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医改政策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体验

微信扫一扫
广告联系:010- | 010-
手机版:官方微博: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医改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体验
  每一次措施出台,看上去都很美,但是说实话,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任重道远&这个词来形容。
  医改更重要的是改善
  其实,医疗也是产品,也是服务,就医过程那更是人人无法回避的感受和体验。
  5月17日,国务院发布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有不少亮点:严禁给医务人员制定创收指标,薪酬不与药品挂钩; 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每一次医改措施出台,看上去都很美,而且每次改革都伴有强有力的数据出台,但是说实话,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任重道远&这个词来形容。
  先来说说以药养医改革的数据和实际感受
  去年4月1日,我省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进行了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销售15%的加成。数据显示,医院药品收入占比由原来的48%降到了41%。七个百分点怎么看也展现了改革的成绩单。
  但是老百姓的体验却不尽相同。确实药价便宜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去年以来,有关药品问题的投诉也一直不少,其中最离谱的就是如交通之声报道的《开在医院门口的药店》:患者去就医,医生开两张处方单,一张是院内的药房,一张呢说到门口的药店去配药,而且还把病历扣下了,美其名曰:拿到药之后还要给些医嘱。而经过媒体核实,这家药店的老板就是医院的原书记。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开在医院里边或者门口的药店里配备的一些非常用药品,外面的药店还真的很难买到,但是这些药品绝对不能出现在医院的药房,因为一旦如此,药占比的数据肯定就不好看了。
  再说到&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负责内部考核与奖惩,突出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这也是老百姓最为诟病的。据交通之声报道,最近一对老夫妻去看糖尿病引起的玻璃体充血浑浊的毛病,儿子提前好几天去挂到了一流的专家号,但是医生听完主诉,就对老夫妻俩撂下一句话&死马当作活马医&,然后就开了一堆单子去检查。等到各种诊疗做完,已经中午12点,医生径直下班了。问导医人员,说下次来还是要挂专家号,然后才能见到医生,老夫妻为此发了大半个月牢骚。这样的事情完全够不上投诉,而且,哪里敢呢?
  遇上个好脾气的大夫重要,但是更靠谱的是不是机制和技术呢?最新的消息是,大数据推动医疗智能化。如果今后医院看病,病人不仅可以用手机提前预约医生,进入医院后,会由系统按照最佳治疗计划,自动安排好整个临床路径,医疗服务将如流水线一样标准、规范、高效。如果智能化能解决这些问题,善莫大焉。就说推拿,去公立医院,还能进医保,但是服务就是跟不上。说好上午十点,你一去,结果排着好几位大爷大妈,医生说没法精确预约,你等会再来吧&&所以你看,那么多自费的盲人按摩店遍地开花。
  什么是体验?就是站在用户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把理性与感性打通,赋予用户行为更广泛的心理感受和社会意义。所以,医改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患者的需求,体味患者的切身体验。毕竟数据只是一张汇报的成绩单,而广大患者,是用自己的就医体验来进行点评,来投票。这些体验一方面从理性的刚性的数据中来,但是更真实认同,其实还是在感性的点滴中。所以,医改的设计和推行绝对不能让数据和体验对照,成为真实的谎言。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
最新播报:
医改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体验
  每一次医改措施出台,看上去都很美,但是说实话,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任重道远”这个词来形容。
  其实,医疗也是产品,也是服务,就医过程那更是人人无法回避的感受和体验。
  5月17日,国务院发布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其中有不少亮点:严禁给医务人员制定创收指标,薪酬不与药品挂钩; 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每一次医改措施出台,看上去都很美,而且每次改革都伴有强有力的数据出台,但是说实话,医改进行到现阶段也只能用“任重道远”这个词来形容。
  先来说说以药养医改革的数据和实际感受。
  去年4月1日,我省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进行了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取消了公立医院药品销售15%的加成。数据显示,医院药品收入占比由原来的48%降到了41%。七个百分点怎么看也展现了改革的成绩单。
  但是老百姓的体验却不尽相同。确实药价便宜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去年以来,有关药品问题的投诉也一直不少,其中最离谱的就是如交通之声报道的《开在医院门口的药店》:患者去就医,医生开两张处方单,一张是院内的药房,一张呢说到门口的药店去配药,而且还把病历扣下了,美其名曰:拿到药之后还要给些医嘱。而经过媒体核实,这家药店的老板就是医院的原书记。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开在医院里边或者门口的药店里配备的一些非常用药品,外面的药店还真的很难买到,但是这些药品绝对不能出现在医院的药房,因为一旦如此,药占比的数据肯定就不好看了。
  再说到“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负责内部考核与奖惩,突出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这也是老百姓最为诟病的。据交通之声报道,最近一对老夫妻去看糖尿病引起的玻璃体充血浑浊的毛病,儿子提前好几天去挂到了一流的专家号,但是医生听完主诉,就对老夫妻俩撂下一句话“死马当作活马医”,然后就开了一堆单子去检查。等到各种诊疗做完,已经中午12点,医生径直下班了。问导医人员,说下次来还是要挂专家号,然后才能见到医生,老夫妻为此发了大半个月牢骚。这样的事情完全够不上投诉,而且,哪里敢呢?
