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产量6的产量,中国位于世界第( )。*请填写此项A.一B.二C.

同样的一种食物,这个网上说研究结果证明木有营养,另外一个网上说不错的,还要不要人吃东西了?_百度知道
同样的一种食物,这个网上说研究结果证明木有营养,另外一个网上说不错的,还要不要人吃东西了?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吃吧,自己喜欢就好,身体需要就要吃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试题(一)1、植物生理过程需要光的是(
)a.吸收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2.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居世界首位的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的球果不是果实
b.松和桃的种子中都有胚
c.松的种子比桃的种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d.桃的可食部分属于果皮 4.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实验装置和证明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条件的实验装置分别是图2中的(
)a.甲与乙、甲与丁b.甲与丙、甲与乙c.甲与丁、乙与丙d.甲与乙、乙与丙5.“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其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由什么发育来的?(
)a.受精卵、子房、胚珠b.子房壁、珠被、受精卵 c.子房、胚珠、受精卵d.胚珠、子房、受精卵6. 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7.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各项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b.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c.产物利用:只为生物圈中动物和人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d.意义: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8、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接贯通的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c.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因此扩大了吸收面积d.植物的茎中存在形成层,所以任何植物的茎都可不断增粗9.右图为测量动物呼吸作用的密闭实验装置,图中a为红墨水珠,b中装有naoh溶液。随动物呼吸的进行,试推测玻璃管中的红墨水珠的移动方向是(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先向右再向左移动d.先向左再向右移动10.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哪一种建议(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11.玉米或水稻种子子叶的作用是(
a.贮藏营养物质
b.进行光合作用
c.发育成枝和叶 d.吸收转运营养物质 12.在对购买的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全部测定
b.测定一半
c.抽样调查
d.抽样检测13.花瓣、雄蕊和花柱完成“历史使命”、逐渐凋落是在下列哪个过程结束后?(
d.子房发育1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下豌豆,并设计如下实验。在该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改正之处是(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分 a 向阳处 20℃ 充足 b 暗室里 30℃ 充足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暗室里
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处c.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d.两个花盆应放在同一温度环境中15.储存中的农作物种子一般不会发芽,最主要的原因是a.缺乏营养b.种子死亡c.缺乏水分d.温度太低16.水蜜桃是人们爱吃的一种水果,它是由下列哪个结构发育来的(
d.子房壁17.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是由于植物充分利用了(
)a.有机物
b.土壤中的水分 c.太阳光能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18.植物体在进行下列活动时,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②无机盐的运输 ③光合作用 ④呼吸作用 ⑤蒸腾作用a.①②④⑤
b.⑤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19.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细菌病害
b.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c.温度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
d.温度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多20.将暗处理后甲叶片的主动脉切断,乙叶片c处两面均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1所示)。置于阳光下,四个小时后,将甲乙两叶片同时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发现b.d部分变蓝色,a.c部分未变蓝色。该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a.h2o和co2
b.叶绿素和阳光
c.h2o和阳光
d.h2o和叶绿素21.植物体的任何生活部位都能进行(
)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2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①将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②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③将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④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盖的叶片取下并去掉纸片;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a.③②⑤①④⑥
b.④③②⑤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23.下列植物中具有根、茎、叶的是(
d.蕨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试题1.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3.对右图的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a.图中最少包含8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含4个营养级c.蛇和鹰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d.蛇的多少只受鼠、青蛙和鹰的影响,与其它生物无关第3题图
第6题图 4.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多少的图示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试题(二)43.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上横割一道或数道深至木质部的圆环,这种做法的道理在于(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44、下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表示鲜重的是哪一条曲线?其光合作用开始于哪一点?(
d、x、r45.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带是藻类植物,因细胞中没有叶绿素,故呈褐色b.藻类植物没有输导组织,因此适应陆生能力不强c.银杏是裸子植物,其果实是“银杏”,又叫“白果”d.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潍县萝卜、诸城板栗等46.下图是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时,绘制的两朵黄瓜雌花生长发育期间体积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与曲线不符的是( )a.曲线a是子房发育的结果
b.曲线b可能是没有授粉造成的c.在a点花冠、花萼等逐渐凋落
d.在a点时,黄瓜产生的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47.农业生产中,对不同类型的种子播种的深度要求不同,如花生种子播种时应注意适当浅播。这样做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a.花生种子属双子叶植物,浅播使幼苗容易出土b.花生种子的营养贮存在子叶中c.花生种子的营养中贮藏大量的脂肪,分解过程中需氧量较大d.花生种子容易扎根,不需要播得太深48、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
植物。松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松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植物。春天到来,花红柳绿。图1是“花 发育成果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桃的果实是由雌蕊中的
发育的,种子是由雌蕊中的
发育的。49.关注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惑,让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请你结合生产实际,回答下列问题:⑴在蔬菜生长旺盛时期,要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你认为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
。⑵菜农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常利用增施有机肥的方法来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这样做的目的和原理是
。⑶在可控温室内,可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和提高室温,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方法提高蔬菜产量,这是为什么?
。⑷玉米开花时如遇到连阴雨,为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移栽农作物幼苗时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为提高成活率,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⑹如你见到一种非常珍贵又很难用种子繁殖的苗木,若让它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让农民致富,你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50、以下是瓜农利用高科技塑料大棚种植青州银瓜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请分析回答:(1)大棚种植银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采取“客土栽培”、“引水灌溉”等方法来保持青州银瓜的优良品质,这说明银瓜的品质与
有一定的关系。(2)大棚银瓜开花的季节,有经验的瓜农会将租来的蜜蜂放养在自己的大棚内,这样做的目的是:
。(3)大棚内要保持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才能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增施农家肥,因为
(4)在利用大棚进行无土栽培青州银瓜的过程中为确保植株能够正常生长,瓜农必须做到
5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装置 种子所处的环境 实验结果 甲 干燥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 种子不萌发 乙 潮湿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 种子萌发 丙 潮湿的棉花,置于冰箱冷藏室(4 ℃) 种子不萌发 丁 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 ℃的橱柜中 种子不萌发(1)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
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乙装置在该实验中起
作用;要想证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选用
装置。(2)若想探究“光照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你认为该如何设计实验?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二次达标1、关于显微镜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先用高倍镜寻找物像,再用底倍镜观察
b、观察物像一般用右眼,左眼闭合c、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镜对光
d、为将物像从右上方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2、右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b、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c、若b为消化道壁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静脉血d、若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3、在制备蛇毒抗毒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体b、非特异性免疫,抗体c、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4、当一个人的脊髓上部受到严重损伤时,针刺其大腿,该伤者(
