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易筋经什么时候练初式半个月,感觉胸口上面有点闷,有时候一口气下来分心了,心胀就有点酸酸的感觉,我是怎么了

you have been blocked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其他腹股沟痒治疗方法文章崔林练习周述官版易筋经【佛法无边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76贴子:
崔林练习周述官版易筋经
易筋经视频http//play.v.qq.com/play?vid=70BiNn4cI5H
中国禅宗讲达摩祖师到少林寺,传下来的有两个顶尖的工夫,不是打拳,是练体功,一个是《易筋经》,一个是《洗髓经》
达摩来看一般的中国修行人,光想修行打坐,身体没有搞好,不能得定,所以就传了瑜珈。开始瑜珈的图,就是《易筋经》的基本.
人说《洗髓经》没有了,那是把骨髓都换了的功法。《洗髓经》就是不净观与白骨观配上安那般那,把整个的生命,父母所生的身体转换了。专练要十三年到十五年,整个身体变了——南怀瑾
《孔德易筋洗髓大全注解》也是对周述宫的注解。可以一看。
周版易筋经之六重效应一,周身舒畅如果动作规范,呼吸正确,一般在练习一遍正身图后就会感觉到周身舒畅,类似徒步走了很久的路,回到家坐到舒服的沙发的瞬间的感觉,无以言表的舒服二,头脑清晰练习到一段时间后,在每次收功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头脑异常的清晰,思维特别敏捷,类似一阵小雨过后,太阳刚出来,碧空如洗的那种清新舒服的感觉,妙不可言;三,毛孔开合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会在某一天忽然感觉在起功的时候,毛孔会随着呼吸而一张一合,身体像一个庞大的鼓风机而吐出纳入,身似空壶四,高大渺小当练习到更高一个阶段,会在吸气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身体异常高大,像一座高楼大厦,呼气的时候又感觉身体无比渺小,渺小到和一个小孩子一样高低;五,心生喜悦坚持不懈行功,就会在某一天忽然心生喜悦,而又不知道喜从何来,身心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之中,这个境界就是周老夫子所说的“行功日久,神妙莫名”六,气冲天地行持无间更有进境,在行功时感觉气透周身,与太虚融为一体,会感觉通体是一个完全透明甚至是虚空无物的气化之身,动作推挽中搅动宇宙之气,浑然太极,身心两忘;
我练的是 金加洲 教授的易筋经 很实在的功法 练习三天 可用头开板砖
1.关于初练功时呼吸导引的问题——辩“注意呼吸”与“意念导气”:闲时体会,练时放松
在《坐身图》三焦达利第十四势后,有一段话:
“右:三焦达利十四势。虽与《正身图》中三才通气十四势并《半身图》中马上交关下十四势同;而:前——是运气流通;中——是运气灌注;此——是运气归位。功分三等,理归一贯。行功至此,纵横上下无不妙矣。”
考《正身图》三才通气十四势尾,说道:“是使三焦通达,凡在天庭上,地库下,人身中之窍,皆当以气贯之,故名:三才通气图。
那么,《正身图》是否应该意念导气呢?
