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及面对初中中考数学辅导?

新理念下如何理解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职责
新理念下如何理解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职责
09-02-06 &匿名提问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给数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中考是现行体制下初中数学的指挥棒,所以必将折射出课程标准的最新内涵和动向,同时中考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动力。我们知道,现行的数学中考题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题型,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重视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思想会给近几年的中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笔者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1 开放性问题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1 试比较下面两个几何图形的异同,请分别写出它们的两个相同点和两个不同点。  例如:相同点: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也相等。  不同点: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金华市2002年中考题)  相同点:_________;(2)_________  不同点:(1)_________;(2)_________  这类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研究固定结论,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很有益处。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放性问题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达到个性良性发展的目的。  2 操作性问题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利用户外测量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的活动等。新教材七年级已把实践操作纳入其中,如利用易得的包装盒,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  例2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三角形呢?通过尝试,列表如下:  (1)4根火柴能搭成三角形吗?  (2)8根、12根火柴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三角形?并画出它的示意图。  (2002年福建宁德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发现结果的准确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隔。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  3 应用性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管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总分第一,在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IAEP)的测试中也名列总分第一,但在简单应用题方面的得分率较低,仅据第九。另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半数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统计图,不会填银行票据,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与一次性付款的利息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校内外学做家庭理财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太少了。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考查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对应用性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  例3 哈尔滨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题)  这类题型旨在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历程,搭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即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本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函数模型,函数思想是最成功、最典型的初等模型之一。  因此,新教材带给了学生深广的发展空间,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数学建模将数学与应用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应该说是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佳径。  4 探索性问题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程标准从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主体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等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会“问题—探究—发现—推广”,这就把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在新教材中,七年级的代数式中已经把探索规律放入课程,数与式的规律寻找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  例4 已知:如图1,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E,EF⊥BD,垂足为F.我们可以证明成立(不要求证明)。若将图1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图2,AB∥CD,AB,BC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AB,交BD于点F,则  (1)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S△ABD,S△BED和S△BDC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  (2002年黄冈市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另外,如专题探索、图表识别和量化等在新教材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平常要注重研究探索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阅读理解题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重视发现、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灌输式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自学来获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因此,要对学生基础概念、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等的考查,可借助阅读理解题能很好地达到上述要求。  例5 阅读下面短文  如图3,△ABC是直角三角形,∠C=90°,现将△ABC补成矩形,使△ABC的两个顶点为矩形一边的两个端点,第3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出两个矩形ACBD和矩形AEFB(如图4),解答问题:  (1)设图4中矩形ACBD和矩形AEFB的面分别为S1,S2,则S1________S2(填:“>”,“=”或“<”)。  (2)如图5,△ABC是钝角三角形,按短文中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5把它画出来。  (3)如图6,△ABC是锐角三角形且三边满足BC>AC,按短文中的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6把它画出来。  (4)在(3)中所画出的矩形中,哪一个的周长最小?为什么?  (2002年陕西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手段,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迁移应用,善于联想猜想,借鉴创新,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 跨学科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科际联系,要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纪难题的有效方案。因此,数学教学也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通过在数学试题中穿插自然学科知识,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理科能力。跨学科问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考中会有所体现。  例6 我们知道,溶液的酸碱度由pH值确定,当pH>7时,溶液呈碱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若将给定的HC1溶液加水稀释,那么在下列图像中,能反映HCl溶液的pH与所加水的体积(V)的变化关系的是:  (2002年安徽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除了要考查学生函数图象上的一些纯数学知识外,还渗透了自然中的酸碱度的变化,同时突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突出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本质。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也将会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重视新教材、新理念,除了注重对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之外,还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试题,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拓展思路,会出现应用和探究能力,真正起到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的目的。总之,准确地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吸收新思想,将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助于研究数学中考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被社,2002.  [3]靳玉乐等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主编。新教材师资培养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已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访谈,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或困惑,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课堂探究性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问题.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教师角度看: ①课题组成员:刘 芳   何德良   蔡 华   张金根有利于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顺利推进数学课程实验工作。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课堂探究教学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综述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已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所谓“真实的学习环境”是指知识生成的环境要与知识运用的环境尽可能接近,这样学习的知识才是适用的、有效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探究教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其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鼓励及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美国在30多年的探究教学研究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探究教学模式.