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所说的“包括数量型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型工具强有力回应”中的"数量型与质量型" 包括哪一些,能否举例解释

| IDRC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在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的讲话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在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欢迎大家学习英语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商务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成新融资趋势_网易财经
商务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成新融资趋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商务部今天表示,201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近2000亿美元,业务遍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成为对外承包业务的主力军。商务部表示:未来中国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合作大有可为,政府与将成新融资。
在今天召开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介绍: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拉美市场表现不俗,尤其在通讯、电力、石油石化、交通运输和房建5个领域升温迅速。
  张向晨:2014年中国企业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合同额1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2亿美元。
有数据显示:未来拉美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约在1800亿美元左右。张向晨认为,创新融资模式,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新业务模式将成为必然。
  张向晨: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单一的投融资模式往往难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据了解,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近2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月1500亿美元,业务遍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成为对外承包业务的主力军。
(原标题:商务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将成新融资趋势)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如何迎接考核?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如何迎接考核?中国农林科技网百家号2018年1月开始,商务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有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取得实效,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文件规定,2018年1月开始,商务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有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进行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将对中央财政用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出的规范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河南组云南组甘肃组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体检"到底查些啥?根据商务部《第三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示范县"体检"主要看三方面指标:(成效、动作和程序)和五个否决项,其中每个指标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成效多少 心中有数成效指标反映在评价"工作绩效"的25分中,包括示范县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情况、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情况、带动农村就业和创业、通过电商提高贫困户收入(贫困村电商服务网点覆盖率、贫困户培训率、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网销情况和增收效果三项)、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体系是否转型升级五方面内容。跟《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第三批成效指标反映在评价"工作绩效"的分值由20分增加到25分,而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情况”的得分由4分增加到了7分,“通过电商提高贫困户收入”的得分也由6分增加到了9分,“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情况”减少了1分,充分说明这次评价对示范县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效果,越来越看重,那么验收时示范县政府和承办服务商需要共同做到:一是心中有数
把县域电子商务的科学统计体系及时建立起来,工作绩效的数据应分类整理、准确无误、有理有据谈成效,不能盲人摸象、纸上谈兵。二是重点看扶贫 对开展扶贫的效果应重点介绍,要有准确的数据和充分的佐证材料做支撑。二动作精准 因县制宜动作指标反映在评价“农村电子商务内生发展能力培养”的42(+2)分中,包括农村电商服务业培育(面向农村地区提供电子商务全链条服务的建设情况、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的行政村覆盖率两项)、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产品网络销售促进、培训与人才培养四方面内容,另外考查农村地区宽带及移动网络服务的覆盖率。对于为县域实体经济提供电子商务综合性服务,加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应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标准化问题;建立符合农产品网络销售上行要求的冷链体系;建设农产品全程溯源体系及相应农产品溯源系统四个方面,给予总计4分的附加分,作为超出基本要求的期望。示范县政府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避免重复建设 同一行政村支持网点原则上不超过一家,同一条物流线路支持物流企业不超过一家,已有运行的中央财政应谨慎支持(违反一项扣5分);二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可持续 对支持建设的农村电商运营(培训)中心、农村电商产业园、物流配送体系是否具有开放性,有否向社会提供市场化服务、收费是否合理,是否向特定企业提供服务,有严格要求(违反扣10分),否则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内生发展能力将是一句空话。示范县政府通过竞争性选择的承办服务商,结合本县实际,着重做好五项规定动作:一是建立并完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功能,丰富有关电商服务企业的服务产品;二是电子商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在50%(含)以上,且各村点开展电商服务(包括代购代销、代存代缴等)金额月均达到2000元以上(2)(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以及四省藏区、甘肃临夏、四川凉山、云南怒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覆盖率在40%以上,金额月均达到1000元以上);三是通过整合,基本建立农村电商市场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全覆盖、提时效、降成本;四是对辖区内农村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制定合理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促进措施,积极探索并形成初步成果;五是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电商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电商基础普及性免费培训和针对电商创业需求的农村青年增值培训要达到足额人次,并提供辅导、孵化定向服务。三程序透明 阳光灿烂程序指标反映在评价"组织与实施情况"的33(+2)分中,包括组织协调、资金和项目管理、公开透明、信息统计、出台促进和规范政策、典型总结提炼宣传六方面内容。对于定期对本县电商扶贫信息进行统计、示范县电商扶贫发展模式的报道给予2分加分项。其中对示范县政府特别强调两方面要求:一是过程公开透明
要求把项目全过程放到"阳光"下,避免腐败滋生,查验是否网络公开综合示范工作方案、资金与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及时网络公开已经确定的中央财政扶持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政府决策文件、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和要求、项目承办单位名称、扶持资金额度、完成时限、绩效目标、承办单位、责任人等,并每月更新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要设立征求意见窗口或纪检、审计举报窗口(双向加或扣8分);二是信息统计规范
查验是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交易和活动信息并签订相关协议,是否与"农村电子商务和社区商业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并及时、准确、完整填报信息(双向加或扣10分)。需要提示的是,目前农村淘宝等主流平台尚未开放数据接口,大量地方平台也未实现数据接口,人工填报的随意性比较大。四有禁不止 一票否决对于出现下列5种情况之一的直接评为较差,原则上不再安排支持,并要求在3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综合示范资格,并追回已拨付中央财政资金:1.违反工作文件规定,未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更改实施方案、扩大实施范围、增加或改变示范内容,各地在实践中对申请项目时的原版实施方案变更比较普遍,因此要求要提供变更前后的方案、变更说明和有关批准文件,避免各地在应由地方财政支持的"自选动作"上挤占国家"规定动作"的中央财政资金,防止项目建设失控。2.在审计、稽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3.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4.项目建设进度非因不可抗力因素严重滞后 要求示范县"体检"时的项目总体进度要达到40%以上,目前各地资金拨付率偏低仍是困扰示范建设的"掣肘"因素,其本质是主管部门的"心中无底、怕担责任",也更显得国家及时安排"体检"的必要。5.弄虚作假 防止地方暗箱操作,蒙混过关。综合示范解决的只是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和县域启动的问题,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建设要求和评价标准,认真研究县域实际、发展变化和经验教训,打好"明白仗",记好"明白账",就不愁在绩效评价的"体验报告"中没有优异的分数。近期我们接触交流的不少示范县和主管部门领导,发现他们已经在琢磨本地的特色和"短板",思考国家政策"断奶"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相信下一个三年,农村电商市场将在继续倍增的基础上走向成熟,县域电商生态会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最后,祝愿各地示范县在绩效评价中取得好成绩。文章来源:中国农林科技网特聘专家 董驰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中国农林科技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提供最快、最新、最全的行业信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山东省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有机食品等有机产品逐步进入大众视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因为人们坚信,有机农业会带来安全营养的食 物或各类农产品,如不使用添加剂、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不采用转基因技术,不使 用核辐射技术等。有机农业更多考虑的是农业干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中期和长期影响, 而不仅仅是其短期影响, 这样既生产了粮食, 也建立了生态平衡, 也有助于解决病虫害、 土壤肥力等问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等 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并成为极具潜力的优势产业。 但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 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回 答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机制体系,有机农业的途径模式及持续作用等等;通过研究青州市 有机农业生产现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发掘生产潜力,对青州市有机农业生产实 践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青州市有机农业整体现状进行了分析,系统总结了青州市发展有机农业方面 存在的自然优势、传统优势、地域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示范带动优势、政 策优势等,发现了生产及经营体系中的技术、管理、体制、生产模式、销售策略等问题。 