地、生物、矿产等资源过度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加剧了物质循环路径的不完善,同时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毒物质还污染了环境,危害人和其它动植物。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倾向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随着大量人工制品取代天然制品,大量废物污染环境,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对于建筑环境这一特定的人工生态系统,要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解决好能源问题、土地使用、建筑材料以及具体设计、规划手法等问题。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民居的价值再开发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代表。风水学又称阴阳学,起于八卦,源出易经,其原理广博,不外时间与空间,时间是主观条件,空间是客观条件。阴阳代表自然界万物的概括。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顺应和利用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地方材料等,并融合了习俗、爱好和审美、改造环境,建设自己的家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传统民居。如江南水乡,干旱地区的平顶土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及地下村庄,西南的干阑建筑等。其中有许多方面充分展示了这一朴素思想的深刻内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启示,有很深的生态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和借鉴。
(二)能源与生态建筑环境
1、能源问题与建筑耗能
能源问题实质上是人类过度依赖、消耗不可更新的有限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等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地下矿产资源有限,而且短期内不能再生。本世纪初世界能源需求量约50年增加一倍,其后15至20年再增加一倍,现在倍增的时间还在加速,意味着人类活动有使地球上能量交换失去平衡的危险。不仅面临“能源危机”,也对生态环境平衡产生了破坏。建筑环境这一特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流的组成十分复杂,不外乎生产、交通运输和建筑耗能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建筑耗能主要由建筑生产用能、施工用能和日常用能三部分组成,日常用能占绝大部分。建筑耗能在国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总能耗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建筑耗能的不断增长是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是巨大的能源消耗点,释发大量的热能及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同时城市化也改变了环境的物理形态结构,块石、水泥、沥青、玻璃和金属人工表面,把太阳辐射能反射到近地面层空气中。密集的建筑群使地面的粗糙度增大,市内风速减低,使城市的气温高于周围环境。当城市上空有逆温层时,使城市上空的污染形成一个幕罩,甚至建筑群和小建筑都可产生夜间热岛。寻求相应的对策成为生态建筑学的迫切任务。
2、发展途径
大力发展和利用新的能源技术,利用太阳光、风力、水力、地热等可更新能源和核能等。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不仅可用来发电,还可用于加热和冷却,太阳能建筑的产生是对普通建筑的一种改进,有良好的能源、环境和社会效益。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利用建筑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节能的目的。诸多寻求建筑节能的途径中,巧妙地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材料,合理的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生态建筑环境,就要在建筑师手中解决能源问题。
3、在规划师和建筑师手中解决能源问题
通过规划和设计的方法节约能源,创造适宜的建筑气候环境,要考虑地区气候特点,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建筑要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围护材料的选择影响室内微气候和建筑节能。合理利用植物绿化系统的调节作用对改善建筑环境也很重要。建筑反映气候特点,对繁荣建筑文化,创造地方性、民族性等方面亦有意义。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居民和自然村落布局的原则和方法有深刻的生态建筑价值。
(三)土地资源与生态建筑环境
1、可更新资源与建筑的土地使用
可更新资源指通过天然作用和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节能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中土地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人类活动各种因素相互合作下组成的综合的自然经济系统。可更新能源并不是用不完的资源,更新明显地受自然生态过程的限制。土地是人类需要和活动的核心,城市建设改变了土地表面的组成和性质,影响到城市气候环境和大气的物质状况,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有影响。在扩大人工环境与维持水资源的量与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城市化也严重地破坏了生物资源,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土地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建筑环境的开发、建设和改变中,合理利用调整土地使用方式,扩大绿地面积,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是生态建筑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2、拓展空间的途径
未来可向外层空间和其它星球扩展,向海洋索取空间,但重要的途径是土地的综合利用。即以地下空间,以低层的形式沿地表现向四周蔓延发展的多层、高层建筑向地表上空发展来扩展地表建筑空间。
3、开发地下空间、发展覆土建筑
地下空间和覆土建筑由于对土内空间的利用,充分发挥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可有效地防御了或减弱不利的气候因素,室内微气候稳定,产生负离子条件好、耐久等优点。地下空间和覆土建筑是突破常规的新概念,不但是恰当地利用本地资源、建筑材料的范例,也是对所在环境的极好调节,解决现代社会城市化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地下空间和覆土建筑的优点和长处举不胜举,最适于恶劣气候地区。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地下空间与覆土建筑的开发和建设将得到迅速发展,其环境也更加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行为发展。
