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到底该不该在同一时间和黑格尔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喜欢哲学,也喜欢个别哲学家。

灿若星河的哲学家中,我对叔本华和罗素印象深刻,前者思想深邃,脾气不小,像个杠精,后者三观正得令人发指。

如果有机会,想拍一部电影,伪纪录片风格,让这俩老头,坐在一起,侃侃而谈,针锋相怼。名字嘛,不妨就叫《杠精叔本华怼罗素》。

拍电影事宜,八字还没一撇,可以先写写脚本,以下内容,是通过我对这二人的了解,虚构的一番对话。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去世。叔本华之所以是大师,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拥有独特而鲜明的思想,于是悖论出现:他因此很难不带偏见地评判其他人,乃至沦为杠精。

同为大师,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对叔本华极尽嘲讽。倘若有一天,二人在天堂偶遇,罗素还能否保持他的尖酸刻薄?书本里无法反击的叔本华,又将如何应对?

罗素比叔本华,出生晚了大约一百年。这对哲学大牛,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们完全是两类人:叔本华是哲学家中唯一的悲观主义者,罗素则写过一本畅销书《快乐哲学》。三观迥异的两位先贤,生前无缘得见,死后却在天堂相逢,一场尬聊不可避免。

第一场:声名 嫉妒 保守主义

罗素:大家好,我是罗素。有三种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叔本华:老掉牙的论调,走到哪儿都这一套,混吃混喝罢了。

罗素:我怎么闻到一丝酸葡萄的气味?

叔本华:我不是酸葡萄,我是真心看不上你,不光是你,连黑格尔我都不放在眼里。我写过一封公开信,致全欧洲的哲学家——如果你们认为黑格尔这种厚颜无耻的江湖郎中是造诣非凡的思想家,那么,请远离我的书。

罗素:你跟黑格尔的事,我是知道的。你在柏林大学做讲师,故意跟黑格尔同一个钟点授课,黑格尔的教室人山人海,你的教室门可罗雀,最后没辙,只好卷铺盖走人。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 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王和章将叔本华受东方思想熏陶形成的思想重新和东方文化贯通、融合起来。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又从西方到东方,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从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观点看,对这一专题作点研究是有意义的。

1808年,德国出版了著名诗人、德国印度语言文学先驱施勒格尔(Fridrich Schlegel)的一本小书《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Die Sprache und Weisheit der Indiee)。这本被认为是带着热情写出并也引起热情的小书,使得"印度的智慧"或"印度智慧"在德国成了风气。这里所说的"智慧"便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佛教经典中所见的观念与思想 。

《奥义书》是在十九世纪被译为欧洲文字的,它是由波斯文本译为拉丁文的。在回教统治印度的十六世纪晚期,就有人把《奥义书》译成波斯文,但罕为世知。到了1640年,蒙古王朝第五世君沙哲汗的长子陀罗菽可( )游于克什米尔时,听说有《奥义书》这部异书,便聘请了几位梵学家去德里从事翻译。这项工作于1656~1657年间完成,得到了包括五十种奥义书在内的第二个波斯文译本。到了1775年,法国学者杜伯龙(Anquetil Duperron)游历印度时,发现了波斯文的《奥义书》,后来又从菽查(Shuja ud Daula)宫庭得到另一个波斯文本,便译成法文,但未成出版,后来又译成拉丁文,分别于1801年和1802年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五十种。关于书名,杜伯龙译作 ,称之为"古代秘宝","印度之古秘密教言,在印度本土亦至为罕见",以及"中涵神学与哲学理论,摄四《吠陀》之菁华" 。当时拉丁文仍畅行于欧洲,所以此书一出版,便为欧洲学术界所知。叔本华热心醉读的就是这本还不完善的译本。

《薄伽梵歌》的英译本于1785年问世,它是由威尔金斯(Charies Wilkins)从梵文直接译为欧洲文字的第一本书。1823年,F·施勒格尔的兄弟W·施勒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发表了这书原文的第一个校本,并附有拉丁语的译文。他在1818年已被当时新成立的波恩大学聘请为德国的第一位梵文教授。