如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自由探究(Free Inquiry)、.学习环(The Learning Cycle)等.而对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博士在《有效教学--问题、理念与对策》的报告中又指明了: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核心是“ 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是:自主、合作、探索、反思.然而,实际的课堂观察表明:数学探究学习的成效不容乐观,在实施方式、手段、主动性上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倾向于将数学探究学习归结为数学解题的探究过程,而针对数学学科特点的探究学习及教学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在数学课堂里开展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3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4 研究目标和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新课程实施中探究性活动教与学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寻找探究活动中教师适度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点,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在其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形成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探究,提高探究能力。研究原则主要体现:活动性;情境性;协作性;指导性。5 研究的过程与策略5.1 自主探究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初中实施数学新课程的情况,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课题组成员与各县(市、区)初中数学教研员进行了三次课改调研(日至13日到衢江区廿里中学,小湖南学校、实验中学调研;日到江山廿八都初中调研;日到龙游小南海初中调研).调查对象以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为主,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实地观察、随堂听课、查看资料等方式,重点调查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情况,目的是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关于开展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问卷共设计了27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对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九个要素(包括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主性;学生对教师探究教学的看法;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适应性;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直接影响课堂探究教学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探究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如随意探究,忽视内容的可操作性;花样探究,短视探究的实质性;崇尚探究,无视接受学习的优越性;曲解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讲授多,探索少”;二是“问答多,思考少”;三是“统一多,个性少”;四是“形式多,实质少”;五是“合作多,交流少”.对此我们通过实践与思考提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5.2 探究性学习的心理特点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实验表明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5.2.1 自主性凡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个明显的学习心理特征,即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心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信.二是自觉.三是自我调控。 5.2.2 独立性学生在独立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心理特点:一是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依赖教师的讲解.二是重视数学范例的学习,但不满足简单的模仿训练.5.2.3 差异性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内容选择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5.2.4 创造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再发现和再创造式的学习.如果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创造性的话,那么一定至少具有两个学习心理特点: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造性思维. 5.3 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特点分析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发展、往哪里发展,主要由适合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数学学习活动决定.只有在日常的数学课堂里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和提升.5.3.1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学生在对事物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过程中,在对知识应用的整理反思过程中,都可以体现出思维深刻性,并更好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5.3.2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思辨析、变式迁移等,正是要求学生在知识的概括、迁移与求异中具备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5.3.3  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探究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猜想、见解等,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5.3.4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交流和反思,正是建立在有意识地检验、调节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增长和提高. 5.3.5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数学探究活动中,经过交流与合作学习,利用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缩短个体之间的思维敏捷性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是非常有效的.上述五种思维品质的体现和发展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 5.4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模式综上所述,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在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对现有的一些探究活动进行改进,使之遵循由“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交流评价---整理反思---应用迁移”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较好的探究效果.现将实践研究的结果阐述如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将数学课堂内有效的探究活动开展划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交流评价、整理反思和应用迁移.具体操作中,在“创设情境”环节上,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在“引导探究”环节上,则要注意引领学生的思维,有策略地启发、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在“交流评价”与“整理反思”两个环节上,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最后在“应用迁移”环节上,让学生自觉迁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如果将探究活动的五个环节分为四个阶段,那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属于活动的启动阶段,引导探究(分析问题)属于探索阶段,交流评价、整理反思(解决问题)则属于更深入的研究阶段,最后是最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图:实验、观察、操作、猜想 类比、归纳、建模、推理、验证 交流、辨析、讨论、评价 整理归纳思想方法、总结活动方式经验、形成解题思路技能 举一反三、综合运用 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交流评价           整理反思      
应用迁移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 启动阶段
                       
(1)“创设情境”环节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等,通过创设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的活动,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它是数学探究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从实际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选取素材; ②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素材; ③ 从操作、实验等活动中创设; ④ 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中选取素材; ⑤ 从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⑥ 对课本例题习题进行改编; ⑦ 对学生已有的结论进行推广或优化; ⑧ 对学生中常出错之处进行辨析; ⑨ 对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反思、提炼等等.(2)“引导探究”环节 引导探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或问题的引导下明确探究的目标,探讨探究的方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钟启泉教授认为,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之前教师通常应准备好一个提问或者讨论的框架.我们认为,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具体研究:探究的起点是什么?探究的目标有哪些?探究过程经过哪些中间环节?以及如何达到探究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采取灵活而恰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进程;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决定下一步探究的方向和选择引导的策略,而不至于在探究过程中过于随意而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在探索矩形性质的课堂上,可以按照下图所示的探究结构进行有序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般思路:探索角的性质 探索矩形性质 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 探索边的性质 探索角的性质 探索对角线的性质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相等 类比探究思路 探索边的性质 探索对角线的性质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通性 回顾探究思路 回顾矩形的定义 归纳角的特性 观察或测量矩形对角线 猜想对角线的特性 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验证对角线的特性
