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学心理学 论述题论述题:结合实际经验,论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意识: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清醒状态。
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有多种心理现象组成,包含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下的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观察法:实际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的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其中个体心理结构又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意义何在?
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习条件,
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第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的,并且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第三,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按其研究情境与真实教育情境的相似性,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按是否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按照其获得资料的量化程度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来源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和个案研究;按照问题来源与假设的种类,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
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有序变化。
2、 认知发展:
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又称人格发展,即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品质,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感情,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
4、 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即个人对自身的自觉的观察系统。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依次而有序地进行的,例如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这些阶段不能逾越,整个阶段有自身的特点。
智力: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罗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核心是思维力。
智商:心理学家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智力商数,并创造许多量表来测验个人的智力水平。
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情境,经验和成分三种亚智力组成,而成分亚智力又由元组成,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组成。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由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上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教育意义:扩大了传统智力概念,对学校教育实践有重大影响。他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智力发展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对我们承认人的各种智力观并发现和培养人的各种智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0、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他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个危机,个体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顺利地发展健全人格,否则,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1、年龄特征:又叫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12、最近发展区:儿童智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13、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
14、形式运算阶段:指11、12岁后,儿童进入中学他们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其思维已经超过了对具体事务的依赖,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答: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高度发展并日趋完善,具备了较强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大学生能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他们正处于创造最佳年龄(20-45岁)的准备阶段,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较好的创造能力,他们从事小发明小创造,其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更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思维品质上,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都已完善发展。
面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复杂和艰深,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和应用。
&结合实际阐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育中应如何“动之以情”?
答:特点: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
情绪丰富而复杂;
情绪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特点;
情绪具有文饰性;
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教师如何动之以情: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施爱于细微之处,意料之外,批评之时,困难之际,关键之中,教学之余。做到动之以情,真真做到教书育人。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大学生运用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放松调节法等,以使大学生情感健康发展。
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自我教育?
答:特点: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也开始全力地探索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但情感上有两极性和文饰性;在自我调控方面,大学生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基本倾向是奋发向上,独立意识及反抗意识上升,但毅力尚待加强。课本46页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高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照准参照系,多角度地客观认识自我,以消除自我认识种的片面性和模糊性;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大学生发掘长处,发现和创造优势,指导他们在开发自我时对自己能有辩证的发展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高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指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挫折和问题;引导大学生努力自我完善,引导大学生按社会要求重塑理想我,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4. 简述皮尔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尔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教学中如何运用维果斯基的认识发展观。
内容: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有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运用:教育主要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潜在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
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较完整;2.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但情感上有文饰性,自尊心强烈;3.在自我调控方面,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能制订相应的目标与计划。
第三章 学习理论
学习:学习是有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接受学习:是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与发现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内化,学生将之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布鲁纳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收集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学习方法。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含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只能做到数字符号表面联系的学习。
试误说:有成联结说,该学说的首倡者是桑代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顿悟说:格式塔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突然领悟的过程,而非盲目的尝试。
正强化:通过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在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的情况下有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机理: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程序教学:是把教材内容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近、依次地学习。
观察学习:由班杜拉提出,又叫模仿学习、替代性学习、间接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以及动机过程。
知识的同化:是把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重组、修改、扩充、深化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有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一、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二、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地保持的。三、经验或练习是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桑代克的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一,内部因素,1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和特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2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二,外部因素,1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学生集体气氛、集体规范、集体目标,教师特征(教师期望、人格特征、监控能力等)。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
1、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5种,(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显然具体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各有差异,但都包含在这五种结果之中。加涅要求每一门学科都要提出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标有直接指导意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他是公认的学习分类权威。
2、 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纳金纳的强化理论其意义是对教学有指导作用,1、强化可以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强化的作用是增加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叫反应发生概率。要想增加反应的概率,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2、强化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没有已知刺激的条件下,有机体先做出自发的操作反应,然后才得到强化物的强化,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3、强化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求知”。
4、强化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要运用强化规律,①要遵循普雷马克原理,运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参与不喜爱的活动,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中要及时强化,要用小步子反馈来塑造行为。③教学重要注重反馈,开展程序教学。)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使师生明确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由概念原理等构成的,
教学要遵循结构性原则,教师要用最佳结构进行教学
要有条不紊的陈述问题或认知结构
根据学生经验水平组织教学。
4、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除了经由条件反射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超越可以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社会行为的学习,解释了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人的社会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要言行一致。要适当的利用奖惩和替代强化。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什么独到之处和意义。
答:独到之处:它具有①独到的学习观—学习时一个受学生已有知识影响的独特的双向建构过程②独到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之外,他的意义来自于建构③独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头脑空白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依据已有经验的主动建构者。④独到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教学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需要增进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布鲁纳的理论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答: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④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动机: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奥苏伯尔指出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耶尔克斯——多比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强烈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要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在好奇心和探索周围花茎的倾向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要求和理解的需要,一种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营地相应地为的要求。
习得性无助:一种由一系列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1、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
答: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为报答父母,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谋求好的职位,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等)。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学习动机于学习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2.学习动机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3.对于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绝对是必要的,4.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2、简评几种动机理论的意义 。
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力量的作用,是学校运用表扬与奖励,目标与反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局限性是过分强调了外部力量,忽视甚至是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成就动机理论强调成就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例如任务难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展和实现,因此自我实现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同时,他们也可以因为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阻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实现。
成败归因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认识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不仅指出结果预期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强调效能预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自我价值理论提出了能力高的学习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而这些现象又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将值得教师深思和反省。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源。因此,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学习动机行程中的作用(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三)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心环节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成就的需要。(一)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大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但是,要是他真正成为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促使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五)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不能过多地进行竞赛,采取适当的竞赛方式,增多获胜的机会。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谈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另一类是成长需要,是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感到自己在学校不被教师和同学尊重,或者家庭破裂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
结合卡芬顿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努力学习。
卡芬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学业成功可以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产生价值感,而成功又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这样,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又得不到成功的情绪下,要维持自我价值感,而同时又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也不认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就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用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
维纳的归因理论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内容: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那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继续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反之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原因,如能力,那他就不会再努力学习了。
意义: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地阐述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 学习迁移
1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影响的方向和顺序,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和水平,可以把迁移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成分说,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为只有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产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大。
学习定势:学习定势说认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同类或相似课题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
共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概括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的时候,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越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利用各学科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使之产生迁移,如数学学习可以对物理学习产生迁移,但也要防止负迁移。
概括说认为迁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系统地整体地把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评价现代迁移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答:迁移的作用:1.它是有效学习之保证,2.是教学目的之所在,3.是培养能力之前提。
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是对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解决课堂学习迁移有很大帮助。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两种技能之间有共同的产生是则迁移可能发生,从而弄清楚了程序性迁移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学,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为了使大学生有效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促进迁移的理想方法,积极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的原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还应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景越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景。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得最有效方法。因为学习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或改造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高低对学习迁移效果有直接影响。三、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种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要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感。这样在学习中才会有助于迁移的实现,相反,就会出现负迁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