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下列选项对政治地理学表述正确的是:历史上江苏为什么喜欢换

正在进入...正在进入...发现信息价值
你不了解的政治地理学:江苏为什么喜欢换省会
18:12 转帖发表在
你不了解的政治地理学:历史上江苏为什么喜欢换省会 江苏是一个年轻的省份,设立距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和四川、山西这样以自然山水地形构建的独立板块为基础的古老省份不同,类似江苏的新兴省份缺乏具有统治力的中心城市。 尽管现在的省会南京有古都历史加成,却因为相对较偏的地理位置,很难压住强势的苏锡常地区和广阔的苏北。对于江苏人来说,黑自家省会为“徽京”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在短短的建省历史上,江苏的省会也确实来回摇摆在宁、苏、镇江乃至苏北之间,正是江苏这个省份无中心状态的写照。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看看江苏省会的变迁历史。
送尔长江万里心 他年来访南山老 如何选择江苏省会这个难题,早在江苏这个省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在康熙六年正式将江南省划分为苏皖两省之前(具体年份还有争议),为了更好地治理江南省,清政府就在此设定了左右两个布政使司。其中,管理现在江苏辖区的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管理现在安徽辖区的左布政使司则治所江宁(南京“徽京”之名的源头?)。
如果没有江宁(南京),难以想象能同时管理苏、皖两省 于是现在的江苏省境范围内,突然出现了两座省会级别的城市,揭开了宁苏竞争的序幕。 江苏和安徽正式分家以后,安徽布政使搬到了安庆,可江苏境内还是有两个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驻扎苏州,江宁(南京)还另有一个布政使司,管辖范围包括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南通),其实也就是把苏锡常之外的江苏精华部分集于一身了。江宁的省中之省地位,应是继承自作为江南省省会的身份。
厉害的分割线 站在清廷的角度,倒是可以理解这个奇怪的安排:入关后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带最好就是分而治之。尤其是对京城维稳至关重要的京杭大运河,绝不能让某一个地方板块单独掌握,以南京和苏州相互抗衡,皇帝即可高枕无忧。
大运河与江宁、苏州 在统治者的呵护下,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了晚清,以至于人们已经默认了江苏省双核的状态。如光绪年间兴办的《苏报》有如下报道: “苏州省垣设立清丈沙洲总局” “江宁省垣有人禀请开办自来水” 显然没有把宁苏区别对待的意思。
《苏报》长这样 但对江苏人民来说,一省两会毕竟给内部资源调配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农粮、兵备、民政各部门在两地都各有一套班子,内耗巨大,还互相踢皮球,绝非长久之计。一旦中央政府衰弱,地方开始自治,则鱼和熊掌的抉择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民革命之初,南京和苏州之间的省会之战就这样被触发了。
一朝山水一朝臣 一片园林一片声 苏州是江苏省国民革命的源头,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挑瓦革命”,及时改旗易帜保全一方百姓。程德全在苏州的人望极高,更因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让江苏省会一度很有可能落户苏州。反观南京作为仍然需要江浙联军攻击的清军大本营,参与省会竞争的筹码并不多。
但南京长久以来较高的政治地位这时候发挥了作用。以张謇为首的一众地方官绅强烈要求把省会定在南京。其实张謇早在晚清君主立宪改革中就主张把江苏咨议局放在南京,革命爆发之后更是通电德高望重的程德全,希望他能驻扎在南京。
张謇同志与程德全同志 随着程德全以江苏都督的身份进驻南京,宁苏之间的竞争以南京胜利而告终。 不过这场较量还不能完全看作是南京自身实力压过苏州的体现。和新中国最终定会南京一样,民国初年的这场决定还有着大局性的考量: 当时江浙一带的革命者认为,以南京为省会,一来有利于增强江苏军政长官对军队北进的控制力,二来能够向天下昭示革命者对清朝的胜利,三来则是能控制一直有心独立的苏北——毕竟苏州对苏北的控制力可谓微不足道,这才选择了南京。
告别了都督的苏州人民很快发现了问题。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富庶姑苏,没有省会光环以后居然成为了土匪乱军嘴里的肥肉。 1912年初,苏州城发生了著名的阊门兵变,革命军把苏州商会的钱粮洗劫一空。而这只是省政府搬离后发生的无数治安事件中影响比较恶劣的一件而已。
阊门 愤怒而悲哀的苏州人民因此致电孙中山和唐绍仪,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解决治安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苏州变成省会。 一省再次出两省会当然不可能,但孙中山等人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既然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新首都,那让苏州作为省会也是不错的选择。1912年4月,已经卸任过一次的程德全临危受命,前往苏州整饬省内军政大事,维护了苏州的治安。
可惜民国初年天下纷乱,治安问题始终是按住葫芦起来瓢。在袁世凯下令迁都北平(北京)之后,南京又变成了三不管地带,饱受从苏州流窜过来的散兵袭扰,连革命元老黄兴都镇不住场面。为了保住政治地位更重要的南京,袁世凯无奈之下下令江苏省政府再移入南京。 这一次,可就让南京安稳地做了十多年省会。
至目前为止,已经很迷了 鸾翮九霄空日月 龙骧万斛饱风波 北伐战争之后,来自南方的革命者废弃了袁世凯选择的首府北平,把首都迁回了南京,并将南京从江苏省内单列为特别市。江苏也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新的省会。 日,中华民国江苏省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九十次会议,对省会问题进行投票选择。在三大候选城市苏州、扬州和镇江之中,九名委员里有六人选择了镇江。 这个选择并不出人意料。正如现代中国版图中,环绕首都北京的省份河北的省会一度是天津一样,一座紧贴首都、经济军事价值高的城市一般会被选作拱卫首都的省城。
