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除以4等于几成几5等于9,84-75等于9,列成综合算式是?

75-30=45,45÷9=5列成综合算式是_百度知道
75-30=45,45÷9=5列成综合算式是
75-30=45,45÷9=5列成综合算式是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道题这样算(75-30)÷9=5 就是这样的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75-30)÷9=5,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75-30)&#这个就是综合算式
(75-30)÷9=5
(75-30)÷9
(75-30)÷9
1条折叠回答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没相 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 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重难 点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 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有多少存 款? 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 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500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万千百十个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 实在声国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 →数位 →计数单位教学过程 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 2000 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现在老师提供几个 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 治区的人口数据。 (1) (2) 投影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 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 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 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 投影出示图例:老师:3819000 这个数有多大呢? (2) 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 10 个一千。老师:10 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 10 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 10 向前一位 进 1,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 10 个一万。老师:10 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 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 计数器上显示”亿”。 (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 ① 认识数级.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 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②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 :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 每死个数位为一级 .最低一级是个级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 , 万 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5) 认识“数值”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 8 页练习一的第 1 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 级划分的认识. 2. 课本第 8 页练习一的第 3 题 四、课堂总评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二)课 时教学目标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 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 展学生的数感。3.培养合作,探究精神。重难 点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 0 的读法。准备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 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从和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 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 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 个级的数的读法. 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08 105 120 3025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 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万 千 百 十 个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 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2496. (2) 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 ① 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 比较
和 2496 在数位上的区别。
含两级的数, 其中的”2496”在万级, ”0000”在个级, 2496 是个级上的数。 ③ 启发:引导
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 表示 6 个万 4 表示 400 个万 9 表示 90 个万 2 表示 2000 个万读作: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 数的读法。 ④ 讨论:2496 与
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 “2496” 不讨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 ”,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 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 1。 ⑤ 即时训练. 读一读: 00000⑥ 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饿数(可以缓出分级线);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 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 6407000. ① 引导观察 6407000 与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 不同点 : 6407000 个级上有 0 个级上是 0. ② 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 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 ;先读万级上 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板 书 : 640 ┆ 7000 读 作 : 六 百 四 十 万 七 千 .( 万 级 上 的 数 是”640”, 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 , 在添上 ” 万 ” 字, 然后再 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着读个级上的数. ④ 即时训练. 读一读:0 256050(4) 每级中见有 0 的数的读法. 写出
① 讨论,尝试读法. ② 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 启发:每级中间有 0 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③ 即时训练. 读一读: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 0(不管是连续两个 0,或是 3 个 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 0 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5 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 8 页第 2 题 3、课文练习一的第 3~5 题。 四、课堂总结。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内数的写法课 时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重难 点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 0、写几个 0。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准备实物投影 一、旧知铺垫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0 0 教学过程400 (1)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 数的读发.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1)出示 9650,学生读: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 (2)出示”7080”,学生读:七千零八十”. 擦去” 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 (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体会. 学生可能回答: (1) 从高位写起, 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 ,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就写 0 占位. (2) 要注意含有 0 的数的写法.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一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 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 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 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 3. (1) 投影出示:语音播出:”2000 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 动. ① ② ③ 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 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 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 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 写数步骤: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万 万 万 ┆ 十 个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 问: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6850.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没有数怎么办?(用 0 表示或用 0 占位) 如果不写 0,就剩下”6850”性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 6850 后面写上”0000”,即 . ⑤ 读一读. 同样,把
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 (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 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 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 么? ( 同样 , 这也是含两级的数 , 万级上的数字是 ”3080”, 个级上的数字 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 0 表示,个级数位上要 用 0 占位.) (3) 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7 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 4 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教师奖品,全班校对. 2.课文第 7 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 ,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树感,感受数 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 6 题的一、二排 四、总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能正确地,熟练地读, 写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数感.重难 点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 0 的树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准备课件 一、基本练习。 1、 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教学过程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2.练习一中的第 12 题. 要求:(1)先读一读:,)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八十六万零一百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 ,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 ,判断进行连 线?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1)一百五十万三千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 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 级含有死个数位.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万级个级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 14 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课本练习一中第 9 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比如第(1)小题. 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 (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期于各个位写什么数字? (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一的第 10.12.13.15 题. 四、小测:课本练习一的第 11 题 五、总评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比较大数的大小课 时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 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轰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重 难 点教学难点: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准备课件 一.旧知铺垫 读出下面各数.
