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临床医学杂志怎么样

临床医学生本科5年规培三年毕业后工资真的可以养活自己吗 _上考网
临床医学生本科5年规培三年毕业后工资真的可以养活自己吗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家庭教育家长帮
& 你觉得学临床医学怎么样,帮我分析下出来工作的实况
临床医学是很火的专业,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对文凭和水平要求较高。首先要报个好点的学校,现在竞争很大,现在稍大些的医院大多要求研究生及以上的。本科生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只能进些小医院,但也非常挑剔。所以报临床医学最好选择考研。虽然都说学医吃香,但那是对于那些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或者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的,但是本科生单单想毕业找个工作是问题不大的,但想要进个好医院最好考研。所以大学得好好学。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高考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 好不好找工作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 好不好找工作 10:17:49文/张可露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好不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临床医学专业介绍,包含: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等信息来综合分析一下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同时还推荐了一些临床医学专业比较好的大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临床医学专业介绍专业类别毕业五年平均薪资工作地点男女比例临床医学类¥6384薪酬超过42%的专业北京市13%在北京市工作女生较多男49%-女51%专业介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前景: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将不存在.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工资待遇  临床医学毕业生起薪为:¥579,该数据为近两年186份相关数据平均值。排名区间占比11k-2k35%22k-3k26%33k-4k18%45k-6k8%54k-5k6%66k-7k1%77k-8k0%88k-9k0%99k-10k0%1010k以上0%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起薪好的大学  数据显示材料学专业毕业生起薪最好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其次是山西长治医学院;排名学校分值1北京协和医学院¥56662山西长治医学院¥50003北京大学¥49084同济大学¥47505广东药学院¥45006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40007西北民族大学¥40008西藏大学¥40009西安交大医学院¥400010宁波大学¥4000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工资好度统计占比好度15%非常好26%好38%一般15%不好3%很不好  总体来说临床医学专业还是一个不错的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好不好,主要看适不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注:以上数据根据毕业生分享的学校数据统计而来,可能因为样本多少而出现偏差,仅供参考。  高三网小编提醒:考生们选专业要尊重以下两个原则:  1、选的专业是自己感兴趣的;  2、选的专业是自己比较熟悉的。  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选定这个专业,不管是否是自己本专业,只要坚持读,就可以读好。毕竟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找工作的时候会轻松一些。  以上是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怎么样、好不好
相关信息及就业情况分析,更多临床医学专业信息请关注高三网大学专业频道。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更多内容微信关注医生
擅长:性病、甲状腺疾病、呕吐、肿胀、水肿、软组织损伤
已有 206 人关注
截图或保存上方二维码图片至手机相册 > 打开微信扫一扫 > 点击右上角“相册” > 选择本图片【太恐怖】请各位家长警惕“临床医学”专业!----- 高考志愿红色警告!
我的图书馆
【太恐怖】请各位家长警惕“临床医学”专业!----- 高考志愿红色警告!
