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下肢静脉血栓腘窝上段管腔有血栓严重吗?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popliteal vessels entrapment syndrome,PVES)是腘窝的异常肌肉、纤维索带等压迫腘动脉或腘静脉,而引起的相应改变和临床表现,有时也可累及神经,但以腘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本征的特点是患者多为年轻人,于跑步或剧烈运动后发病,并有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手术治疗常取决于症状和病变的程度,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概述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popliteal vessels entrapment syndrome,PVES)是腘窝的异常肌肉、纤维索带等压迫腘动脉或腘静脉,而引起的相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时也可累及神经,但以腘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本征的特点是患者多为年轻人,于跑步或剧烈运动后发病,并有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手术治疗常取决于症状和病变的程度,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命名一直比较混乱。文献中常见的命名包括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静脉陷迫综合征、腘动静脉陷迫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和假性腘窝陷迫综合征等。目前一般都命名为腘血管卡压综合征。
1897年,英国爱丁堡医学生Anderson Stuart首先报道本病变。他在解剖1条因小腿坏疽而截肢的下肢时,偶尔发现腘动脉的走向异常,并作了解剖学报道。直到1959年,这一解剖变异才被重新认识,并由爱尔兰的Hamming和Vink首次报道本征及其手术治疗。患者为1位12岁荷兰男孩,有间歇性跛行史3个月,跑步后患足麻木和小腿疼痛,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腘动脉向内侧移位。手术探查见腘动脉走向异常,即绕向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缘。1962年,意大利的Servello报道1例在术前就做出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诊断的患者,为1位28岁的意大利妇女,主诉足部疼痛、皮色苍白和麻木,特别在膝关节屈曲呈锐角时,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动脉造影发现腘动脉向内侧移位,并在其远段呈瘤样扩张。手术探查腘窝,发现典型的解剖变异,腘动脉向内下方环行,然后进入腓肠肌内侧头和股骨之间,并呈狭窄后扩张为瘤样。手术做腓肠肌内侧头分离、血管松解和动脉瘤缝合术。1965年,美国的Love和Whelan首次提出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这个术语,并报道2例患者。他们认为,这种病变的主要原因是肌肉和腘动脉解剖关系之间的异常,从而使患肢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他们还首次介绍了各类解剖变异,并指出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病变类型为腘动脉绕向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缘,然后下行至肌腱处,进入腓肠肌内侧头与股骨之间,产生动脉受压症状。1975年,Chambardel-Dubreuil发现另一种变异,即在腘窝正常的腓肠肌内侧头的外侧方,又延伸出另一条止于股骨的肌索,将腘动脉和伴行的腘静脉分隔开来。1991年,在英国的1篇文献中,共报道249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疾病名称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英文名称
popliteal vessels entrapment syndrome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别名
腘动静脉陷迫综合征;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静脉陷迫综合征;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腘血管陷夹综合征;腘血管陷迫综合症;假性腘窝陷迫综合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分类
