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女生说被他抱着很踏实很舒服玩具娃娃睡觉很舒服,她说被他抱着很踏实很舒服女生睡觉软软的 暖暖的 什么个意思

一个女孩子喜欢我,她对我说有空约吧。我说嗯。她说你好煽情。煽情是什么意思?_百度宝宝知道作业没做好,但在看电视,叫他做作业,她说等下,该让她看完吗?再去做作业,会养成习惯吗_百度知道
作业没做好,但在看电视,叫他做作业,她说等下,该让她看完吗?再去做作业,会养成习惯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我给你转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作为参考“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力的日渐磨损。一个人,首先是个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几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我们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圆圆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她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没说什么,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间睡觉吧。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又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十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人的天性都是追求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力的日渐磨损。
擅长:暂未定制
会,不给她看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就是这个娃娃,让女孩们勇敢做自己|跟小D一起逛纽约
我特别爱旅行,读书时爸爸说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有机会就多去外面看看,看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 我有时也会晒一些旅行的照片,于是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这是一个突发其想了,想来个“跟小D一起逛纽约”的栏目。之前分享的文章,戳-&,谈到了放电的重要性。
而纽约其实是个对孩子非常友好、非常适合放电的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有很多很多公园,也有好多有意思的餐厅和书店。因此,想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下,小D喜欢的纽约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啦,带娃是关键,因此我的拍照原则是三不:不打扰、不摆拍、不构图(哈哈,好啦,就是想说自己拍照技术渣)。
今天分享的第一站是个娃娃店。小D有很多“好朋友”,这个娃娃是其中一个,她给娃娃起名叫Kayla,这是她幼儿园班主任老师的名字:)
谈到洋娃娃,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芭比娃娃,这也是我青春期对于美的第一认知,大眼睛金头发美美的公主样子。直到有了小D后,我看到邻居家的好几个女孩都抱着一种娃娃,每一个粗看都有点像她们自己时,我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大部分孩子已经不抱芭比了。这个娃娃就是American Girl(美国女孩)。
图片来自官网
它的旗舰店(American Girl New York)坐落在纽约鼎鼎大名的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里,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玩具店,走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就是一个迷你的真实社会。每一个娃娃都会不同,不仅仅是外表不同,还有自己的风格和性格,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她自己”。
可以是不同肤色、不同发型、不同穿衣风格的
可以是戴眼镜的
也可以是运动的,坐轮椅的
也可以是各种各样职业的,有警察、有医生、有科学家、也有宇航员
相对于刻板化的女孩或者女性印象,这里的每一个娃娃都在告诉家长和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而所有的“不一样”都是被欣赏的,我们就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除了选择一款代表自己风格的娃娃外,还可以定制一个娃娃。你可以选择娃娃的眼睛颜色、头发风格和发色,你也可以选择娃娃脸上是否有雀斑、需不需要戴眼镜,甚至是需不需要戴助听器。
我很喜欢这个定制系列的名字,“Truly Me”(真正的我)。 女孩的成长环境中有太多的外界声音让我们去成为那个“应该成为”的自己。敢于自我展现才是真正自信的前提,我们需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女孩勇敢地表达她是谁,从外表到内在,让她们做“自己”。
而最最让我惊艳的是,除了当代的娃娃外,这里还有一系列历史的娃娃。选取的每个历史人物都体现了一些宝贵的品质,而对于美国父母来说,选择一款这样的娃娃也能同时给孩子上一堂历史文化课。
Andy Walker(1864):家庭的爱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是美国终止奴隶制度的内战时期,Andy的爸爸和弟弟以奴隶身份被卖掉,Andy不得不和她妈妈进行逃亡,在费城开始了新生活。她说,获取自由的道路不容易,但家庭的爱给了我勇气,永远不放弃追求新生活。
图片来自官网
Kit Kittredge(1934年):美好的未来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Kit之前富足的家庭状况急转直下,一开始很难过的Kit慢慢发现,和更多人相比自己还是幸运的。于是,她开始通过努力找各种兼职机会来帮助家庭改善生活。她说,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任何的困顿变成美好时光,明天一定会更好。
图片来自官网
Julie Abright(1974):男孩可以,女孩也可以!
