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威宁大冶新街小学官网几号赶

“算而今重到须惊”风雷激荡的威宁巨变30年|新闻中心|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百鸟之都 阳光威宁
您当前的位置:&&&&“算而今重到须惊”风雷激荡的威...“算而今重到须惊”风雷激荡的威宁巨变30年作者:许定华&&来源:威宁每日新闻网&&日期:&&点击数:<font color='#CC
“算而今重到须惊”
风雷激荡的威宁巨变30年
本报记者 许定华
〖30年数据看威宁〗
  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威宁工农业生产总值2.57亿元、财政总收入186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1元。
  1998年,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98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00元。
  2008年,威宁实现生产总值41.1亿元、财政总收入4.32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98元。
  2018年,毕节试验区30年之际,威宁2017年度实现生产总值256.16亿元、财政总收入31.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2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182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8.8%。
  30年,威宁生产总值增长了99.67倍,年均增长16.50%;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66.85倍,年均增长20.6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2.76倍,年均增长13.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5.3倍,年均增长15.03%。
  在贵州高原之巅的威宁,昔日让许多人感觉“去不得”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不得”的地方,这就是毕节试验区建设中飞速发展的威宁。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西大门是她的方位,苍茫的乌蒙高原是她宽阔的胸怀,雄浑的西凉山、平箐梁子、百草坪是她不屈的脊梁。
  威宁,这片豪迈的土地。
  这片豪迈的土地上的威宁人,践行了“改天换地”的铮铮誓言。
  30年,威宁人披荆斩棘,化严寒为春雨,变天堑为坦途,磨剑铸辉煌。
  县城如锦绣般变大,楼房像春笋般拔高,乡村道路就是致富金扁担。农民变富了,干部群众精气神变足了,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美丽乡村如童话般矗立在田头、林间、湖畔。
  6298平方公里的威宁像一个“谜”,在贵州高原闪烁着绮丽的光彩,那是祖国母亲给予纯朴善良的威宁人民最高的奖赏,更是150多万威宁干部群众热情如火大有作为铸就的丰碑。
  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县闪现着现代气息的光芒。
  30年,饱经贫困的威宁人民的小康梦想,逐步在这片古老而又青春的土地上实现。
  雄浑、辽阔、美丽的威宁,30年来,一直谱写着与贫困鏖战的坚韧故事。
  “毕节试验区”30年的提速发展,犹如持续不断的春风,在威宁大地催生了“国家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这一内涵丰富的开发扶贫模式;
  形成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
  实施国家级战略层面的草海综合治理;
  “省直管县”试点、威宁模式、威宁速度、威宁奇迹……
  在这里,胡锦涛、温家宝亲自批示、亲自过问并亲临威宁;
  栗战书四上威宁,夜宿农家,指点脱贫;
  汪洋率队亲临威宁,察看精准扶贫“四看法”;
  陈敏尔、韩启德、赵克志、孙志刚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多方协调帮扶……
  在这里,先后四任省委书记亲自帮扶。
  今天,省委书记孙志刚继续挂帮威宁……
  这一切,让威宁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威宁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拥有了自己全新的梦想……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设立,科学发展观从这里发端。
  30年毕节试验区砥砺奋进,成就了贵州高原之巅威宁的华丽蜕变。
  30年鏖战贫困,书写了威宁150多万各族群众奋起直追的大步跨越。
  30年,鼓点激昂,威宁争创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实践范例,谱写了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威宁篇章。
  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浩荡东风,在同步小康的航程上,威宁,正向着充满希望的明天拔足小康!
