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懂财务,但要知道怎样做财务预算怎么写

小米1000个千万富翁背后:3个问题,看透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f1cab87a67e.jpeg点击
作者 | 李栩然
来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
小米在经历多番波折后,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17港元。
从资本角度看,小米刚一上市,就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按照之前估值的543亿美元,至少和早他十多年上市的百度比肩。
雷军给所有小米员工发了一封名为《明天,让我们一起见证伟大时刻!》的公开信。
信里说:截止今天,我们一共有超过7000名员工持有股票或期权,IPO后大家将获得资本市场给予的福报。
据此推算,小米上市后至少会有上千个千万富翁。
之前还有媒体作了精确大胆的估计,这7000人里将会诞生数十个亿万富翁,5500个千万富翁。
我不由想起此前的两场造富运动。
2005年,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夜之间造就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当时百度的员工只有750人,多数刚刚走出校门不过数年。
2014年阿里上市,不但造就了日本首富孙正义、大陆首富马云,还至少造就了30个亿万富翁、1000+个百万和千万富豪。
按照目前的评判标准,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通过上市,都批量产生了大量的财务自由者;而小米则后来居上,保守估计,从它这里将诞生一个团甚至是一个旅的财务自由者。
未来的多少年内,他们都可以不用工作,仅凭股票套现或者是分红就能活得很滋润。
相信小米上市后,又会有很多人谈论财务自由的话题。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我想了想,准备借这个机会,用三个问题讲一讲财务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财务自由?
老克是我朋友里已经财务自由的人。
上市公司高管、原始股、N套房、投资理财……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就是我人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关注“栩先生”,后台搜索“老克”看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但我最早和他讨论关于“财务自由”话题的时候,他的一些话却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看法。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
但他纠正我说:你错了。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我现在做的工作,我如果不喜欢,觉得不合适,我就会说“NO”,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上班。
他怕我不明白,又举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我已经算财务自由了,虽然我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和高圆圆谈恋爱,还是做不到,但至少,我不会为了钱去和凤姐谈恋爱。
老克最后说:财务自由不是让你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你可以掌控自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有所不为。
我一瞬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想到了另一个经常和财富放在一起讨论的词:
我之前看一本书的时候,里面关于“权力”,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
权力,就是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魔法。
这种魔法,可以来自直接的压迫,比如领导让你加班,家里逼你结婚,研究生导师让你给他买饭……
还可以是间接的压迫,比如负担的房贷,同龄人的攀比,他人的评价。
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让你身心不自由,心里再憋屈,最后却又只能忍了。
中国古代,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去对抗权力的压迫。
比如明朝首富沈万三,出钱帮着朱元璋修了南京城,还主动提出要出钱帮国家犒劳军队,结果被流放充军;明成化年间,东厂总管尚铭更是喜欢欺压富人,一有什么案件就把京城的富豪们抓起来问罪,让家人拿了赎金来赎人,而且谁的财富排名越高,就越危险;即使到了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从煊赫一时到衰败没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而现代社会,只要不违法、不出格、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是可以凭借财富获得相对自由。
没有公司可以强迫你加班,没有同事给你穿小鞋,没有父母抱怨你没出息,更不会有SB领导天天找你的茬。
不管财务自由以后会不会去做喜欢的事情,哪怕你就是天天躺着睡觉,也没有谁能够站在你面前,指着鼻子让你赶紧起来。
我至今仍记得几个当年带给我深深刺痛的新闻:一个保姆因为一点小事被雇主打了,还要打碎牙往肚里吞,给雇主写检讨;一个工厂车间因为某个环节发生失误,一车间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承认错误……
谁愿意啊,谁忍得住啊,谁受得了啊,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有钱的不一定是英雄,但没钱却可以难倒英雄!
没有财务的自由,何谈身心的自由。
只有当你可以选择不做不喜欢的事情,你才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随时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财富自由,就是拥有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护城河。相对于那些篱笆都扎不起的人,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知乎大V张佳玮曾经说过:财务自由了,人生还有其他烦恼,但你从此会过不惯非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回忆从前时,会诧异:之前那么沉重的生活,我是怎么忍下来的?
