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黄疸肝炎怎么治疗晚期医院打完点滴回来在我怀里打呼噜一直哼从那以后就再也不跟我亲了没过多久死了为什么打呼噜呀

怎么看宝宝的黄疸从那那些地方看的出
提问时间: 14:58:02|
病情描述:
怎么看宝宝的黄疸从那那些地方看的出比如从手心还有其他地方看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8698收到了:
—黄疸色不深,妈妈会发现宝宝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怀疑是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通常有这样一些症状:  在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  黄疸遍及全身,为桔黄色,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  黄疸减轻消退后又加重或重新出现;  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  宝宝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  黄疸同时伴随有发烧、拒奶、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  妈咪呵护: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婴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120收到了:
一般黄疸厉害的宝宝看脸就能看出来,我家皮皮黄的时候脸也黄黄的,后来退了脸就粉粉的了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桐妈原创)说说黄疸那些事!黄疸有危害吗?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
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
黄疸(二)黄疸分哪几种,有什么危害吗?
经历黄疸,是宝宝生命里的一个小插曲,这不是妈妈的过错。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黄疸,受了不少罪,觉得是自己照料不周、奶水不好、遗传体质不好、没能及时判断和诊治等因素造成的,内疚情绪不断地攻击着已经饱受产后抑郁困扰的你。其实,是上天决定了宝宝出生的时机、遗传、疾病等因素,从而造就了不同程度的黄疸,是他莅临人世后第一场猝不及防的修行。其实,他的人生困境从黄疸开始,与妈妈无关。作为母亲,所要做的就是了解相关知识,正确对待,尽量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筛查出健康的孩子不予任何处理;协助生病的孩子度过难关。
(1)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黄疸?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肺没有张开,因此不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氧气交换。宝宝需要的氧气由妈妈的血液携带,通过胎盘和脐带输送给宝宝。这时候宝宝处于一种相对缺氧的状态,需要更多的红细胞输送和利用这些氧气。而神奇的大自然已经设计好这些红细胞脆性较大,容易破坏,寿命也较短,为出生时机体清除多余的红细胞做好了准备。
宝宝出生后,肺部张开,氧气交换增加,多余的红细胞逐渐被破坏(主要在脾脏),红细胞中的一种黄色色素——胆红素释放出来,间接胆红素为主。相比成人,婴儿处理胆红素的系统(主要是肝脏、胃肠道正常菌群)尚不成熟,多余胆红素就会在皮肤上显现出来。随着婴儿发育,多余的红细胞日渐减少,肝脏发育日趋完善,数周内(个体差异很大,多数在1~2周内)黄疸就会自然消退,不会给婴儿遗留任何伤害。
大约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出生1周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上述就是生理性黄疸的起因。病理性黄疸由各类疾病引起,成因复杂,具体在如下阐述。
(2)黄疸分哪几种,有什么危害吗?
新生儿黄疸可粗略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正常生理现象。我们吃东西会分泌口水,小孩会长个头,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老了会长皱纹,都属于生理现象,刚出生的宝宝会长疹子、出黄疸,也一样稀松平常。其实,除了人类,刚出生的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也可能有黄疸,只不过症状轻微,皮肤上又有毛发覆盖,新生小动物眼睛总像睁不开,不易被察觉到而已。
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呢?在胎儿期,孩子在子宫内接受妈妈通过胎盘和脐带传输而来的营养和氧气,暂时处于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身体会产生过剩的胎儿红细胞。这些红细胞个头较大,较为脆弱,只有45~70天寿命(生后制造的红细胞,早期寿命只有80~100天,后来制造的红细胞寿命接近成人的100~130天,平均约125天)。出生后,孩子肺部扩张,氧气来源陡然变得非常充沛,身体再也不需要这么多的红细胞了,会自发调整。除了骨髓造血功能暂时下降外,这些红细胞流经脾脏等脏器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破坏了一部分(生理性溶血),释放出里面的物质,其中之一便是胆红素。与此同时,新生儿肝胆系统功能,尤其是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易于从尿便排泄的直接胆红素的能力较成人低。由此,血里面的胆红素含量增加,而处理、排泄量不够,能力仅为成人的1~2%,于是产生了肉眼可见的黄疸。
那么,人人都需要经历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还需要积极地喂水、喂糖、喂药处理吗?当然不需要了!只有人类才会折腾自己的孩子,为了将黄疸扼杀在摇篮里,不惜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卯足劲乱喂一气。
生理性黄疸多半比较轻微,极少超过警戒值(2004年AAP推荐的照光界值,涵盖了95%正常宝宝,具体见下述)。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是的,你没听错,只需要观察孩子黄疸的变化情况,不~需~要~任~何~处~理!
