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最美的坟墓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事触发了你的思考?

林之栋画兰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林之栋画兰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①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②,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③,所画兰益奇变④。
  注释:①善:善于、擅长。②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③自是:从此。④益奇变:变得更加令人称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好游____________
(2)樵者或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
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写的兰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4.绘画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说说林之栋画兰的故事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1)喜欢。(2)有的。
  2.(他们)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
  3.香气浓郁、叶长、花大。
  4.林之栋为了画好兰,不惜花大力气冒险寻找,以便实地观察。我们在学习写作时也应该有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在绘画之前,他仔细观察事物特征,以便将兰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他这种认真、细心的态度对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附参考译文: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出游,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就必然要花大力气去寻它。有砍柴的樵夫告诉他,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兰花的香气特别浓,但是荆棘丛生,虎豹横行,不能去。林之栋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像面临大敌一样。到了后,看到的兰花,叶子就有一丈多长,花和手掌一样大。从此以后,他所画的兰变得更加令人称奇。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 比喻 .“钥匙 比喻 .全句的深刻含义是: . 2.“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从这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心中充满了 的信念. 3.作者刻画郝叟.用笔简约而传神.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地方.写几句话进行赏析.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歌曲中有这样的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韩麦尔先生的话和歌词都表现了 .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尊君在不?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 根据语句意思.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君与家君期/日中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 读了上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 的看法.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九年级上 (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 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 .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 的例子.简要地写出来. 3.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段画线句子中“犹豫 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4.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⑩段中“母亲没去上班 的原因. 6.选文用“我 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7.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 一样有“叛逆倾向 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几句赠言.帮助他走出误区.(不得少于30字.如果写得精彩.奖励1分.最高可得3分)
来源: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课堂效率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境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蓑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极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增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挽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拦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现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全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18.游方僧人“年纪不大.话也不多 .“挑着一担担井水 .他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 .该如何理解? 3.请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5.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一定也会有些小事触发了你相类似的思考.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启发与感悟.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9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A.又尝同席: B.宁读如故: 2.用“/ 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一句. 4.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三大忏悔录,即古罗马奥古斯丁,法国卢梭,俄国托尔斯泰这三位文学巨匠的《忏悔录》。这三部《忏悔录》,给以这个世界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朽,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但是,无论这三部巨著怎样地不朽和伟大,却都是在基督教文明土壤下生长起来的。其中的原罪意识,成为这三大巨著的共同的精神源头。原罪意识的确立,忏悔便成为基督徒乃至每个西方人生活上的主要内容。因此,基督教文明在西方形成以来,文化中以忏悔为主题的作品可说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这些作品,大多散见于古代教父的各类讲章训词之中,我们不妨在网上搜索一下,即可见到一些。而这三大《忏悔录》与其他忏悔之作相比,显然是公认的翘楚。其特点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其宗教信仰价值是具有超越性的。卢梭的《忏悔录》其文学性是不凡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其思想性是精深广博的。
  这里首先辨明的是,西方语境下的忏悔与中国所说的忏悔是有极大区别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讲忏悔,从来都是劝诫别人忏悔,一切真理都是送给别人的,从不把自己包括在内。而西方观念里的忏悔是基于个人原罪向上帝的忏悔。落脚点是歌颂上帝的伟大,抒发人对上帝完全顺服的精神价值取向。紧随西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基督教文明在与世俗文化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忏悔的内涵也相应起了变化,忏悔的原始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褪色,并逐步成了自传性质的代词。
  笔者阅读的这三大《忏悔录》,都可以列入自传性质的忏悔记录。三位忏悔录的作者,都对自己人生成长经历中犯下的过错进行了真诚的袒露和深刻的自我批判。他们的忏悔录,都对自己的精神危机及其人自身的软弱和无助,全然脱出,并在忏悔过程中怎样得到救赎进行了真实的记录。
  从三大忏悔录的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到其叙述上的战兢与胆颤,而且最可贵的都是由心发出的。但是,这种战兢与胆颤,不是对人的战兢与胆颤,而是对上帝的战兢与胆颤。说白了,表现出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之中,上帝的位置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与我们嘴上的相信与承认不应相提并论。三大《忏悔录》中,最能凸显这种特征的就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稍逊的是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再差一层的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如果从信仰和宗教层面上看这三大《忏悔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当属佼佼者。若从文学艺术上看,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录》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对于一个基督信仰的文字事工而言,这三大《忏悔录》是都应该认真阅读的,提高自己的信仰是第一位的,借鉴其文学上的写作艺术也是必不可缺的。
  假如以中国人的视角阅读这三大《忏悔录》,便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录》。因为,强烈的文学味道与思想魅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强烈的宗教情结,便很难接受。所以,多数作家都阅读过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很少有人读过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奥古斯丁来说,童年时期的不爱读书,淘气和调皮,少年时代偷别人家果树上的果子这些小事,都成了他忏悔的内容。即使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如果与今天基督徒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种苛刻,一种对自己残酷的虐待。如果一个基督徒应该这样的话,那么,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基督徒了。然而,按照奥古斯丁的思想来看,这正是一个基督徒应当具备的本色。他说:&什么坏事我没有做过?即便不做,至少说过;即便不说,至少想过。&这一思想,显然是从耶稣&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8)的真理而来的。这一严苛的标准,不用说一般人,就是我们基督徒又有谁能做到呢?
