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想和父母生活在清迈,却不想跟我想和父母生活在清迈一起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跟父母三观不合,如何调整自己心态。_百度知道
跟父母三观不合,如何调整自己心态。
跟父母三观不合,如何调整自己心态。不仅三观不合,且他们还总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我,且我觉得我妈这个人很自私(当然除了我和她的家人)。我妈总是不会考虑到别人的心情及想法,总是觉得她自己有理走遍天下,感觉她觉得朋友都是道理讲出来的,即使我觉得她...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观不合是正常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和别人三观不合,加上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不同,大家想法都会不一样的,而爸爸妈妈一代人思想已经比较僵化了,不是很容易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你就想虽然妈妈爸爸很多事情上不应该再插手了,但是在爸妈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无论你多少岁,爸妈还是一样对待,不过你应该证明你成熟了,你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比他们的正确,你可以独立处理好事情,他们才敢放心,他们才愿意少干涉一点,爸爸妈妈受教育程度不如我们加之被生活打磨,他们固化一些东西很正常。我今年也是20岁,在距家1400多里的外省上大学,我有一个姐姐,她是爸妈眼里的乖乖女 ,有工作有帅老公有儿子,亲戚邻居同事都喜欢我姐姐,堪称人生赢家。而我从小不听话,总觉得爸妈偏爱我姐,所以我总是更加肆意不听话,是为了引起他们注意,然后所有亲戚都知道我“不好伺候”,加上在学校的时间或者说学习的时间远多于和爸妈相处的时间,所以和他们没啥好说的,我也啥都埋在心里不说出来,觉得说出来他们也不懂,他们也不回应我关于校园生活的事情,他们对我说的事情就是“学习和吃饭睡觉,说我太沉默没有生机勃勃啥的”很多东西也说的多必然会烦,但是我知道他们的确是为我好,不,应该说他们希望我成为他们认为的好。你的爸爸妈妈也是,虽然一直说你,觉得你做的都不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活阅历比你丰富所以更有对错话语权,那你就需要一次认真谈话或者潜移默化证明你长大了,让你爸妈相信你。不要企图改变爸妈的思想,只能改变一些你们的相处方式,能够做到让他们不无理取闹,但是必须也要给一些小事情让他们能说,这是他们会获得的教育孩子的快乐。如果你坚信你是对的,他们是错的,那么你就讲明道理;如果你自己坚信是对的,但他们好像也没错,那么就“嗯嗯”;如果你自己知道自己也有些毛病,那么就静静聆听,争取改进。加油^0^~爸妈与子女的相处多多体谅对方!
在这个家很多时候就是窒息的感觉,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算不是知己也别相差这么多,完全就是南辕北辙。父母我没得选,我也不羡慕别人的家庭。我只想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在这种喘不过气来的家里,让自己感受到一丝希望。
既然你是想调整自己的心态,你20岁了,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在外地还是就在本地上学?很快就是自己在外打拼的时候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会很多了,现在是因为有寒暑假,他们无休止的唠叨你,但是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不怎么能说很多,等到出了校门那时候可能要独立成家立业啥啥的,所以其实和父母在一起住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了。
采纳率:44%
额。。我在家也是经常被妈妈说被妈妈念叨,有时候还要被打。。先申明下,我已经23了。🙈这么大的人都被打。。然后,我是摩羯座的。。调整你的心态吗?这样,你现在毕业了吗?有能力在外面租房子住吗?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尝试下在外面过段时间,等你在外面生活过了,受了委屈了。那个时候,你回到家,你会觉得被他们念叨都是种幸福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能力出去住或者不被允许的话,那你可以试着关门发泄下,哭下,写日记,把你想说的想抱怨的都写下来,这样心情会好点。等你冷静下来,你再想想他们对你的好。其实,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不懂怎么教育,总是把自己觉得是好的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孩子。你或者换位思考下,你有时候是不是在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学这个学那个,把你小时候想要做的都让你的孩子的做。其实,你这样,不何尝也是自己的想法,没有顾孩子呢?或者,你会说,孩子喜欢什么我就让他干什么,可是,真正到了那个时候,真的会如你现在所想一般吗?你要相信,父母是为你好的,有些你不认同的,你听听就是,不做就是了。就想领导给你讲话,你敢让领导下不了台吗。
我也是你这样想的阿,我现在不在家,有时候挺想念妈妈的唠叨的
等到了公司再给你说