经常有妈妈问我。“梧桐妈妈,我家孩子出生3星期了,黄疸还是没退,上个星期去检查经皮测13mg/dl,医生开了茵栀黄、益生菌回来天天吃,今天去检查还有11mg/dl!医生建议我停母乳观察,真的要这样吗?”问问孩子一般状况非常好,我当然告诉她不需要干任何事情,把所有药物都停掉,接着喂奶,定期复查就行。她惊讶地问我,“啊,这黄疸不是有害吗,时间长了听说会坏脑子呢!真的不用处理吗?”我告诉她,“只要在正常范围之内就行,不是每个黄疸的孩子都会坏脑子。事实上,人的脑袋有血脑屏障,胆红素水平不高到一定地步,没办法进入脑子里面。人人都要经历的生理现象,怎么会有害呢?因此,黄疸本身没有害处,医生只是担忧它背后的原因。数值的高低只是作为参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是生病造成的黄疸,还是正常孩子都有的黄疸。生病造成的黄疸升得太快、太高,才会坏脑子。”
目前研究表明,生理性黄疸不会给婴儿造成任何伤害,更未发现远期神经系统等受损的证据。不光没有害处,还可能有好处!有些研究认为,黄疸很可能对新生儿免疫力很有帮助。一切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能吃能睡能玩,活泼可爱,除可能有轻微嗜睡、食欲不振、烦躁外,无明显其他症状如贫血、肝脾肿大等。色泽相对较浅,皮肤红润白里透红,局限于巩膜(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关节,很少手脚心发黄。大便颜色可偏黄,检测尿中无胆红素。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50~60%的正常足月新生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新生儿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最晚不超过3周;早产儿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2~4周,最晚不超过4周。这些数值多来源于我国最新的《儿科学》课本,梧桐妈妈就不一一列举了,几大权威课本写得差不多,出版社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查阅。
足月儿胆红素数值一般不超过12mg/dl,95%的正常孩子胆红素&20mg/dl(具体见下述),如果做个肝功能检查,胆红素分类主要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早产儿胆红素数值一般不超过15mg/dl,而因其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光疗标准更低,具体见下述(这部分内容参考了2004年AAP建议和最新《儿科学》课本)。
其实,黄疸持续时间和最高值等数值非常不确定,孩子间个体差异很大,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深入,发现不同孩子黄疸的时间跨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这很可能跟基因密切相关——有的孩子一直没黄疸;有的孩子微微发黄,几天就好了;很多孩子轻微的黄疸能持续好几周,但他们同样非常正常(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跟母乳性黄疸的孩子有所重叠。母乳性黄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理性黄疸,具体见下述)。由于基因方面的原因,我国南部和东南亚的孩子有更多的几率黄疸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这个结论是美国人调查亚裔和东南亚移民得出来的。很遗憾,梧桐妈妈并没有找到我国本土的、最新的、权威可信的流行病学数据(况且,我国目前治疗太积极了,动辄照光、停母乳,少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自然转归的诊断学证据和流行病学数据),上面的数据有些比较陈旧,亟待更新,仅供参考。