&&&&这个专业是绝对不能报考的。哪怕是北大、清华的医学专业!更不要迷信7年制的硕士、8年制的博士!&&&&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不要让你的孩子读医!&&&&&&&&千万不要看那些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很风光,任何一个职业的顶尖人物都很风光。看看各个医院里苦命的小医生,那才是大多数学医人的归宿。&&&&&&&&医学本科生,5年本科+5年规培才能独立。这10年期间多算是学习阶段,没有或只有微薄的收入。30多岁才算步入社会,一切从零开始,这时他们的起点和其他专业4年毕业相当。他们失去的正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年时光。医学本科生,目前只能在二线城市的中小型医院工作,各种三甲医院基本不会要本科生。&&&&医学研究生,最快7年、标准8年毕业,毕业之后规培3年。步入社会时也要30岁。能够在二三线城市的大型医院,或一线城市的中小医院工作。&&&&医学博士生,最快8年,一般近10年。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毕业后能够进入大多数的三甲医院工作。刚毕业,起薪3K。&&&&参加工作以后,大多数医院医生50岁以前都要参加值班。&&&&以前每天小心翼翼,要随时准备被患者起诉;现在是随时提防被病人一刀捅了。&&&&以上是医学生的现状。未来10年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可以对比一下其他职业。医学专业培训时间长,学历起点高,工作强度大,工作风险高,收入中,社会地位低。绝不是你的孩子的理想选择。&&&&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人,更多的转给你的亲人朋友。&&&&能少让一个孩子掉入火坑就少一个。&&&&&&&&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不要让你的孩子读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景林也指出,在我国不少地方,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甚至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一项对上海医学院学生开展的"职业认同度"调查显示,有1/4的学生认为学医辛苦、从医更辛苦,认为"今后的路不太好走".&&&&为什么不愿意学医?有人归结为,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多、回报低、压力大、风险高。医学人才成长相对较慢,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一般在40岁以后才成熟,在别的行业,可能早就有所成就。&&&&医学毕业生薪酬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在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最低,仅为2394元/月。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中,医学类排名倒数第三。&&&&就业起薪低不仅困扰着本科医学毕业生,也是医学硕士甚至博士心中的痛。在去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上,针对13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在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中,28%的人起薪点少于3000元,49%的人起薪点为元,起薪点为元的人占18%,只有1%的人起薪点超过9000元。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导致医学类学生想转行的重要原因。&&&&据《中国青年报》
医学: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就业难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前十名的本科专业中仅医学就占据了两名。而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高职高专专业中,同样是临床医学以28.5%位居首位。&&&&专家分析,医学类就业率迅速下滑,与近年来专业的扩招有关。由于大中城市医学类人才已趋饱和,有关人士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许多医学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有三成的人能够当上医生。而据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事实上,目前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从事服务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医生职业遇冷 医学院面临招生危机&&&&&&&&日14:08&&&&财新网 王箐丰&&&&医学院招生持续低迷,表明医生职业的吸引力正在降低&&&&【财新网(微博)】(实习记者 王箐丰)接连发生的医患冲突,给中国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医生的执业环境正在日趋恶化,已成为不少医界人士的共同感受。&&&&恶劣的医疗行业环境,已经波及到医学院的招生。医学专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已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医师协会在2011年进行了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查。该调查报告显示,希望自己子女从医的医师仅有6.83%,而不希望的达到78.01%。而在2002年的首次调查中,两项比例分别为10.89%和53.96%。