叔本华阅读到不少研究印度文化和印度哲学的著作文献,例如威廉·琼斯这位著名的东方学家的《论亚洲哲学》、《印度教戒律纂编或摩奴法典;译自梵文》、杜伯龙的《邬布涅伽研究》、德·波利尔夫人的《印度教神话》、斯宾斯·哈代的《东方僧侣主义:瞿昙佛创始的托钵僧派述事》、哥鲁·布尔克的《印度哲学史》、乌布哈姆的《佛教教义》、亚倍尔·雷谬莎译的《佛国记》以及《亚细亚杂志》和《亚细亚研究》等。为了研究东方哲学,叔本华甚至动用了《俄国科学知识的档案》,还引用了被他称为"卓越的学者"和"欧洲一位真正的佛教专家"的施密特(J.J.Schmidt)的研究成果。叔本华关于佛教所说的"无"的解释,就参考了施密特的文章《关于大智〖摩诃闪那〗Mahajana和禅波罗密》。

二、 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之一――现象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摩耶之幕"――"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是叔本华本体论上反常识主义的基本命题。叔本华宣称:"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叔本华哲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人们学会哲学的思考,超越常识。这是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前提。

为了论证这个命题,叔本华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两方面来寻找思想根据。他说:"这个真理决不新颖。它已包含在笛卡尔所从出发的怀疑论观点中。不过贝克莱是断然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人;尽管他那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认为康德哲学的缺点之一就是对这一命题的忽略。接着,叔本华阐述了来自印度哲学的根据:"吠檀多哲学被认为是毗耶舍 的作品,这里所谈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就已作为根本命题出现了,因此印度智者们很早就认识这一真理了。" 他引用印度上古智者的话来说明表象这一观念:"这是摩耶 ,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即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象梦一样,象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象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 这些比喻在吠檀多的经典中是司空见惯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种说法有悖于大众所持的实在主义的常识,即认为存在着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实体。为了使人理解这个反常识主义的命题,叔本华接受并宣扬吠檀多哲学的观点并引用英国东方语言文学家、西欧梵文研究鼻祖威廉·琼斯的文章来进一步说明吠檀多的观点:"吠檀多派的基本教义不在于否认物质的存在,不在否认它的坚实性、不可入性、广延的形状(否认这些,将意味着疯狂),而是在于纠正世俗对于物质的观念,在于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主张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互相换用的术语。" 在叔本华看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所得到的启发,必须用印度吠檀多派哲学思想来解释。在吠檀多派哲学中,外界事物并非不存在,并非空洞的虚无,只是它的存在是不实在的,它的实在就如同梦中事物不实在一样,这些事物完全是"我"通过自己的"幻力"( )对自身虚妄分别的产物。这种情形就如同人在黑暗中把绳子当成蛇一样。这也就是吠檀多哲学所强调的"摩耶"的观念。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是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基石。"表象"一词类似于康德的"现象",但比现象更纯粹、更彻底地与物自体分离,它包含了感性知觉中提供给我们的、以及知性在概念中所综合的一切,相当于印度哲学的"摩耶"以及后来摩尔所说的感觉材料(SENSE DATE)。"世界是我的表象"的观点,是一种现象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叔本华之后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2."我法二空"――"跳出童年时代"

印度佛教认为,"万法"即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因而是无常的。"因",指事物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原因。"缘",指事物存在的次要原因和外在原因。原因即是条件和根据。佛教用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来掏空事物存在的真实性,主张万法皆空,一切皆幻。佛教不仅否定客体的真实性,而且还否定主体世界的真实性。佛教认为,所谓物我、主客,只是意识虚妄分别的结果,均无自性,因而主张"心法无我"或"我法二空"。相应地在认识上就要消除无明妄见,灭除"我执"和"法执"。"法执"是指执著于客观事物,误把客观事物当作实有。"我执"是误把主观的"我"当作实有。破除"法执"和"我执",就是要达到"心无我"和"法无我"的禅观境界。"无我"并非否认"我"的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和无自性。