从“运气流通”加“使三焦通达...皆当以气贯之”来看,似乎是应该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呼吸三等诀》中已经明确说道:“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纳菁英,先吐浊积。一吐一纳,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所以,我们在初学时,不用去管什么意念导引的东西。可是,要注意一个地方,就是“漫用呼吸”的“漫用”二字,这两字要配合着上面《呼吸次第诀》中的“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八个字来看,否则就会解释成:“不用考虑呼吸”,这是不应该的。
事实上,练习《易筋经》,老师说过二字,就是“静功”。而且周版易筋经与瑜伽绝类,怎么能不注意呼吸呢?但是,注意呼吸,不是去琢磨如何“意念导气”,这是两回事;注意呼吸,不是不放松自然,这也是两回事。“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呼吸还是很重要的。
首先说,初学者注意呼吸,实际上还是在吐纳阶段。但“漫用”的意思如何渗透到练习中呢?就是明白“原理”即可,什么原理?就是——“动静互根”。“动静互根”是《动静互根说》提出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总括了此功的全部:
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此谓身体动作中的上下动作,如撑、托等等。 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这也是说的身体动作,如肱腕等左右推伸等。 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这就是指呼吸的配合,所谓顺逆倒转等等。
这三句话说明了每一个动作应当承担的内涵,也就说明了,每一个动作都会与呼吸配合,达到“清浊分析”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清浊分析,什么是一升一降?在《呼吸论》里,明确的说了:“吐纳,可分清浊,而不可合阴阳。”所以,在纯粹的“吐纳”动作里,如何“分清浊”——就是“吐浊纳清”。即吐出浊气,纳入清气。吐纳的方法我觉得以儒老师所说“嗡阿吽”三字诀更为妥帖。
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说“漫用呼吸”,所以还是谈谈呼吸,当然,初练时呼吸还不是真正的呼吸,只是明白了原理的呼吸形式,而不是进入了呼吸状态。
《运气说》中有四个字“吸浊呼清”,意思是说,吸进来的是浊气,是要下降的,呼的时候是清气,清气是应该上升的。这被《运功总说》称为“清浮浊凝、阳动阴静之理”,所谓“法多而势一贯也。”紧接着,《初势吐纳说》就说到“环拱正立势”只是吐出纳入,从“第二势起功,始作呼吸。”
也就是说,从《正身图》第二个姿势起,我们就要“漫用呼吸”了。(注意,是“漫用”!)佐证是什么呢?还是在《呼吸三等诀》中:“《初势》既毕,呼吸如式。”所以,确实应该从第二势开始就注意“漫用”呼吸了。有人说,到底什么是“漫用”?不急,先读完这句话:“《初势》既毕,呼吸如式。恐有浊碍,酌量追逼
图数图,多寡不拘。”——这就是“漫用”的总原则;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漫用”。
漫用——总原则:恐有浊碍,酌量追逼,一图数图,多寡不拘
——总原理:清浮浊凝、阳动阴静
——总方法:鼻吸鼻呼,吸时正面气沉至底,呼时背面逆冲而上。(注意:个人不赞成初学修炼如此入手!)
上面说的总方法,是指书中的意思,这在书最后面的《吐纳解》和《呼吸解》中说的很明白。可是,如易筋经儒老师所分析的,现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容易走到理论的牛角尖里面去,这在身体实证的功夫中,就表现为“思维意念很强”,这就会导致以意念导气,陷入坏处。那么该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满足总原则和总原理,还是可以的。在说自己的方法之前,先把他到底要怎么样说一下,这个很多人都有介绍,就是吸:沿任脉(人体正面)下行,至下丹田;呼:度尾闾,沿督脉(人体背面脊椎)上升至泥丸。
那么,既然我们不懂,又怕师心自用产生危害,我们不用这种方法,换一种。
我称作:“闲时体会,练时放松。”
闲时体会,体会什么?
