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对直属领导的建议范文小领导老拿我不识数,

在体制内单位,低调好还是高调好?老主任悄悄指点我
低调的人稳重成熟,潜力也大,放在身边有安全感。
  老主任是我十分敬重的领导,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智慧,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可能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他,所以他时不时地对我指点迷津。对于他的话,我总是仔细揣摩,认真品味。
  都说酒后吐真言,老主任醉醺醺之后总是对我说:
  “人呀,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有时候又对我说:“人呀,该高调还得高调啊。”
  这样的话听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如何把握,我一时感悟不透。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年初入茅庐的我,无法理解老主任的话。
  今天历经沧桑的我,才顿悟那些话的真谛——低调是根本,高调是策略。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单位里的时光应该这样度过:低调——高调——低调。
第一阶段:低调
  新人进入单位,大家伙都在观察你,你也在观察大家伙。而低调的态度才能让你获得大家的好感,尽快融入新集体。
   1.领导喜欢低调内敛的人
  大家看看领导身边的秘书,哪一个不是低调的?领导阅人无数,看法自有独到之处。领导为什么会物色低调的人呢?
  因为低调的人有思想、有想法、思维缜密,他们善于用脑思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说,办事有分寸。这样的人稳重成熟,潜力也大,放在身边有安全感。
  初入茅庐的你只有低调,才能获得领导的好感。而高调的人则被贴上浮夸、不接地气的标签,领导必然弃之不用。
  2.同事容易接纳低调的人
  你一定要明白,放低自己,别人才乐意接受你。不论谁来到新环境,周围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戒备,会看看新人到底如何办事?
  太高调,大家就会不自主地想:这家伙会不会威胁我的位置呢?从而对你防备,形成无形的隔膜。
  所以,没太熟之前,不要和别人那么亲近、那么高调,那样会显得虚伪,会让自己被别人孤立。
  在工作中,见多了这样的例子,挺为这些年轻人感到惋惜。
  3.便于观察单位的人和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一把手关系好,如果你处处显摆,别人当你的面,自然不会说一把手的坏话,自然什么事情都不说,以防你告诉领导。
  所以,你要静若处子,静静地观察单位里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你的关系,说话的时候就会没有顾忌,单位里乱七八糟的陈年旧事就会说给你听,单位里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有大概的了解。
第二阶段:高调
  在新单位待了三四个月,和大家熟悉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高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显得和别人稍微有点不同。
  会写作就好好写材料发表文章,会演讲就好好登台表演,会办事就好好把事做完美,反正能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为什么要高调呢?
  1.获得领导认可
  有个道理大家都听了无数遍:学校里老师只认识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却记不住水平一般的人。
  在单位同样是这个道理,谁能力突出,谁迟到早退,领导都在心里有本帐。而能力一般的人,领导却淡然待之。
  我们最怕的就是领导记不住我们,同事想不起来我们。在单位里最大的悲哀就是被雪藏,领导从不把事情交给你,这样你就完蛋了。
  领导只有发现了你的优点,才会慢慢压担子,看看你是不是可雕之材,看看你能力到底行不行、值不值得培养?