三、人类生存的聚居环境浅析
(一)城市设计的生态学观念
生态城市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尼特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人居栖境,其社会、经济、自然得到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是一种高效、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1990年,大卫·高尔敦在加拿大出版了《绿化城市》一书,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途径,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以最和谐的关系相互联系,自养自立,生态平衡。我们可以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是贯彻生态学原理的城市,它首先应当是绿化城市,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出于联合国环境发展署1987年的布隆特兰报告(Brundtlend-Bericht),中文意译为:满足当代人需求时,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基本内容包括一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机会均等,二是当前的发展不损害后人的生存环境。强调有效、有节制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维育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保护人类唯一的生存环境——生物圈。可持续城市(Sustainable
Cities)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一致的,即要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可持续城市的标准应该是,减少空气和水污染,减少有破坏性气体的产生和排放。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鼓励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鼓励工商业采用生态友好技术,保护工作环境,鼓励减少出行距离,制定规程鼓励人们遵循符合生态可持续的标准,提供必要的公共投资提出先进技术提供基础设计服务。90年代初联合国人居中心和环境规划署开展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城市计划,1995年我国沈阳武汉也被选为试点城市。
人类聚居环境
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工业用地、市政公共用地、道路交通用地
农田、人工林地、果园、荒地、养殖湖池
山川湖泊、沼泽湿地、自然林与次生林、草原等
人类的聚集
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的理想,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历史传统特色和文脉,应尊重保护、充分体现。整体的观点: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共生的观点: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共生兼容,只有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市设计,才称作生态的城市设计。环境的观点:重视环境因素,突出城市特色。场所的观点:城市空间、广场、绿地都不应是无意义的空间。人本的观点: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设计要体现人的需求。发展的观点:有超前的意识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新颖的观点:新陈代谢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结构的观点:构成城市系统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其功能。绿化的观点:绿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因素。多样性的观点:生态学的多样性,在城市设计中有更广泛的涵义,包括物种多样性、宏观功能多样性、人类活动场所的多样性。上述观点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观点。
(三)人类聚居环境的概念
关于人类聚居环境及其建设的理解如图1所示,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是自然环境、农村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的居住活动,其外在的集中表现则是建筑师、规划师所熟悉的建筑,城市、景观。大背景中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聚居背景。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聚居活动,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更取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聚居建筑。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在这一基础概念中,聚居背景的核心是资源,环保的观念:要把人类聚居环境理解为一种资源,诸如空间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聚居活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要引入价值判断:识别、判断人类聚居环境的优劣及其发展建设的导向。聚居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标准量化:面对当今一系列的建设开发,诸如用地,建筑密度等问题,确定合理的量化,细化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建设效果的目的。
(四)人类聚居社区构成文素及形态演变初探
人类聚居社区是人类聚居环境中相对集中的部分,其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从全球范围最后直到一块很小的聚居地。它不等同于居住区,也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城镇或乡村的实体结构。人类聚居社区主要由五大因素组成,即人、社会、自然、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这五种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类聚居社区的整体。见图表2
图表2人类聚居社区的几种形式
后工业文明
图表3人类聚居社区的几种形式
西安半坡村
福建永定土楼
埃及卡洪城
义乌下楼宅村
常熟支塘镇
上海康乐小区
后工业文明
厦门黄厝农民新村
新加坡原型新镇
上海浦东锦华小区
上海浦东新区
C聚居社区建设
A聚居社区背景
B聚居社区活动
村庄:①史前的村庄:西安半坡村遗址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动物、植物