“科学发展,鏖战贫困大会战”
  ——试验区“三大主题”在威宁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过去,威宁之穷,众所周知。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贫困山区,是贵州“贫中之贫”地区,也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时光回溯,1987年的春天,威宁大地万物复苏,孕育希望。这是毕节试验区建立的前一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威宁,深入威宁各地调研,为试验区的建立作前期准备。
  1994年,威宁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之一。
  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09年9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629期刊登了题为《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民陷入卖血、盗采、超生怪圈”》的报道,威宁的贫穷更是在全国、在贵州面前“丢人现眼”。
  日,全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三级干部”解放思想大会召开,威宁人解放思想,大干快上的新篇章再次拉开帷幕。
  2011年至今,十一届、十二届威宁自治县委先后召开多次常委扩大会议,先后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水利建设大会战、交通建设大会战、教育发展、生态威宁等“系列鏖战贫困大会战”。
  凭一个“干”字,威宁杀出一条“血路”;
  凭一个“闯”字,威宁走出了自己独有的毕节试验区小康之路。
  鏖战贫困,威宁从未停步。
  从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的1988年,至世纪之初的2007年,威宁先后在中水开展了由当地农工商公司牵头的地表资源开发试验,形成了以水果产业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中水模式”;
  在麻乍乡戛利村开展了玉米行间种牧草、玉米垄上种绿肥的“三元结构”种草养畜试验,形成了种草养畜的“戛利模式”;
  在新街片区探索开展了荒山使用权有偿转让,盘活土地资源试验,建立了果园基地、标准杂交玉米种植基地,形成了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和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为一体的“新街模式”;
  在迤那镇中海村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形成了经果、粮食、畜牧良性循环的“中海模式”;
  参加实践探索了毕节试验区最有代表性的“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立体农业开发模式。
  2011年,威宁依靠传统农业,勇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桂冠,科技种粮在威宁大地春潮涌动。
  此后,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常态。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三膜马铃薯、菊花种植及菌业等产业。
  中垦薯业、雪榕集团、千喜鹤集团、海升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入驻。
  威宁农业产业发展的春天刚刚到来。
  威宁高效农业园区相继崛起。
  十年前,如果在威宁说工业发展,除了高污染、高耗能的“两土”产业外,其它工业基本为零。
  近年来,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成了工业发展的发动机,百家企业入驻、万名工人创业……
  十二五以来,在进出贵州的各大高速路口,“威宁天高云淡,相约草海真浪漫”的20多块高架广告牌,静静矗立;在重庆解放碑、在深圳南山区,威宁旅游的大屏广告流动播放;在成都公交车上、贵阳的交通广播上,到处是威宁旅游的推介。
  威宁旅游呈现“井喷”发展,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996年的海拉,曾经以“抓阄”入学的方式,引起了全国20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引来了亿万人民的“泪奔”。
  大县、穷县办教育,威宁的确很辛苦。
  十二五期间, “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让威宁走上教育快速发展的大道。
  今天,走进广袤的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威宁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接近100%,高中、职教蓬勃发展。
  近2万名教师,36万多名中小学生。
  这就是威宁,为了办好教育,威宁成了全国“特岗教师”最多的县;为了抓好教育扶贫,威宁举债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
  “山下滚滚流,山上贵如油”是威宁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
  2010年,党员陈小二为了保证群众们的安全饮水和春耕生产的用水,在斗古乡牛栏江畔的悬崖上,一住就是40多天。
  一个大石板下,在一个形同“岩洞”的地方,一床被子、一张塑料布、一床破了洞的毡子、三个石头支起的炉灶,这就是陈小二的日常。
  他的工作就是守护着村民们花了一个春天才拉通的通水管道,由此可见威宁部分地方缺水,何其严重。
  为解决缺水问题,县委在十二五期间的“水利大会战”打响。
  今天,威宁的饮水困难,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得到解决。
  在威宁,行路难,一度时期真的难于“上青天”。
  没有走过威宁山路的人,绝对无法想象威宁过去交通的样子。
  “对面讲话听得见,走路得要大半天”是许多威宁农村交通不便的缩影。
  “过溜”是牛栏江边、可渡河边老百姓的日常。
  十二五以来,威宁“交通大会战”打响,“村村通”“组组通”大会战热火朝天。
  威宁要和全省一样,在2018年底实现“组组通”“油路”或“水泥路”全覆盖。目前,“组组通”这个威宁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不仅如此,威宁 “铁公鸡”的陆空交通正在形成。
  贵昆铁路、内昆铁路穿境而过,贵阳至六盘水至威宁城际快速铁路正在加快前期工作。
  毕节至威宁、六盘水至威宁、云南省昭通至威宁、云南省宣威至威宁的高速公路通江达海。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连通万户千家。
  威宁机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2009年前,威宁被外界称为贵州“脏乱差”的中心。
  十年来,“知耻后勇”在威宁大地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十年的努力,威宁先后摘得了“全国卫生县城”“贵州省文明县城”“贵州省卫生县城”等多项称号。
  十年来,威宁城市建成区达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3%。