)a、会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 b、会产生缩腿反射,但不感到疼痛c、不产生缩腿反射,但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也不感到疼痛5、人的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e控制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e控制的,一队夫妇男单眼皮,女双眼皮,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单眼皮,第二个孩子是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
)a、ee或ee
d、ee6、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生: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粗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b、狼的不同性状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不同的类型d、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7、有一种沙漠蜥蜴,在体温28℃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逐渐变蓝和鲜亮,体温超过35℃时则呈现艳丽的黄色。这一事实表明(
)a、蜥蜴的体色调节体温 b、蜥蜴的体温改变体内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d、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隐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8、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右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a、乙、丙和丁数量减少b、丙和丁数量减少c、乙和丁数量增加d、乙和丙数量增加9、下列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b、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临朐山蝎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d、虹鳟鱼身体呈纺锤形,利于在水中游泳10、近视是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在这由近及远的过程中,眼球内的变化情况是(
)①睫状肌由收缩变为舒张 ②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③睫状肌由舒张变为收缩④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a.①②
d.③④11.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③代表生理过程,④~⑤代表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1)①②③过程所需的酶是由
等消化腺分泌的。过程②③发生的主要部位是
。(2)正常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其含量相对稳定,这与
的调节作用有直接关系。(3)空气中的⑤在血液中依靠
运输。(4)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
。(5)请用箭头和名称表述小腿肌肉细胞产生的④排出体外的途径:
。12.2007年10月,辽宁农民在水稻田中进行养蟹试验并初获成功。插秧时,他们调整了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如下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1)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成分外,还必须有
,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2)研究上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
。(3)农民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因为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增大行间距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13.烟草是潍坊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请根据研究烟草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作答:(1)烟草花冠、叶片形状等都是性状,生物性状的遗传一般是由
控制的。(2)烟草的红花对黄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若红花(d)对黄花(d)是显性,将两株红花烟草杂交,后代出现部分黄花烟草。请尝试利用图解的方式写出两个亲本及后代中红花与黄花烟草的基因组成。
人们常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一养生经验是有道理的。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而且还要讲究质量。主食一般吃含淀粉的食物,如馒头、豆包、玉米面窝头等,还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使体内的血糖迅速升高到正常或超过正常标准,从而使人精神振奋,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午餐应适当多吃一些,而且质量要高。主食如米饭、馒头、玉米面发糕、豆包等,副食要增加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以及新鲜蔬菜,使体内血糖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以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至少要在就寝两个小时前进餐。如果晚餐吃得过多,并且吃进大量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影响睡眠。另外,人在夜间不活动,吃多了易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肥胖,还可能使脂肪沉积到动脉血管壁上,导致心血管疾病,故应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科学搭配一日三餐的饮食原则 一天要吃三餐饭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是解馋,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 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 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钟与一日三餐:现代研究证明,在早、中、晚这三段时间里,人体内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这说明人在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 ◎大脑与一日三餐:人脑每天占人体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脑的能源供应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约需要110~145克。而肝脏从每顿饭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脏即能为人脑提供足够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固体食物从食道到胃约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时才到达小肠。因此,一日三餐间隔4~5 小时,从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选择:一日三餐究竟选择什么食物,怎么进行调配,采用什么方法来烹调,都是有讲究的,并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应该粗细搭配,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类、薯类和新鲜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么早晚各应该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较合适。 早餐的科学搭配: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早餐的重要性: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会增高,且流动缓慢,天长日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因此,早餐丰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坚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长得壮实,抗病能力强,在学校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听课时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大都更加优秀。对工薪阶层来讲,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证,这是因为人的脑细胞只能从葡萄糖这种营养素中获取能量,经过一个晚上没有进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间长了就会使人变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况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个要素:就餐时间、营养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而且还要讲究质量。按成人计算,早餐的主食量应在150~200 克之间,热量应为700 千卡左右。当然从事不同劳动强度及年龄不同的人所需的热量也不尽相同。如小学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热量,中学生则需600 千卡左右的热量。就食量和热量而言,应占不同年龄段的人一日总食量和总热量的30%为宜。主食一般应吃含淀粉的食物,如馒头、豆包、面包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的科学搭配: 俗话说“中午饱,一天饱”。说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选择50~100 克的肉禽蛋类,50克豆制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饥饿又能产生高热量的炒菜,使体内血糖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从而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但是,中午要吃饱,不等于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饱就可以。若是白领族少劳力的工作群在选择午餐时,可选简单一些清烫茎类蔬菜、少许白豆腐、部份海产植物做为午餐的搭配。 晚餐——接近睡眠须吃少:晚餐比较接近睡眠时间,不宜吃得太饱,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的一餐,所以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这种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违背,因此在调整上仍与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时应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应。晚餐时仍应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盘,内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时可用海苔卷包起,做些变化。主食与副食的量都可适量减少,以便到睡觉时正好是空腹状态。 一般而言,晚上多数人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可以选些天然的热性食物来补足此现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黄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尽量 在晚上八点以前完成,若是八点以后任何食物对我们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类最好只有一种,不可多种肉类,增加体内太多负担。晚餐后请勿再吃任何甜食,这是很容易伤肝的。 专家称一天三餐不科学 每隔3小时就应吃顿饭 “最时尚的健康饮食习惯是要关心每次进餐的时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关心自己餐盘中装有什么食物。”这是英国剑桥大学的营养专家宣布的。 之前曾有营养专家认为,16点至19点之前是我们每天摄入主要食物的一个最佳时间。但是通过研究,英国饮食协会的专家菲利普证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在16点之前的这段时间人体经受饥饿煎熬的时段过长,不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我们每天吃三顿饭,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是不科学的。还有人表示,每天每隔3个小时就要吃一顿正餐,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样的进食时间才是科学的呢?英国剑桥大学的营养专家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制定了一个科学的进餐时间。 早餐:7点至8点 一般我们有一个误区,起床洗漱收拾好不管时间到了几点,按部就班吃早餐。 营养专家:进行适量的晨练(比如跑步或练瑜伽)后,早7点至早8点是最佳的吃早餐时间。 加餐:10点 到这个时间大脑工作已经消耗了你早餐所吃食物提供能量的20%,因此,这个时候你需要补充一些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比如香蕉。 午餐:13点 这个时间是人体所剩能量的最低点,所以你一定要及时进食,可以选择高热量食物。 加餐:14点至15点 此时人体中葡萄糖的量降低到午餐后的最低点。因此你可以吃些坚果、爆米花、干鲜水果等。 晚餐:17点至19点 这时你要吃一顿正式的晚餐,让身体在接下来数小时的睡觉时间里获得充分的能量,另外这个时间段吃饭也可让食物在睡前充分消化。 加餐:19点至21点 选择一杯牛奶,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你提高睡眠质量。希望你能更健康,更有活力!