聚居地点:河岸高地
聚居环境:滨河,森林茂盛,水草鲜美,空气清新
B:生活方式:渔猎、采集
交通联系:步行
时间尺度:6000年前,只有日出落,四季更迭的概念
时间分配:睡眠、猎食
空间尺度:每座小房子20m2。
空间分配:氏族中心175
m2,住宅1000m2,公建:住宅=1:6
时空观念:(待考)
观念理想:图腾崇拜
价值取向:积极的共生关系
C:社区规模:5000m2,40-80人
聚居单元:氏族
聚居布局:围绕中心排列,门向着中心
聚居密度:125-62.5m2/人。
建造方式:人工
建造材料:木材、泥土
(摘自《居住形态与居住文化》)
村庄:②农耕文明的村庄:福建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
聚居地点:丘陵地区的山谷边沿之坡脚,九曲萦回,负阴抱阳
聚居环境: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明水净
B:生活方式:农耕、手工业
交通联系:步行、马车
时间尺度:始建于1709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时间分配:耕作、休息、娱乐
空间尺度:10-13m2间
空间分配:厨房:仓库:卧室=1:1:1
时空观含:30-40年的寿命,村民基本不出本县范围
观念理想:血缘传承,聚族而居
价值取向:聚族而居,财产半公有,亲仇同情,祸福与共
C:社区规模:10万m2,57户,319人
聚居单元:血缘家族
聚居布局:同心圆,向心
聚居密度:313m2/人
建造方式:人工、机械
建造材料:泥土、沙石、青瓦、木竹、石灰、土纸浆
(摘自《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集镇:③农耕文明的集镇:江苏周庄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
聚居地点:水网平原
聚居环境:四面临水,水质清澈
B:生活方式:渔猎、农耕、手工业
交通联系:步行、马车
时间尺度:每日以十二时辰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休息、娱乐、交往
空间尺度:街巷逶迤,空地多,每间房子16m2
空间分配:(待考)
时间观念:活动范围为邻近的几个村镇
观念理想:自耕自足,世外桃源
价值取向:注重乡邻关系
C:社区规模:4万m2,350人
聚居单元:家族
聚居布局:沿河成带状,朝南
聚居密度:114.3
建造方式:人工、机械
建造材料:泥土、沙石、青瓦、木材
(摘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城市:④农耕文明的城市:埃及卡洪城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
聚居地点:高地
聚居环境:滨河
B:生活方式:农耕、手工业
交通联系:步行、驴车、骆驼
时间尺度:(待考)
时间分配:奴隶:劳动、休息、贵族:娱乐、休息、交往
空间尺度:奴隶区狭窄,仅能容身;贵族区则深宅大院,几层院落
空间分配:(待考)
时空观念:天国
价值取向:消极的共生关系
C:社区规模:9.88万元m2。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联排式,贵族住宅朝向北,奴隶住宅迎着沙漠吹来的热风
聚居密度:奴隶区110-120
m2/户,贵族区 m2/户
建造方式:人工、半机械
建造材料:棕榈枝、芦苇、粘土
(摘自《外国城市建设史》)
村庄:⑤工业文明的农村:浙江省义***下楼宅村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动物、植物、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盆地,背山面水
聚居环境:生活垃圾到处堆放,少量工业废气排放,水质较好
B:生活方式:农耕、手工业、轻工业、经商
交通联系: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时间尺度: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10:8:6
空间尺度:每间房子20m2左右
空间分配:农田:住宅:公建=61:3:1
时空观念:全国范围,上下几千年
观念理想:小康之家
价值取向:五好家庭
C:社区规模:39万m2,600人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新房为联排式,老房为散布
聚居密度:650m2人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根据实示调查数据)
集镇:⑥工业文明的农村: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网稠密,鱼米之乡
聚居环境:少量工业废气排放,水质受污染
B:生活方式:农业、轻工业、旅游
交通联系: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水路
时间尺度: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0:8:8
空间尺度:每间房子16m2左右
空间分配:居住、工业、度假村、果园、农贸市场、商业金融、文教体卫
时空观念:全国范围,少数已出国
观念理想:集镇城市化,村望而却步集镇化
价值取向:兼顾聚居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C:社区规模:336万m2,31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联排式
聚居密度:107m2人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城镇建设》)
小城镇:⑦工业文明的农村:上海康乐小区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冲积平原
聚居环境:空气、水、噪声、光等污染严重
B:生活方式:农耕、手工业、轻工业、经商
交通联系: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铁路、水路、航空
时间尺度: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8:8
空间尺度:每间房子12m2左右
空间分配:住宅用地5.704%,公建用地21.4%,道路用地9.5%,绿化用地11.7%
时空观念:整个世界,上下数万年
观念理想:小康之家
价值取向:便捷、舒适、安全、实用
C:社区规模:8.72万m2,2 157户,7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三级结构:组团一街坊一小区,朝南
聚居密度:11.5m2/人(小区人平均用地面积)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全国试点小区建设——规划篇》)
城乡一体:⑧工业文明的农村一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平原
聚居环境:田园、污染较少
B:生活方式:农耕、轻工业、服务、商业
交通联系:汽车、铁路
时间尺度:19世纪初期,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8:8
空间尺度:散布,室外空间尺度大
空间分配:农业用地占83%,城市占17%
时空观念:控制城市规模
观念理想:城乡融合,兼有城乡两者之优点
价值取向:(待考)
C:社区规模:2
400万m2,3.2人(3万人住城市,2 000人散居乡间)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多中心,复杂的城镇集聚区
聚居密度:750m2人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外国城市建设史》)
村庄:⑨工业文明的农村:厦门黄厝跨世纪农民新村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平原
聚居环境:依山傍海
B:生活方式:高科技瓜果园种植业、旅游业
交通联系:汽车、摩托车、直升机