镇江在当时的时局中,也具有这种战略价值,引述时人的评价可见一斑: 一系根据(孙)总理主张…曾言镇江为絜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中间之连锁,不独为江苏之要地,且为全国之重镇。(经济地位好) 二系根据交通状况……镇江适居苏省铁路、长江、运河三大干线之要冲…无不便利。(地理位置居中,适合控制全省) 三系根据省府与国府之关系,省府与南京不宜过远,镇江距南京不足二百里。(紧贴首都,配合方便) 再加上“镇江向为商埠,无政治不良之空气,所有市政,虽限于经济,但已粗具规模,不难发展”(叶楚伧语),省会迁入镇江的决议立即执行。
作为枢纽的镇江 现代镇江的城市化过程,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省会光环急剧加速,使之一跃从一座普通的县城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国民政府在镇江市内大刀阔斧地改造,将道路、办公楼、校场等基础设施全部推倒重来,整座城市由此焕然一新。直到今日,镇江的城市规划底板仍然是那个短暂的省会时期奠定的。
镇江旧照 然而江苏的省会注定命运多舛。镇江虽然得到了全省代表的支持,也努力地完成了蜕变,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
日寇大举入侵中国之后,虽然陆军动作稍慢,但海空军已经把南京和镇江纳入了轰炸范围。淞沪抗战刚开打,镇江就屡屡遭到空袭,让省府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军人出身的代省主席韩德勤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人北逃,在苏北各地流亡。
被日军轰炸后的镇江街头 严格来说,这一时期扮演过江苏省会的苏北城市有一长串:淮阴、徐州、泰州、兴化、东台、淮安均在其列。不过这些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当时江苏省政府甚至要靠远在重庆的中央政府空投物资才能维持运转,对全省的控制力之弱可想而知。
长江流域大面积沦陷 更有参考价值的,其实是汪伪政府在江苏的省会选择。苏州此时就很不光彩地扮演了一次江苏伪省会的角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仍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省会。汪伪政权下的江苏管辖范围仅为江苏的江南部分,江北的广大区域在日军扫荡完成之前(由于新四军的存在,扫荡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并非是伪江苏政府的辖区。一直到了1941年,汪精卫才勉强收拾了苏北的各县,合并成了伪苏北行政公署,并定治所为泰州。
汪精卫(左三) 由此看来,以苏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辐射力,最多也只能统辖整个苏南。作为整体的江苏,并不支持苏州作为省会。 至于在苏北呼声很高的徐州,在汪伪政权手中也有过一段“辉煌”岁月。1944年,汪伪政权以徐州为中心,淮河沿岸为范围划定了一个伪淮海省,徐州自然就成为了这个省的伪省会。
华东几大伪省 可惜徐州也仅仅只有在以淮河为核心划定的省份中才有足够的话语权。从苏皖分治的角度看来,位于两省北部边界的徐州和两省的核心区域距离都太远,没什么竞争力。
孤独的徐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南苏北发展水平有差异、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先后,故借鉴了之前的思路,在南京直辖市以外设立了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两公署的驻地分别位于无锡和泰州,又可以看作是特殊情况下对江苏省会选择的尝试。
苏南、苏北行署区 但毕竟,一个完整的江苏离不开大南京。1953年,南京从直辖市降格为省辖市,重新回到了江苏大家庭的怀抱,并承担起了省会的职责。镇江、泰州等地仍然扮演着拱卫省会的角色。而苏州,则完全蜕变成了一座经济导向的城市,对政治地位的竞争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参考文献: 1.何一民, 范瑛. 从府城到省会: 清代苏州行政地位之变迁[J]. 天府新論, (5): 116-121. 2.许廷孙. 抗日期间流荡在苏北的江苏省政府[J]. 钟山风雨, 2002 (5): 38-39. 3.田铁民. 镇江民国省会期间规划建设考[J]. 江苏城市规划, 2012 (8): 19-25. 4.纪浩鹏. 宁属还是苏属: 辛壬之际江苏省会之争[J]. 江苏社会科学, 1. 5.柴洋波. 民国省会时期镇江的城市规划[J]. 建筑与文化, 6. 来源 | 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 猫斯图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大家都在看
万里如虎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 王恩涌, 王正毅, 楼耀亮, 等【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通知出版社: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43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22.6 x 16.8 x 2 cm
品牌: 高等教育出版社
ASIN: B006Q7MCOI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图书商品里排第471,296名 ()
目录