0000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 (1)读一读:400000 读作四十万 4000000 读坐四百万 (2)回答问题. 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 4 个十万) 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 4 个百万) 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 (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 , 你能否一下字看出这两个数谁大 谁小?你怎么想的? (4) 比一比 (5) 700000 和 9 和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出示: 6500000 和 5600000 问: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 问: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读数 .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雨五百六十万 .(两个数 的最高位都在百万位,一个是 6,一个是 5,6 个百万大于 5 个百万.) 引导探索:可是 5600000 中的第 2 个数字是 6.而 6500000 的第 2 个数 字是 5,6 比 5 大.我说 5600000 大雨 6500000 行不性?为什么? 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 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 小. 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3306558 和 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3.教学例 4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 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的位置; 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2)问:你去过这些省吗?看到了什么?给同学做个简单介绍 (3)幻灯出示各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 , 教师先对这些文化名胜作 简单介绍,然后再呈现各省的面积数. (4)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5)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 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 ,学生根据位数大雨位数少的数 ,很容易 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 和新疆 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我诶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 0000 (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饿位数相同,就从最高 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为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7)同桌合作,强化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 6 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它们的面 积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1. 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出问题:根据面积打下 ,将这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七位数的有:1100000 六位数的有: 000 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先出现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个七位数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比较的? 提问学生回答比较方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叫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林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七位数: 六位数:000&454800 正确排列: &000&45480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 13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树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 法. 四,巩固练习(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二的第 1.2 题.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大数的改写课 时教学目标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 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 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 近似数. 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课件 一. 旧知铺垫:基本练习 二、讲授新课 1、)主题图引入教学例 5 (1),如图: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 个 白细胞:10000 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 (3) 明确告诉学生: 在生产 ,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 ,常常将万位后 面的 4 个 0 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 4 个 0,这样就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板书出示:500┆0000 个=500 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 4 个 0 省略掉,在 500 后面写上个” 万” 字.这样照样读 作:五百万个. (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教学例 6. (1)主题图引入 (2)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3)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4)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 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5)即时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强调写上”≈” 如:6 万 3 万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 14、15 页的”做一做”。2、课文练习二的第 3~8 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 时 改写复习课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 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 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 意识。 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 位的数。 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 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 的方法。(指名 1、2 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 单位的数。 0 万 1 万
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 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 6)。 2.师:“大约 130 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3.1=1 万 9 万 ≈13000=13 千 =1389 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 5,不满 5 就四舍,满 5 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课 时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 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 的数位顺序表。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数的产生。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 1、2、3、4、5、6、7、8、9、10、11 等是自 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0 也是自然数。 3、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 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 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 它多 1 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1.数位顺序表。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 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三、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上数的读法课 时教学目标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 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 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 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个性化修 改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 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 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通过学生读,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 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 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亿” 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 0 或连续有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 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 0 的读法: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读作: 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 1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6 40 0 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 0 读了? ?哪个 0 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 2 级的数和含有 3 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 2 人互相读读。1 人读 1 人 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 3 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 ①数中间有一个 0 或连续有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 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 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 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亿” 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④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 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 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亿以上数的写法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 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 0 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 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 方面的知识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 28 页第 5 题。 3.写数练习。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 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1.整亿数的写法。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 8 个 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 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 0 占 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 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 0 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 0 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 0 就写几个 0。 4.组间交流。 5.课本做一做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改写和省略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 “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 能够把用 “万” 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 “亿” 作单位的数。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2、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
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 1 亿立方米。 引导学生观察、 比较, 、 1 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 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 776 条,年客运量约 47 亿人次。你是怎样 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 47 亿人次,可以是 47 亿多也可以不到 47 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 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3.汇报,交流: ≈ 12 亿 (五入)
≈ 8 亿 (四舍)
元 ≈10 亿元 (进位)
