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不忘挖井人下一句的手抄本

    音乐学系2006级研究生宋唐摘要:摘要:笔者以实地考查、实际参与和切身体验的方法,多次亲赴中国广西防城港市京族三岛2[2]地区,学习京族民间乐器

    ——独弦琴的演奏。与此同时,专访了当今中国大陆从事“独弦琴”演奏的主要乐师和民间艺人,何绍、王能、陈坤鹏、苏春发、苏海珍等人。对中国大陆境内的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本文从京族的历史谈起,逐一介绍了京族独弦琴的源流及其形制,尤其是对京族独弦琴的师承关系、演奏风格、现存曲目方面的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资料搜集与脉络梳理,力图初步理清中国京族独弦琴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客观描述。





    在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作为一个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少数民族,京族有着极在中国大陆,京族是广西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尾三座海岛上,


    因此这三座海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因东兴市与越南接壤,故而这一地区一直是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京族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公元十六世纪,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鱼群来到中国境内的这三座小岛上定居,这些越南人在中国被称为京族。


    1[1]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在刊登时有删减。2[2]京族三岛: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三岛,为京族聚居地。


    “独弦琴”是京族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3[3]”中有它婉转低回的声音,京族青年表达爱意的对歌中有它千回百转的曲调。独弦琴因其音色与京族语言的极其相似性,使


    它深受京族人民的喜爱,它集中体现了京族人民的音乐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将“独弦琴”及“独弦琴音乐”,以及“独弦琴”在中国大陆目前的发展现状作为考察、研究、论证的重点。


    京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被称为“越族”,这与越南对其本国内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称谓相同。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意为“心向北京”。4[4]京族现约有人口18915人5[5],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主要分布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尾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根据2001年末统计,东兴市境内现有京族人口13429人6[6],约占全国京族人口的70%。东兴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市辖县级市,为全国14个边境口岸开放城市之一,与越南芒街接壤。京族三岛地区属中国沿海粤方言区,加之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现在已经汉化,日常用语使用白话(粤语)。但在如哈节等祭祀活动中,仪式的司文在7[7]念白时是要使用京语的,即越南语,但已有所不同。


    3[3]哈节: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即京语“唱歌”之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辰。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京族三岛哈节日期不尽相同,、巫头两地是农历六月十六日,山心是农历八月十日。


    4[4]《京族简史》第6页,《京族简史》编写组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次印刷。《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第20页,《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88年11月第1次印刷。5[5]《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58页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6[6]见《可爱的东兴》潘玉云,谭国皇主编,第38页。东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2002年8月。7[7]司文:京族传统节日哈节的主持,负责主持敬神仪式。


    京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从越南迁来中国境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400年来在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的逐渐融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据京族三岛(指巫头、山心、的乡约中提到:“……承先祖父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居乡邑,壹社二村,各有亭祠前……券例各各有言置……分说明……理宜循集且亭祠奉事列位香火前少后……不便驯至嗣德贰拾捌年季夏节具祭……旬为此会合再立新约券便各各事神永为恒……”8[8]文中提到的“洪顺”为越南黎襄翼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中国明武宗德六年(公元1511年);“嗣德”为越南阮羽宗的年号,嗣德贰拾捌年即中国清朝德宗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此可见京族迁来三岛,最早为1511年,当时(公元1511年以前的二、三十年到1511年),正是越南战乱频仍时期;此后的400年间,越南依旧战乱不断,先后遭法、日帝国主义侵略,沦为殖民地,人民陷于十分苦难的境地,直到1945年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54年才完全结束法国的殖民统治。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越南人民在捕鱼中漂流到三岛,发现这里是个好渔场,便迁徙定居于此。据二十世纪50年代调查,京族人迁来三岛的时间,早则13代,多数为8代、9代,最晚的为2代。9[9]尾三个海岛)所保存的文物史料中记载,1953见于尾发现