第一章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历史及范围(1)一、政治地理学的对象及性质(一)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政治地理学的性质二、政治地理学的历史发展(一)政治地理学在西方的发展(二)政治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三、研究政治地理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政治地理学的意义(二)研究政治地理学的方法第二章 国家与民族(34)一、国家的内涵和职能(一)国家的定义(二)组成国家的要素(三)国家的本质(四)国家的职能二、国家的起源与发展(一)国家的起源(二)早期国家在各地的出现和发展三、民族(一)民族的定义与起源(二)民族与国家(三)民族主义第三章 国家的空间特征(73)一、领土(一)领土的范围(二)领土的大小(三)领土的形状(四)领土的位置(内陆国)(五)领土的变更(六)特殊领土二、首都和核心区(一)首都的功能(二)影响首都定位的因素(三)核心区三、边疆与边界(一)边疆地区(二)边界(三)边界的纠纷与解决第四章 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与选举地理(107)一、国家的政治制度(一)国体(二)政体(三)国家结构二、行政区划(一)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与现状(三)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行政区划三、政党与选举地理(一)政党(二)选举地理第五章 综合国力(156)一、综合国力的概念二、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一)领土(二)资源(三)人口(四)经济(五)流通(六)政府(七)军事力量(八)对外关系(九)科学技术三、综合国力分析(一)克莱因的国力方程介绍(二)其他学派介绍(三)对国力方程的评估第六章 国家的政治地理理论(188)一、拉采尔的贡献二、哈特向的“国家职能说”(一)国家的内部职能(二)国家的外部职能三、琼斯的“统一场论”(一)思想-区域链(二)在政治区中的应用(三)国家的权力研究(四)边界、首都、城市(五)动力学场和动态场(六)统一场论的用途四、K.德茨的国族成长的论述(一)向交换经济转变(二)社会的深入动员和核心区的整合(三)城镇的成长、流动性及城乡之间的联系(四)基本联系格局的形成(五)资金、技术和社会机构集中现象上的分异(六)自利思想和自觉经验(七)从集团意识到民族国家(八)政治的强制第七章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225)一、西方扩展的背景与条件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统治(一)新航路的发现(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三)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五)荷兰的兴衰(六)英、法的竞争与英国的胜利(七)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与独立国的出现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一)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二)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三)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争夺四、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地缘政治条件(一)殖民帝国的兴衰(二)地缘政治条件的差异对殖民地的影响第八章 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271)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及其复兴二、“国家有机体”论与海权论(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二)马汉的海权论(三)基伦的(国家有机体)和德国地缘政治学三、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学说(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三)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四、战后分裂的世界时期的地缘政治学(一)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二)柯恩的“分裂的世界”图式五、冷战后的地缘政治学进展(一)S.P.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二)亨利.基辛格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三)Z.布热津斯基关于“失控世界”的见解六、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一)康德拉捷夫的经济长周期理论(二)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三)全球政治的长周期(四)英、美世纪与康德拉捷夫周期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319)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过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二)德国的东山再起(三)法、英、苏、德的矛盾与发展(四)欧战的爆发与发展(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军的攻势(六)苏军的反攻、第二战场的开辟和欧战的结束(七)日本的失败三、世界大战与政治格局特点(一)世界大战是对殖民地瓜分结束后矛盾发展的产物(二)世界大战中的政治格局(三)各主要参战国地缘政治特点及所采取的策略(四)各国策略的比较第十章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前景(376)一、两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美、苏由合作走向对峙(二)美国集团(三)苏联集团(四)美、苏集团的冲突……参考文献
3 星3 星 (0%)0%2 星2 星 (0%)0%1 星1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
已确认购买地理学的经典之作!是地理学的政治化趋势的重大反应!
