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课题负责人:
学校单位:
课题组成员:
预计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和网络平台的构建
预计完成时间:
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为载体,扎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研究
编辑:管理员?高境二小
《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为载体,扎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研究》
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执笔:徐丽莉
【内容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
本研究在对现有文献分析、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反思、教学反思的定义。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改进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从而扎实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教学反思&& 载体&&& 扎实&& 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及核心概念鉴定
当前,中小学正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的教学反思备受重视。
(一)“反思”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
20 世纪 80 年代,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掀起了关注和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思潮,随之对“教学反思”的研究迅速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教师教育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在论述“经验”和“反思”的关系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算作是肤浅的知识。澳大利亚学者斯坦托姆详细的描述了缺乏“反思的经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害处:“就教学工作来说,我们已注意到,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益。”对教学缺乏反思的教师永远只能停留在一名新手的水平上。波斯纳给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如今,在各种教育文献中诸如“反思”、“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师即研究者”等词汇被广泛的运用。“反思”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一些教育研究者对国外“教学反思”研究成果的全面介绍和研究,深刻的认识到“教学反思”是“经验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学能手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反思”是教师取得教学效果、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有助于广大的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扎实课堂的实效,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特色,成为名师。
(三)“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
2001 年,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对国内的教育现状进行认真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的研究和借鉴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开始实施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外的历次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若没有教师的参与,任何的改革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取得成功。因此,这次改革的先进课程理念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四)本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现状
目前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最大限度的关注文本的表达,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学生规范的表达,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教学反思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能够每天坚持反思的人非常少,行动与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法的运用上显得有些单一;对待同事和学生意见的态度有差异;教学反思的内容呈现出公式化、程序化倾向;学校的语文老师每学期都能完成学校对于教学反思的要求,但是反思的质量不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不到推动的作用。
老师们为了反思而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确立了本课题,旨在改变教师“反思“的低效或无效,使老师们会反思,乐反思,勤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教师反思中主要的存在问题,探求有效教学反思的模式。
2.探索以教师教学反思为载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三、研究内容
(一)分析当前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因素。
1.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
2.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探索能扎实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的内容
(三)探索“以教学反思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四、研究的进展简介
第一阶段:(2013、2--2013、6)前期准备阶段
这是课题立项之前进行的工作,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课堂教学有效程度以及改进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 阶段成果形式预计将有调查和分析报告、研究综述等 
第二阶段:(2013、9--2014、6)行动研究阶段: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年段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即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打做法(优化策略)。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预计有教学随笔、专题论文、调查问卷等
第三阶段(2014、9--2014、12)总结结题阶段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阶段成果预计有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师反思论文、研究报告等
五、现有研究成果
(一)分析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的现状
目前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本校很多老师对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能较大程度地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开展教学,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学生规范的表达,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反思流于形式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为应付检查,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2.教学反思内容浮于表面
(1)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教学反思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3)教学反思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4)教学反思单一模式化。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