普通外科 & 脉管疾病 & 动脉疾病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ICD号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流行病学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发病率文献中尚无系统报道,但一般认为实际患病率要比估计的为高。本征也可能是腘动脉瘤和腘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Hamming和Vink认为,年龄在30岁以下、有小腿和足部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是40%。他们研究了1200名间歇性跛行患者,在12名年龄&30岁的患者中,5名为腘动脉陷迫综合征。Gibson报道了86例尸体解剖结果,发现腘动脉解剖异常者3例,占3.5%。Bouhoutsos和Daskalakis研究了2万名无临床症状的希腊士兵,发现本征患者33例,受累肢体45条,其发生率为0.17%。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患者通常以青年男性、运动员和军队士兵较为多见,因为在剧烈活动和运动中,肌肉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使本就隐匿存在的腘血管解剖异常激发出明显的临床表现。综合文献报道中的150余例资料,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12~62岁),发病高峰平均在17.7岁;35岁以下患者占病例总数的68%;10%左右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1岁(15~45岁)。偶有本征家族史倾向的报道,文献中曾报道1例发生在单卵双胎中。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病因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是下肢腘窝部肌肉和血管之间的解剖变异,与胚胎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胚胎学基础
下肢动脉系统起源于2条胚胎动脉,即轴动脉和髂外动脉,它们均来自脐动脉,后者是主动脉背侧的分支。在这2条胚胎动脉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轴动脉,在胚胎期30天即形成。另一条为髂外动脉,于胚胎期32天出现,在38天左右发出股动脉。轴动脉沿下肢后方纵行,而股动脉沿前方走向。胚胎期42天可发现轴动脉在膝部位于发育中的腘肌深面,在这一期,根据其与腘肌解剖位置关系,将轴动脉分为3段:腘肌近段、腘肌深面段和腘肌远段,并分别命名为坐骨动脉、腘深动脉和骨间动脉。在这一期也形成浅交通支,经收肌管裂孔进入腘窝,连接股动脉和坐骨动脉。胚胎期48天,坐骨动脉在近腘肌上缘处发出分支,走行于腘肌浅面,命名为腘浅动脉,它在远端与骨间动脉连接,后者以后发育成胫后和腓动脉。随时间推移,腘深动脉闭锁。正常人腘动脉从近端至远端是由浅交通支、坐骨动脉、腘浅动脉和骨间动脉融合而成。
在股腘血管发生的同时,与之相邻近的腓肠肌也开始发生。最初腓肠肌内、外侧附着点位于股骨骺,随婴儿从爬行过渡至行走阶段,其附着点沿骺板上升至股骨干骺端,并且内侧头的附着点高于外侧头。正常成人腓肠肌内侧头位于收肌管裂孔尾侧,腘动脉走行于其外侧。在发育时期的任何环节发生改变,势必影响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的正常解剖关系。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病因
由于腘动脉可位于腘肌深面,所以从胚胎学基础来看,腘深动脉持续存在可导致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而腓肠肌内侧头过度沿股骨向头侧移行也能引起病变,可发现腘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内侧或穿过内侧头。最常见的是腘动脉向内侧环绕内侧头后进入腘窝,然后向外侧,走行于内侧头深面,位于内侧头和股骨内侧髁之间。腘窝的其他肌肉、肌束、纤维束带也可参与这种复杂的改变,有时甚至累及静脉和神经等组织。有文献报道指出,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时,静脉受累者占7.6%。另外一种功能性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可能与腓肠肌、腘肌、跖肌或半膜肌等肥厚所导致的血管受压有关,常好发于运动员。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发病机制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病理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病理变化是一个进展过程,症状的严重性与腘血管受陷迫的程度密切相关,最终可导致血栓形成,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病变的开始是由于腘动脉受肌肉压迫与股骨反复摩擦,引起动脉壁轻度损伤,造成局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栓形成,局部病变的蔓延可引起管腔狭窄,产生血流动力学变化,而继发性湍流则使狭窄段远侧的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和病变血管闭塞,均可造成急性缺血的严重后果。在病变部位可有许多侧支形成。
镜检特征为血管内膜纤维性增厚、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细胞破坏、结缔组织增生和血栓形成后机化等。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较常见的病理变化分3期。Ⅰ期:外膜增厚和纤维化,外膜新生血管形成;Ⅱ期:随病变进展,外弹力层断裂,中层平滑肌由胶原替代,并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动脉易形成瘤样病变;Ⅲ期:血管变性导致中层完全破坏,由纤维组织替代,内弹力层破坏,由纤维组织替代,动脉易形成血栓。因此,此期由于腘动脉陷迫而导致的腘动脉血栓形成,不适宜经动脉取栓或行内膜剥脱术,必须考虑应用静脉移植物重建。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分型
Insua综合文献中报道的17例病例和他本人治疗2例的经验,归纳出本征各种解剖变异的情况,首次将本征进行解剖学分类。
