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猿辅导老师集体离职的资料和展示课,教龄学历都值得怀疑而且讲课墨迹

Sina Visitor System现在是2018年,如何评价现在的猿辅导?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17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9分享邀请回答775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校教师近年五四杯论文获奖作品
作者:教科室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英语后进生转化策略思考
&&&&&&&&&&&&&&&&&&&&&&&&&&英语学科组&李冬雷
【内容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制约,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落后于其他学生,变成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尚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英语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愿望,因此,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是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进一步探析后进生英语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途径,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盛开绽放。
【关键词】:& 探析& 后进生& 转化& 途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在成绩上存在着普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何采取有效策略,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尽可能缩小差距,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个人教学实践,就如何调动后进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亲和力成为润滑剂,消除后进生心理障碍。
(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用沟通架起师生间交流的桥梁
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感到不满,又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和同学的疏远、排斥甚至鄙视,这使他们感到强烈的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优点,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学会与他们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烦恼,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这样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埋怨。当后进生被教师倾听并被认可或得到指导时,他们就会信赖老师,就会视老师为良师益友,经常主动地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就会与老师建立起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这时老师就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也会更易沟通,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借助于上课前几分钟的warming up 也至关重要,给予学生一些热情、和蔼的问候:Are you happy today ? 教师积极饱满的情感渲染铺垫了良好英语学习氛围。此外,还要努力创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合作关系,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个人与教师、小组与教师、班级与教师之间的愉快合作,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推动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从英语课堂的生命性出发,多倾听后进生的发言,多理解后进生发言的内容、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同感共鸣,千方百计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二)培养师生情感信任,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内心的坚冰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后进生更加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笑容可掬,亲切和蔼,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注意把目光转向后进生,寻找并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及时的点评和鼓励。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后进生进行接触,如谈心、做游戏,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当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指责批评。在课堂上有的后进生因为紧张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一丝微笑,一句“It doesn’t matter,take it easy!”,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建立自信。这样不管在课堂内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后进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逐渐变差为优。此外,面对后进生时,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保持微笑,因为微笑能使后进生感到亲切,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把枯燥的学习生活当做一种幸福、快乐来享受。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鼓动的话语, 一次真诚的交流,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教与学互相交融, 师与生互相尊重, 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开启学生心智,挖掘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地,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让兴趣成为催化剂,激发后进生探究欲望。
(一)巧设教学环节,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催化剂。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后进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后进生由于基础差,课堂上往往听不懂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发言,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索性不听。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诱使他们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例如在牛津英语Module3 Unit2的Reading 《English and its history》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可选性、赋分值竞赛题,将所学重点词汇与短语的考查题分层设计,题型设置有单项选择题、正误判断、翻译句子、词义匹配题、相近用法小结等,后进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水平、掌握熟练程度任选其一进行作答。如此既能为课堂教学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又能让后进生对所学语言点阶段性盘点取得收获,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教学手段要经常变换,让后进生对每堂课都有新鲜感。教学内容应打破教材限制,适当穿插时事要闻供学生讨论,让课堂成为后进生张扬生命活力、思想交流探析的全新生态课堂。保持后进生注意力和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后进生内驱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结合课文做游戏、单词接力、个人演讲、教唱歌曲、听录音、讲故事等轻松的教学方式,凝聚后进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趣,让后进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在参与中有收获,在活动中有感悟,从而生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牛津英语Module3 Unit3的Project《Writing a passage about a historical figure》教学中,在导入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猜谜游戏,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猜出该人物,学生们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从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后进生们也找到了自信。而在写作阶段,观看关于Steve Jobs一生的简介视频,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小组组员之前互助合作,共同制作Steve Jobs的海报,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也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节课在轻松活跃、民主公平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们兴趣剧增,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向后进生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答对,让后进生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生动地呈现教学任务,让后进生在多种角色的操练和扮演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富于挑战和情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后进生把学习当作内心求知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
三、让自信成为助燃剂,点亮后进生理想之灯。
(一)挖掘闪光点,增强后进生自信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后进生”只是学习或其它某个或几个方面较差,而并非一无是处。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承认并尊重差异,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只要我们拥有一双爱的眼睛,用心去欣赏每一个学生,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捕捉到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产生情感共鸣,就能点燃他们心中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我能行”的想法,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和希望,他们就会有进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能找到优点和长处,有些学生确实各方面都较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后进生多创造情景或机会,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他们也能够拥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让后进生做些简单而又力所能及的动作表演和对话练习,让发音好的同学进行领读训练,让英语书法好的同学参与主办英语板报,让音乐天赋好的同学教全班同学唱英语歌。在课外,也要想方设法寻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后进生尽情发挥和表现,并给予他们不断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热情洋溢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时,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当学生正确回答某个问题时,用以下语言进行鼓励:“Wonderful! Excellent ! Well done !”。若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或错误时,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评价:“Come&&on.&&It could be better. Good try.&Not bad, try again,&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r. Thank you!”像这样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久而久之,无形中给后进生树立了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幸福,并在自主学习中增强了成就感。同时也培育了其主动探索未知的情感、信念、动机,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 情感共鸣。后进生后进生后进生