时间尺度:拟建于2000年,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10:8:6
空间尺度:(待考)
空间分配:农宅区、山林果园区、商业服务区、公共停车场
时空观念:与世界接轨
观念理想: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跨世纪田园式新农村
价值取向:面积适度,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安全舒适
C:社区规模:247.36万m2,3
000人,500户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院落式组团
聚居密度:158m2人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建筑师》,总期)
集镇:⑩工业文明的集镇:新加坡原型新镇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平原
聚居环境:滨海
B:生活方式:第二、三产业
交通联系:汽车
时间尺度:建于80年代,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8:8
空间尺度:(待考)
空间分配:居住33.1%,道路12.0%,绿化5.8%,公建49.1%
时空观念:与世界接轨
观念理想:具有强烈场所感的邻里社区
价值取向:注重邻里交往和感情的培养
C:社区规模:2625万m2,4万户
聚居单元:邻里
聚居布局:组团式
聚居密度:60m2人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第三产业期)
城市:⑾工业文明的城市:上海浦东新区锦华小区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煤气
聚居地点:平原
聚居环境:现代城市
B:生活方式:第二、三产业
交通联系:汽车、轻型有轨电车
时间尺度:建于90年代,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8:8
空间尺度:(待考)
空间分配:居住49.5%,中心庭院25%,道路12.1%,公建13.4%
时空观念:节时,快捷
观念理想:高水准的社会整体环境设计
价值取向:注重邻里交往和感情的培养
C:社区规模:210.73万m2,1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庭院式
聚居密度:27.2m2/人(小区人均用地面积)
建造方式:机械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建筑师》,总66期)
城乡一体:⑿工业文明的农城乡一体:上海浦东新区
A:资源消耗:土地、水源、矿藏、电、光、热
聚居地点:平原
聚居环境:滨海、滨河
B:生活方式:第二、三产业
交通联系:汽车、轻型有轨电车、地铁、飞机
时间尺度:80年代,每日以24h计时
时间分配:劳动:睡眠:娱乐=8:8:8
空间尺度:(待考)
空间分配:建设用地60%,绿化用地20%,道路用地20%
时空观念:节时、快捷
观念理想: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奋进
价值取向:情感
C:社区规模:40
8740万m2,其中城市化地区20
316万m2,200万人;非城市化
558万m2,40万人
聚居单元:家庭
聚居布局:轴向发展,综合组团
聚居密度:城区101.6m2/人,非城区514m2/人
建造方式:机械、电子
建造材料:钢筋混凝土、砖、瓦、玻璃、地砖等
(摘自《上海城市规划》)
2、分析研究
对以上实例中各聚居社会元素进行量化统计,我们就各聚取社区元素演化得出了下述初步的规律:
(1)聚居社区背景
资源消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已从大量地、掠夺性地利用少数原生资源(土地、水源、动植物)发展到有组织、有选择地利用多样的自然资源,进而发展为利用次生自然资源(农田、水库中的水、培植的动植物),资源利用也加入了较多的加工与替代,改变了以往直接攫取的方式。
聚居选址:随着资源利用能力的增强,人类在选择聚居地的时候,逐步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海滨、平原、山川谷地等扩延为所有可聚居的区域,甚至开山、填海、上天、入地直至宇宙太空扩展人类可聚居的区域。与以往相比,人类对聚居地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环保意识的相对滞后,聚居环境呈总体恶化态势,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技术发展,环境恶化势头趋缓,除非特别治理,环境仍将恶化。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这是普遍规律。
(2)聚居社区活动
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纯地为生存而忙碌,逐步向工作、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生活转变。
交通联系: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机械——电力的动力转变过程,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多样化,交通联系从单纯的平面型转向立体型,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时间尺度:从只有昼夜之分到一天十二时辰,继而一天24h,计时方式的改变可见人类单位时间效率增大,一天内可做更多的事情,从而导致时间尺度逐渐增长。并且,已有很多人提出一天25h,这并不是可能的。
时间分配:基本生存时间减少,文化娱乐时间增多。
空间尺度:从单位房间的尺度逐渐增大可见人类空间尺度的逐渐增大。
空间分配:总的趋势,私密空间所占比例减少,公共活动空间所占比例增大。可见人类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化。
时空观念:从几个人的团体到整个宇宙,从不知生老病死为何故到纵横几千年,人类的时空观念不断扩大,越来越清楚自己在整个时空中的位置。
观念理想:注重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家庭与个人逐渐扩大到苍生社稷,即老子的“已欲达而达人”的意识。
价值取向:逐渐由维持个体生存转向群体情感的联络。
(3)聚居社区建设
社区规模:由于人口的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长,这与人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有关。由此,一定的社区规模应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不能盲目求全求大。
聚居单元:经历了氏族——血缘家庭——家族——家庭——邻里的发展过程,逐步从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安全、归属、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人类趋向寻求和谐、亲和的邻里单元。