2)病理性黄疸
顾名思义,就是宝宝生病,导致黄疸加重。新生儿几乎围产期出现各种异常情况,罹患任何疾病,用了各种药,都有可能导致黄疸加重。
病理性黄疸多在宝宝生后24小时出现,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要么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黄疸数值一般会高于生理性黄疸(照光处理参考区间见下述),18~20mg/dl以上需要考虑光疗,咨询医生按具体情况定(比如出生时间、围产期有无特殊情况、孩子症状表现、是否合并感染等);也有的数值并不高,但持续时间挺长。
跟上述一样,这些数值也来源于我国《儿科学》课本,暂时搬运过来给你参考,流行病学数据可能需要更新,实际临床观察,很多生理性黄疸也能持续挺久,尤其难与母乳性黄疸区分。妈妈看到孩子黄疸稍高,持续时间稍长,需要综合判断,不要过分紧张,盲目处理,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病理性黄疸一般色泽相对较深,皮肤萎黄,常遍及全身,如果患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往往提示胆红素水平超过12mg/dl。患儿一般情况相对较差,可有睡眠较差、精神烦躁或萎靡、哭闹不休等症状。大便颜色根据病因可有不同,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疾病尿中可有胆红素。
病理性黄疸一般病因复杂,具体见下述。可伴有贫血、体温不正常、吃奶不好、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等情况。注意,这些症状说起来容易,观察起来未必简单,又不很特异,毕竟大伙儿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虽然更多的妈妈会对孩子许多正常表现大惊小怪,觉得是黄疸闹的,不过“小心使得万年船”总是没错儿的,如果感觉孩子黄疸越来越重(尤其是头几日快速增加)、长时间不退或退而复现,要么比较烦躁,容易闹腾;要么总是怏怏的,不好好吃奶,或长时间不吃奶昏睡,体重增长不理想,一定要及时就诊,找找原因。
做个肝功能检查,根据病因不同胆红素分类不一样,如果是溶血造成的,那就多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果是胆道系统堵塞引起,直接胆红素会增加(&1.5mg/dl)。
病理性黄疸,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最让人闻风丧胆的并发症就是核黄疸!具体详见下述。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相关内容会在以下介绍,黄疸指数可以很高,甚至超过病理性黄疸的警戒值,持续时间往往也很长,但新生儿一般状况良好,各类不良反应,尤其是核黄疸这类严重不良反应罕有报道。
(3)真如医生所说,黄疸会坏脑子吗?我们来了解下,让人闻风丧胆的核黄疸。
很多妈妈忧心忡忡地来问我。“梧桐妈妈,我孩子黄疸都2~3周了,我用尽了办法,喂了不少水和药,胆红素一直7mg/ml,降不下来。”我对她说黄疸处于正常区间范围内,对孩子健康没影响,当然建议她把所有药物停掉,不用喂水。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到她满满的惊讶:“黄疸不是会弄坏脑子吗?这么久黄疸都没退干净,真的对脑子没影响?”我这边厢也很惊讶——是什么时候,百姓出现了这种认识误区?只要孩子有黄疸,不管数值多低,都觉得会对头脑有影响?
的确,由于不太正确的医疗知识普及和过度治疗的负面影响,目前老百姓对于“黄疸影响头脑”这件事耳熟能详,谈“黄”色变,不惜一切代价想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什么退黄的办法都想试试。“听说黄疸最坏脑子了!时间长了可不好!”
