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认可久了我也很自卑又想得到别人认可不认可自己了!怎样扭转心态

《交往心理与交往技巧》


 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有一幢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出来玩,他们攀上车厢,在上面蹦跳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住户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一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这天,他对小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小孩子们很高兴,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老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是两粒奶糖。”小孩们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弱小。第三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奖品是两粒花生米。”小孩们纷纷下汽车:“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有意思。回家看电视去。”

    这是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正面进攻”难以奏效,“曲线”方能“救国”。

    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的热情。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行为的情绪。

    这个故事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其大意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拦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小刚此时的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模式相差很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核心品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亦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具体有四情境: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问所有被试有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让被试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的得分是+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

    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

    研究者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中的“交互性原则”,即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对此,心理学家霍曼斯进一步发现和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

    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去接近。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和厌恶。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心理体验是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交互原则,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友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是友情的基础所在。否则,正如单相思不是爱情一样,“剃头挑子一头热”,你的热情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双方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友谊不可能建立也不可能持续。

    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微笑,你就要先给别人一个微笑。不要一心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因为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任何义务。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纳、肯定、支持你周围的人,你就会收获他们对你的喜欢与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孔子所持的观点,被西方看作是伦理道德的黄金原则或基本内容。确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拿去给别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

    另外,这一实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际吸引中的“增减原则”,这些数据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而阿伦森则幽默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降低,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说,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心计,他并没有做什么事情,给你什么恩惠,却变着法子叫你对他感恩戴德。也有些人对这一心理效应还不甚明了,更不能做到自觉运用,做事虽然费力却不讨好。

    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决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送你两颗,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决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糖装少,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因此,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

 人际交往中的白金规则

卓越生活的创造需要有很多东西。其中一件你可能会忽视的东西就是你与身边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你一整天不停歇地在与身边的人交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交往着能量。有时候,能量是有积极作用的,而有时它会产生消极作用。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有时会给你补充能量,而有时可能就会导致你能量的流失。你是否曾经停止过生活高速列车的运行,通过这样来反映出你让交往变得更加积极的方法,从而让你和你身边的人都感到更富有活力?

    一种让交往产生积极能量的好方法就是抛弃那些黄金规则,而用白金规则取而代之。也许你会觉得我疯了。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是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你不曾觉得这很自私吗?难道每个人不是不同的吗?难道人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特别,能被人理解和欣赏吗?他们当然想这样拉!

    白金规则这么说道:"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是正确的,不要用一种你所喜欢的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比如说,如果他们喜欢直截了当的交往,那么就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与他们交往吧。要是他们喜欢用那种能有助于建立更个性化人际关系的闲聊方式来与别人交往,那么你就花多点时间跟他们进行闲聊吧。

    如果在跟别人交往前能问自己以下这些简单的问题,这样对你会有多大好处和会产生多大效力呢?

    2、他们要谈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会帮助你决定你可以传达多少信息)

    3、他们偏向于选择哪种交往方式(私人、商业性质、随意、正式等)?

    4、他们要得到的信息要多详细,概述还是要有大量的细节?

    5、他们喜欢在哪些地方跟你交往?一些人喜欢快节奏的交流,而一些人会选择慢而谨慎的交流。

    下次想让生活变得更精彩的时候,你就试用下这白金原则吧,看看你和你身边的人的能量水平是如何飚高的!

 人际交往的误区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啬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钡,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上:有的人大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价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高兴时,由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缺少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啬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和敌以性: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者反则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对别人的广告过于敏感,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们深层的心理体验里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强词夺理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想别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产东真实的证据。有时则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别人,甚至屈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人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对于这种人,必须对一个清醒的认识,新生自我,接受自己,无论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价值正是在于自身,并不随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这样,就能渐渐消除多疑凡理,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尊敬。

 人际交往的几种心理障碍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西班牙作家赛万提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交往的适度性

    中国人管犯错误叫过失,“过”之有余,“失”则不足,都不可取,应当恰到好处。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适度性:

    (一)“谢谢”这两个字,如果能够被正确地运用,它就会变得很有魅力。只有当你真心有感谢的愿望时,再去说它,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否则,便成了应付人的“客套话”。要直截了当地道谢,不要含糊地小声嘟哝。指明道姓地一一道谢,比笼统地致谢,显得有诚意。