然后重点对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 制,增强全社会的有机意识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前提;完善政策,搞好服务,是发展 加快有机农业的重要途径;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是带动提升有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重要 因素; 依靠科技进步, 开发和推广有机食品生产新技术是提升有机农业品质的关键方面; 确保质量,打响品牌,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必经之路。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发展有机农业要统筹建立完善体制、政 策、生产及销售模式等方面良性循环模式,健全法律法规和认证体系,充分发挥企业龙 头和行业协会作用。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青州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rganic food and other organic products’ gradually entering public view, organic agriculture, as a newly ris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starts to grab more attention and arose more expectation. People believe that, adhering such principles as not using transgenic technology, not us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pesticides and additives, and not using nuclear technology, will bring forth safe and nutritious food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Organic agriculture considered agricultural intervention’s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agriculture in the long run, stick to grain prod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ecological balanc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il fertility and insect and disease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farmers' income’s increas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fruitful and yielding positive effects, and these sectors are becoming potential advantageous industry. 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many factors, there’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at of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taking Qingzh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ave the answer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mod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ial effects, etc. Through the author’s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ion of Qingzhou, and hence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lore its production potential, will have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Qingzhou.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overall status quo of Qingzhou’s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natural advantage, traditional advantag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ecological advantages,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 sampling and radiation advantage, and policy advantage, etc, and discovered such problems as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produ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system. Then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Qingzhou’s organ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that enhancing leadership, perfecting institution and strengthening overall organic awarenes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developing improving policy and perfecting service, are important methods of accelerating expanding scale and forming complete industry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standard of agri relying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 and developing and popularizing latest organic foo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re key factors of improving organic agriculture’ ensuring quality and polishing brands are the only route that we must pass through.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provide establish complete institutions, policies,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ales, and form a benign mode.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ertifications systems, fully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indus try association.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Qingzhou 目第一章 导录论........................................................... 131.1 选题背景........................................................................................................................................ 1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1.2.1 研究目的............................................................................................................................. 14 1.2.2 研究意义............................................................................................................................. 14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1.3.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14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5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6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1.4.1 研究思路............................................................................................................................. 16 1.4.2 技术路线............................................................................................................................. 16 1.4.3 研究方法............................................................................................................................. 17第二章有机农业概述..................................................... 182.1 有机农业的产生............................................................................................................................ 18 2.2 有机农业概念................................................................................................................................ 18 2.3 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区别 ................................................................................ 18 2.4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 19 2.5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区别与联系 ................................................................................................ 19第三章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213.1.1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 ............................................................................................................. 21 3.1.2 有机农业推动因素 ............................................................................................................. 21 3.1.3 全球有机产品市场 ............................................................................................................. 21 3.1.4 国际有机农业法规 ............................................................................................................. 223.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213.2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概述 ................................................................................................................. 22 3.2.1 中国发展有机食品的优势 ................................................................................................. 22 3.2.2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的历程 ................................................................................................. 23 3.2.3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23 3.3 山东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24 3.4 有机农业最新研究动态 ................................................................................................................ 25第四章青州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现状................................. 264.1 青州的自然地理概况 ..................................................................................................................... 26 4.1.1 青州的地理位置 ................................................................................................................. 26 4.1.2 青州的地形地貌 ................................................................................................................. 26 4.1.3 青州的气候及水文气象 ..................................................................................................... 