这种体会特别像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个噩梦:大学醒来时,以为自己还在准备高考,或是梦见自己在高三数学/物理小测验的考场里。
你一旦跳出了高考冲刺时的那种紧张和压迫,就很难再忍受同样的情况了。
就像老克说的另外一句话:财务自由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很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用到一个叫“忍辱负重”的成语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很佛系,对挣钱毫无兴趣。
去国外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研究当代艺术,到处逛艺术展,自己花钱办刊物,完全不考虑生活之类的现实问题。
而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在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她这一辈,就完全可以顺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在选择工作时可以将内心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而不用去考虑收入/职位等外在的东西。
事实上,有两种情况最容易取得工作的成就,一种是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逼着自己努力干活;一种是在财务自由之后,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
从这个角度讲,财务自由这个东西,越早实现越好,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年轻才有兴趣。
到了七老八十不缺钱了,但这辈子该吃的苦已经吃了,该受的委屈也都受够了,精力不在、兴趣不在,财务自由了又能干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财务自由?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书,也问了很多人。
发现关于财务自由的定义很多,最后我选了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说法(也是《年轻退休》这本书里的说法):财务自由,就是被动收入超过支出。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就是区别于主动收入的,指的是不需要工作就能够获取的收入,如投资、股票、租金、版权、专利等等。
但按照这种定义,一个每月固定有几百块零花钱、但自己能省着花几十块的小学生,也能算财务自由了。
这显然不科学。
事实上,按照我的理解,财务自由其实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绝对财务自由,另一种是相对财务自由。
所谓的绝对财务自由,就是从整个社会的总财富来讲,公认已经处于财富分配的中上层,不需要付出劳动,仅凭现有积累,就可以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
在中国,这个门槛很高。
比如,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里提出:一线城市1.3亿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8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6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
也就是说,按照绝对标准,至少身家千万才有资格谈论财务自由。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147万人达到这个标准,比例大概是0.1%。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每年考上985的几率。和财务自由比起来,读书考名校真的是一件不算太难的事了。
像小米这样,能批量造就一个团以上千万富翁的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触摸到这条线。
也就意味着,谈论绝对的财务自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但别怕,除了绝对财务自由,其实还有相对财务自由。
那就是你不再为了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时,便可以达到相对财务自由。
按照这个概念,有人提出了财务自由的9个阶段,比如菜场自由:在菜市场里想买什么买什么;饭店自由,想去吃哪家饭店就去吃哪家饭店等等。
在合法的前提下,不用出卖时间去换钱,而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
这种条件下的财务自由,说白了,只要你的被动收入能够满足你的欲望支出,就是自由。
有人说,按照你的说法,相对自由很容易达到啊。
我只要降低欲望不就行了嘛,佛系青年、四大皆空嘛。
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再说,这里只说一点:所谓的降低欲望,对于像老克这种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人有用,对于刚出社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看起来很美的废话。
背后有父母需要赡养,前面有结婚生子的现实需要,即使你什么都不干,也要面临生病去医院的风险。
自己或者亲人的一场疾病,足以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命不由己,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才叫做痛不欲生。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上映的电影“药神”,能触到那么多人的痛点。
生活里的这么些压迫与重负,岂是一句降低欲望就能解决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谓的降低欲望应该是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上降低要求,而很多人其实还处在生理或者安全需要的层次。
遇到公司破产、失业生病、家里出事,你的欲望往哪去降?
更何况,就是表面上的“降低欲望”,很多人也压根做不到;多数人的降低欲望,只是躲进电影、游戏之类的世界里,装作无所谓而已。
所以很多人根本搞反了逻辑。
财务自由是身心自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当你财务自由了,你才可以佛系、无所谓,而不是你无所谓就可以说自己财务自由了。
明明没钱,还要努力劝你不要去挣钱的,这是真正的毒鸡汤。
人生的财富过程就是在做三件事:一是创造并获取财富;二是驾驭并使用财富;三是管理并保有财富。
这里的第一步,是先要努力去走向绝对财务自由,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稍微降低欲望,从而实现相对财务自由。
比如那些前半生在北上广打拼挣钱,三四十岁后去三四线城市生活的人。
只要国家大的形势保持稳定,他们可以很自由。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对离开北京去了大理,在苍山洱海边悠然生活的小夫妻。
第三个问题:怎么实现财务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澄清的一点:
谁也不可能手把手教你实现财务自由,就像我看一本书《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看得再认真,写下再多笔记,也不可能看完之后立马掌握暴富的法则,发现赚钱的门道一样。
凡是告诉你有什么方法立竿见影暴富的,基本不用怀疑,可以打110报警了。
我只能给你一个独立思考的角度,一个产生可能的方向,一个值得探讨的观点。
我一直相信,相对于那些乱七八糟的发财之道,我们更需要的是去不断打开自己思路,拓展自己对财富思考的格局。
而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是因为发现那些关于财富的畅销书或者理财课程里,说来说去无非两点:
一是存款、二是理财。
但在我看来,拿着几万块钱存款,理财理出个财务自由的,那是传奇。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
一位年轻人无意中碰见了一位百万富翁,年轻人很尊敬地请教那位百万富翁:“如何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呢?”