根据腘动脉的走向与腓肠肌内侧头的解剖关系,将本征分为2型和2个亚型。Ⅰ型:腘动脉始行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后方,然后经腓肠肌深面,向外侧至比目鱼肌深层,再与腘静脉互相伴行。ⅠA型:是Ⅰ型的亚型,仅是腘动脉受压的程度不同而已。Ⅱ型:腘动脉走向正常,但有异常肌肉压迫,主要是在腓肠肌内侧头的外侧方有一异常肌头,或者是腘肌偏向内侧,一部分肌索与腓肠肌内侧头相连接,压迫腘动脉。ⅡA型:是Ⅱ型的亚型,即异常肌纤维由股骨外侧髁与腓肠肌的中线部连接,而不是与腓肠肌的内侧头相连。
5型分类法基本概括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变异,为学者们广为确认 。
Ⅰ型:腓肠肌内侧头附着点正常,腘动脉环行向内侧绕过内侧头的起始部向其深面和下方行走。
Ⅱ型:腓肠肌内侧头附着点位于正常附着部位外侧,不是起自内上髁而是来自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方,腘动脉走向正常,但仍走经其内侧和下方,受到压迫。
Ⅲ型:腓肠肌内侧头的外侧缘延伸出一个肌索或肌头,从内侧髁区至外侧,压迫腘动脉。腘动脉的走行正常,类似Ⅱ型。
Ⅳ型:腘动脉受较深部位腘肌或同一部位异常纤维索带的压迫,动脉可以绕过或不经过腓肠肌内侧头内侧。V型:包括上述任何一种类型,腘动脉受压的同时伴有腘静脉陷迫。
1997年,Levien描述了功能型腘动脉陷迫,即在足跖屈时,腘动脉闭塞但不存在任何解剖变异,并将其归类于Ⅵ型。他假设这种病变可能是由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外侧肌腹获得性增生所致。他同时对73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进行总结,其中25例为此型,占34%,3名患者表现出腘动脉闭塞症状。
其他解剖变异较罕见,如运动员和过度体育锻炼者的腓肠肌、跖肌或半膜肌肥厚导致腘血管受压。也有比目鱼肌和跖肌压迫腘动脉的报道。
根据1995年Rosset文献综述,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患者中,19%属Ⅰ型;25%为Ⅱ型;30%是Ⅲ型;8%属Ⅳ型;其余18%构成其他类型。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间歇性跛行
多数病人从间歇性跛行开始,但跛行出现的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初期,多在快步行走或跑跳中,小腿有麻木、无力和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步后症状消失。但在缓步行走时没有症状。这可能与腓肠肌收缩时承受的压力有关。与此相反,少数患者在急行时没有症状,而在慢步行走才有间歇性跛行。这些患者在静止情况下没有缺血表现。一旦动脉阻塞,就会出现缺血性间歇性跛行和其他缺血性表现。
Iwai曾描述2例患者步行姿态呈足内翻(pigeontoed),因为这种步态可以减少腓肠肌内侧头的收缩程度。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肢体缺血
据统计约有1/3患者起病比较急,但多数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或更久。在动脉阻塞后,患肢就出现畏寒、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典型的缺血表现。有作者指出,患者处于某种特殊姿势时,会发生患肢麻木或皮肤苍白等现象,而改变姿势后这些症状均可消失。据日本的文献报道,本征的发生与坐位姿势习惯有关,由于日本人习惯屈膝端坐,膝关节屈曲呈锐角,极易压迫腘动脉。这种坐位姿势可诱使一些隐匿性或潜在的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的肢体缺血症状不严重。约有10%的患者有急性和严重的缺血表现,但引起肢端溃疡、坏疽和剧烈静止痛者比较少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双侧畸形
病变累及双下肢者约占30%,但都与血管受累的程度有关。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有些双下肢病变患者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约67%的双侧病变患者都能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王嘉桔等诊治5例中,1例有双侧病变,一侧动脉闭塞,一侧无明显缺血症状,经动脉造影后发现。如果静脉同时受到挤压,患足和小腿会出现水肿。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体检
如动脉受压严重,腘动脉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由于解剖异常的因素可能存在于双下肢,对侧无症状肢体也应同时进行检查。
足背动脉扪诊可发现患侧搏动较弱且不对称。63%的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0%减弱,16%仅可扪及;11%患者踝中立位时,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而足被动背屈或主动跖屈时,搏动消失。
但需指出,个别正常人也可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的现象。如腘动脉狭窄的远侧段扩张形成腘动脉瘤,局部可出现搏动性肿块。
病人可有膝关节周围皮温升高,这可能与大量的侧支动脉形成和开放有关,膝关节前内侧和膝关节前外侧有时可扪及动脉搏动。