||已确认购买这本书讲的内容稍微有些少
||已确认购买此书纸张不错,内容全面系统,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教材,推荐!
||已确认购买很好,值得一看啊
||王教授的书,不仅理论强,而且条理清晰,内容权威
||正品,看你怎么利用了。我们考试要用的,呵呵呵。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大风号出品
你不了解的政治地理学:历史上江苏为什么喜欢换省会
原标题:你不了解的政治地理学:历史上江苏为什么喜欢换省会江苏是一个年轻的省份,设立距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和四川、山西这样以自然山水地形构建的独立板块为基础的古老省份不同,类似江苏的新兴省份缺乏具有统治力的中心城市。尽管现在的省会南京有古都历史加成,却因为相对较偏的地理位置,很难压住强势的苏锡常地区和广阔的苏北。对于江苏人来说,黑自家省会为“徽京”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在短短的建省历史上,江苏的省会也确实来回摇摆在宁、苏、镇江乃至苏北之间,正是江苏这个省份无中心状态的写照。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看看江苏省会的变迁历史。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如何选择江苏省会这个难题,早在江苏这个省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在康熙六年正式将江南省划分为苏皖两省之前(具体年份还有争议),为了更好地治理江南省,清政府就在此设定了左右两个布政使司。其中,管理现在江苏辖区的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管理现在安徽辖区的左布政使司则治所江宁(南京“徽京”之名的源头?)。如果没有江宁(南京),难以想象能同时管理苏、皖两省于是现在的江苏省境范围内,突然出现了两座省会级别的城市,揭开了宁苏竞争的序幕。江苏和安徽正式分家以后,安徽布政使搬到了安庆,可江苏境内还是有两个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驻扎苏州,江宁(南京)还另有一个布政使司,管辖范围包括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南通),其实也就是把苏锡常之外的江苏精华部分集于一身了。江宁的省中之省地位,应是继承自作为江南省省会的身份。厉害的分割线站在清廷的角度,倒是可以理解这个奇怪的安排:入关后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带最好就是分而治之。尤其是对京城维稳至关重要的京杭大运河,绝不能让某一个地方板块单独掌握,以南京和苏州相互抗衡,皇帝即可高枕无忧。大运河与江宁、苏州在统治者的呵护下,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了晚清,以至于人们已经默认了江苏省双核的状态。如光绪年间兴办的《苏报》有如下报道:“苏州省垣设立清丈沙洲总局”“江宁省垣有人禀请开办自来水”显然没有把宁苏区别对待的意思。《苏报》长这样但对江苏人民来说,一省两会毕竟给内部资源调配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农粮、兵备、民政各部门在两地都各有一套班子,内耗巨大,还互相踢皮球,绝非长久之计。一旦中央政府衰弱,地方开始自治,则鱼和熊掌的抉择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国民革命之初,南京和苏州之间的省会之战就这样被触发了。一朝山水一朝臣一片园林一片声苏州是江苏省国民革命的源头,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挑瓦革命”,及时改旗易帜保全一方百姓。程德全在苏州的人望极高,更因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让江苏省会一度很有可能落户苏州。反观南京作为仍然需要江浙联军攻击的清军大本营,参与省会竞争的筹码并不多。但南京长久以来较高的政治地位这时候发挥了作用。以张謇为首的一众地方官绅强烈要求把省会定在南京。其实张謇早在晚清君主立宪改革中就主张把江苏咨议局放在南京,革命爆发之后更是通电德高望重的程德全,希望他能驻扎在南京。张謇同志与程德全同志随着程德全以江苏都督的身份进驻南京,宁苏之间的竞争以南京胜利而告终。不过这场较量还不能完全看作是南京自身实力压过苏州的体现。和新中国最终定会南京一样,民国初年的这场决定还有着大局性的考量:当时江浙一带的革命者认为,以南京为省会,一来有利于增强江苏军政长官对军队北进的控制力,二来能够向天下昭示革命者对清朝的胜利,三来则是能控制一直有心独立的苏北——毕竟苏州对苏北的控制力可谓微不足道,这才选择了南京。告别了都督的苏州人民很快发现了问题。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富庶姑苏,没有省会光环以后居然成为了土匪乱军嘴里的肥肉。1912年初,苏州城发生了著名的阊门兵变,革命军把苏州商会的钱粮洗劫一空。而这只是省政府搬离后发生的无数治安事件中影响比较恶劣的一件而已。阊门愤怒而悲哀的苏州人民因此致电孙中山和唐绍仪,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解决治安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苏州变成省会。