  2.赢得同事的尊重
  在单位里,除非利益冲突,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优秀的人,愿意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说不清那天你就当上了领导,趁现在抓紧和你培养感情。
  如果你一点实力也没有,单位里会有一些素质低的人,看不起你、瞧不上,专门欺负你。
  所以,我们应该像孔雀一样,时不时地开屏,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漂亮羽毛,把大家伙吸引过来,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许。顺便告诉一些人,我有实力,我很强大。
第三阶段:低调
  在单位待了半年之后,我们该展示的已经展示,该表达的已经表达,接下来就应该沉下心来,低调做人,安心工作。
  我们要牢记才高不必自傲,太高调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翻阅历史书籍,高调的人总如昙花一现,终会消失于滚滚红尘之中。哎,在我们这种文化环境中,太高调会让别人说我们太显摆。
  你在滔滔不绝地和别人交谈,说不清别人在心里正想着:这孩子咋就这么自不量力呢?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和大家一样,大家都一样了,别人就不会拿你说事。
  我们要相信是金子终会发光,不宣扬、不炫耀,别人也会看到我们的功劳。领导之所以为领导,肯定对单位里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的一举一动终究瞒不过领导。你的心里有什么小算盘,领导看你一眼就全明白了。
  或许你做不到低调,但终究会低调,因为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实的打磨,你总有一天会你变得无比低调,总有一天会明白低调才是正道。
  小的时候,我对别人说:“如果开会的时候让我上新闻,电视镜头对着我,我肯定就会笑出声来,真不明白那些表现的无比自然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长大之后才明白,经过大风大浪,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稳重深沉,遇事波澜不惊 、稳如泰山。
  “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地不言自厚。”每个人都想极力地证明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证明。
  低调不容易做到,而这恰恰让少数人胜出,所以我们必须低调。但如果在低调之中不时地透露出高调,会让我们显得更有韵味,更有厚度。(作者:尘埃;来源:微信公众号“办公室的秘密”)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4474&次阅读&&&&2&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思客们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交汇成一场盛宴。
您还能输入&300&字
时长:6分钟
时长:5分钟
时长:8分钟
在体制内单位,低调好还是高调好?老主任悄悄指点我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低调不容易做到,而这恰恰让少数人胜出,所以我们必须低调。
低调不容易做到,而这恰恰让少数人胜出,所以我们必须低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逃之妖妖)
(RacheL LAN)
(1Q的青豆)
(Foodaholic)
第三方登录:在单位,低调好还是高调好?老主任悄悄指点我……
垃圾信息满天飞?看《报刊文摘》靠谱
↓↓↓简洁有内涵↓↓↓
转载自办公室的秘密微信号(ID:bgsdmm)
低调与高调的辩证法应当伴随我们整个职业生涯,其中的微妙,远远不是平常说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所能概括的。
老主任是我十分敬重的领导,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智慧,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可能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他,所以他时不时地对我指点迷津。对于他的话,我总是仔细揣摩,认真品味。
都说酒后吐真言,老主任醉醺醺之后总是对我说:
“人呀,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有时候又对我说:“人呀,该高调还得高调啊。”
这样的话听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如何把握,我一时感悟不透。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年初入茅庐的我,无法理解老主任的话。
今天历经沧桑的我,才顿悟那些话的真谛——低调是根本,高调是策略。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单位里的时光应该这样度过:低调——高调——低调。
第一阶段:低调
新人进入单位,大家伙都在观察你,你也在观察大家伙。而低调的态度才能让你获得大家的好感,尽快融入新集体。
1.领导喜欢低调内敛的人
大家看看领导身边的秘书,哪一个不是低调的?领导阅人无数,看法自有独到之处。领导为什么会物色低调的人呢?
因为低调的人有思想、有想法、思维缜密,他们善于用脑思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说,办事有分寸。这样的人稳重成熟,潜力也大,放在身边有安全感。
初入茅庐的你只有低调,才能获得领导的好感。而高调的人则被贴上浮夸、不接地气的标签,领导必然弃之不用。
2.同事容易接纳低调的人
你一定要明白,放低自己,别人才乐意接受你。不论谁来到新环境,周围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戒备,会看看新人到底如何办事?
太高调,大家就会不自主地想:这家伙会不会威胁我的位置呢?从而对你防备,形成无形的隔膜。
所以,没太熟之前,不要和别人那么亲近、那么高调,那样会显得虚伪,会让自己被别人孤立。
在工作中,见多了这样的例子,挺为这些年轻人感到惋惜。
3.便于观察单位的人和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一把手关系好,如果你处处显摆,别人当你的面,自然不会说一把手的坏话,自然什么事情都不说,以防你告诉领导。
所以,你要静若处子,静静地观察单位里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你的关系,说话的时候就会没有顾忌,单位里乱七八糟的陈年旧事就会说给你听,单位里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有大概的了解。
第二阶段:高调
在新单位待了三四个月,和大家熟悉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高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显得和别人稍微有点不同。
会写作就好好写材料发表文章,会演讲就好好登台表演,会办事就好好把事做完美,反正能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为什么要高调呢?