百万富翁告诉年轻人,“第一天,我用5毛钱买了一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1块钱卖了出去。”
年轻人听了,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于是很仔细认真地继续听。
“第二天,我用那1块钱买了两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2块钱卖了出去。”
年轻人又听了,心里在猜想,“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道理呢?”于是把耳朵竖得高高的,聚精会神地捕捉着富翁的每一个字...
“第三天,我老爸死了,留下了600万家产给我,我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这个笑话在调侃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单纯的“致富思维”的同时,恰好指出了实现财务自由最有效、可靠的方式:拼爹。
在我看到的一本书里,作者研究了德国的亿万富翁人群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德国最富有人士中,有56%通过继承获得财富。
在一个相对成熟固化的社会里,继承将会是实现财务自由最大概率的方式。
但在中国,固化的效果还没有那么快显示出来。在过去的几十年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我相信,在战略上做到这三条中其中一条的人,最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第一条,分得比别人多。
这个分主要指的是一次分配,是最大可能地从GDP里直接分钱。
真正影响财富分配的是大机遇,而非小机会。小机会决定你的下限,解决糊口问题,大多是小钱,真正让财富实现大幅分配转移的是大机遇。
你可以不懂经济周期理论,但一定要知道周期的存在。然后尽量在周期内,接近财富分配的第一线。
比如08年4万亿后,超发货币大量集中在大型央企和银行手里,而这些钱又被央企大量用来搞房地产(不知道大家还记不得当年政府连下通知叫停国企买地)。
所以那个年代,如果能通过任何方式把钱从银行贷出来或者进入房地产,你就成了第一轮分到蛋糕的人。
在财富分配的法则里,越是最后分到蛋糕的人,就越要为整个体系的注水买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把蛋糕做大越来越难,所以分蛋糕和吃蛋糕很可能将会变成未来社会经济的主旋律。
用老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国家经济永远是缓慢通货膨胀的,超发的货币不会凭空消失,你得看着大钱都去哪了,然后第一时间跟进去,即使没吃上肉,喝点汤也比别人辛辛苦苦几十年赚得多。
说得很现实,但也很真实。
第二条, 跑得比别人快。
多数比别人跑得快的,都不是自己跑,而是搭上了快车道,比如早些年去阿里、华为、小米的,早些年做淘宝的,囤比特币的。
抢跑的人有时候很可能不被人理解。但要想不被社会发展甩在身后,就一定要保持灵敏的嗅觉,一定要去关注社会和经济,去看都在发生一些什么大事,去研究哪些与自己息息相关。
说一句够狠的话,最近股票大跌,一个自诩从来不碰股票,所以没遇到过熊市的人;另一方面,在08年/14年大牛市的时候,也永远赶不上机会。
都知道房子赚钱,我老家县城的房子已经过万了,但这时候还敢进去的,都是真的勇士。
很多人都是比特币炒到几万一枚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东西,拍着大腿说早点怎么没参与。请问,早期去哪买比特币,知道么?
云里雾里想个十天半个月,很可能还不如搜索引擎+知乎+微信搜搜里看半天资料。
实在不行,花点钱约个牛人出来,当面问问。
所以,永远要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甚至越早的时候受点教训,之后也会大有帮助。
我在刚工作的时候开始玩股票,很快就被上了课,亏了好几万;所以,几年后股市逼近5000点的时候,我有一次坐的士,听到司机边开车边催着别人赶紧开几个账户,搞配资炒,回去二话不说就把几乎所有股票清仓,仅留了一点点陪着看最后的结局。
这件事上,我为什么比别人跑的快?没别的,提前受到过教训。
第三条, 做得比别人好。
这里的做,特指实打实的职场干工作。
打工也是能财富自由的,前提是你的能力和付出值这么多钱。
华为的收入高众所周知,特别是持股员工,每年光是分红就能达到近百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研发人员工作时间每年达到惊人的2800小时。
再看看小米,8个创始人中6人是顶尖工程师,2个是资深设计师,当年都已经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了。
王者荣耀项目组,曾经发过100个月的年终奖,背后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所以如果只会老老实实上班,也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一切机会。
巴菲特经常讲复利,持续的做,就是复利。选择一条赛道进行投入,把自己的能力打磨得足够强,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普通人也能缓慢实现财富的逆袭。
上面说的三条主要是战略层面的思考。
篇幅有限,只能是浮光掠影地点一点,其实每一条细讲起来都有很多东西值得阐释。
而在战术层面,最核心、最便捷的路径是两个,一个是:混圈子。
混圈子本质就是认识领路人,如果你的朋友里连一个真正财务自由的都没有,你会很难摸到实现财务自由的门道。