(二)运用激励法,树立后进生进取心
后进生内心情感普遍脆弱、敏感、多疑,自我保护意识强,他们对尊重、理解和信任具有一种强烈的需要。表面上对很多事情都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因此,转化后进生,教师应充分用信任与尊重唤起他们自信心的复苏,唤起他们潜在的力量,前进的动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对于一个好学生,多一次或少一次称赞可能会无所谓,但对于一个后进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表扬,他们也会欣喜若狂,铭记于心,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信任他,可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亦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让他们树立信心的运用相当重要。我们要寻找理由嘉奖学生,往往一次合理的嘉奖要比十次各种各样的指责带给学生的收益多。多夸一句“You have done a wonderful job.”,“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fresh idea.”,“Never be discouraged! Keep on!”。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可对那些备受冷落的后进生,却是能够润泽万物的和风细雨,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在我们构建学习小组共同体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那些积极展示的大多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却无机会或者怕出错不敢展示,这时候教师的善意提问很必要。当他们的发言错误或不完善时,教师对其中积极因素的肯定会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信心倍增,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例如在牛津英语Module1 Unit2的Reading 《Home alone》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要求,即兴或精心准备表演课文内容情节。安排上有意识地让后进生穿插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中担当简单的角色,如文中关于小狗的饰演。由于后进生受到他们的影响、带动,故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均表现得十分精彩。无形中,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在类似饰演中,还可经常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后进生的积极性之高同样是不言而喻的,当得到表扬时,其心态更是愉悦、有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学习兴趣自然也愈发浓厚。
教育转化后进生,要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根据后进生的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然而,要完全调动后进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一蹴就成的事,必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耐心的指导。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后进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后进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后进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唤醒后进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一些进步要进行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并持之以恒。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更大提高,对后进生的英语教学也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是充满成功喜悦的挑战。
巧设问题 彰显效率 得其精彩
--以问题驱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 物理学科组&& 徐波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问题的概念,问题驱动教学的意义,如何设计问题以及设计问题要遵循的五个原则等四个方面用较丰富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坚持以问题驱动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想法。
【关键词】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高中物理 设计问题 案例
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说:“我不是学问中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在哈佛大学还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新课程,不追求过程的完整性,但要提高效率。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加强发现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众多的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本质是要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的教学。而笔者认为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问题自学)、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学生展示)、探究学习,从而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对学生无疑是终生受用,下面就对问题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问题的概念
教学论指出,所谓问题是指由起始状态到目标的途径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目标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会提出以下四类所谓的问题:
1.第一类能够从记忆中直接提取答案而不需要中间步骤的问题。
2.第二类“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等简单的肯定式或否定式的问答。
3.第三类可以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的问题。
4.第四类认为带问号的叙述就是问题。
根据教学论对问题所提出的概念很显然以上四类问题实际上均不属于真正的问题,因为这四类问题由起始状态到目标的途径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基本上不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就能达到目标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问题是答案的起点、探究的起点、是课堂的兴奋点、是学生知识的生成点,是学生智慧的增值点。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生成的逻辑力量,也是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和发明新方法的种子。它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因此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的任务就是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高度重视问题的设计和使用。
二、问题驱动教学的意义
1.从物理学科的本质来看:因为物理是一门在实验基础上的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科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从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只有通过问题教学,才能启发学生,才有探究的可能,才能发现规律,才有讨论的话题。
3.从新课程理念角度,在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课堂教学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学生未来的学习情景;只要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发现的问题设计教学,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有根本的转变。
三、如何设计问题
李政道教授说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产生于陌生的现象之中,产生于奇异的现象与引起矛盾的说法之中,产生于对事物、现象的深刻思考之中等,因此要预设问题,要通过挖掘教材深层次内涵设计问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挖掘教材深层次内涵设计问题的具体流程为: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以及重点&&&& &&找到核心知识&&&&& 围绕核心知识提出问题&&&& &确定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 &形成问题串&& &&&修改,完善。
教学案例: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新授课问题驱动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了解观察的方法在认识运动规律中的作用。
3.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的科学价值,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环绕天体无关。
4.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对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和谐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在教学上主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1.探究解决地心说和日心说争论的焦点。
2.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建立的过程。
3.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对三个定律的理解,尤其是第三定律中K值的理解。
本人设计了如下13个问题展开这节课的教学:
问题1.古人对天体的运动有哪两种观点?
问题2.两种观点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问题3.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问题4.为什么日心说最终战胜地心说?
问题5.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如何?
问题6.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行星运动轨迹的形状,那不同的行星绕大阳运行时椭圆轨道相同吗?
问题7.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8.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哪一点的速度大?为什么?
问题9.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10.比值K对太阳的不同行星来说一样么?
问题11.公式中K的值既然与行星(环绕天体)无关,那么可能与谁有关呢?
问题12.开普勒三定律除了适用于行星的运动,那么对于卫星的运动适不适用呢?
问题13.虽然,行星的运动是椭圆轨道,但实际上,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这时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该如何分别表述?
这一节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就很清楚的将开普勒三定律掌握的很透彻,而且课堂也不枯燥,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全有利于新高考的要求。
四、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问题驱动教学实施的核心是设计适当的问题,若问题设计不当,还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遵循这一规律,既要注意整体性同时更要设计出富有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靠直接提问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问题,层层深入,用问题去驱动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教学中,在α散射实验现象后,提出:
1.大角度散射是否可能是α粒子与电子碰撞产生的?
2.按照汤姆森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散射现象?
3.原子中的正电荷如何分布才可能发生该现象?