其实,大伙儿想象中,孩子的大脑是泡在黄黄的血液中的。黄色太浓,泡的时间太长,肯定不好;就像我们拿酱油泡菜一样,泡得越久颜色越黑,越进味儿。事实上真不是这样。孩子的脑子上包裹着一层血脑屏障,就像鸡蛋壳一样挡住些外界的不利因素,捍卫着里面脆弱的脑组织。只要黄疸数值处于一个安全区间,无论泡多久间接胆红素都不会进入大脑,影响智力,不需要任何处理。
这是因为间接胆红素在血里面喜欢与白蛋白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易于透过屏障的有害的游离间接胆红素较少;当血里面间接胆红素高到一定地步,白蛋白不够用了,游离胆红素大大增加,它具有亲脂性,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对孩子大脑产生危害(所以一些病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用输注白蛋白治疗,原理在于此)。近年来,也有些研究认为婴儿的血脑屏障较成人脆弱,间隙较大,白蛋白联结胆红素复合物也能进入脑组织,只是量不多。
如果孩子存在早产、低体重、缺血缺氧、感染或过敏导致炎症、低血糖、血液渗透压过高(高张输液)、酸血症、脱水、高热、低体温、服用竞争结合白蛋白的食物或药物(如游离脂肪酸、水杨酸、磺胺类、头孢类、呋塞米等)等状况,可能导致血脑屏障功能下降,游离型和结合型的胆红素都更容易透过,且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减少,或白蛋白数量减少,核黄疸的发生率会增加,安全区间减小,值得重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制定这么个安全区间,既能保障孩子安全,又不至于过度医疗?还得考虑到经历不同状况的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也是长久以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课题。具体详见下述。
所以,正常区间范围内的黄疸本身无害,最后的病因才是罪魁祸首。不同的黄疸表现,只是揭示孩子疾病的一条线索而已。正常足月的孩子,生理性黄疸很少超过20mg/dl,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超过这个警戒值的几率要大一些。
如果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也叫胆红素脑病(旧称核黄疸),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而直接胆红素具有水溶性,脂溶性较弱,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可以由尿便排出。因此胆道梗阻引起的直接胆红素升高,一般不会出现核黄疸。
婴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足月儿黄疸高到30mg/dl也受得住,特别是母乳性黄疸。但尽量在警戒值内处理,不要盲目乐观。
一般而言,出生时缺血缺氧或罹患疾病的婴儿(血脑屏障功能下降,黄疸增速过快),更容易出现核黄疸;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可能在相对较低的胆红素水平就会发生;如果黄疸增长速度过快,即使没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可能出现核黄疸。对这些孩子一定不能大意,有时候他们的黄疸还没达到警戒值,就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目前文献报道,导致核黄疸最低的胆红素数值仅有7mg/dl(当然这位孩子存在疾病,胆红素窜得飞快)。
轻症患儿可出现吸吮无力、嗜睡、拒奶、呕吐、哭声尖利等,少数孩子可能出现肌张力过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表现,此时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一般不会留下显著后遗症状;如果黄疸严重或增速过快,可能出现肌张力过高、强直、角弓反张、惊厥、尖叫、阵发性眼球运动障碍(如双眼凝视、上翻等)等严重表现(多为锥体外系受累。注意,早产儿痉挛症状可能不明显),也有孩子表现为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心动过缓、中枢性高热,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有些非常严重的孩子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存活的孩子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眼球活动受限、听力减退、流口水、咀嚼困难、构音异常、语言障碍(颜面肌肉、发音、构音器官受累)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有的孩子会发育迟缓、牙釉质发育不全,远期恢复情况因人而异。因此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关键。
核黄疸是有器质性检查证据的。给孩子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胆红素浸润,不同部位轻重不一,脑基底核最明显,其它部位如海马沟、视丘、枧丘下核、苍白球、壳核、顶核、尾状核、脑室核、小脑小叶和脊髓前角等也可受累;小脑、延脑、大脑半球的白质和灰质也可受影响,但颜色变化更小些。未结合胆红素产生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得脑细胞能量代谢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功能,时间长了,一些细胞可能出现变性、坏死,从而产生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脑干听觉通道对胆红素的毒性作用非常敏感。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能显著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致中枢传导时间延长(1~V渡峰间期延长);若及时给予干预,降低血浆胆红素,特别是游离胆红素水平,可以逆转异常BAEP。检测BAEP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评估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好方法。
胆红素脑病多发生于生后4~10天,最早1~2天内就能出现神经症状,12天以后发生率大大减少。溶血性黄疸胆红素脑病出现更早,多发生于生后3~5天。早产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核黄疸多见于出生后6~10天。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所致的核黄疸多发生于出生后2~5周。不过,如果存在上述早产、低体重(低于1.5kg)、窒息、严重感染等情形,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也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重度黄疸发生约12~48小时出现症状,出生后1~2日即可出现神经系统表现。
所以,对于核黄疸,我们不能过分警惕,也不能盲目乐观。尤其是存在围产期特殊状况或疾病的孩子,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们的光疗标准主要是根据核黄疸这一副反应的发病区间而制定的。根据中华儿科学会 2014 年最新发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目标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体详见下述。
(4)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哪些?主要做哪些检查排除?