26 4.1.4 青州市的土壤情况 ............................................................................................................. 26 4.1.5 青州的土地资源情况 ......................................................................................................... 28 4.1.6 青州的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 28 4.2 青州市发展概况与农业发展情况 ................................................................................................ 28 4.2.1 青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28 4.2.2 青州市常规农业及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30 4.3 青州市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 ......................................................................................................... 33 4.3.1 空气质量.............................................................................................................................. 33 4.3.2 水环境质量 ......................................................................................................................... 34 4.3.3 土壤质量水平 ..................................................................................................................... 34 4.3.4 质量分析与评价 ................................................................................................................. 34第五章青州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 355.1.1 自然优势............................................................................................................................. 35 5.1.2 传统优势............................................................................................................................. 35 5.1.3 地域优势............................................................................................................................. 35 5.1.4 生态优势............................................................................................................................. 35 5.1.5 人力资源优势 ..................................................................................................................... 36 5.1.6 示范带动优势 ..................................................................................................................... 36 5.1.7 政策优势............................................................................................................................. 365.1 具备的优势.................................................................................................................................... 355.2 存在的劣势.................................................................................................................................... 37 5.2.1 宣传不够广泛,认识片面简单 ......................................................................................... 37 5.2.2 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质量较差 ................................................................................. 37 5.2.3 有机农业开发投入不足 ..................................................................................................... 37 5.2.4 科技研究滞后,阻碍有机农业发展 ................................................................................. 38 5.2.5 示范园区及龙头企业带动力差 ......................................................................................... 38 5.2.6 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 ................................................................................................. 39 5.2.7 品牌意识不够强 ................................................................................................................. 39第六章青州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406.1.1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 40 6.1.2 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 ......................................................................................................... 406.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 40 6.1.3 进一步明确发展原则 ......................................................................................................... 40 6.1.4 进一步理清方向思路 ......................................................................................................... 41 6.1.5 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 ......................................................................................................... 41 6.2 完善政策,搞好服务 .................................................................................................................... 41 6.2.1 制定优惠政策 ..................................................................................................................... 41 6.2.2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 41 6.2.3 加大多元化投入力度 ......................................................................................................... 42 6.2.4 善于发挥行业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 42 6.3 扩大规模,形成产业 .................................................................................................................... 43 6.3.1 实施重点突破战略 ............................................................................................................. 43 6.3.2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 43 6.3.3 实施新型合作战略 ............................................................................................................. 44 6.3.4 实施利益联结战略 ............................................................................................................. 44 6.4 抓好科技,推广技术 .................................................................................................................... 44 6.4.1 加大生产技术研究力度 ..................................................................................................... 44 6.4.2 引进技能人才 ..................................................................................................................... 45 6.4.3 搞好深加工技术研究 ......................................................................................................... 45 6.4.4 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 ......................................................................................................... 45 6.5 确保质量,打响品牌 .................................................................................................................... 46 6.5.1 统一有机质量标准 ............................................................................................................. 46 6.5.2 强化有机品质源头监管 ..................................................................................................... 46 6.5.3 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 46 6.5.4 建立质量追踪体系 ............................................................................................................. 47 6.5.5 大力加强有机品牌建设 ..................................................................................................... 47 6.6 创新销售,提高效益 .................................................................................................................... 47 6.6.1 展会推介模式 ..................................................................................................................... 48 6.6.2 农超对接模式 ..................................................................................................................... 48 6.6.3 直营店模式 ......................................................................................................................... 48 6.6.4 订单农业模式 ..................................................................................................................... 48 6.7 本文结论概述................................................................................................................................ 49参考文献................................................................. 50 致 谢................................................................... 53 第一章 导 论1.1 选题背景石油农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严重负面影响。