如果每天让你吃青菜含有各种维生素~这个好~哪个好~你愿意吗
你要是信那些什么砖家说的,过几天你就饿死了
就是的,一个咸菜,咸肉等等,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经常吃的吗?难道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吃就不会生病的吗?有滴人忌的那么好还不是一样有这样病那样病的是吧?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献。该项成果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奖”。1970年到海南陵水与海陵珍珠养殖场合作,取得大珠母贝人工育苗成功。1971年引向生产,创造了室内水池培育大量大珠母贝动苗和海区育成新技术。1977年取得每立方水体培苗18.1万个的高产记录。业绩与传略被载入《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华成功者》、《中外名人辞典》、《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和美国《世界名人录》等50多部大型辞书中。
1943年6月生,浙江慈溪人。大学文化。浙江省慈溪市农林局畜牧师。科技成果“AA红宝优良肉鸡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广”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宁波市推广绍兴麻鸭高产配套技术”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获农业部农业丰收二等奖,“肉用种鸡‘三高一低’工程”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三等奖,“肉用黄羊的选育与推广”获浙江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畜禽全价饲料推广应用”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3315商品蛋鸡工程”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六十万头商品肉猪优质高产工程”获宁波市农业丰收三等奖;撰写《慈溪县志·畜牧》,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论文《析牧业现状,探发展对策》刊浙江《农村经济导刊》。
女,1934年3月生,四川省资中县人。1956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后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副研究员。她长期从事棉花栽培、生理研究工作。参加和主持过多项研究工作。如部属“七五”重点科技项目优质棉基地县建设科技服务子专题的“湖北省棉花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及“土壤水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该项研究技术有创新,居国内领先地位。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参编《湖北省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副主编)、《土壤水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专辑。先后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5项。19991年参加北京国际棉花学术会,发表《土壤水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论文一篇。
1939年5月生,海南临高人。海南省国营和岭农场高级工程师。1989年起大力推广新割制,实施“丰收计划”橡胶树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连续4年推广面积18529亩,净增产干胶221.3吨,增产值
154.91万元;1992年—1993年飞机喷施硝酸稀土等提高橡胶树干胶产量技术研究,两年喷施割胶林段面积达4万亩,增产干胶17129吨,增产值123.33万元,1992年—1994年应用“保01”防治橡胶树褐皮病涂药94082株,增产干胶38.188吨,增产值33.595万元;1990年—1996年橡胶树炭疽病防治面积15217亩,挽回干胶93.82吨,增产值
113.058万元。1990年荣获海南农垦工会科普积极分子奖、1991年海南省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积极分子称号,1993年荣获中国民航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省级学术会上宣读论文3篇。系海南省热作学会会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会员。
男,1934年4月生,广东化州人。大专文化。广东省吴川塘缀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1985年晚造涝区晚造禾苗浸死后,指导的白露播种晚造迟品种100亩,平均亩产244.2kg。相当于正常栽培的产量的七成左右。1992年进行冬玉米混种紫云英改造中低产田试验85亩(早稻一晚稻一玉米混种紫云英),使粮食年均亩产量提高到1469.9kg;1993年进行芒果结丰产试验1.32亩,使平均亩产量4577.3kg,中低产田双季稻高产示范105亩,亩产稻谷1008.4kg。主要论文有《艺果亩产4500kg栽培技术》、《冬种玉米混种紫云英效果好》、《涝区晚稻不实与对策》等。
女,1940年3月生,贵州遵义人。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曾任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家畜寄生虫病学教师、贵州农学院科研鸡场兽医。1960年进行了《应用光照及蜂王浆对提高产卵量的试验》获人工光照增加8小时对提高产蛋力有显著交果,1984年参加《贵州黄鸡的培育及黔黄肉鸡配套系研究》的部分工作,场内连年暴发鸡霍乱并出现鸡新城疫疫情,接着就制订共亲自执行一套综合防治措施,实行免疫监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严格把人、禽、圈舍及用具的消毒关,严格把病禽和死禽的及时隔离消毒处理关,提出并参与了饲养管理和饮料营养价值的改进工作,从而扑灭和控制了鸡霍乱、鸡新城疫、组织滴虫病、痛风病、维生素及维量元素缺乏症等15种家禽病,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保障了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并获省级三等奖。撰写与合作发表了论文15篇,在禽病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中交流了11篇,其中雏鸡群发生了缺硒竣痪症和成鸡组织滴虫病及继发非典型鸡组织滴虫病及继发非典型鸡新城疫在贵州是首次发现,前者论文获贵州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后者探索了应用人医抗滴虫药的治疗和疗效,取得较好的治愈率,论文被国外刊物agris《农业资料索引》摘登。《鸡霍乱的综合防治报告》被收集在《鸡病防治技术精萃》中。
1938年11月生,江苏启东人。大学毕业,湖北省孝感市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试验研究“硝硫氰胺治牛血吸虫病”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肉品快速检验箱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国家教委二等奖,“湖北家畜家禽寄生虫名录”获省府二等奖;论文《世界血吸虫病简况及我国血防策略》载《中国科技文库》、《粪孵法诊牛血吸虫病》载《农业实用技术百科全书》。他的传略被《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中。
男,1946年8月生,广东英德人。大专毕业。现任英德市茶友之家经理,英德市茶趣园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员。主持完成的英德片“茶叶高产优质新技术”项目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参加完成的英德红茶获农业部部优称号,“英德绿茶”获省优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200余篇,其中《大叶种绿茶初制工艺初探》等20余篇论文被收入省级以上文选,《苦丁茶树体矮化及高产型树冠塑造技术》等4篇被收入国家科委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茶叶深加工步伐》等16篇论文被评为清远市优秀科技论文;6次被邀请在中国荣叶学会等单位举办的会议上宣读《实施系列化服务,促进茶叶基地建设和项目开展》等6篇论文。兼任广东省茶叶专业协会常务理事及兼副秘书长等职。主持完成的英德片“茶叶高产优质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参与完成“燕山滴灌技术”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其传略先后入录《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华人物大辞典》、《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辞书中。
1943年10月生,重庆合川人。大学毕业。重庆市铜梁县蚕种场副场长、高级农艺师。在《蚕学通讯》、《四川蚕业》、《杭州蚕业》、《永川蚕业》、《蚕种经验选编》、《蚕种资料选编》、《新时期论文选》等刊物上发表《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蚕种产、质量》、《提高铜梁蚕业社会效益浅见》、《设计和建设好保种室是保好蚕种的有效措施之一》、《严格生产技术管理防除微粒子病》、《电器自控催青费省效宏》、《蚕种即时浸酸初见》等10多篇文章,在四川省蚕学会、重庆市蚕学会、杭州蚕学会等交流文章10余篇;1989年以来,完成了重庆市、四川省、全国桑蚕新品种鉴定任务,多次获全国、省、市蚕种生产“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为铜梁县第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系重庆市蚕学会理事。其业绩收入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
男,1938年7月生,河南省淮阳人。现任河南省焦作市农业局经作站高级园艺师。焦作市园艺学业会秘书长,河南省园艺学会理事,焦作市科协委员。1959年毕业于中牟农业专科学校、留校,先后调入省司法部门、省军区干校、焦作市果品公司、市农林局工作。1984年以前曾受到15次奖励,得有记功证喜报、光荣证、奖状。1984年以后,获得荣誉证书10个,五次被省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为单位争得了4块奖牌。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9个;其中:省政府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省农牧业一等奖两个,一篇在《当代领导者》艺术丛书获二等奖。两篇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七篇在省级杂志上刊登。职务先后担任:实习辅导员、农业技术员、果品技术员、仓库主任、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园艺师。在学校领学生上过实习课。在司法部门、管理过劳改犯。在军区干校指导过学员管果种菜,在果品公司、带领知青上山下乡。指导全市的果生产技术,管理过果品仓库。在农业局,主持该市多项果树科研和新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有:果树区划、新品种引进、低产果园改造、幼树早丰产、矮化苹果、无毒苹果、节水灌溉等,促进了该市果树面积增加、品种增多、产量质量提高、技术进步。
男,1959年10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高级工程师。现任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他擅长于农药新品开发以及植物的化学保护,尤其在农药剂型和复配制剂的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主持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拌种双的应用研究与推广”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荣获年市青年“五小”成果一等奖和省第一届青年“五小”成果一等奖;参加研制的“灵、福种衣剂”获1992年度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参加开发的“17%高渗久效磷乳油”获1995年市科技进步奖;负责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喹禾灵农药新产品”的药效研究与推广,1995年该项目通过了化工部中试技术鉴定;参加了喹禾灵技改项目“精喹禾灵”开发,1997年通过了省计经委新产品鉴定;参加开发的“40%高渗辛,丙乳油”,1997年通过了省计经委新产品鉴定;主持研制的“7、5%禾阔灵乳油”填补了国内空白,1997年通过了省科委科技成果鉴定,1999年1月通过了省计经委新产品鉴定,并获准专利;参加研制的“双草盖”系列产品1999年1月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此外,他还组织了“灵达”、“封杀灵”、“去草隆”、“除草胺”、“菌威”、“菌霸”、“神威”、“甲草胺”等新制剂的研制与开发,发表论文30余篇,三项成果入典《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他是市学科带头人、高层次科技人才、省化工系统高级人才,入典《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和美国《世界名人录》中文版第一卷。