或应用矩形的轴对称性,验证对角线的特性
教师在引导探究这个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来“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3)“交流评价”环节 这里的交流指的是在同学群体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平等、民主、有序的多向性群体交流.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解释探究过程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点,将所获得的结论纳入知识系统,以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学生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由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发现”方法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方法,感受“消元”的意义,再与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形成知识系统,同时指出“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究教学中,评价必不可少.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和引导,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于探究.(4)“整理反思”环节 整理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必要阶段.如果说从情境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得出结论,那么这时的结论还属于猜想,需要有一个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以形成逻辑系统的阶段.探究教学中常常通过整理来回顾提升学习过程:通过猜想或假设,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增长提供新的认知基础.例如:在探究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的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对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作进一步的整理.特别是对角的有关性质进行深入地探究,可提出思考问题:等腰三角形除了两个底角相等之外,角之间还具有怎样的关系?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具有一个新的认识. 具体的整理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这个题我是怎样解出来的?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何在? ② 己给出的解法是不是最佳选择?是不是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③ 所有不同的思路有无共性?这种共性意味着什么?④ 通过解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收获(在知识上、技巧上、思维策略上等)?有什么教训?⑤ 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进行变式、引申或推广等等.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积极的反思后,总结成为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因此,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将知识纳入自己的建构体系,以深入进行探究或延伸. 具体策略如下: ①反思解题过程; ②反思解题策略;③反思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④反思解题涉及的知识;⑤反思解题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 ⑥反思问题的表征;⑦反思解题的结果.(5)“应用迁移”环节 综合运用知识,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时除教材中的例题与“随堂练习”的材料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开展探究.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并让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迁移能力. 上述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交流评价—整理反思—迁移应用”只是教学模式的一条主线,具体的操作中并非一成不变,而应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而非固定程序.5.5 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1)构建学习环境,保障探究活动探究教学是建构式教学,它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情境、师生及生生协作、探究素材、探究时间、探究空间等。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主动性、独立性、活动性、发展性、社会性等特点。探究教学中,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着力于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力求做到:①创设一个能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②创设一个能为学生展现自我的成功机会③提供一个能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④创造一个能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⑤留给一片能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发展空间⑥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2)选择合适内容,设计探究活动在数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探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生活、社会中的数学教育资源等,并能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即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① 关注初中数学核心内容,选取学生的“认知节点”作为探究内容 ② 关注初中数学核心思想与方法,选取纵向联系特征较强的材料③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或应用性问题④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选取变通性较强的几何问题⑤ 关注探究与接受的融合,选取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学习内容(3)选择合适策略,引导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常常有三种探究方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形成探究的能力,发展探究的思维,是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努力关注的.针对探究活动中学生常见的被动探究的几个现象:如只会探究老师给出的问题、只会旁观同学的探究过程、只会听记同学的探究结果、不屑探究简单问题、不会自我提出探究问题等等,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加以引导矫正,以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提高有效性:① 增强问题意识,设计合理的探究问题,除设置明确的探究问题之外,增加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设置;② 区分探究层次,按难度分层次布置探究活动,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适合自己的探究问题,让合作交流更有效;③丰富探究内容,在“验证性探究”(如:对定理、法则、性质、推论的证明思路探究)中增加“形成性探究”(解决“为什么”,还能“是什么”的问题)④ 拓宽探究思路,在“封闭性探究”中增加“开放性探究”⑤ 增大探究空间,从“引导性探究”到“独立性探究”(4)保证探究时间,有效开展活动在探究教学中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把概念过早地“符号化”,要延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教学中应致力“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些要求都使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总结探究时间究竟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促进学习?① 以中等稍偏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精心预估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② 认真研究学情,精心预留需教师介入探究的时间,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5)挖掘教材资源,拓展探究空间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活用教材,拓宽探究空间:① 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探究② 解题思路和结论的探究(变式、归纳、提炼思想和方法)③ 开放性问题的探究⑤ 章节知识结构与内容的探究(类比、迁移、归纳)⑥ 利用“课题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6)关注探究过程  学会探究方法                         一是要关注探索过程.“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是要关注数学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中要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探究活动过程充分展开,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教师有效指导  注重过程评价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一是要分层指导.教师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要采用激励评价.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特别是困难学生,教师的评语能起到一种鼓励与激发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其树立探究的信心.二是侧重过程:激励评价应贯穿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如对于提出独特的问题,发表新颖的见解,对于探究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进行激励评价.