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师比例再创新低,而不愿意子女从医的医生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担忧地说,以后医学世家会越来越少。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也曾对财新记者表示,他的女儿曾有过报考医学院校的念头,最后被他坚决制止了。&&&&中国内地的主要大学医学院收分近年来持续在低位徘徊。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班在北京的平均收分比北大校本部低15分左右。而近五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在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更是比校本部低25——60分(上海卷满分630)。而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情况则更为典型,2006年复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上海的平均录取分数比复旦大学全校平均分数高4分,而到了2010年,临床医学在沪平均录取分数却比全校平均分低了6分。足见医学生质量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李惠娟说,现在的好大夫都在担忧,将来落在二流的人的手里,因为一流的人才不报医学院了。&&&&北大、复旦等医学院校尚且如此,一般的医学院校招生则更困难。厦门大学于1996年创建医学院,由于建院较晚起点相对较低,医学院在厦大一直是较冷的专业。2011年厦大曾将医学生学费从6760元/年调降到5460元,而2012年则宣布医学生全面免费,目的即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而南昌大学医学院的招生情况则更为典型,2007年该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计划共有935个,到2011年招生指标削减到610个,大幅减少三分之一。&&&&川北医学院的一名医学生告诉财新记者,从招生绝对数上,二本的川北医学院并没有减少,反而还在扩招。但是从招生结构来说,扩招集中在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不直接参与诊治病人,而是为病人诊疗提供辅助检查和诊断的专业,比如医学影像专业的招生数,近三年内翻了一倍。由于近年来医患冲突频发,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反而更加青睐这类医疗辅助技术,甚至有一些本来是学临床医学的学生,在考研时也转报医学影像等专业。&&&&许多医学院学生在实习时都经历过医患冲突,甚至还有被打骂的经历,这些都给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阴影。还有医学生告诉财新记者,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常向学生讲医患矛盾的尖锐,甚至有老师说,“我不能说我能够视患者如亲人,视患者如敌人还差不多”。此次3.23事件的发生,医学生群体的失望和愤懑更被推到极致。&&&&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学生的实习质量堪忧。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文志就曾在政协上提出相关提案,要求提升医学生实习质量。一方面医院面临人才的极度短缺,而另一方面一般的五年制医学生又因为医生从业的高门槛难以找到大医院的工作,不少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猿意马,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准备考研。甚至有的院校为了提高考研率,只注重考研所涉及的科目的学习,把全部实习的时间都用在考研冲刺上。这些学生即使考上了硕士,也有“先天缺陷”难以补全;如果这部分学生考研不成功,再就业当医生,那就会成为一个“杀手”。这也无形中影响了医疗的质量,并可能导致潜在的医疗事故和纠纷。&&&&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放弃从医,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北京华信医院急诊科医师栾禹博从医四年,他大学所在班级的32个学生现在仍在从医的仅有21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李博告诉财新记者,他的大学同学已有一半多没有继续做医生了。
&&&&医学生:学医7年了 就业路茫茫&&&&□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文记者 沈翔/图&&&&28岁的郑州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铁锋正焦灼地四处找工作,他参加了郑州几家医院的面试,都还没收到录取的消息。同龄人大多已经能自食其力,28岁的他却还得张嘴向家里要钱。&&&&学医,家人为他倾尽所有&&&&王铁锋家在周口项城县农村。“父母一直务农、打工,都希望我能干个旱涝保收、不用风吹日晒的工作。”王铁锋说,高考报志愿时,他就填了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王铁锋家有5个孩子,经济条件很不好。考上大学后,每年4500元的学费和几千元的住宿费、生活费让一家人发了愁。&&&&“父母操劳了一辈子,基本把所有攒下的钱都花到我身上了。”王铁锋说,父亲60多岁了,靠种地和养羊供他上学,腰都累弯了。&&&&“原想着毕业能找到份工作赶紧回报家里,可就业时才发现,医学专业就业非常难。”王铁锋说,本科生想进市级医院没戏,只能考虑县级医院。&&&&本科生进县医院,月工资465元&&&&2011年,王铁锋应聘到沈丘县医院工作,成了一名实习医生。&&&&“每月基本工资465元!”王铁锋苦笑着说,即使在消费较低的县里,这点钱也不够租房和吃饭的,只能继续向家里开口要钱。&&&&3个月试用期结束后,王铁锋拿到了每月1000元的工资,勉强能维持吃住花销。待遇上不去,业务也难进步,他动了考研的心。