    当你应邀拜访亲朋时,应注意:准时。姗姗来迟,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提前到达,对方还没作好准备,也会很尴尬。

    跟对方交谈应注意得体。不应抢接别人的话头或连续地追问,也不应独占话题;如果对方比较拘谨,不妨随便谈些琐碎的小事,以便打开僵局。如果觉得对方与自己在情趣上相差较远,话题不可深入,适可而止。

    (二)第一次“亮相”不能贸然前往。首次印象往往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出场前必须对交际场所的情景、活动内容和参加的人员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你交际对象的职业、爱好、家庭、气质、性格等尽可能了解得详细些,以此,相应地设计好自己的亮相。这点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社交中作介绍时要有分寸。介绍时应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下”,介绍名字时,吐字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说明。

    (四)告别方式也应该适度。如果在宴会里你想早走,不能匆匆离去,应小声向主人表示歉意,对其他客人也要说声再见。

 人际交往的阶段性

    尽管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自幼为邻居;有的十年同窗,有的志趣相投;有的同甘共苦……但是,从互不相识到形成友谊,一般总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觉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谁也不会生下来就有朋友,总是从互相以对方作为知觉和交往对象开始的。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有的对面相逢;有的擦肩而过,由于没有交往的动机,没有特别注意,时过境迁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方已觉察到另—方的存在,并进行详细的知觉和判断,才说明有了结交的表示,有了面对面的交往。

    这是人际间最为普遍的关系。如一般同学、同事和邻居,虽然经常见面、经常打交道,但只此而已。来则聚之,去则散之,只是角色性的接触而无进一步感情上的融合。

    经过一个阶段的交往彼此从熟悉到了解,从了解到主动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对方。这种亲密互惠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水平。

    第一种是合作水平。比如科研团体的成员;业余兴趣小组的成员,同班同学;同一教研组的老师,等等。这种以共同行为联结起来的人际关系,感情的依赖性不是很强的,分开后,可能就彼此淡漠了。只是在共同活动过程中,能够互相融洽相处。

    第二种是亲密水平。这时,彼此情感的依赖性较大而内心沟通不足。双方不仅共同活动,平时也常在一起相处,不分彼此,在一块生活、学习和工作感到很愉快;分离时,彼此惦念,久不见面十分想念。

    第三种是知交水平。这时,彼此在对方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无话不谈、相互引为知音、心心相印。双方不仅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而且在观点态度、志向目标上都趋向一致。任何外力都难以拆散。正如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乃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人际交往的底线

    本杰明·富兰克林深受世人的敬仰,不仅因为他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更因为他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人类精神最完美的典范。

一天,富兰克林和年轻的助手一道外出办事,来到办公楼的出口处时,看见前面不远处正走着一位妙龄女郎。也许是她步履太匆忙,突然脚下一个趔趄,身体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富兰克林一眼就认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时很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职员,总是修饰得大方得体、光彩照人。助手见状,刚要迈开大步,上前去扶她,却被富兰克林一把拉住,并示意他暂时回避。于是,两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处,悄悄地关注着那位女职员的动静。面对助手满脸困惑的神情,富兰克林只轻轻地告诉他:不是不要帮她,但现在还不是时侯,再等等看吧。一会儿,那位女职员就站起来,她环顾四周,掸去身上的尘土,很快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等那位女职员渐行渐远,助手仍有些不解。富兰克林淡淡一笑,反问道:年轻人,你难道就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摔跤时那副倒霉的样子吗?助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谁都会有“摔跤”的时候,当初的尴尬、狼狈,暂时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一个人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独自抚平创伤、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诚然,这世界需要爱,并因为爱而充满希望。但当你向对方表达善意、施与关爱的同时,千万别误伤了对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亲近的人。富兰克林说:彼此的自尊,是人际交往的底线。

 人际交往的绊脚石

    人与人交往,并非处处是坦途。有时候,你会被你亲手搁置的“石头”所绊倒。一个人,要想赢得人际关系的绿色环境,就应时时处处反省自己,摒弃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从而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因工作上的一点不顺心,待遇上的一点不如意,就耿耿于怀;因为小贩的缺斤少两,售货员的蛮横粗暴,便如鲠在喉;因和同事性格不和,历史上有些误会,便于心中积下块垒……心胸像针眼那么大,听不进一句逆耳之言,看不惯与自己所见相悖的事物,郁郁寡欢,怨天尤人,不仅损伤身体,而且会伤害他人,甚至会笤来不应有的灾祸。

