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 不负青春 吴芊盈的杨老师》杨老师和德比被艾克吃进肚子里在第几集

许多被人记住的古典名作都有被曲解的嫌疑。&br&正如你所说,清平调三首的确不含有任何讽刺杨贵妃的意味。若是解释以讽刺,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理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世人常常因&b&「以今律古」&/b&和&b&「望文生义」&/b&而对名作产生偏解。&br&&br&本文將以&b&苏轼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b&为例,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深层内涵,进而討論一般人是如何理所应当地误解诗词、以及避免误解的方法。&br&正文分为两个部分,于(甲)简单介绍了作品、而于(乙)部则介绍了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一些生平,进而分析本作品的真实含义。为了方便分析,原文抄录于下:&br&&blockquote&&p&&i&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i&&/p&&p&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blockquote&&br&(甲)简论&br&我相信这首水调歌头,大家都在高中学过。学校教授的大概是以下两种观点:&br&&br&1.作者通过幻想天宫之「琼楼玉宇」心生「高处不胜寒」之感,于是&u&转而现实&/u&,表现出作者&u&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u&(《宋词》陆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br&2.作者意发自政治上的挫折和人生的苦闷,时节正是中秋,却无法与家人团聚,独自处于&u&被贬之地&/u&,表现出作者&u&心中的惆怅和对政治的抱负&/u&。&br&&br&这两类都是泛泛的。有些人将它们细分,对应上不同的词汇,来证明这的确是有来源的;又有些人直接分配它们给词的两个段落,即「明月几时有」和「转朱阁」。我对这两点皆&b&不否定&/b&,但在我看若是单从字面去猜测,实在是陷入了&b&「六经注我」之窠臼&/b&。我們應該結合歷史和人物背景,才能正確理解一部作品。&br&&br&例如一些明顯需要考量的观点,出在「被贬」和「惆怅」这样的字眼上。理由很简单,即是这首词的序所说的:「&i&&u&歡飲達旦&/u&,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i&」。&br&难道这不矛盾吗?若是作者是单因为思念家人和抒发离愁别绪,言及「&i&歡飲達旦&/i&」未免显得太随意了些。&br&苏轼为何会&u&畅饮通宵,且心觉欢愉&/u&?所谓「诗以道志」,历来评注者与教材皆忽略了这个大前提。况「欢饮」置于子由之前,大可说明&b&此为其因而非其果&/b&。&br&&br&但有些书说其是因为仕途不顺而写下这首词的,也不是全无道理。事实上苏轼确是被左迁过,但是在这首词的创作时期,他并没有被贬。&br&想要知道其&b&原因&/b&,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苏轼的&b&生平&/b&。&br&&br&(乙)苏轼与被贬&br&&br&1.生平和党争&br&蘇軾,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仁宗朝生於眉州,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三人皆被世人入「唐宋八大家」之列。&br&&i&嘉祐元年(1056)&/i&,二十二岁的苏轼赴京应进士考试,为欧阳修取置及弟,但随即便归蜀母&u&丧服孝三年&/u&。&br&&i&嘉祐六年(1061)&/i&应「三年京察」制科考,入三等(实际上一二等为虚设),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br&&i&治平三年(1065)&/i&再次&u&因父逝&/u&&u&扶丧归里,又是三年&/u&。&br&&i&熙宁元年(1068)&/i&年回朝。次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变法启动。苏轼很快又陷入了变法党争之中。&br&&br&直到苏轼第二次归朝,此时的朝野虽然还有经历过庆历新政的老一代官员,但是他们的意见已经不足以撼动上任前就对王安石崇拜的神宗皇帝了。因此年纪稍轻的一代,如&u&王安石&/u&、&u&司马光&/u&等人,就成了朝中的主角。苏轼虽同王安石一样主张变法,但却和他有着不同的主张,因而也算得上是以司马光为首反对方的一员。&br&&br&但是与司马光不同的是,他对王的态度并不是全盘反对(如&i&熙宁二年&/i&的《 議學校貢舉壯》),也因此在司马光当头之时仍然仕途不顺。&br&&br&2.出京任官&br&&i&变法翌年(1070)&/i&,苏轼连上两书给神宗,表现出了愈加强硬的态度。神宗本意让其修中书条例,结果被王安石一再加以政务阻挠了。&br&到了&i&八月&/i&,新党谢景温竟以无需有的原因试图弹劾苏轼。苏轼无法只好自请出任外官离京,结果又一再被暗地操作,做「知州」不得,最终于&i&熙宁四年&/i&时才任杭州「通判」。&br&&br&但事实上目前为止的苏轼&u&并不算被贬&/u&,而是不得重任而离京避风而已:只有离开京都,他才可以发挥才能做出政绩来。&br&果不其然,三年任满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县令」。&i&熙宁八年(1076)&/i&王安石罢职在家的时候,他正于刚增葺的超然台上作赋呢。&br&除了名篇《超然台记》之外,这个时期也留下了许多带有豪情壮志和政治抱负的诗文,例如耳熟能详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等等。如果跟他人生的其他阶段比起来,这是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了。&b&而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b&&br&&br&3.变法余温&br&我们来回顾一下稍早&i&熙宁七年(1075)&/i&的政况(《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br&&blockquote&&p&七年春,天下久旱,飢民流離,帝&u&憂形於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u&。&/p&&p&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聖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p&&p&帝曰:「此&u&豈細事&/u&,朕所以&u&恐懼&/u&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u&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u&。自近臣以至後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u&以為天旱,更失人心&/u&。」&/p&&p&……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u&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u&」&/p&&/blockquote&变法造成的社会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加年初的旱灾,使得神宗皇帝看到送上的一幅绘有百姓疾苦的画的时候,不免得心伤忧虑起来。于是当年&i&四月&/i&,当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时,神宗几乎没有犹豫就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br&&br&上有寡断的神宗,下有用人不慎,使变法多遭重挫。朝内新旧党争放下不谈,就连新党内部都出了分歧。虽然王安石一再罢去又复职,但是这不仅没有缓和矛盾,还使得宋神宗对新法的态度慢慢降火。&br&到&i&熙宁八年(1076)&/i&&i&二月&/i&,王安石「复拜相」,此时已经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了。&i&十月,&/i&安石再罢相。&br&&br&我們再回到這首水調歌頭,到底苏轼在开心什么?&br&&br&此时的苏轼如上所说,正于密州做官,年四十一,家有继室王氏和三个儿子(其余不考)。「丙辰中秋」(即是熙宁九年,1077年)时家人应当在身边陪伴,所提到的弟弟(苏辙)也只是「兼怀」罢了,并是什么特别值得开心的理由。&br&一些人觉得苏轼欢饮达旦可能是因为设宴庆祝或者请了客人也不然。此处应当是词人的「独酌」,见「起舞弄清影」一句,实际上就是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可见内事并不是使苏轼欢饮的理由。&br&我认为,影响苏轼心情更多的,应该是&b&来自于政治上的讯息&/b&。新党的不得势自年初便不断传出,想必中秋时候处于密州的苏轼也已经听过不少了——没错,其实让他一下子彻夜欢饮的理由就是政治对头左迁的消息。&br&&br&这么多年来,自己带着一身本领离京,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自称「老夫」的年纪了。回想起过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爽快施展自己抱负的事情,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这「熙丰变法」。如今到了年末,听到不断传来朝野上大洗牌的消息,心中该有多么痛快,多么激动。&br&&br&于是有了上阙幻想乘风而上的句子(「把酒问青天」)。他按捺不住自己鼓动的心,想到政治风向仍然把持不定(「今夕是何年」),又不由得苦虑起来(「高处不胜寒」),就好似天上的日子不如现在在「超然台」独酌起舞(「何似在人间」)。&br&这是&b&回朝参政的冲动和忧虑&/b&。&br&&br&而想起弟弟苏辙在齐州也将任满,或许也听到消息了,或许已计划回朝。此时他看向天空是什么心情呢?不知何时才能见到他呢?&br&「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实际上是时空的转换,而并非意在不能安眠。所以使得「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这个问句就具有了更长的意味,此话是问给月亮(亦或者是给谁?)而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只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r&&br&全词大概是这个思路。 &br&&br&4.此后的故事&br&&br&&i&熙宁九年(1077)十月&/i&,&u&苏辙&/u&果然如预料的进京入朝了(《苏颖滨年表》p273),但不料的是&u&苏轼&/u&反在&i&十二月&/i&任满归汴京时,在城门口被拦下,又谪去了徐州(原命移知河中府)。&br&四年后的&i&元丰二年(1079)&/i&,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到任湖州未满三个月,就因为作讽刺诗(《湖州谢上表》)再加上几篇集字文之件而入狱。&br&但最后还是因老恩人&u&张方平&/u&等人的上疏相救和&u&王安石&/u&的出面,加以此事惊动了两宫,最后在多方求情和祖制「不杀文人」的条件下,苏轼才保住了自己的老命。&br&&br&出狱后便谪居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才算是人生中第一次被贬。算是「高处不胜寒」的一种注脚。&br&&br&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br&&br&不记得从何处看到史料,当时没能来得及记录,说神宗晚年其实改变了一些对苏轼的看法,并且有重用苏轼的意思,但是最后也没有实现。&br&&br&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br&&br&这就是苏轼的简单概括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词的背景。&br&&br&尽管某些误解可能反而使得诗作本身得到了传播,但是从文学正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叹息的事情。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概如此。&br&&br&注:本文关于历史的取点和事件的描写参考了《苏轼年谱》(中华书局)一书,少数参考了《宋史》,但因为手头资料不全,引用部分皆取于网络,若有误引之处还望各位指出。