我和你有相似的经历.到现在都是无法接受我的爸爸.如果他们试图支配你的一切的话,你可以找他们谈谈新.首先他肯定是方式为你好,是方式不太得当.当你心里感到难受的时候,你可以安慰自己,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找一些你们共同认识的人,与她说明情况,让他对你的父母有一个劝阻.还有就是当你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把自己照顾好,他们管你管的这么严,主要在于他们不认为你长大了.实在不行试一下谈判,例如他们不管你你能做到些什么.虽然方法幼稚点,但确实实用.PS:一个一个字打出来的.望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我不想和家人住在一起,怎么说才能不伤害父母来源:转载&&发布人:热心网友&&&&发布时间:<font color="#15-09-22&&友情提示:【来访者提问】你好,我想问一下,我现在不想和家人住在一起,怎么说才能不伤害父母呢。因为在一起,家人天天要我早点成家,朋友也都不到我家里来玩了,【】-回复:你好:&#160;&#160;&#160;&#160;&#160;感谢你的信任。从年龄上来说,你还只有23岁,不是最佳成家的时候,那为什么你父母要催你早点成家呢?是不是你有什么生活方式让他们不放心,或有其它什么理由?我认为和家人分开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最好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父母,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望子成龙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他们走过的路长,经的事多,生活经验比你丰富。你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新讲清楚打算何时恋爱成家,原因何在?&#160;&#160;&#160;&#160;&#160;&#160;回避不是问题的钥匙,沟通才是最好的桥梁。祝你开心!友情提示:&&(在线一对一咨询:<font color="#fa元/50分钟/次)女 | 山西-太原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方式:QQ文字/QQ语音/电话咨询次数:59次&&|&& 好评率(98.31%) 擅长咨询的问题:婚恋两性&|&性心理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性虐|恐艾滋|手淫过度|紧张焦虑|催眠最近上线时间:2小时前&&阅读本文的人还感兴趣:推荐心理咨询师 >>百度广告
服务声明:本站旨在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心理咨询师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提供专业的服务,使和帮助更多的人获益!
咨询中国--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的访问出错了。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搜索心理咨询师
您要咨询的问题:
婚恋两性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成长压力疏导认识自我
我也不知道
CopyRight ,版权所有 PSYZG.COM有没有这样的童鞋,虽然很爱自己的父母,却始终不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_百度宝宝知道
有没有这样的童鞋,虽然很爱自己的父母,却始终不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宝宝1岁9个月LV.13
  我很想问问大家,有这样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吗,就是人在异乡的时候很思念自己的父母,但是,却不想回想工作,不想每天回家去
  现在想想,我从念大学开始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在外面了,从念书,到毕业,到工作,到成家,我再也没想过要回到父母身边去,有时候想想自己也很残忍,但是,有时候想想家里的吵闹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为这个而选择了躲避。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无所顾忌的在我面前争吵,因为各种琐碎的事情,丝毫不管他们身边还有个胆怯的孩子,所以,我从小就特别羡慕家庭和睦的孩子。等我长大了,我也慢慢知道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婚姻好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家庭关起门来,真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上大学的那年,我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当时高考临近,我就劝妈妈,但是,妈妈丝毫不理会我,结果爸爸知道啦,从此家庭永无宁日,我一直清楚的记得,我上大学的头一天,他们还在为了一些事情激烈的争吵,我当时就想,以后这个家我还是要少回,其实,几年的外面的世界,也并没有让我觉得有多温暖,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指挥我,但是,我真的发现自己是离家越来越远,甚至毕业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回家工作的事情。
  整个大学四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想如何改善他们的关系,为此,我一头扎进图书馆去,研究各种心理学的书籍,男人心理学,女人心理学,婚姻心理学,我用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想帮他们改善婚姻,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我都小心翼翼,因为,我能从父母的语调中,判断出他们过的如何。其实我知道他们也很爱我,我其实也很惦念那个家,我记得大一放寒假的时候,我早早的半个月就开始收拾东西,但是,每当踏上返乡的路途市,我的心情兴奋而紧张,我知道爸妈一定会出来接我,给我做好多好吃的,但是,争吵依然每天继续,为各种事情,妈妈总是在给我哭诉自己这么多年来受的委屈,甚至他们还想离婚,当然了,最后还是没能离成,但是,我真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比离婚更让我觉得糟糕
  我在外面总是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怕自己哪天回家,家就散了。这样的心情一直到毕业。我都没和父母商量过,就一直在外面工作。有时候想想,很对不起他们,但是,有时候,实在是不敢回家,不想再面对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逃不开与父母相处的痛?哪怕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父母|秋子|心理学_新浪网
逃不开与父母相处的痛?哪怕学了那么多心理学!