    农民刘某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摘辣椒,看见其党兄路过,便摘了一篮子给他。恰巧,刚刚赶来的刘某妻子看到了,便当着其堂兄的面,责骂丈夫。刘某感到面子上下不来。便抽起旁边的大棍朝妻子打去,其妻一躲,恰好打在脸上,当即昏死过去,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刘某因此将在监狱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忏悔自己的罪过。假若当时有一人能够做到宽容大度,摒弃狭隘刻薄,悲剧就不会发生。

    有些人疑神疑鬼,对别人缺乏应有的信任。遇到别人三五成群地交谈,就怀疑是议论自己,说自己坏话;斧头丢了,不去仔细寻找,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走了;遇到爱人与异性交往,就醋意大发……这样的结局,是会导致关系紧张,家庭失和的。多疑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常常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把无中生有的事强加于人,也因此常把无端的祸患带给自己。

    某乡农民线某与鞠某仅隔一条胡同,两家南北为邻,隔窗相望,素日邻里关系也算较好。有一天,张某家的一只鸡丢失了,其妻称曾在邻居鞠某家门口见过。张便怀疑鸡是鞠家偷去了,便上门索要,但鞠某不承认。由于鸡确实不在鞠家,因此鞠某表现得心不在焉,但张某据此认定是鞠家偷去无疑了。因此双方发生厮打,幸被闻讯的邻居及时制止,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嫉妒心过强的人,不管是地位、职务、收入、还是容貌、穿着、都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心里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眼里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耳朵听不得别人一点好消息。嫉妒心过强的人,对别人有着憎恨的情感,容易与别人发生磨擦,丧失友情。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青年军事家周瑜,颇有大将之才,却没有大家风范,总想高人一筹,对才能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并屡次设计陷害,然而事与愿违,害人不成反害了自己,最后终于金疮并裂,含恨页亡。这是妒心过盛害了他。

    走路时不朝前看的人,随时会被前方的石块绊倒。“目中无人”者就是在人生路上不朝前看的人,他也会被自己放置的“石头”所绊倒。

某县的蔡某与外地来的牛某同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蔡某高傲自大,眼里瞧不起矮小的牛某。一次,他朝牛某绷着脸说:“你小子算个啥,有机会我收拾你,让你回不了家。”蔡某目空一切惯了,全然没放在心上,然而牛某在这天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的脑中不断闪出工友要伤害自己的想法。最后,牛某索性翻身起床,趁蔡某睡熟这机,拿出施工用的手锤猛南他的头部,蔡某虽经抢救脱险,却落得个终生残疾。

    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个人既应诚实守信,又不能忽视防范。如果人们稍有不慎,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或者过于依赖某个不可靠的人,就有可能使你跌跟头。

某公司业务员张枫,以人介绍与女青年李碧建立恋爱关系。张枫写字不好,经常受到女友的讥讽。一天,李碧对张枫说:“你写字不好,签个合同都有失体面,应该跟我学写字。”面对这样的好事,张枫哪会不答应呢?于是,要碧在纸上写“2月6日,张枫借李碧人民币伍仟元整。”张枫不假思索,照练一遍。李碧又写“今借李碧人民币捌仟伍百元整,张枫,8月30日。”张枫还是遵命照练。他太信任这位女友了,没有将练字纸张毁掉,更没有想到因此会招来麻烦。半年后,两人关系破裂,李碧持保存完好、经过处理的练字纸会上诉法院,状告张枫欠款不还,由于张枫拿不出反驳证据,白白输了这场官司。

 人际关系你搞的定吗?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如能将以上8种距离铭记在心,就能准确、顺利地判断出你与对方所处的关系与密切程度。

 让我们相爱并感恩

    现在的女子早已走出家门,走向多元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不像从前,只要在家从父母,出嫁听公婆、相夫教子,再和睦邻里就基本搞定了。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亲人间的关系就可以不当一回事。其实,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试想,一个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搞不好关系的人,她还能搞好别的人际关系吗?