元≈1990 亿元(进位)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计算工具的认识课 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 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算盘、计算器。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 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 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 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 具?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中国人发明算盘 计算机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算盘各部分名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 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 让学生看课本自学, 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 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用计算器计算课 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 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试试 ce 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 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 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 9999 乘 9 以内的自然数(0 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 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 9 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 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 30 页的第 11、12 题。 第 11 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1 亿有多大(活动课)课 时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重 难 点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 1 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 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课 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 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 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重难 点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复习如何分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 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 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 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 如: 五百二十一万 (521 0000) 3. 师: 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 ()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 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9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 2 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万 127 =127 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 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万 2 ≈3 亿 35
≈35 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 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 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 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表, 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 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 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 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 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填空。 ⑴10 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 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 亿)。 ⑶ 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 100 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 7 个十万、6 个万和 3 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 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 8,万位上是 5,其它各位上都是 0,这个数是 ()。 ⑺1 个百万是(10)个十万,1 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 百万是一亿。 ⑻在 4 和 6 之间填上(5)个 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 最高位上的 3 表示(3 个千万),中间的 3 表示(3 个 十万),最后的 3 表示(3 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 最低位上是 1, 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 6, 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 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 万 ⑶9□000≈9 万,□里最小填 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 ⑸404040 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 元=( )。 A、135 元 B、1350 元 C、1350 万 D、1350 万元 ⑵读 5000505 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 207,个级是 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 20000 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〇356 万 二、按要求写数。
吨=900 亿吨 810000 千克=81 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 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2000000)+(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 2、7、0、3、1 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73210) , 最小的数是 (10237) , 约等于 7 万的最小的数是 (70123) , 约等于 3 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 5、4、7 和 2 个 0 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4,7 ⑵读两个零:5,7,4 ⑶一个零也不读:5,7,4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课 时教学目标 重 难 点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检测,以便查漏补缺。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公顷和平方千米课 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 1 公顷的 实际大小,知道 1 公顷 = 10 000 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 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 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 验。重 准难 点 备认识 1 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 吗? ①我国土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 2 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 1 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 56 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为 1710 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 占地 290 公顷,大约 3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 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 占地 100 公顷, 那最大的有多大呢, 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 4400 万平方千米。 ??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 1 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 1 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 1 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 (二)认识 1 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 1000 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 1 平方千米。约从我们学校到新 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 1 平方千米和 1 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 1 平方千米大,因为 1 平方千米边长是 1000 米,而 1 公顷边长是 100 米。 2、昨天我们大家已经到操场上了解了 1 公顷的大小,我们知道 1 公顷是 10000 平方米,而 1 平方千米是 1000000 平方米,那么 100 个昨天我们看到的 1 公顷 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 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 5 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藕塘中心小学的面积才是 1 平 方千米呢?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 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 平方千米=100 公顷=1000000 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无锡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 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 7 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 5 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 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4、出示你知道吗? 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洋的面积最大,哪两个洲的 面积差不多。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料也有所了解, 希望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课 时教学目标 重 难 点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检测,以便查漏补缺。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认识垂直和平行课 时11、、12、教学目标重 准难 点 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 行、垂直。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 谐发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 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 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 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 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 相交:教学过程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 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 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 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 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 90 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 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 垂足。 6、生齐读 P65 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 (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 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 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 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 2 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 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 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 有什么关系? 5、P68 练习十一第 3 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 生上台展示)。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 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 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 念。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 的垂线课 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 2、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1、巩固所重 准 难 点 备教学过程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 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 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 提 问 : 两 条 直 线 相 交 成 几 个 角 ? 2 教 师 标 出 ∠ 1 、 ∠ 2 、 ∠ 3 、 ∠ 4 。 1 3 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 4 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 变化?其余 3 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 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 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 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 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这两条直线就 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二、新授: 教学垂线的画法。 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 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尺在 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 (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教师演示: 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 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 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第三 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 是原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 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另 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 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 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 A 点向这条直 线画 4 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 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 的垂线? 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 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 线段中,垂线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 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P68 练习十一第 4 题 画一画(1)过 A 点画直线的垂线。 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画一 个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 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法。 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 3 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 导。 