受上述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叔本华批评了以往哲学考察世界的方式,即或从客体出发或从主体出发的方式。前者的代表是唯物论,后者的代表是唯心论。唯物论的错误在于从客体事物出发,发一种客体事物为说明的最后根据,从而陷入"法执"。叔本华认为,唯物论在一开始就把主体和认识形式作为认识客体的前提了,但在认识开始时却企图取消认识得以成立的逻辑上的认识形式和认识主休,是一种"无头脑的哲学"。哲学的思维方式要超越这种非反省的思维而达到反省思维,这也就是胡塞尔后来所说的超越"自然的思维态度"而要具备"哲学的思维态度"

以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由于陷入"我执"的迷误,自然也遭到了叔本华的批判。叔本华指责费希特"唯一感兴趣的是从主体出发" ,认为"他在这个方向所重犯的错误,也就是以往独断论在相反的方向所犯的错误。" 从主体出发和从客体出发,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就先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也就是已假定了出发点所不可少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独断论。

由于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与印度佛教关于虚幻的万法界与真如佛性的区别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所以叔本华容易从逻辑上将二者打通。休谟使康德从独断论的睡梦是惊醒,康德哲学和印度智慧使叔本华从常识中觉醒。"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啊!" 叔本华引用卢梭的格言,希望人们从无明的妄见中觉醒,从独断论的错误中惊醒。

3."摩耶的制作"――人生如梦

既然客观世界和"我"都只是表象,都是无自性和非实在的,那么人的本性和人生也必然是空而不实的。印度佛教仍然用"缘生"的观点来作论证,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即色(有形色的自然现象)、受(感受)、想(观念)、行(人的造作)、识(意识)五种因素,它们就象自生自灭的火、自流自动的水一样是无常的和发散的,因而没有真正的实在性。人的本性和整个世界都是空有,相应地人生也是空的,不应执著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之中,也就是生活在梦中。叔本华感叹道:"在《吠陀》和《普兰纳》经文中,除了用梦来比喻人们对真实世界(他们把这世界叫做'摩耶之幕')的全部认识外,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比喻了,也没有一个比喻还比这一个用得更频繁。"

把表象视作"幻相",是印度哲学中的一个古老见解,人生活在幻相中即是在梦中,人生就是一场大梦。叔本华以此说明人在表象世界中的梦幻,指出作为"摩耶的制作"的"这个可见世界",只是"变出来的魔术,是一个没有实体的,本身没有存在的假象,可比拟于光学上的幻觉,也可比拟于梦寐;是蒙住人类意识的幕幔;是那么一种东西,说它存在和说它不存在,是同样的错误,也是同样的真实。" 人生如梦的思想和印度佛教的"二谛"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谛,是认识、真理和标准的意思。二谛,指真谛和俗谛。真谛即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俗谛指世间的一般常识,又称"世谛"、"世间谛"。真俗二谛是对立的;真谛是真实的、正确的,是对本体或真如佛性的认识,而俗谛则是虚幻的、颠倒的,是对现象或诸法幻相的认识,真俗二谛相对应的也就是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对于人生而言,从俗谛看,人生是真实的,使人执著追求,从真谛看,人生则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一场大梦而已。在古老的印度智慧的启发下,叔本华力图从真谛的角度来获得对现象之后的彼岸世界的认识,走出一般常识的领地。"觉醒吧,朋友。"反常识主义引导叔本华转向对本体世界的探求。

4."那就是你"――"世界是我的意志"

表象只是摩耶之幕和欺骗之神的纱幔,那么纱幔之后是什么呢?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认为这是一个每人都能说出并且必须说出的真理。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地是意志,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地是表象一样。

叔本华赞同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但一走入自在世界,叔本华就和康德分道扬镳了,他要超越康德的不可知主义,去探询康德谓之超验的物自体的秘密:"现在推动我们去探求的,正是我们不能自满于知道我们有表象,知道表象是如此这般的,是按这个那个规律联系着的,知道根据律就是这一些规律的总形式等等。我们正是不能以此自足,我们要知道那些表象的意义,我们要问这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就再没有什么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要问这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就再没什么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就在我面前掠过,就必然和无实质的梦一样,就和幽灵般的海市蜃楼一样,不值得我们一顾了――;我们要问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叔本华断言,这个深奥莫测的物自体便是意志。意志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可见世界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就有生命和世界。