由上述我们可以理解,生理性黄疸很少“僭越雷池”,数值低,持续时间短,孩子状态好;病理性黄疸往往数值高,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孩子状态差;而母乳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判断的界限很模糊,而前者一般没症状,预后很好,后者症状明显,很多疾病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
我们可以看出,黄疸本无罪过,黄疸背后的病因才是罪魁祸首!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病理性黄疸快速筛查出来,早诊断,早处理;又不至于让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的孩子白白遭罪,是医生们孜孜以求的课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造成病理性黄疸的疾病究竟有哪些,需要做些什么检查,找找规律,看有没有快速甄别的线索。
1)胆红素生成过多的疾病(肝前性黄疸),如各类溶血性疾病(最常见ABO血型不合,可有Rh血性不合,俗称“熊猫血”)、红细胞酶缺陷(最常见G-6PD缺陷,俗称“蚕豆病”)、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形态异常性疾病、红细胞膜结构缺陷、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贫血症等)、双胎输血综合征(一个孩子红细胞过多,另一个孩子贫血)、胎母输血综合征、肝脏摄取胆红素功能不良、感染(宫内感染或围产期感染)、败血症、缺氧(肝酶活性常会受抑制)、酸中毒(影响非结合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进而影响其转运和后续处理)、肠肝循环增加、头皮血肿、颅内出血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多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脐带延迟结扎(后面会专门讲述)等。这类疾病的特点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型疾病(肝细胞性黄疸),如缺氧和感染、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各种各样损害肝脏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药物因素(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苯甲酸钠、咖啡因、新生霉素、新青霉素II、磺胺异恶唑、大剂量维生素K3或K4等,接触萘类如卫生球等)。这类疾病的特点是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都增加,比例不一定。
3)胆汁排泄障碍性疾病(肝后性黄疸,也称梗阻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胆管机械阻塞性疾病(如胆道闭锁)、肠道阻塞性疾病(最常见先天性巨结肠)等。此外,严重心脏疾病患儿肝脏淤血肿大,也可发生黄疸。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甚至可以“反客为主”。
其中ABO溶血和G-6PD缺乏症是相对而言最常见的。
1)ABO溶血多数症状轻微,不易察觉,极少的情况会很凶险。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20~30%的妈妈和宝宝血型不合,其中90%以上罹患溶血症的孩子,妈妈是O型,孩子是A型或B型。但发生溶血症的孩子很少,仅约1/150,且症状大多很轻,常被忽视。其中只有约1/5的婴儿可能发生被注意到的黄疸,症状比Rh溶血症轻得多。看看,母婴血型不合的病例中,我们注意到黄疸几率约为1/150×1/5,全国范围内因母婴血型不合造成的黄疸约为2/10×1/150×1/5~3/10×1/150×1/5,需要照光处理的严重黄疸更少。尽管近年来诊治水平提高,上述统计数值有所增加,总体而言妈妈们不用过分担心。想想母婴血型不合的几率这么高,如果结局很容易不好,倘若没有现代医学保驾,人类数量和质量将很受影响呢!我们做好新生儿胆红素监测便好,不用过于忧心忡忡。
2)G-6PD缺乏症(蚕豆病),全球约有2亿人罹患此病。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地区之一,尤以我国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较为常见。随地域変化,我国统计各地发病率在0.2~44.8%间。据中山医科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患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中,约50%的患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其中约12%可能会发展为核黄疸(这个统计不是很严格,可能混杂其他导致黄疸的病因,比如母乳性黄疸,仅供参考)。
其实,它一般不会直接引起病理性黄疸,往往存在些诱因,比如哺乳妈妈在围产期、哺乳期用了些药物(比如磺胺类,呋喃妥因等),或宝宝吃了些什么药,感染、缺氧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比如用来退黄的“茵栀黄口服液”,蚕豆病的孩子吃了黄疸不但不会退下去,反而越发严重!
