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厚,1000长的剪力墙上面有梁吗,底下的梁所承受的恒载?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 剪力墙洞口上的梁,按框架梁来输入还是按连梁来输入?

剪力墙洞口上的梁,按框架梁来输入还是按连梁来输入?

剪力墙洞口上的梁,按框架梁来输入还是按连梁来输入?如何分类?

严格来讲,区分应该以《高规》 7.1.8条为依据来判定,即以≥5为界。就实际操作的方便性来说,按框架梁来输,连梁上的门窗洞口荷载及连梁截面调整较方便,按洞口输则更符合实际力学模型(用壳元计算)。这个问题网友们也已经讨论很多了,其他的就不多说了,《PKPM新天地》中也登了三篇相关的文章,详见附件。

我在幼虎板块我转发了pkpm的最新演示光盘,楼主也可以去看看,是最新版本的PKPM演示光盘,分PMCAD +SAT+STS+JCCAD我不是做广告,只是希望更多试用PKPM的朋友看到区学习,希望楼主看到能对你试用PKPM有所帮助,记得是最新的

跨高比小于等于2.5时,用墙开洞建模处理;跨高比在2.55.0之间,墙开洞或者直接用梁来定义均可;跨高比大于5时,用梁来定义。其实每种算法均有其缺陷的,具体可见陈岱林的文章剪力墙连梁两种建模方式对比

我平时都按框架来输入的。好象PKPM培训里有说。

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
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
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20027.1.8条规定):
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
b
)跨高比≥5----框架梁。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
第一种情况连梁应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在SATWE里是用和剪力墙相同的壳元来模拟),否则会导致(1)结构刚度失真;(2)连梁受力模式不正确。虽然PKPM说程序已采用了变形协调方程来解决梁和墙接触面的变形问题,但计算结果仍然相差很大。第二种情况连梁应按主梁输入并定义其为框架梁。
4.
一端与竖向抗侧构件相连,一端与梁相接----次梁。
5.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平行相连----框架梁。
6.
一端与框架柱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剪力墙也有平面外刚度,可以近似看做一个长扁柱,按照新高规JGJ3-2002 7.1.7条的要求,应控制剪力墙的平面外弯距,应至少采用下面的一个措施:
1
)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
2
)在梁与墙相交处设置扶壁柱;
3
)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设置暗柱,并按计算配筋。注:当剪力墙厚度较小,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时,梁端纵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可能不满足,此时可采用减小纵筋直径同时加大纵筋根数,或是采用机械锚固来满足要求。
7.
一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一端与剪力墙垂直相连----框架梁。
8.
两端都和剪力墙垂直相接----框架梁(构造同6)。

周星星讲的太透彻了,楼上能讲一讲有地下室的外墙和基础用PKPM如何建模和计算(上部结构分别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如果是从计算精度来看,跨高比小于5还是要按连梁来输入,即开洞口;而定义连梁,只是构造要求和调幅系数有关系,并不能改弹性计算的差别。

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在墙体上布置洞口;二是在洞口边布置两个节点,洞口两边分别布置墙体,节点间布置梁。建模时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比较恰当?这两种方法形成的刚度是不同的。本人设计了一个模型如图:尺寸5m*5mx方向采用布洞口方法,y方向采用布节点方法,两方法形成的x,y方向的模型完全相同,经过计算x方向的周期略小一些,说明布洞口方法形成的刚度比布节点方法要大,这是如何产生的?一般建模时是如何操作的?

剪力墙连梁有两种布置方式,正如楼主所说,按输入普通梁方式和开洞方式。到底选用哪种方式,看剪切变形的影响。剪切变形影响大,宜用开洞方式,剪切变形影响小,宜输入梁方式。具体可用连梁的跨高比来界定。跨高比大于5,按输入梁方式,小于等于5,开洞方式。
按普通梁输入后,刚度不宜折减,普通梁程序会调幅处理的,调幅与刚度折减不宜同时进行,这就需要在特殊构件补充定义里将按普通梁输入的连梁改为非连梁