&&&&再培训3年,就业路更“苦逼”&&&&2012年,王铁锋如愿考上了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制两年。虽然他的成绩不错,学费免缴,每月还补助500元,但还是不够花销。“没办法,二十七八岁了,还得张嘴向家里要钱”。&&&&王铁锋主攻儿科,一直在郑大三附院实习。“医生挺苦的,从早忙到晚,还没节假日。”王铁锋说,他每天都泡在门诊和病房。由于实习期也要和医生一样轮班,他已连续两年没回家过除夕。&&&&从去年10月份开始,王铁锋边实习边找工作,虽然参加了郑州好几家医院的面试,也通过了一家医院的体检,但还没收到录取的准信儿。&&&&“心一直悬着,我这8年,花了家里十几万块钱,就想赶紧挣回来。”王铁锋说。&&&&听到医学生毕业还要参加培训才能上岗的消息,王铁锋感叹“学医的将更苦逼。年近三十还不能确定工作单位,不敢谈婚论嫁,家里欠着债,更别指望买房过正常的日子了”。&&&&医生:培训那两年 完全负收入&&&&□东方今报记者 董彩红/文&&&&邱琦/图&&&&昨天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30分,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病科副主任司文腾做了5台手术,下午3点多趁手术间隙,才扒拉了两口早已冰凉的卤面。好不容易做完最后一台手术,办公室门口还有好几个看片子、复诊、咨询的患者。这是35岁的他每天的“必修课”。&&&&连轴转,根本无法顾家&&&&采访司文腾原本定于下午5点,但因异常情况处理及患者咨询,直到近6点司文腾才有了点时间。&&&&“踏上从医这条道路,真是苦喜交加。”司文腾一脸歉意地对记者说,看到患者对他的信任,他很欣慰;但因连轴转根本无法顾及家庭,又天天被老婆孩子抱怨。&&&&10年潜心苦修,太漫长&&&&“熬出来不容易,这个过程太漫长、太辛苦了。”司文腾说,他在新乡医学院学了5年本科,2002年毕业后在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做了一名住院医师,3年后,发现如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再读硕士才够资格评职称,另外,本科所学也很受局限。辞职后,他潜心读了3年硕士。&&&&“工作3年攒了点钱,读硕士又花完了。”庆幸的是,硕士研修后,他顺利进入郑州市骨科医院,2009年又去北京参加了两年的住院医师培训。“10年的修炼,才熬到现在。”司文腾无限感慨地说。&&&&他是首批“吃螃蟹的人”&&&&对于卫计委此次提出的即将于2015年全面实施的住院医师培训,司文腾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也有自己的感触。&&&&原来,2009年卫计委就在北京、上海等地,提前做过住院医师培训试点。&&&&2009年,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了国内首批骨专科医师培养。&&&&司文腾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培训。&&&&“确实提升很多。”司文腾说,当时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在各个岗位轮岗,并且在导师指导下亲自手术等,进步很快。&&&&建议政策接地气儿&&&&“如果全国正式实施,在保障措施上需要更接地气儿。”司文腾说,当时去参加培训的共有20人。每人两年需要2万元到3万元,包括生活费、日常花销等,虽然医院给予了支持,保留了基本工资,但每个月1000多元也是杯水车薪。培训基地的免费手术餐,成了他们的福利。&&&&另外,家里两年负收入,他也落了不少埋怨。&&&&司文腾说,从医技提高上来说,住院医师培训确实很有必要。但如果保障措施做不好,将会让很多医学生伤心,不敢前行。他建议,政府部门要解决医学生的生存后顾之忧,才能将这项让患者最终受益的民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郑国锋】【打印】【顶部】【关闭】&&&&(原标题:久训成医 谁来埋单 学医 我把十年青春都献给了你)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但是只有约10万人可以穿上“白大褂”。有报道称,目前医学毕业生的转行率居高不下,学以致用的难度较大。&&&&记者采访发现,在我国最顶级的医学学府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着他们的医学梦。王智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三学生,虽然快到毕业季了,但是他并不急着找工作。&&&&王智:一般我们是先上博士,博士读完以后再找工作。我有些同学是硕士毕业的,找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想找个好的医院比较困难,一般都要博士。&&&&他的同班同学尹珍珍在做找工作和考博的两手准备。&&&&尹珍珍:考博肯定考,但是找工作简历也会投。如果有比较合适的工作,我更倾向于工作。因为我本人是南方人,我可能想回南方。找医院的话省级的三甲。&&&&但是,确实有不少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明确地表示要放弃本专业。一位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公务员,他告诉记者:&&&&中药学毕业生:关键是现在医院也不好进,一是要求学历高,第二还需要找关系。而且现在进医院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前途,呆几年可能一直是普通的医生,发展空间不是很大。&&&&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针灸专业的一位毕业生尽管还没有工作意向,但是也明确表示不会当医生:&&&&毕业生:现在暂时没有打算从事本专业,第一是因为这个工作挺忙的,挺累的。第二,现在医生的地位不断的下降,医患关系也是特别的紧张。&&&&医学生不做医生、医生大量流失,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而那些即使留在医疗行业的医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也持续走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三学生王智对记者说,近期接连发生的医患恶性事件虽然不会改变他的从医志向,但是会让自己日后在面对患者时产生戒备心理。