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应届高中毕业生如何报考士官学校(涉及选科六选三),目前可以到河南省就读么

2020届北京高中毕业生(涉及选科六选三),目前可以到河南省就读么_百度知道
2020届北京高中毕业生(涉及选科六选三),目前可以到河南省就读么
2020届北京高中毕业生(涉及选科六选三),目前可以到河南省就读么学籍是北京本地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2017年河南选调生考试公告
http://www.chinagwy.org &&&&&& 09:20&&&&&&来源:河南选调生考试网
&&& 2017年河南选调生考试公告全文。河南人事考试网发布了2017年河南省选调生招考公告,本次共计划招录420人,报名时间为3月17日15:00至3月22日18:00,笔试时间为日。考试不指定特定教材,教材用书推荐使用《2017年河南公务员考试一本通》及其配套用书(五件套)。全国统一订购网址:。
&&& 观看视频:
&&& 招录专题:2017年河南选调生考试录用专题信息
& 关于2017年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公务员局,各省管普通本科院校:
&&& 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是我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三个高地”建设“四个强省”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关精神,结合河南实际,2017年继续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一、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的有关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严格标准,保证质量,选调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培养锻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丰富人才资源。
&&& 二、选调数量和资格条件
&&& (一)选调数量
&&& 根据《年河南省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要求,2017年计划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420名,其中:一是定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及我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共25所高校招录220名;二是面向全国其他高校招录200名。
&&&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具体招录名额见附件1、附件2。
&&& (二)选调对象
&&& 1、高校应届毕业生。2017年全日制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定向、委培生除外)。报考者必须是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或本科、研究生学习期间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且连续1年以上,或被评为院(系)级以上“三好学生”。实行不同学制的研究生,于2016年下半年毕业的可以报考,2017年下半年毕业的不能报考。
&&& 2、省内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我省招募的截至日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2年内的服务基层项目高校毕业生。报考者均应在参加基层服务项目前无工作经历且取得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 (三)选调资格条件
&&& 1、政治思想素质好。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工作实践能力强。务实肯干,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文字综合和沟通表达能力。
&&& 3、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品行端正,甘于吃苦,具有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远大志向。
&&& 4、学习成绩优良。截至日,须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 5、身体健康,能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 6、截至日,应届本科生不超过25周岁(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不超过28周岁(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不超过35周岁(日以后出生);
&&& 7、有《》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情形的,不得报考。
&&& 三、选调程序和时间安排
&&& 选调工作采取本人自愿报名、党组织审核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 (一)报名
&&& 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于3月17日15:00至3月22日18:00登录河南省教育厅(www.haedu.gov.cn)、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hnbys.gov.cn)、河南人事考试网(www.hnrsks.gov.cn)进入报名系统,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注册,如实、准确、逐项填写相关信息,上传近期正面免冠证件照(蓝底,jpg格式,利用图片软件制作时,照片宽高比例约为1.3:1.6,大小为130×160像素,50kb以下,最终效果以输出后的大小为准)。初审通过后,根据系统提示打印《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附件3-8,正反面打印,一式3份)。本次招录分定向、普通两类,每名报考人员仅限报考其中一类。报考人员参照《省选调生名额分配及志愿代码表》(附件1-2),最多可填报2个志愿。
&&& (二)资格审查
&&& 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资格审查采用以下方式。
&&& 1、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 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于3月22日前将从报名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附件3-4)上交所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对本校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同时根据省教育厅学生处(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下发的管理账户和密码进入报名系统,核对纸质报名表与网上报名表信息,确保准确无误。报名结束后,于3月24日前从报名系统打印本校《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汇总表》(一式3份),连同报考人员的《报名登记表》一并报送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主楼A区A410室(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南路与相济路交叉口东南角)。咨询电话52,邮编450016。
&&& 省外高校应届毕业生,将从报名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附件3-4)报所在高校组织部门和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于3月24日前直接报送或快件邮寄至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主楼A区A410室(邮寄报名材料的信封正面须标注“河南省选调生报名材料”字样,以寄到的邮戳日期为准)。
&&& 由省委组织部青干处和省教育厅学生处(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资格进行终审。
&&& 2. 大学生村干部
&&&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干部,应于3月22日前将从报名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附件5-6),经所服务村所在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把关后,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一并报省辖市或省直管县(市)委组织部报名处。各省辖市或省直管县(市)委组织部初审并汇总整理后,于3月24日前将《大学生村干部报名登记汇总简表》(附件9)、报考人员的《报名登记表》报送河南饭店3号楼一楼3123房间(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88号,金水路与花园路交叉口西北角),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咨询电话:10。
&&& 3.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贫困县高校毕业生
&&& 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贫困县高校毕业生,将从报名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附件7-8)报经人事档案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初审同意后,于3月24日前报河南饭店3号楼一楼房间(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88号,金水路与花园路交叉口西北角),由省委组织部组织省级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咨询电话:23。