聚居布局:存在着一有趣的周而复始的循环:集中(始前文明)——分散(农耕文明)——集中(工业文明)——分散(后工业文明),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须指出的是每个循环都不是前一循环的机械重复,而在具体形式上有质的不同,即每一循环都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聚居密度:现代高于古代,城市高于乡村,具体来看,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及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的聚居密度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呈下降趋势,及至后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不再强硬地改造自然而转为集约用地,农村聚居密度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城市的聚居密度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呈上升趋势,及至后工业文明,则呈下降趋势。又由于信息、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及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城镇作为农村人口聚集地与城市人口疏散地的作用加强,聚居密度逐步增大。
建造方式:从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的机械施工方式。建造速度加快,建设工期缩短。
建造材料:人类构筑自身的居住社区的材料,已从泥巴、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转变为加入了人工劳动的砖、瓦等人工材料,进而转化为玻璃幕墙、珐琅板、铝合金钢板等高科技材料。材料性能好越来越好,并呈多样化趋势。
总之,人类聚居社区及其所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国家、民族、团体的社会价值观及其成就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人群的聚居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元素的发展与演变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了解聚居社区形态的发展规律,并在之后的规划与建设中有意识地因势利导,才能避免某些极端,少走弯路。
四、生态城市与环保建筑环境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地下空间
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效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猛增,空气严重污染,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
2、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可陈省热能25-80%。
3、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
4、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
5、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
6、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地下空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空间”。
(二)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Ecological
Housing Bioshelter)、低能耗住房(Low Energy
Housing)大量兴建。对能量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
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
1991年9月,美国亚利桑那洲沙漠中进行的“生物圈二号”(BiosphereⅡ)计划,8个有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8层建筑内生存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截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如地下掩土绿化太阳房设计,地下自然空调居室设计。
(三)加强绿化设计
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释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防噪防风、保持水土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度,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面种植了地锦类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性能,有效的防止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也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雨水收集在地下室内贮存,通过屋顶的太阳能动力泵对屋顶的绿化植被及垂直绿化自动喷灌,节约水源和能源。开发空中绿地建设屋顶花园也解决了人们的施游憩场所。
(四)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
1935年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有机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环境)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它的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至一滴湖水,大致包罗地球一切生态系统的生物圈。按其类型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等等,如淡水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等。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在发展中系统内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呈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同时在外界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反馈和循环机制)恢复到新的稳定状态,构成了自然界巧妙的平衡,即生态平衡。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因为它是一个演化系统。表现出稳定性和发展深化两方面的特征。由于生态系统需要输入一定的能量——太阳能(即输入负&
流),并在太阳能和地球内部能量作用下才能按一定规律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运动,才能维持其有序的结构,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的协调。维持生态平衡不仅是保持其原始稳定状态,在人类活动有益的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结构更合理、效能更高和更好的生态效益、更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平衡。生态平衡问题,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性行为活动,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级选词填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