有典型临床症状而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者,应行应力试验,即足被动背屈或主动跖屈时,腓肠肌紧张压迫动脉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腘动脉病变可能为受压而非阻塞。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并发症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等并发症。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提示移植物血栓形成,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应重新手术治疗。术后出血较少发生,但若存在,应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清除血肿,彻底创面止血。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应作抗凝溶栓治疗。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检查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踝部脉搏容量描记定量检测(PPG)
应力试验时,脉搏容量描记幅度降低即是动脉受陷迫的证据。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彩色超声检查
彩色超声检查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测方法,特别是动态测定踝部动脉血流波形,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患肢处于过度伸膝或屈膝和踝关节跖屈时,多普勒超声检测出足背动脉搏动波形发生明显改变,是可靠的诊断依据。据文献报道,踏车运动试验的同时测定踝动脉压,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
患肢足背动脉多普勒血流成像图,可发现波形大幅度改变和腘动脉血流的变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测时,先将患者安置在长躺椅或坐椅上,轻度屈膝和足跖屈使腓肠肌完全放松,将多普勒超声探头(8MHz)置于足背动脉处,记录血流波形。然后使患者过度屈膝和跖屈(踮足),或者膝过伸和踝关节跖屈,使腓肠肌张力性收缩,再次检测足背动脉的血流波形。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典型血流波形为:当小腿肌肉张力收缩时,异常的肌肉或肌束对陷入的血管施加压力,产生压迫症状,因而动脉血流波形的幅度明显降低,或者完全消失。若同时测定踝部动脉压,可以鉴别诊断不明的患者。检测腘动脉是否有闭塞时,可将探头先置于股动脉远侧段,当听到股动脉的枪击音后,将探头逐步向远侧移动,腘动脉闭塞者可发现腘动脉血流音突然中断或消失。作者等认为,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可作为检测本征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动态测定踝部动脉血流波形,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血管造影
动脉造影对确诊本征十分重要。双下肢动脉造影,踝中立位即非应力试验时,有下述2种或2种以上表现者可明确本征诊断:①近段腘动脉向内侧移位;②中段腘动脉节段性闭塞;③腘动脉狭窄后扩张。造影同时进行应力试验,可发现踝中立位时所不能表现的动脉陷迫,最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腘动脉内移。若腘动脉完全闭塞,则造影片中腘动脉不显影,在其周围有侧支开放。中段腘动脉节段性闭塞极易与腘动脉外膜囊性变混淆,但后者病变范围较广泛,而前者仅限于腘动脉中段。在出现动脉血栓形成前,腘动脉外膜囊性变在动脉造影中表现为动脉腔内光滑的充盈缺损。Sanders和Alston指出,当动脉造影显示患肢膝近、远侧动脉主干通畅、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时,即有助于本征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可疑有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除动脉造影外,还可做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以明确腘静脉是否同时受累。
此外,螺旋CT和磁共振检查除了可证实和补充动脉造影的结果外,还能发现异常的肌肉和纤维束带与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和发现无症状的本征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磁共振断层扫描诊断本征优于双功彩超和CT。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诊断
1.凡从青少年开始有上述间歇性跛行、慢性和(或)急性缺血性改变者,都应该想到此征的可能。在早期,多数患者在屈膝时末梢动脉搏动明显,伸膝时搏动减弱或消失。用动脉示波计检查就会出现上述动脉波形变化。用多普勒血管超声仪检查,伸膝时的音响和动脉波幅也会降低或消失。
2.在伸膝位股动脉穿刺造影片上,会看到腘动脉走行异常和受压影像。在动脉闭塞以后,也会显示出腘动脉向内偏移,闭塞近、远端动脉多属正常,且有比较丰富的侧支动脉。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鉴别诊断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晚期腘动脉挤压综合征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鉴别。后者动脉闭塞多从远端开始,有肢体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动脉造影见腘动脉走行正常。如果腘静脉受到挤压,静脉造影可确诊。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动脉瘤