1.获得领导认可
有个道理大家都听了无数遍:学校里老师只认识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却记不住水平一般的人。
在单位同样是这个道理,谁能力突出,谁迟到早退,领导都在心里有本帐。而能力一般的人,领导却淡然待之。
我们最怕的就是领导记不住我们,同事想不起来我们。在单位里最大的悲哀就是被雪藏,领导从不把事情交给你,这样你就完蛋了。
领导只有发现了你的优点,才会慢慢压担子,看看你是不是可朽之才,看看你能力到底行不行、值不值得培养?
2.赢得同事的尊重
在单位里,除非利益冲突,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优秀的人,愿意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说不清那天你就当上了领导,趁现在抓紧和你培养感情,哈哈。
如果你一点实力也没有,单位里会有一些素质低的人,看不起你、瞧不上,专门欺负你。
所以,我们应该像孔雀一样,时不时地开屏,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漂亮羽毛,把大家伙吸引过来,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许。顺便告诉一些人,我有实力,我很强大。
第三阶段:低调
在单位待了半年之后,我们该展示的已经展示,该表达的已经表达,接下来就应该沉下心来,低调做人,安心工作。
我们要牢记才高不必自傲,太高调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翻阅历史书籍,高调的人总如昙花一现,终会消失于滚滚红尘之中。哎,在我们这种文化环境中,太高调会让别人说我们太显摆。
你在滔滔不绝地和别人交谈,说不清别人在心里正想着:这孩子咋就这么自不量力呢?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和大家一样,大家都一样了,别人就不会拿你说事。
我们要相信是金子终会发光,不宣扬、不炫耀,别人也会看到我们的功劳。领导之所以为领导,肯定对单位里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的一举一动终究瞒不过领导。你的心里有什么小算盘,领导看你一眼就全明白了。
或许你做不到低调,但终究会低调,因为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实的打磨,你总有一天会你变得无比低调,总有一天会明白低调才是正道。
小的时候,我对别人说:“如果开会的时候让我上新闻,电视镜头对着我,我肯定就会笑出声来,真不明白那些表现的无比自然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长大之后才明白,经过大风大浪,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稳重深沉,遇事波澜不惊 、稳如泰山。
“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地不言自厚。”每个人都想极力地证明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证明。
低调不容易做到,而这恰恰让少数人胜出,所以我们必须低调。但如果在低调之中不时地透露出高调,会让我们显得更有韵味,更有厚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已经几年了,单位领导总拿我当初的小缺点在人多时说事,我现在的工作任务可比当初重了许多他却全然不见。_百度知道
已经几年了,单位领导总拿我当初的小缺点在人多时说事,我现在的工作任务可比当初重了许多他却全然不见。
已经几年了,单位领导总拿我当初的小缺点在人多时说事,我现在的工作任务可比当初重了许多他却全然不见。我又不好当众辩解,是不是只有离开这样的单位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要么不做,要么好好做。经常拿当初以前的小事说你,说明你做的还是不够好,他在提醒你不要犯错误。为什么不做给他看看,你是可以出色完成任务的。
比如,半天上次厕所抽支烟,这需要离岗而我们是有离岗记录的。他就拿这说我是在摸鱼,我不知道再能怎么做给他看?他知道我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
该说的还是要说,该辩解的还是要辩解,一味地忍让只会让他越说越过分,你敢保证换工作了就不会遇到这种人了吗?
这种老板亲戚的台湾人一一貌似高大,实则很难沟通的。换工作是迫不得已,只有在得罪他的情况下据理力争的结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们领导也是奇葩,他真的是领导么!怎么觉得只有女朋友才会喜欢和男朋友翻旧账呢!一个公司的领导就那么没肚量吗!