男,1933年生,广东中山人。教授。1953年江苏苏北农学院畜牧专业本科毕业,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历任江苏饮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苏饮料营养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饮料和动物营养的教授、科研、生产实践工作,主讲过本科“家畜饲养学”、“动物营养学”、“畜牧学”和研究生“高级动物营养学”等;1984年率先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奖电脑设计饮料配方技术列入本科生教学内容,同时向社会推广,为全国23省140多单位培养了这方面的应用人才,因而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所研制的软件获江苏省优秀软件奖,著有《畜禽饮料配方手算和电脑运用手册》、《饮料配方设计》,被作为教材使用,80年代以来,先后在全国性重点刊物上发表《不同环境温度时高产奶牛的能量需要》、《关于家免营养供给量的建议》、《浙东白鹅生长规律屠体指标采食量和饲养方式研究》、《饲料的近似等价替换方法》、《关于按可利用氨基酸设计猪禽饮料配方的初步建议》等论文20余篇,1990年,受丹麦皇家兽医农业大学邀请,以高级访问学者身分赴丹进行科研活动,发表了《仔猪代谢特点》等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丹麦的农民教育》,有的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信息库,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加“奶牛饲养标准”、“宁镇扬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攻关课题,分别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先后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农业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由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编入《国际人物传记词典》。
女,1952年1月生,辽宁北宁人,满族。大学毕业,现任北宁市果树工作总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多年试验研究总结了一套葡萄贮芷保鲜技术经验,特别对不耐贮的巨峰品种,创造性的研究出一套贮芷技术,在国内外达领先水平。在研究、试验、推广过程中,获得省、市、县科技成果奖7项。曾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锦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在省级以上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获中国农学会优秀科技论文3篇,同时获省、市成果奖3项。如《巨峰葡萄优质化栽培与标准化保鲜技术》1997年《中国果树》第3期发表,《巨峰葡萄贮藏保鲜试验》(《北方果树》3期发表)。《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与推广》(《北方果树》1998年3期发表)。参与编写《葡萄栽培新书大全》一书。曾获锦州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获市县科技先进工作者多次,科学技术指导奖多次和农业生产先进个人等多次。
男,1930年2月生,陕西米脂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兼任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粮谷作物审定组副组长,辽宁省农学会理事,辽宁省种子协会副理来长等职。政协沈阳市第九、十届委员。教学方面,先后讲授《遗传学》、《作物育种学》、《遗传育种专题补充》及研究生的《高级作物育种学》、《杂种优势经典论文选读》等课程,并编写有关教材。1982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至今已有12名毕业。先后从事小麦育种、玉米育种和高赖氨酸玉米育种。主持选育的辽宁省第一个玉米白交系间杂交种“辽双558”和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高玉1号”、“高玉3号”分别于1962年12月、1990年8月和1994年11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命名推广,定为国内先进水平。主持的“高赖氨酸玉米饲喂育肥猪研究”1987年获省厅科技进步三等奖,“高赖氨酸玉米饲喂肉用鸡研究”1986年获鞍山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2篇。译文多篇。公开出版的著作有《玉米遗传育种学》(1979年合著)、《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1993年主编)和《植物育种方法论》(1996年译著)。
男,1936年8月生,湖北房县人。中科研士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学者。主要为玉米生产做出突出贡献。选育玉米“朝212”等6个优自交系,选育推广玉米勋单一号在省区试中产量名列前茅,在西南区试中名列第二。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中,获1988年湖北省郧阳地区行政公署荣誉奖;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199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以及其他部、厅级奖多项。代表性著作有《苞谷地膜覆盖和育苗技术》、《房县苞谷生产意见》等,论文有《玉米郧单一号制种高产经验》、《栽培抗倒伏玉米丰抗83增产效益和关键技术》等,有些论文被编入《农业适用技术百科全书》、《农业文库》等多部文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农业部、省政府、地区荣誉成果奖共15次。
女,1954年5月生,内蒙古哲盟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现任包钢生活福利处生产计划科副科长。内蒙遗传学会会员。包钢技术协会农林学会会员。包头市农学会会员。先后在包钢稀土公司农副业管理处及生活福利处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因包头是稀土之乡,所以多年工作实践中,为开发稀土应用领域,一直从事稀土农用方面的研究;在西瓜和玉米栽培中应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在食用菌培育中应用,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农业技术方面搞了保护地设施构造研究与建造,保护地蔬菜生产,保护地草莓试种,西瓜与甜瓜良种引进,试种与推广,玉米增施有机肥的吨粮田试验,玉米覆膜试验,平菇、草菇、猴头菇等食用菌的试种、培育、推广、培训等,均取得一定效果,发表了论文。论文《稀土在平菇生产的应用》等。
四川大邑人。研究员。中共党员。1964年于西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历任副所长、副书记,现任成都市第二农科所所长、书记,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四川省农学会、四川省作物学会四川省环保学会农环分会等学会协会理事,成都市农业技术序列中评委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科管和粮油等作物高产规律及配套技术研究。70年代主持完成了“成都市三熟三高产配套技术研究”。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四川省粮食亩产过千斤,产值超千元节约化工程”获省丰收二、三等奖:“成都市粮经丰产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成都平原秋大豆应用技术研究”,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四川省水稻旱育技术引进、研究及推广”,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旱育稀植配套增产技术”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水稻旱育大苗秋高产配套技术应用与推广”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共获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5项。并完成了四川省《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规程》和《杂交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发表的论文有《系统工程在农业科研管理上的应用》、《试论农业科研劳动的特点及管理》、《粮经丰产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成都平原秋大豆应用技术研究》、《四川省水稻旱育大苗规范化高产栽培的示范与推广》。《水稻旱育大苗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大、中、小苗抛栽高产配套技术》被评为全国优秀文章,编入《中国农业发展文库》、《当代中国发展论丛》。现主持《中日农业技术合作项目——连续免耕稻麦秸杆还田种植技术研究应用》。曾获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女,1935年11月生,湖南长沙人。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曾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新品种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从事小麦品种利用研究三十多年,主持已完成了多项有重大意义的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善于创造性的工作,敢于破旧格局,创新路子,为党为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选育了“淇选2号”等10多个小麦良种;创建了新的鉴定方法,确立了品种评价新标准;创立“引、试、繁、推一体化”品种利用运行新机制。倡导并实践“三圃制”生产新技术,加快了品种更换,其研究居国内外同行领先水平。先后获“大面积持续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豫麦2号”等。曾获国家一等奖
1项、二等奖2项,省、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其中8项为第一主持人。发表论文“小麦品种利用研究的实践与思考”40多篇。荣获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43年8月生,山东寿光人。1969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现任山东省潍坊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会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山东分会会员,潍坊市行政管理学会会员。先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及其管理工作30余年。工作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路。曾获山东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潍坊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参加研究的两项课题,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东农牧科技进步奖。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话,其中有8篇分别被编入《现代农业研讨文集》、《中国现代农业文库》、《中国当代学者论文访谈》、《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现代管理文集》、《当代中国经济论文库》、《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等文献丛书,并有1O多篇文章获省市优秀论文奖。
男,1942年10月生,福建省莆田人。现任福建省莆田县农业局种子公司经理。高级农艺师。莆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莆田市种子协会副理事长,莆田县农学会副理事长、莆田市拔尖人才协会会员。1994年前从事农技推广和优化配方施肥研究工作,在莆田县土壤普查、水稻与花生平衡施肥、稀土农用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有精细的研究。1991年主持本县“稀土农用推广”项目获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主持该县实施“福建省水稻合理施用施肥增产技术”项目获1994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994年后从事种子工作,主持该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速了品种更新换代。代表性著作有《晚稻合理施用钾肥技术初探》、《早、晚编超吨粮施肥技术研究》、《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根部菌肥“福微515”、“福微204”对甘茹的增联效应》、《杂交水稻新组合品试验初给》、《论种子产业化突破口——统一借种》、《论农业产业化——种子行业的思考》、《莆田县粮食生产结构高速之初探》等。年担任县种子公司经理期间,恢复杂交稻制种,扭转该县良种草靠外调的局面,引进作物良种16个,建立常规稻前进、大小麦等良种繁育基地,精心管理,扭亏转盈,创利润129万元,为该县近几年粮食增产3%,以上作出了贡献。