4.能否尝试用你的模型来解释α粒子的散射现象?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就能让学生把α散射实验现象理解的很透彻。
2.问题的设置要富有挑战性
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比较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性思考才能得出结果或者得出一部分结果,这样问题的价值才高,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中关于超重、失重的教学,在学生观看电梯中人在体重计上示数变化的录像后,教师首先可以提出问题,超重、失重是怎么引起的?这个问题比较大,让学生顿时感觉到具有压力、具有挑战性。同时在提出超重、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有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就比较小,相对较容易。进一步提出如果电梯不动,体重计的示数永远是人真实体重,而电梯运动后导致体重计示数的变化,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物体是否超重、失重与物体的什么运动因素有关?如何分析超重、失重现象等问题。
3.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
教育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拾阶而上,逐步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做了右图条形磁铁插入线圈实验后,对“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猜想的问题设计:
问题1.在右图所示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
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
问题3.该实验中,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线圈中,
快插入和慢插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问题4.你认为产生感应电动势与什么因素有关?
4.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变化性
在进行题目教学时,教师更应该要学会设置问题,进行问题驱动教学。设置的问题除了要用一个个小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在母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或者是定理定律的理解更加透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进行电场这一章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平衡和运动复习教学时,就从常见的一个物理模型开始设置问题,然后不断的教学变式发问,从而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出来,现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平衡和运动这一专题以问题驱动教学的片段展示如下:
问题1.如图,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用绝缘丝
线挂于O点,处在水平向右的大小为E的匀强
电场小球静止时丝线与垂线的夹角为θ。
求:小球带何种电?电荷量是多少?
O问题2.在问题1中若将细线烧断,则烧断后小球将做何运动?加速度多大?
问题3.在问题1中,若将场强由水平向右变为
竖直向上,同时在A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初速度,
小球恰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
电量为q,绳长为L,请写出E和mg之间的关系?
问题4.在问题3中,若E&mg/q,在A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初速度,让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请分析小球在运动中的哪一点速度最小?最小速度多大?
问题5.在问题3中,若E&mg/q,在A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初速度,让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请分析小球在运动中的哪一点速度最小?最小速度多大?
&问题6.若场强水平向右,且qE=mg,在A点给
小球一个水平初速度,能让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
完整的圆周运动,请分析小球在运动中的哪一点速
度最小?该点最小速度多大?
通过这样进行不断变化的问题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复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而过多的去挤占和压缩学生必须的经历和自主思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构建有效性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领悟知识的真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5.问题的设置要富有生活情境
教师要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真实、生动的物理教学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物理实例,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原型。
例如假如你是一名飞行员,你在做一次飞行特技表演时,用不同的姿势完成圆周运动,试分析你在两图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四个不同位置处,何处对座位的压力最大?
上述材料是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是在最低层次上创造出来的物理素材,是学习的起点。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内驱力,有效地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以问题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
泛舟音海& 兴趣为帆
&――高中音乐欣赏深层潜能激发的有效性探究
音乐学科组& 张楠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现象,提出从“引导树立正确动机,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 心里潜能& 学习动机& 自身素质& 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对于我校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经典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对于他们来说音乐欣赏课就是放松课。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应该激发学生欣赏经典音乐的兴趣。如何提高高中学生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笔者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引导树立正确动机,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其《学习与兴趣》一书中充分论证了心理准备在形成兴趣中的作用。他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一定会对目前正要做的工作发生兴趣,并精神百倍地着手工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作好心理准备正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首先让其在心里上做好准备“尽管音乐较难,但我有信心学好它,我将兴高采烈的去学习书中的一切,我将愉快的完成学习计划!”
 &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求知欲就越强烈,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并会刻苦努力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告诉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指出音乐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音乐是无国界的,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从而指导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激发欣赏经典音乐的动机。另外,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水平特点来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学习任务,特别要控制好教学的难度与进度,把握学生“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始终有一定的压力,同时又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提出各个阶段的目标,引入不同的竞争机制,激起他们的期望心理,运用多种评价机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以保持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不懂得这―学科或者对这―学科知道得不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精通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位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和深入钻研的职业态度的优秀教师常常是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也是学生最尊敬和信任的人。
第一,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缸水”,乃至“长流水”这已是教育上的至理名言。学生在学校首先向老师学习的是知识,因此教师仅仅拥有有限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就要不断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博览群书。作为音乐教师,要多了解国内外的风土人情,才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一位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会让学生觉得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接近,去挖掘,去吸收… ….。这样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向心力的榜样作用,渐渐的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对某这门功课感兴趣。
第二,教师要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知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只是天天靠着“吃老本”过日子,那你成为一名“教书匠”的可能性都很小。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无法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名教师对“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谚语的内涵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如果不仔细吃透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就不能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找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不深入钻研,就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就不能把难以理解的问题通俗化、条理化、系统化,就不能灵活地传授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教师要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备课如同导演编写剧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未来操作的成败。要想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备好教法还必须备好学生。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备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状况还要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到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第四,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感情源于生活,音乐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最重要的手段。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氛围