逃不开与父母相处的痛?哪怕学了那么多心理学!
来源:潘幸知(ID:sharpshow)文 / 幸知在线 钟捷 Ally你上一次跟父母相聚,是什么时候?跟他们在一起,你开心、安全、舒服,还是压抑、痛苦、别扭?都说家是最幸福最温暖的港湾,是最坚强的依靠。然而,家对于很多人来说,如同瘟疫般避之不及。40岁的前同事秋子,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举家迁往非洲。朋友们都很不解,秋子夫妇在上海工作生活都非常稳定,而且明明再等一年,他们就有机会到澳大利亚定居,为什么非要现在费力出国,移民到一个他们都不喜欢的地方?秋子说,前几天,她因为爸爸生日回了老家。不幸的是,妈妈又跟她吵架了,指责她没良心,不把钱借给弟弟买房子,不帮侄子跑关系换学校,每月给的赡养费太少,回家次数太少等等。秋子很委屈:弟弟买房,我已经给了10万,其中两万还是用信用卡套现;侄子换学校的事儿,礼也送了,饭也请了,人家就是不给办;赡养费更是让人生气,相比几个邻居家的孩子,我给的最多了!至于回家次数太少?——每次回家都吵架,做什么都是错的,谁愿意回来?!我再也不想回去了!可是这话,秋子没法对她爸妈说出来,她妈会哭天抢地,指责她不孝。她对咨询师说:“我知道我妈只是心疼我弟,她也是太着急了。”在丈夫说可能去非洲出差时,秋子心动了,为了逃避跟父母接触,他们决定举家搬迁。“我逃到了国外,你总不能要求我了吧,我也就不用再回来了吧。”近几年发现一个现象: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后,会有更多人前来咨询。咨询中谈到的,全是和父母有关的忧愁苦恼。秋子说:“每次回家和父母相处后,我都需要找咨询师聊一聊,释放我的压抑和委屈。”确实有很多人,他们或者正值青春叛逆期,或者已年逾不惑,甚至五六十岁,虽然自己早已脱离父母多年,仍然无法跟父母相处,躲不开父母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和父母分化不足,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家庭治疗大师BOWEN说:父母和孩子在心理上越不分化,孩子越会试图在地理空间上和父母拉开距离,误以为在空间上“离开”了父母,就标志着自己的独立。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结婚,除了“大城市发展好”、“我爱的人在这里”等表面因素,往往更有心理上的深层原因——逃离父母,逃离原生家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原生家庭是很多人巨大痛苦的来源,平时的小长假相聚,抑或平时父母的短暂来访,都会让为数惊人的成年男女感到无助至极,难以相处。在外打拼的单身男女,难免经常想念家乡和父母,偶尔回到家里,回到熟悉的环境,吃到熟悉的美味以解思乡之苦之后,会发现和父母的关系中,曾经的那些问题仍然存在,并不会因为平时的相隔就自动消失了。对已婚的人来说,带着配偶回家这样的事,会激发出很多矛盾和不和谐,甚至对于很多夫妻来说,“要不要回你家”,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矛盾。尤其是一些结婚多年的夫妻,两个人与对方家族的关系已经有了严重的隔阂。带着矛盾和冲突底色的“原生家庭聚会”,从来就不是让人心身愉悦的事情。回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团圆”和“团聚”,在心理学意义上,所谓团圆团聚,是一种“在一起”的感觉,这样的“在一起”,不是指身体待在一起,比如待在一个房间里、坐在一个桌上吃饭、躺在一张床上睡觉,而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有多少在一间房子里生活、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张床上睡觉的夫妻,其实早就“不在一起”了。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在意喻“在一起”的时间里,你的潜意识会体验到早已“不在一起”的痛苦,甚至会无意识阻挡这样的痛苦进入意识。这也可以解释很多姐妹说:我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人际关系模式,朋友们称我“沟通大师”、“共情专家”、“半个咨询师”,但,一见父母,就被打回原形。“面对父母,我永远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因为,你对父母有太多的情绪,未曾被看见,无从释放。然而,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压抑很多对父母的不满和恨意,只表现出所谓的“孝”。所以,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要常常与父母相聚。如果不做深入分析,绝大多数人会把回家(尤其是过年回家)当做一件喜事,而这个被我们文化渲染成大吉大喜的“团聚”,带给我们的也许是更多的痛苦和纠结。过节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如果你感到不快乐,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首先,理解、接纳、表达对父母的感受在父母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之间不免会有很多摩擦、伤害,我们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忽视、指责、愤怒等,同样,我们也不可避免对父母产生不满、抱怨、讨厌等感受。甚至,直到成年,我们也无法原谅父母。没有与父母和解的人,回家与父母相聚,相当于违背自己的意志,强行让自己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待了几天,这种不舒服可想而知。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发现和接纳自己对父母有“不喜欢”的感受,所以会强行压制到潜意识内,让自己更加痛苦难受。我们需要通过内在的不舒适感去觉察对父母的感受,这些感受,不管是爱还是恨,都是合理的。如果,我们能够对父母表达出这份感受,告诉父母“我和你们在一起真的不开心”,父母能做到理解我们。那就很完美。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直接对父母表达不满,那也可以自己在内心表达,这种表达,会减轻我们60%的痛苦。