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去在美国读研究生什么感觉留学都能读什么专业

关注Warald
Search ...
关注Warald
多年经验长远考虑,助你实现自我
遇到难题?Warald替你答疑解惑!
不只是申请,还帮你在美国求职
纵横比较,做到心中有数
留学申请只是起点 | 长远规划 助你学业顺利 + 事业成功
Warald出书了!
真实有料的美国留学指南,不知道后悔一辈子。
购买链接:
自2006年开博客,Warald亲自做留学申请十年,战果辉煌。
硅谷顶级公司资深员工授课:数据科学和系统设计。
有难题想得到靠谱权威的答案?跟Warald通话咨询
信噪比最高,干货最多,参与原创,共同成长
Mar 2007客户是广东附近的。本科在国内一个知名重点大学读的。TOEFL 600多一点,GRE verbal 500多一些,本科成绩一般,四年平均分也就是80分左右。数学课成绩不好。
3月初拿到了一个商学院的MS admisssion + 奖学金(不到两万美金)。自己还要出钱,但是鉴于商学院申请难度和她的背景,能拿到奖学金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离4月15还有6个星期,希望能有更大的offe给她
祝贺这个mm~~~
Feb 2007到这周末为止,
CS已经拿到4个offer了
stat/biostat拿到一个
accounting一个waiting list
各个专业admission不少。
还在等。大多数学校说3月底4月初给奖学金结果
Jan 2007CS一个客户的。开门红
美国南部一个大学的CS全奖。老师打电话过来说RA/TA随便挑。
现在正在想该怎么回答,不想过早作决定。
申请人材料这个学校邮寄的比较晚,1月1邮寄出去的。
背景非牛校出身,各方面都很decent,但是也有两个大弱项,比如GRE AW =3
期待更好的offer…
Nov 2006看到很多人问很多推荐信表格的问题。其实,推荐信表格里面最重要的是两部分:
1。你的姓名,和date of birth
2。老师写上句”please see my recommendation letter”
至于其他的问题,都不重要。老师最好是填写所有的问题,如果懒,就写让看推荐信内容也没问题
至于你的部分,留个姓名就可以了。如果推荐人单独邮寄的话,那就需要详细一些,这样,美国学校能知道这封信是给你写的。
现在大家都是自己邮寄推荐信,学校一般不会放错,肯定知道你申请package里面的rl 就是你的。
这些细节没必要纠缠。。。。
Nov 2006亲密几年,纠缠许久,还是黯然收场。感情这东西。。。。。
Nov 2006有一些朋友的来信,用的是国内的信箱。我发现至少163和清华大学的信箱不稳定,我的回信经常显示对方无法收到。
如果你用的是163或者清华的信箱,很多天没有收到我的回信,请用gmail. hotmail, yahoo的信箱重发。
建议大家申请,千万别用不稳定的信箱,比如163,126
Sep 2006最近比较忙,这个东西是以前写的,今天帖出来。
Computer Science(CS) 一直是最难拿奖学金的专业之一,经过之间的泡沫破裂经济萧条之后,CS就业市场从2004年开始强劲复苏,就业形式非常好,本人就抵抗不住大把数钞票的诱惑,毅然(汗,好像海骗们回国都是说毅然如何如何)拒绝了某牛校CS系PhD的诱惑,纵身跳入industry, 变成了朝9晚5的俗人,最近刚买了房子,只能做房奴回忆一下当年遥远的博士梦了。
热身完毕,言归正传。CS就业好,申请难度也有所提高,我个人感觉,在理工科专业里,CS拿奖学金难度仅在生物统计之下。但是由于现在就业形式好,下面几年的形式还是会越来越激烈的。有的专业,只要申请人背景不错,ps像模像样,最后怎么地都能砸出个offer,但是CS不同,我见过太多背景优秀的人,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见过最惨的一位老兄,北京某著名高校硕士,所有成绩都很不错,Lucent工作3年,先F2来美国再申请,一个offer都没拿到,一气之下,这位大哥毅然(这个词真是精辟精妙至极~~)跑回国了,后来不晓得两口子怎么样了。
要想拿到CS的offer,除非你是北大清华中可达的牛人,是需要动很多脑筋,费很多心思,还需要避免很多错误的。再好的背景,如果犯低级错误,也照样可能拿不到offer。有个中科大的BS+MS2006年秋季申请失败,给我来信,让我分析为什么。我简单看了一下他选的16个学校,跟他背景和目标match可能会考虑给他offer的,不到一半,其中的几个他还逃申请费或者GT,弄得没有被及时处理,结果可想而知了。他还很奇怪的说,我选校分布的很好,多少名到多少名几个,每个档次都有阿。。。
选校是申请的第一步。选校并不是单纯的看一下US News排名。选校之前,你需要先想一下你的目标是什么,是打算早点就业,还是想找个学校读博士。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对research没兴趣,还是混着读博士,年复一年,人都折磨的毫无锐气,十分颓废。有些97/98年来的, research一塌糊涂,毕业后当然找不到学校的教职,又错过红火的就业形式,赶上了经济萧条。。。。至于念博士念得痛不欲生或者跟老板翻脸甚至最后念费了得,也大有人在。如果你的目标是硕士+就业,那选择学校首先就得考虑学校周围就业市场如何,该校在本地区就业声誉如何。US news是不可能告诉你这些的。比如波士顿城里的东北大学,US News排名不高,但是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就业形式都很好,毕业生在麻州就业市场很受欢迎。比如说,EMC公司的创始人以及很多高层领导都是东北大学毕业的,所以光是一个EMC就消化很多东北大学的毕业生。EMC就是历史上最牛的秘书工作过得地方J,在全世界10大软件公司里好像排名第7。如果你的目标是就业,那么一个CS专业30-50之间的学校,比如Iowa State等,就不如东北大学实在。此外,在某些州里有些国内不知名的小学校,虽然没什么好排名,但是就业很好。ex girlfriend在哈佛的好几个同学,都是国内非名校毕业,先在俄亥俄一个国内不知名的学校读的Master,然后再到哈佛工作(staff),最后再找机会读博士的。这个俄亥俄的学校,US news里也很难找到的。
选校还要看系里的具体情况。比如,我知道的一个小学校,看US news的CS排名,可能是100左右,但是系里有个老板很牛,而且特别喜欢中国某几个学校的学生(非北大清华等牛校) ,实验室里一堆老中。这个老师无论是research还是指导学生都非常出色,被大家公认即使是不适合读phd的废材,也能被她改造成人才。她的学生,有的选择作了professor,去公司的,都是去Microsoft, Oracle, HP的核心研究部门,EMC这样的公司人家号称都看不上。如果去这样的学校,可能你的博士学位没法拿来在国内吹牛,但是很实用,这样的5年还是很值得花费的。
读博士,选好学校或者说选好导师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牛校的老师,手下一个爆大的lab,无穷多fund,无穷多人,老板可以给你钱,但是分给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有的学生很独立,但是有的学生需要老师的attention来start,这样的老师就很难跟你match,跟他见个面,即使是30分钟,都需要跟他们的秘书make official appointment。相反,有的老师学生很少,如果你愿意,你很有可能可以经常性stop by,你得到的attention多。有的老师很宽松,有的很push。。。申请的过程,选择老师的过程,都是需要运气的。但是,尽管你没有办法在申请时选择push或者宽松的老师,你总是可以尽量避免很多错误well in advance。自己DIY,多花点时间,使用种种手段多打听一下这样的消息,是很有帮助的。选校如果作得不好,开始就走歪了甚至走错了,后面就费劲了。
所以,选校千万别拿着US News看,系里主页随便点点,然后说,我选校很好啊,几十名到几十名都有,有交钱的有不交钱的,分布的很好啊。
— Warald
( http://iamxiaoning1980.spaces.live.com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ID/Email/Blog)
Aug 2006It’s great that I found another assistant to handle some detailed and time-consuming work for me.
I myself will only take care of selecting schools, PS/resume, finding professors and TaoCi now. I don’t need do the application forms,
mail packages, collect documents&mails, deal with stupid Xiao Mi for fall 2007 application. My two assistants will do those jobs for me. ... Aug 2006有人跟我要以前作的成功客户的例子,要他们的姓名,学校和联系方式来确认一下。这样的信息我不能告诉大家,尽管我也很想说出来。
我跟客户签的合同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密。拿到offer,按照合同清算之后,没有客户愿意我拿他们的名字作宣传。首先毕竟找人作申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其次,一旦被美国的学校知道了,麻烦就大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大。
我很希望能在blog里说我给国内某某大学的某某拿到了某个很好的offer,这样说了,可以大大地增加我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尽管我很想,但是我不能这样作,我得遵守职业道德,说俗一点,作business得有点原则,如果打算长久作下去,就得注意信誉,不能胡来。如果我泄漏以前客户的信息给你的话,将来我也可能泄漏你的名字给别人。国内的中介好像能提供成功客户的姓名,学校,去了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不晓得是怎么说服这些客户们去冒被美国学校开除的风险的,或者就是编造的。
我只能压制着用以前客户招揽生意的诱人念头,闭上嘴,什么都不说。但是我可以换个方式,比如说
东北某著名大学,本科生,本科成绩87左右,托福&630,GRE verbal &450 AW 4
申请CS,拿到一个50名左右学校的全奖,拿到了排名30左右的学校的电话面试,但是表现很差,没拿到该校的offer
东北某高校,研究生,本科成绩87,研究生比较差,只有80,托福&630, GRE verbal &480 AW 4.5,有国内发表的中文paper,申请CS,拿到一个40左右的学校的全奖,还拿到40-100之间另外3个学校的全奖,另外在4/15之后,还有两个学校想给offer,但是已经决定了,所以直接据掉。
某大学本科生,高数99,GPA 84-85,但有两门重要的专业课成绩差,只有70几分,GRE verbal 420,托福610,无任何研究背景,申请CS,拿到一个30名左右学校的全奖。这个offer主要是靠我的陶瓷。该客户申请过程中, 因为verbal实在太低,屡收据信,但是对我的工作极其配合,对申请噩耗从无怨言,最后反而去了很好的学校
天津某高校中文系毕业,成绩88,托福630,GRE 500/800/800,拿到亚利桑那一个前60名大学stat全奖。
当然,还有其他专业的,先写这些。
我现在仍然接收申请2007年入学的客户,其他专业如数学,生物统计,生物,会计/金融,信息系统,化工,EE等进展顺利,但是今年CS客户的数量有点少了,我希望能找到4-8个,但是目前只有3个,而且有一个客户鉴于自身条件有限,还有很明显的硬伤,所以只要admission,就算算上我亲弟弟(条件也有硬伤,只要ADMISSION,只打算申请一到两个学校),才有4个。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文章末尾的版权声明,包括作者ID、博客网址和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美国也荒唐》值得一读
我的图书馆
《美国也荒唐》值得一读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作序 ;
陈建功 崔希亮 曹文轩 王 朔 张颐武 姜 文 徐静蕾曾子墨等30多位著名人士 联袂推荐:身在美国看美国,看得真实,想得深刻
以亲身经历展现美国社会诸多不宜被人觉察的“秘密”。
  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一样精彩。
  我和沈群在美国一起同住的那段日子里,我们曾一同感受和思考美国。而13年后,当看到他的这些文字时,让我止不住感叹,原来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感受和思考!