  人口控制之难,威宁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是生命。
  科学控制人口,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将重心放在提高服务水平和严控政策外多孩上,威宁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始终坚持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形成抑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新机制,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全县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
  认真抓好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工作,建立健全计生服务网络。
  把计生工作的重心放在村、组自治上,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制约机制,探索出了按月下达目标任务、按月督促落实、按月兑现奖惩“三按月”工作机制。
  “四常五抓”“六访六防”“3+1-X”考核模式、“五步工作法”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化解信访案件等有效工作举措,建立完善人口工作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四项制度”,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和服务管理转变。
  30年来,威宁人口出生率从28.09‰下降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47‰下降到6.59‰。
  威宁足足少出生27.8万人。
  草海的生态建设,可以说代表了威宁生态建设的决心和力度。
  2013年,中国科协组织调研并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采取抢救性措施保护草海生态系统的建议》报告,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
  2015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威宁正式举行草海保护与综合治理启动和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仪式,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总投资达107.9亿元。
  2016年,县委“生态威宁”建设大会战再次打响。
  截至目前,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启动项目40个,完工27个,在建13个,累计到位资金54.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8.43亿元。
  通过“治污、造林、退耕、退城”等多项措施,治山治水治环境,高效推进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向“山青景美、人和鸟欢”的综合治理保护目标快速靠近。
  日,“敢干、敢闯、敢拼,改革、放开、放活”的威宁,迎来了全省首批试点的“省直接管理县”试点。
  省委的决策大有深意,仁怀市是贵州最富裕的县级市,威宁则是贵州最穷的民族自治县。这两个县市作为首批省直接管理县的试点,会“试”出什么让人意外的“惊喜”?
  “省直管县试点”证明,威宁人的思想活了、精神足了、自信强了,威宁变了。
  “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多党合作,共建毕节试验区。
  九三学社对威宁的帮扶可谓不遗余力。
  2012年,九三学社中央致函国家民航总局,呼吁将威宁机场建设纳入中国民用航空十二五规划。
  2015年,威宁机场正式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威宁民用机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是贵州省纳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新增的6个机场中第一个获批建设的项目。
  今年,根据批复,项目总投资18.16亿元,项目本期工程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5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4C的标准,威宁机场正在建设中。
  这只是各级各部门帮扶威宁的一个典型缩影。
  各级各部门的无私帮扶,威宁人铭记于心,更化作拼搏向上的无穷力量。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省市的坚强领导和几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挂帮下,在九三学社中央、农业部、国家扶贫办、招商局集团、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江北区、深圳市南山区、广州市番禺区等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全新启航。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在威宁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30年来,威宁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成功实践和探索,无可争议地证明,即使是在中国经济最落后、生态最脆弱、人口压力最沉重的地区,只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通过全体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也完全能够加快发展、赶超发展,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
  ——内涵丰富的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一的“开发扶贫”模式,为中国喀斯特特困片区扶贫积累了综合开发治理、后发赶超科学发展的经验。
  历史永远铭记,日、7日,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在新华社第3629号《国内动态清样》上,对威宁的贫困现状作出重要批示。
  同月14日,国务院扶贫办“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正式开展。
  ——这是开展中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
  ——这也是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的关键内容之一
  彼时,毕节试验区建设已经进入第二十个年头,但威宁的贫困现状令人震惊。
  开展“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消息震动了贵州,乃至让全国喀斯特地区的各界人士睁大了眼睛。