男,1932年4月生,浙江省义乌市人。畜牧兽医毕业。现任浙江省温岭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市科协名誉主席,温岭市科协名誉主席、温岭市政协常委、浙江省人民代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分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级兽医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温岭市新河区农技站、温岭市农业局兽医站、温岭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基层工作40多年。40多年来一直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试验、边推广、边探索、边整理兽医中草药工作。曾亲自参加采药、种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新自参加办百草园、中药制药厂达40多年,曾与有关同志一道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牛胃药、肥猪菜、桉叶素、鱼腥草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并经浙江省兽医药品鉴察所检验所批准,在温岭市兽药厂投入批量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推广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猪牛疫病,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曾10多次荣获省地市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上述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先后编著出《温岭民间兽医验方案》(122案)、《台州地区中兽医经验集》(主编)、《浙江民间兽医草药案》华东《兽医常用中草药》(合编)和全国性《民间兽医本草》(正续编)、及古今中外的《兽医本草补遗》与《兽医本草拾遗》等10多本书和小册子。同时先后发表100多篇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以上论文著作共500多万字,共印15多万册。有的正被国外摘译发表,曾多次被邀参加海峡两岸和国际兽医会议交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曾先后被评为台州地区拔尖专业技术人才、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
男,1934年9月生,海南省文昌人。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现任海南省林业局森林植物林本室负责人。1960年自广东林学院本科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热带植物分类与木材粗视构造研究工作。在野外植被调查中,累计采集3万多份植物标本与783种木材标本。曾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2篇,取得发现光鞘石竹、海南樱花、波叶锥等18种新植物与膜萼藤属、莲叶桐属、茶杆竹属等三个新分布属的科研成果;此外,还编写出版《海南省保护植物图说》(3万字)(第一册)与《海南岛主要经济木本植物》(23万字)二书,以及《东方大田国家级坡鹿保护区植物名录》(2.5万字)一名录。而等待出版的编著尚有《海南岛用材植物新名录》等九个地区性植物名录。至于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海南岛主要立木树皮彩色图谱》与《海南岛天然林立水彩色图谱》二书正在编写中。曾作为第一与第三完成者获行政区与省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2项,四等1项;优秀论文奖一等1项;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与此同时,“我国翠柏属、红花荷属、含笑属等九个新植物的发现,日获国际银奖,并通过荣誉博士学衔;1989年通过高级职称;1993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故被群众誉为海南省权威树木分类专家。
傅淡如 男,1933年
11月生,四川璧山县人。1955年四川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曾担任院长助理、农学系主任、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任四川省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他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和水稻方面的研究工作,专长水稻栽培。在为国家培养大量农业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发表有《早、中稻产量与光、热、水供求规律探讨》等论文,参加编写《作物栽培学》教材。年参加农业援外专家组赴贝宁人民共和国指导水稻生产,被评为1978年全国援外战线先进工作者。1990年《川西稻区杂交水稻高产系统模式栽培》一文获农业部二等丰收奖,199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男,1938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协常委。日本植物工学研究所名誉主席研究员,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1960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1965年该校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年在德国Go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作物育种”的教学和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工作:1975年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并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到1994年止,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注册的12个油菜三系杂种中就有9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育成(审定)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和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3号”、“华杂4号”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主编有《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提出一些如“油菜起源中心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等新见解。于1991年和1995年分别获国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亿利达基金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2年湖北省政府授予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和1992年分别被农业部、人事部授予农业部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两次(“七五”、“八五”)被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国家“科技攻关中有突出贡献人员”。由于他发现“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对发展国际杂交油菜作出的卓越贡献”,1991年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授予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他是继1987年Stefansson教授之后国际上获此奖章的第二人。
男,1937年4月生,山东莱阳人。1959年毕业于莱阳农校果蔬专业,1964年莱阳农学院果蔬专业函授本科毕业。历任莱阳农学院实习农场技术员、果树和农业物理教研室实验员、植保系秘书和团总支书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技术员,山东烟台地区农林局技术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助理农艺师、农艺师、副研究员、研究员、科研办公室副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曾兼任山东省花生良种产业化开发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花生分团团长、山东省农牧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从事农业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主持了应用示综原子法研究花生对氮、磷、钙、碳营养物质吸收运转配规律、山江省夏花生合理种植区划、山东花生良种产业化开发等10余项研究,获6项科技成果奖,其中省部奖3项。“山东省夏花生合理种植区划研究”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花生氮肥经济施用技术研充”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任职期间做了大量科研管理工作,1995年在“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评估中。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进入了全国“百强所”。发表论文20余篇,有“花生对磷钙营养物质吸收转分配规津研事”、“我国花生生产形势及发展对策”等。主编和参加编写出版专著和科技书7部(本)。有《山东花生》(199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花生栽培生理》(199O年上海科技版社出版)、《花生实用新技术》(199O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花生栽培》(1984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等。
1949年8月生,河北青龙人。大专毕业。河北省承德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主研人之一)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承德县集体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主研人之一)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了《糖槭含糖量的调查研究》、《油松花粉采集的调查研究》、《低海拔落叶松育苗雨后喷水提高产苗量》、《杨干象与杨树腐烂病发生关系的调查研究》等10篇论文。
女,1943年9月生,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任贵州省农业厅土肥总站高级农艺师。参加“低芥酸油菜繁育生产中芥酸变化及保纯技术的研究”、“甘兰型油菜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选育及遗传研究”、“双低油菜新品种油研2号的选育”和“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3号的选育”等项目,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数十篇。“油菜打苔对池缓开花期的研究”在《贵州农业科学》发表后,1992年被国外农业文摘类出版摘录转载。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男,1954年10月生,山东乳山人。大学本科毕业。山东省乳山市植物保护站高级农艺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科技文章,其中多篇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或被编入科技专著之中;用模糊推理、模糊聚类、解模糊关系方程、时间序列化优选法、回归分析与正交设计相结合、COBB—Douglass函数、转移矩阵、“S”型曲线拟合等方法,预测害虫发生趋势或发生期,抉择小麦良种、划分土壤养分类型、确定小麦产量结构、确定土壤肥力等级等研究成果,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已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等国内期刊上发表30多篇科技文章。有8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10多篇入编在《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现代管理文集》、《管理英才文选》、《世界学术文库》中,其传略入编《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华骄子》等20部辞书中。