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音乐并经常使用时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教师应以简洁、明快、幽默的语言和流利的口语表达直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宛如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养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习惯,并在无意中增强听说能力,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2.设计好课堂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因此,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运用图片、乐器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普遍规律,中学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牢牢把握这一规律。“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我们应当把自己的发和热情倾注到教学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造性,这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缺的途径之一。学生―旦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教师更应用真诚的爱去感染他们,指导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的方法,让他们树起对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和尊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
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这门语言艺术。“功夫在教外”,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中学音乐教学乃至―切中学课程教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师生心里上的距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时,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境,更乐于接近教师,当然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音乐。
总而言之,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只有成功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经典的音乐欣赏产生兴趣,才能真正使他们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从而提高美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3&
【2】张会勒《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力途径》中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1999.5
【3】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李秋颖《激发学习动机的案例评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2008.2
分层视域下学困生转化策略
数学学科组 孟庆军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教师分组”转移到“学生自愿组合”, 由“小组合作”转移到“个别辅导”, 对于学困生的作业一般采取“面批”的方式,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缓和了他们学数学难的状况,减轻了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由“挑剔”转移到“赞许” 教师更要有意识地为这些学生搭建舞台,给他们创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他们每克服一个难题哪怕只是一小点思考,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大加赞赏。
【关键词】 分层建组& 更新观念& 解题访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怎样呢?本人在农村的一所三星高中任教数学,生源不是很好,加之高中数学课程的深度、广度远远超过初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非常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学习信心下降,以致于有些学生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如何帮助数学差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师生共同体”的课改活动中,分层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就分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谈一点看法。
一、分层建组是转变的关键&
(一)由“教师分组”转移到“自愿组合”
分层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把学生分层编组是转变学困生的基础,分层教学中的教师眼里没有差生,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对较低层次的学生,应避免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产生被视为差生的心理压力。平时分组往往是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习惯及成绩等因素进行的,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伤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如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基础及自我能力的评价,采用学生自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因能化类,依类分层,就能让每个学困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就能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二)由“小组合作”转移到“个别辅导”
学困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降低问题的切入点,速度慢一点,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于学困生的作业一般采取“面批”的方式,这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缓和了他们学数学难的状况,减轻了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由“挑剔”转移到“赞许”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用赏识评价法,和家长沟通好,有些进步就要共同对孩子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教师更要有意识地为这些学生搭建舞台,给他们创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他们每克服一个难题哪怕只是一小点思考,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大加赞赏。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转变的保证
(一)由“偏爱优生”转移到“关爱学困生”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学困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学困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对那些数学成绩优良的学生,教师往往给予厚爱,课内格外照顾,课外还要“吃小灶”;对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则歧视冷漠,不予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学习不好,教师只抱怨学生数学基础差,而很少分析造成数学差生的原因,致使差生更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从关爱数学学困生做起,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心、爱心和诚心。让他们在期待的目光中坚定信念,完成任务,其实,多数学困生都有学好数学的意愿,只是由于基础太差,方法不当而缺乏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上的一小点的突破,教师都应及时鼓励,重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产生成就感。
(二)由“要我学”转移到“我要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无法传递的,传递的只是信息”。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发挥。以往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滔滔不绝满堂灌,学生很少参与,造成知识吸收率低,厌学思想严重。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留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进一步发展。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益。
(三)由“想学习”转移到“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就是一个善于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学生。通过对问题过程的一系列思索、探究、改进、创新,直至成功,学生的喜悦之情随之而来,兴趣自会翩然而至。如果只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以学生为仓库,从头到尾注入,学生思维呆滞,师生没有思想交锋,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差生大量出现、教学质量不高。有些学生由于多年养成的懒散习惯,学习自律性差,作业时做时不做,或抄袭别人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督促和提醒,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有条件的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投影仪将学生作业在大屏幕上再现,这就像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一样,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及时进行补授,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由“只注重教法”转向“传授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就决定了教与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法对学法有指导作用,学法对教法有依赖性,教法与学法之间还有互补性,它们相辅相成,辩证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心理发展向教学需要的方向转化,并使其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眼看、耳听、口讲,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与学之间的这些相依关系,或是只注重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如果把学习任务看成过河,那么学习方法就是桥和船,不讲究方法,过河就不可能;或是只要求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这样教法与学法不协调、不统一,便出现了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现象,使学生的智力潜能被压抑,尤其是学困生对问题的探究往往只满足于能得到正确结果,缺乏对过程的深入反思,缺乏主动性,会动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访谈解题过程是转变的手段