  随后的一周内,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四级“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办公室成立。
  “设立‘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对中国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国务院扶贫办“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说。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由于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发育,喀斯特地区往往石漠化严重。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
  为解决威宁的贫困,也为中国喀斯特特困片区扶贫开发探索良方。
  在中国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版图上,在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实践中,威宁独一无二。
  2009年9月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威宁通过大胆探索和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喀斯特特困片区扶贫开发的有效之路
  国务院扶贫办把威宁作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来推进,其他部委也积极跟进——
  农业部把威宁作为农业部部长联系点的重点县来支持;
  教育部把威宁作为贫困山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来支持;
  财政部把威宁作为“一事一议”的试点县来扶持;
  人社部把威宁作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来打造……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城乡建设部、九三学社、深圳市南山区、招商局集团等纷纷加大了对威宁的支持力度。
  一场前所未有的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攻坚战在威宁打响……
  日晚,时任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冒着严寒和凝冻,来到威宁偏僻的小镇迤那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并夜宿农家,在该镇合心村村子里住了两天两夜,召集广大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增比进位、促进和谐稳定。
  如今,走进迤那镇,万亩海升苹果基地,大片的苹果树丰收在望。
  在合心村,变化的惊喜随处可见:小青瓦、雕花窗、白粉墙,一幢幢黔西北民居替代了过去灰头土面的土墙房,美如画卷。
  村民饶召福家原来狭窄的土墙房变成了亮丽的黔西北民居,还修了72平方米的圈舍,养了48只羊和10多头猪,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帮扶只是引条路,发展还得靠自己。”饶召福的话让人眼前一亮,“不信你们等着瞧,今年我家还要大变样。”
  发展靠自己,这成了迤那人的观念,长了迤那人的志气。
  正如饶召福家门头“提振精气神”匾额所写,如今的威宁,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盼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曾经在合心村当了20年村支书的马贤武感叹:“现在水泥路、沥青路直接修到家门口,家里有电视,晚上有路灯,处处又干净又漂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威宁盐仓镇大路村,他说:“我们要继续努力,落实好扶贫开发政策,建好旱涝保收农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
  谆谆教导,大路村人民记在了心上。
  如今,这个300多户1300多人的村子,毕威高速穿村而过,通组路四通八达,硬化院坝干净整齐,生态小广场上盆景树和绿草皮移步成景。妇女们纳着鞋底,穿针引线间不忘将日常琐碎摆谈得声色动人,你来我往的对话间,尽是日子的香甜,属于大路村的小康之路正通向康庄大道。
  合心村、大路村的变迁,是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2012年底,经过3年多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建设,威宁各族干部群众满怀战天斗地的豪情、全身心投入到“试点”建设中来,展现出改天换地的精神,书写了一幅幅只争朝夕、奋力赶超、光彩四溢的壮丽画卷。
  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相比,威宁2012年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从全省第54位上升至18位;生产总值从50.7亿元增加到95.51亿元,3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从5.02亿元增加到14.02亿元,3年翻了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553元、10735元增加至4861元、17910元,3年实现基本翻一番。
  这三年中,威宁先后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国家级、省部级表彰126次。
  威宁捧出的辉煌成绩单,让人为之侧目。
  “每次到威宁,我都能看到这里正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对贵州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这是时任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对威宁的赞扬;
  “威宁在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肯定;
  “如果全国扶贫工作都像威宁试点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就好抓了。”
  ——这是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威宁调研时的感触;
  “威宁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力量,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这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威宁的褒扬。
  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威宁淬火蜕变,涅槃重生。
  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取得的成绩、经验,是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中国喀斯特特困片区扶贫开发探索了良方。
