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恢复高考考四十年 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

恢复高考四十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高考的正面功能与积极作用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考试制度的好处有不少,其中之一是求己而不求人。采用其他选才方式往往需要求人,要看别人脸色,且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人。考试则提供一个反求诸己的机会,能否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考试选才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的读书学习热情在高考制度的促进下持续发展。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不会答。可是几年之后,试卷难度提高不少,从答卷反映出考生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可见高考极大地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
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选拔了27万人,却调动了几千万人。尽管当年高考录取率只有4.8%,570万考生中绝大多数没能考上大学,但高考恢复使每一个人可以有做大学梦的权利和希望。1997年,多家中央报刊开展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活动,从应征文章看出,无论是当时考上的,还是落榜的,都对恢复高考唱出发自肺腑的赞歌。不少人虽然高考落榜,但由于受过高考总复习的煎熬,养成了坚毅的个性,得到了一笔精神财富。
在高考恢复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高考制度?笔者认为,尽管高考有其局限,但总体而言,恢复高考4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而且,高考制度还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它在促进民族文化和教育发展,包括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我们在看到高考弊端的同时,应充分肯定高考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考试让所有应试者接受相同的挑战,将个人的才学和能力放在首位,因而历来被视为可以客观公正地选取优秀人才的公平尺度,或称“量才尺”。高考作为公平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经过11年的中断,高考1977年恢复,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表明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更带动了整个国家由乱而治。人心向学、人心思治,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走上正轨。因此,恢复高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恢复高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
&(作者:刘海峰 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宋海鸥
网友正在收听
第四期"365百姓故事汇",分享好故事,传递正能量!恢复高考四十年,多少人生在改变
关注新华网
  主持人:
  记者 赵婀娜
  对话嘉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瞿振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 虞立红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从1977年到2017年,40年间数以亿计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高考的恢复,对于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记者日前对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虞立红,探讨40年来重要的高考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政策节点,回顾高考改革完善的步伐,及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恢复高考、招生并轨、高校扩招、“3+X”……招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记者:您认为高考恢复40年来,最重要的政策节点有哪些?
  瞿振元:毋庸置疑,首先应提及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起点,正常的教育秩序自此重新建立。之后,1985年5月召开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明确了将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改变计划体制把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再之后,1994年到1998年,实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完全免费教育,而是形成了成本分担的新机制。再之后,就是1999年的扩招,从此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大众化的门槛。现在我们预计在2020年前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阶段,我们还推出了网上录取等多项改革。本世纪初以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打击高科技作弊,不断推进“阳光招生”,实施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向农村倾斜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关重要,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迈向纵深,朝向公平与科学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刘海峰:40年间,有很多高考制度的改革举措可圈可点。除了最重要的1977年恢复高考,我特别想提及的是1994年,直属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率先试行招生“并轨制”,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及委托培养、以自费生为主的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原先由国家统包的模式。在此之前,上大学是包分配和免费的。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准干部”,是“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改革后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了,看似是大学生失去了“保障”,但实则给学生带来大量自由选择的空间。还有就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和“3+X”改革,语文、数学、英语是必考,X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探索之初,各省“X”选择各不同,改革之后,广泛选择“3+文综/理综”模式。此后,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虞立红:恢复高考后,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改革阶段:从1977年到1984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5年到1998年的改革探索阶段;1999年到2013年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大改革阶段;2014年至今的综合改革阶段。其中,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着分水岭的意义,明确了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抓手,冲破高度计划体制的束缚。而世纪之交的大改革,举措多、力度大,包括“3+X”科目设置改革,探索一年两次考试、增加春季高考,实现计算机网上录取等。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的革命性变革,为实行平行志愿、一档多投、确保招生公平、公正,提供了技术基础。
  为校选材、为国育人、维护公平、改变命运……制度变迁体现理念进步
  记者:如何评价40年来这些高考制度改革完善的积极意义?