&&& 报考人员应在3月29日17:30前登录报名系统,查询终审结果。审核合格的,根据报名流程进行下一步操作。资格审查贯穿考录工作全过程,提供情况不实的,一经发现取消进入下一阶段资格。
&&& (三)网上缴费
&&&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取消停止征收和调整有关收费项目的通知》(豫政〔2008〕52号)规定的收费标准,报考人员按每人每科30元(两科共60元)缴纳笔试考务费。
&&& 通过报考资格审查的人员,于4月5日8:00至4月7日18:00期间登录报名网站,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在线缴纳笔试考务费(缴费须使用银联卡)。不接收现场缴费,未按期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
&&& (四)打印准考证
&&& 通过报考资格审查且网上缴费成功的报考人员,于4月20日8:00至4月21日18:00期间登录报名网站自行打印准考证(A4纸,黑白、彩色均可)。
&&& (五)笔试
&&& 具体考务工作由省人事考试中心负责。笔试科目为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每科满分均为100分,笔试时间为4月22日,笔试考点设在郑州,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注明为准。笔试成绩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50%+申论×50%,于5月下旬在河南省教育厅(www.haedu.gov.cn)、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hnbys.gov.cn)、河南人事考试网(www.hnrsks.gov.cn)上公布。考生也可登录报名系统查询笔试成绩。
&&& (六)面试、体检和考察
&&& 在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公务员局统一指导下,面试、体检和考察工作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委组织部负责组织。
&&& 1、面试。6月3日,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分别组织面试。根据考生填报第一志愿,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以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选调名额1:3的比例分类确定面试人员名单。如进入面试人员数量与所报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考录计划名额比例达不到3:1,将分类从第二志愿报考该市(县)且第一志愿未进入面试的考生中按成绩从高到低依次调剂补充。调剂补充后仍达不到比例要求的,相应核减该类考录名额,核减的名额调剂为另一类考录名额。面试采取结构化方式进行,重点测试考生综合分析、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等,满分100分。
&&& 2、体检。6月4日,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分别组织体检。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以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选调名额1:1.2的比例确定体检人选。考生的考试总成绩为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
&&& 体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体检缺席者,直接取消进入下一步程序资格。
&&& 3、考察。对体检合格的,按分数高低排序,以录用名额1:1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考察拟定于 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组织考察,考察合格的确定为拟录用人选。面试和考察公告于每个环节前2天,在河南省教育厅(www.haedu.gov.cn)、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www.hnbys.gov.cn)、河南人事考试网(www.hnrsks.gov.cn)发布。7月下旬在以上网站公示和公布录用结果。
&&& (七)审批及报到
&&& 录用结果公布后,拟录用人员填写《公务员录用审批表》,经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组织人事部门初审后,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办理审批录用手续,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应届毕业生报到手续。各地须于8月底前将省选调生安排到岗,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委组织部9月中旬将省选调生到岗情况统一造册登记,上报省委组织部。
&&& (八)岗前培训
&&& 新录用的省选调生到岗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公务员局统一组织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 四、分配安置
&&& 结合用人单位需要和省选调生填报志愿,统筹安排到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工作。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分配到缺编的乡镇机关工作;博士研究生分配到缺编的县(市、区)直机关工作(第1年下派到乡镇锻炼)。新录用的省选调生,试用期1年,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进行期满考核,考核合格的办理任职定级手续,在编制和职数范围内,本科生定为科员、硕士研究生定为副主任科员、博士研究生定为主任科员。不合格的经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组织部初审,报省委组织部进一步审核后取消录用;被取消录用的人员,退回毕业院校或由户口所在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推荐就业,也可自主择业。试用期满后考核合格的省选调生,工作年限达到《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7号)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晋升相应职务的最低任职资格年限后,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且至少有一年为优秀等次或参加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应分别晋升为上一级职务。服务期内因未达到上述条件享受不到相应职级待遇的,保留公务员身份,取消选调生资格。省选调生的工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管理,人事档案由分配地所在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
&&& 录用为省选调生的人员,在基层工作服务年限为5年,期间不得通过考录、调动、遴选或借调等方式离开所分配的基层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到岗前就以上内容与所报考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组织部签订《服务基层承诺书》。
&&& 五、组织领导
&&& 招录省选调生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按照本通知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条件,扎扎实实地做好选调工作。
&&& 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严格把关,积极推荐,配合做好选调的各项工作。
&&& 附件:1.省辖市省选调生名额分配及志愿代码表
&&& 2.省直管县(市)省选调生名额分配及志愿代码表
&&& 3.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应届毕业生,定向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4.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应届毕业生,普通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5.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大学生村干部,定向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6.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大学生村干部,普通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7.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人员,定向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8.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报名登记表(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人员,普通类)(通过初审后在线打印)
&&& 9. 大学生村干部报名登记汇总简表
&&&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财政厅
&&&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公务员局
省辖市省选调生名额分配及志愿代码表
省辖市名称
分配名额总数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
省直管县(市)省选调生名额分配及志愿代码表
省直管县(市)名称
分配名额总数
仅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报考聚焦丨北京新高考“六选三”,它居然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科?!