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来说,过程的评价比结果的评价更重要.5.6 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5.6.1 要注意探究学习中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5.6.2 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5.6.3 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应有层次性5.6.4 要注意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5.6.5 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5.6.6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探究式教学6  课题成效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大量借助了课例研究这一教研新方式,结合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影响有效的探究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因素,基本达成了课题研究的几个目标:6.1 建立了可操作、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针对数学课堂探究教学中各种无序低效现象,我们在实践中通过课例研究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改进实验,总结出了报告中所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实践、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详细可操作的各种教学组织策略,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引领作用.6.2 有效转变师生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探究教学效率从实践中来,又指引着实践更好地进行,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在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策略和模式,有效地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与促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得以加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更为活跃、更有数学味,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符合时代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6.3 促进教师教科研活动开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两年的研究历程中,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刻苦钻研新课标与新教材,带领各自所在学校的老师认真进行教改实验,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养成了良好的教研习惯,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自身的业务修养.两年中,本课题组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省级以上发表、获奖的探究教学论文共十余篇;获奖、发表、出版的探究教学案例共五个;出版的探究教学设计共十九个(人教版八、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七节省、市、区、校级示范研讨课:(1)《北师大版九上 课题学习——猜想、证明与拓广》(省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研讨课执教者:刘芳);(2)《浙教版八上  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省携手行动展示课 执教者:刘芳);(3)《北师大版九上  视图(一)》(市教改巡礼展示课 执教者:刘芳);(4)《浙教版七上 课题学习——家庭用电情况的调查》(市课改督导评估课执教者:刘芳);(5)《北师大版八上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校探究性课题研讨课。执教者:何德良);(6)《浙教版七下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校探究性课题研讨课 执教者:蔡华);(7)《浙教版七上  几何图形》(区优质教育资源录像课 执教者:刘芳)本课题总结的诸多经验,对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应该具备着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与推广.7 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的思考根据我们研究分析,数学探究学习有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在现有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下,从可操作性及有效性出发,数学探究学习究竟应当如何定位?采用哪些手段和措施才能使数学探究学习高效、有序地进行?具体来说,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数学学科基础上的探究学习有哪些特色?这是研究数学探究学习首当其冲的基本问题. (2)数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要素涉及哪几个主要方面?对一些主要过程要素的把握将会成为开展数学探究学习的根本所在. (3)学生参与数学探究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涉及到对各层次学生参与数学探究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水平、学习行为及教学反馈等因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因些,近年来,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  目前,有近3亿儿童、青少年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前不久,记者分别对湖北省大悟县、河南省淮滨县、武陟县和山西省昔阳县的12个乡镇共100个中小学学生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盲目性太强。?由于大多数家长文化素养质偏低,所以他们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教子成龙”之方 ,这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在所调查的100个家庭的200名家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人,占6%;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6人,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有64人,占32%;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多达98人(其中还有32人未达到小学毕业),占49%。另外,48%的家长说不清家庭教育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他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成才教育、成人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一切皆由其“自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于是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便偏颇地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据统计,在100名中小学学生中只有28人曾得到过家长的辅导,有11%的家长检查过孩子的作业,查看过孩子的学业成绩单。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有74%的家长从未亲自给孩子买过一本书、订过一种报刊,从来没有就孩子的学习问题与孩子进行过交流,或者给予点拨、引导、鼓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忙农活、忙家务,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少过问。也有的家长平时让孩子信马由缰,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股脑儿算总账”,对其进行打骂。?特别让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是,有半数的家庭缺乏文明教育,家长们语言粗鲁、口无遮拦,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满嘴脏话、言语污秽;此外,农闲时,有的还经常酗酒、赌博,严重污染了家庭的育人环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在调查采访时,记者发现不少乡镇的成人学校和中小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但仔细了解发现 ,这些家长学校已名存实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学生家长不能到校接受家长学校免费培训。?一位家长学校的老师介绍:“这些家长学校原本都计划每学期为家长们上两次课,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培训,同时向他他介绍其子女在校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目的是让学校有长互相沟通、不断交流,共同探讨教育的新路子。可是每次家长学校开课,都只有30%左右的家长不能按时到,有的家长从来就没到家长学校上过课。”不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6%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很少与老师、学校联系,对学校的教育思路、教育环节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难衔接起来。?“唯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依然存在?在农村,目前还有不少“唯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仍相当严重。他们要求孩子对家长必须惟命是从,若有不顺,便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拳脚相加、施以棍棒。据统计,90%的家庭教育中都有打骂行为,这些家长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却认定孩子不百依百顺就是错的,要让孩子“改”掉“叛逆”行为,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体罚。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0名小学生中,竟有49名都挨过父母打骂,而其中32名男生中有27人反映,他们在家里几乎天天都要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或打骂;被调查的50名中学生中,多次挨父母打骂的有46人,其中,有22人至今仍经常遭受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训斥或打骂。?回忆受到打骂的原因,他们认为多数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吃饭较慢,起床后没有叠被子,星期天早上睡一会儿懒觉,平时爱看电视,节假日在家里没干家务等。黎林是某校初一班团支书,在校表现一贯很好。一次,学校上劳动课,老师要求他带劳动工具,而父亲不让带,父子俩因此发生争执,父亲以他“不听话”为由把他狠狠打骂了一顿。从此,黎林日渐消沉,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一些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致使一部分孩子形成了怯懦、孤僻的性格,有的甚至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份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产生心理失衡,所以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而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进城经商,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因父母双双外出谋业而被托付给祖辈们照料。于是,这些家庭的教育的重任也自然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根本无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这些家庭的隔代教育往往含有很大的溺爱、娇宠成分。淮滨县某小学五年级二班班主任程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班4 7名同学,其中有2 9名学生因父母都在外地务工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他们中有2 2人的成绩和表现均属较差,平时经常迟到、旷课,我在家访时发现,他们迟到 ,旷课的原因是每天早晨大人舍不得叫醒他们,遇到雨雪天气,大人又舍不得让他们顶风冒雨上学……”这种教育的结果不言而喻。?在被调查的家庭中,有近六成的孩子跟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然而,这些多辈份家庭的隔代教育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无原则的满足。有些老人们只是被动地承担起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轻“教 ”、细“养”粗“教”或只“养”不“教”的现象十分严重。过分迁就孩子、保护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老人们不论正确与否,一概无条件地满足。要吃买吃的,要穿买穿的,甚至连一些无理的要求也全部满足。结果使孩子自以为“小子天下第一 ”,生在农村却不愿过艰苦生活,不知道爱惜东西。?其二、过分的代替、包办。另一种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缺乏教育和引导,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结果使他们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其三、盲目的干涉、袒护。