许多被人记住的古典名作都有被曲解的嫌疑。 正如你所说,清平调三首的确不含有任何讽刺杨贵妃的意味。若是解释以讽刺,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理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世人常常因「以今律古」和「望文生义」而对名作产生偏解。 本文將以苏轼名篇《水調歌頭-明…
1、&b&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b&&br&&br&&br&最喜欢后面一句,恬静洒脱,乐而忘忧。&br&&br&&br&&br&&br&2、《西洲曲》&br&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br&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br&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br&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br&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br&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br&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br&&b&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br&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b&&br&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br&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br&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br&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br&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br&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br&&b&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b&&br&&br&&br&感觉西洲曲是最适合手抄的诗词了,每抄一遍,即享受一遍。&br&&br&&br&&br&&br&3、李白·《清平调》&br&&b&云想霓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b&&br&&b&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b&&br&&br&&br&&br&&br&4、张泌·《寄人》&br&&b&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b&&br&&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b&&br&&br&&br&&br&&br&&br&5、李商隐·《夜雨寄北》&br&&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br&&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br&&br&&br&&br&&br&6、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br&&b&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b&&br&&b&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br&&br&&br&&br&&br&7、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br&&b&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b&&br&&b&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b&&br&&br&&br&&br&&br&8、&b&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b&&br&&br&&br&&br&&br&9、&b&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b&&br&&br&&br&&br&&br&10、&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br&&br&&br&&br&&br&11、&b&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b&&br&&br&&br&&br&&br&&br&12、李商隐·《锦瑟》&br&&b&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br&&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br&&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b&&br&&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b&&br&&br&&br&&br&&br&13、&b&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b&&br&&br&&br&&br&&br&&br&14.&br&&b&寂寂青楼大道边,&/b&&br&&b&纷纷白雪倚窗前。&/b&&br&&b&池上鸳鸯不独自,&/b&&br&&b&帐中苏合还空然。&/b&&br&&b&屏风有意障明月,&/b&&br&&b&灯火无情照独眠。&/b&&br&&b&辽西水冻春应少,&/b&&br&&b&蓟北鸿来路几千。&/b&&br&&b&愿君关山及早度,&/b&&br&&b&照妾桃李片时妍。&/b&&br&&br&&br&&br&&br&&br&15、&b&谁怜今夜蓬窗雨,何处渔村。酒冷灯昏。不许愁人不断魂。&/b&&br&&br&&br&&br&&br&&br&16、&b&不识当年桃花面,吟咏佳词,想像犹曾见。两桨往来风与便,潮平月上江如练。&/b&&br&&br&&br&&br&&br&&br&17、晏几道·《鹧鸪天》&br&&b&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b&&br&&b&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b&&br&&b&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b&&br&&b&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b&&br&&br&&br&&br&&br&如果觉得喜欢,点个赞吧&br&小透明求关注啦^_^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最喜欢后面一句,恬静洒脱,乐而忘忧。 2、《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ff1b78a441ae64cbdb53_b.jpg& data-rawwidth=&516&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ff1b78a441ae64cbdb53_r.jpg&&&/figure&&p&要想全面解读二郎神是一个多么牛叉的存在,我们必须从四方面:父母,师承,本领,助手。&/p&&p&对于二郎神的父母说法很多,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西游记》里说,二郎神父亲名叫“杨君”,母亲是玉帝的妹妹。&/p&&p&文始门《唐僧取经念词宝卷》里说的是,他父亲名叫“杨云”,字君圣。母亲是玉帝七个妹妹之一的三仙姑。&/p&&p&先说这杨云杨君圣,曾游学后天八卦的乾宫戌地,拜师李老君解化之一的太一真仙,别号“曜景法王”为师(李老君曾化游北俱芦洲,在西北昆仑山悬圃洞,俗姓谷名弘,字子光。)。&/p&&p&那么这个杨君圣是个什么来历呢?&/p&&p&盘古开天辟地后身形分解,头发化作满天星斗。可以说天上的星宿都是盘古的精气真灵。咱们单说有两个星宿,一个叫鬼金羊、一个叫娄金狗。我们这里多说一句,二十八宿都是精气神三位一体。比如鬼金羊,鬼是其神、金是其气、羊是其精。鬼金羊的神留在天上,精气投胎转世,成为鬼母的第八子。肉体元身(精)是羊形。气(金)后被封为北方鬼帝。&/p&&p&这个娄金狗,也是如此。神留在天上,精气投胎转世为鬼母第五子。肉体元身是狗形。气(金)后被封为中央鬼帝。&/p&&p&二人结伴寻仙访道,在西北乾宫戌地巧遇太一真仙,拜他为师。太一真仙根据他们的元身赐予姓名(鬼母十子除了老大蔡神荼、老二蔡郁蓼,是鬼母亲自起名,其余都没名。详情参考《唐僧取经念词宝卷》第五回)。老五娄金狗,赐姓周(狗的谐音),名乞(意思是喊叫),字哮天;老八鬼金羊,赐姓杨(羊的谐音),名云,字君圣。&/p&&p&据我查资料分析,关于杨云字君圣这个名字的原型应该是杨雄和严君平二人混合而成。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杨云作《太玄》。而《太玄经》作者是杨雄,而杨雄字子云,“西蜀子云亭”嘛。而杨雄的老师叫严君平。君平与君圣,读音又相近。我估计这“杨云字君圣”,可能是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混淆了这师徒二人的姓名而成的。&/p&&p&在这里我们顺便多说一句,很多人都把哮天犬对应天狼星,这其实是不太准确。如果大家了解“二十八宿禽星术”的话,就该知道:鬼金羊对应的才是“天狼星”,地域分野是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今中国的西北一带,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新疆部分,古代指秦地),也就是九宫八卦十二地支里的乾宫戌地。而娄金狗对应的是“天剑星”。聚合到神话里二郎神身上,就又是狗、又是羊的,还有三尖两刃刀(天剑星)什么的了。这是神话里为了打造一个猎神形象而对应了一些星宿信息,但是并没有一一对应,而是混合而用了。&/p&&p&在这里顺便牢骚几句啊,我一直建议朋友们如果研究古代神话,应该从周易思想入手,包括天文星宿以及演禽术等等,这才是神话的根源文化。有一句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朋友动不动就说忠于原著,忠于原著这没问题,但是你得知道原著一些情节设定的原理,而不是抠字眼儿主观臆想一些阴谋论或宗派论,那是很可笑的无知表现。有些东西咱不懂没关系,虚心探究一些古代文化和民俗文化就是了,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在我们当代社会的知识系统里面。就比如周易,在古代那是必修课,而现代呢?所以,古人思想里的很多东西,按照我们现代知识体系是理解不了的。我们得深入到古人的知识系统,才能真正懂得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说这些有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就怕那些明明无知还理直气壮且更是一根筋的人,你跟他们还争竞不明白。那该怎么办?呵呵一笑就是了……&/p&&p&咱们闲言少叙,言归正传。&/p&&p&故事的起因,还得从玉帝私会灵缘真女说起。玉帝失德,导致天道失序,三界大乱,发生了很多人叛离天条律法的事儿。其中有二十八宿之参水猿和角木蛟,下界为害。&/p&&p&我们在这里顺便再交代一下西游故事的社会背景的设定,并不是后来的中央集权制社会,而是类似于夏商周封建部族式社会。