人体的内气,也就是所谓经络之气,与我们呼吸的空气当然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些东西好像总是要从呼吸入手来调,来入门。练气功的人有个术语是“得气”,据说很好体会,十指相对,则十指尖有麻、酸、胀等感,这种感觉是得气了,包括向丹田或其他地方发热等,他们都叫得气。
不过这种“得气”,似乎真正的道家与佛家都认为是“小技”,前些年,田诚阳道长“道家静功”的修炼方法,批判了一般气功对於“气”的态度。而佛家的“息观”更是认为“气”这种东西比起在息时修行差一些,所以既然如此,我们想了解“气”可以向正宗道家宗师请教,最好不要向气功师询问,因为这种事情有很多是所谓“口传心授”的,大多数的民间气功练习者,是否得到了真传是一个问题,得到的真传有没有问题,又是一个问题。
因为这是读书体会,并且我相信周述官的说法,认为他“无一禅机、隐语,犯入其中,为初学下手而设、上智下愚俱能了了。”所以,接下来谈读书时对此问题的看法。
首先,可以体会:鼻观口,口观心,心观肾。——底下擧的例子是呼吸空气,然而静气调息,是自己不闻呼吸之声,绵绵若存的感觉去体会内气,其实是有互相参照的价值的
我们在吸气的时候,可以顺着气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现,气进入了我们的口腔,因为舌抵上颚的关系,气流直接沿着喉管下行,穿过心肺之间,吸得细些深些,小腹也会有暖意,实际上也就是两肾之间。我们闭目养神的时候,就跟着气流在身体内部来个旅行,如果心够静的话,大概会有种“内视”的感觉,脏腑通透。所以所谓“鼻观口、口观心等云”俱指“内视”而言。我们再来想,我们大笑之后,玩儿累了之后,往外大口喘气之时,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汗流浃背”,事实上,我们只要用嘴大力呼气,就会发现,后背脊椎会有热感,然后是腹内的横隔肌——它当然会有感觉,因为我们在大口呼吸。但后背脊椎甚至边儿上的肌肉因为喘气而出汗、收紧、发热,是确实的事情。这就说明,人体自然的循行就是呼气时,气从后面就上来了。
这两个例子是从呼吸空气来说的,但是如后面的例子,空气肯定不会由脊椎上来,但有感觉是肯定的,这说明人体的内气运行,依然自有其人体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内气应该自然而然的与呼吸有联系——吸降、呼升。我们说“漫用”,“漫用”我觉得在实践中就是会有一种“稀里糊涂”的过程,这时不会弄的很明白,即使有“法不传六耳”的密师指点,该自己体会的东西也一样是自己体会来的,不会“一步到位”。
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在闭目养神时感觉、体会,只是不要引导用意!切记切记!当然,在闭目养神时这样做做也不会有什么损伤,这种方法的衍生,也是根据《摘录<调和气息、导引逆流二诀>三则》中周夫子说的:“其他玄门服气之术,非有真传口授,反无益而有损。今择其无损有益之调息及黄河逆流二诀,随时随地可行,以助内功,附录于后。”的方法体会的,学者如果要真正明白呼吸,一定要把这三则摘录,仔
细找高友研究透。
还有,我个人比较推崇,和自己使用的是佛家的“息观”。一呼一吸称为“气”,呼吸之间谓之“息”,佛祖云:“生命在呼吸间。”息,确实是要注意的,注意不是拿意念去注意,反而是在“息”的时候扔掉意念思维,而是在那时去体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感觉,周述官所谓“道宜参阅《金刚经》、《心经》”,其体会正在这时。
就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在闲时便能体会到这种吸降呼升的前后轮转式过程,这种呼吸的感觉就会成为一种感觉,而不再是理论,这时,理解这种感觉,体会这种升降,就容易多了。我们在练功时,自然轻松的去呼吸就可以,但是这种若有若无的升降轮转,不要真的一点都不感觉到,这就算是“漫用”了,加上总原则和总原理的细心理解,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体会出自己的呼吸方式。练功时,自然而然轮转,息时体会佛法,不会有偏颇。
请一定谨记,《坐身图》前都是“漫用”,到了《坐身图》才是“乃用”,所以一定要“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其中天地,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至于《坐身图》的呼吸问题,易筋经儒老师说过,最好还是用自然呼吸,因为太危险。真要修行,最好还是访名山,寻高人,深入经藏,博学多闻为妙。仔细研读原本。
2.关于“功宜按部”的补充与导气左右旋
末学见有人在网上解释周版时,总有一种习惯,就是喜欢用周版后面的文字来替前面的功法作解释。比如《正身图》的“仰面朝天”势,说:“脚跟挨地立定,缓缓将头向后倒,面朝天合掌,随之两目反视,顺势呼吸三口,导气逆行;不可过倒,以仰面朝天为度。呼吸毕,缓缓顺势回转。”有人不懂导气逆行,在网上询问,或答曰:“导气由脚尖上行,过鹊桥、翻泥丸、至尾闾为一转,又由尾闾度丹田,逆提至泥丸,为一运。”——这其实是《半身图》“起立朝天势”的注解。虽然这两个姿势的最终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起立朝天势”的姿势是从半蹲转为直立的,所以气由脚尖上行,而《正身图》下身没有动作,我个人觉得,即使是存想,也是到丹田便度尾闾上行了,这是一。二是,《正身图》既然没有写,就不要存想导气,因为我前面已经引过原书的话了:
右:三焦达利十四势。虽与《正身图》中三才通气十四势、并《半身图》中马上交关下十四势同;而:前——是运气流通;中——是运气灌注;此——是运气归位。功分三等,理归一贯。
功分三等,哪有教人在初等功的时候用中等的办法的,这不是揠苗助长么?