  按照pkpm公司的说法,由于现在对于连梁采用了梁式壳元――既可退化为常规意义上的壳元,又可退化为梁单元,从而解决了壳元和梁单元的刚度的不连续问题。而梁元与壳元刚度的不连续是造成两种输入方法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应该差不多。根据我的经验,按照洞口输入的刚度较按梁输为大。前不久比较了一下:按梁输的超筋现象较按洞口输的少。当然,最为稳妥的做法是:跨高比小于6的按开洞输,大于6的按梁输。在我的设计院,有的人按开洞输,有的按梁输。

按照PKPM的说法,对于弱连梁(跨高比大于2.5)时也可以用两端节点输梁的方法,但是对于强连梁(跨高比小于2.5)必须用开洞的方法。

这两者是由区别的,按开洞处理的时候,梁实按墙元模型计算,如果按梁输入时按杆件单元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单元划分比较粗用开洞方法刚度偏大,如果用梁输入连接处理有些问题,一般来说,跨高比较大按梁输,较小就按开洞

用梁有个问题,就是它的混凝土等级是随梁走而不是随墙走的.

1.这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洞口的形成方式,而不是连梁的问题。
2.
如果要正确的计算出连肢剪力墙的刚度,那么必须遵循小开口墙的定义来输入,否则现行的PKPM程序将一视同仁,无论洞口多大,一律视为小开口墙计算刚度,做过底框的朋友应该对刚度比的计算不陌生吧,特别当墙的数目比较小的时候,两种不同的算法在刚度比的结果上有天壤之别。
3.
整墙开洞和两独立墙肢+连梁作为结构建成后发挥的效果实际上是一样的,但采用不同的计算(输入)方法时,连梁自身的刚度对两侧墙肢的变形协调所起到的作用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梁单元和墙单元的节点平衡方式本就不一样,因此输入方法不同显然将导致分析方法不同。

我也感觉应该按照输入墙洞的方法建立连梁,从规范到教材都说,墙洞口形成的梁是连梁.但我有个疑惑,还望大家指点 (我想很多人对此还疑惑,多都是由于PKPM用户手册对此的解释不够清楚造成的)   
PKPM
的用户手册中提到计算时墙按墙柱和墙梁处理,在显示的时,按照墙梁(兰色显示);
PKPM
在定义特殊梁里又指出,定义后的连梁用黄色显示.
  所以很让人疑惑,用开洞形成的梁到底是连梁呢,还是墙梁?对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0.5,墙梁是否也会折减刚度呢.

深梁(连梁、转换梁)的模拟,最好利用壳单元模拟。

连梁采用壳单元模拟,这样可以得到结构较为准确内力和应力,但在抗震设计中要对壳单元进行调整,给出调整系数。

PKPM结构设计软件(2002新规范版)TAT,SATWE,PMSAP结构计算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 结构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 1 总信息中增加"裙房层数"的参数,是为了0.2Q0的调整.对于立面有变化的高层,程序给出0.2Q0调整可能偏大,可人工干预调整. 2 转换梁由设计人自行定义,转换层所在层号由设计人输入. 3 结构材料信息仅影响风荷载的大小,程序按0.065n给出一个隐含值.如果计算结果中结构的基本周期大于隐含值,应将计算值代替隐含值. 4 结构体系:如为短肢剪力墙结构,应调整结构的抗震等级. 5 模拟施工荷载1,逐层加载;模拟施工荷载2,考虑基础变形,对刚度不很大的框筒、筒体结构适用,目前计算版本暂不能使用. 6 结构温度应力计算信息,目前暂不使用.编制人试算8度设防的北京实例,配筋相当于9度设防.原因是未考虑砼的徐变、微裂纹对应力的释放,计算结果偏大. 7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只有位移控制是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执行这一开关地震力、内力计算结果不对.一般工程计算二遍,一是强制楼板刚性控制位移;二是真实情况计算内力、地震力. 8 程序风荷载是按高规计算的,对多层偏大30%.新规范风荷载由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基本风压增大2030%. 二、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与调整 1 新程序中无论是藕联计算还是非藕联计算,依据的都是藕连矩阵.考虑藕联对任何结构都适用. 2 偶然偏心:对偶然偏心解释抗震规范(5.2.31条)与高规(3.3.3条)不同.新程序按高规执行,主要是因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剪力墙上面有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