他们对孩子的活动干涉、限制过多,影响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有些老人还容易阻挠、干涉和指责子辈对孙辈的教育,充当了孙辈的“后台老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父母如果批评指出,老人便出来干涉、包庇、袒护,做孩子的“保护伞”和“ 辩护律师”。结果,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失去尊严,一方面也使孩子养成只能听表扬而听不得批评的坏习惯。这种做法无疑阻碍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鉴于此,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老人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支持和帮助年轻的父母教育好第三代。?农村的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的发展。我们建议着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尽快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的活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以促进农村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几十年来,中国的电视批评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自觉阶段。电视批评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同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同时,每一个进步都为下一时期的进步留下经验与教训,并推进着中国电视理论的建设。一、电视批评的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后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萌芽时期。日晚上7时,一幅以中央广播大楼为背景,映衬着“北京电视台”台名的画面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新华社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这天晚上播出的节目有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科教片《电视》以及诗朗诵和舞蹈。第一次节目播出后,没有引起人们对节目的更多评论,大家都沉浸在播出成功的喜悦中。同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后,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时。电视台每次坚持开播前会和播后会,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当时党中央提出:“电视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的成就,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并为少年儿童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①这是当时的电视台的工作方针,也是评价电视节目的指导思想。播出一年后,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会讨论北京电视台的工作,认为“一年来,电视台已摸索到一些电视宣传经验,但节目花色不多,内容单调,编、导、演、摄、播、装饰工作粗糙,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低,经常出错”。②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笑的晚会》,内容全都是相声,播出后收到了100多封来信,对这个节目进行评价,表示支持,并希望以后再办。日,举办第二次《笑的晚会》,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1962年国庆节前夕,举办了第三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晚会改变以往国庆晚会的习惯做法,标新立异,着重表演,减少说唱。这次节目播出后,一位署名为“对你们的节目表示愤怒的一位观众”来信说:“国庆前夕《笑的晚会》中,大部分节目是多年来在机关、团体内部举办的小型晚会上司空见惯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非艺术性的、迫不得已在朋友面前耍耍活宝,以博得谅解的一笑洋相,想不到居然在国庆前夕,在参加庆典的外宾如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简直难以想象。这纯粹是以廉价的方式向小市民趣味讨好。”③这封来信反映了一些观众对电视节目相当郑重的看法。这时期,观众来信成为电视批评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此时,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批评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1955年10月创刊的全国性理论刊物《广播业务》到1964年底,共出版85期,先后发表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的业务文章和有关材料1456篇,其中有261篇是研究电视的文章。如《足球和足球比赛中的实况转播》、④《电视广播宣传中的几种方式方法》、⑤《电视报道的人物选择和刻画》、⑥《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⑦《电视新闻不能表现过去怎么办?》、⑧《电视剧可否采用象征性的背景》、⑨《试评诗朗诵&海誓&的电视播出》、⑩《电视节目&告别山城&观后》⑾等。也有一些著名文化人参与了此时的电视批评。1959年反映青年参加建设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的电视剧的《新的一代》在工程竣工时播出,著名剧作家田汉在《人民日报》上著文称“电视剧是文艺战线的轻骑兵”。⑿这一期间,裴玉章、康荫、许欢子、李子先等一批广播电视人针对当时的电视实践,写出了不少评介文章,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电视批评的奠基人。总的看来,萌芽阶段的电视批评还比较稚嫩,这有多方面原因。其一,电视影响太小。真正能看到电视的只是少数人,社会影响不大,因而也没有引起理论批评界的重视。其二,电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特征,因而对文艺批评的借鉴也无从谈起。其三,电视尚未出现典范节目。没有产生震撼人心达到较高审美层次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作品,因而这一时期也就没有给理论界提供更为典型的对象。加之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电视台一度中断播出,以后恢复播出后,整个电视也就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电视批评工作也就几乎中断。二、电视批评的起步阶段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起步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数量与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丰富的电视实践为电视批评提供了研究对象,中国电视批评开始步入起步阶段,其显著标志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刊物、批评文章大大增加1978年以来,研究刊物逐渐增加,公开发行的有《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电视部《广播电视战线》;电视艺术委员会《电视文艺》;天津《广播电视杂志》;浙江《大众电视》;湖北《电视月刊》;北京《电视文艺》;福建《中外电视》等。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方性广播电视研究刊物54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期刊也分别辟有电视专栏。中央电视台1984年8月开始筹划《电视业务》刊物。1985年初正式创刊。这些刊物的涌现,为电视批评提供了发表阵地,使电视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了载体。比如:《&丝绸之路&为中日友谊锦上添花》,⒀ 《电视新闻纪录片杂谈》、⒁ 《电视报道的可信性与权威性》、⒂《电视新闻要讲可视性》、⒃ 《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⒄ 《一篇受欢迎的电视评论》、⒅ 《试论电视片创作中的情感问题》、⒆ 《谈议电视专题节目的解说词》、⒇《论童国平的电视片创作》、(21)《电视评论写作技巧》、(22)《论陈汉元的解说词创作》、(23)《用镜头说话》 ?(24)等等,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准的电视批评著述相继问世。这些刊物或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或就新闻、社教、文艺、服务类节目进行探讨,表明人们对电视理性的思考进入了深层次领域,电视批评开始透露出理性的光影。如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创办的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观察与思考》的播出,引起理论批评界的关注,《电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的文章认为:“《观察与思考》、《热门话题》,还有一些电视片,只要抓住了群众利益攸关的敏感话题,就惹人注目。这些片子的成功之外足以说明,社会学规律是怎样支配着观念对电视文化的需要,因此,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当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把最充分地发挥它的社会政治影响作为它的社会审美功能。”?(25)这一时期的电视批评表现了中国电视丰富的实践,可供研究的对象多起来了,对扩大电视对观众的影响,推动电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奠定中国电视基础理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各种研讨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各类研讨得到了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电视学术组织,积极组织各种选题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1983年召开的全国第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较为系统地总结了30多年广播电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概括了广播电视的理论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直到2000 年的奋斗目标。这次会议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广播电视宣传的全面改革”。这一时期,全国召开的一些有影响的电视研讨活动如:1981年2月,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对《凡人小事》等一批优秀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观众加以引导的重要意义。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针对《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进行了研讨。1981年5月,全国电视“文化生活”专题座谈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人员就文化生活节目的题材范围、表现形式等进行了研究。1982年2月,全国电视台部分专题节目讨论会在广西阳朔召开,与会代表讨论了办好政治性专题性节目以及加强电视评论的重要意义。1983年1月,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加强电视剧的研究和评介工作。1983年8月,全国电视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对外电视宣传节目提高思想性和针对性等进行了讨论。1984年5月,全国电视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进行了讨论。1984年12月,全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节目改革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1985年3月,全国电视农村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如何搞好农村电视报道。1985年10月,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就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电视研讨活动。