各路大神都是一方诸侯,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以及财政来源。只是尊奉以玉帝为首的天庭政府而已,属于天庭本部人马臣属的也就那些人儿。三清福禄寿那是海外散仙系列,玉帝管不了;四御或者六御,就像商朝四大诸侯一样,什么东伯侯、西伯侯、男伯侯、北伯侯等等;其他五方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十一星君、十二元辰、二十八宿等等,相当于八百镇诸侯。大家别以为数字越小的就越牛X,数字越大的法力越是不行。就拿李老君解化之身其一的紫炁元君,就属于十一星君里面的,法力小的了吗?&/p&&p&孙悟空大闹天宫,闹得也就是中央政权而已,就像周武王伐商。你玉帝失德、中央政府做得不对,人家其他诸侯国凭啥帮着你打孙悟空?请如来降服孙悟空,就像纣王召崇侯虎帮忙打西伯侯那样,人家崇侯虎帮你是情分,不帮你你也没奈何。不像东伯侯、南伯侯、西伯侯那样反你打你就不错了。你做得对,别人尊你帮你;你做得不对,别说帮你,不打你都是好的。这就是封建部族式社会状况的一个神话反映。&/p&&p&又扯偏了,再回来。&/p&&p&角木蛟,被称为蛟魔王,自号“蹈海大圣”,姓黑名蝮(蝮,神话传说里胎生的蛇)。是玉皇大帝妹妹大仙姑下凡私会“老毛蛋”(有网友考证说是“毛犊”,在此表示感谢)生下的大儿子(后来是总领东方青龙七宿的青龙,有人说叫“句芒”,但咱这“唐僧取经念词宝卷”里就叫“黑蝮”)。&/p&&p&参水猿,是一只通臂猿猴,称作水猿魔王,自号“翻江大圣”,姓白名洪。这个白洪就是西游故事里著名的“混世四猴”之一(“混世四猴”的设定对应的是人体上中下三个丹田以及会阴穴,乃是修法的重要关窍,每个都有一番故事)。后来觜火猴下界为妖,就是那孙悟空结拜七大圣之一的禺狨王,自号驱神大圣,是“混世四猴”之一赤尻马猴。真假美猴王里那个著名的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结拜七大圣里的猕猴王(灵通大圣,这名字就告诉我们,人家啥都知道),所以非常了解孙悟空的底细和本领,变化后孙悟空不认识了罢了。混世四猴里唯有六耳猕猴(中丹田——心;孙悟空对应的是“囟”)和通臂猿猴(会阴穴)最终没有得到神职。尤其是通臂猿猴曾两次作乱,第一次被二郎神镇压,第二次被小张太子镇压(对应了修法的初高级两个阶段如何对待会阴穴)。&/p&&p&又扯偏了,再回来。&/p&&p&上古时代,天下九水共一个入海口,叫做“九龙口”。黑蝮用大仙姑留给他的一根羽毛(羽毛的来历咱们以后再说),化作一座大山(后世叫羽山)堵住九龙口。天下九水不能入海而肆虐人间,民不聊生。白洪、黑蝮二人,占据羽山摩天岭葛樛洞,天兵天将几次围剿都大败而归。&/p&&p&玉帝征召其他各路诸侯,命令发出去了,没人理睬。没办法了,请示道祖李老君。李老君发下暗示:三眼圣人出,海清河晏时。&/p&&p&玉帝和王母商量怎么办,当时诸天神佛里面没有三眼人呀。玉帝妹妹三仙姑一看大哥有难,就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去人间寻访三眼圣人。&/p&&p&这一日,来到西北戌地,偶遇杨云杨君圣。三仙姑爱慕杨云的勇武聪慧,以身相许。二人相配,正赶上吴刚受刑(详细见:&b&&u&&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沙僧身上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a&&/u&&/b&),被王母用金簪砍下一条腿。一滴鲜血沾在了簪尖儿,王母不经意随手一甩,这一滴阴血仙灵直奔人间夺舍投胎去了。无巧不成书,恰恰落入三仙姑怀中,三仙姑就此身怀有孕,民间叫做“迎门喜”。(吴刚是阴中之阳,他的血又是阳中之阴,因为对应人体的话,气为阳、血为阴。唐僧就是吴刚的阳气、二郎神就是吴刚的阴气。二人后来的成就都是很高的。)&/p&&p&坐胎整三年,生下来一看,竟然是只怪胎——青蛙。杨云正好出门没在家。三仙姑就把他丢弃在了水里,结果青蛙在水里翻了个身儿,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哭声宏亮。母子连心,三仙姑又把他捡了回来。正在这个时候,玉皇大帝派四大天王来抓她回去。&/p&&p&原来玉帝这七个妹妹主管月相,大仙姑管六天,其余管四天。三仙姑是在当值第一天请命下凡的,在人间住了三年,正好是天上三天。第四天,就该四仙姑来接班了,结果四仙姑发现三仙姑并没有回来交接班。报告给玉帝,玉帝派千里眼顺风耳一查,发现三仙姑并没有找什么三眼圣人,而是私配凡间,过起了自己恩爱的小日子。玉帝大怒把三仙姑压在了桃山。这个桃山其实就是“桃止山”,在东北的艮卦丑地。&/p&&p&有朋友会问了,二郎神坐胎三年是个什么原理呀?&/p&&p&因为这个青蛙呀,产卵三年后,幼蛙才长大至性成熟,所以二郎孕胎三年。与此类似的设定还有比如哪吒,元身是灵珠子,其实就是海里的珍珠,需要3-4年方能成形,所以神话故事里设定哪吒坐胎是三年六个月;唐僧元身是老虎,老虎孕胎就是100天,所以殷温娇100天就生下了唐僧(参考:&u&&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西游记》唐僧的生父到底是谁?&/a&&/u&)。&/p&&p&为啥叫二郎呢?有没有大郎啊?&/p&&p&我以前讲过大仙姑下凡的故事。大仙姑思凡下界,路过花果山顶,在盘古脑仁化成的一块巨石上坐了一坐,滴了一滴例假,孕育出了孙悟空。姨娘兄弟排序,二仙姑与天蓬元帅相好,但没儿子。所以大仙姑的第一个儿子孙悟空就是老大了,三仙姑的儿子就是老二了,所以叫二郎。&/p&&p&三仙姑没找到三眼圣人还与凡人私婚,玉帝大怒把三仙姑压在了桃止山下。杨君圣曾协同周乞去解救,但却被却被两个守山的大神火牛王和木牛王打败。二人回来求助太一真仙,老天尊告诉他们,这是天道劫数。让他们好好抚养二郎长大,只有他将来才能救出三仙姑,其他任何人都办不到。&/p&&p&为了不招摇惹是生非,给二郎一个平静祥和安全的童年。杨君圣化成一个放羊人,他的五哥周乞化作放羊的狗,隐居了起来。&/p&&p&可是随着二郎渐渐长大,杨君圣发现这孩子居然是个痴傻孩子,一直到十三岁还跟个三岁孩子一样,教什么都教不会。杨君圣非常失望,又找太一真仙哭诉,该怎么办。老天尊告诉他:这孩子是太阴星君的阴血之灵投胎转世,并非你的阳精所孕,所以只有阴魄没有阳魂。必须有阳魂合体才能成为一个全人。&/p&&p&杨君圣听到这里是恍然大悟,弟子明白该怎么做了。杨圣君回来后,跟五哥周乞交代了一番,希望五哥能够终身随护二郎。周乞含泪答应。杨君圣吹一口仙气,羊群里的那只头羊马上变了样子:一身金毛,两眼如灯,四蹄八瓣儿,两只犄角,一角直如箭,一角弯如弓。然后把二郎叫到身边,告诉他你娘被玉帝压在桃止山,你爹我无力相救,无颜再活在世间了。你好自为之吧。说完碰头而死。&/p&&p&在邻里乡亲的帮忙下二郎埋葬了父亲,他伤心欲绝,整天念叨着要救母亲、要给父亲报仇。&/p&&p&再说这杨君圣,碰死后精和气分离,精化入这只头羊体内,气化作一只老鹰。整天叼一些食物给二郎吃。&/p&&p&这一天来在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午时,乃是阳气最盛的日子和时辰。头羊突然口吐人言,对二郎说:我本是天上羊星下界,身上有无穷的法力。你要想救母报仇就得吃了我,把我的左角掰下,就是一个三尖两刃刀兵器。把我的右角掰下,就是一个弹弓。把我的皮剥下,就是一身金甲。我的双眼左阴右阳,一起吞服,你会额生竖目阴阳天眼,能辨妖邪。我的四蹄八瓣尾巴,暗合四象八卦九宫,吃了会有七十二变神通。还有我的阳物,是我修炼多年的一件法宝,吃了就能多出一变,叫“马阴藏相无形之变”。三十六天罡变和七十二地煞变,皆是有形有象,此变却是无形无相。还有我的好兄弟好朋友,这条放羊犬,他本是天狗星下界,带在身边,助你一臂之力吧。&/p&&p&说完绝气身亡。二郎就照着做了。吃完羊,一下子就得聪慧勇敢、法力无边了。&/p&&p&后来的故事咱们以后再聊。&/p&&p&总结一下:为什么二郎神那么厉害。因为二郎神他自身、再加上哮天犬、扑天鹰,是集合了三位大神的精气神:太阴星君、鬼金羊、娄金狗(甚至还可以算上三仙姑)。这三位可都是李老君的弟子,个顶个拿出来都不逊于孙悟空,可以说是相当于三个孙悟空的法力。后来劈山救母的成功,最起码是打败了杨君圣和周乞二人都曾经打败不了的火牛王和木牛王(这火牛王就是后来的九头牛魔王;木牛王就是李老君的青牛兕大王)。再后来还奉命镇压了角木蛟和参水猿二人的作乱,可见二郎神的法力之高。神话系统里其他大神都有失败的经历,唯独二郎神没有(宝莲灯沉香劈山救母是改编自二郎神劈山救母,那个不算,因为那个沉香就是二郎神,而二郎神代表的是玉帝)。&/p&&p&有人可能会说了,二郎神那么大本事应该秒了孙悟空才是呀,怎么还打斗那么久?要知道二郎真君是没有那种金刚镯之类的法宝的,凭的是真正的法力;所以被他打败的都是心服口服。再者,扑天鹰(鬼金羊的真气所化)后来受封北方鬼帝,离开了二郎神;哮天犬也不是一开始就上手帮忙打仗的(因为哮天犬在二郎劈山救母的路上曾经吞日食月,法力大增,真气奉玉帝诏命受封中央鬼帝了,毕竟还得顾及身份嘛),都是在关键时刻,才出手的。如果非得说法宝的话,这哮天犬勉强算是一个,出手从不落空。&/p&&hr&&p&&b&公告:&/b&&/p&&p&&b&应广大热心朋友的要求,“智者正道”微信公众平台的两档节目——“文始门讲《道德经》”和“唐僧取经念词宝卷”以优惠价格:99再延续一个月,到期将恢复原价:199.喜欢的朋友请注意此促销活动。&/b&&/p&
要想全面解读二郎神是一个多么牛叉的存在,我们必须从四方面:父母,师承,本领,助手。对于二郎神的父母说法很多,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西游记》里说,二郎神父亲名叫“杨君”,母亲是玉帝的妹妹。文始门《唐僧取经念词宝卷》里说的是,他父亲名叫“杨…
&p&看到了新的高赞回答,在这里多说一句吧。&/p&&p&&br&曾经我被安利了《东方帝王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秦粉我整体来说嗑得还是比较满足的,也很乐意把它推荐给想了解秦这个时代的朋友们。只是在第八集的最后,我发现了一个极为明显的逻辑问题:因为考古发现了疑似始皇帝诸子的墓葬,所以专家认为“沙丘之谋”基本可以判定为真了。&/p&&p&&br&可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只能证明胡亥确实杀了兄弟么?杀了兄弟就一定意味着他得位不正吗?再退一步,得位不正“沙丘之谋”就一定是真了吗?这个推论中间跳过了太多步,每一步都值得人深思。包括众所周知的扶苏被赐死这件事,从认定扶苏是正统的人的角度出发,这一定是阴谋;可另一边有没有可能是始皇帝怕自己的幼子地位不稳,于是死前发诏令可能威胁胡亥的扶苏自尽呢?再或者,我们可能都觉得虎毒不食子,所以这又有没有可能是李斯或赵高为遵循始皇帝的遗命,从保胡亥帝位的角度,在始皇帝死后经过政治权衡,才决定以始皇帝的身份发诏赐死扶苏呢?&/p&&p&&br&我知道每个人都只愿相信自己所倾向的,我对互相说服这种事从来都抱着绝望的态度。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站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抒发观点,多看多思,而不是非我所想,便相互批判。&br&&/p&&p&&br&&/p&&p&——————————&/p&&p&&br&&/p&&p&原答案:&/p&&p&&br&&/p&&p&关注这个问题挺久了,今天得空看了看各位的回答,终于忍不住手痒。&/p&&p&&br&&/p&&p&先说说我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吧。非常简单:题主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我非常喜欢的历史人物,它曾被推送到我的主页上。而因为一些微妙的原因,这两个历史人物我只关注了其中一个的话题,我就是因为关注了这个历史人物的话题才被推送到了这个问题。&/p&&p&&br&&/p&&p&上文似乎是一堆废话,但原谅我真的很想讲。我关注的那个历史人物话题是“秦始皇”,我很喜欢却没有去关注的历史人物的话题……想想也知道,不会是胡亥和赵高。&/p&&p&&br&&/p&&p&一直以来,因为我喜欢李斯的立场,对题主这个在一些知友看来近似废话而没有意义的问题,我都无比认真。除了李斯,我还特别喜欢卫青。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吧,我接触的同好对《史记》和太史公,都不算很喜欢甚至不怎么客气。不过和喜欢卫青的历史粉比,喜欢李斯的人就比较悲哀了。卫青粉好歹能把《汉书》直接甩到某些人脸上;李斯粉要把《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抠一遍再把一些只言片语甩到某些人脸上……真是听起来就毫无气势。事实上我好像也确实没怎么改变过路人对李斯的印象。&/p&&p&&br&&/p&&p&回答里有知友提到吕老先生谈这段历史的文字,我以前没读过,现在读到了,仍然特别想感谢他老人家。这种心情就好像打一场无胜算的比赛时突然得到专家援助一样。&/p&&p&&br&&/p&&p&情绪抒发得差不多了,聊聊正题。