&&&&王智:作学生的时候,我想是的尽力地去帮助患者。但是当有了这种(恶性)事件发生,一件一件在别人身上发生,你付出那么多,可能就觉得会不值得干这个事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政策研究专家李玲也指出,如果不改变风险高、待遇低、职业尊严缺失这几大问题,医生的流失情况将会更加严重。&&&&李玲:从医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现在我们把这个职业变成了一个很羞辱的职业,得不到体面的工资,得被迫的拿回扣、拿红包。得不到患者的信任,他得不到他人生的价值。他的风险又很高。我们现在对这个职业没有合理的培养使用规划。&&&&在前不久由西安医学院教师王志玲、弥曼 撰写的《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与思考》显示,在大量医学生选择深造、转行的同时,中国基层缺医生的现状却没有大的改观。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不愿去基层就业的占到了近6成,城镇学生中,近8成不愿去基层就业。&&&&“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都成为毕业生不愿去基层锻炼的主要原因。广东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就指出,基层医院的人才缺失问题非常严重。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光靠鼓励,更要靠吸引力。&&&&廖新波:待遇、保障等是一种吸引,人们才会下到基层去。因为在基层确确实实并不是没用武之地,而是没有用武的机制。
&&&&5月24日,在“医生是怎样炼成的”专场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表示,“如果中国医生在其职业生涯比较顺利的话,从医学生晋升到高级医生需要21年。”本场分论坛是由健康界传媒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举办的“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的一部分。&&&&焦雅辉进一步阐释“21年”:“医学生5年制学习,1年临床试用期,5年住院医师可以晋升主治医师,5年主治医师可以晋升副主任医师,5年副主任医师可以晋升主任医师,而在这过程当中,医生们没有选择学医的同学,可能已经是老板、总裁。”&&&&即便如此长的“炼狱”时间,医生还不一定能获得社会尊重。“我国虽然有庞大的医师队伍,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含金量’不高。”焦雅辉指出,这和医生的培养、成长历程有关。在中国,接受正规化医学教育的医学生比例不高,同时,经过规范化、正规化临床训练的医师比例也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焦雅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医师的同质化。
&&逃离白大褂:医学生弃医改行的背后&&&&编者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在世界很多地方,医生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既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医生,作为人们生命与健康的“保护神”,光荣而高尚。&&&&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当下,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和社会美誉度出现较大程度弱化。有业内专家估算,国家每年培养数十万名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穿上“白大褂”。除了刚毕业的医学生逃离以外,不少在职医生也在转行,尤其是基层医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中国医师协会曾就医生对子女学医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生不希望子女学医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年为53%,2004年为63%,2011年为78%。&&&&医学生弃医改行的背后到底折射出哪些深层次社会原因?如何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留住这些“白衣天使”,激励其乐于担当救死扶伤之使命?半月谈记者最近分赴北京、吉林、江苏、河南等地进行了深度调研。(《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0期)&&&&“我妈妈说了,如果我当医生,就打折我的腿!”近期,一名医生的子女在网上发布这样一则帖子,引起人们热议与反思。一些医生为何不愿让子女学医?医学毕业生缘何不愿从医?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主要原因是“三大三低”:投入大、压力大、风险大,收入低、待遇低、安全感低。&&&&学业压力大,工作超负荷&&&&“我总感觉自己可能猝死,太累了!”河南某医学院研究生张晨说。这位外科学生当前最大的梦想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我们研究生都被当成住院医生使用,工作强度太大了。我们是24小时值班制,早上8点上班,次日8点下班。一旦遇到有手术,或者是病人出现紧急情况,什么时候下班就很难说了。交班后走出病房大楼,有种虚脱的感觉,脚下都是飘的,头重脚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回到宿舍睡觉。”&&&&从事医学的艰辛是其他许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必须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潮流,免遭淘汰。