&&& 此书中很多事件是非常值得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思考和品味的。
——著名作家 王朔
  这本书早该出,早出便可以早看。沈群是个感情丰富、条理清晰的人,这本书也是这样。大家不妨一看。反正我看。
——著名导演、演员 姜文
  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书。它所蕴含的生存之道和生活哲学,于处在高度竞争中的我们而言,是极具启发性的,并且也是十分有效的。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本书的叙述,看到了一个具体的美国社会,而这个社会作为鲜明的参照,又使我们看明白了中国社会。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曹文轩
  这部书是对于美国的真感悟,真体验,是一个中国人从感性深入美国,以理性观照美国的成果。它既是个人生活的传奇,也是生命感悟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 张颐武
   作者简介
沈群,北京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研究生毕业后曾任教于美国著名私立大学Pomona College。现任美国尼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美国)神哈特娱乐公司总裁。
20世纪90年代起,致力于中美文化经贸交流,主持运营了“旧金山中国民间灯会”、共同策划举办了“中美电影节”(担任电影节共同主席)、策划创办了“中美企业峰会”(担任峰会主席),均在中美两国引起较大反响。此外,作为国际制片人,还主持拍摄了跨国制作的多部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
&&& 概述 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父亲为军人,四岁时举家进京,曾就读北京良乡小学,北京丰台三小,北京第12中学。小学头三年就读于北京郊区一农村小学,至今记忆深刻,后以北京重点中学12中最低分数线考入该校。1981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精力旺盛,不安于现状,先客串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大受欢迎,1998年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传递出了多种声音。
崔永元对话沈群——美中两国谁更荒唐
http://www.dayoo.com/
20:35来源: 广州日报
&&&&美籍华人出书揭露美国荒唐现象
&&&&名主持崔永元对话作者沈群——美中两国谁更荒唐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柳建云)“我和沈群是80年代同在一个广播电台,一个足球队,都在足球队担当重要角色,他是主力后卫,我是正选守门员,所以那球队输球基本都是因为我们。后来去了美国,有很好的发展,因为我们见面不多,所以每次见面他都是报喜不报忧,直到看到这本书才知道美国让他受了多少罪。”在近日《美国也荒唐》北京新书发布会上,为该书作序的崔永元如此描述与作者渊源。
&&&&作为《美国也荒唐》作者沈群相交二十余年老友的崔永元花了一个通宵看完了这本新书,对于这本记录了这位美籍华人闯荡美国二十多年的切身见闻体会的作品,善于辨证分析的崔永元对于书名有了不同的理解,“美国也荒唐实际上也可理解为美国很讲理。”
&&&&相比美国的讲理,中国却有许多情况是不讲理,崔永元列举称,“装修豪华气派的大书店却难逃亏损的命运,最终只能依靠做房地产做钢材的老板支撑维持。”崔永元忧心地告诉记者,“当前中国老百姓对房价降、利率升持悲观态度,但我个人对中国人读书的态度比那两件事还要悲观,如果读书人越来越少,那么民族也没有什么希望,这是实话实说。”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均是古人教诲后人的重要措辞,崔永元认为,沈群真实将自己最不幸最真实的经历写入新书,正是该书值得看的地方,也是通过该书能够打破西方月亮比较圆的传说,从而更客观真实了解美国。
&&&&现场脱口秀:
&&&&崔永元:书中谈到你在美国的第一个职业是在旅馆里放彩色录像带,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幸从事这样的职业,别讲太细,因为还有未成年人。(现场笑)
&&&&沈群:我正在想分寸怎么把握。(现场笑)我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刚到美国,觉得特别新鲜,什么事都想试,也觉得都能胜任。从报上看到一则关于旅店经理的招聘广告,要求身强力壮、懂英文,去了才知道是一个按小时出租的酒店,这在美国只做两种事,吸毒和娼妓活动。当时本不想做,但一是因为北大人的自尊心,二是钱真多,小费加工资一个月相当于国内十年收入。工作的内容是管理16间房,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到点敲门提醒房客,二是放录像带不能停。
&&&&美国也荒唐实际上在说美国很讲理
&&&&崔永元:我说明一下,这个彩色录像带,香港叫毛片,大陆叫黄色录像带,但在美国是合法的,这是沈群第一次从国内电台辞职后进入美国影视圈。(现场笑)据说沈群最后不干也是因为工作要求敲门提醒房客,美国人都有枪,人家正忙着,你去敲门,很容易中枪。(现场笑)据说,书中还写了你因为被最好的朋友出卖,殴打了对方,在美国被劳改的经历。
&&&&沈群:是清洁高速公路,非常累,因为是在洛杉矶的马路边上捡纸屑和杂物,不间断的工作。
&&&&崔永元:除了这个,他还和黑手党打过交道,除了这个,他个人还破产过,在美国破产意味着什么?
&&&&沈群:破产意味着个人所有信誉都没了,在美国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信誉,我在1998年破产前,信用卡额度达到13万美金,当时一套洛杉矶的房产价值大概28万,相当于直接刷卡可以交首付可以买下一栋房子,但破产意味着,所有银行都对你关上大门。直到两年后,我重新获得一张额度为600美金的信用卡,而且还需要34美金的年费,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至今一直保存着这张卡。
&&&&崔永元:沈群这本书叫美国也荒唐,但当我们把这本书看完后,我们会发现美国很讲理。美国人重视契约精神,处处规范,生活有章可循,其中大家很希望了解美国服务业的小费规则到底怎么回事。
&&&&沈群:美国人吃饭付小费区间在15~20%,给不给小费的权力在客人,衡量标准是服务是否到位,但中国的餐馆酒店收小费有些变样,不跟客人商量,强制收取。在美国可以将小费理解为光明的潜规则。
&&&&“美国买房同时买下了天和地”
&&&&崔永元:我看到有网友给你提的问题,有的是他们真的关心的,有的是党和政府应该关心的问题,他们一并给提出来了(现场笑),先说一个他们关心,党和政府也应该关心的问题,他们说‘沈先生,你在美国住的房子是自己买的吗,多大面积,多少钱,在中国能否买到同样面积的房子,这是隐私你说不说都行,反正。(现场笑)
&&&&沈群:这个我还真想说,(现场笑)大家都生活在北京,我觉得北京的房价(这么高)根本没有道理,我在美国洛杉矶的房子是在2000年买,距离市中心开车26分钟,如果不堵车,按照中国算法,带院子就超过3000多平米。有个西班牙风格的亭子,意大利式的游泳池,
崔永远:我去过,后院还有个山呢,山都是他的,
沈群:美国房子的房本面积不包括,车库,附属的储藏间和院子。
&&&&崔永元:你有公摊面积吗?(现场笑)
&&&&沈群:没有
&&&&崔永元:自由女神没让你摊一部分?(现场笑)
&&&&沈群:2000年买时花34万美金,后来涨价,最高时大约接近80万,金融危机回到50多万,一共有4亩多地。
&&&&崔永元:还有一个我想问一下,你是买的七十年使用权,还是?(现场笑)
&&&&沈群:在美国是终身,我也可以给儿女,如果有人强拆,我也可以招募人来继承当钉子户。
&&&&崔永元:你这个几亩地上面不是有天,有地吗,这天和地是不是也是你的(现场笑)
&&&&沈群:这天在一定高度是我的,往下地底下800英尺以内是我的,更深是国家的。
&&&&崔永元:也就是说,你家地下800英尺内发现石油煤矿,你就是股东了。(现场笑)我在美国开始听到时的也是一头雾水,我要天干嘛,哪天市政府高兴了,又该收天的钱。(现场笑)但实际上是在保护你的空间,如果天不是你的,那旁边可以建一个中央电视台那样的楼,现在天是你的,就可以保证没人在你家建“裤衩”,(现场掌声,笑声)
“纳税人可以不要市政府”
崔永元:在美国我也理解了国有资产的概念,当你处在这个州,这个州发现了大油田,你恰好又有这个州的居住权,你就跟着分红了,好比到中石油加油站,每人去加一回油,就分你一毛钱,这个我觉得才是国企的概念,国企的意思是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人,自然占有这个国家的股份。
&&&&沈群:在这本书的一个章节,我写到,当你是这个国家的纳税人的时候,你就是这个国家的股东。
&&&&崔永元:我们也在说纳税人,纳税人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你该交税了,或者说你偷税漏税了,为什么还不赶紧交呢,要罚你,纳税人的权利说的不多,在美国纳税人就能够体会到权利,比如一大帮纳税人就能决定这个城市要不要市政府,美国有没有市政府的市?又比如我找一大堆大款把你的社区周边买下来,是不是这个社区就是咱说的算了?
&&&&沈群:对,这个社区的所有法律,包括社区路修多宽,办什么样的学校,都是由居住这里的人投票决定的。
&&&&崔永元:那咱能成立一个市政府吗?