开心麻花、德云社、爱笑会议室,当年也曾穷得到处走穴,但等到喜剧火起来的时候,赚钱的基本都是当年就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至于如何结识更高层次的人脉,我曾经写过,这里不再多说了(关注栩先生,后台回复“贵人”,可以看到相关文章)。
还有一个是:做生意。
不是忽悠大家去创业,做生意的意思,就是努力从生产者进入投资者的行列。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对整个现代社会资本回报比率和劳动回报比率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资本平均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平均回报率。
用《百万富翁快车道》一书里的说法,一辈子努力工作是可能财务自由的,但就像是在慢车道上行驶,无论多努力,上限是固定的,而且速度很缓慢;而做生意则像是在快车道上行驶,不仅财富积累的速度快,而且几乎没有上限。
永远要记得在工作的时候,思考、发现有没有做生意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天分,看准了也可以找人参股、合作。
这就像是在慢车道里行驶,但眼睛要始终盯着快车道,一有机会就赶紧换道。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身心自由的理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里的“回”说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在孔子看来,颜回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喜乐平和的心态。
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只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以为我口头说着降低欲望、消费降级,我就能知足常乐了,却不知道,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往往需要非常艰苦卓绝的思考、求索、修行。
不是我只要一根网线,一个手机或者电脑,一碗泡面,那么简单。
能苦苦探索后顿悟的,都成了圣或者佛。
相对于修心成圣,赚钱反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毕竟,多少有钱人,说是财务自由了,但身心并没有真正自由。
陌陌上市前,唐岩的身家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但他却焦虑得成天失眠;马云爸爸已经是中国首富了,私底下却拜“气功大师”王林为师……
他们也有自己的执念放不下。
财务自由,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只有拥有足够强大而又自由的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更并不需要等财务自由了再来做。
这最后的几句话,才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对大家说的话。
注:MBA智库商学苑(ID:mbalib-mba)经微信公众号“栩先生”授权转载。小米1000个千万富翁背后:3个问题,看透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 MBA智库商学苑文章-琪琪女性网
小米1000个千万富翁背后:3个问题,看透财务自由的本质是什么
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
作者 | 李栩然
来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
小米在经历多番波折后,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17港元。
从资本角度看,小米刚一上市,就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按照之前估值的543亿美元,至少和早他十多年上市的百度比肩。
雷军给所有小米员工发了一封名为《明天,让我们一起见证伟大时刻!》的公开信。
信里说:截止今天,我们一共有超过7000名员工持有股票或期权,IPO后大家将获得资本市场给予的福报。
据此推算,小米上市后至少会有上千个千万富翁。
之前还有媒体作了精确大胆的估计,这7000人里将会诞生数十个亿万富翁,5500个千万富翁。
我不由想起此前的两场造富运动。
2005年,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夜之间造就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当时百度的员工只有750人,多数刚刚走出校门不过数年。
2014年阿里上市,不但造就了日本首富孙正义、大陆首富马云,还至少造就了30个亿万富翁、1000+个百万和千万富豪。
按照目前的评判标准,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通过上市,都批量产生了大量的财务自由者;而小米则后来居上,保守估计,从它这里将诞生一个团甚至是一个旅的财务自由者。
未来的多少年内,他们都可以不用工作,仅凭股票套现或者是分红就能活得很滋润。
相信小米上市后,又会有很多人谈论财务自由的话题。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我想了想,准备借这个机会,用三个问题讲一讲财务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财务自由?