这些活动都针对电视节目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研讨,每次研讨会后,都有一批较强理论性、学术性的电视批评文章问世,这对于推动电视批评的开展和电视理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电视节目的评奖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81年,开始举行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少儿节目从1992年起单独评选,命名为“金童奖”,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承办。电视剧“飞天奖”始于1981年,电视文艺“星光奖”始于1987年,1988年纳入政府奖范畴,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组织。对外报道电视节目奖1992年作为国家级政府奖,由中央外宣办和原广播电视部合办。每次电视评奖活动既是对节目的评价,也是一次认真的经验总结,更是一次理论的提升。评奖本身就是一次电视文化价值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过程。评奖以后,就会有一批针对电视节目评奖的评论文章问世。在评奖过程中,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价值和艺术性价值,肯定作品成绩的一面,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各类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电视批评多种形式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刊物增多,理论性文章的不断问世,各种研讨活动和评奖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可以看出,电视界开始重视电视理论研究、电视批评的重要作用。三、电视批评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整个电视事业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很有成效的发展。全国各省、地(市)级电视台纷纷建立,部分县(市)也建立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到1986年时已开办了3套电视节目,丰富的电视实践急切需要电视理论、批评给予指导。电视实践的需要使电视批评得到了较好发展。其标志主要为:1.批评队伍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增强电视研究机构的建立,为电视批评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适应电视事业的发展,198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电视批评有了机构与组织的保障。各级电视媒体、电视教育部门都成立学会分支机构,因而由此派生出电视运行中各环节的分支机构,全国性电视评奖和学术研讨活动进入常规化状态。除在电视台系统有专门研究机构以外,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院校也建立了相应的电视研究机构。各类电视研究机构的建立,团结了一大批有志于从事电视批评的理论工作者,使电视批评队伍迅速扩大。电视批评队伍不仅有科研部门和各类高校中的研究人员,还有来自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众多专家学者;不仅有电视宣传的管理者,而且还有电视实践的从业人员。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一时期经常以报刊为载体,开展电视批评的专兼职批评家近百人,其他还有大量不固定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研究的人员。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关注、审视、读解电视,取得一批电视批评的可喜成果。电视批评者不仅包括职业批评家,还包括兼职批评家;不仅包括一般的观众,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观众——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关心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重视电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李铁映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992年奥运会转播的节目后,评价说:“转播很成功,很精彩,前方后方都搞得不错。我从电视转播中了解了很多情况并及时与前方取得联系,如提醒获金牌的运动员在升国旗、奏国歌中注意表情等。《奥运沙龙》换了一些新面孔,很好,开始一段不太熟练,后来也就好。奥运报道中的好经验可以运用到其他节目中去,如文艺、文化、体育、经济节目。”(26)《光明日报》还刊登陈俊生关于电视剧《一村之长》的评论文章,文章说:“《一村之长》从3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敢于反映现实,触及矛盾,解决矛盾;2.以充分事实说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3.艺术的趣味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紧密结合。希望电视台多放一些像《一村之长》这样的好电视剧,以推动农村工作。 ”(27)1992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经济信息联播》,邓小平几乎是一天不漏地观看节目。他说:“《经济信息联播》的时间虽不长,只有30分钟,但每期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将会起到积极作用。”邓小平还说:“播音员的播音速度太快,能否适当慢一点,以利于收看。”(28)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所以必将折射出课程标准的最新内涵和动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近十年的税收实践表明,我国现行增值税的课税范围选择违反了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的基本原则,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我国入世后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简述我国现行增值税课税范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具体的改革途径入手,着重阐述作者对中国增值税的课税范围进行改革的一系列建议,包括如何把握增值税课税范围重新选择的尺度、课税范围变革的步骤等,并对其中一些颇有研究价值的细节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关 键 词:增值税课税范围;公平税负;税收效率   一、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   (一)世界各国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概况   1954年法国首先开征增值税。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各国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从一开始仅限于货物的生产、批发环节发展到现在涉及于货物生产、流通以及服务等各个经济领域;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各国的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各不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课税范围局限在整个制造业产品上,这与传统的商品税没有太大的差别,增值税的优势根本无法体现;第二层次是对整个制造业和批发业征收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重复征税现象以及比较严重的增值税税款在零售环节损失的问题,这是一种过渡型的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第三层次则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服务的各行各业!普遍征收增值税,有助于税负的公平分配并避免增值税抵扣链条人为中断而降低征管的效率。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第三层次的课税范围。中国的课税范围选择则介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对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所有环节征收增值税,但仅对服务行业中的加工、修理、修配行业征收增值税,而对其他服务行业则征收营业税。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具体内容,人们的认识迄今尚未取得共识,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有以下四个。 1、会计主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组织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这是因为会计的各种要素,例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经济实体,即会计主体相联系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法人,其经济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比如,从法律上看,独资及合伙企业所有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应视为所有者个人财产延伸的一部分,独资及合伙企业在业务上的种种行为仍视其为个人行为,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和个人的利益与行为是一致的,独资与合伙企业都因此而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独资、合伙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都要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所有者个人的财务活动截然分开。例如,企业在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收入,发生的支出和损失,也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支出的损失,只有按照规定的账务处理程序转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损失。 以会计主体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对会计核算范围从空间上进行了有效的界定,有利于正确地反映一个经济实体所拥有的财产及承担的债务,计算其经营收益或可能遭受的损失,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2、持续经营 如果说会计主体作为基本前提是一种空间界定,那么持续经营则是一种时间上的界定。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这样核算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从第一条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也就是说,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道德必须明确核算的主体,即解决为谁核算的问题;其次还必须明确时间范围,核算主体是持续不断地经营的。否则,组织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持续经营对于会计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从第二条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时间上来看是持续不断的,但会计为了确定损益编制财务报表,定期为使用者提供信息,就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成若干期间。会计期间一般按照日历时间划分,分为年、季、月。会计期间的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可能与这个期间不一致,有的经济活动可以持续在多个会计期间。但是,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单位或个人都需要在一个期间结束之后随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可能等待全部经营过程完结之后再考察企业经营成果。所以,将划分会计期间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是由于持续经营和及时提供信息的要求决定的。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地说,会计期间划分得愈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愈不可靠。当然,会计期间的划分也不可能太长,太长了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住处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 4、货币计量 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性的前提条件。