在Julie成长的年代,女孩们被要求做淑女。但Julieque 并不因为自己是女生而局限自己,她热爱体育,甚至加入了男孩篮球队。她说,现在是时候,我们女生需要发声,大胆说出什么是我们想要的,这才是真正正确的事情。
图片来自官网
这个系列还有很多很多,和小D讲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觉得非常有力量。这些虽然叫“美国女孩”,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有犯过错的、有家庭发生变故的、有想挑战世俗规则的,她们每一个都没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很多孩子可以在这些娃娃身上找到自我投射,原来生活中有遗憾是常态,但不放弃希望就能变得不一样。你们听完这些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很感动呢?
这里除了娃娃,还有各种各样所有你能想得到的周边。和上一次来逛街相比,4岁的小D这次对于这些场景式的玩具明显更感兴趣了。
出售甜品的窗口
梳妆台,小D看到那几个刷子说,“和妈妈的一样的”(捂脸~~)
这里最最好玩的就是有个沙龙区域,孩子和她自己的娃娃可以同时进行美发和美甲,不少孩子都会选择做一个和自己娃娃同款的发型。可惜当天并没小顾客,而小D对这个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老母亲我是特别特别感兴趣,哈哈)。
娃娃坐的美发椅
娃娃的美甲台
商店是自带一个餐厅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普通餐厅。这里款待的先后顺序是:孩子、美国女孩娃娃,最后才是我们这些需要买单的父母们(捂脸)。
等待入座时,服务生就会问孩子,今天有几位美国女孩和你一起就餐啊?然后就会拿下专门给娃娃坐的迷你餐椅,带我们进入餐厅。
不过当然啦,这里的餐厅只接待美国女孩娃娃入座。如果没有购买美国女孩娃娃也没问题的,看到最下面两排了吗,可以暂时出借,孩子们自己选择邀请哪个娃娃陪同就餐。
我们两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借了一个娃娃陪同小D就餐的,对比开头的照片,有没有发现,小D长大了,娃娃也长大了,哈哈~
2岁时的小D
这次是小D自己的好朋友陪同来就餐了,对于她来说,更加有了主人翁意识,自己要求看菜单(虽然看不懂),但也会把她觉得好吃的说出来,说是替Kayla点的。
当然啦,相当于价格,餐饮水平只能说一般。但是这个体验本身真的让孩子们趋之若鹜,基本上是座无虚席的,大部分都是来过生日的。我偷偷拍了临桌那个女孩,她一个人和三个娃娃坐一起,很明显是不同阶段父母买给她的,一直陪伴她到现在。
好啦,第一期的“跟小D逛纽约”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呢。最后送上我们全家合影,这是我们家目前自拍的状态,就是女儿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学恐龙叫,哈哈哈~~~
昨天我把这张照片发了自己朋友圈,很多人已经给我留言了,说本来觉得小D越长越像妈妈了,这张一对比,还是爸爸基因完胜(嗯,我提前写出来,你们不要给我留言了,说了我也不听,留言也不上墙,哈哈哈)。
对了,今天二条有个好消息,《小猪佩奇》来中国巡演了,我也会送出10份家庭套票,感兴趣的记得去看看哦~~
大家周末愉快啦!
1、最近文章回顾
你我都一样,很疲惫总崩溃妈妈的自救手册
上海惨案|遇到坏人就跑,仅仅告诉孩子这个是不够的
我真的无法护你周全一生,但要教会你应对的勇气和方法
夏天孩子到底能不能光脚?听研究儿童运动发展30多年的专家怎么说
女儿晚上差点摔下床,我到底忽略了什么睡眠隐患?
都说趴很重要,但一趴就哭难道真的不是“虐待”吗?
炎炎夏日,这份在家放(jiu)电(ming)手册要了解一下吗?
3岁孩子迪士尼游轮之行|梦一样的7天,让每个人都相信美好
亲子游是父母体力情绪的终极挑战,带娃出游图什么?
攻略|如何带着1岁宝宝1年内完成海岛、城市、欧洲自驾游
美国儿医推荐,出游必备婴幼儿家庭常用药
3、性别差异
男孩可以,女孩也可以|养女儿,更是养育强大的女性
美国教育学教授来解惑,养育孩子“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
为啥害怕女儿被夸漂亮?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这个
性别偏见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6个养育男女孩的迷思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大J小D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说相处的很舒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