    亲情虽然是天生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其实这些与生俱来的人际关系和别的社会关系一样,需要我们精心去护理、经营。

    一直听说婆婆媳妇之间只有战争,因为她们是天生的敌人,水火不相容。想为人妻的我也曾十分恐惧丑媳妇见公婆的那一天。因为将成为我先生的他,是家中的小儿子,他的父母也就是我未来的公公婆婆自然对他格外关注些,我想象着二老对未来的小媳妇一定会特别地挑剔。

    直到了那一天,我不得不怯怯地跟着他去见公公婆婆,自我感觉灰溜溜的,刚刚大病初愈的我黑黑瘦瘦的很憔悴,没有半点青枝绿叶的味道。我沮丧地等待着面试通不过。

    但是很意外,婆婆一点都没有用陌生人的目光审视我,只是很亲切地拉住我的双手,慈爱地说:“阿三总说你很瘦、很瘦,其实还好呀,我比你瘦多了。”霎时,我的担忧害怕全没了,只感到婆婆那双粗糙、瘦骨伶仃的手十分的温暖,与妈妈牵住我的手感觉一模一样。我真的是个幸运的女子,除了有一个好妈妈,与婆婆居然也有一种天生的母女缘。

    接下来的日子,我常常有种流浪漂泊多年的游子找到了失散多年亲人一样的感觉,有了安宁的归宿,好像他的家在许多年以前原本就是我的家。很自然,在当天我就将进门的称呼“伯父、伯母”改成了“爸爸、妈妈”,婆婆连声答应着,憨厚寡言的公公只顾“嘿嘿”地乐,甚至忘了答应。

    从此,这个世上就多两位疼我爱我的老人,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只要有一个星期不见,他们就隔三差五地来电话,问我好不好,而我的心中从此也多了一重牵念,隔一段时间总要去看看两位老人,就像回娘家一样。

    我和婆婆特别投缘,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特别疼爱孩子的婆婆什么家务都一人承包,不让儿子沾手也不让我这个媳妇插手。她洗菜、做饭、晾衣服忙来忙去的,我就像条小尾巴,跟着她转进转出和她聊天拉家常,叽叽喳喳地,弄得满屋子的声音。公公见状常常“嘿嘿”笑着说我们娘儿俩:“怎么有说不完的话?”

    婆婆长年准备着我爱吃的零食,像话梅、山楂片之类的,就像我妈妈一样对我的嗜好知根知底。

她常常对我说起她年轻时公公被打成右派举家流落他乡,缺吃少穿受人歧视那段艰难心酸的往事,其实那时只要婆婆说一声“划清界线”就可以留在城市安安逸逸地过日子,但她从来都是坚贞不渝,坚定不移地跟公公上山下乡,受饿挨冻,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养育了一群孩子,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她对我说起这些时,常常会让我感动。她对自己的青春年华、对自己的爱没有半点患得患失的想法。

    生活的磨难没有让两位老人心地灰暗,他们也没有半点对生活报复的心态,只是更加宽容、豁达、乐观。

    家中乡下来的客人一拨一拨长年不断,善良的婆婆总是那么好脾气,铺床叠被烧水煮饭忙得不亦乐乎,从没半句怨言。

    看着婆婆忙忙碌碌,与婆婆聊着天,我的心中常常被一种柔柔的幸福充溢着,我觉得婆婆不仅仅是疼我爱我的好母亲,也是我生活中的楷模。

    真实的生活告诉我,婆媳是天生的亲人,是心连心的娘儿俩,根本不需要战争,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宣告:那些“婆媳难相处”的陈词滥调早就该被这个文明的时代淘汰了!

    首先,不要想当然人云亦云把“婆媳一定会发生战争”当作生活的宝典。事实上,现在有许多老人都很开通,作为年轻一代的媳妇更没有必要死抱住陈规陋习不放,相信婆媳间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母女关系。

    其次,要弄明白婆婆就是那个把你爱的人从小抚养成人,就像你的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一样,都是劳苦功高,是对我们有恩之人。

最后一点最重要:千万不能在婆婆面前抱怨自己的丈夫、数落丈夫的不是。虽然你和她一样爱着那个男人,但婆婆的那份爱更无私无畏、不图回报。即使婆婆在你面前诉说儿子的缺点:他和他的爸爸一样一点不懂得体贴人,人也懒得要命……这种时光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知音而痛快地把自己对男人的不满倾泻而出,你只能反着说:不过他脾气还是挺随和的,心地也不错。至多也就应付:还好啊,还算过得去。这样,婆婆会认为你和她立场一致,会觉得你通情达理、贤惠懂事而更喜欢你。