一省再次出两省会当然不可能,但孙中山等人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既然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新首都,那让苏州作为省会也是不错的选择。1912年4月,已经卸任过一次的程德全临危受命,前往苏州整饬省内军政大事,维护了苏州的治安。可惜民国初年天下纷乱,治安问题始终是按住葫芦起来瓢。在袁世凯下令迁都北平(北京)之后,南京又变成了三不管地带,饱受从苏州流窜过来的散兵袭扰,连革命元老黄兴都镇不住场面。为了保住政治地位更重要的南京,袁世凯无奈之下下令江苏省政府再移入南京。这一次,可就让南京安稳地做了十多年省会。至目前为止,已经很迷了鸾翮九霄空日月龙骧万斛饱风波北伐战争之后,来自南方的革命者废弃了袁世凯选择的首府北平,把首都迁回了南京,并将南京从江苏省内单列为特别市。江苏也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新的省会。日,中华民国江苏省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九十次会议,对省会问题进行投票选择。在三大候选城市苏州、扬州和镇江之中,九名委员里有六人选择了镇江。这个选择并不出人意料。正如现代中国版图中,环绕首都北京的省份河北的省会一度是天津一样,一座紧贴首都、经济军事价值高的城市一般会被选作拱卫首都的省城。镇江在当时的时局中,也具有这种战略价值,引述时人的评价可见一斑:一系根据(孙)总理主张…曾言镇江为絜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中间之连锁,不独为江苏之要地,且为全国之重镇。(经济地位好)二系根据交通状况……镇江适居苏省铁路、长江、运河三大干线之要冲…无不便利。(地理位置居中,适合控制全省)三系根据省府与国府之关系,省府与南京不宜过远,镇江距南京不足二百里。(紧贴首都,配合方便)再加上“镇江向为商埠,无政治不良之空气,所有市政,虽限于经济,但已粗具规模,不难发展”(叶楚伧语),省会迁入镇江的决议立即执行。作为枢纽的镇江现代镇江的城市化过程,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省会光环急剧加速,使之一跃从一座普通的县城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国民政府在镇江市内大刀阔斧地改造,将道路、办公楼、校场等基础设施全部推倒重来,整座城市由此焕然一新。直到今日,镇江的城市规划底板仍然是那个短暂的省会时期奠定的。镇江旧照然而江苏的省会注定命运多舛。镇江虽然得到了全省代表的支持,也努力地完成了蜕变,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断。日寇大举入侵中国之后,虽然陆军动作稍慢,但海空军已经把南京和镇江纳入了轰炸范围。淞沪抗战刚开打,镇江就屡屡遭到空袭,让省府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军人出身的代省主席韩德勤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人北逃,在苏北各地流亡。被日军轰炸后的镇江街头严格来说,这一时期扮演过江苏省会的苏北城市有一长串:淮阴、徐州、泰州、兴化、东台、淮安均在其列。不过这些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当时江苏省政府甚至要靠远在重庆的中央政府空投物资才能维持运转,对全省的控制力之弱可想而知。长江流域大面积沦陷更有参考价值的,其实是汪伪政府在江苏的省会选择。苏州此时就很不光彩地扮演了一次江苏伪省会的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仍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省会。汪伪政权下的江苏管辖范围仅为江苏的江南部分,江北的广大区域在日军扫荡完成之前(由于新四军的存在,扫荡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并非是伪江苏政府的辖区。一直到了1941年,汪精卫才勉强收拾了苏北的各县,合并成了伪苏北行政公署,并定治所为泰州。汪精卫(左三)由此看来,以苏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辐射力,最多也只能统辖整个苏南。作为整体的江苏,并不支持苏州作为省会。至于在苏北呼声很高的徐州,在汪伪政权手中也有过一段“辉煌”岁月。1944年,汪伪政权以徐州为中心,淮河沿岸为范围划定了一个伪淮海省,徐州自然就成为了这个省的伪省会。华东几大伪省可惜徐州也仅仅只有在以淮河为核心划定的省份中才有足够的话语权。从苏皖分治的角度看来,位于两省北部边界的徐州和两省的核心区域距离都太远,没什么竞争力。孤独的徐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南苏北发展水平有差异、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先后,故借鉴了之前的思路,在南京直辖市以外设立了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两公署的驻地分别位于无锡和泰州,又可以看作是特殊情况下对江苏省会选择的尝试。苏南、苏北行署区但毕竟,一个完整的江苏离不开大南京。1953年,南京从直辖市降格为省辖市,重新回到了江苏大家庭的怀抱,并承担起了省会的职责。镇江、泰州等地仍然扮演着拱卫省会的角色。而苏州,则完全蜕变成了一座经济导向的城市,对政治地位的竞争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学校有地理政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