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食用小苏打粉的作用级或药用级的CaHCO3和NaHCO3

&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知识点 & “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1)Ca(HCO3)2可溶于水;(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猜想】(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问题讨论】(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 &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 &;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 &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任写一种).【拓展应用】(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 &方法除去.(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 &溶液.(二)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进行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再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C试管中滴加氯化铵溶液、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振荡.【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氢氧化钙能否与 &(选填“酸”、“碱”、“盐”)发生反应?【表达与交流】:①阳阳同学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并解释其原因是 &;②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阳阳同学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娇娇同学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 & &娇娇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滤液中含有的两种溶质是 &方案二: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 &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认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请你对B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 &(三)现有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甲、乙两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该混合物来判定其中两种成分的质量比.①甲同学称取2.00g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ag,则a= &.该同学能否由气体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两成分的质量比? &(填“能”或“不能”)②已知KHCO3和NaHCO3一样加热易分解,K2CO3的分解温度远高于1000℃.乙同学称取Wg混合物充分加热,所得CO2气体质量(m)&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m(CaCO3):m(KHCO3)═ &(用含b、c的代数式表示)&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江苏省淮安实验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一)[问题讨论](1)通过分析图中有关反应物混合前后离子的变化,可以写出反应方程式和参与反应的离子.(2)根据所给信息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可知该反应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产生,而碳酸钠和CaCl2溶液反应只有沉淀生成.[拓展应用](1)因为碳酸氢钠不稳定,可用加热进行除杂.(2)可以采用转化法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二)利用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的组成判断其分类;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因为没有现象就判定没发生化学反应;氢氧化钙溶液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一定没有氯化铜,可能有氢氧化钙,通过加入氯化铁和加入酚酞试液的方法来进行确定.(三)(1)因为CaCO3、KHCO3相对原子质量均为100,里面碳酸根的比例相等,利用这一知识和突破口解决.(2)根据碳酸氢钾和碳酸钙分解的温度判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计算质量比.(一)[问题讨论](1)由图2可知Na2CO3和Ca(OH)2混合后有新物质CaCO3生成及自由钠离子和氢氧根,所以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由图3可知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前的离子有Na+、OH-、HCO-3、Ca2+,反应后有新物质CaCO3、H2O、Na+、CO32-,对比前后可知参加反应的离子有OH-、HCO-3、Ca2+(2)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发生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根据所给信息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可知该反应既有白色沉淀又有气体产生,而碳酸钠和CaCl2溶液反应只有沉淀生成,所以乙同学是根据有无气泡产生将二者区别开的.(3)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生成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 生成碳酸钙沉淀变浑浊.[拓展应用](1)可以利用NaHCO3的不稳定性,采用加热方法将其转换为碳酸钠.(2)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将其转换为Na2CO3,方程式为 NaHCO3+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问题讨论](1)Na2CO3+Ca(OH)2=CaCO3↓+2NaOH; OH-、HCO-3、Ca2+(2)有无气泡产生.(3)空气受热膨胀,不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或大试管管口有水珠等).[拓展应用](1)加热(2)NaOH(二)【提出问题】:碳酸钠、氯化铜、氯化铵、氯化钠都属于盐类物质;【表达与交流】:①A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因为没有现象就判定没发生化学反应;②氢氧化钙溶液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反应后的溶液是无色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一定没有氯化铜,可能有氢氧化钙,通过通入二氧化碳和加入酚酞试液的方法来进行确定.【反思与评价】:B试管中的废液显碱性,不能直接排放,必须将碱性物质调节至中性再排放.故答案为:【提出问题】:盐;【表达与交流】:①不合理;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 ②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便红色氢氧化钙和氯化钙滴加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反思与评价】:将碱性物质调节至中性(答案合理即可)(三)①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100,含碳酸根的质量相同,故2g混合物可看做是一种物质如碳酸钙的质量,设2g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CaCO3~CO2100&&& 442g&&&& xx=0.88g由于2g碳酸钙和碳酸氢钾不管以何种质量比混合时生成的二氧化碳都是0.88g,故不能由气体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两成分的质量比;(2)根据碳酸氢钾易分解,碳酸钙需要高温分解的性质,从图象中可看出b的质量是碳酸氢钾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就为(c-b)g,碳酸钙和碳酸氢钾的质量比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故m(CaCO3):m(KHCO3)═(c-b):b.(2).①0.88&&不能 ②(c-b):b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主要考察你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知识点的认识】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是根据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组成或构成特点,来对某化合物进一步地辨析、推断,看它到底是氧化物、酸、碱和盐中的哪一种.具体的判别方法或技巧是:1.从宏观角度来说,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是不是化合物,只有当它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时,它才有可能是氧化物、酸、碱或盐.然后,再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对号入座即可.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1)氧化物的组成特点是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书写其化学式时,氧元素符号在后面.例如: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和氧化铜(CuO)等.(2)酸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一般氢元素符号在前,氢原子的个数是由后面的酸根的化合价的数值决定的(不过,醋酸特殊一点,起作用的氢原子在后面,前面是醋酸根).例如:盐酸(HCl)、硫酸(H2SO4)和醋酸(CH3COOH)等.(3)碱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金属元素符号在前,后面的氢氧根的个数是由前面的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决定的.例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和氢氧化铜[Cu(OH)2]等.(4)盐的组成特点是它是由金属元素和酸根组成的;书写其化学式时,金属元素符号在前,酸根在后;并且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酸根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例如:氯化钠(NaCl)、碳酸钙(CaCO3)和硫酸铝[Al2(SO4)3]等.2.从微观角度来说,首先,也要看它是不是纯净物,是不是化合物;当确认它是化合物时,再根据它们的构成粒子的不同,来进一步分析、判断.如果它是由某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就是氧化物(如水H2O);如果它是由氢原子和酸根构成的,就是酸(如碳酸H2CO3);如果它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就是碱(如氢氧化钠NaOH);如果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就是盐(如氯化钠NaCl).【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及元素的分类和类别辨析、氧化物和酸碱盐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判别及其化学式的书写(或命名)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组成或构成特点、判别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对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判别时,首先,要明确它们都是化合物的进一步分类;只有确认某物质是化合物以后,才可对它进一步分析、判别,然后,根据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宏观组成或微观构成特点,来确认它到底是氧化物、酸、碱和盐中的哪一种.2.在对氧化物、酸、碱和盐进行判别时,还要注意一种特殊的碱(即氨水NH3oH2O)和一种特殊的盐(即硝酸铵NH4NO3);前者是由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后者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虽然其中的铵根离子不是金属离子,但是,由于它的性质跟金属离子的很相似,所以就把它看作金属离子了;这样,它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分别归为碱和盐了.