&&&&沈群:当然可以。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多,就可以形成华人聚集区自己的法规,按照自己希望遵守的规则,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美国,上至总统,下至市长议员,选民的权力非常大,我们在美国办中美电影节,中美企业峰会,我们能够得到市级政府的支持,本身因为我们就是选民,我们与他们交流非常的平等,因为美国政客不是终身制的,下来就下来了。
&&&&崔永元回应名人移民潮:杨利伟还上了月球呢
&&&&记者从有关可靠渠道获悉,崔永元已得到美国绿卡。当现场被问到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名人精英分子移民如潮的问题,崔永元淡定而风趣地回答,“天高任鸟飞,谁说移民就不爱国,杨利伟还上了月球,又如何评价。沈群就是美籍华人,也一样为中国争光,开辟了一条民间外交的路子,尽管他上路没有警察优待,但他做的工作效果不比大使差。”
&&&&对于时下的社会风气,以及90后存在附庸爱国精神等现象,还有多谈建设意见少抱怨的学者说法,崔永元当天义愤填膺的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主持节目出名的,其实我是因抱怨出名的,我就是最爱抱怨,谁说抱怨就不是建设性的,治理国家,管理城市那是官员的事,群众抱怨北京堵车就是建设性的,难道还要群众告诉政府该如何治理吗?这些事是政府官员的事,领了国家的工资就该解决好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他坦言在央视这么多年,尽管节目播出有一大堆清规戒律,但在台内讨论是无话不能说的,也至今没有人给我穿小鞋,真有什么不满足的,跟你们说了也白说。(现场笑)
&&&&相关资料:新书简介
&&&&作者通过自己独特而传奇的留学、创业经历,透视了当下美国社会的“荒唐”与文明,在惊心动魄的细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思想的魅力。如“近距离看美国”和《民主的细节》一样,读后让人拍案叹息,茅塞顿开。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切思考。
&&&&作者简介:
&&&&沈群(STEVEN SHEN)——2008中美电影节共同主席,美籍华人。20年来始终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而后在中央电视台工作。89年赴美留学,93年在美国洛杉矶创办美国尼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CCTV、BTV等多次合作。2001年创办(美国)神哈特娱乐公司,先后协助完成《荣誉》、《穿越西伯利亚》等多部影视作品。2007年开办‘中美电影节’
&&&&【沈群眼中的美国是如何的“荒唐”?】
&&&&1、 开枪杀人可以无罪
&&&&2、 公民的持枪权要被法律保证,即便每年都有不少死在抢下的无辜冤魂。美国公民的持枪权也是要被保证的。因为他们认为,当枪杀案发生时,错不在枪而在人。没有人扣扳机,枪是不会自己发射子弹的。
&&&&3、 在美国死刑犯人只需一人签字即可豁免——每个州长(三十多个有死刑的州)都有死刑的豁免权。
&&&&4、 下一级政府立法可以推翻上一级政府的法规——国会立法内华达州全州境内均可合法设立赌场,妓院,而地处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政府市政府立法,娼妓活动在该市非法。
&&&&5、 在美国公民结社,建党自由,但共产党员却不能合法移民美国。
&&&&6、 仅仅因为证人曾经有过不良记录,杀人犯就可以当庭被判无罪———不管证明有罪的证据有多确凿,如辛普森。
&&&&7、 城市建筑法规普遍实行“every one or no one”(要么每人都可以,要么没人可以)只要是对公众开放的场所,残疾人的轮椅不能上时,正常人也谁都别上。
&&&&8、 对于警察抓捕犯人通讯使用的特殊无线电频率,每个公民也都有权随时收听。否则就不叫新闻自由。
&&&&9、 州长可以不听总统的,市长可以不听州长的。
&&&&10、 法庭可以对一个活人判出有期徒刑150年的刑期!
&&&&11、 在美国总统可随时被弹劾也可随时被人质问
&&&&12、 在美国“种族平等”只在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如大学录取等社会活动要严格按种族比例执行。
&&&&13、 中国人“怕”事故,美国人“盼”事故
&&&&14、 中国孩子“圈养”,美国孩子“放养”
&&&&15、 中美电影身段不同,中国电影“教育人”,美国电影“娱乐人”
&&&&16、 在美国购物都是“傻大胆“,在中国购物都变“胆小鬼”
&&&&17、 中国陪审团只有“知情权”,美国陪审团享有“定罪权”
引子&&&& 公关奥斯卡
第一章 我在美国那些事
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
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
三、“我有五个电台和两个电视台”
四、纽约经验:生活在规则之外,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纽约之黑·黑吃“黑”
六、洋插队的快乐——钱藏在袜子里每一步走下去都充实
七、我已写好了“遗书”
八。、跨越大洋的爱情:一张永远不会使用的支票
第二章 美国也荒唐
&一、美国冤案,要不要起诉美国警察局
二、遭遇裸体文化
三、第一桶金,寻找脱衣舞厅
四、我最好的哥们儿背叛了我
五、聘用每小时350美元的律师,与美国司法较劲
六、我在美国的劳改生活
第三章 一夕致富的泡影
&一、嗜赌成瘾——爱上拉斯维加斯
二、疯狂的发财梦
三、十面埋伏,与黑手党交锋
四、申请破产保护,起死回生
第四章 “死神”帮我闯进好莱坞
一、致命车祸使我邂逅幸运之神
二、与好莱坞明星过招
三、“因为你策划的晚会,我可收到领导的批评了”
四、如何花上美国基金会的钱
五、策划中美电影节
六、姜文、王朔和白宫女助理
&第五章 不一样的美国人
&一、父亲说:“把事当事,把人当人”
二、母亲说:“真不好意思,批了一辈子资本主义。”
三、“光知道不行,我是要来复查的”
四、“宁可放过一千,也不错杀一个”
五、我在美国患痛风
六、在美国农民家过圣诞节
七、层层向下负责的社会
八、随时随地上映的大片
第六章 这就是美国
一、大学全奖申请诀窍
二、永远有一条路在等着你
三、与狗同睡的“杰出人才”
四、三级立法——州界线就是生死线
五、枪杆子里面出人权
六、种族不歧视,实力歧视
七、“金钱政治”为国家保险
八、当你成为纳税人,你就是这个国家的股东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作序  一代成群  我和沈群在一个足球队是上个世纪的事情。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队,他是后卫,我是守门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对方进球后,他总是跑过来对我说,没事儿,再来!我沮丧地看着他满脸的土。那算得上是个纯真年代,我们干什么都当真,有机会描述自己的工作时喜欢添油加醋,那种描述既有现实的感觉也有理想化的装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夸张。二十多年后我们重新见面,谈起以往还保留着这种情调,比如,他说他当年制作的电影录音剪辑是一种富有魅力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他还说,再不会有邱岳峰那样的配音演员了。我很喜欢他现在的作派,通电话时总要开宗明义准备说几件事,面谈时随身带着本和笔,事情做成了会描述自己如何筹备的,没做成的事情不找托辞直接扛住。带我看他洛杉矶家中的泳池,绘声绘色地讲每周要如何打理,敢享自己挣来的福,吃饭时狼吞虎咽,总能发现苦孩子的痕迹。  至于他如何离开国家电台,出国,打工,冒险,遭罪,坚持,成功,都在这本书里了,大家放开手脚看,我不再描述。  我一直在想,我的朋友沈群身上那些发光发亮的优点,例如正直、坦荡、宽容、诚信,是家族传习的?还是北大教化的?亦或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的?还是美国文明熏陶的?那些优点于今天我们这个民族与社会的确异常稀缺,我们从内心又不愿承认洋人文明的优越,所以,我总会想起上个世纪的沈群,那个在足球场上英勇无畏又灰头土脸的样子,我希望那不是他的天性,而是这一拨儿年轻人的共性,尽管青春年华已过,仍然保证有一批中国人无论身居何处干着什么都在赢得人们的尊重。  ——崔永元
  第一章 我在美国那些事
  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为了确保个人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安全,国家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国家变成主体,个人却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所有好的价值就全部丧失了。必须先砸碎磐石然后才能长出树木,必须先松土然后植物才能茁壮成长。
  同样,只有在人类社会达到足够的开放水平,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能力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
  ——爱因斯坦
  在促成我们国家的伟大方面,那些创造权力的人无疑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那些对权力持怀疑态度的人同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决定了是我们利用权力还是权力利用我们。
  ——约翰.肯尼迪
第1节: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
  当一个旅店的所有客人都是按小时来租用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只干两种事——吸毒和嫖娼。
  1989年6月14日,我考取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到了美国,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所有的感觉凝聚成一个词——兴奋,遏制不住的兴奋。走在洛杉矶的大街上,鲜亮的阳光,透彻的蓝天白云,翠色欲滴的绿地,除了兴奋,我想不出任何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情。
  从这天起我将开始全新的生活,不再有单位的束缚,不再有父母的管教,不必恪守传统的观念,不必每天都生活在恐慌之中。
  我的大学同学也是我多年好友的X在洛杉矶定居,他希望我能和他在洛杉矶会面,所以我并没有像许多留学生那样,从中国起飞就直接奔赴美国学校,而是把洛杉矶作为我赴美的第一站。也许正是这个缘分,使得我后来在洛杉矶开始了美国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在洛杉矶创办了第一个属于我的公司,在洛杉矶建立了我的家,并最终把洛杉矶定为我在美国的永久居住地。
  由于X每天都要去餐馆打工,而我又遏制不住渴望接触这个全新世界的心情,便一个人冲到了洛杉矶街头,仔细品味这座“天使之城”。刚走过一个街角,就看到一个乞丐模样的白人慢慢地向我走来。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第一个将要与我对话的美国人,心中窃喜: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话多难得,这要在北京,外教一对一教授口语课得付多少钱啊?
  他离我越来越近时,我却不知要说什么,心里也不禁开始发慌,发现自己语言竟如此贪乏。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终于开口了:“年轻人,我需要你的帮助。”语气与我以前见过的乞丐截然不同,我开始怀疑他的身份。
  我迅速地搜刮着脑子里的英文词汇,对他说:“我也是穷人,帮不上你什么忙!”说话间,左手下意识地捏了捏兜里的零钱。
第2节: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1)
  他的目光并没有从我脸上挪开:“帮一点儿也是帮。”
  说心里话,我是看不起乞丐的。在美国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随便做点什么事都能赚到不少钱,维持一份有尊严的生活绝不是难事。于是我不客气地说:“你给我个理由,我为什么要帮你?”