  瞿振元: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满足了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本建设的主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这个氛围对国家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很多制度的变化,也折射出理念的变化与进步。比如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至6月,取消了对于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等等,背后都是思想理念的变化。教育是重要的基本人权,取消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体现出对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尊重,这是思想进步的体现。
  刘海峰:40年来,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入高校读书从少数人的机会扩大为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都可以享受的权利。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左右,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省份增加了近20倍。从考试难度来讲,高考恢复之初,简单的题目就能满足区分人才的需要,可今天高考难度已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高考有着以考促学的功能,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得以迅速恢复和提高。此外,40年来,以考生为本、以人为本的趋势十分明显,包括考试时间、年龄、标准化考场,以及考场秩序维护等,都有更加人性化的体现。如果说,高考制度本身是在变化的,那么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始终未变,这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与根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避免高分落榜等制度设计,都是以公平为核心的考虑。高考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相始终,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重任。
  虞立红:恢复高考首先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让无数年轻人改变命运,让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考也是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给无数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丰富人生提供了可能。
  注册入学、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核心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
  记者:对于未来高考制度的完善,您有怎样的期许?
  瞿振元:人们往往将高考只看做教育的事,实则不然。可以说高考是教育与社会连接的界面,又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界面。与高考相关的利益主体很多,处理高考改革问题,应该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核心问题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高校不能仅从选材角度出发,不考虑公平,而社会也不能仅从公平角度出发,也要考虑高校选材的需要。选材就要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的规律,也要格外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用现代治理思维来做好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尊重并统筹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考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高考改革还应与高教普及化的进程相适应,今后,上好大学的竞争还会是激烈的,但应该缓和上一般大学的竞争压力,要逐步推行注册入学制和其他更加灵活的制度。
  刘海峰:未来的高考制度是在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随着诚信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会不完全依靠考试分数录取,而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恢复高考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所以,高考是人生中难得的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应当珍惜。
  虞立红:今年是“新高考”后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到明年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进一步试点,要在实践过程中稳扎稳打。试点后应当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调整性措施,少走弯路,平稳推进。对于高水平的大学来说,要在构建丰富多元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同时,坚持对公平和卓越的追求。(记者 赵婀娜)
责任编辑:& 高考恢复四十年:最卓绝的《苦战》大庆吃喝玩乐资讯高考恢复四十年:最卓绝的《苦战》历史的长河,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站出来,为一批人打开了新天地1977年8月,教育部关于“维持‘**’中推荐上大学”的方案已经送到了中央。虽然对于“推荐上大学”的招生办法,许多人都不认同。但是1971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中,由***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这一招生办法早已成为金科玉律。好在,终于有人敢站出来,打破坚冰了。1977年8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与会的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揭露“推荐上大学”这一方案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虽然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想要维持旧方案,但是***主席选择了支持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来不及改变,那就推迟今年的招生时间;方案已经上交中央,那就立刻把报告追回来!***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最激烈的竞争,最卓绝的“苦战”1977年,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纸笔。10年的艰辛、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当年的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我的心飞向***纪念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等高考作文题,充满力量和希望,也不乏对过往的反思与警醒。1977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是:《苦战》。当年叶剑英同志说过:“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对于那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这确实是一场“苦战”!当年全国共有570万考生参加了高考,最后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达29:1,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高考,让广大的知识青年重新看到了希望,高考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1977年高考江苏准考证,严小沂1977年考入现在的对外经贸大学,曾担任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司局长。要考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看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坐在南京师范大学行政楼的办公室里,窗外茂盛的树叶,时常让宋永忠想起小时候看护玉米地时的场景。