与“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相似的题目:
一天,小影惊奇的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的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发现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小影相关的推断不合理的是&&&&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小苏打属于酸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一天,小影惊奇的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的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发现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小影相关的推断不合理的是&&&&A.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C.小苏打属于酸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某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分别存放了如下药品:药品橱&& 甲&&& 乙&&&& &丙&&&&& 丁药品& &锌、铜&硫酸钠&氢氧化钠&盐酸&&&&&& 铁、镁&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该实验室购进了两瓶无水氯化钙,应将它放在&&&&A.甲橱B.乙橱C.丙橱D.丁橱&&&&
“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1)Ca(HCO3)2可溶于水;(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猜想】(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问题讨论】(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____.(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____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____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任写一种).【拓展应用】(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____方法除去.(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____溶液.(二)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进行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再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C试管中滴加氯化铵溶液、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振荡.【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氢氧化钙能否与____(选填“酸”、“碱”、“盐”)发生反应?【表达与交流】:①阳阳同学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并解释其原因是____;②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阳阳同学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娇娇同学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________娇娇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滤液中含有的两种溶质是____方案二: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________【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认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请你对B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____(三)现有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甲、乙两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该混合物来判定其中两种成分的质量比.①甲同学称取2.00g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ag,则a=____.该同学能否由气体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两成分的质量比?____(填“能”或“不能”)②已知KHCO3和NaHCO3一样加热易分解,K2CO3的分解温度远高于1000℃.乙同学称取Wg混合物充分加热,所得CO2气体质量(m)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m(CaCO3):m(KHCO3)═____(用含b、c的代数式表示)”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含钠元素、钙元素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查阅资料】(1)Ca(HCO3)2可溶于水;(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猜想】(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实验探究】(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问题讨论】(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____.(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____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____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任写一种).【拓展应用】(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____方法除去.(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____溶液.(二)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进行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再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C试管中滴加氯化铵溶液、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振荡.【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氢氧化钙能否与____(选填“酸”、“碱”、“盐”)发生反应?【表达与交流】:①阳阳同学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并解释其原因是____;②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阳阳同学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娇娇同学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________娇娇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滤液中含有的两种溶质是____方案二: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________【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认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请你对B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____(三)现有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甲、乙两同学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该混合物来判定其中两种成分的质量比.①甲同学称取2.00g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ag,则a=____.该同学能否由气体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两成分的质量比?____(填“能”或“不能”)②已知KHCO3和NaHCO3一样加热易分解,K2CO3的分解温度远高于1000℃.乙同学称取Wg混合物充分加热,所得CO2气体质量(m)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m(CaCO3):m(KHCO3)═____(用含b、c的代数式表示)”相似的习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一个问题!将澄清石灰水和少量炭酸氢钠混合:Ca(OH)2 + 2NaHCO3 = CaCO3 + Na2CO3 + 2H2O全用离子表示是:Ca2+ + 2OH- +2Na+ + 2HCO3- = CaCO3 + 2Na+ + CO32- + 2H2O其中Na+两边都有,所以需要删去.那理应是:Ca2+ + 2OH- + 2HCO3- = CaCO3 + CO32- + 2H2O但为什么会是:Ca2+ + OH- + HCO3- = CaCO3 + H2O两边不同的物质也可以删掉的么?原来错的不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而是化学方程式本身我给搞错了 - -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反应应该是Ca(OH)2+NaHCO3=CaCO3↓+NaOH+H2O Ca(OH)2过量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 NaHCO3 过量碱溶液过量时,滴加的碳酸氢盐电离出的碳酸氢根被氢氧根完全反应,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最终生成物以碳酸盐和碱的形式存在.如Ca(OH)2+NaHCO3=CaCO3↓+NaOH+H2O Ca(OH)2过量.你可以仔细观察上述的两个方程式,将少量的反应物拆开,用过量的成分根据量比关系进行反应,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 NaHCO3 中Ca(OH)2少量,2份的氢氧根需要2份的碳酸氢根与之反应,生成2份的碳酸根.记住谁少拆谁,多者相配即可.中学化学中的过量问题都可用相匹配的规律解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用小苏打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