  “年轻人,也许有一天我会帮上你。”
  我心中一愣!有哲理呀!这和我原来看到的乞丐是不一样的。印象中的乞丐一般都是脏乱的头发,破烂的衣服,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而且见到人就下跪,不给他钱就不让你走。可眼前这位美国乞丐多了一些尊严,多了一些从容。而且说话有内涵。给点钱值!花钱买道理。于是我拿出了两个25美分的硬币,放到他那有些干枯的手中。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他右手抚在前胸,很虔诚地说。
  每天X下班回来,都会清点当天赚来的大把大把的小费。而我当时在国内的工资一个月也才只有几美金,那些小费对我的诱惑绝不亚于金牌对运动员的诱惑。想着我离秋季入学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打工挣点盘缠应该是一件不坏的事。
  听说美国的本土公司不会聘用没有工作许可证的人,而我当时还只是学生身份,所以只能到当地不守规矩的华人公司里找机会。于是,我买来了当地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看看能不能找一份直接挣现金的工作。检索了报上百余个招工启事,我的目光最终被一个小小的广告吸引了过去:招聘Motel经理,要求:会英文,身强力壮,底薪800美元,另有小费。我心一动,这倒是份不错的工作。“Motel”这词托福里有,就是汽车旅店。“身强力壮”是什么意思啊?这词跟经理这种白领工作好像不沾边啊,难道还要干很多体力活吗?不过800美金的月薪,相当于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十年的薪水了,即使干点粗活我也愿意。我摸摸自己的胸肌,想起了自己在田径队、足球场乃至曲棍球国家选拔队时的辉煌。这份工作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暗想。别想那么多了,不然工作被别人抢走了。于是,我拨通了电话,约好了面试时间。
  老板是一个又矮又胖,一脸横肉的台湾人,操着一口浓重闽南音的普通话,他坐在椅子上,斜着眼打量着我,“来美国多长时间了?”
  “两天。”说完我就后悔了,我想缺少美国经验一定是我的软肋。
  没想到他“嗯”了一声,似乎满意地点点头,“会讲英文吗?”
  “会”,我很自信地说。
  “我们招的是夜班经理,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上班。”
  “没问题”,我没有任何疑问,只是担心他会问我有没有工卡。
第3节: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2)
  “行。那你明天来上班。”
  啊?这么简单就定了一个经理?真是慧眼识珠啊!我立刻对这位身高只有一米六几的伯乐充满了好感,这样想着他脸上的那堆横肉似乎也不那么难看了。
  “我跟你说一下工作内容。旅店一共16个房间,每天晚上开始来客人,每个人来,你都要登记好房间号和开房时间,同时问清退房时间,记在这个本子上”,说着他递过来一个黑乎乎的本子,“然后随时查阅每个房间的退房时间。提前十分钟左右去敲门提醒客人退房时间已到,还有,所有付账一律用现金。”
  怎么,酒店还要登记退房时间?难道每个客人的退房时间还不一样吗?没想到美国人做事这么严谨,这么人性化!
  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解释说:“大多数客人都只开一两个小时的房间。”
  我更加疑惑了,住店还有只住一两个小时的?美国人真讲究效率!
  “这些录像带你要一盘一盘接着放,不能让它停下来。”我还没来得及多想,老板又指着桌子上的一堆录像带说。
  “这都是什么电影啊?”我一边说着,一边走到那堆得高高的几十盘录像带前。
  “没什么可看的,都是成人片。”
  “成人片?这不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毛片吗?”这时我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录像带的外包装了。这工作可太刺激了!国内可没那么开放,看这片都是犯罪啊。
  “上面有个监视器,一出现雪花就说明带子放完了,你就马上再换一盘新的”,他指着头顶上的监视器对我说。
  “知道了”,我连忙答应着,“对了,那我做经理,部下都是哪些人?”
  “部下?”老板有点不理解地看着我,“噢,有一个Amigo(墨西哥助理),他专门帮你洗床单和被罩。每次客人离开,你负责把床单被罩取下,顺带检查是否有破损,然后扔到地上,剩下的就是他的事了。洗完后,他负责把床单被罩给你,客人开房前你给套上。”
  啊?这哪叫什么经理啊?这不就是客房部服务员吗?我在心里抱怨着,不过一想到那800美金的月薪,心里就平缓了许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况且自己也没有工作许可,看在钱的面子上就别计较那么多了。
  “对了,你看见那个房门了吧”,他向外指着,“提醒客人退房时,先敲门,告诉他们time is up(时间到了),然后身子从门前闪开,不要站在正门口。”
  天啊!美国的培训工作这么细致,连动作都要求得那么具体。我对即将开始的这份工作,也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充满了好奇。
  第一天上班,店里的情景就把我吓着了,这来住店的都什么人啊?应对起来真有些不知所措,可能说错一句话或办错一件事就会遭到一顿谩骂。
第4节: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3)
  进店的全是黑人,没有一个白人,有时几个黑人一块儿进来,像一阵黑旋风一样压过来。
  绝大部分客人是成双成对进店的,而且几乎没有人订房超过1个小时。看着这些男男女女的表情,你就知道他们开房间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个女人可以带着不同的男人来,甚至一晚上开三、四次房间。
  工作的强度也是我无法想象的。从下午5点钟开始,客人就陆续进来,由于大部分客人都只开一个小时的房间,这就意味着一个小时内就有十几次的开房、退房,拆、装床单床罩等工作,而且这期间还要保证录像带不间断地播放。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低头算账,突然从一个房间里冲出一个身上只裹着一条毛巾的黑人男子,冲到我窗前,用手大力敲击着玻璃,疯狂地喊着:“为什么把我的录像停掉!我一分钱也没少付你。该死的!”
  我一时有点蒙了,不知道这么大火来自何处,愣了一下,才想起应该关注监视器,抬头一看,上面已经满是雪花。我这才慌忙换上一盘新的带子。当画面上的男裸奴重复起那个动作时,黑人男子才惺惺离去。这次事件之后,我才清晰地认识了我这边的“影视工作”与房间里的“工作”的必然联系。
  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要整整15个小时不停地工作。由于我一个人要处理所有的工作,所以一整个晚上都在不停的奔跑中做事,往往是一个房间的床单被罩还没换好,另一个房间的客人已需要去提醒,还有一个房间的客人要退房,连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
  夜里11点时,我饿得实在不行了,就把带来的一包方便面放进锅里去煮。刚转过身,就看见又有客人在“梆梆梆”地敲窗,要定房间。这时,正在监督我工作的老板比敲窗户的黑人还凶,高声地冲我叫道:“煮什么煮,你不知道这种面的名字叫泡面吗?拿开水泡不就行了!”
  这是我在美国第一次受到老板的训斥,心里特憋气——这都什么老板,怎么不把人当人啊?
  当然,大部分时间里老板对我的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还是满意的。他看出我虽然欠缺经验,但工作起来诚诚恳恳。而且,单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速度来讲,恐怕也是他以前聘用的经理所不及的。而我,也因为这份工作练就了一身迅速撤换床单被罩的本领。时至今日,如果家里有换床罩的工作,我还乐意秀一把当年的技术。
  这天,老板看到我基本可以应付局面后,便开车回家了。就这样,我咬牙挺过了第一天也是生平第一次15个小时的紧张工作。
  早晨7:50接班的经理来了。我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这班排得也太不合理了。客人一般都是在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来,像他这一班,能有多少工作量?这个世界永远都是那么不公平,好事怎么都让他们这帮人占了?
第5节:一、当上吸毒嫖娼旅店的经理(4)
  寒暄过后,我才惊讶地发现,这位白班经理竟然也是北大毕业,1977年(1977年底恢复高考)入学。世界就是这么有趣,在洛杉矶黑人区的小小旅店里,居然还能出现两个北大毕业生。
  “那我可得帮帮你,你要不着急走的话,我给你说说这工作里的门道”,他无比诚恳地对我说。
  “太好了!我初来乍到,还请多多关照。”
  “嗯,跟我来”,说着,他把我领出了经理室,“你现在也应该知道了,这些只开一两个小时房的人,是为了做什么事”。他看了我一眼,饶有兴趣地继续说:“一种是吸毒,一种就是做那种事。你知道这马桶边的瓷砖为什么掉了?”我摇摇头,他接着说:“这就是吸毒以后发疯时用手抠的。所以,咱们这份工作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催人家退房。你说说做这两件事,哪一件愿意让你催?对了,老板应该跟你说过催房时,敲完客房门身体要从门前闪开吧。”
  “是啊,说过的。”
  “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疑惑地摇摇头,确实且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你看看正对门那边的院墙,知道上面为什么会有一块一块的涂料的痕迹吗?”我抬眼望去,这才注意到那边墙上确实有大块大块的斑驳,但我仍然想不出这和敲门有什么关系。
  “那是遮盖墙上的弹洞的,有的客人是带着枪的。在他疯狂时,你去催他,有些人就会丧失理性,并因不能自控而开枪。所以你敲完门后,身体一定要从门前闪开,不然就有可能受伤,甚至命丧黄泉。”
  我的妈呀!原来如此!听着他的话,想着昨天晚上,敲完门后,我并没有注意及时地从门前闪开,心里不禁一阵后怕。当时我还拿老板的话当笑话听,看来由于文化差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客死他乡。
  “Steven(他称呼着我的英文名字),你知道为什么要招你来吗?”