因高考走出农村的宋永忠,在南京师范大学,成为第一个数学硕士,34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破格晋升为教授,44岁任校长。54岁至今,任职党委书记。世代务农的祖辈,原本让宋永忠笃定这辈子走不出农村,1975 年高中毕业后,他把没舍得扔的课本和作业本,用麻绳吊在家里的横梁上。直到1977年,报纸上刊登了高考信息。宋永忠将吊在房梁上两年多的高中书本拿了下来,掸掉上面的灰尘后,却很快又陷入疑惑,& 不知道考什么,不知道该选文科还是理科,不知道能考哪些大学 &。但他看到未来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那会没有什么复习资料,除了看高中课本,我就跟上复习班的同学借复习资料看。& 所谓复习资料,也只不过是借到的一张试卷。一个陌生的符号,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在数学领域,那是虚数单位 &i&。因为此前完全没有学过虚数,宋永忠一度失落,& 这是人家湖南的试卷,我们连学都没有学,还怎么考?&但他依然复习到 12 月底全国高考的前一晚。& 那一晚,我和同学住到了沭阳县城,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进县城。晚上看到的一个题目,第二天还考到了。&多年以后,宋永忠仍能记起当年的考试科目:数学、语文、理化、政治、外语。供销社里走出的 江苏第一位文科高考状元从1967年到1977年,童星在扬州市宝应县作为知青下放近10年,他抛却了考北大的梦想,甚至认为自己会在农村待一辈子。1967年下乡,童星独身一人带着弟弟在宝应县乡下干活,他当时根本不认为自己读到高中的学问有什么用处。 “最苦的时候就是下地耕犁,踩着一脚的玻璃瓦碴犁地,经常是两条腿都是血淋淋的。”回忆起知青的日子,他感慨万千:“当时真觉得自己很没用,读了一肚子的书,却什么都不会做。”1977年国庆节后,童星在县委办公室翻一摞党报时,看到了一条恢复高考的消息,这条消息让他回想起高二时憋足了力气想考北大的梦想。1977年12月,童星和**十年积累起来的570万考生齐齐坐到了考场里。 1978年春节后,童星刚刚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江苏省高教局副局长突然造访,又是找他谈话又是勉励他学习,童星当时怎么都没想明白为什么副局长独独对自己这么关心。后来他才知道,当年400分满分的试卷自己一下拿了386分,成为了江苏高考改革后的第一位文科状元!童星不想对“命运”发表什么看法,但是他相信在他29岁的时候,小平给他带来的,是一个更能发挥他价值的机会。在高考恢复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高考制度?这在中国或许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但1977年恢复高考的政策,作为拨乱反正的风向标,表明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更带动了整个国家由乱而治。人心向学、人心思治,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走上正轨。恢复高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领导说了您点个,小编的工资涨五毛!留个言涨1块~爱我你就亲亲我?南大/南师大*上文中可能提到的店不是该店快来第一个点赞吧~写评论发布热搜好文隐居深山,引来20万人看她喝茶晒娃<span class="num" data-v-668b你见过200斤的92后时尚博主吗?<span class="num" data-v-668b这个冬天...你敢和他一样去极地吗?<span class="num" data-v-668b教练与女学员聊天记录曝光 劲爆!<span class="num" data-v-668b朱茵、陈红绝色照片,原图居然长这样?<span class="num" data-v-668b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用户举报热线: | 单位: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492号与专家对话谈恢复高考 四十年多少人生在改变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对话嘉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瞿振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 虞立红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从1977年到2017年,40年间数以亿计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高考的恢复,对于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记者日前对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虞立红,探讨40年来重要的高考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政策节点,回顾高考改革完善的步伐,及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恢复高考、招生并轨、高校扩招、“3+X”……招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记者:您认为高考恢复40年来,最重要的政策节点有哪些?
瞿振元:毋庸置疑,首先应提及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起点,正常的教育秩序自此重新建立。之后,1985年5月召开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明确了将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改变计划体制把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再之后,1994年到1998年,实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完全免费教育,而是形成了成本分担的新机制。再之后,就是1999年的扩招,从此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大众化的门槛。现在我们预计在2020年前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阶段,我们还推出了网上录取等多项改革。本世纪初以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打击高科技作弊,不断推进“阳光招生”,实施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向农村倾斜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关重要,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迈向纵深,朝向公平与科学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刘海峰:40年间,有很多高考制度的改革举措可圈可点。除了最重要的1977年恢复高考,我特别想提及的是1994年,直属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率先试行招生“并轨制”,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及委托培养、以自费生为主的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原先由国家统包的模式。在此之前,上大学是包分配和免费的。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准干部”,是“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改革后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了,看似是大学生失去了“保障”,但实则给学生带来大量自由选择的空间。还有就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和“3+X”改革,语文、数学、英语是必考,X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探索之初,各省“X”选择各不同,改革之后,广泛选择“3+文综/理综”模式。此后,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虞立红:恢复高考后,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改革阶段:从1977年到1984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5年到1998年的改革探索阶段;1999年到2013年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大改革阶段;2014年至今的综合改革阶段。其中,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着分水岭的意义,明确了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抓手,冲破高度计划体制的束缚。而世纪之交的大改革,举措多、力度大,包括“3+X”科目设置改革,探索一年两次考试、增加春季高考,实现计算机网上录取等。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的革命性变革,为实行平行志愿、一档多投、确保招生公平、公正,提供了技术基础。
为校选材、为国育人、维护公平、改变命运……制度变迁体现理念进步
记者:如何评价40年来这些高考制度改革完善的积极意义?