“威宁精神”
  ——凭着“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创造了精准扶贫“四看法”,威宁在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中快人一步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这是新时代的贵州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这是毕节试验区精神。
  “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这是“威宁精神”。
  “威宁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综合施策、重点突破,集团帮扶、整体推进,激发内力、狠抓落实”。
  ——这是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赵克志《在全省扶贫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结的“威宁精神”和“威宁经验”。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率队到威宁考察扶贫开发。
  在迤那镇五星村,当了解到该村采取“四看识真贫”工作法时,汪洋很高兴,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
  好一个“四看法”——
  一看房。从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及交通、用电、饮水、环境方面入手,估算其贫困程度。
  二看粮。从承包土地结构、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养殖情况等方面入手,看农户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从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素质、健康状况、务工情况等方面入手,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从就读情况、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入手,看农户教育程度,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通过“四看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后,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的要求,根据每户贫困户实际情况逐户造册登记,建档立卡,具体分析致贫原因,建立帮扶台帐,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人,从而更好地实施脱贫措施。
  2012年,五星村人均收入仅有3000元。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后,“CCTV2016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奖、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全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带领全村群众,经过反复摸索,探索并运用“四看法”推进精准扶贫,四年后的2016年,五星村一举脱贫。
  2017年,该村人均收达到9200元。
  自2015年来,来自省内外的各贫困地区100余批次考察团到威宁学习“四看法”并推广使用。
  如今,“四看法”已在威宁,乃至贵州大地广泛推广,落地生根,为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看法”的诞生、实践与推广,正是“威宁精神”的生动体现。
  “威宁精神”的诞生、实践,与毕节试验区30年的光辉历程浑然一体,是试验区30年生动实践的成果之一,是“国家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与新时代的“贵州精神”一脉相承。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的目的正是以科学发展、消灭贫穷为终极目标。
  在威宁大地,30年凝心聚力,团结一致,解放思想,“铸剑”唤起滚滚春潮,只为消灭贫困。
  苦干实干,威宁人不舍昼夜。
  2011年10月,秀水镇兴光村村民曹小茶,老父亲年纪大了,媳妇患病在身,家又在山沟里,远离村寨,房屋摇摇欲坠,生活十分困难。
  秀水镇党委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将他纳入危房改造户。开一个党委会只为决定一户人家的居住问题,这在威宁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下,苦干实干,不舍昼夜的威宁人只有一个意识:“一切从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出发”。
  “战雨天,斗晴天,绝不放过每一天”“团结一致,苦干实干,排除万难,勇于争先”的标语随处可见。威宁的干部群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2年,麻乍镇新水村支书朱大清,不顾身体只有一只手臂的残疾,用一颗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心,跑遍全村多户人家做思想工作,并亲自带领村民修通滇黔跨省乡村公路,打开了山旮旯通往外界的“致富之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独臂好支书”。
  攻艰克难,150多万各族人民齐努力,多措并举换新天。
  2013年 9月12日,在草海镇卯关村蔬菜基地的预冷库,58岁的熊大爷正往包装好的豌豆袋子上贴出口合格标签。
  一张白色标签上,印满了出口目的地国家的文字。“这批豌豆是发往日本的。”熊大爷指着标签上豌豆的日文“エンドウ”向记者介绍。
  熊大爷不识字,但为了应对出口蔬菜的需要,在技术人员的指点下,村民们庄稼地里争学外文,死记硬背了许多外文的“样子”:长得像汉语拼音的是英文,像被拆开的汉字的是日文,像朵花的,是泰文……
  一个58岁,连汉字都不认识的老人,要记住10余个国家的“豌豆”二字,何其之难,但熊大爷做到了。
  正是这种“攻艰克难”的精神,威宁的小豌豆创造了出口16个国家和地区的“奇迹”。
  这就是“威宁奇迹”。
  追随威宁150多万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步伐,在草海湖畔,追逐嬉戏的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
  威宁人有共同的人生追求,注定要以威宁快速发展为己任,注定要视攻坚克难为乐事,注定要把贡献大小当标杆。
  发展中,威宁人并无顺风顺水的幸运,也没有坐享其成的福分。
  著名军旅作家萨苏、黄晓峰的纪实小说《恶人谷和四大名捕》(后来改编为电影《西风烈》)把世纪之初的威宁东风一带描绘为“恶人谷”。这虽然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威宁在过去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威宁攻坚克难抓发展的难度可见一斑。
  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个贫困程度极深之地创造出富裕和文明。这种攻艰克难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已化作了威宁人的“基因”。