长期以来,由于 人们滥施农药和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地力衰竭、水源污染和土壤恶化,不但生态环境遭 到严重破坏,同时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自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传 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带来的这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地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力 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有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下,农 业部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 2002 年开始,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 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全面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三位一体,整 体推进” 。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的,不使用添加剂、生长调节剂、农药、化 肥等化学物质,不采用转基因技术,不使用核辐射技术等;遵循自然规律及其生态学原 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平衡的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在扩展、提升与总结 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形成的。近些年来,国家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成长问题给 予了高度重视, 学术界与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目前, 我国已制定出台并颁布 《有 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有机认证标准》等规范性有 、 、 机农业管理、认证、生产、督查、出口等的标准和技术文件。2002 年,国内有机产品生 产总值达到 18 亿元,商品销售额 12 亿元,其中,出口与内销分别占 86%和 14%。 山东省 1996 年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这是山东省有机农业工作开始进入起步 阶段的标志。由政府批准并经合法注册,山东省于 1999 年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有机 食品宣传、开发、出口的专业服务协会,为山东省有机食品实现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推 动作用。 青州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花木 之乡。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基 地建设,有机农业得到较好较快发展。截止目前,有 109 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基地认 证面积 1.7 万亩,年总产量达到 4 万吨。为了有效地改善青州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民 收入水平,更好地发展推广有机农业,本研究基于青州市实际,对有机农业发展情况进 行研究,为青州有机农业发展提出理论层面的指导意见,推动青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 快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发展和推广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 1.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以及实地调研,了解青州市有机农业生产现状、找 出青州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 对青州市有机农业进行理性分析,明确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原则。 3. 综合以上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青州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意见建议。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依托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体系,进行系列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1)研究国内外发展情况,有利于我们认识有机农业产业的成长发展规律,并依 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科学步骤,促进青州有机农业稳步快速发展。 (2)依据国内外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研究并探索青州有机农业不但有理论价值, 而且对促进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3)结合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区域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 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机农业展开研究,与有机食品有关的生 产和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 1.3.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进入 21 世纪,世界有机农业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有机农业产业遍布世界各国。 有机农业的发展源于 1924 年德国“农业发展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体系的开设,开设者 是鲁道夫·施泰纳,他的理论主要强调环境与生存的一致性。随后,德国、瑞士、英国、 荷兰和丹麦等国开始大力发展生物动力农业。通过施用厩肥来保持土壤的肥力,中小农 户能在经济上进行独立生产而不依赖于外部投入是生物动力农业的主要目标。 有机生物 农业在 20 世纪 30 年代得到了推进,推进人是瑞士的汉斯·米勒。现代有机农业奠基人 之一是英国霍华德爵士。他的《农业圣典》主要强调了人与动植物和土地之间关系,他 强调施用堆肥。美国罗代尔于 1940 年开始研究有机园艺,同时《有机园艺》一书问世。 常规农业和自然农业方法比较的长期试验是由英国伊夫·鲍尔费夫人研究开展,她主持 成立英国“土壤协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成立了“自然和进步协会” ,有机农 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更加重视。六十年代末,世界范围内推广有机农业 的理论研究,人们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探索有机农业的新路子。七八十年代,世界上2 最大的有机农业研究所成立,对于推进有机农业研究及普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九 十年代末,关于有机农业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有机产品贸易公司不断成立,有机农业 得到空前发展。 《有机食品生产条例》于 1990 年在美国颁布, 《欧盟有机农业法案》于 1991 年在欧盟委员会通过。1999 年, 《有机农业产品加工、生产、标识和销售准则》出 台,这项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共同制定的准则,对于促进有机农业 国际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统计:目前,有机农业遍布 100 多个国家。世界有机农业 种植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小于 2%。 大洋洲、 拉丁美洲和欧洲是从事有机农业的主 要分布地区。近 10 年来,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年增幅度均在 20%左右,市场主要分布在美 国、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据国际贸易中心推算,欧洲、美国、日本和大洋洲 2003 年 的有机产品销售额达到 230--250 亿美元, 2005 年达 290--310 亿美元。 频繁发生的动物 流行病,如欧洲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不断激励着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扩大了有机 食品的市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印度、阿根廷、菲律宾、马来西亚、 巴西、埃及、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各地区虽然对有机农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因地制宜的 原则所决定的) ,但是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关键生产技术等,如堆肥制作、机械和生物 防治、作物轮作及施用、有机生产系统物质循环调控管理、动物饲料生产、有机饲养等) 基本相同,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培育健康土壤,提高产品品质和保证食品安全是其研 究的核心问题。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北美等有机农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具有相当完备 的技术标准及其法规。进入 21 世纪,欧洲国家进一步加大有机农业立法与研究力度, 修订完善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协调各国制定有机农业法规,拓宽有机农业研究领域,制 定实施有机农业行动计划。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 1994 年至 2009 年有机食品年代分布、文献总量、 期刊分布、 合作度和合作率以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以揭示 16 年中有机食品研究领 域文献分布的主要特征,从中明确分析了我国有机食品研究现状及特点。主要研究结果 表明:(1)有机食品研究高峰期在 2001 年至 2004 年,2005 年以后有所回落,进入相对稳定 期;(2)发表有机食品专题文献的期刊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本领域核心期刊群;(3)有机食 品研究的课题以中小课题居多, 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4)有机食品研究大致可分为 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指标研究论文; 战略及综述、宏观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国 际标准;基本概念介绍;市场及经济;新闻消息报道 6 大主题,但缺乏理论性的研究。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与问 题,同时也长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后期,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致使全世界环保运动逐3 渐兴起,各国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有机农业领域并取得一定成绩。近几十年来,我 国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可持续农业理论。杜相革等人编著的《有机农业概论》 ,对有 机农业的标准、质量、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由席运官、钦佩 在于 2002 年编著完成,此著作将有机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相结合,提出了如何构建有 机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化经营,推广生态工程。张星杰系统的实践与研究了内蒙有 机农业发展问题,在分析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有机农业发展的新 思路。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目前,国内、国外对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越来越多,相关机构发展到 3 万多家,研究文献和著作不断增多。但是,纵观有机农业的论著和研究成果,深入研究 和实践操作性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采取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对有机农 业进行基本的套用性的一般研究, 对具体实施的论证、 实践研究更少。 尤其是长期以来, 国内对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种植层面方向,年度数据间缺乏可比 性,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欠佳。同时,对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性、长期性、实效 性的研究甚少。 因此,本论文以青州市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为特定的具体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与分 析青州市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青州市独特的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经 济发展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有机农业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对青州市发展有机 农业提出了对策建议。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 研究思路 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实证研究青州市及周边区域有机农业发展情况, 存在的问题和潜在优势。 2、通过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青州的自然条件分析,分析研究青州市及周边区域 在有机农业生产及产业化实践中的生产、管理、销售新模式。 