(二)剖析了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之低效原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一定能把教学搞好,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理论知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外,还应系统、深入地对教育教学的理论进行学习,以达到对教学的宏观把握,为自己的教学反思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指导,加快自己的成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深入、系统的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没有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意识和习惯,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刚刚任教3 年的老师向我诉说了影响她反思无法深入的原因,“我很喜欢写教学反思,也知道教学反思对于自己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我几乎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写,但由于我的理论基础太弱,自己的反思总是达不到让人满意的程度。反思的内容不全面,问题剖析的不够深入。”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向我们反映“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但没能达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效果。但我的反思不够深入,常常是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主观的判断和猜测,缺乏运用理论来分析、解释、总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无数的研究表明,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真谛需要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和内化。只有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剖析、总结,才能找出根本的、深层的原因。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浅薄和偏离,直接导致了在实际运用上的困惑和迷茫。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教师的反思意识就会不全面,对问题的感知能力不强,使教师不知道应该对教学反思些什么。即使是有时候发现了应该反思的问题,也会因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匮乏,而找不到合理解决途径、方法,使反思流于表面,不深刻。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的薄弱,是教师教学反思无法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深刻,意志不坚定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审视、分析、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反思需要对原有思想,观念进行剖析、否定和扬弃,迷茫、困惑、痛苦是反思中常有的体验。教师对教学反思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学反思的思想,反思的内部动力得不到激发,教学反思的行为得不到落实。只有在认识上对教学反思的充分重视,才不会把教学反思当成一项额外的任务;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才不会把教学反思当成是应付上级检查才完成的应景之作。而对教学反思有了明确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还学要有坚强的意志,能够持之以恒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使反思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的一种存在方式,成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追求。即使是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要精益求精,找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努力的方向。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外部环境的影响
&(1)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缺少反思的时间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小学教师每天的教学任务繁重,日程安排的非常紧张。每天除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交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检查任务、备课等事项。繁重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教师无暇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学开展反思活动。在面对学校的教学反思要求时,很多教师都选择了到网络上摘抄或寥寥数语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很多教师对学校教学反思的要求,抱怨连连。我在一个一位语文老师恳谈中,她向我透漏了她的无奈。“我很支持学校要求我们一线老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做法,但我们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教学任务重,学校活动又多,我们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从早上到校一直到下午下班,一直忙个不停,我们非常努力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但是还是完不成,每天都要带很多的工作回家去做,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才能休息,我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没有充裕的可支配时间,是制约很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或没能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主要原因。没有充裕的时间,教师就无法仔细阅读理论文献,也不可能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教学反思,只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从而影响了教学反思的内容、方式等方面。
(2)学校管理制度失范,反思氛围淡薄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0%的人认为学校没有规范化的反思管理要求。对教师的反思只停留在数量上的要求,而缺少对教学反思的撰写缺乏指导性。如教学反思应该用什么形式来写?需要写哪些内容?如何来写等都没有详细的要求。并且对教师上交的教学反思没有很好的反馈,不能给予及时的评价。因此,很多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只考虑数量,而不考虑质量。管理上的缺失,未给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却极大的伤害了教师反思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反思氛围,身处其中的教师必然不会自觉地对教学进行反思。
3.传统的评价观念存在误区,轻视教学
&受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家长对老师的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看自己孩子的成绩怎样,若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老师就好,这种用单一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观念已牢牢植根于家长心中。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不是看教师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尝试了哪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看重的是教师所教班级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就是好老师,相反就是不合格的老师。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教师自然不会挤时间去进行反思、探索,大家都“安分守己”、“扎扎实实”地抓成绩,把时间花在对后进生的补缺补差上。
(三)确定了能扎实语文课堂实效的教学反思的内容
1.从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反思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迸发的灵感进行反思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败笔中进行反思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关注教学过程中预设合生成,反思成因
我们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产生教学机智,学生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语文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学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我们应该反思看似完美的教学过程是否扎实。看似完美、充满互动的课堂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投入讨论,并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
(2)关注教学目标导向,反思学什么。
让每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教学和学习目标体系,进行自我导向,让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引导教师反思意识不断发展。每个教师对照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让每个教师针对自己建立的目标,形成“学什么”的主题反思活动。
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要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可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家是什么》是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富有哲理。课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衫机,一个富翁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1、理解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并能展开想象复述第二个故事。在教学本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从一开始让学生认真倾听后读正确、到指名读课文,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合作读等,通过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达的“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从而明白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样对最后一节的理解更深刻。