半月谈记者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了解到,要进入这些医院,医生大都需要博士学历,甚至要有留洋背景。工作后,还要继续学习、考试、做课题、写论文……永远也忙不完。&&&&工作超负荷、劳动超强度,是很多医务工作者的现状。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是业内一知名专家,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该院眼科护士王晶雪告诉记者:“医院本来就很忙,赶上魏主任出门诊,更是忙上加忙。魏主任门诊最高纪录是一天看110个病人。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看到晚上9点。匆匆扒几口凉饭菜后,他接着又去病房了。魏主任在上班时很少喝水,他说水喝多了去卫生间的次数就多了。腾出这功夫,能多看几个病人。”&&&&而类似魏文斌这样工作繁忙的医生,在我国有很多。南京妇幼保健医院一儿科主任曾经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病人看病。她说:“平时工作非常忙,有时一天都离不开诊室,要看近百个病人,连上十几个小时的班。看着排长队等待看病的家长和孩子,作为医生,我们只有争分夺秒。”&&&&假期少,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谈恋爱,是很多医生面临的现实困惑。高红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妻子,她对丈夫的意见越来越大。“连续加班、值夜班是常事,有时在医院一待就是两三天,春节都要在医院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魏冬琳告诉半月谈记者:“医院里的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时间谈恋爱。和对方定好的约会时间却不能按时赴约,加上交往的圈子很小,谈恋爱的成功率很低。有的谈了一段时间,对方发现我们医生忙得离谱,就渐渐冷淡了。”&&&&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玲表示,很多医务人员非常辛苦,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基层一些医院还要求医生们分担创收任务。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很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在职医生辞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收入不高待遇差,不能体现劳动价值&&&&与医生所承担的工作强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社会各阶层当中,医生群体的正常收入并不算高。虽然也有医生靠“灰色收入”致富,但只是个别。如果只算“阳光收入”,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说,并不能体现其劳动价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医生平均工作时间每周为50小时,法定工作时间应该是40小时,也就是说工作时间高出20%,但是工资水平却没有相应体现。&&&&一位基层卫生局长透露,大部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少得可怜,收入不及大医院的1/3,还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因此很难留住人。&&&&在苏北某乡镇医院工作的陈春连告诉记者,大专毕业后,她回到了所在乡镇的医院工作,但逐渐发现自己的收入与在县市里工作的同学相差越来越大。“我并不怕吃苦,但大家的水平、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为何待遇相差这么大,这我有点接受不了。”&&&&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生流失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吉林东丰县小四平镇卫生院院长吕金权谈起此问题,显得有些无奈:“原来卫生院下边有15个村医,现在五六个都不干了。他们有的出去开药店,有的出去打工,还有的人宁可在家具厂做油漆工也不愿当医生。”&&&&长春市人民制药厂总经理蓝志民原来是名医生,学了8年才成为正式医生,后来转行经营医药。他说:“学医要求特别严格,天天战战兢兢,担心出差错。”另外,收入太低也是促使他转行的一个原因。他有个同学是吉林省一家医院的儿科权威,从不收红包,但快40岁了房子还买不起,同学们聚会时凑钱帮他买房子。&&&&“的确存在这样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务人员收入还是偏低,工作量要大很多,而且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亦有同感:“医生曾经在很多人眼中是很有前途的职业,国外有经验的医生,收入会高于教授,在社会上也极受尊重。但如今在我国一些地方,情况却不是这样。”&&&&医患纠纷频发,执业环境安全感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很多医生的切身感受,工作中他们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还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甚至医闹困扰。&&&&医患关系本应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人们从摇篮到坟墓,最初见到的和最后见到的人,都有可能是医生。但在当前不少地方,医患关系失去了往日的纯净与温情,变得紧张和冷漠。患者对医生不满,医生对患者戒备,医患冲突升级,医生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张医生坦言:“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工作再辛苦也能承受。