(一)由 “重结果”转移到“看过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试卷上有很多题目会做,而且应该能做出来,可是为什么偏偏会做错,即使有些题目不会做,上课时听老师一讲,又很快明白了,为什么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教师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解不出来,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不要用教师的过早引导限制、代替学生的思维。例如,求函数 的值域,很多学生不经过考虑,就得出大于等于1的结论,其实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必须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此题需分x+1&0和x+1&0两种情况,函数的值域是 而不是 。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将隐含着的数学思维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最终学会数学思维。
(二)由“重纠错”转移到“展示错误”
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或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或只注意正面而忽视反面,或只注意正向而忽视逆向等等,结果使解题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时显得束手无策。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已知 ,求cosA+sinC的取值范围。”学生在求角C的范围时,往往根据锐角三角形得出 ,而忽视了另一个限制,即还要受 的制约,所以角C的取值范围应该是 。在限制条件下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要综合考虑另一未知数对所求未知数的影响。用以下变式练习进行巩固:(1)已知 ,则函数 的最大值;(2)在斜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 ,若 ,求角C的范围。解一道题目,解不出不见得比解出收获少,“百思不得其解”必然是进行了多角度的尝试、经历了多种挫折、走过了多条弯路,其中的个人体验和感情是最值得珍惜的“过程性知识。”所以在讲评试卷时一定要给学生纠错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纠错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由“订正”转移到“对症下药”
学生对做错的地方有时不能及时地订正出来,虽然教师讲解时学生也能听懂,但是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还是做不出来,这时教师就要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如对于问题“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是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求此球的表面积。”此题可以把四面体补成正方体来解决,这类问题虽然做了不少,但是学生还是不会做,症结在哪里呢?为什么讲过还是记不住呢?笔者认为是学生没有理解,不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造成的,所以在教学时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探求,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取得的效果不错。首先提出问题“在 则 的外接圆的半径是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思考:“在空间中四面体S-ABC的侧棱SA,SB,SC两两垂直,SA=a,SB=b,SC=c,四面体S-ABC的外接球的半径是否也可以用a,b,c来表示呢?能表示成 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与将其补成的矩形ABDC的外接圆相同,而矩形的外接圆半径为其对角线长的一半,从而得出结论。学生自然会想到把四面体补成长方体,两者的外接球相同,而长方体的体对角线即为其外接球直径,所以可以得出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忘记,再用以下变式练习加以巩固,在正三棱锥S-ABC中,M,N分别为SC,BC的中点,且 求正三棱锥S-ABC的外接球的表面积。因此,在教学中,要能发现学生的错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师生双方共同分析、共同探究,从题意的理解开始,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一步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由“讲技巧”转移到“重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解题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是点睛之笔,对学生而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必由之路,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对一些重点或难点问题的反思,最好能及时地用相关问题给以强化和巩固。如对求有关三角函数的周期、最值、单调区间等问题,可以给出几个同式或变式的练习:(1)求 的最小正周期;(2)求 的周期和值域;(3)求函数 的周期和单调区间。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单调区间、对称轴等问题学生必须熟悉,这些内容在填空题中是常考的问题,而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化为只含有一个三角函数的基本形式。所以,解题后的反思应着眼于一般性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要跳出就题论题的小圈子,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特别不能纠缠于某种特别的技巧,要讲究通性通法,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题目,而是这一类问题的普遍解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绿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教师要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锦银,《数学试卷的常见讲评误区及其高效讲评原则》,《数学通讯》,2008年第23期。
[2]孙四周,《习题讲解时的四宜四不宜》,《数学通讯》,2008年第21期。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1991年第6期。
[4]仲泰琪,《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第6期。
[5] 潘振嵘、庄梅,《浅谈转化文科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对策》,《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第6期。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数学教育学》,田万海,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数学心理学》,陈在瑞、路碧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依托“竞赛台” 出彩高效课堂
政治学科组 张利美
【摘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本文就政治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政治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的基本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竞赛台&& &自主课堂&&&&& 教学互动&&& 有效性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文至直则无味”。我认为课至平则无趣。那么,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才是一节好的政治课呢?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所谓竞赛台,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平台工具。将竞赛台应用于政治教学课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自己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渐趋完善。然而,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很多喜人的变化,但限于教师的理念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如互动表面形式化、互动面较小、互动内容不合理、为互动而互动等,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上述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一、教学互动低效的常见表现
(一)教学互动重形式轻实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核心问题应该是互动的实效性,而有的老师却误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交流就行了。在课堂上也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反正只要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是顺利过关了。长此以往,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在“合作互动”幌子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而能够完成任务的同学也会灰心,合作方式就会不了了之,互动成了相互之间的闲聊。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互动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我们有时也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三)教学互动的设计不合理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教学互动的良好催化剂――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却很随意、生硬、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交往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表现:
1. 问题设置多为假问题。
课堂教学中提问都是一种判断描述型的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和“好不好”等提问,缺少启发性、开放性,不能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或所提问题简单,课本中存在明确答案,根本无需学生讨论交流,让教学互动无法进一步实施下去。
2. 问题设置显得太散。
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先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或小组讨论,但所设问题显得太散,使学生陷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很难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思维和探究,从而让教学互动流于表面形式化、互动面较小等。
3.问题设置缺乏开放性。
课堂上封闭性的问题太多,答案通常是唯一的,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地去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更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最好多设计些开放性问题,关键要有适当的“空白”,留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和创造空间。
二、提高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策略
问题既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活跃程度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将教学内容提炼成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串
教学中的互动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认知及发展层递关系,紧紧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创设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符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互动探究的台阶,步步互动,层层推进。