2. 本文情节感人,语句清新,语意深刻,适合进行语感训练。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在整体感知中引导学生对两个故事里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学生主要会对富翁和热拉尔说的话提出问题,如:富翁明明有房子,可他却说自己没有家,热拉尔没有房子,可他找到了女儿就说自己有家了?从而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训练,使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
4.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个性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
5. 复述是本单元也是本课的重点。第二个故事是文章的重点,我着重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像,想像热拉尔心情的变化,想像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在想像中深切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把故事讲清楚。再提高要求,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这既能帮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又渗透语言知识――叙事要素。&
(3)关注情境诱导,反思怎么学。
反思性教学也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教学情境。师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反思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创设师生敢于说话表达,勇于反思的教学情境,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感受成功的情境等。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对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在情境中寻找典型案例和教学个案,要形成以“怎么学”为主题的反思活动。如下面一则案例,可让我们窥见一角: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2、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5、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
6、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②、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③、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 &&&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行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对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我们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组权威的“高见”;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一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因此,我们老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剔除不必要的小组讨论,为小组讨论设计好铺垫的环节,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6.对教材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恰当地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欣赏、讨论的材料作为阅读文本。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老师在对教材使用的合理度进行反思时,应该把握一条准则: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不能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因为,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在反思中,我们老师要明确,课外拓展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文”,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语文课也失去了“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课时低效的,学生的语用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四)确定了“以语文教学反思为载体,扎实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
1.课前教学反思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作为备课(教学设计)后期工作的一个环节,课前的教学反思,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反思教案的编写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课前教学反思的首要内容。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案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教案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的目的则在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更加符合学生现实。
其次,反思教案的重要工作还在于,检验预设方案的可行性,有意识地增添必要的备用方案。其实,精彩的课堂生成,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最后,课前教学反思还可以促进同伴互助的开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与同行沟通、有针对性开展专题讨论,听取他人的“高见”,即,在课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自己备课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聚焦式研讨,取长补短。
其实,无论是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的专题研究,其核心都在于,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2.课中的教学反思,可以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课堂上的教学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正如拉博斯凯(V.K.Laboskey)设计的教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所分析的: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动力(动力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
图1& 拉博斯凯(V.K.Laboskey)的教学反思模式
正是在反思动机的作用下,教师才将潜意识的反思付诸行动。
其实,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教学反思的直接结果是教师“新理解力”的形成,而解决实践问题则成为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预设生成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准确把握预设生成的内容,是课中的教学反思的首要问题,而针对预设生成的这种反思,应该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等内容而展开。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因而,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正如笔者在中第四章第五节中指出的:在课堂中的教学反思,集中解决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哪些内容需要预设、哪些需要生成;二是从课堂的随机生成的实际效果,反思教案预设的效果。
作为第一个问题,无论课堂教学的生成成分多么大,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课堂教学目标、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等等,相当分量的内容需要精心预设,而体验性的过程、探究发现的过程、偶发性的过程等内容,往往需要随机生成。
作为第二个问题,着重围绕预设的充分性、机遇把握的贴切性、生成的实效性,以及预设、生成的内容与相应学科内容的吻合程度等几个方面展开。当然,这些方面,多数都可以在教案的设计阶段同步展开。
3.课后反思,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特别地,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自我认同,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而,在课后反思中,作为学校组织者、专业引领者,帮助教师在进步中获得职业自信和自我认同,鼓励教师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收集成功案例和反例,并进行提炼和升华;同时,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再思考,诸如如何改变角色、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引导和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等等。正是作为个体的教师,通过分析和评价自己讲课中的心路历程,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能更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正是通过课后反思,才能在教师已有的案例知识中凝炼出教学智慧,不断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教师个体的不断发展。