《坐身图》中每一个姿势,原本都给了详细的呼吸存想方法的解释与介绍,难道要把这些介绍全端到《正身图》中去么,笑话~!而且说的还斩钉截铁!劝某些人不要断人慧命,即使是自己的意见,也要仔细比较,谨慎说出,让人家好好思考,这一点,我从易筋经儒老师这里受益颇多!
所以,周版书中说到:“功宜按部”,又说:“是书明度金针..语浅近,义精深。”“为初学下手而设,故文不加饰,词不求工...无一禅机、隐语犯入其中。”既可见本书作者态度认真,又可见其心胸,所以,功宜按部的意思,也就是要一幅图一幅图按顺序学做,这包括了其中的文字解释。
那么,《正身图》中有什么“导气左旋”“导气右旋”,怎么解释呢?直到目前,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清楚。因为,从语气来看,我和老师的看法一样,就是认为这是呼吸三口的自然结果,不是用意念引导的,但是,关键是呼吸三口,是上面提到的“漫用”,而且,周版凡提“逆行”,才说导、引,所以,也不敢完全确定,这就一定是自然出现的结果。仰面朝天的导气逆行,也是存疑的。我的思路是,在存疑的地方,就顺其自然
吧,或者还是那句话:“闲时体会去。”
3.“脚尖挂趾”的研究
关于“脚尖挂趾”,说的最明白的是《行功始末》,其说到:“行功时,要起脚挂趾,离地腾空。”这就把“行功”全都涵盖了,通过近几天的参读,似乎除《侧身图》前几势和《行身图》有脚跟稳地的要求,其余都是强烈要求脚尖挂趾的,直到仰面朝天势结束。有人说,可以一势一起一落,这在实践中,我自己感觉是不可能的,所以遵书意,全都“起脚挂趾”。
对于“起脚挂趾”的原理解释,在《运功通关诀》中,最后八个字说的很明白:“掌合趾立,阴阳蹻通。”既然是“运功”的通关诀,这自然又是统摄了全部动功,绝无疑问。
当然,起脚挂趾时前脚掌还是着地的,只是因为脚趾用力,所以前脚掌自然有些虚,其实这除了是连接脚趾上的六条经络,也是为涌泉穴的打通铺路呢。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偷懒,挂趾就挂趾。不要在找理由偷懒了。
吧,或者还是那句话:“闲时体会去。”
3.“脚尖挂趾”的研究
关于“脚尖挂趾”,说的最明白的是《行功始末》,其说到:“行功时,要起脚挂趾,离地腾空。”这就把“行功”全都涵盖了,通过近几天的参读,似乎除《侧身图》前几势和《行身图》有脚跟稳地的要求,其余都是强烈要求脚尖挂趾的,直到仰面朝天势结束。有人说,可以一势一起一落,这在实践中,我自己感觉是不可能的,所以遵书意,全都“起脚挂趾”。
对于“起脚挂趾”的原理解释,在《运功通关诀》中,最后八个字说的很明白:“掌合趾立,阴阳蹻通。”既然是“运功”的通关诀,这自然又是统摄了全部动功,绝无疑问。
当然,起脚挂趾时前脚掌还是着地的,只是因为脚趾用力,所以前脚掌自然有些虚,其实这除了是连接脚趾上的六条经络,也是为涌泉穴的打通铺路呢。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偷懒,挂趾就挂趾。不要在找理由偷懒了。
4.练整部功的时间到底应该多长?
