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学可分为被分为几种?

小说分为哪几类_百度知道
小说分为哪几类
分为哪几个类型
我有更好的答案
1.诗歌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2.小说小说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说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篇幅及其容量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按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按写作体例分,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语言形式分,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3.散文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甲.现代散文现代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议论成分的散文,称为叙事散文,它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抒情散文是指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绿》、《春》等;议论散文是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散文,杂文、小品文都属于此类,如《文学和出汗》、《为自己减刑》等。乙.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4.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这里所说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即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体。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可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和舞剧(如舞剧《红色娘子军》)。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可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曹禺的《雷雨》)。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分为历史尉(如郭沫若的《屈原》)、现代剧(如丁毅、贺敬之的《白毛女》)。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武侠、古典、现代、科幻、侦探、历史、纪实、外国、 军事、言情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科幻   言情,  现实,  魔法, 历史
古典、现代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小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你的IE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提升体验,
建议升级到IE10以上或使用Chrome、搜狗等浏览器!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中国2 0世纪文学史有各种分期方法和观念。以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抗战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分期。除了文化价值结构上由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外,在地域的分布上也相应于政治格局而分为三大区域: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学以及沦陷区的殖民地文学,1949年以后,文学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只是地域的面积变化了,共产党控制的地域扩大到整个大陆,国民党控制的地域缩小到台湾列岛,而回归前的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仍然带有某种殖民地文化的特征。正如对抗战以后的文学史应该分头研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一样,当代文学史研究中也不能无视与大陆文学同时存在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澳门的文学,这一空间区分是不容回避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教材只以1949年以后的大陆地区的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本身是不完整的,与此相关的分期观念,也只有相对的意义。所以本教材的文学史分期只是一种权宜的做法,只是划分出一个大致的文学创作背景:
第一阶段:年
1949年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1949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局面的结束,尽管在台湾海峡两岸还对峙着两个政治敌对的政权,尽管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政权长期处在冷战的威胁之下,一度还卷入了邻国的军事冲突(抗美援朝战争),但中国土地上大规模的军事武装冲突是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指出: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但是,文化规范的形成总是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缓慢得多,战争在战后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影响要比人们所估计的长久得多也深远得多,毛泽东的这一有益告诫,实际上要到三十年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斥,等等。这种种战争文化心理特征并没有在战后几十年中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设想11;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系12。这些文艺思想和政策,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化规范上得到解释。在后来的文学史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把这一时期有些违反文艺创作规律的现象归咎于当时中共党内一度占主流地位的“极左路线”,但是,政治路线并不是主观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心理与路线制定者思想感情的投合。当时战争文化心理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如果从那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语言来观察,充斥了战争心态的词汇几乎俯首可拾:诸如“会师”、“胜利”、“战役”、“插红旗”、“拔白旗”、“文艺大军”、“重大题材”、“锋芒直指”、“猖狂进攻”、“引蛇出洞”等等,文学创作获得成功被称为“打响了”,作品有所创新被称为“有突破”,更无须统计像“战斗”、“斗争”、“武器”一类军事词汇的使用频率。在战争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文学观念,自然给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确实有投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歌讴时代精神,这一时期战争文化规范在文学观念上的表现--诸如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敌我阵营绝对分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在一些主要创作中体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仍要注意到当代知识分子传统的复杂性,即当代文学史发展中仍有一条“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显地存在着,支配着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有研究者比较了中国文学与前苏联文学以后指出了这一重要的现象:“对于苏联文学来说,是叶赛宁、布宁、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等所代表的传统,一个关心人性、人的精神境遇的传统。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则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以及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13这一传统有力地支持了作家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性看法,以及对文学真实性的追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竟是产生在作家被不公正地剥夺了写作权力以后,仍然抱着对文学的炽爱,在秘密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创作现象是,这时期有许多作家,特别是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农民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民间文化形态的表现相当娴熟,他们在创作时,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隐形结构”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同时,曲折地传达出真实的社会信息,体现了富于生命力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当代文学史上的这两个传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还应该指出,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及其文化心理与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在五六十年代不是没有引起有关国家决策者的注意。1956年举行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开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今后任务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前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很明显,这一方针是为适应和调整和平时期文化建设而提出的,与战争文化规范完全不同。