其次,与父母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虽然空间上的距离并不彻底切断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对于我们心情的缓解会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回家的机会,如果回家,尽量缩短在家的时间,也尽量减少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接触。平时跟父母合住或者距离父母比较近的人,可以通过与父母拉开空间距离,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同时,还可以通过拒绝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来让自己获得平衡感。最后,尝试原谅自己过往所受的伤痛知道不喜欢父母了,表达了,保持距离,这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前段时间,北大毕业留美学子12年春节不曾回家,发万字长文讨伐父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等。他距离远了,也表达了,他也恨了父母很多年,然而,现在依然在恨。王猛发完这封长信,记者就采访了他的父母,他父母说的是:“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变成了这样,觉得这个孩子就是偏执了点儿。”万字啼血涕泪长信,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父母的“反省”,而是父母的继续不理解。懂心理学的父母知道,这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了问题。但是大多数父母无法明白这个道理,包括曾经有意或无意伤害过我们的父母,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是否还要像王猛一样,继续怀恨一生?我们是否有别的选择?当然有!即使,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不理解我们,不道歉。我们依然可以:接纳自己有这样一对父母的事实,不再渴求他们的道歉和改变;即使他们不爱我,我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自己的生命非常有价值;我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父母的期待;选择爱自己,远离和修复过往伤痛;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责。愿你学会爱自己— 咨询师推荐 —钟捷,女,幸知在线“犀利型”情感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视角独到,睿智透彻,一针见血,快速帮助来访者解决情感困惑。擅长处理夫妻婚姻矛盾,电话咨询350一小时(会员价300),面询500一小时(会员价450)。微信搜索“潘幸知”或 sharpshow 免费获取文章,学习女性情感自立,探求婚姻幸福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父母都是偏心眼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父母都是偏心眼
父母会偏爱某个孩子嘛?父母最喜欢哪个孩子?偏心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文作者:菌菌shingleman
图片来源:TimeMagazine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吿诉自己的孩子们:我们决没有偏心眼,你们几个我们都爱。但事实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父母总会更宠爱某一个孩子。
2010年3月,一位两个孩子的美国母亲在Babble.com网站上发了一个名为“我认为我爱儿子多一点”的帖子。她描述了相比女儿,她从小儿子那里得了到更多的温暖。不出所料,她遭到了攻击,有人回应说,“我为你的女儿感到伤心!”但是也有人回应说:“我完全理解你。我也这样觉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o孔戈尔(Catherine Conger)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了硏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通常是老大。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出来的比率比实际偏低,因为在硏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兼作家杰弗里o克鲁格(Jeffrey Kluger)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手足效应: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什么?》(The Sibling Effect:What the Bonds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Reveal About Us)。他写道:“科学家无法看透这个家庭秘密,但这一切瞒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们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我最聪明!我最有趣!”谁能赢得父母的宠爱是很难预测的,在有的家庭里,父子关系犹如铁哥们;而有的家庭里,女儿则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在有的家庭里,知女莫如母,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也有些家庭母女间有隔阂,母亲更喜欢儿子。当然,这些规则在施行计划生育以及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家庭中,受宠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但很少声张;而不受宠的孩子只能像受伤的小猫那样痛苦不堪,独自舔噬伤口。