除语数外三科外,选考的6个科目中,学生最喜欢哪科?男女生在最喜欢的科目上有什么区别?哪种科目组合最受学生欢迎?这个学科居然不是最受冷遇的?
针对这些问题,教科院有关专家近期展开了问卷调查,抽取9所学校,3000多名同学参与问卷。我们来看一下调查结果!
北京市2017年秋季正式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即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以及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的3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成绩组合而成。
教科院有关专家近期展开了问卷调查,围绕学生课程学习兴趣、选科及专业报考初步意向、新高考背景下课程及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建议等内容,采用分层抽样和班级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9所学校,3000多名同学参与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学习需求、选科组合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课程方案完善和学校课程安排、资源配置准备等提供参考。
一、调查结果
政治、物理学科最受欢迎?
除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选考的六科中,学生最喜欢的单科是政治,然后依次为历史、物理和地理、化学、生物;但按喜欢程度分别选择三个科目,其总排序依次是化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政治 (见图1)。学生喜欢的三科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历史-地理”;其次是跨文理组合,即“两理一文”和“两文一理”。
男女生在最喜欢的科目及科目组合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表现在对政治、物理科目的选择上,女生首选政治的比例为36%、男生为22%;男生首选物理的比例为24%,女生仅为12%(见图2);男生喜欢“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组合的比例为12%,女生为15%;而男生喜欢“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组合的比例为20%,女生则为10%(见图3)。
超三分之一按文理分科思路来选择科目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结果可知,“六选三”选考科目中学生实际首选的单个科目依次是: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政治、生物;实际选择的三个科目的总排序是化学、物理、地理、生物、历史、政治(见图4)。在“六选三”科目组合的选择上,文理分科的组合依旧占据首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按文理分科思路来选择科目;其次是“两理一文”和“两文一理”的科目组合。
与前述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和科目组合相比,在单科选择上,“历史”成为学生既感兴趣又实际选择最多的科目,“物理”是学生喜欢程度一般但实际选择最多的科目,“政治”虽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但实际选择人数较少(见图5);“化学”在喜欢程度总排序和实际选择总排序中位列首位(见图6);在三科组合上,兴趣科目与实际选择相对比较一致(见图7)。学生选科一般首先考虑的是“兴趣爱好”,但实际选择的科目与兴趣科目存在一定差异。男女生在实际选择的单个科目和三科组合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在与“物理”相关的科目组合上。实际首选的单科,男生首选物理,其次是历史、化学;女生首选历史,其次是化学(见图8)。男生三科组合的前五位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物(25.5%)、政治-历史-地理(11.1%)、地理-物理-化学(9.6%)、历史-物理-化学(8.0%)、地理-物理-生物(5.5%);女生三科组合的前五位分别是:政治-历史-地理(18.8%)、物理-化学-生物(14.6%)、地理-化学-生物(7.5%)、地理-物理-化学(6.2%)、历史-化学-生物(5.7%)(见图9)。
三分之二学生表示在高一下和高二上能确定选科
调查显示,“六选三”选科组合中,80%以上学生的选择集中在10~12种组合上,且不同规模学校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差异(见表1)。对于学生选考科目的确定时间,10.2%的学生认为上高中前就能确定,11.7%的认为是在高一上结束时,33.9%的认为是在高一下结束时,37.9%的认为是在高二上结束时,即93.7%的学生最迟在高二上结束时都能确定高考选考科目,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71.8%)在高一末和高二上能确定选考科目。
学校优势学科对学生专业意向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在普通高等院校所设专业大类中,学生选择专业的意向前三位是经济学、理学和医学。学校优势学科对学生专业意向有一定影响。如,有学校理科优势明显,学生专业意向以理科和工科居多;有学校重视艺术学科,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相对集中。对于报考专业的影响因素,学生会综合考虑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将现状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如,选择经济学多数是出于“发展前景好”“社会地位高”“就业形势好”等因素。学生第一专业意向的选择多是出于个人因素,第二、第三专业意向的选择则更多考虑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就业形势等,但普遍与学习兴趣存在一定差距。
半数学生能接受高一并行开设8门左右的科目
就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高考科目和六个选考科目在高一年级的开设来看,32.0%的学生能接受同时开设9门课程,11.5%的认为8门课程比较适宜,10.9%的认为7门课程比较适宜,17.8%的认为6门课程比较适宜。可见,43.5%的学生能接受8~9门课程,54.4%的学生能接受7~9门课程。并开科目的数量在学校类别、学生性别、所在年级、学生成绩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除必修课程和选考科目的选修Ⅰ模块外,学生对选修Ⅱ课程(含校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为:49.5%的学生会选择1~2门,32.5%的学生选择3~4门,10%左右的学生选择5门及以上,也还有6.9%的学生表示不选择,也即高中三年80%以上学生可能选择的选修Ⅱ课程总量为1~4门,与新高中课程方案选修Ⅱ课程14学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6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施“分层走班”
新高考改革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要求将得以彰显,分层走班也将成为学生高中生活的新常态。对于必修模块的分层走班,6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于选修Ⅰ模块的分层走班,6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于分层走班的必要性,不同学校、性别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75.0%左右的农村学生认为有必要,比例超过城区学生;女生认为有必要的比例高于男生;成绩优秀和较好的学生也更倾向于分层走班。对于分层走班的班额,被调查学生认为适宜的班额主要是10~20人(26.3%)、21~30人(50.5%),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有所调整。