3、研究青州市发展有机农业产业的途径和方向,提出政策性建议,从而促进和推 动青州市有机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1.4.2 技术路线 1、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对国内 外相关文献查询、收集和整理,明确、调整、完善研究思路。 2、进行理论基础研究。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建 立理论模型,对有机农业的一些理论基础问题进行研究,确保研究方向科学、正确。4 3、搞好实际应用研究。对有机农业企业、示范园区、农户及乡镇部门进行调查、 了解,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不同的生产、经营、消费者数据。 4、深入理论分析。针对理论资料和调研现状分析,不断思考、调整、优化、确定 论文框架结构。 5、做出结论。将研究的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实证案例研究,据此对理论研 究成果进行检验并加以修改、补充,完成论文的撰写。研究背景、 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现状与情况概述区域情况分析(包括世 界、国内、山东等)调研与分析资料研究青州市优势、劣势保障条件及相关机制分析根据青州实例进行对策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图 1-1论文技术路线图1.4.3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理论研究中,结合现有文献,构建新的县域有 机农业产业体系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青州市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调研,提出 自己的对策建议。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 论和方法,结合青州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和分析。 3、调研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本文研究建立在坚实的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收集 相关实际数据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并构建其合理的产业体系。5 第二章 有机农业概述2.1 有机农业的产生绿色革命的兴起,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但是也带来了其它问题,如环境污 染问题、农产品质量下降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强调环 境保护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有机农业的概念最早始于德国和瑞士。 1924 年, 生物动力农场在德国和奥地利出现, 成为有机农业的雏形;四五十年代,德国成立了 Bioland 生物有机农业协会,后来发展 成为最大的有机农业组织;1945 年,美国创办了第一个有机农场,建立了一系列的行业 标准。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立,该联合会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 进健康安全的食品。1975 年,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在英国成立。1990 年,美国制订实 施《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 。1991 年, 《有机农业条例 EU2092/91》在欧盟诞生。随后几 年,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2 有机农业概念对于有机农业,目前国际上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欧洲,有机农业是指施用有机肥料,自然控制病虫害,杜绝基因技术,采取合理 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美国,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体系。在该 体系中,农业生产需要采用畜禽粪肥、作物秸秆、作物轮作、绿肥、豆科作物,以及利 用生物技术提高肥力,防治病虫害。 在我国,有机农业则被定义为,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杜绝基因技术,不使 用化学合成的药肥、各类添加剂,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持续、平衡发展的生产体 系。 综合以上,我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更加清楚规范,该定义中,有机农业是完全不利 用人工合成农药、肥料、家畜饲料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体系。而且通过有机 农业的发展, 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 因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2.3 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区别无公害是普通食品都应达到的标准。无公害食品是指符合生产标准、卫生标准,经 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6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提出推广的概念,具体是指符合一定的生产标准,经过检 验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分为 A 级和 AA 级两种,其中 AA 级已基本达到 国际标准。 有机食品是指严格遵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的,经过专门的组织机构认定的食 品。三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一,要求标准不同。有机食品标准最高,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的 物质,杜绝基因工程技术;而其它食品要求标准则低,对基因工程、辐射技术 没作明确规定。 二,对转换期的规定不同。有机食品的生产必须有两三年的转换期,而其它两种食 品则没有这一规定。 三,产量要求不同。有机食品要求严格控制地块、控制产量,而其它食品没有这方 面的规定。2.4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与联系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环境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生产目标、生产技术、生产 规模都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壤耕作方面,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因时而种、因物耕作;有机农业主 张限于表层松土,不耕或浅耕,减少对土壤系统的破坏。 第二,生产条件方面,传统农业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劳动生产率低下;有机农业 科学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生产工具先进,劳动生产率高。 第三,科学基础方面,传统农业是农民按照传统经验种植,缺乏有效的科学理论指 导;有机农业对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等进行研究,对自然规律的本质进行了系统掌 握。 第四,病害防治方面,传统农业采用轮作、适时播种等防治手段;有机农业禁止使 用化学农药,通过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手段。 第五, 土壤肥料方面, 有机农业主要依靠有机肥料和豆科作物提供养分, 恢复地力。 而传统农业采用有机肥、豆料作物及绿肥进行生产和保持地力。 可以说,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进步、提升,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是现代 生物学、生态学和现代管理方法在农业上的全新应用。2.5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区别与联系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存在较大区别,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有机农业与常规 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种子选取方面,有机农业要求选用有机种子,严禁离子辐射种子,完全不采7 用化学处理(NCT)的农作物种子,目前中国还处于有机种子的探索阶段,国内的企业还 多依赖于种子的进口,不过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涉足;常规农业要求选取优质高 产品种,没有其他限制。 第二,播种方面,有机农业要求不能使用污泥或化肥作为基肥,要进行轮作,要求 设立隔离带,土壤要进行转换,不能用化学物品对土壤等进行消毒;常规农业方面,要 求适时播种,根据产量合理密植。 第三,管理方面,有机农业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及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禁用物质,主 要采用物理、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人粪作肥料;常规农业主要根据作物特性 和经济原则进行管理,没有其他限定。 第四,收获方面,要有有机标识,与常规产品分开,采集工作有明确的边界方位和 确定的采集人,且不能影响环境;常规农业没有限制。 第五,养殖业方面,有机农业要求农场至少有 12 个月的转换期,要求每种动物从 受孕开始进行有机计划,采用 100%有机饲料饲养,禁止使用刺激生长的物质如抗生素、 化学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使用天然药品和方法治疗动物疾病,包括针灸、中医药等; 常规农业主要使用配合饲料,可以使用生长调节剂和基因工程产物,尽量采用经济适用 方法治疗动物疾病。8 第三章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3.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3.1.1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 截止到 2006 年,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面积约 31 万公顷。如 果加上野生采集植物面积,有机土地面积达到 5100 万公顷。居世界第一的是澳大利亚, 其次是中国,居第三位的是阿根廷。面积分别为 1230 万公顷、230 万公顷、220 万公顷。 拥有有机农场数目最多的 3 个国家分别是墨西哥、意大利和乌干达,其中,墨西哥 8.3 万个、意大利 4.4 万个、乌干达 4.0 万个。 从各国有机农田面积与总农田面积比例来看,欧洲比例最高,前三位分别是列支敦 士登、奥地利和瑞士。就各大洲有机面积占全球有机面积的比例来看,大洋洲占 39%, 高居第一,欧洲居第二占 21%,南美洲居第三占 20%。 从 20 世纪末,有机农业在欧洲迅速发展,有机农场数量、规模、市场类型不断增 加。据统计,2005 年仅欧洲就有 17 万个有机农场,占欧盟总农场数的 1.5%。2007 年处于有机管理下的农场约有 63 万个,面积约 3100 万公顷。有机农业的规模和常规农 业相比,欧洲比例最高。 2008 年 2 月,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农业生态基金(S0L) 和有机农业 研究所(FIBL)发布最新世界有机农业数据表明,已有 3040 万公顷土地符合有机农业的 要求。 3.1.2 有机农业推动因素 推动有机食品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政府的扶持; (2)消费者的健康、环保、 安全意识; (3)国际市场需求; (4)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5)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 (6)便捷、完善的销售网络; (7)有机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等等。 3.1.3 全球有机产品市场 从发展数量和规模上看,美国、欧洲、日本等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较大,需求旺盛, 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国民环保意识比较强。 欧洲和北美两个市场占全球有机食品消费总 额的 97%,澳大利亚和日本消费其余的 3%。 2003 年,欧洲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 110 多亿欧元,年增长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有机产品消费国,英国第二,德国第三。瑞士的人均消费额占世界第一,人均年支出 100 多欧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西班牙、英国,年增长幅度超过 10%。与这些发展 快的国家相比,早期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的国家,呈现出增长缓慢,趋于平稳的特征。9 欧洲有机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健全,销售渠道广,包括专卖、直销、超市等方式,其 中超市销售量最大。有机产品畅销率最高的国家依次是丹麦、德国、奥地利、瑞士,消 费市场和群体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北美洲和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两大有机产品消费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消费区 域集中的情况?一是有机产品比较昂贵,使该产品的销售对象只能局限于具有高消费能 力的消费者。 二是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程度和教育背景对其购买有机产品具有重要 影响。有农业和食品相关知识和教育背景的消费者会更热衷于消费有机产品。但是随着 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格局将会被改变。据预测,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有机产 品的消费大国。 3.1.4 国际有机农业法规 国际有机农产品标准及法规包括国际、国家和认证机构标准及法规。上世纪 80 年 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制定了基本标准,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许多国家和机 构制定有机农业标准的依据。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各国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标准化问 题。