年轻患者出现本征,应腘动脉瘤相鉴别。约10%的患者同时有腘静脉受压,腘静脉也可单独受压而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即在活动后患肢肿胀,在少数患者中还可因此而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腘窝部静脉曲张、小隐静脉病变和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等。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其他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尚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腘动脉外膜囊性变、腘动脉外肿块压迫、小腿深静脉血栓形形形成和静脉曲张等疾病鉴别。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无论腘动脉闭塞与否,所有明确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都应手术治疗。本征的手术治疗常取决于症状和病变的程度,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手术治疗
多数学者主张采用腘窝后径路切口,能充分显露腘窝的血管和异常肌肉等组织,故最常采用,但其缺点是大隐静脉暴露不良,取材不便。在少数情况下,如Ⅰ型患者可采用内侧径路切口(Szilagyi切口),腘动脉下段受累者手术暴露良好、大隐静脉取材方便,便于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其缺点是腘窝组织结构不能充分暴露,可能遗漏压迫腘血管的肌肉、纤维束带等,以致术后复发,故不适用于Ⅱ型、Ⅲ型和Ⅳ型患者。当动脉闭塞累及腘动脉分支时,内侧径路切口更为合理。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俯卧,下肢轻度屈曲10°~15°。切口为“S”形,即大腿后内侧和小腿后外侧分别为纵行切口,腘横纹上2指为横行切口。分别向内上和外下翻开皮瓣,暴露深筋膜。纵行切开深筋膜,避免损伤皮神经,可结扎小隐静脉以利于手术暴露。深部组织中要注意保护胫神经,它包绕在血管鞘中与血管伴行。如果腘静脉未受压迫,在腘窝部可见其走行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腘动脉如不在正常解剖部位,可于较高部位如收肌管出口腘窝部,沿腘动脉行径向下解剖,可发现腘动脉走行异常,位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内面,肌肉和股骨后方、膝关节之间腘动脉受压严重,在腘动脉受压点起始部位切开压迫的肌肉或纤维索带。手术切开必须完全,注意松解后整个腘动脉必须可以移动,避免术后复发。如腘动脉仅受压迫而未闭塞,动脉壁尚未出现继发性纤维增生,做腘动脉松解即可。切除腓肠肌内侧头不会影响下肢功能,如需要,可将切开的内侧头附着于股骨,位于松解后正常位置的腘动脉内侧。对于功能性腘血管卡压综合征(Ⅵ型),经内侧切口腓肠肌内侧头切开术可完全缓解症状。Turnipseed和Pozniak曾报道1例特殊腘动脉陷迫综合征,为一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腘动脉被过度肥厚的比目鱼肌和跖肌压迫,手术时,沿胫骨做比目鱼肌松解和跖肌切除。
有些学者对近期腘动脉内血栓形成者,术中做动脉内溶栓药物治疗。因动脉壁损伤和长期血管陷迫所致动脉壁纤维化和增厚者,需行动脉旁路转流术或间置术。如果动脉内血栓机化,并同时伴有血栓和血管壁之间分界不清晰,或者由于血管壁纤维化导致管腔狭窄,可做病变血管段切除和静脉移植物血管重建,一般选用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材料。短段动脉闭塞,也可行短段静脉旁路转流而不切除动脉。如果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出现动脉狭窄的远侧段扩张,并形成腘动脉瘤,应结扎或切除动脉瘤样病变,并采用自体静脉进行血管重建。
术后切口不需留置引流,患者卧床期间要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分2部分:①纠正解剖异常;②修复损伤的动脉以恢复血供。如果腘血管仅被异常肌肉或纤维束带压迫,只需分离这些异常组织以松解对血管的压迫。腘动脉狭窄、闭塞或有动脉瘤形成时,除解除腘血管受压外,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间置移植、自体静脉旁路转流术和动脉瘤切除术等。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不能有效地恢复正常血供。
手术效果一般均良好。在动脉重建手术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移植物旁路转流。文献中报道的40例手术患者,仅2例(5%)术后闭塞。单纯血栓内膜剥脱术或同时行补片血管成形术疗效最差,9名手术患者中5名(55%)术后即出现动脉血栓形成,因此,这一手术不适用于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抗凝治疗
如果在动脉闭塞后,远端动脉因广泛性血栓形成而没有满意流出道,就无法施行血管转流手术。可用PGE1、精制蝮蛇抗栓酶、活血化瘀中药,以及其他活血抗栓药物治疗,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腘血管卡压综合征相关药品
蝮蛇抗栓酶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提问:下肢静脉血栓要注意些什么?谢谢_百度知道
提问:下肢静脉血栓要注意些什么?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左侧腘窝后浅静脉扩张至1.58cm,近心端可见少许血流充盈,中远段管腔内可见不均质中等回升近完全充填,探头加压官腔不消失,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充盈。B超诊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全阻塞。
治疗情况:近期所用药;迈之灵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病史:在这之前没有其他病史
采纳率: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 梧州市,543002