  我不知道他说这话的意思。
  “因为你的前任刚刚辞职,但店里急需用人。你知道,我们店只收现金,所以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就在大前天,店里刚发生了一起抢劫。你的前任经理,被一个劫匪五花大绑地关在客房卫生间,头被按在马桶里,柜子里刚收来的几百美元现金全部被抢走。虽然这事已经报过警,但案子至今还没有破。”
  听完他的话,我才明白,当时招工广告上要求身强力壮的原因,也明白了为什么我那么容易就被录取——因为根本没人来竞争这个岗位。当地人一看到广告上登出的地点,就知道是洛杉矶南部的黑人区,再一了解这是钟点旅店,就知道他做的是什么买卖。只有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能够无知者无畏地来到这里工作。
  人说起来也怪,什么东西你越是得不到就越想要,一旦这东西可以无休止地给你时,你还真不见得稀罕。就拿看成人片这事来说,在我接受这份工作时还有些窃喜,看着那高高摞起的几十盘带子,心想这回可要让我这个外乡人大开眼界了。可一个晚上过去,看着一男一女重复地做着那个动作,这成人片就让我看得头晕眼花,而且时常是恶心得想吐。
  这天下午去上班的路上我终于忍不住了,胃里翻江倒海地剧烈翻滚,我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就止不住在路边“哇哇”一顿呕吐,加上又想起早上那位师哥所讲的话,我坚决地作出一个决定——在街头找到一部公用电话,毅然决然地向老板提出了辞职。
  “早就看出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电话那头传来老板不屑地语气。
  听他那话,好像这是一个无比高尚的职业。
第6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1)
  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
  在美国又一次观念的颠覆,使我经历了信念的洗礼,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灵的关系全面转换。以至于后来听说有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利用这30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恶意退货时,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愤怒。
  在洛杉矶呆了不到一个月,我就赶到南伊利诺伊大学报到。这个英文缩写为SIU的美国公立大学,坐落在伊利诺伊州最南端一个叫卡尔邦代尔的小镇。这是个典型的大学城,学生总数为24000人,小镇的总人口也是两万多,所有工作的人也都是在为这所大学服务,无论是银行、餐馆、超市,还是车行、邮局和房产公司。
  这所美国公立大学的美,超出了我当时对一所大学应具有的美的全部想象。在国内上学时,我已经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因为北大的历史在国内可列入悠久的行列,校园之美在全国的大学中更是数一数二。可相比之下,这所在美国根本排不上名的SIU,历史比北大长了近40年不说,校园面积更几乎是北大的两倍(南伊利诺伊大学卡尔邦代尔分校面积约460公顷,北大面积约为267公顷),学生人数也几乎是当时北大学生的两倍,并且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2400人之多。学校的南侧紧邻国家公园,山水相连,建筑景观错落有致。你更多的感觉是,这里是一个旅游胜地,度假村,而不是学校。在1989年8月14号走进这所学校的那一刻,我就被这里的美彻底折服了。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偌大的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门,一条条蜿蜒的小路无障碍地从各个方向通进校园,学校象一位敞开胸怀的智者,欢迎着每一位学生学子的到来。校园被高高低低的各色植被铺满,走在林阴小道上,空气中多了一份清新,少了一些乌烟瘴气。以前我们习惯把落叶烧掉,而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然的,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图书馆、教学楼、电视塔和现代艺术雕塑等等建筑在植被的掩映下,文化和艺术,自然与雕琢浑然一体。
第7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2)
  足球、网球、棒球、美式橄榄等所有球类都有自己的标准运动场,而体育馆里的设施与规模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北大的一体、二体两个体育馆加起来也不如她一半的面积,更不可思议的是馆中的游泳池竟是25米×50米的奥林匹克标准赛道。
  正值八月,秋季的校园,各色茂密的树木绚烂缤纷、多彩多姿,远远看去层林尽染,走在校园内有一种置身森林公园的美妙感觉。草坪上、树林间永远可以看到机灵的小松鼠在悠闲地奔走,林间的小路上经常有梅花鹿驻足向人们眺望。曾经经历过人与动物之间紧张关系的我,从没想过在这个世界上,人和动物竟可以如此亲近,如此和谐。你能想象出因此当校园里草坪上的梅花鹿、丹顶鹤的雕塑现在突然变成活蹦乱跳的小动物,甚至主动跑到你面前来毫无顾忌的吃你喂给它的食物时,心里止不住有一分意外的感动?
  来到美国以后,突然之间少了很多自我的少年时代起就已经习惯了的那种由物质短缺而带来的紧张和局促,多了一分从容。譬如说当我突感内急冲向厕所时,无需再紧急地检查自己身上是否带着纸,因为卫生间里不仅一定有纸,而且是足够地多。上课万一迟到,你也不必像在国内时那样感到无地自容,进教室时要承受着老师和所有同学带有道德遣责般的注目礼,你只需轻手轻脚地走进教室,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讲即可。再说饮料,这个年轻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的消费品,在美国是如此的特殊,几乎任何快餐店都有免费续杯的服务,而且各种饮料随意挑选。多少年后我才发现,这种服务即便是在同为西方发达国的英国、澳大利亚也不流行。在美国的快餐店消费时,你实际上买的不是饮料,而是一个杯子,拿着这个杯子,你可以无限量地去盛6-10种不同的饮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无休止地喝下去。美国的自助餐店就更能说明问题。来美国之前,唯一的自助餐经历是在我拿到奖学金后,女友请我在citic大楼顶层吃过的自助餐。记得每位的价格是人了币98元,比我当时1个月的工资还高,但由于当时心思全都不在饭上,所以也没吃出什么概念。而在美国,这种“All you can eat”(中文翻译就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自助餐广告随处可见。
  除了不再每天经历物质短缺所带来的紧张外,还有更多让我意想不到的人与物关系的变化。譬如说当你到百货商店购物时,不用费尽心机地千挑万选,担心一旦没有足够仔细,选错了尺码或有质量问题无法退换。在美国,百货店大部分的商品都是30天之内可退可换。记得有一次我去沃尔玛买了一双鞋,(这是我到美国后咬牙买的第一双鞋)。店内试穿时觉得还不错,可回来穿上几天后,我发现右脚的小趾时特别不适,尤其是在需要脚用力支撑时,小脚趾磨得很疼。正当我不该如何是好时,一位美国同学轻松地说:“拿回去找他们店里退换啊。”
第8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3)
  我看了看鞋,已经有些明显的磨损,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着鞋找回了店里。
  在我说明情况后,那个胖胖的女店员手拿那双鞋,反复地观察着,嘴里还嘟囔着:“这鞋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情景本身就让我有些感动——她明明知道那鞋是机器制造,成千上万双都按一个模子出品,但她不觉得是我的脚有问题,而是那只鞋有问题。她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先生,您现在有三种选择。第一,把这双鞋留在我这儿,你自己再去换一双;第二,做退货处理,但不能给你现金,只能给你记账,以后你在本店消费时可以用这个钱;第三,如果你执意要退货拿钱的话,我做不了主,但我可以帮你问我的主管,他会给你答复。”我被这番话彻底震撼了——一双已经被我穿了一个星期并有明显磨损的鞋,店里居然能够做出如此保护我利益的决定,而且可以任我选择。
  正是在美国这样一次次观念的颠覆,使我彻底转变了多年来形成的消费观念。以至于我后来听说有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利用这30天退款的政策恶意退货时,我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愤怒。比如说:有人为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的拍摄用信用卡到店里购买一台摄像机,旅行结束后,再拿回店里硬挑毛病,执意退货。这时店里通常会把货款重新退回到他的信用卡上。这样使用摄像机的人就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信用卡从刷卡到退款周期在30天之内时,也没有任何利息产生。
  由此我想,任何一个好的社会制度的维系,更多的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律。这样一种退货、退款制度,是完全建立在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之上的,这套制度就难以实施下去。这种想法后来在纽约得到了印证,在美国,即便是同一家连锁机构,只要店开在纽约,退货退款制度政策就有很多不同。一旦某个地区的消费者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不足以支撑一个对好人更有利的销售模式时,商家就必须改。假如用对待好人的措施去对待坏人,那真不知道会有多少商家能够维系自己的生存。
  比萨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食品,它源于中国的馅饼,盛行于意大利的食文化,最终流行于美国的快餐店。在我1989年离开中国时,国内没有必胜客,更没有棒约翰、达美乐,我也完全不知道比萨是何物。虽然想要真正领教比萨文化还是要去地道的意大利餐馆,无论是薄薄的焦脆香酥的比萨,还是厚厚的劲道实足的比萨,意大利的餐馆一应俱全,但这些大多限于特定品牌的某家餐馆,把比萨推广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要归功于美国的餐饮连锁方式。
  美国知名的比萨连锁店有十多家,其中有一家叫God Father Pizza,(教父比萨)就把店面开到了我们学校旁边。每个学期这个店都要针对学校师生做几次促销活动,这种促销就是随你吃到饱的自助餐,而且每次促销该店都会在SIU的校刊上登出彩色小广告。广告一出,就成为节衣缩食的中国同学奔走相告的一个话题。
第9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4)
  促销期间,这个只有十几张桌子的小店立刻变成中国同学聚会的场所,来者常常拖家带口,集体出席。每人进门时都手持那份从校刊上撕下来的彩色小广告,这样每人只需付2.99美金,就会有六种比萨供你挑选,让你一直吃到走不动路。
  我们这些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中国留学生们经常是一边吃喝一边用极其经典的话语相互鼓励:“要带着无产阶级刻骨的仇恨来吃,要抱着吃垮资本主义的信念来吃。”当然,事实证明最终吃垮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是食客自己。
  假如这种促销不是设在学期末紧张复习考试时,中国同学还会在店内举办吃比萨大赛,我就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比赛,并且留下了辉煌的战绩。
  参赛者先到中国学生联谊会去报名,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到店里开吃,同时那些不参赛的食客作为裁判,记录比赛结果,最终核定胜出的选手。
  吃饭比赛的经历我早已有之。那还是在初中三年级“三夏支农”时的一天,我们在烈日炎炎下拔麦子,累得一个个筋疲力尽。到了吃饭时间,贫下中农慷慨地实行“窝头管够,咸菜管够”的政策。这也应算是自助餐的性质了,于是同学们起着哄开始了吃饭比赛,我本来饭量并不太大,但由于不服输,终于吃进了决赛。当吃到一斤窝头时,其他人都已出局,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决胜。于是加油的加油,呐喊的呐喊,起哄的起哄,所有同学都开始对我们两个人进行计量监督。我咬紧牙关向最后的冠军冲刺,当我硬撑着把又一两窝头混着酱疙瘩塞进嘴里,并艰难的一点一点下咽时,看到那名身高比我矮了一大截的同学神态轻松地又吃完了一个二两的窝头,并再伸手去拿下一个。我彻底崩溃了,知道冠军一定无望,我便停止了下咽。但想想亚军的荣誉也足够辉煌了,因为全班50多人,有30多个男生呢。
  这一天,到了约好的时间,我与SIU六位中国同学一同来到教父比萨。其中,有两名裁判,四名比赛选手。大家坐定后,裁判宣布规则:“比赛时间不限,吃比萨的数量按牙统计,未吃完一牙的不算,饮料和沙拉都不在统计范围之内。”店里的比萨是一整张一整张拿出,直径约有两英尺,每一张比萨被切成六牙,旁边放着铁质的小铲,由客人自取。比赛开始后,我们都带着无比的仇恨和坚定的信念大吃起来,吃到七牙以后,只剩下三人。吃到九牙时,又有一人退出比赛,仍在坚持奋战的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同学。看来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恨都不如我深,意志也都不如我坚定,我暗想。吃到第十牙时,那位竞争对手走到我面前说:“我不行了,你赢了,我这学期都不会再吃比萨了。看你这劲好像还能再吃,你有什么诀窍?别吃坏了身体,那就不值了。”
第10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5)
  我心想此话有理,虽说我现在还能再吃,但也早已超过了吃饱的程度。要说能吃这么多的诀窍,那也非常简单。因为这比赛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一直就是个忆苦思甜的过程,想到当年比赛咽的是玉米面窝窝头时,嘴里的比萨就会感到格外的香甜。吃饭比赛和其他很多比赛一样,最终比的不是体力而是精神。土插队和洋插队的不同在此一眼就能看出来,都是吃饭比赛,一个是玉米面窝头就酱疙瘩,一个是比萨配可口可乐。这还不是天壤之别?有了当年那碗酒垫底,还有什么样的酒不能对付?