携带蚕豆病基因发病严重程度可以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胆红素蹿高;有些哺乳妈妈即使吃了蚕豆和一些相关药物,或孩子自己用了药,也没什么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很少有父母平素会注意这一点,和孩子一起去做G-6PD缺陷相关的酶学检测和基因检查。不过,身在“危险区域”的新妈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还是那句话,倘若不良后果发生率这么高的话,人种数量和质量很受影响呢!所以一般没事。我们心里了解这回事便可,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应对处理,平素避免各类危险因素,尤其是药,没事别乱吃。具体详见“蚕豆病哺乳”章节。
3)可别小看头皮血肿,它非常常见,胆红素可能上升很快,数值很高,持续很久,甚至有过核黄疸的报道(不过很少见)。
4)其他疾病并不常见,甚至非常罕见。
既然疾病发病率大多这么低,那还有必要每个黄疸偏高却明眸善睐、安宁可人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照光、吃药吗?
为了寻找疾病线索,常规需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排查溶血性疾病,测定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判断严重程度及初步判断疾病可能出现的环节,尿常规中检测胆红素,大便检查粪胆原,B超检测有无胆道梗阻、肝脾增大,其他可根据推测可能的病因,酌情选择相应的检查,比如红细胞镜检,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查、基因检测等。
看看,这些病因多么繁杂,检查是多么冗繁琐碎啊!等等!有没有总结出来,这些疾病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几乎都可能伴有肝酶增加,肝脾增大(有的胆红素窜太快了不一定肝脾大,这种情况非常凶险),孩子状态较差。有些疾病能找到很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症状,比如围产期缺氧、感染,可伴随发热、喘息、浮肿等表现,有用药史,存在头皮血肿等(可别小看这非常常见的轻微产伤——头皮血肿,有过核黄疸的报道)。
所以,实在拿不定把握,在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中间纠结极了,也不知道孩子状态正不正常(有的孩子就是睡眠时间很长,总是迷迷糊糊的,吃奶力道很弱,详见“马拉松宝宝”章节,或很爱哭闹、吐奶,最常见的原因是胃食道反流和肠绞痛,详见“胃食道反流”章节,或长得瘦小,详见“瘦小的母乳宝宝”相关章节),可以让医生摸摸肝脾,考虑做个手指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几乎能筛查出来绝大部分的病理性黄疸(头颅血肿例外,不过一般也很好判断,不确定是不是它引起的话可以做检查排除一下)。再谨慎考虑要不要暂停母乳,明确是否存在母乳性黄疸(多数时候不需要)。
别舍不得孩子扎针做检查,艰难地哄睡或按床上做B超。这比母婴分离住院喂奶粉、照光、扎针、抽血、挂水、打镇静剂、做不少检查、承担院内感染等风险要好得多。所以,梧桐妈妈真不希望医生一看到胆红素检查单就张罗安排住院(有时候妈妈们只是不确定情况,想抱来问问或做做检查),也不希望妈妈们一看到胆红素数值就吓得走不动路。大伙儿沉着应战,必要的检查能让心里有个底,最大程度避免过度医疗。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戳文章末尾“阅读原文链接,也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北医博士,主治医师,复旦心理学博士后,关注育儿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北医博士,主治医师,复旦心理学博士后,关注育儿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猫咪的黄疸多久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