关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是细细研究过,因为很苦恼,觉得非常乱。在周版易筋经里,只有一处提到时间,就是《定身图》。《定身图》说到,“运几多时,定亦几多时。大约运一下钟,定亦一下钟;运一枝香,定亦一枝香。”
因为,周老本人一定每天习练,所以自然说出的时间是他最习惯的,绝不会是随便瞎说。那么好,这里就是了解周述官老先生练功时间的大好机会了。这里出现了两个时间点:一炷香;一下钟。
最可靠的说法是,“一炷香”来自于佛门,与禅宗关系密切,禅宗白昼要打禅坐,每天七炷香,晚上再加四炷香。间隔二十分钟。据推算,禅宗打七的一炷香就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而且,上海计量协会说是约半个时辰,也就是说,一个小时。
所以推算,一炷香应当短于一小时,大致就是一炷香的时间。那么,下钟呢?我查了一下,有可能是这个意思:按摩技师为客人提供按摩服务结束后,技师离开按摩区,到排钟员作好记录,称为“下钟”。我们很多人都按摩过,真正的按摩应该半小时到四十分钟。
所以,我们综合周述官的时间来判断,从“下钟”到“一炷香”应当是时间不断加长了,这样算来,动功部分,他老人家应该是最习惯一个小时左右就做完,然后再坐一小时。总共两个小时
由此,我觉得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练习初期,主要是熟悉动作和呼吸,那么时间不会很长,应该短于两小时,或者专注练习一图或数图,把动作的时间延长,仔细体会气血的感觉。练习中期,如果练全图的话,应该会长于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因为中期正是化运气血,体会运行的时候,所以必须细心体贴,绵绵密密,不可造次,要好好研究,其实也可以择图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对于气血的感觉很明白了,运用自然之后,就不必停留那么长的时间,应当是书中所谓:“俟浊尽净,呼吸随及。纯清无浊,功起即起。”这时,大致就是周老的时间,总共两个小时,甚至一百分钟,也就练完了。本论坛里,曹英峰老师说,他练全图是需要四个多小时,易筋经儒老师说他需要两个多小时,小凡老师我不清楚,其他论坛也是说法不一,不过哦,我觉得周述官的时间一定不会长于两个小时,因为他的话是习惯而说,人的思想可以骗自己,但人的习惯从来不会骗自己,之所以短,也大概是因为周老先生并没太有静功的意识,所以快些。不过,周版动作这么多,并且循环反复,步步加功,如果老爷子真做到了呼吸可以“随及”、“即起”,又何必很长时间呢?因为后面有静坐,所以前面可能真的不必过于缓慢。
至于说,这是不是太快了,大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一炷香”不是周述官本人的时间,他既然用了“大约”来解释“运几多时,定亦几多时”,就说明这个时间他是承认的,那么“下钟”本身是不是太短了,我本人也有这个疑问,要么是,我的“下钟”根本就解释错了,要么是古代按摩下钟的时间会更长,至少一炷香应该是可以起到效果了
————对于《周述官版易筋经》的几点读书体会(来自百度文库