  决胜结果出来了,我以11牙比萨荣膺冠军,裁判也乐了:“你这算一个纪录,以后咱们就不叫比赛了,叫挑战赛,你以11牙的记录做擂主,谁有本事就向你挑战。”停了一会儿,他看了看店里的售货员,小声对我说:“就咱这么吃,这家店老板不会有意见吧?以后他还敢做这种促销吗?”
  事实证明,资本主义没有被吃垮,教父比萨店每学期至少两次的比萨自助赛也照常进行。等我做生意多年以后才理解,人家老板根本不以你的逻辑算账。记得一次我的员工被一个合作的老板请客,餐馆坐下来后老板说:“别客气,吃,管够你。”那位员工就拼命地大吃起来,看着他那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请客的人笑着说:“别急,使劲吃!我出钱你出命,看最后谁赔。”
  观念的颠覆还在继续,除了“人与动物的紧张”变成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物质的极度匮乏变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外,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悄悄地转换着。记得在北京谈恋爱时,到哪儿都嫌人多,那些琢磨着到哪儿才能尽情地拥抱接吻的少男少女,最终选择了颐和园后山和香山西坡。但往往刚是刚准备尽情亲热,往往就会发现树丛后面还隐藏着另外一对。
  进了SIU,想谈恋爱的中国留学生可是大开眼界!整个学校空旷得很,校园的湖面上你可以和恋人荡起双桨,但划到一定程度,你就得调转船头往回。因为再往深去就是国家公园,在那里人迹罕见,不必担心拥抱接吻被人看见但可能一不留神就成了野生动物眼中的风景。
  自从我打最后一个电话告诉学校我已准备飞赴美国后,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没到学校报到,使学校和系里的老师一直担心我的去向。因此,1989年7月,当我走进广播电视系,找到与我联系过的系主任迈克尔·斯塔时,他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你终于来到SIU了。”随即他高声地在办公室对着所有正在工作的师生员工宣布:“各位师生请注意,我们一直牵挂,同时期待已久的学生沈群来系里报到了。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是本系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
第11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6)
  在场的老师同学都在为我鼓掌,很多人走过来与我握手致意。
  我被这阵势惊住了,没想到第一天就会经历一场英雄凯旋式的欢迎仪式。我一边一一地与大家握手,一边用并不流利的英文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给了我来美国读书的机会。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与大家共事。”
  斯塔教授认真地对我说:“为了表示对你的欢迎,我今天免费为你当一天司机和向导,带你去学校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初到学校的重重欣喜过去后,正式开课后各种压力便接踵而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听不懂课,二十多个人的研究生课堂,听着教授和同学流畅而轻松地交流,看着学生们在听到老师调侃后哈哈大笑,我时常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原来虽然我将托福、GRE的词汇记了不少,但在广播电视系的课堂上有无数与美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这些词是我根本不能理解的。正如一个外国留学生坐到中国传媒大学的课堂上,当老师讲到类似——“赵忠祥的播音风格与倪萍配合就非常搭调,就像大家在春晚看到的那样。但他要与何炅共同主持一档节目,那大本营就很难快乐起来”这样的内容时,没有个十几年观赏中国电视的经验,就无法理解这句话内层的意思一样,我当时在美国的课堂上就是这样一种窘境。
  于是每次下课,我都紧急寻找那些不着急回家的美国同学,凭着我在上课时的笔记,向他们求教这些词的表层和深层的涵义。有时一堂课就能出现多达几十个我不理解的专有名词,而同学给我解释也往往要花上40分钟到一个小时。几堂课下来之后,我的行为已经吓住了几乎全班同学,老师宣布下课后,他们就躲着我四散离开,谁也不愿搭上这放学后的一个小时给一个外国人讲“小儿科”的东西。于是我想,我一定要改变这种求救方式,没有人给我讲我就自己到图书馆查。这样在整个硕士学位的攻读过程中,每次课后去图书馆查阅专有名词就成为我必须的补课内容。
  周一至周五每天四小时助教、助研的工作,加上第一个学期学校要求我每天必须参加的两个小时英文补习和两个小时自习,已经把我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此外我还要面对研究生课程和课后作业,使我难有任何闲暇时间。而不能给“第一个中国大陆留学生”丢脸的自尊心又迫使我在各科考试的论文中力争上游,所以我唯一的方法就是投入所有可能的时间。每次上课前我都做预习,起码把书本上的专有名词搞懂,每次下课后再进行补习,应对老师讲课中源源不断的专有名词。
  平均每天约五个小时的睡眠,使我经历了在备考托福之后的又一段没日没夜疯狂学习的状态。这使我在第一个学年就从来没有过星期六的上午,因为周一至周五欠的觉,都等着周六补回来。一周之内我只有星期五晚上睡觉时不上闹钟,而星期六睁眼醒来往往就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那是我一周一次固定去超市采购的时间。
第12节:二、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7)
  那个年代,你几乎可以从中国留学生在校园行走的节奏中辨别出哪些是公派进修生,哪些是“自费”留学生。因为公派进修生是只听课,不参加考试,也不拿学位的。他们没有任何学习压力,往往是悠哉游哉,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欣赏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其中有些人关注的只是在哪个教堂举办的活动上能够吃一顿免费的午餐。因为这样就可以节省出一些饭费来,从而在回国时购买目录规定免税的几大件商品。而“自费”留学生却完全不同,那时所谓的“自费”就是不用政府的钱,用美国的钱,因为几乎没有中国学生自己出得起美国学费。因此我们也都受制于那条学校的法规——任何一个学期,平均成绩达不到B时(美国学校的ABCD相当于我国大学中的优良中差),奖学金便自动终止。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竭尽所能,保持学习成绩始终在全班名列前茅,否则就会因为奖学金的停止而终止学业卷铺盖回家。
  当然,理科同学的境遇就截然不同,他们的课堂上不仅没有那么多社会历史的专有名词,而且师生之间沟通往往不需要太多对话,通常是一个黑板上的公式推导就能解决问题。即便是不得不用一些英语单词,很多也都是学生们在中国的课堂上就一直使用的,如sin、cos等等。每次到了期末都会发生这样气人的事情——当我咬着干粮,冲进学校的电脑中心(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个人电脑)去写那个要求限时完成且常常要上百页纸的论文时,理科同学也会来到这里。而当你紧张工作之余侧身看到他们电脑上的工作时,才发现这些计算机系、数学系的学生已经在玩电脑游戏了。
  当然,这一情景并不使我心生嫉妒,因为我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果不其然,两年后,在学校毕业典礼时我们从聊天中了解到,那些当年在学校中不够努力的人虽然可以混到学位,但在找工作时,激烈的社会竞争却使他们一筹莫展,难以胜出。
  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生活,已经永远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虽然她不够知名,但她给予我的却一点都不亚于北大。因为在这里,我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文明洗礼,一个个生活观念的颠覆使我重新领悟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13节:三、“我有五个电台和两个电视台”(1)
  三、“我有五个电台和两个电视台”
  他看我一头雾水的样子,接着说道:“和你们国家不太一样吧,美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只要价格合适,随时都可以买卖!这些都是私有财产,而且国家无权侵犯。
  如果要让我说出这一生中最熟悉的两个党,那一定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从小学开始,我的记忆中就留下了无数两党斗争的故事无论是刘胡兰和童子军,还是江姐和徐鹏飞,总之两党的关系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
  到了美国以后,我又逐渐熟悉了另外两个党,一个是共和党,一个是民主党。开学两个月后,我就了解到与我关系最近,也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两位教授,恰恰分别是这两党在我们系中的代表。迈克尔·斯塔,这个在我的奖学金申请中投下关键一票、在开学第一天帮我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的老头,是广播电视系的主任,也是个典型的老共和党。那时他的秘书向我介绍:迈克尔以前是广播电视一线企业家,后因心脏有病,难以承受每日紧张经营的压力,才退居到大学校园当起了教书匠。我当时觉得这简直难以置信,在一次和教授的闲聊中,我问他:“听说您有自己的电台?”
  “是啊!我有五个广播电台。”
  我大吃一惊:“五个?”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的思维中,这是一个国家才能做的买卖。
  “还有两个电视台”,迈克尔又平静地补上一句。
  我的妈呀,这不就是人们说的那种资本家大亨吗?现在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了。迈克尔脸上露出一丝顽皮的笑,“但这是今天的数字。明天你再问我,可能这个数就变了,哈哈!”