  遇上个好脾气的大夫重要,但是更靠谱的是不是机制和技术呢?最新的消息是,大数据推动医疗智能化。如果今后医院看病,病人不仅可以用手机提前预约医生,进入医院后,会由系统按照最佳治疗计划,自动安排好整个临床路径,医疗服务将如流水线一样标准、规范、高效。如果智能化能解决这些问题,善莫大焉。就说推拿,去公立医院,还能进医保,但是服务就是跟不上。说好上午十点,你一去,结果排着好几位大爷大妈,医生说没法精确预约,你等会再来吧……所以你看,那么多自费的盲人按摩店遍地开花。
  什么是体验?就是站在用户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把理性与感性打通,赋予用户行为更广泛的心理感受和社会意义。所以,医改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患者的需求,体味患者的切身体验。毕竟数据只是一张汇报的成绩单,而广大患者,是用自己的就医体验来进行点评,来投票。这些体验一方面从理性的刚性的数据中来,但是更真实认同,其实还是在感性的点滴中。所以,医改的设计和推行绝对不能让数据和体验对照,成为真实的谎言。(雷舒雅)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从就医体验看北京医改
来源:搜狐健康
  从就医体验看北京医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
  日下午,我到一家卫生部属医院皮肤科,作为普通患者体验就医的过程和感受。
  下午1点半到达医院门诊大厅,排队挂号,15分钟后排到下午77号,被告知上三楼普通皮肤科门诊。
  到达三楼,找到皮肤门诊,候诊大厅内大约30人在等待就医,叫号屏幕上显示等待看病的挂号顺序号和就医者的姓名。大约等待1个半小时,自动叫号系统通知我到第三诊室就医。
  到达诊室,一位女医生忙碌着。简单病史询问和查体,给出诊断,匆匆的开具了处方。
  再次回到一楼大厅,花了10分钟排队缴费,药房取药。3点半离开这家医院,整个就医2个小时。
  就医的过程顺利、流畅,没有太多的障碍。作为普通患者,在候诊大厅等待时,希望前面就医者快些完成看完病,能让我等待时间短一些。到达我到诊室的时候,希望医生和我沟通的时间充分一些,能够更为仔细。由于后面等待患者的压力,医生处理每个患者感觉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充分沟通的时间,很多感受没有和医生好好的交流。这可能是北京大医院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
  从一个普通就医者的体验,我充分理解了医改的方向,呼吁尽早全面推行分时预约和层级医疗,让大医院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危、急、难、重的患者,普通患者在基层医疗解决,大大减少大医院的门诊量,给医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患者充分沟通。否则大医院敞开门诊、无序的“看病方便”,只会在门诊数量增加的压力下,因时间压力降低门诊质量,最终失去的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对医疗的更为不满。这就像一个高档餐厅,本来只能供100人就餐,由于为了满足1000人就餐的需要,只能牺牲每个就餐者的权益,结果导致每个就餐者都不会满意。
  新的医改就要启动,通过就医体验,我希望北京的医改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董海扬)
原标题:从就医体验看北京医改
&&&&&&</div
健康特别关注
医生要求先做CT,患者腹痛难忍跳楼…[]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调查:北京新医改一年间 医生和患者感受如何?|医改|患者|医生_新浪网
调查:北京新医改一年间 医生和患者感受如何?
调查:北京新医改一年间 医生和患者感受如何?
北京:新医改一年间医生患者感受如何?2017年4月启动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为核心,北京率先实行,一年之内,首批15个示范城市和每个省份1个县级示范地区陆续铺开。一年之后,医生和患者的接受程度怎么样?有哪些新感受?来看记者在北京的调查。从2017年4月开始,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全面实行预约挂号,通过手机APP、网上挂号平台。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记者遇到了67岁的李阿姨,因为过敏引发结膜炎和哮喘,李阿姨上午9点分别挂了三个科室的号,到下午两点已经全部检查完了。记者:您觉得对这个看病的流程啊,时间啊,还满意吗?李阿姨:我感觉挺好的,因为有很多自动化的设备,就省的在那还得等着,扫码一扫化验单就出来了。包括照的片子,都是自动的。对于一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医院还在各个楼层安排了志愿者,专门教患者使用自助医疗设备,并保留了两个现场挂号窗口。[1]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明医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