台湾人,这个……你知道的
台湾人很小气的,我知道的!
不容易啊!我在这个厂已经干了十多年了,工资也还可以的啊
建议单独沟通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儿童不识数?别把善良当无知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儿童不识数?别把善良当无知
本文作者:比喻是个好东西
儿童没有恒常性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关于小孩子如何长大。皮亚杰(Jean Piaget)是这门学科的先驱,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其中有一个,是说儿童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数量守恒的。举个简单的例子:6个瓶子和6个罐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两排,一一对应(图一)。研究人员问小孩:“瓶子和罐子哪个多呀?”小孩说:“一样多”。然后,研究人员把罐子之间的距离拉大(图二)。作为成年人,你知道这个动作并没有改变罐子的数量。而当研究人员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瓶子和罐子哪个多”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却都回答:“罐子多。”
于是皮亚杰说,幼儿在四五岁的时候还不知道移动物体的位置不能改变物体的数量。这个20世纪50年代的实验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经典。
数量守恒被认为是算术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皮亚杰的结论影响了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在六七岁之前,很少有小孩开始系统学习算术。
皮亚杰错了!
然而我们小时候真的那么“傻”,不知道罐子的数量不随摆放位置而改变吗?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证据对皮亚杰的发现构成了质疑:研究者通过一些巧妙的实验发现,低等动物如老鼠和鸽子都有数量的概念,而黑猩猩更是可以在两个数量间轻松地判断大小。为什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在四五岁的时候竟然在算术上落后于动物?是皮亚杰的实验出了什么问题吗?
是的,皮亚杰的实验的确出了问题。1967年,麻省理工的梅勒(Jacques Mehler)和贝弗(Tomas Bever)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个研究。他们首先做了一个加强版的皮亚杰实验:哪怕罐子实际的数量比瓶子少,只要罐子的距离被拉开(图三),大多数孩子都会说罐子多。那么,皮亚杰究竟错在哪里呢?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简单地把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换成了M&M巧克力豆,这次,他们避免了问“哪一行多”这样的问题,而是让孩子们选择选取上面那行还是下面那行,绝大多数孩子立刻秒杀了上面那行(巧克力多!)——吃货本性显露无遗!
当数学题被当作文字游戏
这么说,小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判断数量大小的了。那皮亚杰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小孩子们没看到巧克力豆所以不配合吗?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太配合了。事实上,梅勒和托贝弗还发现,2-3岁的孩子,无论是用瓶瓶罐罐,还是巧克力豆,都能够不受排列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4-5岁的孩子之所以在瓶瓶罐罐的问题上出错,不是由于他们不识数,而是由于他们已经初识对话常规(conversational norm)。
对话常规是语言哲学家保罗o格莱斯(Paul Grice)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服从若干常规。其中之一说的是是说话者表达的每个信息都是有意义的,称做“相关性准则”(maxim of relation)。这就是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跟说话彼时彼刻的环境和上下文有关系。即便内容相同,也不会是简单的重复。
有这么个笑话:老板有次到处找程序员A不见,于是给程序员B发短信,写道:“有没有A的手机号码?”B回复:“我有!”老板一肚子标点符号,耐着性子继续码字:“那能不能请你给我一下?”答曰:“没问题!”