  奥古斯丁年轻时曾对一位姑娘始乱终弃,使这位姑娘生下一个私生女。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姑娘已经无法在当地生存,迫不得已独自一人远赴非洲,立下誓言不再与任何男人交往。奥古斯丁在忏悔这件事时,不是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忏悔,而将其归罪于自己对肉体和肉欲的沉湎和痴迷,坦诚自己罪性的存在。忏悔抵达的彼岸是上帝,是对上帝的俯首和跪拜,而绝不是像世俗之人的忏悔,只是局限在人格的完全上面。在上帝面前,奥古斯丁完全放弃了自我的人格,皈依在上帝的怀抱里。
  这自然与他的信仰有关。奥古斯丁年轻时就开始追求真理,并做了修辞与演讲专业的教授,表现出个人才华上的出类拔萃。虽然这样,他认为教授修辞与演讲都是一种&恶业&,是自惑惑人,自欺欺人。在傍徨的求索之中,他进入过摩尼教,广泛深入地研读过古代希腊哲学,但都没有得到被他认可的真理。一个没有真理支撑的日子,就是一个颓废的日子,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日子。虽然他与爱他的女孩子同居,但肉体的快乐掩盖不住他精神上的漂泊与无助。最后他才选择进入到上帝那里,做了上帝最温顺的奴仆。如他所言:&主,不论我怎样,我完全呈露在你的面前。&对上帝的虔诚,让他放弃了整个个体的生命,同时卸下了自己人生的全部包袱和责任,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整个生命都进入到上帝里面,从而得到了上帝的救赎。
  仅就此一点,当下的基督徒又有几人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呢?
  三大《忏悔录》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就是卢梭的《忏悔录》。如果从宗教层面来看,卢梭的《忏悔录》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卢梭完全没有跳出俗世的羁绊,甚至始终沉湎于俗世。他虽然反对蒙田虚假的坦率,说蒙田&只暴露了一些可爱的缺陷&,但他自己却从另一个侧面比蒙田做的还要糟糕。他的确在这部《忏悔录》中写出了真实的自我,对自己的缺点不作任何保留。譬如,少年偷窃时栽赃陷害一个女仆,对华伦夫人的忘恩负义,好色和滥情等等。可是,接着他就为自己辩护,似乎错的情有可原。到了他《忏悔录》的第二部,简直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辩护了。他将与情人生下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放弃了做父亲的责任,甚至推责于社会。这给人的印象不免有些下作了。
  卢梭的一生到处流浪,孤独而清贫。他所以致力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寻人生的安慰,基本与信仰无关。但他却极为自负:&我把我写的书送到公众面前,确信是为了公众利益说了话,而其他的一切都在所不计。如果我的作品被人抛弃了,那是因为人们不愿从中吸取教益,那就算活该。就我而言,我并不需要靠他们赞许来生活。&读过卢梭的《忏悔录》,觉得最可取的不是他的忏悔,而是在他颠沛流离生活的过程中,忠实而形象地记录了法国广阔的社会画面。突显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内涵。有评论把他的《忏悔录》的文学价值抬的很高,但我倒觉得他的另一名著《瓦尔登湖》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他的这部《忏悔录》,至少在叙述的美感上差了很大的一截。
  俄国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以人生思索与探寻的深度见长的。托尔斯泰成长的轨迹,也是他回忆和追问生命意义的轨迹。与卢梭和奥古斯丁一样,敢于坦然裸露自己早年无知而犯下的罪恶。用他的话叙述:&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窃,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此等叙述,让我想到电影《复活》中的场景,这种坦白很类似诱奸马丝洛娃的聂赫留朵夫在忏悔时的模样,让人很是感慨。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大文豪,但他在回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时说自己:&当时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把自己的创作动机真实地再现出来。他不但这样说自己,对他同时代的作家更以犀利之笔进行针砭:&作家,都是不道德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坏人,性格猥琐。&因此,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停止了成长,他想要自杀,抛弃生命。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痛苦的、长久的探索,并不是出于无谓的猎奇,也不是泛泛的探索,而是痛苦的顽强的日夜不停的探索。&他经历了从知识、科学、哲学等角度来追寻生命的意义,但都宣告失败,让他进入了浑浑噩噩、寻欢作乐、摧毁生命和无所作为的境地。正是由于他对理性的失望,让他将目光投向了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的派别门户之争与&窝里斗&,令他很快走向失望,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的最后落脚点转向了劳动人民。&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仅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可行的。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唯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就接受了它。&因为这样,托尔斯泰解放了自己家庄园的农奴,也穿了破烂衣服下地干活,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赠送给了妻子。可是,他的家人并不理解和支持他,让他在一次离家出走的孤独中死在了火车站台。但在他死前他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在人们的宗教信仰中,谬误和真理是混杂在一起的。&这显然是他没有真正进入宗教信仰和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落空的根本原因。
  这三大《忏悔录》都是忏悔,这三位作者都是真诚地忏悔,但结局却大相径庭。若从人文角度来看,卢梭与托尔斯泰的忏悔的价值不容忽略。但若从信仰角度来看,奥古斯丁的忏悔与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却是根本不同的,奥古斯丁的忏悔是在上帝脚下的忏悔,依靠的是上帝。卢梭与托尔斯泰依靠的却是自己,虽然托尔斯泰也进入到宗教信仰之中,但他把眼光定睛在的是人的身上,而绝不是上帝身上,这也是他跳出宗教的主要原因。
  这三大忏悔是忏悔上的三种形态。对基督徒来说,我们要学习的是奥古斯丁,因为,他的目光始终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人与社会。这种忏悔超越了凡俗,也超越了一般基督徒。所以,我们可以不去阅读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却应该成为我们时常阅读的经典。