3.“脚尖挂趾”的研究关于“脚尖挂趾”,说的最明白的是《行功始末》,其说到:“行功时,要起脚挂趾,离地腾空。”这就把“行功”全都涵盖了,通过近几天的参读,似乎除《侧身图》前几势和《行身图》有脚跟稳地的要求,其余都是强烈要求脚尖挂趾的,直到仰面朝天势结束。有人说,可以一势一起一落,这在实践中,我自己感觉是不可能的,所以遵书意,全都“起脚挂趾”。对于“起脚挂趾”的原理解释,在《运功通关诀》中,最后八个字说的很明白:“掌合趾立,阴阳蹻通。”既然是“运功”的通关诀,这自然又是统摄了全部动功,绝无疑问。当然,起脚挂趾时前脚掌还是着地的,只是因为脚趾用力,所以前脚掌自然有些虚,其实这除了是连接脚趾上的六条经络,也是为涌泉穴的打通铺路呢。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偷懒,挂趾就挂趾。不要在找理由偷懒了。(补记:而且挂趾,据明家实践,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中值得探讨的,是半身图的踮脚,是否用马步?这个问题,最保险的方式是,踮脚且马步,膝盖不过脚尖,做到三平,如同普通马步。德利老哥就可以做到,这是要下功夫才行。不过从德建师傅的照片来看,他的踮脚蹲步,并不要求膝盖不过脚尖,只是脚尖高高踮起,膝盖不打死弯儿,是钝角,有些外撇。)4.练整部功的时间到底应该多长?关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是细细研究过,因为很苦恼,觉得非常乱。在周版易筋经里,只有一处提到时间,就是《定身图》。《定身图》说到,“运几多时,定亦几多时。大约运一下钟,定亦一下钟;运一枝香,定亦一枝香。”因为,周老本人一定每天习练,所以自然说出的时间是他最习惯的,绝不会是随便瞎说。那么好,这里就是了解周述官老先生练功时间的大好机会了。这里出现了两个时间点:一炷香;一下钟。《新民晚报》载: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又据说:佛家有规定,一个时辰一人最多烧一炷香。所以推算,一炷香应当短于一小时,而上海计量协会说是约半个时辰,也就是说,一个小时——大致就是一炷香的时间。那么,下钟呢?我查了一下,有可能是这个意思:按摩技师为客人提供按摩服务结束后,技师离开按摩区,到排钟员作好记录,称为“下钟”。我们很多人都按摩过,真正的按摩应该一次也是将近一个小时左右。至少不短于四十分钟。另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一炷香就是一个时辰。所以,从这里面推算,动功部分,至少不少于一小时,至多不多于两小时。我们综合周述官的时间来判断,动功部分,他老人家最习惯的是一个多小时左右就做完,然后再坐。由此,我觉得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练习初期,主要是熟悉动作和呼吸,那么时间不会很长,应该短于两小时,或者专注练习一图或数图,把动作的时间延长,仔细体会气血的感觉。练习中期,如果练全图的话,应该会长于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因为中期正是化运气血,体会运行的时候,所以必须细心体贴,绵绵密密,不可造次,要好好研究,其实也可以择图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对于气血的感觉很明白了,运用自然之后,就不必停留那么长的时间,应当是书中所谓:“俟浊尽净,呼吸随及。纯清无浊,功起即起。”这时,大致就是周老的时间,总共三个小时,甚至不到,也就练完了。
功宜按部的讨论周述官先生在书中说“功宜按部”,意思是说,不要跨进度,一副图一副图的进行,否则会有问题。那么初学周述官版易筋经,择几图习练为宜,确实是个问题。项杨惠先生在他的整理版周版易筋经的后记中提到,他教人练习周版,一般以六图为起点。体弱者三图。这也与猫兄和老哥的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相吻合。网上有人提出,要练习正身图三个月,呼吸深长,才可以接练下面,这种练法,与十二式的练法有些类似,李良根先生探讨,韦陀三式的聚气要很长时间,练好之后才可以继续练。但是动静有别,周版本身并非如此,而所谓气沉丹田的下气,半身图反而更有效果,因为采用了踮脚的蹲立,猫兄用踮脚马步。所以,即使如十二式,也是要练习三图,才是最佳。而且,第三图的姿势,不利膝盖,故而,时间也不应很长。六图本身,动作集中于前三图,所以,加练后面三图,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动作。