1942年10月生,湖南澧县人。湖南省澧县植保植检站农艺师。1987年一1991年主持并参与了“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研究”,成果获1993年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论文有《乙草胺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乙吡混剂防除稻茬油莱田杂草》、《丁草胺防除稻茬油菜田杂草效果好》、《乙草胺防除棉地杂草试验简报》等。
男,1936年8月生,河北省丰宁人。现任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林业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自1957年参加林业工作以来,历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科员,林业局副局长、局长、林业总工程师。1993年辞去局长以后,晋升为林业高级工程师。40多年来,为建平县造林绿化和科技兴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为构筑建平的绿色丰碑,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与力量,使当地的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森林覆被率从5.5%提高到38%。1983年至1994年先后从联合国粮食计划团和开发计划署争取到“2772”项目和CPR/88/04/项目,总金额,750万美元,结束了建平林业闭关索国的历史。在所主持与参加的11项林业科研项目中,达国际水平的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项,省内先进水平的2项。《沙棘林营造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林业部二等奖,《杨树新品种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林业部技术推广三等奖,《杨树低产林更新改造技术》获林业部技术推广三等奖,参加完成的《建平县集体林经营方案项目》获辽宁省林业厅林业优秀勘测设计成果一等奖。所拟定的《从“调”“改”着手,加强森林经营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建平林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根本》、《谈植树造林与小流域治理》等15篇学术论文都在国家级刊物和省林业科技刊物上登载。《北京杨沙棘带状混交试验初报》被朝阳市评为一等优秀论文。1985年,朝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山区建设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朝阳市人民政府先进工作者奖励;1995年获全国绿化奖章;1996年获国家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个人。
男,1936年11月生,河南邓州人。大学毕业,河南农业大学副处长、高级农艺师。所撰《小麦增产因素分析》、《小麦高生产高效益研究》、《以小麦促各业高效良性循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麦棉套种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增产主要因素分析》、《麦棉套种地膜覆盖棉花栽培技术》等分别发表在《河南科技》、《河南农业科学》,《浅谈当今世界农业主要增产措施与技术进步》和《立体种植的田间配置技术》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杂志。
男,1936年12月生,河南省绳池县人。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55年10月毕业于河南省百泉农业学校,同期参加工作。曾任郭村公社管委会副主任,郭村乡副乡长,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县农技站副站长,现任县农业局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现返聘在职),中国农学会、河南省农学会、安阳市农学会会员、县农学会理事。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并取得了较大成绩,荣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44项,其中省(部)级5项,市(厅)级23项,县(局)级16项。主要完成《河南省棉花生态区划与类型区研究》,1984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和主要完成的《安阳县18万亩大豆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在同类地区处于技术领先水平,1996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安阳市种植业区划》、《安阳县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予谷2号新品种示范推广与栽培技术研究》。合著的《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一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被《河南农业》杂志社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农业技术人才,老有所为奉献奖,1983年以来由农业部授予“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者”、《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称号,并颁发给荣誉证书及证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男,1934年4月生,四川省眉山人。1959年四川农学院牧医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副总编辑。长期从事家畜传染病与微观生态的教学和研究。指导培养硕士7名。研制成功调痢生及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他从微观生态研究入手,根据病、猪、禽12种肠道菌群定位、定性、定量研究结果,提出了幼龄猪、禽下痢的主要原因为肠内菌群比例失调,为研制动物微生态制剂奠定了理论依据。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动物微生态学》、《动物传染病学》教材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实用兽医学》等著作。先后主持获部、委、省级二、三等科技进步奖项目3个,并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男,1938年7月生,江西省于都市人。农艺师。大学文化。已退休。参加冷浸田改造、返黄田改造、解决了寻找检验棉花雄性不育株题,被罗仑教授命名“何兴辉棉花雄性不育株检验法”。编写《我厂历年甘蔗糖份较高的原因浅析》、《甘蔗榨季开榨期的选择》、《丘陵旱地甘蔗低产原因及改造措施》等论文,试验报告及技术材料共80多篇。发明“制匏器用的混凝土阴向沉雕花纹容器制作方法”专利申请号,被评为第三届长春新技术电影节金奖等。发明“增力系列产品秘方”。擅长土壤改良研究、水稻棉花油料选育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制作巧夺天工的葫芦工艺品的全套技术要点。他参加的“赣庶14号良种推广及经济效益研究”课题组荣获1991年度赣州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男,1937年10月生,山东省平度人。大学文化。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畜牧站站长,高级畜牧师。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中国未来研究会、省畜牧业经济学会、省畜牧兽医学会、省作家协会企业家联谊会会员、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安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北安老委员(政协联谊会)秘书长。本科毕业一直在北安市城郊畜牧站基层生产一线工作。30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科技普及宣传推广工作,兼中国科协农函大北安分校和北安市科协工作,已为北安市培养出一大批科技致富人才。多年来完成上级交给的多项畜牧高科技科研任务:如奶牛高产,肉羊快速育肥,猪快速育肥,猪瘦肉改良,蛋鸡高产,肉鸡快速育肥,毛萍高产,肉羊快速育肥,野生动物研究等。有四项科研成果获黑河地区和北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效果观察》、《提高奶牛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获黑河地区三等奖。《奶牛排卵延诊疗技术》、《推广肉鸡高产技术》获北安市科技进步奖。另两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经验》和《酒糟喂畜高中毒的防治和科学饲喂酒糟》获世界华人国际重大学术成果奖。多年来独著与合著800多篇农林科技文章和80多篇专业论文及参与编写《科学养奶山羊》、《中国奶业五十年》、《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科学养奶牛》、《养貉问答》等多本书在各级报刊、杂志、电台、出版社公开发表。部分论文和作品获各级有关著作奖励。并获中国科协农函大先进工作者,省分校优秀辅导教师,以及国际、省地方优秀科技通讯员、优秀顾问、科普创作积极分子,优秀政协委员等。并入选《中国科普作家》、《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等30多部辞典辞海中。
女,1965年3月生,山东省平度市人。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畜牧站站长,畜牧师。1990年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畜牧兽医系大学毕业,毕业前和毕业后一直在北安市城郊畜牧站基层生产一线工作。16年来一直从事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科技普及宣传推广工作,兼中国科协农函大北安分校,城郊辅导站和城郊科协工作,已为北安市城郊培养出一大批科技致富人才。多年来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多项畜高科技科研任务:如,奶牛高产,肉牛快速育肥,猪快速育肥,猪瘦肉改良,蛋鸡高产,肉鸡快速育肥,毛羊高产,肉羊快速育肥,野生动物研究等。有四项科研成果奖黑河地区和北安市科技进步奖;《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效果观察》、《提高奶牛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获黑河地区三等奖。《奶牛排卵延迟诊疗技术》、《推广肉鸡高产技术》获北安市科技进步奖。另两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经验》和《酒糟喂家畜中毒的防治和科学饲喂酒糟》获世界华人国际重大学术成果奖。多年来独著与合著400多篇农牧科技文章,和40多篇专业论文及参与编写的《科学养奶山羊问答》、《中国奶业五十年》、《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科学养奶牛》、《养貉问答》等多本书在各级报刊、杂志、电台、出版社公开发表,部分论文和作品获各级有关部门奖励。以及国际、省地市优秀科技通讯员,先进科技工作者、先进科普工作者,优秀辅导教师、特邀研究员、特邀顾问编委、特邀撰稿人等称号。并入选《中国生产资料作家辞典》、《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大典》等30多部辞典、辞海、名典中。
女,1933年3月生,浙江省天台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先后在中国农科院筹备组、植保所任职。1959年调至棉花所任棉花害虫研究组组长,兼任行全国农药登记与药效试验名誉顾问、安阳市政协委员和植保学会理事。现任棉花所研究员。“六五”至“八五”期间参与主持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和“利用自然控制因素防治棉花病虫害技术及有关应用基础研究”,获农业部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计委、科委和财政部表彰。此外,还承担并主持部、省、院多项研究课题:“杀灭菊酯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研究”,“播施颗粒剂保护利用天敌综合防治棉花害虫研究”,“棉花虫害大面积综合防治研究”等,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经历40年,全力投入棉花害虫综合治研究,从百余种国内外农药品种中,经生物测定筛选出十余种大面积应用的杀虫剂,几乎覆盖各棉区,为实施棉虫综合防治,继而筛选出多种控制保益的选择性杀虫剂,同时研究内吸性杀虫剂种子处理,由浸、拌种发展至包衣,颗粒剂播施等隐蔽施药技术,有效地保护了自然天敌,对缓解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参与编定《新编农药手册》、《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其研究进展》、《国产农药应用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