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严厉、正统、刚正不阿,性情耿直、坚硬,甚至于有点火爆,常常让我感觉缺少一点温情。爸爸对家庭的管理模式也是非常的军队化:女孩子晚上不许独自外出,不许随便带异性朋友来家里,不许读谈情说爱的书,看到电视上有男男女女追来赶去的镜头立刻换频道,换了频道要是再听到“我爱你”之类的肉麻话,立刻关上电视机大骂:“什么乌七八糟的!”这些清规戒律绝对的“军令如山倒”。

 让我们抛开恐惧,亲密交往

    社交的恐惧犹如纸老虎一般,你越躲着它,避着它,它越欺人太甚,只有你蔑视它,挑战它,才有可能战胜它,只要机有如此的信心和决心,不妨好好学学以下几招克敌之术。

    在家中摆放几张空椅子,一张代表"我",其它的代表你所害怕交往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你们交往的情景,你一会儿坐在"我"的椅子上扮演自己,一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我"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

    这种游戏似乎很可笑,但如果你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惧的效果越好。

    先主动与亲人和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

    接着强迫自己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你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只要你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7分钟,恐怖情绪便会逐渐减轻。

    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你见人恐怖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你,在意你的行为。你再分别调查两位同事或同学和两位异性朋友对你的评价,你定会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想象最想见的又怕见的人或想回避却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体验紧张的情绪,然后进行放松,反复多次后,便可把这种适应扩展到现实中去。

    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有一天你定会发现自己也能抛开恐惧,与人亲密相处,愉快交往!

 缺少幽默感的心理贫困

    在人生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常有的事,如果忍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得不到提高,则焦虑和紧张就会常常困扰我们的身心。假如你拥有幽默,也就具有了随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节自我心理的有力武器,即可利用幽默减轻生活中因失败带来的痛苦。

    有位年轻人,一面查看那辆崭新摩托车被撞后的残骸,一面对周围的人说:“唉,我以前总说,有一天能有一辆摩托车就好了。现在我真有了一辆车,而且真的只有一天”。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对这个年轻人来说,车被撞已无可挽回,但他并没有看得很重,而是利用幽默的力量,既减轻了自身的痛苦和不愉快,又给围观的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公司通过调查证实,参加过幽默训练的中层主管,在9个月内生产量提高了15%,而病假次数则减少了一半。测验则证明了沉闷乏味的人和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幽默感心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所在。

    (1)智商经多次心理测验证实,幽默感测试成绩较高的人,往往智商测验成绩也较高,而缺少幽默感的人其测试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明显缺乏应变能力。

    (2)人际关系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较好的人缘,他可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而缺乏幽默感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也会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3)工作业绩在工作中善于运用幽默技巧的人,总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据统计,那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并非都是最勤奋的人,而是善于理解他人和颇有幽默感的人。

    (4)对待困难的表现幽默能使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更为乐观、豁达。所以,拥有幽默感的人即使面对困难也会轻松自如,利用幽默消除工作上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而缺乏幽默感的人,只能默默承受痛苦,甚至难以解脱,这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显而易见,人们具有幽默感,有助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善于培养幽默感,如有机会可参加专门的幽默训练,但更重要的还是,从自我心理修养和锻炼出发来提高自己。

    释放心襟,开阔心胸。不要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学会善意地理解别人。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总是保持一种愉悦向上的好心情。

    主动交际,缓解压力。交往是人的本能行为,主动扩大交际面,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使自己交际方式大众化,与人为善,主动帮助他人,从中获得人生乐趣。

    掌握幽默的基本技巧。一是必要时先“幽自己一默”,即自嘲,开自己的玩笑;二是发挥想像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连贯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与形体语言的搭配和组合。