我想问问回答里的一些知友,“信史”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们又是怎么看那些记录的“信史”人的?&/p&&p&&br&&/p&&p&我先说说自己的观点吧:“信史”也不见得全部可信;而记录它们的人也只是人罢了,不是监控摄像头。&/p&&p&&br&&/p&&p&但凡是人就一定是主观的,我们说某某史家客观也不过是相对而言。像太史公这种书写《史记》时面前摆着许多资料的史学家,他面前摆着的,也同样只是各种“&b&结果&/b&”——他书写的人已经死了,这个人对历史而言是重要的,他已听过这个人的事迹(不然他也不会去写),&b&内心不论有意无意,他都已对这个人产生了好恶&/b&。何况我们的太史公从来都不是客观那一档的史家,而是爱恨分明那一档的——我是很认真地在说,比起史学家,他更该去当个文学家。&/p&&p&&br&&/p&&p&看看《李斯列传》的开头吧,在李斯同学还是个籍籍无名的上蔡小吏时,就有人跟在他身边,看他对着粮仓里的老鼠感叹着“人之贤不肖譬如鼠”,并认真记录了下来,还被太史公找到这段百余年前的记载并采用了——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呢?又或者,在李斯终于功成名就后,面对自己的同事或者后辈的请教,大肆宣扬所谓“老鼠哲学”……这得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用他的始皇帝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在秦始皇渐渐洗去污名的今天,仍有一堆人在提起李斯时大谈这句“老鼠哲学”,你们不觉得逻辑上哪里不太对吗?&/p&&p&&br&&/p&&p&相反,什么时候我们会用这样的手法?当然是写小说的时候。某人一出场,先让他经历一件事,他做出的选择体现着他的性格,于是你对他有了个第一印象。试问各位读者,当你看到一个一出场就将自己比作老鼠的人物时,你会对他产生一丝一毫的好印象吗?当然,如果这个人物到最后死掉了,死得还挺惨,你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怜悯和感触,但更多的心情还是:谁让他是这么一个人呢?这也是他活该了。朋友们,是不是这么一个理啊?&/p&&p&&br&&/p&&p&&b&可是太史公不一样,他是先看到李斯那个腰斩于咸阳市还夷三族的结局,再写的这个开头。&/b&而在他的时代,李斯是一个前朝的丞相。隔了一百年了,前朝的风评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局很惨的前朝丞相的风评呢?太史公文采卓绝,我也无数次感慨过他的文章是真好看,可是他对《李斯列传》的文学渲染也无数次地让我恨得牙痒。只可惜,牙痒完我还得继续咬着牙看,因为我实在没别的途径去了解这个人了。&/p&&p&&br&&/p&&p&当然,我还是要感谢太史公。尽管在文学上他耍了个诡计,但他仍没有忽视李斯的功绩,而这些有一大半记录在《秦始皇本纪》里。《李斯列传》前半段详写的是李斯的谏言和上书,我会喜欢他就是因为读了《谏逐客书》,如果知友看到这里发现自己还没读过原文,不妨一读。我一直坚信“文如其人”,能写出《谏逐客书》这般文采气度的上书之人,会信奉什么“老鼠哲学”吗?这样一个人……他是有傲骨的吧?&/p&&p&&br&&/p&&p&我说太史公对李斯颇有成见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个“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的人,这二十几年的功绩,在他的传记里,竟也就只有那么几句话。比起后半段太史公记录所谓“沙丘政变”时之详细,真是差太远了。对一篇人物传记来说,它真是太过详略得当了。&/p&&p&&br&&/p&&p&暂且跨过被后世添油加醋黑到体无完肤的焚书坑儒吧,我已经铺垫了太多私货和废话,该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了:太史公,你是怎么知道这三人政变时的密谈的?不要说始皇帝死时还有几个宦者在场有机会泄密之类的话,真的想搞政变,这么几个人,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绝对杀得起。而李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就把搞过政变的事透露出去,反正不想活命,索性与赵高撕个鱼死网破?我不觉得一个能跟始皇帝这么多年的人政治情商这么低。倒是《李斯列传》后面告诉我们了,赵高对李斯刑讯逼供,逼他承认自己谋反——于是年迈的李斯在上书二世无果后,终于落入了赵高的圈套,因此得了那个凄惨的结局。谋反和篡诏……差别大么?李斯若是真的那么不在意身后名,又何苦以年迈之躯受刑讯之苦?&/p&&p&&br&&/p&&p&&b&所以我的答案是:太史公不知道,他推测的。&/b&&/p&&p&&br&&/p&&p&先说皇帝死在巡游途中,知道死讯的大臣们选择保密这个事儿,这个选择对不对?当然对。你以为秦朝的政局很稳吗?稳就不用皇帝这么勤劳地到处巡游,更不用搞什么焚书坑儒了,皇帝也不至于拿被刺杀这事儿当家常便饭。我甚至可以说一句,没有始皇帝在这儿镇着,秦早就乱了。结果这个镇着的皇帝出游到一半发了丧?你看看六国余孽会不会直接唱着歌就揭竿而起了?怕是始皇帝的尸体都到不了咸阳就被拆了骨架——相比之下,死后在酷暑被浸在咸鲍鱼里……可能还真是个更好的选择。&/p&&p&&br&&/p&&p&那当时能获取到的信息会有什么?皇帝没立太子,带着他器重的大臣和最喜欢的小儿子出游了。出游到一半,发了道诏书,赐死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皇帝回到咸阳,发丧了,临死前传位带着出游的小儿子,有遗诏为证。&/p&&p&&br&&/p&&p&太史公能从这些记载里推断出来这遗诏被篡改过,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大秦早早覆灭的结局,知道秦二世是无能之主,赵高是祸国之臣,而李斯——是政治斗争失败的又一前朝丞相。他认为扶苏是正统,除了因为他是长子,还因为他那更符合汉武帝时期的价值理念,和悲剧性的死亡……姑且再加上当时陈胜吴广那波人起义时散布的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吧——对了,太祖高皇帝也是起义的一人啊,哪怕太史公烦死他们老刘家了,也还是得认汉室正统吧?不然他面对的怕就不是宫刑而是夷三族了?&/p&&p&&br&&/p&&p&&b&我承认我对太史公的恶意。这些恶意源于他在《李斯列传》里那些详尽过头却没什么逻辑的语言描写。&/b&看看赵高说服李斯的话吧,李斯什么都比不上蒙恬,所以跟着赵高搞政变?笑话!真是这样,始皇帝为何瞎了眼让李斯当丞相?让蒙恬当丞相不是更好么?李斯和始皇帝的关系近到他所有的儿子都娶了公主,所有的女儿都嫁给了公子,他跟了皇帝那么多年,跟扶苏也算亲戚了,搞政变一步不慎就死全家,不搞顶多是失去现有的权力——扶苏这么仁德,想来不至于太撕破脸吧?不过也就按太史公给李斯的人设,才能为了大权继续在握而跟着赵高搞政变。若说扶苏与他政治理念不合——那与他爹政治理念更不合啊,他爹有什么迹象表示他临死前幡然醒悟要搞仁政,传位扶苏了么?&/p&&p&&br&&/p&&p&从逻辑上我找不出李斯跟着赵高搞政变的理由,除非他脑子进水了。不然这个篡诏论还真说服不了我。&/p&&p&&br&&/p&&p&看到关联问题,我也很感慨。那是我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可惜自己水平不足,就不去献丑作答了。&b&但不论可信与否,我都很感谢《赵正书》的存在——它提供了另一个可能性&/b&,告诉我们:&b&李斯这个人,也完全可以不是司马迁笔下那样的。&/b&去掉沙丘政变和太史公由果推因而搞出的文学修饰后,李斯的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真的有那么可恶么?又是不是足够忠诚的,将国事放于私事之前?&/p&&p&&br&&/p&&p&这些就留给知友们继续思考吧。至少我愿意相信,他曾经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p&&p&也同时谢谢你们愿意看我絮叨到这里。&/p&&hr&&p&*关于史学家是怎么写作历史的,鲁西奇老师在《何草不黄》中以班固《汉书》中李夫人的事件进行过论证,个人认为对读史很有启发。感兴趣的知友可以一读,老师所写的远比我要详细而可以说服人得多了。&/p&&p&*从前认为太史公的《史记》实在不能算是信史,但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史学界似乎公认《史记》的某些章节曾被大篇幅篡改过,我很喜欢的安子毓博士也论证过《李斯列传》中的《行督责书》系伪作。个人认为这一论证有理有据,感兴趣的知友也可以去知网下下来看一下。与此同时,我也很希望考古方面能拿出没怎么被篡的《史记》来了,如果太史公能打我黑他的脸,那我很乐意伸出两边脸让他打个够。毕竟……他也是说过李斯是“谋首”的人。&/p&&p&*非常难得的一句刘邦谈李斯的,《汉书·萧何曹参传第九》中的一句话:&/p&&blockquote&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blockquote&&p&单看这句真的很感动啊。&/p&
看到了新的高赞回答,在这里多说一句吧。 曾经我被安利了《东方帝王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秦粉我整体来说嗑得还是比较满足的,也很乐意把它推荐给想了解秦这个时代的朋友们。只是在第八集的最后,我发现了一个极为明显的逻辑问题:因为考古发现了疑似始…
&blockquote&作者 虚声 作品名《民国梦与民国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blockquote&我在文章最下面已经明确标出引用的作者姓名和图书名称了;引用格式是什么鬼真的不知道啊,难道是在开头再标注一次?!好吧,第一次弄,希望上面的引用是对的。&br&以下是引用的原答案:&br&&br&还有谁能解决解决新疆问题?&br&当时爱新觉罗家族最有能力的男人是奕訢。外东北就是从他手上丢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汉人。汉人之中,最有权势的是李鸿章。李鸿章是老滑头,为人处事精明有余,刚性不足。有忍辱负重之韧性,无破釜沉舟之雄心。&br&李鸿章的目标就是建立海军舰队,搞好海防,守住东南半壁江山。&br&至于其它事,能推就推。至于疆防,不好意思,他不想管。新疆,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考虑到那里可能惹起英国和俄国的不满,简直就是烫手山芋,更不想管了。花钱浪费精神,出力不讨好的事,绝顶聪明的李鸿章怎么会去干呢?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死对头。凡是左宗棠赞同的。李鸿章就反对。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br&所以李鸿章对慈禧太后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br&——翻译过来:那地方咱不要了。赤裸裸的不要脸!&br&只有秦桧之流、汪精卫之流才能说出那种话。很多人难以想象那是李鸿章的观点。但实事就是如此。至少从这事上看,骂李鸿章卖国贼是有道理的。尽管他干了很多事。按照李鸿章那个意思。新疆不要了,成为伊斯兰国家。英国人接下来拿走西藏。俄国人再拿走蒙古。阿古柏和白彦虎司机进攻陕甘。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时,中国只剩下半壁江山,那样的话,中华民族相当于被阉割一半,恐怕永无宁日。 &br&还有谁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谋划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生存空间?当然有人,爱国书呆子么。但他们只能喷口水。还有谁能力挽狂澜?还有谁?只有一个人,左宗棠。&br&左宗棠首先驳斥了李鸿章那番谬论:“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矿产藏量极为丰富。实为聚宝之盆。”&br&接下来左宗棠又从战略角度论证了新疆的重要性:“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因为蒙古保卫京师。新疆是蒙古的屏障。如果新疆不稳固,则蒙古就不稳定。各种敌人会从新疆到陕甘,在威胁中土,将永无宁日。俄国人开疆辟土日益增多,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如果从新疆撤退,敌人得寸进尺,将会动摇帝国根基,后果不堪设想。”&br&左宗棠这些话并不是说给李鸿章听的,而是说给慈禧太后听的。慈禧玩阴谋是一流的,对待鬼佬是优柔寡断的。