1990 年,美国制订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 。1993 年,欧盟发布了《有机农业条 例 EU2092/91》 。2000 年,日本出台了《有机农业法》 。我国关于有机农业标准制订较 晚,2005 年,出台了《GB/T19630 有机产品》 。目前,已经有 60 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 各自的标准。 目前世界上的认证机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共计 400 余个,其中日本、 美国、中国、德国的认证机构最多。各认证机构不仅开展国内业务,很多还开展国外业 务。3.2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概述3.2.1 中国发展有机食品的优势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少,仅用世界 6%的土地供养 22%的人口,世界 惊叹。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历史久远,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种养结合、农 牧结合、永续经营的经验。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及推广,为有机农业发 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截止 2010 年,全国开发和认证的有机产品 达到上百种。另外,尽管一些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但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优越,具 备了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环保局、农业部、国家认监委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有机食 品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陆续出台,为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10 3.2.2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的历程 3.2.2.1 探索阶段(1990---1994) 国外认证机构开始进入我国, 中国开始发展有机食品。 1989 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 科研所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员之一,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开始。1990 年,浙江临安茶厂获得荷兰 SKAL 有机颁证,这是我国大陆农场首次获得有机认证。同 时,科研院所、大学机构等也开始了相关理论研究。 3.2.2.2 起步阶段() 我国根据 IFOAM 基本标准,制定了论证机构或部门推荐性行业标准,相继成立自己 的认证机构,并开展认证工作。 1992 年,农业部开展我国国内绿色食品认证及开发管理工作,并批准组建了“中国 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5 年起创造性提出了绿色食品分级理论,将绿色食品分为 A 级和 AA 级,其中 AA 级相当于有机食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 AA 级绿色食品认 证工作并制定了《AA 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准则》 。 1994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成立,简称 OFDC,2003 年改名南京 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进一步完善了职能。截止到 2005 年底,已经超过 400 家农场 和加工厂通过了 OFDC 认证。 3.2.2.3 发展阶段(2003—至今) 这一阶段,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 、 规的制定实施, 使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实现了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2.3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3.2.3.1 有机食品生产现阶段特点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多分布于东部和东北部,每年以 30%的速度增长。北京、 上海和东部沿海省份增长迅速,内陆省份宁夏、青海、陕西、山西等也取得一定的突破。 我国有机农业现阶段主要从区域特点、发展速度、产品种类、产品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 析论证。 第一,区域特点方面:大部分有机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从有机食 品数量、生产面积和产量以及企业获证规模分析,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沿海省份的有机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较高。 第二,发展速度方面: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江西、内蒙古、云南等环境优 势省份近年来取得迅速发展; 第三,产品种类方面: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 50 大类, 500 多个品种。主要 为蔬菜、豆类、水果、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 第四,产品结构方面:获证产品主要是初级原料,加工产品较少。 3.2.3.2 有机食品生产现状11 我国从 1990 年开始,有机食品进入生产和开发阶段,但是 2002 年以前,由于标准 不统一,管理部门多,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发展。2003 年《认证认可条例》颁布实施,有 机认证工作市场化,促进了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截止到 2005 年,我国约有 1600 多个企 业获得了由不同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转换)食品称号,拥有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面积 230 万公顷, 有机产品和转换期产品产量达 490 万吨。 有机认证面积分布于全国 30 个省 市自治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3.2.3.3 我国有机农业市场现状 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深圳、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已有有机大米、 有机蜂蜜、有机蔬菜等产品销售,并相继建立了绿色、有机食品流通渠道和专业营销网 点,有机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有相当一部分有机食品在价格、质量、品牌上占 有明显优势,己经成功进入欧洲、美国、日本、中东等国家、地区市场。 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有机食品市场的调研显示,我国有机蔬菜的价格一般为常规 蔬菜的 2--3 倍。尽管价格有些偏高,但销售状况仍然很好。 据资料显示,2003 年,我国获得有机认证食品生产总额为 19.3 亿元, 2004 年, 有机食品销售额比 2003 年增长了 4 倍, 占常规食品销售额的 0.08%,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相差 25 倍。由此可见,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即使仅在国内发展,前途也非常广阔。 3.2.3.4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公司+农场(农户) ”模式。这一 模式从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整套标准,全方位、全过程保证了产品质量,比较适合 我国发展现状,在各地得到广泛采用。3.3 山东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山东省是我国重要农产区, 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到 2003 年山东省 有机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产品品种少,整体规模小,有机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截止 2003 年年底,山东省共有 4 个种植基地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颁证标准, 颁证面 积为 590hm2 , 有机农产品品种 10 个。主要品种是各类蔬菜产品,如胡萝卜、菠菜、芋 头、 毛豆等。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泰安和烟台等地, 加工企业 19 家, 产量 960 吨, 98%以上的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际市场。 山东省发展有机农业,具备众多优势: (1)有机食品畅销国际市场。山东有机食品按照国外定单生产,质量严格与国际 接轨。有的和国外有关机构合作, 因此出口的有机食品在国外被认可。大部分有机食品 销往日本、欧美市场, 仅有很少一部分在国内销售。山东有机食品国际营销网络已初具 规模, 销售渠道畅通,为山东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山东省大部分农业区域自然环境好, 可以满足有机农业12 的环境要求。如泰沂山区等山地丘陵地区, 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药、化肥使用 量非常少, 土壤未污染, 大气清洁, 地下水、 地表水均能达到饮用水标准, 目前这些地 区农业生产水平低,非常适于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3)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山东省人均耕地不足 800 平方米, 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33%。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而且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果品、 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生产, 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生产技术。3.4 有机农业最新研究动态与传统农业比较,有机农业在研究视角上有很大区别,传统农业研究关注农业增产 增收,而有机农业研究是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重点研究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 的影响。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看,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标准体系研究。包括生产标 准、环境标准、认证标准等;第二,政策体系研究。包括各类扶持发展的政策;第三, 市场体系研究。包括消费市场、销售市场、服务市场等。第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包括促进农业永续发展的措施、目标、模式等。13 第四章 青州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现状4.1 青州的自然地理概况4.1.1 青州的地理位置 现在的青州市位于北纬 36 度 4 分至 36 度 8 分,东经 118 度 0 分至 118 度 6 分,是 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点,面积 1569 平方公里,辖 4 个街道、8 个镇, 总人口 91 万。 4.1.2 青州的地形地貌 青州市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交接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青崖顶海拔 954.3 米, 最低点在何官镇张高村北, 海拔 16.2 米, 西南部群山迭翠, 东北部沃野平川。 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平原三种类型,由南到北依次排列。 (1)低山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52.6%,有石质山岭、低山岭坡、近山阶地三种 微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岩低山地区,海拔高度多在 60 米以上。 (2)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大小河流两侧,包括河滩高地、河漫滩和河谷梯田三 种微地貌类型,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8.9%。 (3)山前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38.5%,包括山前倾 斜平地、山前缓平地、缓岗、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等微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多在 100 米以下,地面坡度多小于 2 度。 4.1.3 青州的气候及水文气象 青州市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炎热多雨,春秋温暖适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64mm,其中西南山区为 697.6mm,北部 平原为 638.9mm,干旱指数为 2.24。青州市多年平均气温 12.7℃,最高年(1961 年) 为 13.5℃,最低年(1969 年)为 11.4℃,七月份为全年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 26.3℃, 一月份为全年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为-2.9℃,年温差为 29.2℃,极端最高气温为 40.3 ℃() ,极端最低气温为-17.3℃() ,多年平均无霜期 191.7 天。 最大冻土深度为 45mm(-13) ,一年之中大于 0℃的积温年均为 4670℃,大于 10℃的积温为 4331.7℃,适宜于工农业生产发展。 4.1.4 青州市的土壤情况 青州市共有棕壤面积 1280 公顷,占 1.11 %;耕地面积 37 公顷,占 0.05 %,分布于 青州市西南山区中上部。褐土土类分布于该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和中部山麓平原,面积14 10000 公顷,占 86.13 %,耕地面积 6.2 万公顷,占 80.58 %。