7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有两次机会
39.9%的学生希望学业水平的合格性考试有两次机会,27.6%的希望有三次考试机会,也即70.0%左右的学生希望有两次考试机会。更多的农村学生(75.6%)希望有两次以上的考试机会,高于示范校(65.5%)和城区普通校(60.3%);女生希望两次考试机会的比例(73.3%)高于男生(62.3%);成绩较好学生的比例(72.7%)高于成绩优秀(60.5%)、中等(69.7%)和不理想(64.4%)的学生。对于高一就完成高考相关的9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35.4%的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41.5%的认为压力比较大,即76.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压力。学生希望两次合格考的具体时间,第一次集中在高一下,第二次集中在高二上和高二下;不同科目的考试时间有所差异(见表3)。
5种关系需处理好
学生模拟选课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学校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和区域课改政策研制提供参考。为实现新高考改革推进的选择性教育,区域课改推进和学校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关系。
学生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生涯发展的相互关系
目前学生选择主要还是在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发展潜能与高考得分之间取舍,个人兴趣虽是主要影响因素,但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选择上更多还是成绩取向和对兴趣的放弃,学业—专业—职业—生涯之间还没有建立内在关联。
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成绩优势和发展潜能。特别是针对男女生科目选择的差异,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不可偏废,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办学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正确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在学会选择中学会自我负责。
课程及考试安排与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进程两者之间的适宜性
调查涉及学生在高一年级并开高考相关科目的数量、高一下结束完成相应9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学生选考科目的确定时间以及对分层走班的需求等,虽然部分学校要求高一并开语文、数学、英语和6个选考科目的必修课程,并随学随考在高一下完成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随之在高二上进入选考科目的选修Ⅰ课程学习,但调查显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高一年级同时学习9门考试科目压力较大。
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考试组织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同时也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如,大部分学生希望历史、地理、政治在高一下完成合格性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在高二下完成,考试安排可允许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末后根据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合格性考试科目。在选修Ⅱ(含校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上,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任选课程总量为1~4门,如按每个选修模块(校本课程)2学分计,学生选择的选修Ⅱ课程学分难以达到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规定的14个学分要求,学校需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和学习选修Ⅱ课程。
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与学校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学生选课结果是学校教师、教室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与学校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学校在准备过程中将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六选三”三科组合中,不同规模学校均出现20种科目组合,但80%左右的学生选择集中在10~12种组合上,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实践经验也显示学生的科目组合相对集中。此次参加模拟选课学生虽不参加2017年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但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和考试与2017年秋季入学新生状况基本一致,且是连续的三届学生,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为学校整体课程设计、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考。学校可在目前高一、高二学生模拟选课调查的基础上,对2017级学生从入学后进行追踪调研,依据多次调研数据显示的相对集中的信息,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优势学科及教学水平与学生课程选择和专业报考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上不同学校学生差异较大。如,政治虽然是此次调查的9所学校中学生首选最喜欢的科目,但个别学校差异很大,这可能与学校的引导和教师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在报考大学专业的选择意向上,学校优势学科对学生专业意向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该结果是否释放这样一个信号:依靠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在日常教育教学浸润中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价值,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兴趣,并依据兴趣选择课程学习,通过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将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内在地联系起来,进而彰显学校育人特色,是否是未来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可行路径?
