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是什么病治疗方法?

肌张力障碍治疗方法有哪些_寻医问药网
肌张力障碍治疗方法有哪些
肌张力障碍是以肌张力异常动作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虽然说肌张力障碍的变化不明显,但是体位姿势仍然有异常。所以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功能恢复训练也非常重要。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轻度肌张力障碍来讲,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来使用,并且不能长期的使用,长期服药易造成患者机体新陈代谢紊乱,降低免疫力,甚至引起其他的并发症。以免会给患者造成运动能力低下以及药物毒性蓄积的不良反应。
2、功能训练:
针对疾病损伤造成的不同功能肌张力障碍,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结合婴儿操综合治疗。
3、针灸治疗:
针灸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针灸,同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恰当的手法,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但往往并不能修复已受损的脑细胞。
4、手术治疗:
①、外周手术:
对严重痉挛性斜颈患者可行副神经和上颈段神经根切断术,部分病例可缓解症状,但可复发。
②、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
对某些偏侧及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可能有效。从为数不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疗效尚可,肢体症状改善优于躯干。
5、注意饮食:
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
展开全部内容作者:Dr. Ritesh Ramdhani
来源:BMC 发布时间: 14:32:50
选择字号:小 中
肌张力障碍 – 复杂的临床和治疗现状
&&&&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综合征,在英国大约影响至少70,000人。 在肌张力障碍知识普及周(日 - 5月13日)来临之际,我们请临床运动障碍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ovement Disorders)编辑委员会成员Ritesh Ramdhani博士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肌张力障碍。
Dr. Ritesh Ramdhani 5 May 2018
书写痉挛是最常见的任务特异性肌张力障碍之一
& anyaberkut / stock.adobe.com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收缩的综合征,在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造成异常姿势,并伴有可预测的刻板运动。 运动的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且具有方向性,并可能随着随意运动而加剧,或者被诸如写作、说话或散步等具体行动触发。感觉诡计或能减轻运动程度的有意策略可能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肌张力障碍在睡眠中也会发生,并且随着压力或焦虑而加重。
肌张力障碍分类-与年龄及病因相关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时间上,它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发病年龄低于26岁。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诊断缺乏在脑成像和实验室检查中能够发现的外部原因。一些危险症状,如与肌张力障碍或偏身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影响身体一侧)同时存在的其他神经症状,暗示了继发性或获得性原因,例如缺氧、感染、创伤、中风或接触药物导致的结构性脑损伤( 如多巴胺阻断药物)。另外,肌张力障碍可以表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部分症状,如帕金森病或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威尔逊氏病或亨廷顿病。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早发型与迟发型
早发性原发肌张力障碍通常始于腿或手臂,随时间推移发展到躯干和其他肢体。 它是由一些突变造成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可能使患者残疾,限制他们的活动性和独立性。
第一个肌张力障碍基因(DYT1)发现于1997年,该基因在平均13岁时导致全身肌张力障碍。之后28种基因型肌张力障碍被发现。 尽管这些遗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大多引起单纯的肌张力障碍,但至少有12种基因与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相关,即肌张力障碍伴随其他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综合征、震颤和肌阵挛。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年龄超过26岁)通常影响特定身体部位完成习得或熟练动作的肌肉。 局部性肌张力障碍可以是任务特异性的,在某些随意运动中发生,如书写痉挛、乐器演奏家肌张力障碍、打字员肌张力障碍或高尔夫球手肌张力障碍。非任务特异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生并没有随意运动的触发,相关例子包括由于颈部肌肉过度激活和眼睑痉挛引起的斜颈或颈部扭曲,这是眼睑肌肉收缩导致过度眨眼或紧闭。
颈部肌张力障碍是最常见的局部性肌张力障碍,而写作痉挛是最常见的任务特异性肌张力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迟发性局部性肌张力障碍在腿和脚中也可被认为是任务特异性肌张力障碍。然而由于这种非典型的发病位置,必须考虑其是否为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
肌张力障碍治疗的主要目的仍是缓解症状。肌张力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 然而有证据表明苯海索对儿童全身性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尤其有效。其他有效的口服药物包括左旋多巴、氯硝西泮、肌肉松弛剂(即巴氯芬,tizandine)和丁苯那嗪。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已经成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治疗药物。它的作用是暂时在注射部位引起局部肌肉麻痹,其效果在三个月内消失,需要反复注射。它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眼睑痉挛和颈部肌张力障碍,并被认为是许多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