可细分为褐土性土、淋溶 褐土、褐土、潮褐土、石灰性褐土五个亚类。潮土类土壤面积 1.36 万公顷,占 11.79 %, 耕地面积 1.34 万公顷,占 7.35 %,分为脱潮土、潮土和湿潮土三个亚类。砂姜黑土面积 1123 公顷,占 0.97 %,耕地面积 1118 公顷,占 1.45 %。可分一个亚类、一个土属、四 个土种,分布于青州市北部低洼地区。 据 2010 年青州市耕地地力评价,一级地和二级地面积 43921.6 公顷,占总耕地面 积的 56.97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三级地和四级地面积 18826.8 公顷,占耕 地总面积的 24.42 %;五级地和六级地面积 14347.6 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18.61 %, 六级地分布面积最小,占总耕地面积的 5.26 %。见表 4.1.1表 4.1.1 等级 综合评 价指数 面积 百分比 一级地 &0.897 .91 青州市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面积统计 二级地 0.856~0.897 .06 三级地 0.745~0.856 .60 四级地 0.605~0.745 .82 单位:公顷,% 五级地 0.480~0.605 .35 六级地 &0.480 .26 总计 . .00一级地和二级地主要分布于青州市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微地貌类型以缓平坡地、 缓岗、浅平洼地、槽状洼地、山前缓平地为主。这一区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耕地地 力情况较好,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成型, 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水浇地、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是青州市主要粮食、蔬菜、瓜果产区。三级地、四级地分布在东部以及西南丘陵区的边 缘,微地貌类型以河谷梯田、近山阶地、河漫滩、山前倾斜平地为主。东部以瓜菜种植 为主,西南部以粮食、果品生产为主。土层较厚,只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 施,改善生产条件,产量就可大幅度提高的中产田,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五级地及六级 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微地貌类型以河谷高地、河谷梯田、坡麓梯田、近山阶地为 主。耕地有效耕层薄,肥力低,基本没有灌溉条件,未利用土地与耕地相互交叉,属于 低产田类型,适宜于抗旱作物生产。 据全市 150 处土样化验结果统计, 耕地重金属含量范围为: 0.001—0.2006 毫克 汞 /千克,平均 0.0359 毫克/千克。镉 0.010—0.394 毫克/千克,平均 0.109 毫克/千克。 铬 35.5-135.1 毫克/千克,平均 62.5 毫克/千克。砷 2.44-12.49 毫克/千克,平均 7.20 毫克/千克。镍 7.2-75.9 毫克/千克,平均 35.2 毫克/千克。铅 1.19-61.20 毫 克/千克,平均 22.75 毫克/千克。 150 处水样分析,汞、铬、铅、砷、镉等严控指标全部符合国家一级水质标准,COD、 PH 值、氟化物等一般性指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对青州市耕地土壤中农药残留含量、重金属、水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一级地 面积 38458 公顷,占 50.0%,土水综合污染指数 0.71,适宜于有机食品生产;二级地 面积 37147 公顷,占 48.3%,土水综合污染指数 0.70;三级地面积 307 公顷,占 0.4%,15 土水综合污染指数 0.76;四级面积 973 公顷,占 1.3%,土水综合污染指数 0.62。青州 市 98.7%的耕地环境质量已达到发展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其中, 98.3%的耕地环境质量为 一、二级地,符合绿色食品要求,三级地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 4.1.5 青州的土地资源情况 青州市现有土地总面积 1569 平方公里, 按照 GB/T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分类系统,一级类 8 个,二级类 33 个。其中农用地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8.80 %; 建设用地 21623.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3.86 %;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54 %。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其中耕地为 68153 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 49.41 %,园地为 7098.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4.55 %,林地为 12749.1 公顷,占 土地总面积 8.17 %,其它农用地 10398.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6.67 %;建设用地包括 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 17682.4 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 11.33 %,交通用地为 1092.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0.70%,水域及水 利建设用地为 2448.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1.83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2726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7.47 %,主要有荒草地、裸岩组成。 4.1.6 青州的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1) 降水。 青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64mm, 降水总量为 10.38 亿 m3, P=20%为 15.77 亿 m3,P=50%为 8.33 亿 m3,P=75%为 5.03 亿 m3,P=95%为 2.75 亿 m3,降水量总的 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增。 (2)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是弥河入境客水。青州 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 33613 万 m ,P=20%为 49279 万 m ,P=50%为 29085 万 m3,P=75%为 17717 万 m3,P=95%为 9717 万 m3。地下水资源量包括降雨入渗补给量、 地表水体补给量、山前倾渗补给量。青州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21594 万 m3,P= 20%为 26787 万 m3, P=75%为 17195 万 m3,P=95%为 13575 万 m3。 (3)开发利用现状。青州市现有中型水库 2 座(黑虎山水库、仁河水库) 、中型拦 河坝 1 座(弥河大坝) 、小(Ⅰ)型水库 7 座,小(Ⅱ)型水库 14 座。开发利用地下水, 青州市现有各类机井 21600 眼,其中深度大于 100 米的深机井 8470 眼,浅机井 13130 眼。青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可供水量为 4813 万 m ,地下水可供水量为 15460 万 m 。3 3 3 34.2 青州市发展概况与农业发展情况4.2.1 青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4.2.1.1 青州市历史人文情况 东夷文化发源地——青州是古九州之一。青州市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位于山东半16 岛中部,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长深高速和济青高速在境内交叉贯通,胶王路、309 国 道等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青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海岱惟青州”是在《尚书·禹贡》一书中记载的, 由于“东方属木,木色为青” ,位于中国东方,又地处东海泰山之间,故称为青州。自 两汉到明朝初年,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军事的中心均是青州。诞生于 青州的有燕肃、于钦等学术巨擘,钟羽正、王曾、冯溥、邢玠等一代名臣;这里有国家 一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佛教造 像。 青州市发展有机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悠久的历 史文化,必将推动有机食品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4.2.1.2 青州的经济社会概况 近年来,青州市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6 年的 177.6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 的 346.4 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 196.3 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 2006 年的 23.8 亿元和 6.46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43.4 亿元和 18.1 亿元, 今年 1—8 月份分 别达到 39 亿元和 15.9 亿元;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5556 元和 8811 元,今年 1—8 月份分别达到 11349 元和 11716 元;金融机构存、贷款 余额分别达到 361.6 亿元和 245.6 亿元。 二是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任务和 主攻方向,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 10.8:63.9:25.3 优化为 9.7:55.4:34.9。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由 19.1 亿元增长到 33.7 亿元,粮食 总产量由 40.3 万吨增长到 43.5 万吨,新增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6 家,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 377 家,流转土地面积 1 万公顷;建成 6 个市级有机农业示范园、17 处镇级 示范区,有机品牌达到 109 个;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 1.3 万公顷,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 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和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重点突破工业成效明显。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达到 504 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 48 家增加到 189 家,实交税金过 千万元的企业由 20 家增加到 32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 由 2006 年的 350.5 亿元、35.7 亿元、16.6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806.2 亿元、51.6 亿 元和 34.8 亿元,今年 1—8 月份分别实现 641 亿元、38 亿元、26 亿元。经济开发区得 到快速提升,峱山经济发展区、卡特彼勒工业区初具规模,在建镇街道工业园 15 处。 大项目引进实现全新突破,潍柴动力传控技术有限公司进驻青州,总投资 30 亿元的江 淮汽车、20 亿元的中晨电力铁塔等项目建成投产,在建投资过亿元项目 107 个,其中过 10 亿元项目 22 个,过 20 亿元项目 14 个。服务业日益繁荣。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52.5 亿元增长到 120.8 亿元,国家 AAAA 级景区达到 3 处,投资 80 亿元的九鼎山旅游片区、 20 亿元的尧王旅游片区、100 亿元的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7 旅游总收入由 10.5 亿元增长到 39.3 亿元。专业物流企业发展到近千家,各类市场发展 到 216 家,投资 31 亿元的中瑞钢铁物流园、投资 30 亿元的泓德现代物流等项目扎实推 进,市场交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 380 亿元和 111.4 亿元。 三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80 多亿元。全力做好古 城保护修复建设,稳步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47.5 平方公里,城镇 化率达到 46.2%。累计完成拆迁 320 多万平方米,中央华府、电力佳园等高档住宅小区, 青都国际、贝隆花园等星级酒店,体育会展中心、新火车站和汽车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 成投入使用,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标准完成花都大道、新 南环路等 25 条、180 多公里道路建设,改造提升背街小巷 61 条;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 82 个、投放自行车 2200 辆,投入背街小巷小公交 20 辆;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 达到 49.2%和 44.7%。顺利完成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40.6 平 方公里,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 1972.7 公里,村村通油 路率达到 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3.6%。 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安工程扎实 推进;新二中、开发区学校等建成投入使用,实验中学扩建、一中提升稳步实施,新三 中、民族中专新校区建设启动;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 100%,高考成绩连续五 年列潍坊前列。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9%以内。