  耶稣与施洗约翰最初传道时,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以极为庄严的姿态向世人说:&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太4:17)可见,悔改是信徒踏入真正信仰的第一步,是信仰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信仰基石的确立,所谓信仰就是一个漂亮的花瓶,里面是空洞的。哪怕你能把《圣经》倒背如流,哪怕证道时说的天花乱坠,哪怕你的文章写的文采斐然,哪怕你是世界著名神学院毕业生,哪怕你是著名神学家和牧师,但你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入悔改,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如烟如雾的一种虚幻,都是假的空的,在这虚幻之中弥漫和充满的,不是以神的名义沽名钓誉,就是打着基督信仰的幌子来高抬自己,乃至为自己聚敛钱财。那么悔改,就需要我们确立在上帝面前的忏悔意识,而且要以忏悔意识伴随我们整个人生,就像奥古斯丁那样。
【作者简介】
大漠,日在沈阳东关教会受洗归主。2012年开始在《旷野呼声》网站做文字侍奉至今。先后在《信仰之旅》、《文化中国》及网站发表信仰文章近200篇。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 2018 kyhs.net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上长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熟悉的、安逸的小天地。它蛮可以在这里留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天成为一摊烂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________不了它,小石块________不住它,小花
  草________不了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1.请将“吸引”“挽留”“阻拦”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段的空格中。
2.文段中画线部分中的“这里”是指________;“这些东西”是指________。
3.“它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它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________。
4.小潭留不住泉水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中原句回答)
5.文段借流向海洋的小水流歌颂了一种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格。
答案:解析:
  1.挽留 阻挡 吸引
  2.小潭 潭边的青草、野花
  3.拟人 生动形象(作用意近即可。)
  4.因为泉水具有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5.勇往直前 志向远大(意近即可。)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 比喻 .“钥匙 比喻 .全句的深刻含义是: . 2.“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从这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心中充满了 的信念. 3.作者刻画郝叟.用笔简约而传神.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地方.写几句话进行赏析.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歌曲中有这样的歌词:“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韩麦尔先生的话和歌词都表现了 .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尊君在不?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 根据语句意思.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君与家君期/日中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 读了上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 的看法.
来源:中华题王 语文九年级上 (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 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 .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 的例子.简要地写出来. 3.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段画线句子中“犹豫 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4.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⑩段中“母亲没去上班 的原因. 6.选文用“我 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7.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 一样有“叛逆倾向 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几句赠言.帮助他走出误区.(不得少于30字.如果写得精彩.奖励1分.最高可得3分)
来源: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学年八年级第二次课堂效率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境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首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蓑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极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增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挽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拦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现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全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18.游方僧人“年纪不大.话也不多 .“挑着一担担井水 .他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 .该如何理解? 3.请在第五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4.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5.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一定也会有些小事触发了你相类似的思考.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启发与感悟.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9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A.又尝同席: B.宁读如故: 2.用“/ 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一句. 4.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最美的坟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