当奕訢和李鸿章反对用兵西北时,慈禧太后是犹豫的。她是最高领导者,负责决策拍板的。任何领导人都不愿意失去疆土。任何一寸疆域都是祖先用血汗换来的。任何一寸疆域的丢失都可能被钉在耻辱柱上。慈禧当然也不想丢地盘,但又怕鬼佬。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br&左宗棠说: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br&——可谓落地有声。&br&为了坚定慈禧的决心,左宗棠夜访慈禧,表达愿与西北共存亡的决心。慈禧一盘算。如果不打,边防将遗患无穷。即使搞砸了,情况也不可能更坏。去吧,左宗棠,我支持你。&br&慈禧一辈子干了很多混蛋事。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讲,支持左宗棠挺进西北需要非凡的决心和智慧,表现远胜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那是她一生之中最大的闪光点之一。&br&一八七五年,左宗棠抬棺西行。当时左宗棠六十三岁,脑袋上的头衔有军事家、政治家;身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且是洋务派代言人。他的人生已经功成名就。既是朝廷大员,又是封疆大吏。他可以向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一样,在朝廷上倚老卖老,指指点点;也可以退下来享受田园之乐。但是他选择挺身而出,奉命于危难之间。&br&左宗棠那么站出来是有风险的。一旦战败,他将承担全部责任,一世英名化为东流水不说,还可能身死魂灭,客死他乡。风险多大呢?看看同样老狐狸的奕訢和李鸿章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有好处,二位立马顶上去了。北京到伊犁,将近万里,即使从甘肃出兵,也有好几千里,既没有铁路也没公路,中间要穿越几千里的戈壁滩大沙漠,行军极为困难。别的不说,粮草如何运过戈壁滩?&br&七十五年之后,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王震将军带兵进入新疆,走的就是左宗棠走过的路,感叹路途之艰险,对左宗棠神往不已。而王震进入新疆的难度比左宗棠小很多,至少北方的苏联是友善的。即使左宗棠不说话,也没有人会怪他。即使新疆西藏全部丢了,后人写历史只会说清朝无能。但左宗棠依然选择站出来,挺身而出,押上自己一世英名和身家性命,为啥?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左宗棠出新疆自然也是为了利益。但是不能再说他为了个人小利。因为他冒的风险远远大于可能得到的利益。他想要争夺的利益,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大利。&br&自古以来,各种英雄多如牛毛。真正的大英雄都是为国为民开拓生存空间,守护浸染祖先鲜血的土地。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br&西风烈,战马嘶鸣,戈壁无痕,残阳血红。六旬老翁抬棺西行,何等壮烈!&br&一个腐朽帝国、一个衰落的民族的千钧重担压在一具衰老的身躯上,何等无能。&br&不用为他悲伤,不用为他落泪。因为他是英雄。英雄有骨、有气、有血,无泪。&br&伟哉左宗棠!大爱无疆!&br&&br&两千年前,出身低微的卫青出塞,北击匈奴,扭转了大汉帝国和匈奴帝国之间的战争态势,并且和他那英雄无敌的外甥霍去病一起彻底击溃了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帝国。匈奴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华帝国第一次达到历史高峰。&br&一千年前,大唐名将李靖出塞,北击突厥,扭转了大唐帝国和突厥帝国之间的战争态势,并且和名将李勣等人一起彻底击溃了盘踞在北方的突厥帝国。突厥人西进,在中亚闹得天翻地覆。中华帝国达到历史第二次高峰。&br&做左宗棠西出新疆,他的直接对手阿古柏和白彦虎固然不能和巅峰时代的勇猛的匈奴单于和强悍突厥可汗相比,但是环境更为艰难。&br&卫青背后是雄才的汉武帝,是达到巅峰的大汉帝国。大一点讲,华夏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旭日东升。小一点讲,由卫青亲自调教出来的骑兵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详情参照霍去病带着少数骑兵各种奇袭。那种骑兵素质可与冷兵器时代任何骑兵匹敌。&br&李靖背后是大略的唐太宗,是逐渐强壮的大唐帝国。大一点讲,华夏文明在当时世界上一枝独秀,正迈向巅峰。小一点讲,由李靖亲自调教出来的骑兵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流。详情看李靖带三千铁骑在大雪之中深入阴山,直击吉利可汗老巢,战力极为恐怖。&br&汉武帝和唐太宗,那是拥有征服天下气魄和实力的男人。左宗棠背后是慈禧,一个被后人骂了很多遍的女人。大清帝国日薄西山,当年纵横天下的八旗铁骑已经是昔日黄花。领先了将近两千年的华夏文明正在遭遇史上最大的危机,甚至有断绝的危险。那种情况下不要说攻城略地,就是逃跑都有点难。表现如鸦片战争中的爱新觉罗·奕山,或朝鲜战场上的叶志超才算正常。向左宗棠那般,绝对是例外,是开挂。&br&一部中华帝国史,每当王朝末年,领土都是大规模丢失。看看唐帝国,在安史之乱之后,领土就大规模丧失。清朝末年,虽然被奕訢(外东北和外西北)和李鸿章(割琉球和台湾)割出去不少地方,但还是保住了绝大部分领土。不是因为清朝比其他王朝强,只有一个原因,左宗棠。&br&新疆那个地方,即使盛唐也无法绝对控制的,要不然就不会有王昌龄的豪气干云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在哪?在新疆。&br&从这个角度讲,左宗棠的武功堪比卫青和李靖。&br&一八七六年,左宗棠带着湘湖弟子进入新疆,当然还有他准备的棺材。虽然热血再一次沸腾,虽然抱定必死决心,但依然头脑冷静,具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正如项羽破釜沉舟,正如韩信背水扎营,并不是去寻死,而是求生。&br&左宗棠的战略是八个字:先北后南,缓进急战。&br&所谓先北后南,战略上斩断阿古柏、白彦虎和与沙俄的联系。虽然英俄两国都在那里设立“领事馆”,给阿古柏提供支援。实际上英国很难从印度派人穿越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直接干涉。倒是沙俄在伊犁驻兵。如果阿古柏和白彦虎前去投奔,沙俄出兵提供保护,事情变得复杂。先把北疆搞定,相当于把阿古柏和白彦虎关闭在南疆。&br&所谓缓进急战,就是湘军老传统呗:稳步推进,快速决战。湘军本身以防守起家,后来强大了才有了进攻能力。湘军的特长就是所到之处落地生根。&br&实践证明,左宗棠的战略相当有效。一八七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前锋刘锦棠进占阜康,兵锋指向古牧地,拉开收复新疆的大幕。刘锦棠生于一八四四年,湖南人。他的爸爸刘厚荣在和太平天军对阵中死去。他成年后跟随叔叔刘松山一起作战,镇压捻军和回民。刘松山又在宁夏和马化龙对阵中死去。他接替刘松山的职务,把马化龙残酷镇压,成为老湘军中少壮派。随左宗棠西进新疆,年仅三十二岁。&br&古牧地即现在米泉,乌鲁木齐屏障。在新疆打仗,很多时候打的不是敌人,是水源。&br&当时从阜康到古牧地有两条道路,一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白彦虎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刘锦棠将计就计,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时间是八月八日。两天之后的夜晚,调集精兵,出其不意奔袭黄田,一举拿下。占领黄田之后,古牧地的守军处于劣势。刘锦棠让人在城外修筑炮台,大炮轰城,强突入城,全歼守军。时间是十月十七日。乌鲁木齐的白彦虎震惊了。然而他的震惊仅仅持续一天。因为刘锦棠在十月十八日出现在他的眼皮底下。白彦虎再次撒腿狂奔。这样刘锦棠轻松占领乌鲁木齐。&br&身在喀什的阿古柏也震惊了。他原本想利用白彦虎和左宗棠耗,玩一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没想到白彦虎失败速度堪比下山猛虎。阿古柏意识到危机,赶紧派心腹大将艾克木汗带八千多人和白彦虎一起坚守吐鲁番;同时让大总管爱易德尔砰里率领四千多步兵骑兵混合军中守达坂城;又让次子海古拉率六千人防守托克逊。&br&刘锦棠拿下乌鲁木齐之后并没有急着南下,而是按照左宗棠的战略部署,和其他同事一起拿下伊犁之外的全部领土,在大雪封山之前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北疆。第二年春天,又到了开战时节。左宗棠让刘锦棠徐占彪三人彼此配合,出击南疆。四月十四日,刘锦棠出现在达坂城,阿古柏的大总管爱易德尔砰里第二天才发现刘锦棠的人马,乱作一团。刘锦棠还是老一套,让人围城,修炮台,准备强攻。城内的爱易德尔砰里慌了手脚,当然他没有惊慌太久,五天之后就到刘锦棠的大帐中喝酒压惊,身份是阶下囚。&br&随后刘锦棠又分兵帮助徐占彪攻取吐鲁番和托克逊。前后半个月的时间,就把阿古柏的梦想彻底击碎。&br&一八七七年五月二十九日,豺狼阿古柏死于库尔勒附近的喀拉沙尔。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杀,有人说是自杀。十年之前的五月份,他一统南疆。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他一统南疆的十年纪念日竟然成了他的忌日。冥冥之中仿佛只有天意。&br&——豺狼,不会有好现场。纵然猖狂一时,终究逃不过猎枪。那猎枪是一词多义,有时指刀子,有时指绞索,有时指毒酒。&br&但沙俄还伊犁。新疆依旧危险。万里之外的北京,懦弱的投降派开启了卖国事业。完颜崇厚去彼得堡谈判。那家伙典型的满清贵族,在国内吃香喝辣、高高在上,在彼得堡被俄国佬吓傻了,擅自签订一份卖国条约之后,不等清政府签字盖章就私下溜回来。大家一看内容,连善于签卖国条约的奕訢都想吐他一脸痰。&br&左宗棠更是气得差点吐血。想想帝国的将来,想想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不能被完颜崇厚那个窝囊废气坏了身子骨。于是他再一次抬起棺材西行,要与沙俄一决雌雄。&br&与此同时清政府也给了很大的配合,不仅把软弱无能的崇厚收押待斩(崇厚捐献了三十万两白银为军费买一条命),另派曾国藩长子曾纪泽重新谈判。经过一番艰苦的扯皮,曾纪泽不辱使命,拿三寸不烂之舌当百万雄师用,在左宗棠武力为后盾情况下,让俄国佬滚蛋。新疆全部收回。时间是一八八一年正月。&br&看到这些不禁纳闷,如果鬼子六奕訢有左宗棠的骨气和军事才华,外东北也许就不会丢。外东北如今基本上是一块空地。若在中国,可解决一亿人口的吃喝拉撒睡。&br&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在那里兴水利、修路、屯田、栽树,都是基础而实用的事业。继任者刘锦棠继续左宗棠的事业。清末民国,纵然风雨飘摇,新疆却没出现大的危机。&br&诗云:西行边塞风光好,至今追思左将军。&br&左宗棠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他记得二十年前的夜晚,想到林则徐的嘱托,他在陶澍、林则徐祠写道:“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br&赞,上不愧国,下不愧民,中不愧知音,真丈夫也。&br&
虚声《民国与民国梦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