叔本华追问的目光转向了主体――人。与人们所熟知的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转向对此在的追问如出一辙,叔本华认为,如果这个进行着追问的人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着的主体,就象长有翅膀而没有身躯的天使,此外就不是什么了,那么,这个进行着追问、探讨的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在这世界里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他的认识是以一个身体为媒介而获得的。身体的感受,就是悟性在直观这世界时的出发点。主体并非一个单纯的理性,一个透明的"我思",而是一个谜中之谜。"应该说这里的谜底已是作为个体而出现的认识的主体所知道要的了;这个谜底叫作意志。这,也唯有这,才能给了这主体理解自己这现象的那把钥匙,才分别对它揭露和指出它的本质,它的行为和行动的意义和内在动力。……他的意志的每一真正的活动都立即而不可避免的也是他身体的动作;如果他不同时发觉这意志活动是以身体的动作而表出的,他就不曾是真实地要求这一活动。"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和身体的活动是二而一的同一事物,二者仅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给与的而已:一种是完全直接给与的,一种是在直观中给与悟性的。身体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客体化了的,亦即进入了直观的意志活动。

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思想,是直接受了印度经典的影响。叔本华数次引用了《奥义书》中的"那就是你"一语来说明这个核心思想。在《歌者奥义书》( ,又译唱赞奥义书)第六篇的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诸章中,都重复着这句"那就是你"。例如第十二章叙述的一则父与子的对话:

"由彼树摘一无花果来!"

最后,为父的说道:"吾儿!汝其信之矣!是彼为至精微者,此宇宙万有以彼为自性也。彼为'真',彼为'自我',……,彼为尔矣(即那就是你――引者)。"

在印度哲学的启发下,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真正的自在之物,任何人都能看到他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本质就在这意志中。这世界,一方面是我的表象,一方面是我的意志。在这两重世界之下,每个人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阿特曼,既是囊括了整个世界的大宇宙的本质,又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小宇宙,也就是《吠陀》教义中"梵我一如"的思想。故此, 叔本华赞同印度哲学的下述观点:"一切无生之物总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5."贪欲之我"――本体论上的非理性主义

"人的全部本质就是意志。" "欲求与争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把意志解释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特色。在他看来,人,彻底地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凡是人在根本上所欲求的,也就是他最内在的本质的企向和他按此企向而趋赴的目标。

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并不在于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意志,而在于他的意志论把意志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欲望。在他看来,意志即生命意志,二者是一回事,只是名词加上同义的定语。意志所追求的总是生命,而生命只是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生命的本质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把意志归结为生命意志,归结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运用印度哲学的一些内容对康德的"意志"概念改造的结果。在康德那里,意志是理性的一部分。《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第三条道德律令――"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的"意志",是合乎理性的意志,它不是情欲的奴隶,也非神的工具。理性者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与康德的意志观念不同,印度哲学强调生命中自然的、感性的方面,把生命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欲求,认为人正是由于沉迷于"贪欲之我"而引起痛苦。这种观念是印度哲学的一大特色。由于印度哲学思想基本上都和古代的宗教思想有关,因此,《吠陀》或《奥义书》中的哲学及受它们影响的非正统派哲学(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和正统派哲学(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漫差派、吠檀多派),无论它们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属于唯物主义(顺世论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唯一的唯物主义派别)派别,都打上了宗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它们大都强调由人的感性生命的个体户所带来的生理和精神的痛苦,用苦行、断食、禁俗等方法探求解脱超越的路径,形成印度哲学中极富特色的解脱理论。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对非理性主义的惯常误解。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转向,并不仅仅在于认识方法上的非理性主义,更重要的,在于他把唯意志论的本体――意志――作了非理性的规定,因而,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不只是人们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