易筋经古本呼吸论:一、用鼻子呼吸,切忌用嘴呼吸。二、吸气时气向上走,呼气时气向下走。立势和坐势气上下垂直走;卧身势气水平走即吸气时向头部方向,呼气时向下身部。不要想象具体部位。三、气要细、慢、长、均匀。这是长呼吸,即定气和神势,是易筋洗髓最基本的呼吸方法。其他的呼吸方式都是从此演化而来。如定身势其它各种呼吸方法。长呼吸有别于深呼吸;深呼吸是瞬间吸满,长呼吸是慢慢吸满。四、长呼吸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强肺活量,二是能让底气充沛。五、吸气时收腹,呼气时也收腹(可稍放松)。收腹有两个作用:一是收腹时腹部不向外起伏,可让气上下垂直走。二是收腹时能充分调度五脏六腑,提高各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和分泌系统。六、呼吸时勿用“意念”,认真呼吸就行了。但可稍用力。七、呼吸和吐纳相反,呼吸指的是内气,呼吸时吸气向上,呼气向下,吐纳指的是吸入外部的空气,吐纳时吸气向下,呼气向上,因为肺在下部,鼻在上部。八、吸气一口与呼气一口是保留古人的语言习惯,就是指吸气与呼气。这里所说的呼吸不是说等某一动作做完后,停顿下来吸气一口,或呼气一口这是误解。易筋洗髓中的呼吸是在做动作的同时进行的,即气势同时,或气势合一。九、在弯腰的动作中,牙关微微咬紧,同时呼吸大半闭着,只可很微细地用“鼻呼鼻吸’,功夫探了,可以完全把气闭着。十、用鼻子呼吸,吸气向上、呼气向下,气息要慢、长、均匀。双手掌心重叠,大拇指向后、十指抱小圆,双臂抱大圆,肘向前夹,收腹,收腰,随着向上的力“端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挪位
(原文〕呼吸与吐纳有异,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纳是吐出纳入。吐纳可分清浊而不可合阴阳,呼吸可合阴阳并可分清浊。易筋洗髓工夫吐纳少,呼吸多。先吐纳,后呼吸。呼吸有顺有逆,顺以运一身清气,逆以合两仪清气。用法次第规模,译各图说及歌诀中。〔译文〕呼吸法与吐纳法是有区别的,呼吸是吸自于下呼自上,吐纳是吐为出纳为入。吐纳对于气来说可以分出清浊,如纳入的为清气,吐出的为浊气,但这一吐一纳不能合于阴阳。而呼吸可以合于阴阳分出清浊。如吸为升,升为升清气;呼为降,降为降浊气。易筋洗髓的功夫中,吐纳少,因为它不合阴阳,呼吸多,重在调和阴阳。虽然吐纳不合阴阳,然而对入门也有作用,故而把吐纳法用在前面,把呼吸法放在后面。呼吸法有顺呼吸和逆呼吸,顺呼吸可以运一身之清气,逆呼吸则合阴阳两仪的清气。关于呼吸法的先后次第用法,以及运用的规模,详见各有关图说及歌诀。呼吸歌(总诀)  〔原文〕一吸通关,一呼灌顶,一屈一伸,一浊一清。雷鸣地震,清浊攸分,一升一降,一阳一阴。上下顺逆,阴阳交生,河车搬动,辘轳时行。三百六五,运炼丹成。〔译文〕吸,可以使丹田气沿督脉上升而通关;呼,则可使浊气下降,脑部空虚,从而为督脉气上升灌顶创造了条件。吸为屈缩,呼为伸放,呼吸一直在做清升浊降的工作。呼吸可使内气鼓荡起来,就像大自然发生的风雷,能把大地催震动摇,这种对身体的催震动摇,可以使体内清浊不分、阴阳不调的状态改变分布结构,恢复到阴阳清浊各而有序的状态中去。