    幽默就是力量。如果在交往中逐步掌握了幽默技巧,就会巧妙地应付各种尴尬的局面,很好地调节生活,甚至改变人生,使生活充满欢乐。

 抛开恐惧,亲密交往

    社交的恐惧犹如纸老虎一般,你越躲着它,避着它,它越欺人太甚,只有你蔑视它,挑战它,才有可能战胜它,只要机有如此的信心和决心,不妨好好学学以下几招克敌之术。

    在家中摆放几张空椅子,一张代表"我",其它的代表你所害怕交往的人如父母亲、同事、某异性等,想象一个你们交往的情景,你一会儿坐在"我"的椅子上扮演自己,一会儿坐在别人的椅子上扮演别人,向"我"说话,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

    这种游戏似乎很可笑,但如果你能在家中忘情一试,必可逐渐获益,而且角色模仿得越像,表演越彻底,消除恐惧的效果越好。

    先主动与亲人和较亲密的朋友交谈,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慢慢地要求自己抬起头来看对方。

    接着强迫自己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看人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到每天2次,一开始你可能会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但一定要坚持,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利用深呼吸进行松弛,从而克服恐惧情绪,并记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

    只要你咬牙抬头看人后约5-7分钟,恐怖情绪便会逐渐减轻。

    以后便可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的时间,当你见人恐怖的现象消失后便应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正常地与人交往。

    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你,在意你的行为。你再分别调查两位同事或同学和两位异性朋友对你的评价,你定会发现许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

    想象最想见的又怕见的人或想回避却回避不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体验紧张的情绪,然后进行放松,反复多次后,便可把这种适应扩展到现实中去。

    克服自卑,没有可能也没必要事事处理得体、求全责备,多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有一天你定会发现自己也能抛开恐惧,与人亲密相处,愉快交往!

 你有亲密朋友吗?

    【编者按】在现代社会流行“界限”的时候,我们提倡建设有积极意义的亲密关系。建立这种关系不容易。除了足够的关心、体贴、坦诚,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种说法是,单指可望成为夫妻的恋人。准备共度今生,自然要相互磨合。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处理的亲密关系远不止这些。比如,有的父母事业有成,在单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多少年也处理不好和子女的关系;有的女孩谈了一打男友,可一到谈婚论嫁,对方就逃之夭夭;还有人,吃喝玩乐的朋友一大堆,可真遇到难处,谁也指不上。

    也许,现代社会已经不流行亲密关系了,流行的是“界限”。在尊重对方的理由下,我们掌握许多严守“边界”的交往方式。我们享受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单纯的人际关系,但在不知不觉中,也在感受亲密关系丧失的困惑。

    在满腹委屈的时候,居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

    在家里好像是个客人,都忙自己的事,相互关照只停留于表面的应付;

    而且,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缺乏亲密关系的环境里,慢慢地,他可能真的以为自己不需要和别人亲密接触。许多英雄主义者,可能满怀博爱和济世豪情,渴望“拯民于水火”,但他的个人生活,比如太太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心,他可能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与其说一个人“爱无能”是因为太自私,不如说他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其实,与传统社会相比,我们现在无疑更需要亲密关系。现代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一个人面临的困境很可能是个体无法承受的,而假如这时我们拥有一个协调有效的共同体,相互倾诉、相互支持,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会让你顿时恢复能量。

    这种共同体首先是亲人间的。来自父母、子女、配偶的支持是面对一切压力的法宝。当你在工作、学习中碰到障碍,亲人的认可和信任能使人获得最大勇气和力量。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肯定最先想起的是家人。而有的人,尽管品貌出众,才华横溢,但即便到成年也很难摆脱自卑感,这就可能源于青少年时一直不被家人认可。

    而且,与子女关系冷漠也会给父母造成伤害。当他们进入晚年,亲密的家庭关系几乎成为生存的全部意义,甚至影响到他们如何面对退休后的生活,如何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这种共同体也可能是一两个知心朋友。大家因“人以群分”走到一起,相互分享快乐与痛苦,尽可能提供最大帮助。这种朋友圈应当是让人有安全感的,你不怕暴露软弱、焦虑的一面,能表达不同观点。这要求你和友人都需要有一定对人的宽容度。

    除了足够的关心、体贴、坦诚,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宽容,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某些人来讲,这样做也许很累,但是,关怀别人,获益的最终是自己。有建设意义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克服困难的重要资源。

    当然,这种关系本质上和传统意义上的“亲密”是有区别的。哪怕是亲人之间,也不应把对方“绑死”,双方过度亲密可能会相互控制思想和行为方式。那么,如何掌握尺度?这点不易说清,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和具体做法。但是,我们始终提倡培养悦纳自己、接纳别人的健康人格。只有这样,对别人才能既不过分挑剔,也不会有太强的依赖。

 你是真正成年了吗?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一言一行和你的年龄相称吗?或者其实你只是一个大龄的孩子?