作者 虚声 作品名《民国梦与民国 第一部 帝国末日*君权的旁落》我在文章最下面已经明确标出引用的作者姓名和图书名称了;引用格式是什么鬼真的不知道啊,难道是在开头再标注一次?!好吧,第一次弄,希望上面的引用是对的。 以下是引用的原答案: 还有谁能…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46b1b9e9ae760e269ab005a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46b1b9e9ae760e269ab005a_r.jpg&&&/figure&&p&1&/p&&p&于是《权力的游戏》终于推进到了我们喜闻乐见的剧情:维斯特洛大陆自相残杀许久后,女王们终于打算捐弃前嫌,携手并肩,去对付长城外的异鬼大军了。我们的两位男主角——一无所知的雪诺,毒舌但心软的小恶魔——自然在其中帮衬:斡旋、沟通、协调,一起去打鬼子。&/p&&p&&br&&/p&&p&等一下……是不是有点耳熟?&/p&&p&《魔戒》里,阿拉贡所做的,也就是这个:协调各方势力,对抗半兽人军团和魔多大军。&/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eb2cfeda_b.jpg& data-rawwidth=&259& data-rawheight=&1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9&&&/figure&&p&&br&&/p&&p&《霍比特人》里,五军之战,也还是这个劲头:联军作战,一起打坏人阿佐格。&/p&&p&《特洛伊》里,奈德·史塔克哦不对西恩·宾扮的奥德修斯,到处联络人,一起去打特洛伊。&/p&&p&《斯巴达三百勇士》里,莱昂尼达斯则参与了希腊联军,以寡击众,带着勇士们,对抗东方来的波斯大军。&/p&&p&&br&&/p&&p&欧美战争题材影剧,多有这个倾向:敌人滚滚而来,大军压境;正派势单力孤,于是奔走会盟,最后嘛,当然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团结的一方击败对手。在携手并肩的过程中,大家的龃龉也消了,甚至还能跨种族合作呢——比如,《变形金刚》系列,汽车人还拉着人类,一起斗霸天虎呢。&/p&&p&甚至魔兽世界里,还有海加尔山战役:暗夜精灵,兽族,人族组成的联盟军团,一起干掉了燃烧军团。&/p&&p&这点“大家联手打黑暗大魔王”的心思,如果追根溯源,是欧美文化久藏心中的一点……恐惧吧。&/p&&p&&br&&/p&&p&2&/p&&p&且说《斯巴达三百勇士》,讲述的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但战史学家常将之吹嘘为东西方的战争。欧洲人习惯将欧亚非三大洲交界那地方,即叙利亚、埃及、土耳其所在的地方,当做东西方分割线。在希腊人眼里,自己是文明的西方城邦,波斯人则是庞大的东方帝国;自己是协同作战的自由人,对手则是亚洲来的蛮族。&/p&&p&希腊罗马人还习惯吹嘘东方来的战斗力如何庞大,公元前484年波斯远征时,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说,对方来的有2641610人——二百多万波斯军人,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这就是当日希腊人的观感了:&/p&&p&——大帝国席卷而来,我们只有携手并肩,才能解决!&/p&&p&——雅典与斯巴达,包括希腊联军,必须携手作战!&/p&&p&他们的联盟微妙到何种程度呢?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前,斯巴达人本准备放弃决战;于是雅典的当家地米斯托克利跟联军盟主、斯巴达的当家欧利拜德斯威胁,“你不决战,我们雅典人就撤走,大不了去意大利!”&/p&&p&——您看,都用撂挑子来逼盟友出战了。&/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8b59e2ea38cb1333a54f_b.jpg& data-rawwidth=&271& data-rawheight=&1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1&&&/figure&&p&&br&&/p&&p&&br&&/p&&p&为了逼迫希腊诸将下决心,地米斯托克利甚至写信给波斯王薛西斯,说希腊人会逃走;薛西斯包围了希腊舰队后,地米斯托克利才告知全军,“我们被包围了,只有决战。”于是希腊诸将才真正被捏成一股绳,去咬牙切齿、跟波斯人决战了。&/p&&p&——您看,都得靠卖自己情报来逼盟友和好了。&/p&&p&&br&&/p&&p&这大概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所谓,西方文明抵抗东方大帝国入侵的故事。&/p&&p&但这还只是个开始。&/p&&p&&br&&/p&&p&3&/p&&p&公元451年,号称“上帝之鞭”、祸害欧洲、杀人如麻的匈奴王阿提拉,不知道两年之后,他老人家就要死在洞房花烛夜(洞房夜忽然流鼻血而死),只顾引着大军,满欧洲开拓牧场。&/p&&p&他老人家分军三路,通过比利时高卢,一路烧杀抢奸,兰斯、梅斯、康布雷、特雷弗这些城市,所过皆墟,然后终于围攻了奥尔良。当时欧洲人对这个东方草原来的游牧蛮族心存恐惧。阿提拉围攻奥尔良时,西欧只有这么一座大城市还保留所谓西方文明了。城里的阿莱努斯主教奔去谒见西罗马军队老大埃提乌斯,告诉他奥尔良城不可能守过6月14日。结果在6月14日上午,一个奥尔良士兵在瞭望塔上,望见了埃提乌斯和迪奥多里希,看到了西罗马军团的飞鹰旗与西哥特人的绣旗——援军来了。&/p&&p&这一天号称“西方文明得以存续的一天”。&/p&&p&——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魔戒》第三部里,阿拉贡和洛汉国驰援刚铎,击退半兽人军团呢?&/p&&p&——哦对了,另一件事:&/p&&p&历史上,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瓦伦提尼安,有位姐姐叫洪诺留。这位王姐公主因为跟家里不和,派人给阿提拉送了个戒指,要阿提拉娶她为妻,自己跟瓦伦提尼安皇帝要求,割让西罗马帝国一半给自己,这事儿后来逶迤引发了匈奴与罗马的仇恨,终于到了后来引发如上所述的沙隆会战。&/p&&p&如果把这里的洪诺留换成龙母,阿提拉换成卓戈,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2eddb635c2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2eddb635c2e_r.jpg&&&/figure&&p&&br&&/p&&p&&br&&/p&&p&4&/p&&p&之后世情变易,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大敌,也就成了阿拉伯人。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攻陷变成伊斯坦布尔之前,一直是欧洲人心目中,抵抗异族的东方大盾——仿佛《权力的游戏》中的长城。基督教组织的十字军东征,说白了,也就是中世纪基督教诸侯联军,跑去东方打打杀杀一番。&/p&&p&因为“联军组队刷东方帝国”已成传统,所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围攻时,热那亚人、威尼斯人、罗马人各色来帮忙的热心斗士并不少;而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时,基督教世界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觉得马上要被庞大的土耳其奥斯曼给吞并了——就像雪诺们觉得,异鬼马上要把人类都给干掉了似的。&/p&&p&&br&&/p&&p&所以才有1571年著名的勒班陀海战:威尼斯共和国、西班牙帝国、热那亚共和国、教宗国、托斯卡纳大公国、萨伏依公国、乌尔比诺公国……这些欧洲大大小小的势力,又组了个联盟,一起去对抗奥斯曼。带头的是西班牙王弟约翰。因为是联盟,所以当然又有是非:&/p&&p&就在开战前几天,威尼斯主将文尼罗的船上,西班牙人和威尼斯人吵起来,引发斗殴,死了人;文尼罗处死了几个西班牙人,西班牙王弟约翰大怒,要关押文尼罗,眼看联盟要崩溃,教皇派来的副将科洛纳赶紧交涉,把事儿平了——但从此之后,约翰不再跟文尼罗说话,发号施令,也由另一员将领转达。听着跟小孩斗气似的。&/p&&p&好在这一战最后赢了,是所谓基督教世界联军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大胜。于是不免又成为各色油画传奇的产物,庆祝基督教世界同仇敌忾地,对抗了东方大帝国。&/p&&p&&br&&/p&&p&5&/p&&p&又两百年后,著名的维也纳会战,是所谓神圣联盟vs奥斯曼帝国。神圣联盟包括波兰立陶宛联邦、奥地利、萨克森、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哥萨克……这一战击退奥斯曼后,是所谓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之战。从此奥斯曼无力再向欧洲扩张。当然了,又是基督徒们的胜利、东方大帝国的失败。&/p&&p&这一战还有个趣事:当时有位亚美尼亚人,叫做约翰内-迪奥达精通欧洲语言和土耳其语,于是在1683年奥斯曼大军袭来时,他老实不客气,在维也纳开起了自己的咖啡馆。他给奥地利军队担当翻译,同时胆大包天的在战争期间从事咖啡贸易。两年后,奥斯曼大军败北,维也纳宫廷给了迪奥达一个帝国内的独家专营咖啡权。这是个大便宜,但想想看:人家可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豁出性命在卖咖啡呢!&/p&&p&基本上,那也是中欧世界最早的咖啡馆之一了。&/p&&p&&br&&/p&&p&6&/p&&p&虽然形象各异,但基本上,西欧世界描绘的异族都是一样的:&/p&&p&带有游牧民族气息;形象可怖(异鬼、半兽人、波斯大军)、铺天盖地、服从于某个魔王、野蛮、残忍、恐怖……包括燃烧军团,目的也是毁灭所有秩序的世界,让一切回归混乱。&/p&&p&因为历史上,欧洲人总是这么担惊受怕的:&/p&&p&公元前,希腊人一直没统一,小城邦对抗东方;中世纪,他们自己一直分着,很少形成统一大国,所以总觉得来个东方大势力自己就有麻烦。在欧洲人历史上,先是波斯,再是安息,然后是匈奴人,是阿拉伯人,是塞尔柱土耳其人,以及一度打到波兰的蒙古人……等奥斯曼帝国衰落后,西欧还是紧张着:俄罗斯崛起了,俄罗斯变成苏联了、柏林墙建起了……&/p&&p&欧洲人总觉得,东方的某大帝国一过来,世界就要完蛋啦。&/p&&p&这种长久的历史恐惧。投射到电影与电视剧里,便是如此:正经文明世界,大多被描述得小邦自立,各行其是,很文明,但无法独自对抗东方大帝国;当东方帝国侵来时,大家就要联合起来打异鬼、打半兽人、打波斯人、打匈奴、打风暴兵……&/p&&p&&br&&/p&&p&这跟欧洲历史有关。&/p&&p&中国比如战国时,也有封建割据,合纵连横。但秦汉之后,华夏一家的概念已经起了。自隋唐后,最多有划江而治,却少有分崩离析列国碎割。所以说到联军,也就是赤壁联吴扛曹、西安事变后一起抗日&/p&&p&欧洲则是,现代法兰西与现代西班牙都是在15世纪即中国明朝才建立,德国与意大利则到咸丰与同治年间才算建立,此前长期列国割据,各行其是。所以他们历史里,甚少大帝国对抗大帝国的概念,对待东方来的帝国,更多是选择列国小邦联军,一起扛过难关再说。&/p&&p&&br&&/p&&p&也因此,欧美剧里喜欢描述的英雄,未必总是最能打的那位,却是能够捐弃前嫌,统合众心、协调各方利益的人物——就像《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第五集最后,雪诺说,“我们是一边的,我们都在呼吸。”&/p&&p&一如当年约翰带领基督教舰队,向奥斯曼舰队前进时的说法,“我们是一边的,我们都信上帝。”&/p&&p&&br&&/p&&p&——一句题外话,欧洲人对俄罗斯大地一直颇为忌惮,也可以看做是,对东方大帝国恐惧的延续吧:他们千方百计地,希望阻止俄罗斯的触角往西伸,对一切疑似有大帝倾向的东方国家,都很紧张;既是出于宗旨不同,也是因为,在漫长历史上,西欧基督教世界或自诩的文明世界,真的被东方铺天盖地的大帝国,给折磨怕了呀!&/p&
1于是《权力的游戏》终于推进到了我们喜闻乐见的剧情:维斯特洛大陆自相残杀许久后,女王们终于打算捐弃前嫌,携手并肩,去对付长城外的异鬼大军了。我们的两位男主角——一无所知的雪诺,毒舌但心软的小恶魔——自然在其中帮衬:斡旋、沟通、协调,一起去…