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关键环节,是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前提,货币则是会计讲师的统一尺度。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会计反映。 货币讲师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货币估价,而货币估价的习惯做法是以历史成本计价。不言而喻,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就必须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货币计量前提实际上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前提,即币值稳定前提。在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条件下,对财产物资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是目前通行的一种选择。我国的会计核算还规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在有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要将有关外币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以此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二)影响各国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的客观条件   从上述对各国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的发展以及各国有差异的课税范围选择是由于受到诸多经济、社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形态、税收法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和流通的市场化程度高低以及一国的税收法制化程度的高低与增值税课税范围的大小基本呈正比。当然,由于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前述相关关系有时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差。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符合我国开征增值税时的现实国情状况,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第三产业发展尚不繁荣,很多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根本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仅仅以增值税专用发票根本无法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内部制约机制,税收征管水平较低。影响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对我国未来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   二、重新选择我国现行增值税课税范围的必要性   (一)  我国现行增值税课税范围选择存在的弊端   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对不断前进的生产力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状况以及税收法制化程度都较增值税开征之初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已经出现了抑制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不利于入世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税范围过窄导致税负不公。   对国内市场经济主体的课税范围仅限于货物销售和加工、修理修配服务业,将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全部排除在增值税征税的范围之外。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虽然不用征收增值税,但是其为生产、服务需要外购货物或服务,根据税负转嫁理论这些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往往会成为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实际税负承担者,然而由于其本身不是增值税的纳税主体,其进项税额无处抵扣,使他们的税负较之纳入课税范围的实际税负沉重得多。结果导致那些原先立法初衷想减轻税负的行业反而承担了过重的税负,扭曲了市场中原本均衡的成本与利益的关系。而部分纳税、部分不纳税的状况也使一些纳税企业税负加重,比如农业产品的再加工企业,法律规定其外购的农业原材料只能抵扣13%的进项税!,而其对外销售成品却要支付17%的增值税,中间4%的税收差价无疑增加了这类企业的税收负担。还有交通运输和建筑安装等与货物销售、提供应税劳务紧密联系的行业,由于不属于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其外购原材料、应税劳务需要承担17%的增值税税负,而对外销售其产品或提供劳务却无法获得抵扣,或者抵扣不足(交通运输行业可以抵扣7%的进项税),在客观上加重了这些行业的税负;由增值税课税范围狭窄造成的税负不公的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入世后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精神相悖,扭曲企业的经营决策,影响民间投资的引导方向,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增值税、营业税并行造成税收管辖权矛盾。   在我国的间接税体系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处于并行的地位,除了行业间造成税负不公以外,还造成两类税种之间在税收管辖权的交叉和矛盾。我国增值税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 “混合销售”和 “兼营行为”的概念和税收管辖权归属。但是在税收实践中混合销售和兼营行为的界限区分却存在着相当的困难,比如酒店在提供饮食服务的同时其小卖部又提供外卖,运输业的货物价值和货物运费统一开票,建筑业提供劳务和销售建筑材料往往合二为一,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究竟应当征收增值税还是征收营业税。其直接结果造成增值税征收混乱,税基摇摆不定,对纳税人来说对是否要缴增值税感觉模棱两可,有的甚至伺机避税,偷逃国家税款。对征税机关来说,当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课税范围难以界定时,会造成国税和地税之间利益的冲突。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而营业税则是纯粹的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国税机关和地方税务机关为了各自的利益可能会发生税收管辖权上的冲突与矛盾,出现双方争夺税源的状况,也可能会出现双方谁都不愿管的状况,这对我国税收的整体利益来说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应当扩展至全部的服务行业,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与矛盾。   3、降低了征税与纳税的效率。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地计算应纳税款,更对增值税的征收起到内在约束的稽核作用,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效率。因为交易双方同时也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方和接受方,出于彼此间的利益驱使,都要求专用发票上的记载真实、准确。但这一稽核作用只有在将所有的交易都纳入到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中后才能实现,而我国的增值税征收将大部分的劳务销售排除在课税范围之外,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人为地出现了许多缺口,破坏了增值税的自动稽核体制,出现税款抵扣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使税务机关不得不增加税收征管的成本,结果自然降低了增值税征管应有的效率。此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主体的经营范围跨度大,从事税法规定的兼营和混合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我国增值税纳税人必须依法分立账册、分别记账,分别申报纳税,大大增加了纳税人为交纳增值税的额外支出,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效率。   (二) 重新选择增值税范围的重要意义   笔者建议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不仅仅是因为它存在着上文中所列的一系列弊端,还因为重新选择有利于实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与公平,税收制度是市场经济调节经济运行的杠杆之一,市场经济要求它为经济主体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对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不当干预,保持税收中性。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行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选择已经造成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其投资的方向产生非效率的干扰,违背了增值税所追求的中性价值目标,偏离了效率与公平原则。当这种不适当的干扰达到某种程度,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调整,重新选择增值税的课税范围。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能够基本实现普遍征收的公平效果,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增值税对经济运行的不适当干扰,使增值税回归中性税收的根本特征,符合经济效率的基本原则。   三、对我国增值税课税范围重新选择的具体建议   笔者认为,我国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把握好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的尺度问题;二是重新选择的课税范围实施的步骤问题;三是确定需要免税范围问题,四是在重新选择课税范围过程中涉及某些具体行业的细节问题。   (一)把握好增值税课税范围重新调整的尺度   虽然理想的增值税要求将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延伸至货物生产经营和劳务提供的各行各业,以确保增值税彻底消除重复征税,有效运行增值税内在的自动抵扣机制,但是,由于税收、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各国都不可能将增值税扩展至所有的行业。我国的增值税课税范围大小的确定除了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要受到我国增值税征管能力、整个税收体系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增值税征管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比较低效,盲目大范围地扩大课税范围会造成因征税能力跟不上而导致税收效率依旧低下的尴尬局面,甚至对我国的增值税的发展还会产生不利的反向作用。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需要以国家财政为强大后盾,盲目扩大增值税课税范围会造成营业税税基急剧缩水,导致占我国税收主导地位的流转税体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在认清我国增值税课税范围改革的现状之后,我们也不应磨灭这样一个事实,国外实行增值税的大多数国家的课税范围远远大于我国,他们的课税范围与我国相比向前拓展至餐饮、娱乐业等,向后则推及农业生产。应该说全面和广泛是增值税课税范围发展的国际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增值税范围的重新选择应当遵循这样的准则: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有利于解决我国增值税现存的矛盾而不增加新的矛盾;有利于增值税内在抵扣链条的完整,提高征管效率;有利于使我国的增值税税制设置与国际接轨。   增值税的优势之一就是准中性特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无论经过多少中间环节都不会影响税收负担,为了保证这一优势的发挥,我们应当将与生产、流通环节有关的行业都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否则会造成这些行业由于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外加与增值税产生交集而支付的大额增值税大大加重相关行业的税负。在确定具体可以扩展课税范围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我国的第三产业作简单的介绍,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增值税课税范围重新选择作进一步的阐述。