老克是我朋友里已经财务自由的人。
上市公司高管、原始股、N套房、投资理财……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就是我人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关注“栩先生”,后台搜索“老克”看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但我最早和他讨论关于“财务自由”话题的时候,他的一些话却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看法。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各种喜欢的事情。
但他纠正我说:你错了。财务自由最大的意义,不是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不做你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我现在做的工作,我如果不喜欢,觉得不合适,我就会说“NO”,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上班。
他怕我不明白,又举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我已经算财务自由了,虽然我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和高圆圆谈恋爱,还是做不到,但至少,我不会为了钱去和凤姐谈恋爱。
老克最后说:财务自由不是让你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你可以掌控自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有所不为。
我一瞬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想到了另一个经常和财富放在一起讨论的词:
我之前看一本书的时候,里面关于“权力”,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
权力,就是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魔法。
这种魔法,可以来自直接的压迫,比如领导让你加班,家里逼你结婚,研究生导师让你给他买饭……
还可以是间接的压迫,比如负担的房贷,同龄人的攀比,他人的评价。
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结底都是让你身心不自由,心里再憋屈,最后却又只能忍了。
中国古代,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去对抗权力的压迫。
比如明朝首富沈万三,出钱帮着朱元璋修了南京城,还主动提出要出钱帮国家犒劳军队,结果被流放充军;明成化年间,东厂总管尚铭更是喜欢欺压富人,一有什么案件就把京城的富豪们抓起来问罪,让家人拿了赎金来赎人,而且谁的财富排名越高,就越危险;即使到了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从煊赫一时到衰败没落,也不过短短数十年,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而现代社会,只要不违法、不出格、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就是可以凭借财富获得相对自由。
没有公司可以强迫你加班,没有同事给你穿小鞋,没有父母抱怨你没出息,更不会有SB领导天天找你的茬。
不管财务自由以后会不会去做喜欢的事情,哪怕你就是天天躺着睡觉,也没有谁能够站在你面前,指着鼻子让你赶紧起来。
我至今仍记得几个当年带给我深深刺痛的新闻:一个保姆因为一点小事被雇主打了,还要打碎牙往肚里吞,给雇主写检讨;一个工厂车间因为某个环节发生失误,一车间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承认错误……
谁愿意啊,谁忍得住啊,谁受得了啊,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
有钱的不一定是英雄,但没钱却可以难倒英雄!
没有财务的自由,何谈身心的自由。
只有当你可以选择不做不喜欢的事情,你才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随时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财富自由,就是拥有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护城河。相对于那些篱笆都扎不起的人,财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知乎大V张佳玮曾经说过:财务自由了,人生还有其他烦恼,但你从此会过不惯非财务自由的生活。而且回忆从前时,会诧异:之前那么沉重的生活,我是怎么忍下来的?
这种体会特别像很多人都做过的一个噩梦:大学醒来时,以为自己还在准备高考,或是梦见自己在高三数学/物理小测验的考场里。
你一旦跳出了高考冲刺时的那种紧张和压迫,就很难再忍受同样的情况了。
就像老克说的另外一句话:财务自由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就是,我很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用到一个叫“忍辱负重”的成语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很佛系,对挣钱毫无兴趣。
去国外留学后,就一直留在那里研究当代艺术,到处逛艺术展,自己花钱办刊物,完全不考虑生活之类的现实问题。
而她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在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到了她这一辈,就完全可以顺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实现了财务自由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在选择工作时可以将内心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而不用去考虑收入/职位等外在的东西。
事实上,有两种情况最容易取得工作的成就,一种是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逼着自己努力干活;一种是在财务自由之后,可以心无旁骛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
从这个角度讲,财务自由这个东西,越早实现越好,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年轻才有兴趣。
到了七老八十不缺钱了,但这辈子该吃的苦已经吃了,该受的委屈也都受够了,精力不在、兴趣不在,财务自由了又能干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财务自由?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书,也问了很多人。
发现关于财务自由的定义很多,最后我选了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说法(也是《年轻退休》这本书里的说法):财务自由,就是被动收入超过支出。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就是区别于主动收入的,指的是不需要工作就能够获取的收入,如投资、股票、租金、版权、专利等等。
但按照这种定义,一个每月固定有几百块零花钱、但自己能省着花几十块的小学生,也能算财务自由了。
这显然不科学。
事实上,按照我的理解,财务自由其实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绝对财务自由,另一种是相对财务自由。
所谓的绝对财务自由,就是从整个社会的总财富来讲,公认已经处于财富分配的中上层,不需要付出劳动,仅凭现有积累,就可以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
在中国,这个门槛很高。
比如,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里提出:一线城市1.3亿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8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6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
也就是说,按照绝对标准,至少身家千万才有资格谈论财务自由。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147万人达到这个标准,比例大概是0.1%。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每年考上985的几率。和财务自由比起来,读书考名校真的是一件不算太难的事了。
像小米这样,能批量造就一个团以上千万富翁的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触摸到这条线。
也就意味着,谈论绝对的财务自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但别怕,除了绝对财务自由,其实还有相对财务自由。
那就是你不再为了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时,便可以达到相对财务自由。
按照这个概念,有人提出了财务自由的9个阶段,比如菜场自由:在菜市场里想买什么买什么;饭店自由,想去吃哪家饭店就去吃哪家饭店等等。
在合法的前提下,不用出卖时间去换钱,而是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
这种条件下的财务自由,说白了,只要你的被动收入能够满足你的欲望支出,就是自由。
有人说,按照你的说法,相对自由很容易达到啊。
我只要降低欲望不就行了嘛,佛系青年、四大皆空嘛。
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再说,这里只说一点:所谓的降低欲望,对于像老克这种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人有用,对于刚出社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看起来很美的废话。
背后有父母需要赡养,前面有结婚生子的现实需要,即使你什么都不干,也要面临生病去医院的风险。
自己或者亲人的一场疾病,足以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命不由己,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才叫做痛不欲生。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上映的电影“药神”,能触到那么多人的痛点。
生活里的这么些压迫与重负,岂是一句降低欲望就能解决的?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谓的降低欲望应该是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上降低要求,而很多人其实还处在生理或者安全需要的层次。
遇到公司破产、失业生病、家里出事,你的欲望往哪去降?
