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今不速行方便,过后难逢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谋事当从识事者,使金须用识金人。谁能帮我解一下。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2)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知。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 译文:&&&&&&&&&&&&&&&&&&&&&&&&&&&&&&&&&&&&&&&&&&&&&&&&&&&&&&&&&&&&&&&&&&&&&&&
&& (2)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 &&& 译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 && &&&&&&&&&&&&&&&&&&&&&&&&&&&&&&&&&&&&&&&&&&&&&&&&&&&&&&&&&&&&&&&&&&&&&& &(2)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
&&&&&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⑵ 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由忌善而客待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 12.【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与判断。从文中容易看出,A项陈述的是中心重点。&秉烛斋主人(http://youli3y.net)扫描校订14.【答案】C【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 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B&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四、(18分) &秉烛斋主人(http://youli3y.net)扫描校订15.【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招颜回来(派人把颜回招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解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附参考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选自《&孔子家语?&颜回》&)【踩点热练】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②是好苦我。③泰然谓美莫己苦。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6.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假传君命。(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2)忘其口而念我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文中划线句(5分)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注:[1]亢:过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⑴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2分) &⑵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8.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9.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夏四月,皇太孙自北边南还,执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实特穆尔谓晋王噶玛拉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噶玛拉遽曰:“皇帝践阼,当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孙即位于太安阁。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 ①&&&&
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②&&&&
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1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分)&& 11.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1)&&&&&&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12.所谓修身在正其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3、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亦。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亦。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14、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1)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2)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5、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1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注](1)恶恶臭:前一个“恶”(wù)字,厌恶,讨厌。恶臭,即臭气。(2)好好色:前一个“好”(hào)字,喜爱。好色:美色。(3)谦,同“慊”(qiè),满足。17、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注](1)润,滋润,有“修饰”的意思。(2)胖(pán),舒坦。1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注](1)蔽:概括。(2)无邪:纯正,不邪恶。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注]省(xǐng):反省,检查。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21、子曰:“君子不器。”&[注]器:器皿。器皿只为某种需要而制作,其用途有限,这里比喻人的有限的才能。孔子主张人的才能要广博。22、子贡问曰:“孔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注]识(zhì):记住。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2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27、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28、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注]亡:同“无”。这里指未知的新知识。2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30、子夏曰:“百工聚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笑傲考场】&参考答案【踩点热练】1.(5分)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2.人民不亲近依附君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 3.(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4.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5、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6(5分)  (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7.(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8.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9.(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
(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10.(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11.(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参考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12.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虽然看见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13. 真正的君主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14.(1)是归服齐国呢好,还是归服楚国呢好?&&&&&&&&&
(2)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15.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1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6、所谓心要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那样厌恶邪恶,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心意诚实,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在独处无人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17、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人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坦,所以有道德的人一定要做到心意诚实。18、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不邪恶’。”19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20.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21、孔子说:“君子就像器皿那样,只有一才一艺。”22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为‘文’呢?”孔子说:“他思想敏捷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是一种耻辱,所以给他一个‘文’的谥号。”23.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有哪一点做到了呢?”24.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来聚会朋友,借着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25.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26、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养成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27、子说:“言辞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28.子夏说:“每天能够学的一些新知识,每月能够温习已学的知识,就可以叫做好学了。”29.子夏说:“广泛的学习而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多问自己关切的问题而且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30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来掌握道理。”【笑傲考场】【知识卡片】词类活用100例序号例& 句出& 处指明活用现象并翻译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赤壁之战》形作名,老交情2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赤壁之战》作使动,使……受挫折3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作使动,使……跟从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作使动,使……逃跑5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6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名作动,称王7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名作动,驻扎8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形作动,与……交好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名作状,连夜10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形作使动,使……活下来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名作状,象对待兄弟那样1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名作动,登记户口1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名作动,用眼色示意,递眼色1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名作状,象鸟儿张开翅膀那样1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名作使动,让……称王1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名作动,取道1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名作状,抄小路,悄悄地18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动,安顿……住下来1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使动,让……承担20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使动,使……完整2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使动,使……发急,逼迫2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动,穿着2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状,在朝廷上24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动,走上前25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动,用刀杀2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意动,以……为羞2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名作意动,以……为先(后)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形作动,尊重;爱护29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作动词,游泳;横渡3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作意动,以……为耻3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作意动,以……为师3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作使动,让……发出声音来3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名作状,亲眼3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名作状,乘船35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名作动,修墓36众不能堪,?