男,1942年2月生,重庆市铜梁县人。中专文化。高级工程师。大足县府多种经营办公室水产站工作,曾任县水产站长,县水产中心副主任,重庆水产学会4、5届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从事淡水渔业40余年,先后承担四川省四大家鱼亲鱼标准形态调研,鲤鱼内圹人工控制集中产卵,四大家鱼良(原)种选育、试验成功“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荷包红鲤”、“稻田养鱼”等科技项目。发现鲤亲鱼“肝癌”变组织和草亲鱼“肠肿瘤”。以科技使县鱼种站创建站佳绩,省、市前矛。县水产站期中获农业部“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奖旗、并创办“鱼病门诊”为养鱼群众排忧解冻。主要学术成就有《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荷包红鲤实验报告》、《大足县开设鱼病门诊初见成效》、与川大生物系石安静教授合作《人工诱导雌核发了荷包红鲤子代与亲本染色体组型及几种酶的组织化学比较》等9篇。获国家级成果1项、农业部一等奖1项、第四届“如心农业奖”、中共大足县委、县府“拔尖人才”及市、县“科技进步奖”多项。
男,1935年5月生,湖北孝感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安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香港新时代国际文化出版社科技专家顾问,国际企业出版社科技专家顾问。他长期从事水产研究,年参加安陆“鱼蚌混养创高产试验”成功。1990年设计、主持“用糖、盐诱饵诱捕罗非鱼试验”,起捕率96.9%创全国先进水平,为全国解决起捕罗非鱼难题提供了经验,编入《水产适用技术百科全书》和《中国科技成果大辞典》。1992年—1994年参加“百花水库400亩水面化肥养鱼生态渔业试验”,创全国水库养鱼先进水平。“阴雨天施氯化铵养鱼试验”,效果显著,《科学养鱼》、《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刊载,打破了全国的“禁区”。
男,1951年4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教授。中共党员。1982年福建农学院植保系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赴英国国际昆虫研究所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现为福建农业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保系副系主任,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膜翅目专家协会会员,国际生物防治组织会员。主要从事昆虫寄生蜂分类。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与综合治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园艺昆虫学》、《昆虫学研究技术》、《昆虫学专业英语》等课程。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同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中国蚜小蜂科分类》学术专著1部。对中国蚜小蜂的系统分类研究入选国家“八五”优秀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国及东洋区北部好小蜂科系统研究的空白,为蚜小蜂的分类鉴定和研究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达到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星火奖四等奖、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被授予“福建省属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收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亚洲名人录》、《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词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
1940年3月生,广东汀海人。大专文化。汕头市岩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科研项目有“睡莲有性繁殖盆栽技术”、“红花羊蹄甲扦插盆栽技术”、“黄花槐扦插盆栽技术”、“野生花卉引种驯化试验”、“粤东大面积野生苏铁面的发现及引种栽培”、“汕头市抗风树种调查研究”、“汕头市岩石风景区林相改造研究”等。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苏铁蕨分种栽培试验》被录入(《中国农业文库》、《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理论文献暨成就展》)、《汕头(石石)风景区林相改造研究》被录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文库》、《汕头市抗风树种调查研究》被录入《中国科技浪潮》等。其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潮汕海内外名人》、《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大型辞书中。
男,1936年12月生,广西省合浦县人。196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系毕业,分配到新疆农业科学院搞科学研究工作。现为该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新疆农业工程学会理事、水土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新疆水利学会理事。他长期从事水利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研究。主要从事“盐碱土综合治理”、“土壤次生盐演化的预测预报”以及“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系统工程模型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完成“焉县北大渠灌区盐碱士综合治理”、“焉耆盆地水盐运动规律”、“应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流域灌区土壤次生盐演化预测
SD模型”、“塔里木盆地盐碱士综合治理与水资源合理分配模型”、“微机在和田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用”、“新疆农村发展规划模型”等研究。发表论文36篇。先后获科研成果奖10项(包括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35年6月生,广东广州人。大学毕业。肇庆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曾获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完成人)项目:“中国小麦光湿特性的研究”;广西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秋播小麦研究”;广西梧州地区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项目:“秋麦研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广西第一名主要完成人)项目“华南三省(区)小麦区试”;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人)项目:早熟、高糖、高产甘蔗良种桂糖11号区试鉴定。
男,1937年7月生,广东省梅县人。现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病理研究,参加或主持国家、部、市攻关项目或课题20余个,共获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和三等各1项;获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在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文章250多篇,著编书8本。并研制出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灰霉病防效超过进口农药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而且成本降低60%左右,已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市,1999年获市科技推广奖二等奖。1995年获市科技成果优秀推广员称号,1990年获市华侨先进工作者,1997年获市科技先进工作者。
男,1935年生,黑龙江省人,满族。高级农艺师。1959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土壤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农垦总局,先后工作在856农场,虎林农垦分局、850农场,云山农场,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853农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现任红兴隆科研所高级农艺师,是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1—4届理事,曾任过友谊县人大副主任,农业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7年文革动乱中受到冲击,致成妻离子散,在政治上蒙受了20多年不白之冤,1977年以后从事科研,由于取得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成绩,为推进农场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三次荣获农场总局劳模,1985年评为省劳模称号,同时受到国家两部两委和省人民政府表彰,70年代,研究推广“防治小麦不孕”和“白浆土大豆施石灰”,解决了初垦期的生产问题,80年代提出“春小麦测土施肥法”,三次去新疆讲课,该测土该肥法在黑龙江、新疆两大垦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约950万公顷,90年代初发现“大豆孢线虫发生与土壤水分不足呈高度负相关”,为防治线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重茬大豆栽培法”,受到了生产单位欢迎和运用,参加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课题,主持“作物经济合理施肥研究”获农林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参加“高浓度混合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退休后,创办了“民营研实植物营养研究所,”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中“大麦不结实”,“大小麦不结实肥”,“活性植物液肥”,“硫酸锌钾”微肥系列产品应用于生产,发表科技论文13篇,编写
《北方春小麦测土施肥法》和《重茬大豆栽培法》科普小册子,“重茬大豆减产与土壤环境变化”,论文受到巴西和美国研究单位函索使用,还于1986年主持编译了法国人Ander
Voisn著的《施肥与土壤,作物和动物的关系》的中译本,因它汇集和反映了作物施肥的主要问题——养分平衡,该书对引导本地区的作物营养平衡起到了很大作用
男,1944年3月生,甘肃省会宁县人。1967年毕业于甘肃临洮农业学校。同年分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现为该院高级农艺师。他主要从事糜子育种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主要主持的“陇糜3号”、“陇糜4号”、“陇糜5号”糜子新品种获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20多万公顷。先后获科技成果奖4项(包括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27篇。参加了《甘肃省农业志》、《糜子》、《中国黍稷(糜)品种志》的编写。在糜子育种工作方面有一定贡献。1994年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男,1928年9月生,安徽省亳州人。南京农学院农机系毕业。原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农机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理事,原黑龙江省农机局总工程师。长期以来从事旱田作业机械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机引三行高梁收割机;附有基杆切切碎装置的玉米收获机。80—90年代主持研制成大豆、玉米苗间除草机;大型喷灌设备;栅条型旱田田铧犁等项。以上分别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具体指导研制成倾斜园盘勺式大豆、大米精量播种机;垄作七铧犁II型;与联合收获机配套的大豆低割装置;深松机等项。并分别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近期研究成三层种床整地机,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机是加工种床的整地机具,可以一次完成耙地、深松、起垄等项作业。该机配有双列刀齿耙,双列深松铲和五个起垄铧等部件组成。在现代耕作体制中可以代替一部分铧式犁耕翻土壤,并以地表耙茬、深松底层土壤,最后起垄形成适宜作物生长的三层土壤结构。该机采用组合式机架,刀齿耙、深松铲和起垄铧在使用时可根据作业要求取舍,可能适用平作和垄作。工作幅度为300厘米,垄作时工作幅可调至350厘米。机具为悬挂式,与国产东方红802履带拖拉机或120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