呼吸的作用是不断的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上为逆,下为顺,这种顺逆的方法会使阴阳交生。丹道的呼吸法,就称为河车搬运法。周旋无间,就像井上转动的辘轳。自然中,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365天一个周期,它会年复一年地这样周转,体内元气也会沿任督二脉做这种365天似的周期运转。周天运行正常,叫做周天通,这种周天通的不断运炼,可以达到丹成境界。  按:“三百六五”之说,也可视为丹功在一定阶段层次,再经过一年365天效法自然的修炼,完成丹道的一种层次效应。呼吸诀(次第)〔原文〕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腾水起。三度交关,坎离相济。吸七呼七,周而复始。二七十四,重复不已。三七二一,三复功毕。九九八一,纯阳至极。运行三百,六十五气。往来无穷,周天之纪。先吸后呼,达摩真谛。图曰呼吸,俗语如此。导引内功,呼吸第一。无多无少,不徐不疾。气不可凑,志不可移。亦不可馁,无过不及。出入不闻,定气调息。〔译文〕呼吸法的妙用是,呼为生水,吸为聚火。(按:水为精,火为神。生水即生精,聚火即聚神。)呼吸的连续运用,在于精要活,神要灵,这叫做火腾水起。在功中,呼吸法一般要经过3次,方能达到坎离相济,即精神相济。每一次中,意识着重在吸上7次,然后着重在呼上7次(按:所谓着重,只是观察而已,非为着意或督促呼吸。)这样,每一次就有7呼7吸共14次。说是次数,其实并没有间隔,是不断重复。这样做3次,就有三七二十一对阴阳呼吸。做够这3次的反复呼吸,方可收功。日日坚持行功,会使身中浊阴渐消,纯阳渐长。当浊阴消尽的时候,就是纯阳圆满至极的时候。阳数最大者为9,纯阳至极乃是最大阳数相乘所致,故称九九八十一度数。一年有365天,天天行功,一日合一日之身内周天,一年合一年自然周天,所以这周天之纪就是往来无穷。周天能往来无穷,不就能生生不息吗?呼吸法是先用吸后用呼,这是达摩祖师呼吸法的真谛,不能错用。虽然图径上说是呼吸,它的内含是调节阴阳,升清降浊,因为人们说呼吸容易懂,就用了呼吸这个说法。在引导内功中,调节呼吸是第一重要 的。(按:这里强调呼吸法在导引内功中使用,十分得当,此是为一般初学者所设之法。若内药已产,一入功便可心肾相交,便无需导引,无需再用呼吸法也。)呼吸法关键在顺其自然,一呼一吸,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既不要慢,也不要快。人体本有呼吸的自然调控系统,只能顺应它,而不能为了凑够呼吸法规定的次数而加速。功夫的完成不是靠凑数,而是靠坚定不移的意志。呼吸法固然是顺其自然,然而又不能撒手不管,如果撒手不管,那还要呼吸法做什么,那不过跟常人不练功的呼吸是一回身。那种做法只能是馁气。顺其自然就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达不到目标。呼吸法要循序渐进,先是外呼吸,比较短,比较粗,渐渐转入内呼吸,就渐渐长、渐渐细。最后,外不入,内不出,鼻孔无丝毫呼吸的感觉,这才达到了定气调息的目标境界。  按:呼吸之出入不闻状态,就是胎呼吸状态。胎呼吸状态境界有三大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澎湃鼓荡;第二层次,细蕴润泽;第三层次,空明通彻。又诀(三等)注:“三等”指有关呼吸的第三次补充。一为“总诀”,二为“次第”,此附于后,故为“三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易筋经的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