案例1: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设计如下:
(1)导入: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劳动者,他姓李,我们暂且叫他李师傅。李师傅小时候是唱着《劳动最光荣》这首歌长大的。请问劳动有何意义?劳动者的地位如何?(由此引出劳动的意义,劳动者的地位、作用并加以探究)
(2)创设连贯情境之一:李师傅的烦恼1――失业的烦恼
创设情境问题:李师傅为什么要急着就业?李师傅为什么会叹气?(由此引出就业的意义和形势)
(3)创设连贯情境之二:李师傅的烦恼2――择业的烦恼
创设情境问题:你如何看待各位家庭成员的观点?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由此引出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的探究。
2. 设置知识应用情境问题
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特点,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让学生把学生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等。
案例2:在执教高中政治必修1《投资理财的选择》第6课第2框《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节内容时,在学习了股票、债券的理论知识而转入利用该知识在如何投资理财上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李某家20万,家中有一正在上高三的学生,夫妻工作稳定,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你认为李某是怎样实现提高收入的?学生一下子即可提出许多的问题、发表很多的看法,其中很多人提出买股票,买债券,买基金等的相关问题,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学习便可轻松展开。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在讨论时,又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见解是以他们现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极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论。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还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二)尊重学生,创建积极的互动氛围
要进行教学互动,应从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谐的情感互动出发,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情感基础,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必备前提。
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没有尊重,便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积极的表现。要避免形成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张口就是“金口玉言”的错误定位,从而让学生没有顾虑,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大胆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直接地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多数教师已经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过去教师走进课堂常这样开头“上节课我给大家讲了……,这节课我再给大家讲……”,现在变成了“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语言的变化折射出教师调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育人观念。
案例2:在执教高中生物必修1《企业和劳动者》第5章第1框《企业的劳动者》这一内容时,我既与学生一起设计企业方案(一边做,一边交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确实心灵手巧、思维敏捷,与平时判若两人)。在这种师生有效互动的环境中,我发现师生间的感情加深了,学生觉得与老师平等了,发问更大胆了,回答问题更踊跃了,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了,课堂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合理分组,开展合作学习策略
该教学模式通常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建立小组是合作的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实施的前提条件。
1.小组组合的平衡化
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如“自由组合式”、“指定组合式”、“优化组合式”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学实际,我常采用的是“优化组合式”即“优中、优后”组合,这种组合方式,非常适合各组成员在优生的带领下随时合作讨论。在上课时可以将优秀生委任为“小教师”的身份来指导各自组合作、讨论、。同时老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多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2.小组分工的合理化
每组安排小教师,小组长,确定职责,是保证互动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这样既保证了小组活动的进展有序,又能使个人的努力真正与小组总体工作相协调。八人的一个小组,需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各异,确定职责,分工合作。生成方式:小组长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本组成员民主推选或者轮流“执政”;“小教师”亦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学生民主推选,遵循“有能耐者上”的原则,如知识掌握的程度、表达能力等,所以在上课时教师有时可以临时指定谁当“小教师”。小组中两者存在模式:小组中只有一位组长,兼职“教学”和“行政”的功能;小组中只有“小教师”,不但履行“教学”功能,还要执行“行政”功能;小组中设小组长和“小教师”各一名,两者各负其责;“小教师”全部集中在若干小组中去,其他各组各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可以将&“小教师”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
3.小组活动的主导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让学生“放羊”,玩得高兴就可以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并且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教师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驾驭课堂;教师要运用幽默的语言唤醒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思、学想、学说,学有所得。
4.小组展示的多样化
学生在参与体验之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我在黑板上分了“你很棒”和“加油”两类作业粘贴栏。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找到的问题答案的审视,独立的判断自己的等级,此时他们会认真分析自己问题答案等内容,然后小心地写在粘贴栏里,这个过程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积极动脑的兴趣。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样分类时,学生们都会有着十分充分的理由,并能发表对自己和他人问题答案的看法和评价;“我觉得我回答的充分,所以我应该在‘我真棒’这边加分!”有的说:“我回答的简单粗糙了些,所以我放‘还须努力’里!”对有些答案一些学生也发生了争议,一个女同学说:“老师你看他回答的那么差也在‘你很棒’里加分?”那被说的N同学听后嬉笑地说:“我自信啊!”我在旁边也望着他会意地点头笑了笑:“N同学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就是棒的,相对于他过去的表现,从情感和‘有所不同’上,我看就已经很棒大家说是吗?”一个同学说:“他回答的完善和不完善那只是在能力上,我看他态度挺认真的,老师不是说‘教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吗? N同学也笑得咧开了嘴!
5、小组评价的正面性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要及时表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评和自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教与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了解政治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情趣。我看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过程, 而检验课堂教学互动是否有效的标准首先是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自发、自愿,并有高品质的思维活动,甚至产生很多创新性、独特性的观念和问题。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最终达到师生共获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举宏.教学交往失当与互动策略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10,(4).
[2]陈建新.课堂互动重在心动[J].文学教育&#8226;下半月,2007,(3).
[3]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9).
高中英语语法情景教学实践研究
&&& &&& &&& &&&
在近几年的市、县英语教研过程中,一些英语教师陆续开展英语语法公开课的教学探索。笔者也有幸参加了校第四届“百花奖”赛课活动,基于长期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长期探索及研究成果,笔者选取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 Unit 2 中的Grammar部分第一课时v-ing form as an adjective or adverb作为本次赛课内容,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并取得较好的反响。下面笔者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转型高中英语语法公开课,同时对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英语语法公开课的导入与步骤设置、如何引入活动与小组竞争机制,以及制衡语法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等诸多课堂微操控技巧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即情即景式话题导入
在实际教学中,导入往往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程序,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又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王桂馨,2009)。
所谓即情即景式话题导入,即结合本堂课的语法内容与教学情景进行自然且有效的导入形式。在公开课前均会对出席领导与教师致以欢迎辞,本堂课前可呈现如下话语“Let’s give the teachers coming here a warm welcome.”。接下来教师对划线部分进行解析,coming here是现在分词作后置定语,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teachers,且两者之间为主动关系,如此本堂课的话题与重难点便自然、简洁、直观导入了。
二、确定语法体系坐标
语法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应引领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语法知识,确定出本堂课在语法体系中的具体坐标。只有高屋建瓴的学习,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沙场上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因此本堂课的导入部分还应有一个语法体系图示,直观展示v-ing的用法分类、现在分词与v-ing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非谓语动词的分类、含义进行知识梳理与回顾,在课堂上以表1的形式逐层呈现。
as an adj.
as an adv.