以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级官员对知识分子问题和文艺工作还发表过一系列的讲话,企图纠正当时越来越严重的文化规范与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以及党和政府与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但在当时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这些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效果,最终导致了把军事体制极端理想化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劫难,以往的文学史都将“文革”单独列为一个阶段。如果以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创作为依据,这样的分期是可以的。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进了“潜在创作”的概念作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文革”前和“文革”当中,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潜在的创作,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然在用笔表达内心的理想之歌和感情世界,如五六十年代绿原、曾卓、牛汉、穆旦、唐湜等的诗歌、张中晓的随笔、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和傅雷等人的家书等等,尽管他们的个人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并不一样,但仍然保持了一种连贯的知识分子精神。这些创作文本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发表的,但仍然保留了一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文学声音,至于它们是在“文革”之前还是在“文革”期间创作,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的话,那么,“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文学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大的文学史阶段。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当代文学史的第二阶段之所以是从1978年算起而不是“文革”结束的1976年,因为就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这一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当时思想领域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稍后不久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中国真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相成地推动和保证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比较有意义的是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14紧接着,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5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历史上党领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16尽管这一次作代会的路线后来并没有真正地贯彻,但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
当然,一种新的文化规范的形成不会一帆风顺,从战争文化规范遗留下来的心理痕迹也不会立刻消失,强调“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譬如,对“文革”后文学发展
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提法的,是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象华中师院中文系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写于1958年, 196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山东大学中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部分纲要》(内部铅印,未正式出版)等.从那时开始,"当代文学"作为与"现代文学"相衔接和相区别的分期概念得到认可.第一阶段: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8 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第三阶段:90年代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90年代的文学具有的"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HTTP/1.1 新建会话失败小说根据内容题材分为哪几类?小说根据内容题材分为哪几类?小派爱小说百家号答|百度派 @王广扬1.武侠小说也可称为武打小说,金庸为代表,可看做男性言情和励志小说。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以及鸳鸯蝴蝶派;1930年李寿民开始在天津的《天风报》以还珠楼主为笔名连载长篇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自此东南亚刮起了一股武侠风,随后在金庸笔下发展到了巅峰。2.恐怖小说 包含盗墓笔记、恐怖99天、我和鬼小姐的那些事、鬼故事灵异小说-鬼吹烛灵异小说-鬼吹烛、灵异故事、以情节或者语言以达到让读者恐慌的目的。3.言情小说包括很多,如后宫文,穿越文,都市文,青春校园文等,以描述恋爱感情为主题。例如《躺在床上谈恋爱》《梁祝谈情篇》等等。4.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指在故事的描述过程中带有足够的线索让读者可以推理出结局,也可以不加推理由小说中的"侦探"来推导出结局的小说。5.悬疑小说悬疑和推理的区别在于,推理小说会描述足够的线索用以推断出结果,而悬疑小说则是遮掩各种关键线索,最后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注:一般认为盗墓笔记盗墓笔记,悬疑小说与推理小说均源自于犯罪小说在发展中的变化,而脱离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小说。推理小说与侦探小说区别并不显著,可归为一类。广义上的悬疑小说包括恐怖小说(恐怖悬疑)、灵异小说(灵异悬疑)、探险小说(探险悬疑)等等类型。6.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与军事小说不分家,严格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以史实记录为蓝本,重新记述刻画历史人物和事件。网络上出现的历史小说大多是使用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穿越类小说。7.军事小说 军事战争为主题。8.科幻小说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幻想的小说,并非凭空捏造。9.网游小说 新时代的产物,源于网络游戏。例如:顾漫《微微一笑很倾城》 薄欢《偏偏恋上你》10.玄幻小说和科幻小说有很大区别,很多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更具东方特征。11.逸体小说 其特征有三:1.故事的叙述已经突破了既有的时空观念,既非经典的绝对时空,也非如今的相对时空,而是一种混沌的时空;2.混沌的时空在人物事件的发展中获得统一;3.既是理性的,又是诗性的。12.穿越小说同样是大陆新派小说,以时空交错为特征。13.魔幻小说几乎等同玄幻,但魔幻更偏向于西方。14.YY小说非主流小说。15.耽美小说源于日本。又称BL小说(boys love)或GL小说(girls love),结局分为be(bad end)和he(happy end)。16.黑道小说新时代的产物,源于武侠小说。17.轻小说近代很有前途的小说体系,起源于日本。轻小说轻小说18.仙侠修真小说以神话传说为基础二次创作的作品,封神演义和四大名著当中的西游记就是代表作品。19.校园小说一般以两个少年的纯真情感为主线,夹杂有青春期对生活的困惑,成长的烦恼,以及于家长老师之间的各种冲突于情感。一般比较唯美和理想化。20.abo小说以abo性别设定为基础,将人类分为男性Alpha、男性Beta、男性Omega以及女性Alpha、女性beta、女性Omega,起源于欧美小说。代表作:《校草与系草》,《破晓》,《追愿》。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派爱小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百度旗下高质量问答讨论社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文学可以分为那几类_百度知道
文学可以分为那几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文学体裁的分类
文学作品一般以体裁分类。文学体裁就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是组
成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
文学体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分
类也就不同。我国古代有人曾根据语句有否押韵,把文学作品分为韵文与
散文两个大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般采用“三分法”或“四分
法”分类。
所谓“三分法”,就是依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它分为
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大类。叙事文学包括神话、史诗、小说、叙事
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叙述故事,并塑造人物形
象。 抒情文学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它们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要
特色。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它通过角色的对话和动作反映社会
生活、塑造艺术形象。
所谓“四分法”,就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
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成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
大类。其中诗歌类包括抒情诗和叙事诗;散文类除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外,范围很广,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等,都归于此类;而
小说则成为独立的一类,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文学理论界较多采
用的分类法。
采纳率:7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媒介可以分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