    笔者于2005年2月、9月和2006年5月三个时间段里,多次前往京族三岛采风,有幸采访到了目前中国仅有的几位演奏独弦琴的代表人物——何绍10[10]、王能11[11]、陈坤鹏12[12]、苏春发13[13]和苏海珍14[14]等人,并从对他们的采访中了解到有关独弦琴的历史源流和脉络。


    8[8]《京族风俗志》第7页,符达升过竹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次印刷。9[9]参见《京族风俗志》第7页,符达升过竹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次印刷。10[10]何绍:男独弦琴演奏专家,师从苏善辉。11[11]王能:男独弦琴演奏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广西二级作曲家。师从苏善辉。12[12]陈坤鹏:男独弦琴演奏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师从于李平、王能。13[13]苏春发:男京族民间独弦琴演奏家。


    何绍是中国独弦琴目前所能采访到最为年长的演奏者,他是中国独弦琴所能追查到的最早源头的演奏者——苏善辉15[15]的学生。何绍从1960年正式拜师学习开始,就一直潜心研究独弦琴的演奏方法以及历史脉络,是国内首位研究独弦琴起源的人。就笔者查阅各种资料时发现,目前国内所有关于独弦琴的研究论文,凡是提及历史源流问题的,都引用了何绍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现在独弦琴在越南是象征越南国乐的代表性乐器,但是,越南在古代是中国的属国,所以独弦琴也应该是由中国传入越南的,而且独弦琴早已于晋代或晋代以前就存在于中国了。”何绍认为独弦琴母胎为“圆形管状琴”16[16],有何绍所撰写的《中国独弦琴演奏法教程》中有如下结论:(一)我国晋代就已有“一弦琴”,至宋代也仍有,但其形制,至今却不详。(二)唐德宗时,我国曾传进了骠国的“独弦匏琴”(龙首独琴)。(三)我国明代的嘉靖年间(1511年)京族人所带回中土的?ànbu即“匏琴”。就独弦琴是越南先有,还是中国先有,何绍也提出了如下证据:(一)越南文化、文字以及语言都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其“喃字”就是根据汉字所创造的。因此“匏琴传入越南,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恐怕也正是如此。”(二)关于“独弦琴”的名称,越南文中记为“?àncHuyên”或“?ànbu”前者读起来其音与广东方言相近。后者?àn是越南语“琴”的意思,bu是“匏”字的汉语直译。“由此可见‘匏琴’原属从中国传过去的一种乐器”。(三)从越南人所演奏的传统“独弦匏琴”乐曲来看:早在五六十年代,越南早期登上世界文艺舞台的独弦匏琴演奏家——孟胜(第二十四届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获得者)他演奏了一首名为“中音葫芦独弦琴古曲《沙漠》”越南本无沙漠,而却有题为


    14[14]苏海珍:女京族民间独弦琴演奏家,东兴市口岸办公室工作人员。目前在越南河内国家音乐学院学习独弦琴演奏。15[15]苏善辉:男京族民间独弦琴演奏家,1963年去世。16[16]参见《中国独弦匏琴演奏法教程》油印本“中国独弦琴考论”部分。


    《沙漠》的独弦匏琴古曲,更使人奇怪的是,在这首古曲中,竟然通篇灌注着我国“羽调式”,与蒙古马头琴之风韵,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它本来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四)移居我国的京族人民,带回一首祖传的“独弦匏琴”古曲,题目竟然源出我国典故的《高山流水》,而且这首《高山流水》的主音是“5”,属于我国民族调式“徵调式”,这又说明它也源出于中国。


