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爱炫耀孩子成绩的父母拿成绩炫耀?真搞不懂父母拿成绩炫耀怎么想的

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父母不明白为何被决裂拉黑-闽南网
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父母不明白为何被决裂拉黑
来源:红星新闻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儿子的万字长信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
  1月23日晚6点30分,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王猛老远叫出了记者的名字。&我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句话。
  他背着双肩包,包里的电脑装着他至关重要的一封信。这封足有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顺利等等。行文间,言辞激烈。
  见到记者后,我们走进大厦后的一个糕点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他拿出电脑,打开了这封长信。对话全程,他的目光很少离开电脑,&要说的话都在信里写了&。很显然,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也前后发给了多个朋友&&不过二三十个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直着眼睛,说完话紧咬嘴唇,&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王猛介绍,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此后多次争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他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有类似遭遇。王猛称,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介绍,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尽管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但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清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但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红星新闻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总以大原则要求他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从来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但一直孤僻,不善言语,他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就在大院里,衣食住行基本都不用操心,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难以适应。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提升,&之前他有顺拐(走路同手同脚)的问题,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硬是要练回来。&但其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张老师担心,怕王猛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说得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得少,还是会影响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老俩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
  红星新闻记者丨杜玉全
原标题: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
责任编辑:郑莉莉
“夏夜与美食更配”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趁着夜里的些许凉意,约上亲朋好友一
48小时点击排行榜北大高才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网友吵翻天|父母|王猛|儿子_新浪新闻
北大高才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网友吵翻天
北大高才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写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网友吵翻天
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却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写万字书信控诉父母“罪行”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过度关爱”……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而最近,王猛却写下一封万字书信,里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A儿子的万字长信1月23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见到了王猛。他双肩包里的电脑,装着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他从小学到大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行文间,言辞激烈。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穿衣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王猛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但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他们都错过了。”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请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B父母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父亲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儿子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但王猛眼里,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反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老王说。母亲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C寻因反思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在班级里孤立少言“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觉得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网络配图、与文无关)D网友热议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觉得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你纳来: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这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东方幻想: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那是个人,你在他小时候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那他长大了凭什么要和你亲近。@Winston-Han:很多父母就是自己这辈子技能树点错了,开个小号(生个孩子)想重练,这种父母一般控制欲极强,想让下一辈完成自己理想的。@Mel_chou:不能说父母全错。但确实大多数父母世界观狭隘,总以自己的想法臆断事情还让孩子服从他们的臆断,压根不想听孩子的想法。矛盾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说,父母压根不愿意听,总觉得孩子的那些事都是小孩玩笑,没啥影响,但是父母们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些都是大事!这些小事不断积累是可能影响一生的!■ 小伙子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李静: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小杨做翻译: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小海健: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海森堡的狗: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心理问题真的需要引起重视@离家三千里:这孩子有心理缺陷,但父母没有发现也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后意识到了,但我觉得他的医生没有给他正确有效的治疗,他现在的状态仍然是病态。@桃之夭夭0228:这样的心理创伤你没有经历,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但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真的不够健康。@TakeMyBoombox:请大家不要拿父母生你养你之类的道德绑架,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他的真实感受,如果有的选没有人会想要跟自己父母决裂。■ 很多网友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Zhouni1013:我觉得我能感同身受,我和家人还有联系,但每次我都不会主动打电话。小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一致都想到死,什么都管我,包括我交朋友,穿衣服,头发,现在大了回家每次穿衣服都要管着我,在同学门前不给面子,反正读书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回家讲他们这样不对的,也不听,说我白眼狼,算了,随便他们@七月-sweetheart: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但是还好我及时发现了我的性格缺陷,并不断改正,现在和父母的关系还不错。其实,父母不是圣人,哪能不犯错?父母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他们对孩子也并无恶意啊。想开就好了,自己发现问题时慢慢地改变自己就好了,何必要深陷在“埋怨父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呢?@LOUIS-BANG:还是心态问题和在成长的中三观塑造 我父母也是这样的教育的方式 从小要去最好的学校 想尽办法给我送去江苏的私立学校 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出国 当然我我没有这个人取得那么高的成绩 但是我依旧还记得父母的幸苦和望子成龙的心切 我觉得可以不恋家 但也得要知道有个家@Cheapter1:讲真,谁的父母没有一点小问题,只不过是你要采取什么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从小家教超严格,总是被父母锤,导致我性格内向,但是这玩意是可以练出来的。如果你父母不供你读书,你现在去打个工试试?你应该反思一下自个。@小涵涵小小赵:这个东西没法评判 因为我也有一个同学类似这样父母 她也考上不错的大学 凭着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 不过留学的目的也是避开父母 在国内她因为抑郁已经自杀过几次了■ 有人替父母鸣不平,他们的心声谁来听?@小XX武:等你们有了孩子,就知道为人父母,到底要放弃多少,背负多少,付出多少。父母那最灿烂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谁。那是用一生来养育的。还什么没有孩子愿意跟父母决裂,好像父母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把孩子养残一样。父母为了养孩子而付出的一切都应该无视,只有父母犯的错无法原谅系列。@战略高手V:新媒体是年轻人的阵地,所以网上都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主张。父母在这里没有话语权,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驰有张,才能走得更远。网上的争论还在持续……王猛说他写这篇万字书,是为了年轻父母一个参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那么作为子女,是否也有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父母还是子女,也许都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吧!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呢?来源/综合新闻晨报、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编辑/吴光艳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夫炫耀的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