谢邀。&br&多图。&br&注:以下图片的色块只代表大概范围,并不精确。&br&&br&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acb1f33eff9a48d8846964a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acb1f33eff9a48d8846964a_r.jpg&&&/figure&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br&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联名推荐,成为统领。袁世凯本人极重练兵,主张变法,为革新奔走呼号。练兵时,他直接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训练方式,聘请德国军官,从学堂里挑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为亲信,从顺利控制了全军。军队只知效忠于袁大帅,而不知效忠于清帝国。&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fe569a0fd4110ffe42c3bf_b.jpg& data-rawwidth=&397& data-rawheight=&2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7&&&/figure&&br&袁世凯的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br&注意,狗是夸人,不是骂人,并没有骂人是畜生的意思。&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a544a87de59b6e79f6a3e6d_b.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3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figure&王士珍&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05beea4b621f0cc6e00f3_b.jpg& data-rawwidth=&261& data-rawheight=&3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1&&&/figure&段祺瑞&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27a0effcf91d2ac34beb5b_b.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7&&&/figure&冯国璋&br&&br&在清朝灭亡之前十年,东北奉天有两伙子土匪火拼,那边叫金寿山,这边叫张作霖,张作霖打不过金寿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后他还当土匪头子,不过他深信当土匪成不了大事,于是想入编正规军。于是劫持了清军将领盛京(沈阳)将军增祺……的老婆,跪求将军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们。&br&将军被媳妇说动,收编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br&&br&1904年左右,日俄战争,东北混乱,张作霖从容应对,增强了军队实力,后又遭遇扩编,再去作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壮大。&br&革命爆发时,清帝国东北军的几位领导上书清廷,提议实施责任内阁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为清帝国的从良小能手,张作霖奉命去干他们,此时清政府的大权,实际是袁世凯握着的。&br&张作霖因此夺了东北的最高领导权,张作霖是奉天来的,雅称奉系军阀。&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aeace76d9cae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aeace76d9cae_r.jpg&&&/figure&&br&&br&同样回到清朝灭亡十年前,在山西的五台县,有个名叫阎锡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军官,凭着出色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他在短时间内连升几级,当上了团长。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同盟会有交往。等同盟会起义,他也在山西响应,领军灭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都督。&br&清朝灭亡后,他顺应时势,立即表示拥戴(臣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就是&b&晋系军阀&/b&的来源!&br&&br&于是我们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ad9bc7817cd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ad9bc7817cd_r.jpg&&&/figure&&br&记忆:&br&&blockquote&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张学良他爹,在东北,老家奉天。&br&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山西,绰号阎老西,山西简称晋。&/blockquote&&br&&br&&br&好了,说完这些,该说南边的了。&br&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时在那个时候,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因为本身就独立于北方而存在。&br&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锷!&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016bcfcf92_b.jpg& data-rawwidth=&225& data-rawheight=&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5&&&/figure&图:蔡锷将军靓照&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dc44c7a24c45_b.jp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dc44c7a24c45_r.jpg&&&/figure&图:蔡锷将军沙场照&br&&br&蔡锷有一腔热血,是梁启超、谭嗣同的学生。他于晚清帝国最后一年到任,兴办产业,开展教育,整饬军队,革除弊病。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换做&b&滇系军阀&/b&。&br&&br&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革命后继续留任,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br&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5c8bdb9dc9a165f08ab1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5c8bdb9dc9a165f08ab1_r.jpg&&&/figure&&br&到此为止,还有一事不明。&br&四川、湖南等地是什么情况呢?&br&答案是:这是南北军阀打来打去的地带,他觉得他二逼,他觉得他二逼,谁也不服谁。&br&&br&&br&袁世凯领导的庞大军团,响应南方革命军的号召,成立了民国政府。&br&原本南方革命军是有人主张打袁世凯的,但黄兴认为根本就打不过,只能和谈。后来大家一想,真的打不过,就和谈了。&br&袁世凯同意了和约,不过他的条件是,革命成功后,他来当总统。&br&&br&你想,这个时候有人忽然说,我们要选举,我们要换领导人,我们要打倒旧势力,扳倒北洋军,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最好把他选下去。&br&是你,你愿意?&br&&br&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弄了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准备搞选举,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br&袁世凯就很生气,说好的我支持你革命,你让我当总统,你怎么自己当上了,你什么意思?加上后来的一系列冲突,这就要灭了孙中山,于是孙中山号召各省讨袁,还好有响应的,打了几仗,都是惨败,正愁怎么办呢,结果讨袁军在上海的司令部居然被租界给解散了。&br&&br&孙中山、黄兴等人被通缉,革命党人将此举唤作“&b&二次革命&/b&”,意思是第一次革命革的不全,所以再来一次。&br&没想到二次革命这么快就失败了,孙中山流亡海外。&br&&br&1914年,袁世凯对民主心存的最后一点好感也没有了,他废了临时约法,出台了《中华民国约法》,解散了国会,让那些议员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br&恰在此时,日本来凑热闹,进军青岛,耀武扬威,袁世凯被迫接受二十一条。&br&当时也是有媒体报道的,主要战场就是报纸。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无耻之极,与日本人狼狈为奸,全国爆发了游行,以反对袁世凯为荣,以坚决革命为荣。当然这只是导火索,爆发事件出现在1915年——袁世凯居然称帝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fbfe1ae5ef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可惜没人信。&br&南方军阀,以蔡锷为领袖,发动了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br&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对袁世凯称帝。&br&袁世凯抑郁而终。&br&&br&袁世凯死后,无人有能力一统江湖,操持全局。就连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离析了。&br&&br&&br&中央方面,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恢复约法,恢复国会。&br&这个黎元洪,原是湖北军统帅,革命时被革命党人逼着当了中央军大元帅。担任民国总统时,与段祺瑞就不和睦。但显然段祺瑞手握重兵,实际权力要远高于黎元洪。总统和总理不和,和事老正是同为北洋出身的张勋。&br&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国会,张勋对黎元洪表示,这事儿非复辟不能解决。于是强行拥戴爱新觉罗·溥仪进行复辟大业。问题是,段祺瑞你免了就能完事儿了吗?人家实力在那里摆着呢,手底下又都是亲信的军团,不是没有这个职称就没这个能力,于是将张勋复辟镇压了。&br&复辟失败之后,黎元洪觉得自己引张勋当和事老,张勋复辟,自己也有责任,觉得没脸继续在中央混了,引咎辞职。&br&总统换人,换成了冯国璋。&br&&br&段祺瑞称反对复辟为再造共和。&br&他不止一次造共和。&br&第一次是民国元年,南方革命军闹革命,段祺瑞联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br&二造共和是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公开反对,多次劝阻,可惜老袁不听。后来革命派让段祺瑞表态,段祺瑞出于袁世凯几十年的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br&&br&段祺瑞和梁启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说我这是再造共和,孙中山说放你娘的狗屁。他说段祺瑞那个是假共和,我们要建设新共和。所以孙中山从海外流亡归国,联合桂系、滇系军阀,准备打击段祺瑞。&br&孙中山组织的国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海陆(没空)军大元帅,其余军阀头目为元帅。同时宣布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要维护共和之纯种法统,否认段祺瑞北京政府。因此发动的战争,就叫护法战争:&br&&blockquote&&b&护法战争的范围遍及粤、桂、湘、闽、滇、黔、川、鄂、陕九省,赣、浙、苏、皖、豫、鲁、甘等省及东北地区也出现规模不等的护法武装及活动。&/b&&/blockquote&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虑,各种矛盾数不胜数。但既然要打段祺瑞,还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击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称是“护法军”。&br&&br&段祺瑞应战。&br&段祺瑞(皖系)的策略很简单:&br&安排冯国璋(直系)打头阵,跟西南来的那群护法神军撕。&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fcc2f33a323c5efd053db3d8a94b740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注:图为护法军和冯国璋打架。