更何况,就是表面上的“降低欲望”,很多人也压根做不到;多数人的降低欲望,只是躲进电影、游戏之类的世界里,装作无所谓而已。
所以很多人根本搞反了逻辑。
财务自由是身心自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当你财务自由了,你才可以佛系、无所谓,而不是你无所谓就可以说自己财务自由了。
明明没钱,还要努力劝你不要去挣钱的,这是真正的毒鸡汤。
人生的财富过程就是在做三件事:一是创造并获取财富;二是驾驭并使用财富;三是管理并保有财富。
这里的第一步,是先要努力去走向绝对财务自由,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后,稍微降低欲望,从而实现相对财务自由。
比如那些前半生在北上广打拼挣钱,三四十岁后去三四线城市生活的人。
只要国家大的形势保持稳定,他们可以很自由。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对离开北京去了大理,在苍山洱海边悠然生活的小夫妻。
第三个问题:怎么实现财务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澄清的一点:
谁也不可能手把手教你实现财务自由,就像我看一本书《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看得再认真,写下再多笔记,也不可能看完之后立马掌握暴富的法则,发现赚钱的门道一样。
凡是告诉你有什么方法立竿见影暴富的,基本不用怀疑,可以打110报警了。
我只能给你一个独立思考的角度,一个产生可能的方向,一个值得探讨的观点。
我一直相信,相对于那些乱七八糟的发财之道,我们更需要的是去不断打开自己思路,拓展自己对财富思考的格局。
而我之所以想写这些,是因为发现那些关于财富的畅销书或者理财课程里,说来说去无非两点:
一是存款、二是理财。
但在我看来,拿着几万块钱存款,理财理出个财务自由的,那是传奇。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
一位年轻人无意中碰见了一位百万富翁,年轻人很尊敬地请教那位百万富翁:“如何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呢?”
百万富翁告诉年轻人,“第一天,我用5毛钱买了一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1块钱卖了出去。”
年轻人听了,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于是很仔细认真地继续听。
“第二天,我用那1块钱买了两个苹果,很仔细擦干净后,以2块钱卖了出去。”
年轻人又听了,心里在猜想,“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道理呢?”于是把耳朵竖得高高的,聚精会神地捕捉着富翁的每一个字...
“第三天,我老爸死了,留下了600万家产给我,我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这个笑话在调侃了我们绝大多数人单纯的“致富思维”的同时,恰好指出了实现财务自由最有效、可靠的方式:拼爹。
在我看到的一本书里,作者研究了德国的亿万富翁人群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德国最富有人士中,有56%通过继承获得财富。
在一个相对成熟固化的社会里,继承将会是实现财务自由最大概率的方式。
但在中国,固化的效果还没有那么快显示出来。在过去的几十年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我相信,在战略上做到这三条中其中一条的人,最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第一条,分得比别人多。
这个分主要指的是一次分配,是最大可能地从GDP里直接分钱。
真正影响财富分配的是大机遇,而非小机会。小机会决定你的下限,解决糊口问题,大多是小钱,真正让财富实现大幅分配转移的是大机遇。
你可以不懂经济周期理论,但一定要知道周期的存在。然后尽量在周期内,接近财富分配的第一线。
比如08年4万亿后,超发货币大量集中在大型央企和银行手里,而这些钱又被央企大量用来搞房地产(不知道大家还记不得当年政府连下通知叫停国企买地)。
所以那个年代,如果能通过任何方式把钱从银行贷出来或者进入房地产,你就成了第一轮分到蛋糕的人。
在财富分配的法则里,越是最后分到蛋糕的人,就越要为整个体系的注水买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把蛋糕做大越来越难,所以分蛋糕和吃蛋糕很可能将会变成未来社会经济的主旋律。
用老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国家经济永远是缓慢通货膨胀的,超发的货币不会凭空消失,你得看着大钱都去哪了,然后第一时间跟进去,即使没吃上肉,喝点汤也比别人辛辛苦苦几十年赚得多。
说得很现实,但也很真实。
跑得比别人快。
多数比别人跑得快的,都不是自己跑,而是搭上了快车道,比如早些年去阿里、华为、小米的,早些年做淘宝的,囤比特币的。
抢跑的人有时候很可能不被人理解。但要想不被社会发展甩在身后,就一定要保持灵敏的嗅觉,一定要去关注社会和经济,去看都在发生一些什么大事,去研究哪些与自己息息相关。
说一句够狠的话,最近股票大跌,一个自诩从来不碰股票,所以没遇到过熊市的人;另一方面,在08年/14年大牛市的时候,也永远赶不上机会。
都知道房子赚钱,我老家县城的房子已经过万了,但这时候还敢进去的,都是真的勇士。
很多人都是比特币炒到几万一枚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东西,拍着大腿说早点怎么没参与。请问,早期去哪买比特币,知道么?