表1& 非谓语动词之v-ing语法体系坐标表
三、将朗读引入语法课堂
朗读策略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将之引入语法课堂,让书声琅琅赶走语法课堂上的沉闷。具体朗读策略分为齐读重点语法知识与例句、个人限时朗读以瞬时记忆语法点、一生读例句然后同桌翻译等等形式。表2是本堂语法课中两个重要概念现在分词与动名词的区分,让学生集体朗读例句的过程中体会两个概念的不同,并从中进行概括。在学生读到a flying bird时,教师此时应及时叫停进行该短语的翻译,从翻译中总结出区别。
a sleeping child
一个正在睡觉的孩子
a sleeping car
a flying bird
_____________________
a flying course
a swimming girl
_____________________
a swimming pool
_________________
表2& 现在分词与动名词用法区分例表
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中,朗读主要有以下两大功能:(一)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语法信息→由视觉神经传输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言信息。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信息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反复朗读例句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新学内容。如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fly to the sky. / If I had followed his advice,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 If I was admitt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 would go to America for a summer holiday.,若学生熟读这些例句,解题时能够条件反射性地进行联想,对于理解虚拟语气的基本公式将不再是问题。
(二)朗读能培养语感。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应用。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洪宗礼先生如是说。比如,“夜幕降临了”的英文表述为“Night falls.”,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地道的语句,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
四、在例句例题中设置笑点
从枯燥的语法知识中找笑点,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例句与例题上。在讲解现在分词与动名词作表语的区别时,设置例句Her full-time job is laying eggs.作为该考点的笑点,并要求学生当堂翻译。课后学生反映当时都能翻译成“她的全职工作是产卵。”,但总觉得句子翻译地有点别扭而不敢起来回答。结果当时翻译闹了笑话,有个勇敢的小伙子起来翻译为“她的全职工作是放置鸡蛋。”,最后在我的提醒下才将正确答案公之于众,笔者又及时补上一张母鸡下蛋的图片,经此波折知识的接受效果反而更好,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选择设置笑点的例句与例题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例句与例题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近期发生在班级中的趣事或某名同学或任课教师的轶事,如With teacher’s permission of going to the WC, Wang Hao rushed out of the classroom without delay.(其中,下划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二)例句与例题须具备正面的模范引导作用,具有励志、启发等功效,而非反面意义,如不应列举如下例句:He asked his father to deal with his homework, so he could surf the internet and play computer games freely.(其中,下划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三)例句与例题须自然、具有时效性,不能牵强生硬,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四)例句与例题的笑点设置须具有互动点,通过学生起来翻译例句或解答例题从而引出笑点,如本节语法课中笔者选用的例句Her full-time job is laying eggs.(其中,下划线短语为学习与考查知识点)。
五、直观呈现语法知识
语言知识中语法九级目标作如下要求:(一)在八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并能有效地运用;(二)逐步接触和了解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对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和解释的能力(教育部,2003)。教师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将文字形式的语法现象与语法功能以图表、PPT、flash、即景故事等形式直观呈现给学生,最大化地放大语法课的兴趣点。如本堂课在讲解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与不定式作定语的区别时采用图表比较法进行设空观察总结,然后再直观呈现的形式。
表3& 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意义表
表3中,verb-ed一行的正确答案为:动作已经完成、被动语态;to do一行的正确答案为动作即将开始、主动语态。下面是笔者用一则小故事进行非谓语动词的多种用法讲解的案例。
The happy shoemaker
Once there lived a rich merchant &1& &(live) on the second floor and a poor shoemaker &2& &&(work) in a small room on the first floor. The shoemaker was one of the happiest persons on earth. He worked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3& &(sing) merrily. His heart was& &4& &(fill) with joy, whenever he looked at the boots and shoes& &5& &&(repair). Now the merchant upstairs was very rich,6& (know)how much money he had. He was always &7& &&(count) his money far into the night. Even in bed he would be& &8& &&( worry) about the money, 9& &&(lead to) an hour or two sleep. Up came the song of the happy shoemaker every morning, who was an early riser.
It continued all day, 10& &&(become) a trouble to the merchant. Day by day, the merchant grew more and more& &11& &&(tire). 12& &&(want) to have a good sleep, he asked a wise friend of his how he could put an end to the shoemaker's song. “Well, 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the shoemaker a hundred pounds,” answered his friend. “You are rich enough& &13& &&(do) that, I suppose. Ask for nothing in return, simply& &14& &&(give) the money. ” The merchant readily followed the advice.
【Key】1. living作后置定语,与merchant之间为主动关系;2. working作后置定语,与shoemaker之间为主动关系;3. singing作伴随状语,与he之间为主动关系;4. filled作表语,相当于形容词表述主语的一种状态;5. repaired或to be repaired作宾语补足语,与boots and shoes之间为被动关系;6. not knowing作伴随状语的否定用法,否定词not置于现在分词前,且与merchant之间为主动关系;7. counting作表语,进行时与always连用,常表达说话者的一种情绪;8. worried作表语,相当于形容词表述主语的一种状态;9. leading to作结果状语,与前面整句话in bed he would be& 8 &( worry) about the money之间为主动关系;10. becoming作伴随状语,与it之间为主动关系;11. tired作表语,相当于形容词表述主语的一种状态;12. wanting作原因状语,与he之间为主动关系;13. to do作主语补足语,说明主语的动作在将来发生;14. giving作伴随状语,与主句祈使句的主语you之间为主动关系。
六、让主体地位回归课堂
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回归课堂。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学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学生是否主动思考、回答课堂问题;(二)学生是否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渴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意向与学生的参与度体现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和态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任美琴,2009)。好的语法课堂是一个层层设疑、步步启发的过程,好的语法课堂是一个思考积极认真、回答争先恐后的场面。传统的教师点名式问答法会抹杀会者的积极性,易于产生挫败感与不平衡心理。同时造成被提问者不会解答时的尴尬场面,这就是被动学习的典型案例。
好的语法课堂是讲练结合、即学即练的课堂,好的语法课堂更不是一言堂,而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单向型直线交流形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操练得少、面窄,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不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而网络式
在每堂课的即学即练、小试牛刀等环节,笔者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或小组长讲解给组员听、或组员间相互讨论出正确答案、或独立完成后再组内探讨等等。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教育部,2003)。总之让学生在探讨中升华当堂课语法知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的局面。如在小试牛刀部分笔者首先呈现巩固练习,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逐一作简短点评反馈:
1. Recently a survey ______ prices of the same goods in two different supermarkets has caused heated debate among citizens.