&br&直系、皖系等也好记,记住两个词,即“疯子(冯直)”“断腕(段皖)”&br&&br&冯国璋又不是傻逼,凭什么我打你不打?干了两仗就不干了,擅自撤兵,爱谁谁,你段祺瑞自己玩儿去。&br&于是孙中山顺利夺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让段祺瑞很生气,他向大总统冯国璋同志表示,这个总理我他妈不干了。&br&冯国璋说你不干那就太好了,我让王士珍干!(当总理)&br&这就是传说中的&b&直皖分裂&/b&。&br&&br&冯国璋主持大局,他宣布:我们大家不要打了,坐下来好好谈谈。&br&孙中山说,我不想谈!&br&但西南的军阀们却已经跟冯国璋谈好了,单方面宣布停战。和孙中山同样不满的,还有段祺瑞。为了制裁冯国璋,段祺瑞召开了十三省军代表表决大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国家要统一,就一定要跟西南军死磕,收复天下。&br&&br&果然还是段祺瑞势力更大,北京政府离不开他,毕竟他是虎,冯国璋是狗,狗与虎拼,那是拼不过的。&br&冯国璋只好说,那还是打吧,并再任命段祺瑞为总理。&br&段祺瑞派军挥师南下,与护法军大战于湖南。&br&&br&&br&因为是直系当的冤大头,为段祺瑞这个死皖系打前阵,有战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夺了湖南,最后当上湖南省长的却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锟震怒,让吴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干活,最后让不干活的领工资,咱不值当的。&br&为了恶心一下段祺瑞,吴佩孚发表声明,说段祺瑞试图武力统一中国,实乃亡国之政策。直系将领纷纷表示老吴说得对,段祺瑞真不是东西。&br&段祺瑞被迫宣布停战。&br&&br&不打了。&br&但孙中山还是不愿意,还想着继续北伐,从而围攻北京,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br&但坐下来谈判的双方却签订了和约:&br&&blockquote&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b&推举黎元洪或者冯国璋当总统,岑春煊当国务院总理。至于孙中山,最适合当一名外交官,负责海外事宜……&/b&&/blockquote&&br&孙中山很生气。&br&而在此之前,孙大炮为了惩戒不认真北伐,反而排挤革命党人的桂系,登上战舰,发射大炮,炮击了广东都督府(桂系的势力在广西、广东),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愤怒。&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ada1baf8532abdabcfd0d5f1db189f5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ada1baf8532abdabcfd0d5f1db189f57_r.jpg&&&/figure&&br&因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么议会,所以议员集体出走,出走的这群人,与孙中山联合,策动了一些部队,驱逐了陆荣廷(桂系老大),建立了新的军政府。&br&但不久后,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长陈炯明就叛变了。因为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一样,他主张像美国学习,搞联邦自治,孙中山说必须要搞民主革命。后来又发现他俩不仅政见不同,脾气也不合,加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终导致孙中山撤了陈炯明的司令和省长之职。&br&&br&陈炯明哪里肯干?&br&领兵来揍孙中山,四千人马。孙中山好汉不吃眼前亏,跑了。&br&离开广州,跑到了上海。&br&&br&孙中山深知,没人支持是不行的。别的军阀都有日本或者西方列强支持,孙中山找不到支持者,最后还是决定向俄国求援,同意容共,同意赤化。&br&1922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因此提出了“联俄容共”之政策。1923年,孙中山回到广东,联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某些军队,驱逐陈炯明,在苏俄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训练高级人才。&br&&br&这个时期,冯国璋已死,直系新老大曹锟,受够了皖系的段祺瑞,两下里直接开干了,史称&b&直皖战争(1920年夏)&/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57001dcf88c921cdeefcc4e0c1eac75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直系将领吴佩孚,联合奉系张作霖,围攻老段。一狗一虎攻一虎,段祺瑞大败,没了枪杆子,就没政权,自然要辞职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权让给了直系和奉系。&br&&br&但这个直系,和东北张作霖老师的奉系,幕后不是一个东家。张作霖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也是日本人支持的,而直系是英美支持的。你直系把皖系撵走了,想在中央当老大,张作霖愿不愿意?张作霖愿意,日本人也不愿意,日本人要求张作霖(奉系)和皖系合作,他跟直系本来就没什么可说的,在一个政府里工作,冲突本来就多,直接就开干了。奉系和直系打的这一仗,被唤作&b&直奉战争(1922年、1924年)&/b&。&br&&br&直系一度胜利,但因为西北的冯玉祥临阵倒戈,最终败北。奉系赢得胜利后,任命张宗昌为鲁皖平贼小天使(皖鲁剿匪司令)。而张作霖自然成了虎头老大,成了北方之王,控制了北京政府,和皖系联合举荐亲日小先锋梁士诒担任总理。&br&&br&孙中山政府之所以扩张得比较顺利,正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北方在掐架,没空顾及南方。孙中山直接用黄埔军校组建成了一个军队,称为国民革命军。&br&而黄埔军校的校长,就是蒋介石。&br&&br&孙中山去世后,由蒋介石领导的&b&北伐战争&/b&开始,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由于经费不足,民国政府做了细致的安排,砸锅卖铁卖厂子,债券收税什么的,原计划打到哪儿算哪儿,没想到一路高歌:&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e56ce2aa23d450dc99b6_b.jpg& data-rawwidth=&334& data-rawheight=&4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4&&&/figure&一开始制定的基本策略是:&br&&blockquote&连同冯玉祥(西北)和阎锡山(山西),打倒吴佩孚(蓝色),联络孙传芳(黄色),不理张作霖(紫色)。等弄死吴佩孚(蓝色)后,便回头猛揍孙传芳(黄色),灭了张宗昌(山东),干死张作霖(紫色)。&/blockquote&结果:&br&&blockquote&北伐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势力,同时重创了张作霖。&/blockquote&&br&1927年,张作霖因抵挡不住国民革命军的猛攻,决定求和。同时因为不满足日本人的种种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主持大局,决定改易旗帜,撤了奉系军的五色旗,改挂中华民国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br&&br&北洋军阀时代就此结束。
谢邀。 多图。 注:以下图片的色块只代表大概范围,并不精确。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 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 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883072#comment-&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 刘轩鸿的回答&/a&——兄弟篇&br&在汉末三国的舞台,司马家族孤注一掷,全部出仕于曹魏,并成为三国最终的胜利者,由于司马懿的名气太大,司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为他的附庸和延续,但事实上他们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选择。 本期为您讲述对三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家族——司马。&br&&br&&b&司马家族的渊源&/b&&p&司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会,这个职位负责掌管火。夏朝时,司马负责军事。周宣王时,担任司马这一职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于程伯在征伐徐国时立下大功,就将其官职赐给他作为姓。&/p&&br&&b&殷王司马卬&/b&&p&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出了很多剑术高手,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战国末年,有一个叫做司马卬(音通昂)的年轻人凭借武勇当上了赵国的将军,却恰逢秦始皇灭六国……&/p&&br&&p&秦朝末年,司马卬瞅准机会,跟随项羽灭秦,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为殷王,与汉王刘邦一样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p&&br&&p&两年后,刘邦要渡过黄河和项羽死磕,河内郡是必经之路。司马卬的都城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和《封神演义》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霸气绝伦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辉煌距离当时已经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马卬拿什么去跟已经占据富庶的关中地区的刘邦抗衡?他的地盘转眼就被汉军占了个精光。司马卬是个现实主义者,立马投降,表示坚决服从刘邦的领导,一起讨伐有恩于他的西楚霸王。&/p&&br&&p&谁能想到到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竟然在彭城之战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打得大败亏输,司马卬很不幸的成为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战死的诸侯王,没能看到后来刘邦阵营的绝地大反击。司马家族就只好在河内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三百年的时光。&/p&&br&&b&征西将军司马钧&/b&&p&东汉中期,司马家族终于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将军司马钧。自匈奴衰落之后,东汉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战争。司马钧将军戎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汉羌战争,他经过不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汉羌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因为他每战必败,胜率为零,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凡.艾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