    在我们长大过程中,我们朦朦胧胧地觉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世故的大人。可真的成年之后,才知道岁数大了,并不意味着你真的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大人。成熟的素质,不会在你18岁成人仪式的那天,夹在各种礼物包里带给你。长大成人,就意味着从此在你的生活和行动中,增加了各种义务和责任。

    有些人无法面对成年人要面对的一切,他们不愿放弃孩子气的生活模式,他们不愿意被当做大人对待。为了避免对事情负责,他们常常不惜放弃各种成功的尝试。无论是男是女,长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靠岁月的艰辛来慢慢修炼。

    少年的时候,因为和朋友们打赌、夸口,你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第一次抽了烟,第一次和你喜欢的女孩有了那样的关系……,但这些都算不上你长大成熟过程中的里程碑。

对孩子们来说,设想将来长大了成为怎样的人,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他们想象的重要原料。如果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做一个大人是多么有意思和强有力,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盼着自己长大。如果父母老是说成年人的生活艰难而苦涩,他们也许就会对长大后的生活心存畏惧。有的做父母的过于溺爱孩子,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只顾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爱;还有的父母给孩子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生活目标。这些做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阴影,给他们今后的成年人生活带来麻烦。

29岁的兰心是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她说,当她搬进自己的公寓时,有一种长大成人、独立自主的感觉。“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害伯一个人独处。我总是和其他人呆在一起——家人、室友、男朋友。我和男朋友一起呆了三年,我们老是吵架,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不快乐。后来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不离开他是因为害怕一个人独处,因为那样的话所有事情就得靠我自己了。”兰心说,“在我潜意识中,我一直认为必须有一个人来照顾我,因为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护着我,我觉得独自一人简直无法生存。在许多方面我都很笨。可当我最终下定决心,搬出去独自生活以后,我觉得长大了许多,发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可救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用不着一辈子靠别人为自己出主意。”

    33岁的雷蕾是位健美教练。她说直到有了孩子,她才觉得自己长大了。“做母亲使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过去我毫无主见,哪怕极小的一件事,都要从丈夫或父母那儿讨主意。有了孩子以后,虽然生活的压力大了,但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使我产生一种自我献身的祟高感,也终于明白这么多年父母是怎么过来的。对我来说长大意味着能多方位地看待生活。”

    还有的人却拒绝长大,竭力在生活中扮演一个没头脑、不用对什么事负责的角色。他们在朋友或同事中显得无忧无虑,整天打打闹闹,逗人发笑,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只是为了逃避,逃避长大,逃避责任。在他们的童年,很多人都因为父母关系紧张或兄弟姐妹众多,不被关注,没有得到充分的爱。

马琳今年30岁了,平时她是同事们的开心丸。和别人开玩笑、逗趣是她的拿手好戏。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她大受震动。一位没有多少经验的女同事不久前被提升,而马琳原来十拿九稳地以为那个职位非她莫属。她跑到上司那儿讨公道,上司却心平气和地对她说,部门里的同事谁都不把她当真。而马琳还一直为自己有喜剧演员的细胞而自豪呢,她可从未料到这一特点竟然对她的职业生涯构成威胁。

当马琳对男友吐露自己的苦恼时,男友的话使她再次大吃一惊。男友说,她没有获得升迁是在意料之中。他还替她分析说,其实她并不真的能对某事加以负责,因为她害怕失败。男友说,她不光在工作上是这样,对待爱情和他们两人的关系她所抱的也是转轮盘赌、撞大运的态度,她从没认真和他讨论过将来的事。男友说的是事实,虽然马琳听着有些伤心,但很受触动,不得不重新评价生活,评价她过去所做的一切。????