瞿振元: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满足了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本建设的主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这个氛围对国家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很多制度的变化,也折射出理念的变化与进步。比如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至6月,取消了对于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等等,背后都是思想理念的变化。教育是重要的基本人权,取消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体现出对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尊重,这是思想进步的体现。
刘海峰:40年来,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入高校读书从少数人的机会扩大为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都可以享受的权利。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左右,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省份增加了近20倍。从考试难度来讲,高考恢复之初,简单的题目就能满足区分人才的需要,可今天高考难度已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高考有着以考促学的功能,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得以迅速恢复和提高。此外,40年来,以考生为本、以人为本的趋势十分明显,包括考试时间、年龄、标准化考场,以及考场秩序维护等,都有更加人性化的体现。如果说,高考制度本身是在变化的,那么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始终未变,这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与根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避免高分落榜等制度设计,都是以公平为核心的考虑。高考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相始终,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重任。
虞立红:恢复高考首先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让无数年轻人改变命运,让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考也是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给无数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丰富人生提供了可能。
注册入学、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核心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
记者:对于未来高考制度的完善,您有怎样的期许?
瞿振元:人们往往将高考只看做教育的事,实则不然。可以说高考是教育与社会连接的界面,又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界面。与高考相关的利益主体很多,处理高考改革问题,应该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核心问题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高校不能仅从选材角度出发,不考虑公平,而社会也不能仅从公平角度出发,也要考虑高校选材的需要。选材就要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的规律,也要格外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用现代治理思维来做好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尊重并统筹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考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高考改革还应与高教普及化的进程相适应,今后,上好大学的竞争还会是激烈的,但应该缓和上一般大学的竞争压力,要逐步推行注册入学制和其他更加灵活的制度。
刘海峰:未来的高考制度是在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随着诚信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会不完全依靠考试分数录取,而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恢复高考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所以,高考是人生中难得的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应当珍惜。
虞立红:今年是“新高考”后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到明年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进一步试点,要在实践过程中稳扎稳打。试点后应当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调整性措施,少走弯路,平稳推进。对于高水平的大学来说,要在构建丰富多元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同时,坚持对公平和卓越的追求。 分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恢复高考40年:那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高考|四十年|回复_新浪教育_新浪网
恢复高考40年:那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40年后的2017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陕西有近33万考生参加。
  40年来,通过高考,有2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甚至精英。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拨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且改变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高中毕业下矿当临时工
  现在是一家公司老总
  人物档案