如果你笑了,那么应该看出来了,老板的第一句话不应该从语义的角度(semantic),而应该从语用的角度(pragmatic)来理解:他想要电话!很多情况下,“话中有话”都是对话常规精确运用的范例。
而我们正是从4-5岁开始慢慢意识到这样的常规的存在,并慢慢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实践它。这也是为什么2-3岁的孩子反而不会“数错”瓶瓶罐罐——在这个维度,2-3岁的孩子还都是群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直肚肠”,而4-5岁的孩子却多长了个心眼。例如在皮亚杰的瓶瓶罐罐实验里,4-5岁小孩们会想:“这些个大人,原本就这几个瓶瓶罐罐,你已经问过我哪个多了,现在又来问我一遍。而期间唯一变化过的就是罐子那行的长度,所以,新的那个问题一定是跟那个长度相关的,哪怕听上去像是问数量呢。那我就说罐子变多了好了。”
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加里格尔(James McGarrigle)和唐纳德森(Margaret Donaldson) 1974年发表在《认知》(Cognition)上的研究证实了这个推断。他们首先重复了皮亚杰最早的那个实验。皮亚杰的发现是稳定的:在研究人员把罐子的间距拉开之后有5/6的小孩说罐子更多。然而,在另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故意离开房间,然后安排了一个装扮成泰迪熊的人去把罐子的距离同样得拉开。熊熊走了之后,研究人员回来,着急地说:“哎呀这个讨厌的熊熊又来搞破坏啦!现在瓶子多还是罐子多呀?”这次,有近2/3的小孩报告一样多!他们跟研究人员说:“不要担心,熊熊来了只不过把罐子重排了一下,并没有把罐子取走!”他们知道,熊熊的“捣乱”令第二遍询问数量有了明显的意义 。
皮亚杰的陷阱
小孩子们懂的东西远比大人们以为的要多。他们善良地揣测大人们的意图,摸不着门道,却被大人们盲目地贴上了“尚未健全”的标记。小孩子眼中的世界简单而美好。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刚刚悟到的对话常规;他们对于“提问”的定义从来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工具,却怎想得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明明自己知道答案还要来提问的“陷阱”?而这个陷阱,到头来成了对善意的惩罚。
许多人对于长大的理解,源自回顾自己长大的过程。而今天这里介绍的这一系列研究,仿佛是一次学院派的解剖,告诉人们那一整个世界的善良和美好,从哪里开始一点一点的凋零。 皮亚杰的书里说,儿童对于数量守恒的“掌握”往往要到上了学以后——从那时起,他们对重复的问题会给出重复正确的答案。我想,那多半是因为等上了小学,经过了第一次考试,每个小孩都会明白,原来这个世界遍地都是陷阱。
编辑的话:上了这么多年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有用的还是揣摩出题人意图。
Dehaene, S. (1997). The number sense: How the mind creates mathema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ice, H. Paul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ed.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1–58.
你可能感兴趣
照这么说,曾经的经典理论……
我4~5岁的时就是别人问我数学问题,我明明知道就是不想说出正确答案。
为什么是程序猿?...
我只想说,研究神马八号,研究小孩,找屎!
看完有点悲凉的感觉~~~~~~~~~
引用 的话:还在对着电脑无所试试的浪费光阴? 咱不挣多,只要你付出时间,你就会有收获!锻炼自己的口才,耐心,为人处世。你不觉得是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吗?每天3o-l5o。可以了解一下,适合再去选择。有意看名家抠抠广告怎么不去死一死啊喵!
好文章!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告诉我们婴幼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的多,有些欣喜,有些震撼!
忽然觉得这些小孩好可爱啊·········
我想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懒
引用 的话:孩子用一次考试就明白的真理,在以后的无数次考试中被强行“纠正”。结果毕业后掉进各种各样的陷阱中。肿么避免呢?
四楼有够亮点啊!
引用 的话:有很多关于皮亚杰实验的质疑,基本都是因为实验设计不合理、用语不适合儿童。因为重复实验比原实验晚了N年,不知有没有可能是社会变动造成儿童数学能力普遍提高?如果N年前,2-3岁孩子能数对,那4-5岁孩子是能数对的。文中没有提到N年前2-3岁孩子表现,提到了动物。从一定程度可以推断N年前2-3岁孩子是可以数对的。
我了个擦,这编辑碉堡了。编辑的话:上了这么多年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有用的还是揣摩出题人意图。收藏
引用。dream 的话:直接问一个有幼龄阶段记忆的孩纸当年是怎么想的不就完了……孩子的记忆力很弱,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毕竟在一个纯真的年代,没有那么多想法!你记的住是因为经过现实的考验,知道了以前做过的事情要记住!