四、全课小结 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 线的交点叫做什么?2、从直线外的一点引向这条直线,可 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3、 什么叫做距离?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 6、7、8 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画平行线、画长方形课 时11、、 教学目标 12、 13、 1、巩固所重 准 难 点 备●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 ●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教学过程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 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 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 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 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 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 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 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 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题 3-2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课时 1教学目标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埋下伏笔。 3、 在估算过程中, 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重 准难 点 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 47 页的第 4 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 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 48 页的第 5 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 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教科书 48 页的第 6 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教科书 48 页的第 7 题。 1、读题,理解题意。 “买 3 棵送 1 棵”是什么意思?(付 3 棵的钱, 得到 4 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 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3-3 笔算乘法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 难 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152 × 2= 231 × 4= 321 × 2= 415 × 3= 298 × 3= 523×3= 2、 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 145 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 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 425 ×36 = 237×82= 2、练习七的 1、2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3-4 笔算乘法练习课时 1教学目标1、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 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重难 点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思考: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 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思考: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 个班,每班 144 本,还需要留 40 本 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 806 人,照这样计算,放映 32 场共有观众多少 人? 3)有 8 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 24 人,站了 12 行,共有多少人? 4) 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 每种 3 套, 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 数学大全每套 18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 8 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 18 看成了 15, 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 12、13 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3-5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 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 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40×72= 40×72= 40×72= 20×20= 4 0×90= 502×7=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 千 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 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 160×30= 问: 写竖式时, 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 0 的个数? 160×30= × 30 ————— 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 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 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 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 53 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 1、2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题 3-6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时 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 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 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 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 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 1 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 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 60 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 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225 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 110 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 500 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 340 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 15 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 120 米/分,小强每 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 8、9 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题 3-7 积的变化规律课时 1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 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 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 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 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 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 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 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 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 4 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 9 的 1-——4 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 ÷2)= 105×45= (105÷5)×(45×5)= (105×3)×(45 ÷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 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 扩大到原来的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 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3-8 乘法估算课时 1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 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 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 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 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 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 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 592 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 108 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 1328 千克,大约是( )千克。 2 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 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 走了 252 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 米 b1200 米 c1500 米 3 沙坪小学有学生 612 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 19 所,全乡约有多少 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 17000 千米,如果他每天飞 780 千米, 20 天能飞 到吗? 4、第 62 页的 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 63 页 8、9、10、11、12。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3-9 练习课课时 1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 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 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 的能力。重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 62 页的第 7 题。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 人参与。 2、教科书 63 页的第 8 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 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 63 页的第 8、9 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 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2 × 18 = 216 (12×3)×(18 ÷3)=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 的讲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 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 63 页的第 11 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 都看作 400,因此 400×30=12000(千 克)或(400×3)×10=12000(千克)。 用笔算, 430+380+407=1217 (千克) , 1217× (30÷3) =12170 (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 406 看作 400, 因此 400×30=12000(千克)。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 谁来说一说。课后反思课时编号3-10课题整理与复习课时1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 准难 点 备一、整理知识教学过程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二、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内容2、讲解基础训练易错题 三、归纳小结课后反思课时编号3-11、 12课题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课时2教学目标 重 准 难 点 备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检测,以便查漏补缺。教学过程第三单元试卷检测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题 期中复习一课时 111、、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复习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 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重 难 点1、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 正确熟练地计算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 个一万是十万 10 个十万是一百万 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 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 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 1、2、3、4、5、6、7、8、9、10、11??都是自 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0 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 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070 、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5、求近似数 1) 6000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 ○020 ○ 0 6309607 ○ 、用 6、3、8、9 和 5 个 0 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 2) 最小的数 3)一个 0 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 0 的数 5)要读出 2 个 0 的数 6)约等于 3 亿的数 7)约等于 10 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期中复习二课时 1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 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乘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重 准难 点 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有 26 条船,每天收入 780 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 15 条船, 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总复习 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题 期中模拟测试 对半期知识进行总结,以便查漏补缺。课时 2教学目标 重 准 难 点 备教学过程一、期中模拟测试二、试卷讲评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重 准难 点 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 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 空间观念。