实现改革预期、回应学生学习需求与改革成本之间的关系
新高考改革通过“选考”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选课—教学—管理—考试形成系列改革链条,以此撬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由于改革路径依赖成本衡量,部分学校认为学生不确定的选择将带来资源的结构性不足,出于维持教育教学相对稳定,减少资源投入和组织管理成本等考虑,引导学生选择学校固定课程组合、尽量不走班或少走班、减少考试组织次数或统一安排考试时间等做法,与改革预期和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选课走班有必要,近70%的学生希望有两次合格性考试的机会,特别是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和学校类型的学生存在差异。学校应充分利用改革赋予的自主权,积极创造条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践创新中逐步实现改革预期。
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和高考改革推进中的重点问题,为顺利过渡到全新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以下工作。
区域完善基于新高考的课程方案和考试方案
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准备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研制课程设置方案和考试评价方案。课程设置方案中,学生高一年级并开科目数量、高中三年选修Ⅱ课程的大致范围、学生选考科目基本确定的时间、必修课程开设的时间长度和课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层走班、选课走班适宜的班额等,都应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进行回应。考试评价方案中,合格性考试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同一时间安排的考试科目等,可依据改革要求、学生需求考虑与现行方案的有机衔接。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工作推进及研究力度,及时出台与新高考配套的政策和文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行动框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和家长了解改革要求和进展,共同为改革的衔接、过渡和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学校积极做好课程供给和条件保障等准备工作
新高考改革对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教师资源储备、设施设备完善等提出挑战。依据学生选课特点及结果,学校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整体建设。在现行课程方案基础上,完善既保证共同基础、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的课程结构和实施策略;加大各学科课程以及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完成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梳理和调整,形成分层分类、适于选择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制度,尊重学生选择、助力学生实现选择;分析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势、特点和不足,根据学生选课意向适当储备教师资源并动态配置、共享教师资源,逐步形成学校的优势学科和教师队伍特色;分析教室和设施设备等保障学生选课、根据学生选课需求开课的能力,尽可能满足改革需求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为学生提供全时空的、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指导
新高考改革的基本指向是实现有选择的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自我与社会,学会选择、主动选择并促进选择的实现,为学生提供全时空的、专业的学习与发展指导势在必行。学校要将生涯规划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适宜性和基本的教学时间和人员配置,通过课程学习、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同时完善包含导师、学长、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多重角色,以及学生指导中心、学生社团、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机构、服务和相关制度构成的学生发展指导系统,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随时获取自我认识、选课、选考、专业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帮助,更好地解决各种选择难题、选择困难、选择偏差等问题,合理规划和安排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在选择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选择。
多方协同做好新高考改革推进的社会理解工作
新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涉及教育系统内外多方面工作且需协调的系统工程。调查显示学生课程选择和学习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高校专业招生要求、专业社会认可度和发展前景、学生家庭期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类型和规模以及资源保障、学生同伴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风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课程选择、学习投入程度、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推进改革着力点和路径选择等的不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育科研部门、学校、社会媒体等,应围绕各自的工作重点,从政策制定、课程整体安排、考试评价引导、招生录取协调、教师培训提升、学生及家长宣传引导等角度加大协调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参与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执行力,回应家长的关注焦点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增进社会理解,为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作者:杨德军 黄晓玲),已获作者授权,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ID:bj-gaokao)整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北京2016高考门户网站
专注于京城高考升学。提供北京高考、自主招生最新政策资讯,高考规划等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毕业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