云里雾里想个十天半个月,很可能还不如搜索引擎+知乎+微信搜搜里看半天资料。
实在不行,花点钱约个牛人出来,当面问问。
所以,永远要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甚至越早的时候受点教训,之后也会大有帮助。
我在刚工作的时候开始玩股票,很快就被上了课,亏了好几万;所以,几年后股市逼近5000点的时候,我有一次坐的士,听到司机边开车边催着别人赶紧开几个账户,搞配资炒,回去二话不说就把几乎所有股票清仓,仅留了一点点陪着看最后的结局。
这件事上,我为什么比别人跑的快?没别的,提前受到过教训。
第三条, 做得比别人好。
这里的做,特指实打实的职场干工作。
打工也是能财富自由的,前提是你的能力和付出值这么多钱。
华为的收入高众所周知,特别是持股员工,每年光是分红就能达到近百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研发人员工作时间每年达到惊人的2800小时。
再看看小米,8个创始人中6人是顶尖工程师,2个是资深设计师,当年都已经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了。
王者荣耀项目组,曾经发过100个月的年终奖,背后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所以如果只会老老实实上班,也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一切机会。
巴菲特经常讲复利,持续的做,就是复利。选择一条赛道进行投入,把自己的能力打磨得足够强,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普通人也能缓慢实现财富的逆袭。
上面说的三条主要是战略层面的思考。
篇幅有限,只能是浮光掠影地点一点,其实每一条细讲起来都有很多东西值得阐释。
而在战术层面,最核心、最便捷的路径是两个,一个是:混圈子。
混圈子本质就是认识领路人,如果你的朋友里连一个真正财务自由的都没有,你会很难摸到实现财务自由的门道。
还有一个是:做生意。
不是忽悠大家去创业,做生意的意思,就是努力从生产者进入投资者的行列。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对整个现代社会资本回报比率和劳动回报比率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资本平均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平均回报率。
用《百万富翁快车道》一书里的说法,一辈子努力工作是可能财务自由的,但就像是在慢车道上行驶,无论多努力,上限是固定的,而且速度很缓慢;而做生意则像是在快车道上行驶,不仅财富积累的速度快,而且几乎没有上限。
永远要记得在工作的时候,思考、发现有没有做生意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天分,看准了也可以找人参股、合作。
这就像是在慢车道里行驶,但眼睛要始终盯着快车道,一有机会就赶紧换道。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身心自由的理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里的“回”说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在孔子看来,颜回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喜乐平和的心态。
就像我们曾经学过的《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只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以为我口头说着降低欲望、消费降级,我就能知足常乐了,却不知道,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往往需要非常艰苦卓绝的思考、求索、修行。
不是我只要一根网线,一个手机或者电脑,一碗泡面,那么简单。
能苦苦探索后顿悟的,都成了圣或者佛。
相对于修心成圣,赚钱反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毕竟,多少有钱人,说是财务自由了,但身心并没有真正自由。
陌陌上市前,唐岩的身家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但他却焦虑得成天失眠;马云爸爸已经是中国首富了,私底下却拜“气功大师”王林为师……
他们也有自己的执念放不下。
财务自由,并不能给你真正的自由,只有拥有足够强大而又自由的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更并不需要等财务自由了再来做。
这最后的几句话,才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对大家说的话。
注:MBA智库商学苑(ID:mbalib-mba)经微信公众号“栩先生”授权转载。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MBA智库联系方式: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MBA智库商学苑其它文章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 华章管理(ID:hzbook_gl)多数人想去大企业工作,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是存在机遇最多的地方。然而事实上,选择大企业是一项高风险赌注,且企业越大,赔率就越高。首先,各种数据对你不利。拿《财富》500强企业来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 麦家陪你读书七月毕业季来临,无数学子将从象牙塔走出,步入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社会。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夏天喧嚷的蝉鸣声伴着炽烈的太阳,是毕业的背景音和灯光。大学虽然已毕业,但人生路漫漫,今天和你分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唐一来源 | 创业智库(ID:cyzk88)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漂亮的学历没有殷实的家境曾经也是个不起眼的普通人却都因为有着想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坚韧刻苦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待到机会来临、及锋而试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 正解局(ID:zhengjieclub)三天前,田家炳先生仙逝,享年99岁。36年间,他在大陆捐建300多所学校,花费数十亿港币,被人美誉“百校之父”。想起另一个熟悉的名字:邵逸夫。四年前,他也悄然告别,享寿107岁。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老家的房子是自己永远的归宿,灵魂没有寄托。