图中上下两行都是瓶子好吗……我来提个新的问题:瓶子和罐子该怎么区分?
不是小孩不识数,而是小孩太聪明
6个瓶子和6个罐子:百思不得其解原文是bottle andjar?、、
出题人挖得遍地都是陷阱来自
引用 的话:这就跟以下的例子一样老师说“这道题是选A还是B ?”学生:“A”老师:“是选A 么?再好好想想”学生:“……”(纠结AB中)……这是王小丫开心辞典的节奏。
道理如同这个实验:跳蚤是用腿来听声音的
引用 的话:有很多关于皮亚杰实验的质疑,基本都是因为实验设计不合理、用语不适合儿童。因为重复实验比原实验晚了N年,不知有没有可能是社会变动造成儿童数学能力普遍提高?辩证思维。很棒
这个实验确定孩子正确区分了“数量多”、“长”、“大”的概念吗?在实验中,瓶子和罐子是一样“长”(或某种意义上理解的”大“),而拉开后,罐子更”长“了换成巧克力豆,问孩子想要哪排时,孩子是在选择”数量多“的可能孩子本身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理解,或将”数量多“和”长“的表述混淆了。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是以成人的角度的,忽略了孩子本身可能不清楚问题及问题的答案代表什么————————————话说每次在果壳看文章,如果评论很多自己就不想评论了,感觉评论了也没人看到,最好能有什么方法改善一下,让后面的评论也能被人看到
小孩子确实聪明,三岁基本就有各自不同个性,九岁有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喜欢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衣服……)因为我的世界观就是被一个朋友影响,那时她说了很多她的观念,对我原来的冲击很大,而且影响一生,我现在的世界观基本就是有一半她的影子。那时我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来自
我小时候经常被自以为是的成年人伤害,那时懒得理他们。所以现在我见到小孩子,绝对不会把他们当宝宝哄,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在思维上平等的,说不定还在瞧不起我的观点,所以小孩子都觉得我理解他们,因为我是那样过来的。而我不理解男的,因为我毕竟没做过男人。。。来自
突然想到我们一次考试的选择题:下列说法那个是错误的(单选):A、XXXXB、XXXXC、XXXXD、以上皆错
引用 的话:跟我弟(4岁)玩的时候做过这个实验,用的是黑白二色棋子。不是像原实验那样先一样长再把其中一行拉长(可能是为了排除完全不明白“一样多”的孩子),而是直接摆一行长一行短(因为我知道他明白“一样多”的概念...你弟弟只是在逗你玩
引用。dream 的话:直接问一个有幼龄阶段记忆的孩纸当年是怎么想的不就完了……好主意,但是按照现在成人普遍意识,他们是不会相信一个3,5岁孩子的记忆的。就像我说记得小时去幼儿园,记得小时候闯祸,但家人一口咬定那是他们讲给我听的(甚至细节他们都不知道)。
引用 的话:得小时候(幼儿园时期)为了讨大人们开心经常做一些很傻*的事,比如看着干净细腻的光手说:“三点了!”但作为幼儿园数学作业(没错,我们幼儿园有一本数学练习册,名曰“算数”)最快完成且从未错误的好学生,直...握了个爪。有好多记忆(去幼儿园,闯祸)家长也是一直不信,一口咬定是后来他们讲给我听,我才知道的。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我把一件只有我们几个熊孩子在场的事情讲出来——过年,我从家里偷炮,结果把妹妹的脖子烫了——他们才信了,说:“原来是你干的!”ps:那时我2岁多。
心理学爱好者,统计学达人
引用 的话:个实验确定孩子正确区分了“数量多”、“长”、“大”的概念吗?在实验中,瓶子和罐子是一样“长”(或某种意义上理解的”大“),而拉开后,罐子更”长“了换成巧克力豆,问孩子想要哪排时,孩子是在选择”数...研究人员问的就是“多“。至于对于这个“多“怎样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同,而影响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本文说的对话常规。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属领导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