  “攻坚克难”是一种勇气,更是推动工作的锐气,是实践中形成的“威宁精神”的核心。
  “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会比不发展或慢发展出现的问题多得多”。
  站在新的起点上,身处威宁6298平方公里的热土,当人们为“威宁速度”和“威宁经验”惊叹的时候,威宁的社会各界特别是县委政府更要思考如何破解诸如拆迁难、财政收支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政府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的矛盾等若干问题。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威宁30年“消除贫困”的历程,无一不是鼓起“闯”的勇气、“试”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不惧风险、攻坚克难所取得的成绩。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有多少事找多少钱”。
  对于威宁而言,与祖国的发展完全一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得好,我们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顺利实现小康;把握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烦。”
  2012年底,一位德国媒体记者从省会贵阳驱车7个多小时,面对威宁火热的建设场景感叹:“到达威宁后,眼前的一切让人觉得谜一样不可思议。”
  在奋勇争先过程中,干部目标争第一,而广大人民群众更是纷纷由“黑”转“绿”,涌现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鸽子王”“猪司令”“茶博士”。
  “中国石门坎”“海外天国”,对于大家来说,石门坎是神秘的。
  但大家也许不知道,石门坎的“穷”,穷到骨子里。
  “天是一条缝,地是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这是石门坎的边远和闭塞。
  多年前,因为贫困,一家两兄弟分家,为公平起见,一只盆子劈开来分成两半。这就是石门坎的穷。
  “晴天穿胶鞋进村入户做工作、雨天穿雨鞋下村、进城开会穿皮鞋”,这就是石门乡的“三鞋干部”。
  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宋冰,因学生时代到石门乡开展过几次田野调查研究,便与石门乡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石门乡工作。
  有村民经常对她说:“支书,你一个女娃娃,来到我们村这样贫困的地方是要吃很多苦头的。”
  宋冰说:“每天早上洗漱完,把工作牌往胸前一挂,我就觉得自己充满战斗力,我都打算好了,你们不脱贫,我就不脱单。”
  这是她对石门乡泉发村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今年2月16日,正值大年初一,石门乡荣和村中寨组新中小学五年级苗族小朋友梁越群在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舞台一开口就把大江南北亿万观众柔软的心门打开,台上台下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石门的教育脱贫、脱贫攻坚,对于全省来一说,只有苔花般大小,但它却静静地躲在乡村绽放。
  省委书记孙志刚,原省委书记陈敏尔亲自挂帮石门。
  如今的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由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6734元上升到2017年末的8080元。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人。
  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油路(水泥路),寨寨有产业,人人有致富路子,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人人争先,时时争先,事事争先”是威宁跨越发展的不二法宝。
  凭着“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威宁人创造了精准扶贫“四看法”,威宁在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实践中快人一步、昂首阔步。
〖再看数据〗
  30年间,威宁人均生产总值从313元增加到19585元,增长了62.57倍,年均增长14.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0.64亿元增加到37亿元,增长了57.81倍,年均增长14.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0.04亿元增加到300.26亿元,增长了7506.5倍,年均增长36.03%。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5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87.23亿元、123.87亿元……
  从“灼甫龙街子、荞麦过日子,想吃一顿包谷饭,要等婆娘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的民谣,到“乡村整洁空气新,富学乐美进新村。城区街道宽又平,移民搬迁好脱贫。干部群众抖精神,百姓齐颂盛世新”的山歌;
  从“朗朗乾坤锁雾中,春风不度最高峰”的苦涩到如今“汉彝回苗亲兄弟,众人扭成一股绳。同洒汗水同鼓劲,同奔小康共脱贫”——
  威宁各族人民挺直了腰杆,撑起了高原的脊梁。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黑颈鹤之乡、南方马铃薯之乡、南方高原冷凉蔬菜之乡、南方落叶水果基地、南方草地畜牧之乡、阳光之城……
  威宁的一系列品牌逐一被擦亮。
  幸福威宁、实力威宁、活力威宁、宜居威宁、美丽威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热潮。
  此刻的贵州高原之巅,清清的草海水涌动着希望,脱贫攻坚春潮澎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威宁必将谱写新时代的全新华章。
  同步小康、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威宁一定能够实现。
文章编辑:吴杏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信息 &
[27186][15310][14364][13877][13461][12494][12045][11389][10022][8023]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主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号:黔ICP备号-1号 联系电话:
 服务邮箱:
建议使用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工新街小学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