前言& 我科设计了集按摩防血栓、保暖调温、可调节角度及高度的垫体、N窝部位防受压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下肢静脉血栓防治垫,用于辅助治疗DVT患者,取得显著效果,现在介绍如下。
&&&&&&& 1.设计与制作
&&&&&&& 垫体为长方形结构,大小约为44cm&30cm&21cm,含不锈钢内芯以及覆盖表面的软质材料层。采用了不锈钢内芯,使垫体具备了不易变形的特点,软质材料层又保证了患者的舒适。垫体上部为顶部,下部为底部,垫体的一侧带有一可调节角度斜面,倾角可调节30-70度左右。斜面顶部设计有一凹孔,目的是便于病人平卧抬腿膝关节放在上面时避免垫体压迫到N窝动、静脉,影响血液循环。底部四角通过涡轮转轴设计调节脚垫的高度,高度调节范围16-30cm。斜面沿纵向有一个凹槽,凹槽设计成半圆柱形,患肢能自然抬高,无悬空感,平卧及侧卧时不向两边滑落。
&&&&&&& 腿套采用优质棉布材质制作而成,内置有六个压力气囊,主要通过主机的工作将六个压力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的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360度周期性的挤压,充气压力范围在30-60mmHg,且分组气囊,分组控制充、放气时间,形成阶梯递进压力变化,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有助于预防及治疗血栓的形成、预防肢体水肿。腿套表面设有一层贯通腿套的水管,内可注入纯净水,通过主机的温度调节功能,为患者腿部加温,起到保暖及促进循环作用。亦可在夏天等气温高时,起到降温作用,减少因热、汗导致的皮肤性疾病如热痱等。
&&&&&&& 主机为正方形结构,大小约33cm&30cm&18cm,设计有气囊充气压力调节键、气囊分组充气时间调节键、气囊充气量及放气时长调节键、温度调节键、气囊充气压力显示表、及供充放气、进出水、电源等管道。腿套及主机为一整体使用,垫体可单独使用,需要按摩及调节温度功能时可加腿套及主机一同使用。具体详见图1。
&&&&&&& 2. 使用方法
&&&&&&& 2.1 使用对象
&&&&&&& 使用范围:1.所有患者均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或者体征,如下肢疼痛、出现肿胀以及皮温变化等;2.血管彩超或者血管造影证实静脉血栓形成,病变位于下肢髂、股、N及胫前、胫后静脉的患者。禁忌症:1.抗栓、抗凝禁忌证的患者;2.严重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3.局部皮肤或软组织疾病的患者;4.不能配合或依从性差的患者。
&&&&&&& 2.2干预措施
&&&&&&& 采用普通下肢垫抬高患肢,研究组采用研制的新型多功能下肢静脉血栓防治垫抬高患肢,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调节垫体角度及高度,在疾病缓解期配合腿套及主机,使用&阶梯递进式&压力抗栓腿套的按摩功能,患者每天上下午各使用1次,每次30min。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使用保暖调温功能。应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评估列表》对护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每日测量患者双下肢的周径,同时观察、了解患肢有无肿胀、胀痛感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的改变,定期进行彩超的检查,了解下肢栓塞情况。
&&&&&&& 2.3疗效评价标准
&&&&&&&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肿胀、胀痛、舒适度、皮肤颜色、温度、下肢栓塞情况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肿胀、胀痛、舒适度、皮肤颜色、温度、下肢栓塞情况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①肿胀:测量双下肢膝上(髌骨上缘以上)15cm和膝下(髌骨下缘以下)10 cm处,计算同一水平面肢体患肢与健肢周径差。0分:&2cm;1分:2-2.9cm;2分:3-3.9cm ;3分:4-4.9cm ;4分:&5cm。②胀痛:0分:无胀痛(正常);1分:活动后胀痛;2分:有自发胀痛;3分:持续性胀痛;4分:明显胀痛。③皮肤颜色:0分:正常;1分:有时暗红或苍白;2分:持续性暗红或苍白;3分:持续性青紫。④温差:0分:双侧下肢皮温正常,相差&1℃;1分:双侧下肢皮温相差&1℃;2分:双侧下肢皮温相差&2℃;3分:双侧下肢皮温相差&3℃。⑤彩色B超:0分: 超声显示静脉血流基本正常;1分:超声显示血栓较前减少,或由完全栓塞转变为不完全栓塞;2分: 超声无变化。⑥舒适度:0分:不舒适;1分:基本舒适;2分:舒适。
&&&&&&& 根据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评分的不同,将治疗后的效果分为效果显著、有效果和无效果。效果显著:水平面肢体患肢与健肢周径差&2cm,患肢无胀痛(正常),皮肤颜色正常,双侧下肢皮温正常,相差&1℃,彩色B超检查显示治疗后静脉血流基本正常,患者自觉下肢舒适。有效果:水平面肢体患肢与健肢周径差2 cm-3.9cm,患肢可出现活动后肿胀,或自发胀痛,或持续性胀痛,皮肤颜色有时暗红或苍白,或者呈现出持续性暗红或苍白,双侧下肢皮温相差1℃-2.9℃,彩色B超检查显示治疗后血栓较前减少,或由完全栓塞转变为不完全栓塞,患者自觉基本舒适。无效果:水平面肢体患肢与健肢周径差&5cm,患肢肿胀明显,皮肤颜色持续青紫,双侧下肢皮温相差&3℃,彩色B超检查显示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下肢不舒适。