立体定向手术,特别是深部脑刺激(DBS)已被证明对DYT1肌张力障碍和原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治疗有强大且持续的益处。治疗是通过使用植入大脑特定区域的电极产生的,该电极可以从位于患者胸腔中的小型脉冲发生器发送电脉冲。受益于DBS的其他肌张力障碍包括严重颈部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暴露于多巴胺阻断药物相关)和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种青春期可能发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物理和职业治疗在肌张力障碍治疗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增强肌张力障碍治疗的关键技术包括感觉训练、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背带或夹板、被影响肢体的重复性练习以及适应性运动训练。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学上很复杂的疾病,需要特别注意其发病时间和位置、病情进展以及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多学科方法是肌张力障碍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一部分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来源:科学网)
英文原文链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肌张力障碍的治方法——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王学廉.ppt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王学廉 肌张力障碍——概况 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 用于疾病诊断时特指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并非指肌张力异常 或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1911年Oppenheimsh首次提出肌张力障碍的概念,但至今国际上尚无明确的肌张力障碍诊断标准。
肌张力障碍——定义 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综合征。
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是肌张力障碍的特征性表现。
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
肌张力障碍所累及肌肉的范围和肌肉收缩强度变化很大,因而临床表现各异。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运动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 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等 ,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和跖屈肌等。 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 3.发作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 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
4.不自主动作在随意运动时加重,在休息睡眠时减轻 或消失,可呈现进行性加重,晚期症状持续,受累肌群广泛,可呈固定扭曲痉挛畸形。
5.病程早期可因某种感觉刺激而使症状意外改善被称 为“感觉诡计” sensory tricks 。
6.症状常因精神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 肌张力障碍——分型 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早发型:≤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肌张力障碍——分型 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局灶型 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节段型 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多灶型 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全身型 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 偏身型 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分型 根据病因分型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 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继发性或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
肌张力障碍——与舞蹈症的区别 肌张力障碍同一患者的受累肌群相对恒定,具有模式化的特点
舞蹈症患者的肢体远端显著、不规则、无节律动作
肌张力障碍——与抽动症的区别 肌张力障碍的不自主运动在收缩高峰可有短时间持续 抽动症多为单个、短暂的抽搐样动作
肌张力障碍的异常动作并非不适感所致,不能自我抑制 抽动症则相反
肌张力障碍——震颤的特点 肌张力障碍的重复运动(疾病早期表现为震颤)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姿势性的特点。 有时多种形式的不自主运动可同时存在。 肌张力障碍——鉴别 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常与感觉不适同时出现,固定姿势,没有感觉诡计效用,无人观察时好转 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 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 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肌力量不对称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 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痉挛性斜颈鉴别。
肌张力障碍——诊断 诊断原则:首先明确是否肌张力障碍,其次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最后明确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临床表现是诊断肌张力障碍的重要依据; 神经系统检查仅能临床上鉴别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 对所有早发、诊断不明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应当试用左旋多巴诊断性治疗; 诊断时不推荐常规的神经生理检测;
脑MRI检查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价值优于脑CT
肌张力障碍——诊断 遗传学检测在诊断和咨询中的应用 DYT1、DYT2、DYT4、DYT6、DYT7和DYT13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关; DYT5、DYT11、DYT12、DYT14和DYT15与肌张力障碍叠加有关; DYT8、DYT9和DYT10与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有关; DYT3与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肌张力障碍——治疗 治疗原则:应根据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实现运动功能的最大改善。 治疗方法:一般支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张力障碍康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