但不能接受的是,辛苦为病人诊治,最后却屡屡被误解。”根据经验,张医生总结出误解的三大焦点:一是一些候诊病人因等候时间过长,直接跑进来斥责看病太慢;二是给病人开药时经常会被人怀疑是大处方;三是一些病人病情较重,甚至快要死亡时送至医院,没有救治成功,病人家属轻则埋怨医生不尽责,重则直接打骂。&&&&长春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杨佳说,患者常为一点小事发火,比如遥控器找不着也要骂人。她有两个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就是因为实习期间与患者闹不愉快,最终选择转行做医药代表、考公务员。“学了这么多年,真的挺可惜的。”&&&&吉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韩梅出国学习5年,回国后发现医生让患者签的知情协议也越来越多。做骨穿要签,腰穿要签,用的塞米松也要签……“签的知情协议越多,医生可信度也越低。但是没有办法,为了防止医疗纠纷引起的官司,必须要签协议。”&&&&河南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脑外科大夫杨丽华认为,医学是一门经验和实证密切结合的科学,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现实社会不允许医生出错。“医疗纠纷是当前许多临床医生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开玩笑说是‘隔墙扔砖头,不一定砸着谁’。工作做得再好,都难以避免医疗纠纷。”&&&&2011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显示,48.51%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位于首位的工作压力是医疗纠纷和病人及家属对他们工作的不理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一些医生怀念和羡慕过去的时代。北京某三甲医院负责人说,他的母亲也是一名医生。“那个年代国家很穷,医生挣钱也不多,但只要看好病就可以。老百姓对医生非常好,患者给医生织袜子,送玉米、大蒜,很朴实。那不是贿赂医生,而是表达感谢。现在还那么纯粹吗?我是不愿意让孩子再学医了。”&&&&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对北京、河北、广东、海南、云南、甘肃等11个省市的6000余位各层级的医师进行的执业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近8成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近5成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甚至不少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
&&&&复旦大学校团委近日公布了一份历时5个月完成的对上海部分在读医学生、实习医生等进行的调研访谈。洋洋10万多字的报告显示,医患纠纷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医产生了迷茫、排斥,甚至畏惧的心理。由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优秀生源更愿意选择经济、金融等“钱景”看好的专业,而不是更艰深的医学专业。看似体面的职业,吸引力却并不如前。&&&&不仅如此,在专家看来,医学生培养质量整体水平的下降,医学人才难于满足社会发展,才是眼下更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医学教育,面对困境如何求变?&&&&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医学生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大四起实习,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医院,没几个月,耳闻目睹的医患纠纷就有七八起,虽然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十分严重,我自己也没有和患者发生实质性的冲突,但还是感觉五味杂陈,碰到有病人很情绪化的指责,心里很恼火……”一位正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实习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这样说。另一名受访医学生甚至直言:“绝对不会当医生了,以后宁可做些和医生有关的工作,如医药代表、法医或是基础研究等。”&&&&调查显示,多数医学生不会转行,却有心怀担忧、失望或另谋出路的想法。比如在就业时,希望能进入“好的医院、好的科室”。而好科室的标准之一,就是“事故发生率较低、能尽量避开医疗纠纷的科室,比如眼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而要避开像儿科、心外科、血管外科以及与急诊有关的科室这样的“高风险地带”。&&&&不愿当医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学医周期远比其他专业长,实习医生和轮转医生压力大、待遇低、十分辛苦,还要承担风险,让人容易心理不平衡。&&&&“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报考医学院可能意味着付出的学习成本与就业收入不成比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冯希平教授说,由于对医院、医生的考核标准不尽合理,许多年轻医生在最初工作的几年里既要应付忙碌的住院医师工作,又要承担各种科研课题、写论文、出成果,还要面对买房、结婚等生活压力。耳闻目睹这些压力,往往让家长和学生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临床医学就业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