偏心无疑会给孩子造成伤痛,很难理解这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天生反叛》一书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o 苏洛威(Frank Sulloway)用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一问题:这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因此爸爸妈妈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为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把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动物本能。长冠企鹅(crested-penguin)妈妈会把两个蛋中较小的那个踢出巢外,这样它才好专心致志孵那个大蛋。黑鹰妈妈对于它的大宝宝把小宝宝撕成碎片,基本上视而不见。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动物学敎授道格拉斯o莫克(Douglas Mock)说:“要老二是为了保险起见。如果老大健康,老二就可有可无。”固然人类要比黑鹰聪明很多,也更具爱心,但是我们还是从潜意识里继承了这种动物本能。
为什么老大通常最受宠爱?个中原因企业家最了解——这类似于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沉没成本规则,即你在开发一个产品时付出更多的精力,你就会更积极地期待它结出硕果。这种投入往往是有回报的。在大多数家庭中,老大通常最高、最健康,因为在老大小时候没有人跟他争抢资源。2007年挪威的一项硏究表明,老大的智商比弟弟妹妹们平均高出3分,部分原因就是老大在人生早期阶段占据了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不要小瞧这3分,苏洛威指出:“这意味着,很多家庭中第一个孩子能进哈佛,第二个则不能。”
老小们也自动发展出一套防守生存技能,他们具有楚楚可怜的魅力。硏究兄弟姐妹关系的心理学家们称之“弱势策略”,对于年纪最幼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在游戏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偏爱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个有悖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则的选择。
不过,爱心并非人类独有,只是人类应用更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莎拉o布莱弗o赫迪(Sarah Blaffer Hrdy)发现,欧美常见的一种水鸟黑鸭(coot)和其它鸟类不同,并非专注于抚养最强壮的雏鸟,而是尽可能照顾到那些弱小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后代的生存数量。黑鸭从外表上来看都一样,如果母亲记不得谁是最小的,大自然会给予非常明白无误的提示——幼小者顶部有一簇红色羽毛。这点红色羽毛不会保留很长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黑鸭妈妈会多给红脑袋的幼鸟一些食物。
父母们还都不肯承认自己偏心长得好看的孩子,但科学家们不相信,因为无论在家庭、职场还是婚恋市场,一直都存在着外貌偏见。除了外貌之外,性别所起的作用更大。父亲会在“前世的小情人”面前百依百顺,母亲则对儿子百般宠爱。总体来说,母亲爱长子,父亲爱小女。
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恋母情结”作为解释,但现代硏究已经排除这一因素。矛盾的是,父母似乎更看重异性子女与自己的性别特征相关的部分,比如敏感的母亲偏爱具有诗人气质的儿子,从商的父亲偏爱读MBA的女儿。这其中繁殖自恋情结可能再次发挥作用,复制一个自己是很难的,但即便孩子在相貌上不像你,至少可以在行为上像你。有时这些特质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获取多一点宠爱的战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就像树叶,会自动分散排列,防止上面的叶子把阳光全部遮住。“孩子们比心理学家聪明多了,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苏洛威说。
偏爱的后果
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心理学家维多利亚o贝德福德(Victoria Bedford)对父母偏心作了广泛硏究。她说,偏心给孩子们造成的影响是可怕的。
1999年根据英国作家查尔斯o狄更斯自传色彩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改变的同名电影剧照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指望得到父母的投资,他就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并考虑其他选择。这一主题使很多小说家着迷,但最动情描写这一主题的要数英国作家查尔斯o狄更斯。他家境贫寒,11岁时父母把他撇在家里“给父亲擦皮鞋,照看其他弟妹,还干些跑腿儿打杂的事”,而他的姐姐则去皇家音乐学院念书。12岁生日刚过2天,狄更斯便被送进一家皮靴上光厂去做工,后来因为父亲的原因被解雇,狄更斯的母亲便力图把他再送回工厂。虽然最终他得以继续留在家里,但狄更斯内心的苦涩并未因为时间流逝而减轻,他后来强调说:”我从未忘记、以后也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是我的母亲很热衷于把我送回工厂。“事情过去20年,他仍在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大卫o科波菲尔》中写道:“直到今天,虽然出了名,受到爱抚而且幸福,我在梦中还常常会忘却我有亲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会忘掉我已是一个大人,又会回到我一生中的那段时光。”
丹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克莱尔o斯托克(Clare Stocker)说,那些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情绪。部分孩子还会产生行为问题,于是父母会惩罚他们,结果加剧了与父母间的隔阂。