4. 即时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践,集体观摩中共同提高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量实践证实,传统的“说课――授课――议课”的教研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经验 + 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之一。其中,在“授课”环节,首先提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及需要作为情境的课例,然后指定专人备课。在听课时,教师明确所要观察的教学现象和反思的主要问题,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思本节课上教师教学行动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就丰富了教师对教学的感性认识,为反思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在第二步骤“反思课”,先由授课教师,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序列、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三维目标达成及需研讨问题的进展情况立即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反思教学细节和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的适切性。在“议课、再研究”环节,主要是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从学生课堂实际状态入手,总结课堂教学得利弊得失,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给出修正和完善。也正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之中,教师的专业经验得以积淀、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不难看出,“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模式,正是把教师个体的课前反思、课中的反思,与教研活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活动组织者在反思课和评课的关键时刻,进行恰当的设疑,往往能促使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5.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6.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主题反思性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方面主要从创设互动的立体反思性组织,让教师学会多元的反思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综合运用“立体互动、全面触发,确立意向、行为跟进,过程反思、获得主题、反思深化”策略,构成合力,循环递进,促使教师获得反思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能力。
1.在立体互动中碰撞反思的火花
反思需要素材的积淀和灵感的触发,只有充分利用我校数字化校园平台,让反思长出敏感的触角和飞翔的翅膀,形成立体的反思网,才能更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①多主体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成长过程,也是旁观者见证成长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般有三个主体的反思: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第三主体。第三主体指任意一个有意于反思的旁观者,他可以是任何一个听课、看课的人。当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时,一般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体验出发进行反思,如有三以上的主体进行互动反思,则反思的效果会更好。多主体反思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寻得一个共同反思的触发点,和寻得较为合理的第三主体。多主体让教学问题全面铺开,使所有有问题可能得以呈现,而互动交流是实现碰撞和共鸣,既进一步开阔思维,也进一步达成共识,为获得主题作下基础铺垫。
②多层次反思。多层次反思指集体反思、小组反思、结对反思、自我反思等四个层次的反思相互结合与交流。目前的反思性教学十分注重和强调个体反思,对于个体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已有较多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需要多个层次的互动,特别是结对反思应是最佳的反思方式,小组反思和集体反思是个体反思的有益补充。个体的反思有利于随时随地没有任何约束的开展,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结对反思经过精心的搭配和组合,两个主体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的因素,也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两者的碰撞和交流,恰是最为精彩的;小组反思适宜于阶段性反思活动;集体性的大规模论坛交流也是良好的补充形式。结对和小组等形式的互动反思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触发点,因此形成主题是反思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集体反思、小组反思、结对反思、自我反思来开展多层次反思。
2、在行为跟进中习得反思的方法
①认识反思、确立意向。让教师充分认识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和让教师学会反思的方法,以成功的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案例,帮助教师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②学会方法、行为跟进。反思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先让教师学会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方法。要在日常教学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形成反思的习惯,才能获得反思的方法。让教师学会一些常用的反思方法:写教后反思、教学案例、网上评课、教学反思论文等让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体会以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学生视角,在师生对话中反思策略、讨论和寻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事件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利用现代技术或课堂实录、检查文献等回放全部教学过程;建立教学档案。方法的掌握和内化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行为养成,因此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反思的行为才是最为关键的事。
六、研究成效
&& 老师们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扎实了课堂教学,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①施慧老师执教的《绝句》在2014年12月获2014上海市教师讲解中华经典教学技能教学展示三等奖
②施慧老师在2016年2月撰写的《小学语文朗读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案之我见》一文荣获2015全国论文评比二等奖
③施慧老师在2016年3月执教的古诗课《送元二使安西》获得宝山区第十一届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语文学科三等奖
④吴晨蕊在2015学年获宝山区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两选三评”系列活动课堂教学区一等奖。
⑤张冰露老师在2015学年获宝山区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两选三评”系列活动区优秀见习老师。
⑥张冰露老师在2015学年获宝山区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两选三评”系列活动“我的教育梦想”演讲比赛区二等奖。
⑦2015年12月为一中心马丽老师区级公开课《图书管理的小镜头》做
了《关注表达 提高语用》评课。&
七、我们的困惑
如何把反思性教学研究引向深入、深刻。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文件,2001年6月8日
2、倪文锦 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孙春成著《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熊川武著 《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9.
5、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6、袁坤 培养反思力
7、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
上海市宝山教育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团结路29号 电话:86(21) 传真:86(21)
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为载体,扎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