  蒙进喜,男,59岁,籍贯陕西澄城,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北京林业学院(现(,))。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人造板机器厂、陕西省木材公司、陕西省物资贸易中心工作,曾担任海南省台资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台湾同胞投诉协调中心主任等职。
  因机构调整,2000年下海经商,现任陕西恒源装饰配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物语录
  小学5年级时,我悟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问题,总结规律并纳。这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坚持至今。
  “明年就60岁了,退休后,想回家乡做公益事业,办教育。”日,西安城南,在夕阳余晖映照下,蒙进喜笑着回首往事,“40年前,要不是高考报完名患了一个月伤寒,成绩会更好,说不定会考到北大、清华。”
  蒙进喜出生在澄城县庄头镇蒙家村,从小就禀赋聪明,学习优异。还在上小学5年级时,无师自通,他将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即使数学考百分也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将试题重做一遍,琢磨出至少3种不同做法,然后甄别其中最快捷最好之法。
  1973年高中毕业后,瘦小的蒙进喜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到煤矿和硫磺矿先后当矿工。尽管是临时工,但他干活踏实认真。1977年10月的一天,他刚从矿井上来休息,听到矿区大喇叭说马上要高考了,这消息如春雷,让他和许多人震惊继而喜出望外。
  “当时情况非常特殊,一本书都没有。”蒙进喜说,课本早送人了,高考报了名,就在准备复习时,他突然身患伤寒。距高考仅有20天时仍未痊愈,只好找出以前的学习笔记,咬着牙带着病痛复习。
  高考前一天,病痛让他无法入眠,索性爬起来复习,直到高考当天凌晨三四点才睡着。
  日高考第一天,首场考数学,蒙进喜因身体原因昏昏沉沉地想放弃,后在同学劝说下坚持参加考试。结果,因身体缘故,几道大题原本会做却错了。一整天,他心里很难过。高考第一天结束,天黑才回到家,他简单吃碗红苕面条就上床休息。第二天稍微有了精神参加语文和理化的考试。
  时过40年,提起当年的作文题《难忘的一天》,蒙进喜仍不假思索记着开头:“今天,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考场参加高考时,内心激动万分。高中毕业后,我从来没有想到,还能有今天这个机会考大学。没想到党和政府能给我们这批年轻人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有机会成才……如果考上大学我就有机会深造,我的命运跟随国家命运将改变提升……”
  1978年春天,蒙进喜踏上北去列车,第一次到了首都,踏进了当时的北京林业学院的大门,成为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
  下乡插队在砖瓦窑干活
  现在是著名评论家
  人物档案
  李国平,男,57岁,1977年高考生,录取院校:(,)。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陕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文社科领域顶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人物语录
  高考大军中,我不是突出者,更不是优秀者,仅是幸运者。我感念中学时代的好老师。因为初、高中打下的基础好,我注重学习读书、积累深厚。
  人生有盲点,要不断地学习。高中时代是人生理想的萌芽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大学生活能助理想的翅膀变成现实。
  李国平出生在陕西泾阳。1976年元月,高中毕业一年的李国平作为知青在本县云阳公社樊尧大队插队。云阳是吴宓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家乡,民风和文化底蕴浓厚。
  李国平和来自咸阳、西安等地的知青一起在砖瓦窑场干活。
  “作为当年高考知青,我至今感念我所插队的生产队,”日,在省作协办公室里,燃起一支香烟,李国平的思绪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回到40年前。
  当年生产大队支书、大队长对知青们都很宽怀。高考前一个月,知青们不用再在砖窑场干活,可回家复习。
  日,李国平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赶了30里路,到了云阳考点考场参加高考。
  李国平笑着说,当年填报志愿时,因为不太懂专业,第一志愿报的是(,)图书管理系,在当时全国仅有两所高校设有此专业,除了武大,就是北大。因喜欢读书,误认为考上图书管理就可常在图书馆看书了。
  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国平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新生,这是他的第二志愿。当年中学同校6个班300多人中,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李国平始终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1978年春,李国平走进了西北大学校园,当时同班71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自己和其他4名同学年龄最小只有18岁。
  李国平自己也没想到,6年后,自己会走进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成为《延河》编辑部编辑,更幸运的是,与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同事。
  贝弗里奇曾说过:“成年人上升高度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下基础的一半。”李国平阐释,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做事的积累有多么充分,就能决定自己在未来上升空间有多大。
  小编提醒:
  高考分数不高却能进好学校,现实吗?其实家长和考生缺的只是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已,高考志愿专家长期活跃在高考志愿填报第一线,接触过无数的考生和案例,不同的分数分别有怎样的发展方案,选择哪一种对考生最有利,专家非常了解。借助志愿专家指定的完美,是考生展翅高飞前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礼物。新浪搜罗志愿填报经验丰富的专家,经过严格审核,组成新浪,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强大助力。
  咨询电话:010-(工作日10:00-18:00)
  微信咨询:高考志愿通(微信号:gkzyt_sina)
扫描添加高考志愿通微信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3199人已测试
88285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恢复高考40周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