父母宠爱可能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硏究表明,受宠的孩子也会变得傲慢、自私、唯我独尊,但在走上社会后却发现,别人并不拿他们当回事。
阿瑟·米勒著名小说《推销员之死》第一版封面
家中的宠儿成年后在社会上遭受打击的故事在戏剧里和历史上比比皆是。美国剧作家阿瑟o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讲述的不仅仅是主角威利o洛曼的悲剧人生,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两个儿子的悲剧人生。尤其是长子比夫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中,结果发现社会上实行不同的规则。长大后,比夫明白了这一道理,但他不是自省,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父亲没有对他进行他正确的人生敎育。
并非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遭受比夫那样的人生悲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委屈是进入社会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步骤。不受宠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而走出家庭之后,可能会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做得更好。
此外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有些受宠的孩子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一位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回忆起小时候父母的“偏心眼儿”说:“我妈妈喜欢我,不喜欢我姐姐。大家都以为我过得很幸福,但姐姐一直对我不好。真的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宠爱和姐姐的仇视,究竟哪个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有时候一个家庭中必须要给某个孩子更多关爱,比如孤独症或者其他疾病的儿童,人类这时就像黑鸭妈妈,会给最弱小的孩子更多照顾。为了更多地缓解偏爱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对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说明区别对待的原因。孩子们也理解,哥哥姐姐将享受弟弟妹妹们无法得到的某些特权。父母对老大担心的更多,定的规矩更多,弟弟妹妹则相对宽松,他们享受特权的时间基本上也比老大早。
好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因父母偏心造成的冲突也会随之缓解。不过,谁也无法完全忘却童年时代的种种不快。谁照顾年迈父母,谁获得大部分遗产之类的生活问题可能会成为导火索,那些历史旧帐就会被重新翻起。
原文编译自:
你可能感兴趣
想起,年份不好的时候,母熊猫会吃掉最小的孩子来补充营养。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99)
电影视觉导演,艺术电影制作者
想起,年份不好的时候,母熊猫会吃掉最小的孩子来补充营养。
前三没了。
前三名啊没有啊,抢一个前十名吧
生物科学专业
的回应:想起,年份不好的时候,母熊猫会吃掉最小的孩子来补充营养。真的假的。。。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这个问题应该少很多了吧不过小时候还是会因为爷爷奶奶对弟弟妹妹照顾多点小吃醋一下~
挺可怕的……
理论物理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从小说里看科学哈
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很重要,如果太偏心其中一个的话,他们之间的感情会受到削弱。弟弟或妹妹小时候很爱粘着哥哥姐姐啊~~~~~~
犯罪心理研究爱好者
我就是家里那个备受偏爱的娃,而我姐姐也觉得她是我妈,所以我被全家所有人都偏爱着……囧……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的回应:从小说里看科学哈嗯。。。我们还会推出从电影里看科学。。。都是人写的,都是从现实中能找到的。。。
“父母们还都不肯承认自己偏心长得好看的孩子,但科学家们不相信,因为无论在家庭、职场还是婚恋市场,一直都存在着外貌偏见。除了外貌之外,性别所起的作用更大。父亲会在“前世的小情人”面前百依百顺,母亲则对儿子百般宠爱。总体来说,母亲爱长子,父亲爱小女。”看到这段,非常肯定地说:“事实的确如此”,我明白了。
唉……可怜的我弟。他总觉得他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这不是他的错。
...老大路过……
皇帝爱长子,平民爱幺儿。
任何人都是需要爱的,所以生一个吧,反正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很高。。
给水排水专业
独生子女飘过…不过在小学亲眼见过偏心对一对双胞胎女生的影响…长得稍微漂亮的很受宠…长得丑的到处都被人嫌弃…结果受宠的越来越受宠…被嫌弃的嫌弃范围从父母一直扩大到同学到老师了…
儿女的表现也会影响父母的吧,我小时候总是很乖巧的,虽然我是男人。
咦……回复不见了【?】我也嚼得比弟弟受宠【汗。。。。。
老大飘过……文章说得基本靠谱,我们家就这情况,爸妈说绝不偏心眼,可是呢……总有那么一两个觉得自己缺爱
作为被冷落的孩子我与查尔斯o狄更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ooooo
我也觉得我爸妈比较偏爱我而不是我姐姐,虽然不一定是重男轻女。可偏偏我是家庭情结没有那么重的人,所以并没有很喜欢这样。我姐虽然对我也很好,可是我总觉得她知道自己不是受宠的那个。
的回应:唉……可怜的我弟。他总觉得他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这不是他的错。握爪,深有感触!我弟弟也这样。。。
的回应:我就是家里那个备受偏爱的娃,而我姐姐也觉得她是我妈,所以我被全家所有人都偏爱着……囧……我也是,长子,家里人都很偏爱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生活上想对父母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