  他看我一头雾水的样子,接着说道:“和你们国家不太一样吧,广播电台、电视台,只要价格合适,随时都可以买卖!这些都是私有财产,而且国家无权侵犯,就象你自己的房子一样。”我心里想,我们哪有自己的房子呀,都是国家的。看着我一脸狐疑,他又补充道:“等你上过我的课就明白了,我开的就是电台、电视台的管理和买卖这门课。”
  还没有开始上课,我就听说,无论是广播电视系的哪个年级,学生们最喜欢上的就是迈克尔的课。因为他总能想到办法,把广播电视知识经验放进课堂的讲授之中。比如说,他开设的广播电视管理课程,一学期一共14周的课,有12周是每周一次请一位一线经营广播电视台的老板到学校讲课,剩余的两周则是由他负责的第一周的概述和最后一周的总结。一门课听下来,学生们把广播电视一线经营者们的甜酸苦辣、明规则、潜规则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好不过瘾。此外,斯塔教授讲课时间虽然不多,但他语言幽默,很多话说得都是意味深长。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卷子发到每人手中后,他来宣布答题规则:“第一,我要求你们用英语答题……”此话一出口,就引来哄堂大笑,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答题用英语是不用说的,他的实际意思是要求大家在答卷时把英文写清楚。
  幽默是一种可以传染的艺术,他的幽默也往往能够带动学生的幽默。一次我有一篇论文需要他审读,但由于时间仓促,我抄写的字迹有些潦草,担心他看不懂我的手迹,我便给他打预防针说:“我的手写比较乱,希望您别介意。”
第14节:三、“我有五个电台和两个电视台”(2)
  他回答说:“只要你写的是英文就行。”
  我脱口说道:“Almost!”(几乎是)逗得他禁不住哈哈大笑。
  另一位深受同学爱戴的教授叫David,他是我们系民主党的代表。他的年龄实际上比我还小一岁,而我在系里的TA (Teach Assistant 助教)工作就是辅助他服务。为此,我刚开始时心里颇有些不服气。但随着与他接触的不断增加以及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展开,我很快就发现了David身上那些令我尊敬的地方。首先他的思维极快,用词常常出口不凡。譬如,当他不喜欢某人时,他会说:“那人闻起来就不对味儿。”而他要挖苦人时也常常让人无地自容,而又无言以对。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都已交卷,只剩下美国学生约翰和我们两个外籍留学生,他不愿意再把时间拖下去,便开口说道:“约翰,你的母语不是英文吗?”一句话说得约翰不好意思,红着脸站起身交了卷,而我们两位留学生也觉得不应该受到老师格外的照顾,很快便站起身交卷了事。
  在美国,两党最简单的划分就是共和党代表富人,民主党代表穷人,这一点在我的这两位教授身上体现得再清楚不过了,甚至在两人的着装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迈克尔无论何时出现都是一身笔挺的西装,领带衬衫一尘不染。再看David,常常是一件半袖的运动衫加一条牛仔裤,嘻嘻哈哈地混迹于男女同学之间。
  两党理念的差异使得这两位教授的政治见解截然不同,但他们却始终能够和平相处,并且常常是在相互揶揄、挖苦的对话中让在场的人感到兴味盎然。一次,David举办Baby& Shower(庆生派对),迈克尔和全体研究生班同学一起应邀来到David的家。房门打开,当David看到迈克尔那一身笔挺的西装时,脱口笑道:“还穿着那件共和党发的制服呢?”迈克尔随即回答:“You better believe this。”(你最好相信这事。)
  不知怎的听着他们这揶揄而又轻松的对话让我想到了不共戴天的另外两个党,进而还想到了文革时期你死我活的“井冈山”和“新北大公社”这两个有名的北京大学红卫兵组织。其实不管是对立党也好对立派也好,不就是一群人与另外一群人有不同的思想见地吗?为什么非要把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呢?坚持自己的理念固然不错,可是是不是只有到了同样允许别人生存,同样允许别人坚持与自己不同的理念的时候,人类才算进入文明世界?
  后来在美国的生活中,我又不断发现发生在民主党和共和党这两个具有悠久对抗历史的政党间的有趣事实。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轮流执掌白宫,没有一个党派能够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而正是在这个两党交替给国家掌舵的历史中,广大选民得以纠正任何一任总统走向极端的理念。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能够结束共和党八年执政历史就是一个足以引人思考的历史事件。这个没有任何家族背景的黑人竞选者,以绝对优势获得总统大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民的心声。
第15节:三、“我有五个电台和两个电视台”(3)
  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普通百姓阶层并没有两党的组织系统。你入党无需申请,在党也不用交党费,你支持哪个党的理念就自然成为哪个党的一分子。换句话说,假如你今天是共和党,但经过一夜的“反思”而认同了民主党的理念,明天转身去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呐喊助威时,你自然就成了民主党的一分子。
  再有,在美国日常进行的立法过程中,一项议案在国会提出,支持与反对往往并不是按党派来划分。虽然由于任何一个立案都会有主要的社会集团成为受益方,所以大体上可以按照民主党和共和党来预测支持或反对一个议案的票数,但是我也经常看到有共和党议员抛开党派观念来支持一个民主党力挺的议案。因此,在美国虽然共和、民主两党每年都有自己的全国代表大会,但任何一个人,不管属于哪个党派都是无关紧要的,当一个事件发生后,你用什么理念去面对、用什么措施去执行才是最本质的,而这些行为也才是广大百姓真正关心的。
  正因为如此,在这个国家中不管是哪一级的领导,关乎广大老百姓福祉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任何党派的理念一旦脱离了具体的事件,便不再被大多数普通百姓所关心。
第16节:四、纽约经验:生活在规则之外,狭路相逢勇者胜(1)
  四、纽约经验:生活在规则之外,狭路相逢勇者胜
  “什么?你送餐还找停车位?”老板那两只小眼珠,差点没瞪出来。“我还以为你是抢红灯,被警察开了罚单。你去打听打听,全纽约送餐的,有会去找停车位?”
  在我通过托福和GRE完成了所有美国大学的申请之后,从1988年春到1989年出国,我曾跟随大学同学凌建中一起从事出书的买卖,几本畅销书的苦心经营,使我们挣到了钱,临行前凌建中慷慨地让我带走了一万美金,加上我在南伊利诺伊大学申请的全额奖学金,单从经济状况上来讲,我是不需要打工的。暑假期间,如果我留在校园补一补英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那样的选择却不会让我满足。就像当年北大毕业后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样,我那时的心情就是:“这个世界都属于我,没有什么我做不到。”况且,美国的暑假有超过3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难得的深入美国社会,了解这个国家的机会。虽然周围有无数的校友警告我——美国打工又苦可不是你能受得了的,别的不说,在餐馆刷两天的碗,就能让你直不起腰来。但这样的话在我这里,恰恰激起我迎接挑战的决心。就像当年在北大时的暑假,我自愿挑选了全班家庭生活最苦的同学胡春华家,走入大山深处去居住一样。在我的心里总觉得自己什么挑战都可以迎接,何况我还有这么好的身体素质。在美国每个暑假都有或千上万个中国留学生在餐馆打工,为什么到我这里就受不了了?
  于是,早早地我就和同校的中国同学结好伴,准备最后一门考试一完,就开车去打工。首选城市当然是纽约,在我们心目中,纽约有无穷无尽的机会。
  1990年5月初,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暑假。第一天,就和约好的几位同学,开着我那辆闯荡过华盛顿的破雷诺,踏上了奔赴纽约的征程。
  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暑假都是五月初开始,而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会选择在假期打工。因此暑假一开始,散布在全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就会从四面八方涌入为数不多的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争抢那些中国人有特别优势的工作岗位。于是,谁先来到大城市,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我的学校地处中西部,距离纽约1200多公里,如果不尽快赶到,我们就只能在劳务市场上捡别人的“残羹剩饭”了。
  认清这种形势,全车四个人都恨不得一步就跨到纽约。但这四个人中只有我一个人会开车。于是一路上也只能辛苦我一个人了。
  为了防止我开车睡着,另外三人约定,不管谁睡觉,他们中至少保证一人神志清醒随时帮我看路,并监督我保持清醒。此前几天大家为了期末考试,都是通宵达旦地熬过来,现在上了车,终于有机会补觉了。只有我不能休息,必须全神贯注地做司机。
  车开不久,我就瞌睡难忍支撑不住了。于是,他们就轮番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给我讲笑话;一会儿给我讲鬼故事;一会儿又给我高唱革命歌曲;一会儿又向我说好话。他们告诉我,只要把车开到纽约,就不再让我有任何辛苦,大家轮流为我服务,有人给我做饭,有人给我洗衣,把我当皇帝一样侍奉起来,以报答我一路不停开车之恩。
  但所有这些威逼利诱,都挡不住人的本能,我又感觉到到了当年开车去华盛顿的那种困劲儿。好在这次车内不是我一个人,不至于要等到车偏出高速公路,才吓出一身冷汗。
  同学们看我不顾一切地要睡觉,就又想出了新的招数——他们从车内的保温箱中取出加油站买来的冰块,由坐在我侧面和后面的女生,一手拿一块,在我的左右两侧脸颊上滑动,在冰块的刺激下我又精神了几个小时。
  我忍不住抱怨着:“你们怎么这么有创造力啊?谁发明的这种‘刑罚’,当年渣滓洞都没使用过的招,都让你们用上了。你们要是想知道地下党的名单,我全告诉你们还不成吗?干嘛还逼着我干体力活?”
  一路上,他们说笑着,我挣扎着,终于开到了纽约。进入曼哈顿后,我们刚从高速公路出来,就被吃了一个下马威,也算是纽约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
  那是晚上九点左右,街道上走着三三两两的行人。我看到第一个红绿灯由黄转红时,便一踩刹车,将车停在了停车线前。车子还没停稳,突然从车的左右两侧,飞出两块不小的黑布,一下盖住了整个车的前方挡风玻璃。车内一下变得漆黑,两位女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吓得尖叫起来,我的心也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夜色中,我辨别出,车的一左一右各有一位黑人,每人手持一块黑布铺在我的车窗上使劲地擦拭着。后来,当我习惯了在纽约驾车才了解到,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情景。街边经常有这样的黑人,看到你的车窗不够干净时,趁着车在红灯前等候,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拿布给你擦车,以换取一点小费。懂行的人都知道,假如你不需要他这种服务,就启动雨刷器,刷上两下,他就会明白你的意思,悻悻地离开,一般也不会有更多的麻烦。
第17节:四、纽约经验:生活在规则之外,狭路相逢勇者胜(2)
  当时我们这车刚刚穿越了1200多公里的征程。车窗上斑斑驳驳,满是飞蛾、蚂蚱等昆虫的尸体。估计黑人一看这情景就认定司机会需要他们提供服务,再加上车内还有两位女性,同情心又大,这笔小费一定能赚到手,而且数额不会太少。
  然而当他们黑乎乎的扑上来时不明真相的将我们置于惊恐之中。我急中生智,踩着刹车轰了一脚油门,两位黑人吓了一跳,身子本能地向后一撤,我跟着就一脚松刹车,一脚油门,窜了出去。车内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转头向后看去,路灯下,那两个被我们远远地抛在路边,手持抹布的黑人,只剩下一脸惊愕。
纽约的感觉只有在纽约才有。摩天大楼,一幢挨一幢高高地矗立,走在楼与楼之间狭窄的通道间,抬头望去那些楼直插云霄,向前看不到边,天空被挤成狭窄的一道。记得一位著名中国作家来到美国,先是选择在纽约定居,但没多久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搬迁到洛杉矶。别人问他原因,他说:纽约给我的感觉不对,我在路上走的时候,总觉得那楼要倒下来。
  终于我的车开到了一处公共汽车站,我们见到了接头部队——那是南伊利诺伊大学中国同学会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的纽约的朋友。他就在纽约读博,几年的生活,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纽约了。当他见到我们惊魂未定的样子,便有些炫耀地开口说道:“其实纽约没什么可怕的。现在你们见到我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我在这儿这么多年,你们到纽约就跟到我家一样。”
  听到这话,我们马上松了口气。立足纽约这个“恐怖”的城市,有这样的老大哥,我们全都有了主心骨。我心里暗暗嘱咐自己:我是同来的这些同学中最年长的,以后什么事都要沉住气,别一听女同学尖叫自己也跟着吓破了胆。不就是纽约吗,还能把我吃了?咱是在“文革”武斗中成长起来的人,有那碗酒垫底,还有什么酒不能对付?