而仆之《五人墓碑记》作使动,使……倒下37买五人之?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名作动,用匣子装3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名作状,象使唤奴隶那样3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五人墓碑记》作使动,使……屈身4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形作动,表明4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名作动,筑庐居住42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形作动,照明4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作动词,说清楚4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形作意动,以……为美45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使动,让……听到4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名作状,当面4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作动词,偏爱48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作动词,统一49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名作状,从北;往西50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名作动,出现云;出现龙5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名作动,出现雨后晴天;出现彩虹52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名作状,乘着辇车5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动作名,收藏的珍宝;搜刮来的珍宝5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作动词,以……为铛5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作使动,使……族灭5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作意动,以……为鉴57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名作状,象灰一样,象烟一样58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名作状,每年59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名作状,用笼子60日将暮,取儿稿葬《促织》名作状,用草席61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名作意动,以……为劣6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形作动,抬高6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作动词,分条陈述64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作意动,以……为奇65有卷席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名作状,用席子,用布袋66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作使动,使……争斗6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作使动,使……削弱68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作使动,使……愚笨69陈涉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过秦论》作动词,把……当作窗户7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名作状,象云一样,象回声一样71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作动词,依次序排列7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过秦论》作动词,招致7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过秦论》作动词,以礼相待7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作动词,使……归附75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作使动,使……安顿下来7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伶官传序》名作状,在夜里,从四方,往东面7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形作名,细微的过错7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作使动,使……振兴,使……灭亡7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作使动,使……成为边疆8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作使动,使……成为边邑81以其无礼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作动词,从属二主8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作名词,缺乏的物品83阙秦以利?,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作使动,使……受损84?军函陵,秦军?南。《烛之武退秦师》作动词,驻军8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作使动,让……离开8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作状语,在庙堂之上87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形作使动,使……干净8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作使动,让……蒙羞8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作使动,使……地位尊贵9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形作名,贤能的人;好的意见9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作意动,以……为胸襟,以……为腰带9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名作状,象云雾一样;象明星一样93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作使动,使……受屈;使……流放94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虎丘记》名作状,象小山一样,象云霞一样95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虎丘记》作动词,做官96峦壑竞秀,最可觞客《虎丘记》作动词,宴请97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虎丘记》作动词,祭祀9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作动词,抚养9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作使动,使……跳舞;使……哭泣100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名作意动,以……为伴侣; 互文句子的翻译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 同义对应(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天下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2、异义对应(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5)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这也是最令考生头疼的事情。除了熟读文言课文,积累文言文知识,积淀对文言文的语感外,如果注意了了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的失误可能会减少一些。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文言文翻译十注意&我们根据考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十种失误情况,提出了如下十个注意: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
(2)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2004年辽宁卷)& 译文:于是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剌史一职。&&&
句(1)中的“尧…‘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中的“铁券”“刺史”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卷)&&&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河南、河北等地卷)&&&
译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句(1)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句(2)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面省略了宾语“其(代孟尝)”。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予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
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
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句中的古词“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如:&&&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1)取消,停止;(2)已经;(3)太,过分;(4)语气词,同“矣”;(5)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1)最恰当。&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湖南卷)&&& ,&&&
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
句(1)中的“廷”“面”属&&&
名词作状语,应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2)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七、注意通假&&& 。&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年甘肃、青海等地卷).&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饭食。&&&
句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八、注意固定。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九、注意调整&&&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福建卷)&&&
译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浙江卷)&& & 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旬(2)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十、注意意译&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了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翻译具体方法有:& &1, 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 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3, 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解释应为“占有”)有其地。(《赤壁之战》)&&
4, 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而不能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再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过秦论》)&&
又例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之战》)& &6,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促织》)&&
7,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之战》)& &8,调序法。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例如:何施之为?(《?之战》)译为“算是什么恩惠?”&&
9,扩充法。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并序)&&
可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个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清澈的江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
10, 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芋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①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 (可译为 也……啊!)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四、表示揣度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③“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故事两则》3.其……欤?(兼表反问)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六、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七、表陈述语气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②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没有给世人带来好处。)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①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③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