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印度《起跑线》观后感,求介绍一所高档的双语幼儿园。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000字
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没有摔跤,没有阿米尔·汗,没有宝莱坞,一部印度电影初登中国大银幕就挺“火”。影片《起跑线》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夫妇费尽心思为女儿“择校”,故事让人笑中带泪。

印度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尽管不搞学区房、不拼“小升初”,但印度家长、尤其是中产阶层家长一样为子女学业“痛下血本”。

学校定阶层:起跑线=终点线?

区分印度教育质量的不是“学区”,而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条路径,而家长选择学校的依据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印度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的“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改变这种阶层固化情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一现实。

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老师授课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别小看这一差别,在印度社会,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求学之路能走多远。

私立学校因为教育质量、设施不一样,收费水准大不相同,一年学费折合人民币从1000多元到几万元的都有,一般水准的学费约10万卢比(约等于人民币1万元)。据印度媒体援引过的数据,月收入达2万卢比(人民币2000元)可算是印度“底层中产”。伊沙安·谢蒂是私立的G. D.索马尼纪念学校7年级学生。其实,另一所私立学校距他家更近、收费更低,名为学者中学。为何舍近求远?伊沙安说,因为索马尼纪念学校有大操场,其他设施也相对较好。

印度“高考”才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独木桥”,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不过,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尼赫鲁大学等,录取率相当低,只恭候那些成绩绝对优异的“学霸”,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学校。

印度教育体系实施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这两道“坎”,决定升学与否的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很现实:考一个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个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在针对幼儿的教育中,每当被问及孩子“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国外业内工作者的回答十分简单:“孩子需要玩耍,需要快乐”。至于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欧美教育工作者并不太在意,并非他们否认起跑线的存在,而是他们希望先教好孩子们的起跑动作和持久耐力,而不是一味地抢跑。

德国心理学和早教发展教授塞巴斯提安·苏格尔说:“过早地要求幼儿识字和阅读并不现实。而如果在早期让孩子多听、多说,扩展他们的听说词汇,正确地使用语法,能使得他们拥有较强语言的感知能力,而后,阅读就变得省力和轻松,他们反而更快地成为读书爱好者。”

苏格尔教授在研究时,将新西兰的两组儿童做了对比。这些孩子中一组是从四岁就在经过特别训练的老师指点下开始识字和读书;另一组则是在普通幼儿园里长大,处在日常语言环境中。苏格尔教授发现,自然成长的孩子在七岁时,的确比专题训练班中的孩子阅读程度低一些,但是,这些孩子花在与各类人交往和对话的时间要比较多,因此积累的语言运用经验帮了他们大忙,而且因为年龄和成熟程度的原因,略晚开始阅读的孩子反而速度增快惊人,到了九岁,两组孩子的阅读进度和所读图书的数量已经所差无几。

不强制只引导 鼓励多于帮助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教师们只花半小时时间要求孩子集体坐下来,围着老师听唱歌和做合作性游戏。而在多数时间里,则是自由活动,但是随时有负责老师照看。孩子自己玩和与小朋友玩都可以,缠着自己的负责老师讲故事听也可以。

但是老师所掌控的整个环境,一直都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有说理,有引导。他们教给孩子们建立有亲和力的人际关系,学会仁者不忧、公平礼让。老师会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情景中选择正确的对待方式和做法,并且开诚布公地让他们讨论错误的做法错在哪里,如何避免道德困境、成为一个正直、友爱、有理念和正能量的人。

在室外玩耍的时候,负责老师比孩子们的母亲更有经验地守在滑梯旁和攀登架下,边推送秋千边防备其他孩子走得太近而被误撞。但是,他们对儿童的活动鼓励多于帮助。

在美国的各个城市必设立的公共图书馆里,儿童图书部分占很大比例。在幼儿园和小学,图书都可以由孩子的父母担保,让孩子们借回家看。这样做,只要一天读一本书,日积月累的成果,不可小觑。

说实话,读一本欧美国家为孩子编辑的书,并不很难,甚至大多数书中也不是都是安徒生童话那么多情节。如著名的苏斯博士儿童图书,简单得像一段小诗,内容不重要,趣味和押韵才是孩子们的最爱。还有些书只有寥寥数页,其中从头到尾重要字都是由同一个字母开头的词,比如字母“T”,句子诸如:“Tom takes tea”(汤姆喝茶),等等。读完一本书,小读者可以认识和记住很多用这个字母打头的字词。它明显是告诉家长和孩子:“读了就好、懂了就好、学了就好”,无需有压力,那么孩子们反而乐意完成这样点点滴滴的“作业”。

当孩子们表示有意愿认识动植物之时,老师们总是指点他们查找图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一定能够找到途径,获得解答。即使在孩童阶段,老师们也鼓励孩子们敢于提问,不怕质疑,让他们在学习中,自由地发现、创新和思考。温玉顺

德国学前孩子的“教育”重点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起跑线》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