然而,以后的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我是大错特错。
  在老大哥的安慰下,我们一起上了他的车。等他系好安全带开起车来时,那副架势让我多少年后还难以忘怀——他的座椅与方向盘的距离之近是我从未见过的。开车时,他身体前倾,胸几乎是贴在方向盘上,两只眼睛紧张地转动着,反光镜和后视镜似乎都不够用。他还不时地扭动脖子,前后左右地观察着各个方向的动静。这架势让我刚刚放松的心重又紧张起来——这“纽约人”怎么这样啊?还说像在自己家里,在自己家里能紧张成这样?
第18节:撒谎:打工第一课(1)
  撒谎——打工第一课
  在纽约找工作,基本上就两种方式,一是像我当年在洛杉矶时一样,看报纸广告,再就是去当地的职业介绍所。在职业介绍所里,工作程序、对话都是专业用语,非常简略,这使得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一头雾水,稍有联想就会觉得可笑无比。介绍所里有一块黑板,上面简明扼要地记录着刚刚从电话里传来的招工信息。譬如说,你会在这黑板上看到这样的字句:大西洋城,一老人,800美金。当然这绝不是人口贩子的广告,懂行的人都明白,它的实际意义是:有一份工作,地点在大西洋城,内容是照顾一个老人,月薪800美金。另一条消息是:康州,炒锅,2100美金。这绝不是卖炒锅的广告,炒锅是餐馆中的顶级职位,就是大厨的意思,在它下面的职位有抓码和打杂。
  介绍所的人每天都从各个用人机构接到各类招聘信息,再将它们随时公布出来,告诉来寻找工作的人们。他们挣钱的方式就是,向找工作的人按工资百分比收取佣金。一般的情况是找工作的人向他们交一份押金,他们就把招工单位的联系方式告诉他。如果找工作的人能通过面试进而能胜任工作,那么所交的那份押金也就不再退还。如果双方觉得不合适,找工作的人没有通过面试或工作一两天就离开,那么介绍所的人就必须负责给他找新的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按照辞工老板的进一步要求为之推荐其他人。在这样的一种机制下,职介所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打工的人不能胜任工作。因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他们一方面为了不退还找工人的押金,要不停地为其提供新的岗位,同时还要受到招工老板的抱怨。所以找工作的人的工作经验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因为一般做过某项工作的人,就有一定把握,基本能够不被辞退。而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不被辞退可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这天,我和SIU的一位同学江淘带着迫切的心情,一头扎进了纽约这家职业介绍所。等我们排队到了橱窗前,里面的小姐一边用眼睛打量着我们,一边问:“你能做什么?”
  这句话一出口,就让我心灵受到巨大的撞击。曾几何时,我还是北大的优秀学生,天之骄子。毕业之后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社会的无冕之王。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众人的尊重。诗歌、剧作、评论样样在全国获奖;电台听众见面会时,还能碰到含情脉脉的女孩。今天可倒好,到了纽约这地界,总共也就这么几项粗活,还招来人家这副眼光。还有这句饱含着不信任的问话:“你会干什么?”
  没等我回答,江淘开始说了:“我什么都会干。”
  “说得好!”我心里不禁暗暗赞叹。
  没想到那位小姐有点不耐烦地问道:“那你都干过什么?”
  我们当然知道她指的无非是黑板上列出的那几项工种。但我俩丝毫没有工作经验,只好面面相觑地说:“什么都没干过。”
  那位小姐一下得了理,音调立刻提高了八度:“什么都没干过,为什么说什么都会干?”这火想必来自她已受过无数次招工老板的抱怨,说她推荐的人没经验。
  听到她的话我一下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应对。江淘却嬉皮笑脸地说:“是这样,我们什么都没干过,就好像是一张白纸,可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那位小姐已经气不可遏,嗓门大得惊人——“你们这些中国大陆人就只会说。”
  直到下午四时许,我等到了一份“快餐店送外卖,自备车,底薪800美元加小费”的工作。由于别人都无法满足自备车这一项,所以让我占了先机。我慌忙不迭地记下这家快餐店的地址,开上车第一时间去参加面试。
第19节:撒谎:打工第一课(2)
  一路上,我不断地模拟面试的问答。问:在餐馆干过吗?一定要答:干过。这个谎非撒不行了,好在只需要我撒一次谎。哪怕两天后被辞掉,下一个老板再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答:干过,有经验。总之,无论如何,一定不能失去这次工作的机会。
  老板是位看起来不到40岁的中国人,他一边问我话,手里还一边掂着炒锅,“能讲英语吗?”
  “能!”
  “自己有车吗?”
  “有!”
  “在餐馆干过吗?”
  “干过。”
  “是本地人吗?”
  我心里一愣,这个问题我可没准备过。打工怎么还要问我是不是本地人?
  “是!”稍加犹豫,我坚定地说。心想看来只说一个谎还不够,但今天豁出去了,只要能获得这份工作,让我说多少次谎都行。
  老板看到我刚才有些犹豫,停下手中的活,向后退了一步,透过长长的过道,看了一眼我刚刚停在后院的绿色雷诺车,接着问:“有外卖时,送外卖;没外卖时,打杂。明白吗?”
  “明白!”想闲着就不来纽约了,我心想。
  “明天来上班吧,十点前到。”
  “好,谢谢你!”我终于得到这份工作了。你看着吧,你会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员工。我心中暗暗下决心,甭管做过没做过,也甭管做什么,到哪儿我也不会输给任何一个人。
  等我开车离开了快餐店,才逐渐领悟了老板问话的内涵。送外卖这项工作,如果不是本地人,哪个区、哪条街都不知道,这外卖没法送啊!于是赶紧买地图,晚上回去恶补。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明天上班前,把这快餐店附近的街区、路名全都记熟,绝不能让老板因为我路不熟把我辞掉。
第20节:以泪洗面:初识餐馆工(1)
  “以泪洗面——初识餐馆工”
  当年复习托福时一天背一百个单词的功夫在这用上了。我捧着一本纽约地图,一直啃到深夜,几个小时的突击恶补,使我对这快餐店方圆三、四英里以内的大街小巷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说谎容易,做得没有破绽却很难。因为我毕竟没有在餐馆打过工,究竟能不能挺过第一天,我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就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中,我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剁虾,去鸡皮,取青菜,搬货,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外卖一般只在吃饭的时候才送,明白吗?”我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老板又指了指柜台前那位身材瘦小的女孩子,介绍道:“这位收银叫Sherry,订餐电话都是她接。等饭做好后她会交给你送。”
  好!我心里暗自高兴。不用接听电话就会减少很多犯错的机会。纽约这地界,街上的人们讲着全世界的口音,就是难有标准流利的英文。
  “她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就得接电话。”还没来得及高兴完呢,老板就接着指示,真是一点都不让我喘气。“好了,你现在去削葱头。”他向后厨房那足足有一米见方大的一筐葱头指去。“系上围裙,不然弄一身土,送餐时人家都不想要。”看我已经冲向那筐葱头,他又补了一句。
  小时候干家务事不多,但削葱头这种事妈妈还是教过我的,胜任有余。我看着那上百个葱头,心里琢磨着:看来除了送外卖,今天的活就是这筐葱头了。我坐在一箱可乐上,开始了工作。刚削到第二个,过来一个工友,刚才好像看到他在帮着厨师抓码。他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操着一口浓重的闽南口音。“你找死啊?老板要看见你这么削,马上就会让你走人。”
  “那怎么削啊?”我疑惑地看着他。
  他看我真的不懂,便一把从我手中拿过那把刀,另一只手拿起一个葱头说:“看着,这么来。”
  只见他左手拿稳葱头,右手的刀抵住葱头的顶部,刀锋一转,顶部那一小片便脱落在地;左手再一翻,刀锋又转一圈,底部这一小片又一落地;然后用刀向着那个已经没有底和帽的葱头肚中间轻轻一磕,刀锋薄薄地嵌进,再轻轻往旁边一抹,葱头的一圈外皮便脱落下来,手中完整地剩下一个不带皮的葱头。
  乖乖,绝了!一共不到三秒钟。完全是和我们削苹果相反的程序,就是有点浪费了,那脱落的三片葱头皮中,还都深浅不一地带着一些能吃的葱头肉。
  “你赶紧吧。”说完话,他转身跑回到自己的岗位。
  模仿着他的架势,我右手持刀,左手拿葱头,笨拙而紧张地做了起来。好在这时老板在忙着自己的事,并没有察觉到这边发生的一切。我还想着这筐葱头是小一天的工作量呢。按着刚才那位工友的速度,这100来个葱头,20分钟也就能完。我一定要在老板检查我工作之前,将这三刀削葱头的绝技熟练起来。
  削到第五六个时,我突然感到像是有什么东西刺了眼睛,眼睛一阵发酸。不行,我得扛住。可再往下削,这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哗哗地流出来。这时候,我想起了当年妈妈的教导:切葱时眼睛不能盯着葱看。
  于是我试着把眼睛抬起,两手摸着干。不行,这样太危险了,刀尖差点滑到手指。这时,我看到老板朝我这个方向走来了。我再也顾不了流眼泪的事了,两眼盯着葱头,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着“三刀绝技”,眼泪却抑制不住地淌下来,围裙的前胸处已经湿了一片。
  “你会不会干活?哪有像你这样削葱头的?”耳边想起老板的叫声。
  又怎么不对了?我这三刀绝技是刚刚从师傅那学来的,速度也应该不算慢了。我抬起头一脸疑惑地看着老板。
第21节:以泪洗面:初识餐馆工(2)
  老板看都不看我,一只手抓住那装满葱头的筐边就向门外拖:“跟我来。”
  到了门外,他说:“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工科研究生读几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