A. compared&&&&&&&& B. comparing &&&&&&C. compares&&&&&&& D. being compared
【解析】考查verb-ing作后置定语,survey与compare之间为主动关系。
2. It was so cold that they kept the fire ________all night.
A. to burn&&& &&& &&&B. burn&& &&&&&C. burning&&& & &&&D. burned
【解析】考查verb-ing作宾语补足语,fire与burn之间为主动关系。
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育部,2003)。
笔者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以小组积分、个人积分形式进行体现,学生的课堂表现、阶段性小测试等日常学习活动均与积分挂钩。积分表一式三份,一份在笔者处,一份在课代表处,一份张贴公示。如此,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均适时得到了形成性评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另外,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均应有口头评价,每次作业检查均应有书面点评,同时应建立学生成绩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记录学生成长的脚步。
另外,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袋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很好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教师向学生介绍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定义、目标和方法。(二)给学生提供学习档案袋的样本,让学生分组讨论。(三)每周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并且要和教材中的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四)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档案袋前,用英语完成作文第一稿和第二稿。(五)学习档案袋必须包括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以及自己的反思日志。(六)把学生档案袋的写作任务和平时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七)鼓励学生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档案袋封面、目录、前言和后续。(八)学期末在学校展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档案袋,并定期向家长汇报。(九)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召开有关英语学习档案袋的讨论会。(汪艳,2011)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语法公开课课堂的核心在于“活”。“活”以下几层层含义:(一)即情即景式话题导入,激“活”学生原有语法知识与对新知识的那份渴望;(二)确定语法体系坐标,“活”化你的语法知识体系;(三)将朗读引入语法课堂,让沉闷的传统语法课堂在书声朗朗中展现“活”力;(四)在例句例题中设置笑点,让学生在愉悦中“活”学“活”用;(五)直观呈现语法知识,新知才是学习的不竭源头“活”水;(六)让主体地位回归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回课堂的主人;(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学生都是渴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你一句不经意的在赞赏,会让学生因你而“活”跃。
【参考文献】
王桂馨. 2009. 浅议牛津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43-46.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美琴. 2009. 从九个维度谈英语有效课堂教学[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10,35.
汪& 艳. 2011. 通过英语学习档案袋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J]. 英语教师(2):37-39.
有效设计问题& 驱动物理教学
&&&&&&&&&& ――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深感学案设计得如何,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学案问题基本上归结于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否关注学生的疑问,怎样关注学生的疑问,怎样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师问题设计是否富有层次性、有效性,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思考、探究应该是一节好课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物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挖掘教材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联系实际 &&&&
屏幕上出现了一群假日郊游的学生,铁道上一列火车正从远处驶来,正当火车拉响汽笛的一瞬间,播音器中的声音突然消失了,火车快速地驶过。正当学生疑惑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给高速驶过的火车配一下音?”老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接着,前后左右的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起来。
“给火车配音”这个非常有创意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以前生活中的经验调动了起来。怎么样给火车配音?学生一面搜寻着生活的记忆,一面整合起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他们尝试着给火车配音时,不自觉的完成了“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对接,而这个过程正好是知识建构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由此,成功地揭开了探究“多普勒效应”现象的序幕。
“给火车配音”这个问题的设置成为整个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可见,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对知识被动接纳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当内部认知结构和外部知识结构相匹配时,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主动建构”对学习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就是要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缺口,促使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主动建构”。所以,如何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将问题作为发展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问题串或问题组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设计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表征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体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策略,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独立人格与创造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的目标,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习者头脑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学生才会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呈现,可激发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空缺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问题就成为引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关键因素。
本文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的设计学案问题。
一、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解决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
在教学上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所有物体的自由下落的运动都相同吗?)
②自由下落物体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如何定量描述这种运动?
③ 对于实际运动,我们一般如何进行研究?
引入:让学生以2人为1组进行“测测你的反应时间”的小实验。通过对小实验的讨论和现象分析提出以下3个问题:
①实验中不同棒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一样吗?
②棒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吗?
③如果棒做匀加速运动,则棒自由下落运动加速度a的值是多少?
探究问题1:不同棒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一样吗?设计3个学生活动:
①在各小组间选择不同材料的棒如木棒、金属棒、塑料棒进行对比实验.
②研究1张纸与1枚硬币的落地时间,实验研究中设计1张平整的纸和捏成1团的纸进行比较,并演示牛顿管实验加深感悟.
③提供如比萨斜塔等扩展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检索的方式进行探究。
通过这样3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下落的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探究问题2:棒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吗?
设计2个学生活动:①用纸带进行实验研究。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实验,选择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在实物投影仪下共同进行测量、计算,分享实验成果。②提供并介绍如频闪照片、落棍实验等实验资料让学生通过检索资料的方式得到有用信息进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判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把实验结论落实到判定△x是否相等上。通过这样2个学生活动,启迪学生得出: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探究问题3:棒自由下落运动的加速度a的值是多少?在探究问题2的基础上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猿辅导当老师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