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很广,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辅助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业、卫生业、体育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等等。笔者认为,我国的第一产业 !即农业生产行业“、第二产业中的建筑安装行业、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的全部!以及第二层次中的部分劳务行业应当尽快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其中第三产业第二层次中的部分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销售行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上述这些行业与我国现行增值税法中属于课税范围的各个生产经营行业所涉及的生产、流通等中间环节密切相关,将它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是公平税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在增值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形成完整的抵扣和制约机制的需要。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基本属于直接面向消费的行业,它们与我国现行增值税征收范围中的各行各业在税收方面的前后关联不是非常密切,重复征税的矛盾也不是非常严重,因此在近期内尚无归入增值税课税范围的必要。至于第三产业第二层次中的金融业和保险业和第四层次的公共服务行业,在近期内我国不宜考虑将其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其中的原因笔者将在探讨有关细节问题部分作详细解释。 [NextPage] (二)我国重新选择增值税课税范围的实施步骤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增值税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我们在实施重新选择的增值税课税范围时也必须保持足够的耐性,在短时期内大范围地调整很可能会导致营业税急剧减少,影响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利益,同时增加原先缴纳营业税的企业税负。因此,我们必须分阶段、分行业逐步扩围。   第一步,应当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将现存重复征税及其他矛盾最突出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安装行业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安装行业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纯劳务行业性质,大多同时具有货物销售和劳务的双重性质,与货物销售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生产、流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之后有助于消除增值税内在制约机制的脱节造成的税负不公及对税收征管带来的困难和阻碍。   第二步,在增值税转型过渡期满及第一步骤稳步实施后,将邮电通讯行业、仓储行业、房地产销售行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这些行业与我国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不应排除在增值税课税范围之外。   第三步,在增值税整体改革效果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考虑将农业生产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农业生产为我国的社会生产提供最原始的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劳务的前提,将其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也是解决我国农民负担的最根本出路,具体理由和方案将在扩围的细节问题中展开。   第四步,是一个比较远期的目标,就是将几乎所有的经营性劳务全部都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中,这是成熟的、规范化的增值税形成的标志,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我国增值税免税范围的重新选择   在讨论重新选择我国增值税免税范围问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增值税的免税和零税率之间的差别。二者从表面结果看有一定的相似性,纳税主体都无须缴纳增值税款,但是实质上二者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是增值税征税范畴的概念,只是免除纳税人在某一环节增值额的纳税义务,并不免除其外购品所含的增值税;后者是增值税税率结构中的概念,零税率会产生某一环节之前所纳的所有增值税的退税结果,虽然同为很多国家用作减缓增值税累退性的工具,但效果却常常各不相同。   我国现行增值税法中规定的免税交易或劳务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交易或劳务的计税依据的数量达不到法定的征税标准而给予的免税;另一类则是因为交易或劳务项目本身因为某些原因可以依法免除纳税义务。前者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而后者则多为社会福利因素的考虑。我国增值税课税范围中属于免税范围的交易和劳务项目占非免税项目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高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笔者认为,设置增值税免税项目必须持谨慎的态度,免税既不应作为解决增值税累退性问题的途径,也不应作为鼓励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它应当集中在极少数出于社会福利因素考虑需要照顾的项目和仅限于鼓励科研、教学目的的项目之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增值税的累退性及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将免税作为照顾低收入群体和照顾医疗、教育、社会文化服务行业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增值税转嫁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免税的结果往往无法拉开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消费支出中负担增值税数额的差距,反而造成免税行业无法抵扣外购产品所含增值税而增加税负。在增值税免税问题上,笔者认为必须考虑征税效率。在实践中对缺乏可操作性征管的行业强行征税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增值税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欧盟标准化增值税制度统一规定中,我们发现了金融服务业、赌博、不动产租赁等显然不属于需要照顾或鼓励发展的行业。这对于我国将来增值税扩围之后免税范围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有关某些行业是否纳入增值税范畴的细节问题在增值税扩展课税范围的改革中,笔者认为有三个行业在我国是否应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很值得探讨。   第一,农业生产行业的征税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将农业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之内,这既是增值税税制设置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税收问题的最佳方案。   首先,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的生产资料,农产品的增值额较大,本身应当归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我国现行增值税将其排除在外的做法人为地切断了增值税基础部分的链条,表面上免税似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实际上农民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负担的增值税款却因免税而无法获得抵扣,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税负。其次,农业是一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其作为一个特种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农业问题突出,其中农民负担重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 “费改税”的举措很多,但是始终无法大幅度地减轻农民负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和工业采取的是一套税制的做法,我国对农业和工业分两套税制的传统做法显然不妥。笔者认为,将农业生产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将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出路。参照其他国家征收农业生产行业增值税的做法,我国应当先将农业生产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场、林场、草场和养殖场等;另一类是传统的小规模土地承包耕种。对于前一类农业生产者采取一般纳税人税收征管办法,正常征纳增值税,促进这些部门加速资本投入和技术更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后一类农业生产者,可以允许他们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同前一类生产者一样依法纳税,也可以选择成为非一般纳税人,对于非一般纳税人的农民,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纳税登记,也无需在销售其农产品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些农民为农业生产购买的生产资料所含的增值税款一律通过销售农产品时向购买者收取一个加价比例得到补偿!。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业生产者,甚至可采取零税率的政策,免除其缴纳增值税的义务,并且对于其外购的投入物所含税款予以抵扣,真正起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第二,金融服务行业的征税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即使是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各成员国对于核心金融服务“均采取免税的策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金融服务的定义有困难,提供金融服务常常延伸出大量的补充性服务,如众多的法律、财务方面的咨询服务、债务托收和证券保存等,而在一次金融服务中往往融合了很多难以分离的补充性服务,无法单独对这些补充性服务征税,如果强行要将其从核心金融服务中剥离出来就会出现类似混合销售、兼营业务存在的缺陷。二是对金融服务征税存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计算应纳税时对投入和产出确定的困难,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所附带的成本极为灵活,不易确定其服务的数量和成本。三是出于国家经济利益保护的考虑,对金融服务课税很可能导致本国资本流向国外资本市场。这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对国家的经济主权绝对是一大考验。正如很多经济学者所云: ”将金融服务排除在增值税的范围之外尽管会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而且有重复征税的问题,但目前看来尚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办法。“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增值税的实行又比较晚,我国的金融部门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面对入世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挑战,显得十分脆弱,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我国还是应当将金融服务排除在增值税征税的范围之外比较妥当。   第三,公共服务部门的征税问题。   有人认为国家没有必要对公共服务部门征税,因为那样做只是将政府这个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放到另一个口袋中去的无效劳动,而且国家利用公共权力从事的活动是公益性的,是不参与市场竞争的。但是,笔者认为,为了保持增值税的完整性,完全有必要对公共服务部门征收增值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需求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中考数学成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