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 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 么共同特点?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 由四 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 四边形) 教师提问: 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是四边形的? (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 每个图形的对边怎 样. 其余学生用三角板检验课本 151 页 3 个图形的对 边.然后再用尺子度量一下第组对边的长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 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 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 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说明: 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 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 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 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 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 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 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 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 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你能举出实际 例子来吗? (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 这 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平 行四边形的底. (2) 找出相应的底和高 继续演示课件 “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 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 B 点画高,它的底是 CD;从 D 点画 高,它的底是 BC.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 形”出示底和高 教师说明: 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 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 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 但通常是从一个 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 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同学动手画 71 页“做一做”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 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 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 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 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 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 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 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 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集合图(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数一数下图中有( )个平行四边形.(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 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 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长、正方形也具备平行 四边形的特点所以长、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布置作业 1.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 在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中分别画出两条不同的高.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课时 梯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 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 步的创新意识.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整理 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一) 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 3 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1、巩固所重 难 点准备教学过程 么? (梯子) 这就是梯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 (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梯形 (1) 出示图形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梯形实物 图 教师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 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 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 144 页此 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 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演示课件“梯形各部分名 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 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 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 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 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 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 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 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 对折一下, 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 (两 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板书)它是梯形的一 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关系图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 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 是两组对边平行, 其中包括有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 3 高为 3 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 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 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每种图形有几个?(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1.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课后反思 课时编号课 题课时 复习 2教学目标重 准难 点 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 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与复习,使所学的知识 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过程一、 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课前让学生对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上课以后小组 交流。 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 小组内交流 (2) 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教师板书。 师: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 知识结构网络:垂直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 的整理和复习 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 形。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四边形 梯形二、 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该用 什么方法检验呢?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的例 子? 2、复习画垂线和平行线。 画一个长 5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 画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3、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画出它们 的高。 让学生来说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以及他们的联 系和区别,并让孩子们说说在画高时注意什么? 三、 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画出它们的 高。2、给下面每条直线作两条垂线。看一看这两条垂线有什么 关系?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2)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平行四边 形。( ) (3)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4、想一想,选一选。 (1)、长方形是特殊的( )。 ①梯形 ② 平行四边形 ③方形 (2)、 在梯形中,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 ) 。 ①腰 ②上底和下底 ③高 (3)、下面图形中,4 个角的度数同样大的是()。(4)、用图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正确 的是( )。 5、在下图中,你能找出几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这几个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四、 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 了哪些内容。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课 时教学目标 重 难 点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检测,以便查漏补缺。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2、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 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重 准 难 点 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道应 用题。 生自由发言: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球分 给各个班级。如果用 80 个气球,要给每班 20 个,可以分给 几个班? 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 么想的? 80÷20=( )个 3、《做一做》练习 90÷30= 60÷30= 80÷40= 4、想一想:83÷20≈( ) 80÷19≈( ),这 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算 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 83÷20≈80÷20=4 80÷19≈80÷20=4 5、让学生自学 79 页(2)如果有 120 面彩旗,每班分给 30 面,可以分给几个班级? 120÷30=( )面,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6、想一想:122÷30≈( ) 120÷28≈( ) (二)反馈练习 1、《做一做》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三)深化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 1 题:小组间开展“夺红旗“竞赛。 并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 4 题:估算与口算结合,老师把题 目写在口算卡片上,采取抢答的形式。 3、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 2、3、5 题。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课时 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 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重 准 难 点 备教学过程1、口算。(你是怎样口算的?说出口算过程) 30÷10= 60÷30= 80÷40= 240÷60= 210÷70 300÷50= 270÷90= 630÷70= 2、口算。(完成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三的第 1 题)学生独立 完成后老师讲评。 注意:第一行的乘法算式是第二除法口算的思考过程。 3、出示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三的第 2 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 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还要记 住写答案) 4、出示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三的第 3 题。 提问:“限载 40 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编题,独立完成。 5、完成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三的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第一行的口算和 第二行的口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6、完成教材第 80 页练习十三的第 5 题 提问: “大约” 表示什么?为什么这道题要用 “大约” ? (因 为有的月份是三十一天,有的是三十天,还有的是二十八天 或二十九天, 为了计算方便, 都取三十天, 所以要用 “大约” ) 学生独立列式,老师讲评。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后反思课时编号课 题笔算除法(除数接近整十 数,商一位)课时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两种 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用“四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试商方法和调商的方法。重难 点准备 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 1、 30)600 40)95 80)382 选一题, 说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 30×6 50×5 80×4 40×6 90×5 70×3 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31 46 52 63 87 21 74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 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 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 “一本 《作文选》 多少元?” 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 84÷21。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 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 21 不是 整十数,怎样想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 84 除以 21 商 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 把 21 看做 20 来想商。此时应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 接着,有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 84 里面有几个 21,既要看 十位,又看个位。这道题中 84、21 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 就看出商 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一列数据除以1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