家的房子就是一个根,不管在哪里混,根总是要留住的,以前的土房子快垮了,就索性建一个新的。无论在哪里谋生,只要老家的房子还在,那就还有一条退路,还有一个寄托。如果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唐一来源 | 创业智库(ID:cyzk88)这是一个真实的、非常励志的职场女性逆袭故事:她只读完初中,就到医院急诊室当护士,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先后成为IBM中国经销渠道总经理、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她创下了多个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李栩然来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小米在经历多番波折后,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17港元。从资本角度看,小米刚一上市,就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按照之前估值的543亿美元,至少和早他十多年上市的百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聪明是一种天赋,装傻却是一种智慧。1懂得装傻,是收敛锋芒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个典型的刺头愤青。咸丰皇帝下诏求批评,别的官员说的都是“皇上多注意身体”。曾国藩却洋洋洒洒写了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 财经早餐(ID:Femorning)生活不像电影,生活,要难多了。——朱塞佩·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1《我不是药神》里,屡次提到主人公程勇提供的“印度格列宁”虽然属于法律上的“假药”,但实际上救活了一千余名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世界经理人(ID:CEC_GLOBALSOURCES)又到一年毕业季。不禁让人回想起,初入职场的那一刻。走出校门,我们褪去稚气,各自奔向不同前程。多年以后,我们走在不同的人生轨道。有些人,逐渐变得平庸,而有些人,却成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Mr. How编辑 | 张真Derek来源|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现代社会,求学压力、求职压力、工作压力、房贷压力、逼婚压力……这些压力掐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个关键节点,很容易令我们不堪重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面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风马牛来源 | 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封面题图 | 王卫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在中国的速递行业中,「战死好过做俘虏」的顺丰能从心底让对手感到恐惧,而它的老总王卫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 毕亚军来源|华商韬略 (ID:hstl8888)“做不好,田家炳三个字,就会是个耻辱。”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这个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gsmpku)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2018年的毕业致辞。在致辞中,刘俏提到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一直成长是大家在面对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时所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翎南会 (lingnanchuangye)导读:将来的投资,你就是找这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别管大小,只要有创新能力就可以投。谁有创新能力我就投谁,规模大小无所谓。环境永远是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也有不变的,不变的是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作者| 裘雪琼 编辑 |张慧来源| 火星试验室(ID:sparklelive)7月9日上午9:30,小米集团股票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虽然盘前交易情况不乐观,但上市当天雷军还是很开心。7月8日上午,他在公开信中表示,资本市场跌宕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儒风大家 (rufengdajia)家庭就像一棵树,树干直才能长得高;家庭就像一间房,地基稳才能住得久;家庭就像一条河。河道长才能流得远。家庭要兴旺,有很多诀窍。真正的秘密不过四个字,守住这四个字,就能守住家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盖茨基金会(ID:Gatesfoundation)题图:来自TED,为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写在前面:今天文章聊的是书《真相》(Factfulness)的浓缩,是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在生命最后时光完成的杰作。2017 年盖茨基金会的年会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花街扫地僧(ID:saodiseng07)编者按:今日(7月9日),小米集团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810.HK,招股价17港元。这是港交所第一只以“同股不同权”方式上市的新股。昨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发布致全员公开信
点击蓝字关注MBA智库商学院,链接全球优质商学院资源来源|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由司马迁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又饱含着司马迁
MBA智库商学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预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