    对于独弦琴究竟从何处而来,王能与何绍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独弦琴是越南的民族乐器,而京族是从越南迁入中国的,所以独弦琴在中国的出现,必然也是京族人带入中国的。……独弦琴最早是为民间演唱民歌时伴奏的乐器,之后独弦琴自身得到了发展,一代代流传下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就应该尊重独弦琴的历史,把它和京族看成一个整体。……”当了解到以上几种有关独弦琴的历史起源说法时,笔者则认为:何绍的“中国起源说”有大量史料证明中国在晋代以前就有“一弦琴”的记载,但“一弦琴”是不是独弦琴,“圆形管状琴”究竟形制如何,以及骠国向唐朝所献的“独弦匏琴”又是什么样子,笔者查询了大量提到“一弦琴”的古籍史料,如《新唐书》、《拾遗录》、《唐会要》和《三才图绘》等,虽然发现文字记录与何绍所引基本一致,但是何绍在其论文中描绘的“圆形管状琴”的图形却无从寻觅。同时笔者发现其它很多关于独弦琴的论文、介绍,虽都是以何绍的研究成果为蓝本,使用相同的史料,但是却常常断章取义,曲解了史料的原意。故笔者将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于1921年的《新唐书》原文中涉及“独弦匏琴”的文字,将文字抄写并加以标点句逗,现呈现如下:“大匏琴”为“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余,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且“大弦应太蔟,次弦应姑洗。”“独弦匏琴”为“以班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蔟。”“小匏琴”为“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应应钟。”


    而很多文章却常常将“大匏琴”前面的主题句“有大匏琴二”,和后面的关键词“大弦应太蔟,次弦应姑洗。”截去,引起读者严重误会,以为“大匏琴”就是“独弦匏琴”的错觉,明明“大匏琴”与“小匏琴”都是有两根弦的,被一些作者那么一写,却都成了一弦的“独弦匏琴”了。另外有一点笔者也需在此点明,何绍引用的“龙首独琴……一弦而五音备,象王一德以蓄万邦也。”原文如下:……凡曲名十有二一曰《佛印》骠云《没驮弥》国人及天竺歌以事王也二曰《赞娑罗花》骠云《咙莽第》国人以花为衣服能净其身也……六曰《龙首独琴》骠云《弥思弥》此一弦而五音备象王一德以畜万邦也……十二曰《涤烦》亦白《笙舞》骠云《扈那》谓时涤烦暋以此适情也……17[17]可见《龙首独琴》实为骠国进献的一首乐曲曲名,且骠国发音为“弥思弥”,而并非一段对“独弦匏琴”形制如何的文字描述。虽然此曲很有可能就是为“独弦匏琴”而谱,演奏的内容也可能表现了“独弦匏琴”的特点,但首先应当明确它是作为一首乐曲曲名出现的。


    三、独弦琴的形制变化)、竹制独弦琴(一)、竹制独弦琴

    竹制独弦琴用长120厘米的毛竹筒制作,顺纹劈去2/5,劈面朝下,琴左端插一竹制摇杆,摇杆上端向左弯曲,呈弓状,下端套一小葫芦匏,做扩音用。琴首设方形出音孔。随着时间的迁移,竹制独弦琴得到一定的改良。据王能介绍,八十年代,何绍曾用留声机的探针做独弦琴的拾音器,然后用磁铁线圈原理进行扩音。后来广西区歌舞团的韦京宇又采用电话听筒用来扩音。现在的独弦琴琴身与原来相同,但是采用了内置拾音器,连接音箱,使声音放大。



    独弦琴弦轴采用木制或用金属轴,横置琴首外。从琴右端张一金属弦穿过葫芦匏系于摇杆上。演奏时,多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或将琴尾置于腿上,琴头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右手持挑棒或竹签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何绍根据竹制独弦琴的特点,保存其竹制外形,制作了“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并且把用竹签弹奏改为指套弹奏,小指第一关节切弦。这种独弦琴使用牛角做摇杆,去掉葫芦匏,琴弦直接系于摇杆上,外接音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了泛音位置,并在琴面增设木制指板,类似吉它,共十六的品位,演奏时用指套上的金属块压住琴弦,与品位接触,奏出实音,这种演奏方法丰富了独弦琴的音色与表现力。此琴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扶托定位校子注:上图为笔者根据何绍的“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绘制而成的“独弦琴形制图”


    中国传统的独弦琴跟越南形制相同,为木制箱式独弦琴。其琴体呈长方盒形,全长105厘米,右端较大为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左端较小为琴尾,宽9厘米,高/papers/papers_1398.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喝水不忘挖井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