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300 元,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280 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 81%。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全面推开,新农合报销上线提高到 10 万元。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慈善事业、 老年事业、残疾人事业等同步推进。成功创建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五次被评为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成功创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实施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干群联动“三联工程” ,组织 1360 名机关干部驻村,实现了村户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青州建设,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青州市发展有机食品的坚实基础是其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有机食品的蓬勃发展也 会更快更好地推动青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4.2.2 青州市常规农业及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4.2.2.1 青州农业基本概况 青州市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农副产品种类繁多。青州市已经形成果品、瓜菜、粮食、 畜牧、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是山东省瓜菜生产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生态 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 2010 年,青州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7.8 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4.8 亿公斤,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3.5 万公顷。玉米和小麦是其主要农作物,同时栽植各类瓜菜等经济 作物。 小麦和玉米在全市各镇(街道)均有种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之和占粮食作物年18 种植总面积的 90%以上。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粮食直补政策、小麦 良种工程的实施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单位面积产出不断提高,优质粮比例逐年 稳步提升。到 2010 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 3.8 万公顷(优质小麦达 3 万公顷) ,平均单 产 6807 公斤/公顷。玉米种植面积 3.78 万公顷,平均单产 5900 公斤/公顷。 蔬菜是青州市主要经济作物。自 1992 年起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种植面积 0.39 万 公顷,总产 12.36 万吨,到 1993 年突破 1.1 万公顷,2001 年突破 2.4 万公顷,2010 年 已达 3.5 万公顷,总产 210 多万吨。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栽培方式变化明显,青州 广泛应用拱棚、冬暖大棚和温室,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并逐步形成以一两个品种为主的 专门种植区域,以高柳为中心的茄子、西葫芦、西红柿生产区;以谭坊为中心的西瓜、 辣椒生产区;以东夏为中心的黄瓜、西葫芦生产区;以东夏、黄楼为中心的大姜生产区; 以何官为中心的辣椒、胡萝卜、芸豆生产区;以弥河滩涂两岸为中心的银瓜生产区;以 西南山区为中心的南瓜、豆角、西红柿等旱菜生产区。青州特产弥河银瓜成功利用冬暖 棚进行冬季生产,利用大拱棚进行早春生产,利用小拱棚进行夏季生产及秋延迟银瓜生 产,实现了周年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 果品是青州市农业生产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果品总产量 30 万吨,果品收入 2.6 亿元,其中青州蜜桃栽培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已有 430 余年的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 栽培面积 0.27 万公顷,总产 12 万吨。2006 年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 年认证 了有机食品品牌,是当地果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青州市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建设,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形成了 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互动发展的格局。扩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农产品 质量和效益,坚实的农业基础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2.2.2 青州市农用化学品使用情况 青州市自 1950 年开始施用化肥, 施用量逐年增加, 截至 1999 年年化肥用量已达 4.1 万吨, 每公顷平均施用量 663 公斤, 2010 年更是达到了 5.32 万吨, 每公顷平均施用 783 公斤。 目前平均每年亩施化肥 300 多公斤。 施用品种由单一氮肥发展到氮磷钾配合施用。 化肥用量中,氮肥施用量最大,高于磷钾肥。微量元素锌肥、硼肥、铁肥等也广泛应用 于玉米种植。 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品种的增加,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品种也在逐步 增加,病虫害也呈逐渐上升趋势。青州主要病害有 40 多种,如小麦条锈病、纹枯病、 白粉病、全蚀病、玉米粗缩病等。从 1988 年开始,青州市开始利用甲基异柳磷、粉锈 宁混合药剂处理麦种,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后来,随着植病灵、井冈霉素、病毒 A 等 的引进利用,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得到了防治。现阶段,使用较多的农药是 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甲基托布津、霜脲·锰锌、百菌清、嘧霉胺等。克菌康等生物 农药也逐步开始使用。 青州市的虫害有近千种,主要依靠有机磷类农药防治麦蚜、玉米螟、烟粉虱、螨虫、19 甜菜夜蛾等比较严重的虫害。后来又应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涕灭威、神农丹、呋喃 丹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青州市才开始使用以灭扫利、功夫、敌杀死、 来福灵等为代表的菊酯类农药。2000 年以后逐渐使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啶虫脒、苏云 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等。 青州市杂草共有 30 多个科 100 多种, 1988 年是利用化学除草面积变化的过渡年份, 1987 年利用化学除草面积比例非常小,而 1988 年之后比例逐年增大,使用的化学除草 剂主要有杜邦巨星、 乙阿合剂乙莠水、 施田补等, 1999 年利用化学除草面积 4.1 万公顷, 2010 年全市利用化学除草面积已达 7.6 万公顷。 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的使用量和使用种类的逐年增加,严重破坏了青州市的土 壤结构,使之保肥保水力差,造成河流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因此主 要污染源是由此造成的面源污染。与此同时,人们对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等使用量 逐年增多,也造成了土地对化肥、农药的高度依赖性,影响了有机种植的发展。现阶段, 全国农用化学品的平均使用量远远低于青州市。若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可以大幅度减少 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 4.2.2.3 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青州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花木 之乡。近年来,青州市依托生态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积极加快优质农产 品基地建设, 有机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在量与质两个层面上均取得一定程度的突破。 2011 年市政府提出“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破山区、全面发展”的 总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 6 个市级有机农业示范园 和 12 个镇级有机农业示范区。 随着青州市有机农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机品牌认证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到 2011 年,全市共有 20 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的 109 种产品通过了国家有 机食品认证,认证产品种类涵盖了蔬菜、小杂粮、果品、畜产品等,认证面积达到 1.7 万亩,总产量达到 4 万吨左右。目前,青州市有机产品有豇豆、西红柿、西葫芦、长茄、 辣椒、甜椒、芸豆、黄瓜、土豆、大姜、山药、菠菜、大葱、甘蓝、菜花、圆葱、豆角、 萝卜、香菜、韭菜、冬雪蜜桃、核桃、山楂、柿子、樱桃、冬雪甜梨、草莓、山黑猪、 鸡蛋、公鸡等。 青州市制订了《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对示范园区建设环境、建设规模、 生产档案管理、 网络技术应用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在有机农业标准化、 病虫害统防统治、种植结构、开发模式、规划设计等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参照国际和 国内有关标准,结合实际,编印了《青州市有机农业生产指导手册》 。大力推广优良的 传统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轮作,节水灌溉。应用了防虫网、粘虫板、生物农药等有机农 业生产新技术。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 积极引导有机农业企业与一线、二线城市超市、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等签订长期供20 货合同;在市内,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放心蔬菜进社区”活动,让放心农产品摆 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积极探索销售渠道,青州家 家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济南华联、潍坊佳乐家等超市进行农超对接;九州农庄有 机农业示范园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完善了视频监控系统,与颐中集团等大企业签订了 每年 2000 吨长期供货合同; 与上海同脉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每年 200 吨长期供货合同。4.3 青州市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4.3.1 空气质量 青州市的大气污染属于区域性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因素包括扬尘污染、机动车辆 尾气污染、燃煤烟尘污染、工业废气污染等。2005 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 29582.99 吨,烟尘排放量 12570.80 吨,粉尘排放量 7197.97 吨。2006 年以来,青州市采取关、 停、并、转、建等多项措施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对明祖山水泥厂等三家水泥生产企业机 立窑生产线、青州东鑫纸业有限公司小火电机组及潍坊华阳钢铁有限公司的 64 立方高 炉实施了关闭,关停小炼铁 31 家共 43 支炉子,关闭拆除全市境内 212 家石灰土窑,实 现了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2010 年,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 6625.20 吨, 烟尘排放量 2500.84 吨,粉尘排放量 4539.17 吨,比“十五”末期分别下降了 77.6%、80.1%、36.9%。全年空 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为 51,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空气质量为一级以上的天数 达到 121 天,占总天数的 33.2%。 “十二五”期间,青州市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加 强扬尘污染防治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工作,狠抓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重点淘汰燃 煤锅炉,确保到 2015 年,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工 业污染源实现 100%达标排放,空气质量实现进一步明显好转。表 4.3.1 参数 污染指数 Pi 污染负荷比 fi(%) 累积负荷比(%) 名次 二○一○年青州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 可吸入颗粒物 0.56 30.94 75.14 2 二氧化氮 0.45 24.86 100.00 3 综合指数 P 1.81 100二氧化硫 0.80 44.20 44.20 121 表 4.3.2 年度 08
二氧化硫 Pi 0.783 0.750 0.817 0.817 0.800 fi“十一五”期间青州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 二氧化氮 Pi 0.412 0.375 0.438 0.450 0.450 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