男,1935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指导教授,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长期从事教学、兽医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国际上首次研究发现乳牛血液维生素A浓度过高,可显著地抑制肝脏将维生素D3转变成25羟维生素D3的功能;致使1,25双羟维生素D3的生成呈减少趋势,从而影响乳牛钙磷正常代谢;国内首次按季节研究报道乳牛血液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并确诊维生素D缺乏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不足,是乳牛发生骨软病的重要原因等5项国内首报研究成果;并研究有效的防治乳牛骨软病的技术措施。和研究生进一步研究脂溶性维生素、胡萝卜的互作关系,以及有关氧自由基对机体组织的损害。河南省畜禽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调查、诊断和防治,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他部门科技成果二等、三等奖多项。“肉鸡腹水症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已通过省教委成果鉴定。国内外已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收载入国际著名的英文和德文兽医文献检索系统和被引用,合编教材、专著10部。1992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男,1942年2月生,湖北荆州市人。大学毕业,湖北省来凤县畜牧局高级兽医师。主要学术成果:从事畜牧兽医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和参加省厅、科委组织的攻关课题5项,其中“水牛肺霉菌病的诊疗”、“猪季节性腹泻病的临床研究”等4项获恩施州政府科研成果三等奖;参加编写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药治疗犬细小病毒肠炎》、《水牛肺间质气肿病的诊疗》被入选1995年《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中西结合治疗狼犬泛发性湿疹》被1996年1期《中国农业文摘·兽医》摘登;《中药治疗猫瘟热的疗效》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受到国内及港、泰国际科技商贸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其传略入编《中国科技人才辞典》、《中华科技精英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名人录》等。
男,1952年3月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辽宁省委党校。现任辽宁省葫芦岛市虹螺岗饲料公司养殖场场长。他对“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总分的快速计算法”的研究。属现代畜牧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比常规计算方法提高效率2.16倍,并且具有方便、实用、可靠、准确的优点。“玉米秆饲喂奶牛新技术开发研究”获得辽宁省科委成果奖,“家畜耳号的新打法”居国际领先水平,合作出版了《辽宁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一书,发表了《奶牛进行不同药物处理与受胎率的关系》、《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总分的快速计算法》、《初产奶牛胎儿截断术一例初报》、《进行性别控制处理提高母犊出生率》、《奶牛眼虫病的诊治报告》等论文25篇,其中《小尾寒羊发生羊鼻蝇咀病的诊治报告》、《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报告》被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对抚顺市如何发展奶牛业的设想》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二等奖,《初产奶牛胎几截断术一例初报》、《进行性别控制处理提高母犊出生率》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二等奖。几年来,先后被团中央等部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被团省委等单位命名为“辽宁省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被团市委等单位命名“新长征突击手”和“青年小行家标兵”,被辽宁省奶牛协会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被抚顺畜牧工商联合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
1935年10月生,福建永定人。大学毕业。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农经所所长、高级农艺师。《广州地区落葵紫斑病调查初报》于1997年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农业经济改革研讨会上获二等奖及荣誉证书。参编《农林病虫草害防治》大型植保工具书,发表《落葵紫斑病病原菌进一步鉴定》、《广州地区主要花木病害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方法》等论文20余篇、其中《广州地区落葵紫斑病调查初报》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广州地区主要花木病害种类调查初报》入选《中国当代农业文库》。1995年6月入选《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
男,1936年生,重庆市梁平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由万县农校毕业分配到大足县,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技工作,先后担任农技员,县委农林部干事、办公室秘书、农业政治部副主任,县政府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县农牧渔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县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等。1983年起任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在此期间主持和主要参加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获成果29项,其中获省农牧技术进步一等奖,市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星火计划二等奖、县科技成果一等奖等22项。如他参加主持的“全市杂交中稻问栽优特糯稻技术研究”,1994年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推广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增加优特糯稻一亿多斤,新增产值近亿元。再如他主持的“大足县稻田半旱式免耕小春综合高产技术推广”,1992年获重庆市政府星火科技三等奖,该县1989年至1994年推广面积达43.4万亩,增产粮食9953万公斤和增收一些油料和蔬菜。他先后在省、市、县书刊、杂志、报纸上发表了论文及重要文章21篇,如在多家刊物上发表的《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大足县半旱式免耕小春的实践》、《杂交中稻间裁优特糯稻在大足的研究和推广运用》等都具有其重要价值。他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四川省农牧厅颁发的农业先进个人证书,重庆市总工会发的职工自学成才一等奖。其的业绩已先后载入《中国农技推广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大辞典》、《创业开拓风采录》等100多种刊物。
男,1937年12月生,河南省汝州市人。共产党员。1959年农业大学本料毕业,现任河南省汝州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41年,历任县市政协常委,农技中心党支部委员,植保植检站站长,中国植保学会会员,河南省植保学会会员,地市植保学会理事,县市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获县市委和政府授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事迹在省地县市报上介绍过。曾获农业部二等奖,省一、三、四等奖,地市二、三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各级小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100多篇。论文入选《论文集》25篇、38篇次,包括省级6部9篇在内,选入20部《论文集》,其传略被编入12部专家学者名典。名典包括《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优秀人物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共和国农业专家名人录》、《专家名人录》等。论文集包括《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新世纪精华文集》、《中国改革与发展文鉴》、《中国工业文库》、《中国当代农业文库》、《新世纪料技论文》、《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现代科学技术文库》、《现代料技与管理优秀论文集》、《中国改革经济录》、《中国“九五”科技成果选》,农业《科技论丛》、《科技扶贫》、植保《论文选》、《资料汇编》等。
1957年12月生,四川盐亭人。大专文化。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一直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先后参与育成小麦新品种10余个。在《中国农业科学》、《遗传》、《科技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科技文章20余篇,获市、省、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奖10余项次。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首创了“连续优势型”小麦选择理论和技术.主持选育成功的“绵阳26”、集多抗、丰产、优质、广适、综合农艺性优异于一体,是继国家一等发明奖“绵阳11号”之后,我国南方麦区又一突破性品种。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种植推广1亿亩以上,获199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业绩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华百科名人词典》、《国际名人录》、《当代优秀论文选集》、《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典》等多种词典。
男,1931年8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农学院。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植保研究室主任;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植保学会理事等。参与主持“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研究”、“全国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棉花枯、黄萎病菌种及生理型鉴定”、“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参与主持国家重点课题3项,分别通过技术鉴定和国家验收,获国家计委、科委和财政部的表彰。参编《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男,1942年1月生,山东省高密市人。高级兽医师。现任职于烟台市芝罘区畜牧兽医站。自1963年毕业到80年以来,即从事动物疾病的研究治疗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在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在中草药治疗动物肢蹄病、角膜炎、消化系统疾病上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造诣。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烟台市畜牧业生产的转型,又开始了集约化养鸡工作的试验推广,在全市尚设有一家规模鸡场的情况下,和同事一道建起了烟台市第一个万只鸡场,并取得生产、科研的双成功,经济效率突出,推动了全市规模化养鸡业的迅速发展,现在烟台市的现代化的养鸡业,已步入全国前列,第一个建起的万只鸡场,已达到十万只的规模。八十年代后期,他又开始了现代化养牛、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各国水产品产量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