&&&&&&& 3.效果与讨论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如髂静脉、N静脉、股静脉、胫前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管腔中不正常的凝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较为严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临床上,静脉血管壁的损伤、血流变缓慢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公认的3大病理基础,而其具体的诱因较多[1-3]。可分为原发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原发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血型、地域及民族差异、季节、解剖学因素及遗传学因素等[4];获得性危险因素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或者医疗操作,如手术与创伤,肢体制动、瘫痪及麻痹,静脉内留置导管,恶性肿瘤,内科疾病,血管相关性疾病和DVT既往史等[1, 5-8]。急性DVT形成主要表现有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部分患者伴有典型的全身反应,主要包括体温升高、率加速(股白肿),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引起动脉痉挛而导致股青肿[9]。
&&&&&&& 为此,本研究专门设计了新型的多功能下肢静脉血栓防治垫,集按摩防血栓、保暖调温、可调垫体角度及高度、N窝部位防受压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大大改善了患者治疗的效果。通过本装置的治疗,患者在患肢肿胀、胀痛、皮肤颜色、温差、B超检查结果及舒适度评分上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同时较使用一般的血栓防治垫患者改善更加明显,且最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也大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主要来源于该装置与传统的血栓防治垫在设计上的差别。该装置主要结构包括腿套、垫体和主机。首先,腿套使用的材质为优质棉布,内置有六个压力气囊,主要通过主机的工作将六个压力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的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360度周期性的挤压,且设计为分组气囊,可分组控制充、放气时间,形成阶梯递进压力变化,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有助于预防及治疗血栓的形成、预防肢体水肿;腿套表面还设有一层贯通腿套的水管,可注入纯净水,通过主机进行温度调节,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加温,起到保暖及促进循环作用,而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减少因热、汗导致的皮肤性疾病如热痱。(1)解决普通下肢垫角度固定,不能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随意调节,患者使用时舒适度低的问题;(2)解决普通下肢垫N窝部位长期使用易压迫N窝血管,不利于血液循环的问题;(3)解决压力抗栓泵压力充、放气时间恒定,不能随个人耐受力调节,患者耐受性差的问题。(4)解决下肢垫、弹力袜、压力抗栓泵等产品无保暖调温功能,不利于患肢的保暖及血液循环的问题。
&&&&&&& 综上所述,运用新型的多功能下肢静脉血栓防治垫作为DVT患者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了患者患肢肿胀、胀痛、皮肤颜色、温差及舒适度状况,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方一芳, 阎成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进展[J]. 护理学报,-7.
[2] 韦艳芬.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 医学综述,0-392.
[3] 侯玉芬, 郝清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253.
[4] 周斌, 尚丹, 李毅清, et a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性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3-276.
[5] 侯玉芬, 张h, 程志新, et a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0例病因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4-216.
[6] 万圣云, 徐周纬, 潘升权, et a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断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学,-27.
[7] 黄敏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2009.
[8] 张永春, 江智霞, 张振东, et a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57-3359.
[9] 李文东, 李晓强, 钱爱民, et al.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90-1193.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脉血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