    据心理专家分析,很多人在三十多岁时,会产生一种被迫成熟的惶恐。许多人觉得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即将逝去,剩下的时光只是去应付承诺,去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事。要驱除这些令人焦虑的想法,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你自己这辈子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最想干的是什么。如果总是回首四顾,注意周围的人的所作所为,难免会有压力和恐慌。

    试着忘掉你和他们的竞争,试着想想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

    有人对50名25岁至35岁的男女做过一次调查,对他们提出有关长大成人的一些问题,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以下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的答案。

    不再为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或把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功做比较。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再让别人介入,或依靠别人的拯救,用不着别人为自己找借口。

    拥有自己的家,有一个花园和一块草坪——因为小时候看到父亲在那儿剪草坪时,完全是一付拥有者的气派,太让人羡慕了。

 没有距离就没有朋友

有人说,最亲近的关系总是最脆弱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换的东西,也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在那时就像一个翻版的你自己,让你有一种心灵互动的感觉,但也有这样的时候,你认为你的好朋友对你了如指掌,有许多事不该对你有所隐瞒,甚至从某一天开始他突然疏远你而让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有时你会替他做许多事,但他却不太领情……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无需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是不是也会使友情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呢?

    与甜蜜的爱情相比,友情显得平淡无奇;与温馨的亲情相比,友情难免索然寡味。爱情如美酒,亲情似浓汤,友情只能是凉白开。可是口干唇燥的人,最需要的莫过于一杯沁润心肺的水;当一个人苦闷不堪的时候,朋友伸过来的手往往胜过恋人的热吻和亲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不必讲究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听众、却不让你内心不安的人。煲电话粥也罢,促膝谈心直到东方发白也罢,烦闷与苦恼尽可以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谢你的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都市中人个个如刺猬一般,朋友间相处应该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免于相互的伤害,大可不必认准一个好友跟你分担所有的欢喜悲忧。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说出这个理论,并不是我也认可与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1.5~4英尺之间这么精确,但我赞同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因为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类似于战友般的情谊,在他们面前,我既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恶习,也不会坦诚地倾诉自己所有的缺点,因此,朋友、熟人能够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的父母、爱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脚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所以,他们介入我生活的程度更深,这样的亲密是任何一个朋友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对我而言,如果把自己看作一个集合,把上面的两类人想象成另外两个集合,则这两个集合都与我有交集,两个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与我重合,我自己与他们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这是我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我,是我最个性化的部分。

    无论对朋友还是父母,我的私人空间永远都不会敞开,他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因为那里虽然隐秘但不肮脏,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空间,但我需要并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满,其实,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把自己的朋友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了解对方,并确认能够同甘共苦的,属于患难之交。第二类是比较好的,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条件下认识的,是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的朋友。第三类属于萍水相逢的朋友。

    我愿意把朋友这个称呼定义为我的第一类朋友,因为我们最贴近,最投缘,真正是无话不谈,我们都会尽可能为对方着想,但我不欢迎我的朋友介入我的私人生活,也许更多时候朋友是出于关心你的目的,怕你受到伤害才无意识地介入的,如果你不喜欢,最好是先给他暗示,但如果他仍不明白,可以约他出来聊一聊,把自己的意思恰当地表达出来。

有的人把好朋友当成自己,认为好朋友之间就不能有秘密,其实,“无话不说”也有个限度,有这样的事发生在身边,两个特别要好的女孩,同吃同住,好得就像一个人,彼此对对方都了如指掌,由于她们太熟悉对方而不分你我,把对方的秘密当成自己的而告知于人,严重影响了朋友的正常生活而使朋友关系难以维持,所以,就算是对最好的朋友,也要适当保留一些你个人的秘密,不要妄想公开你的私人生活来证明你对朋友的诚意,也不要奢求朋友会对你的任何私人问题都有帮助,是自己面对的就要勇敢面对。

    如果两个好朋友在事业上能够志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够互相关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对独立,彼此不打扰对方喜欢的生活,那才是一种高尚的友谊,相信这也正是我们作为别人朋友所要追寻的境界。

上个月,我的大学同学进辉因为生意失败缺钱周转,我把所能资助他的5万元钱拿出来借给他。进辉很感动,他知道我是倾囊相助,所以,他每晚都会打电话来大吐苦水,我每天下班很晚回来后,还要花两三个小时陪他聊天解闷,说完他的事,他又开始说我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评论几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听。开始,我觉得他心情不好,只要他问起,我都或多或少地说两句,可有一天我回家很晚,他和我妻子也絮絮叨叨地说了从我嘴里听说的我家的事,害得妻子以为我对她有意见。更糟糕的是,他在半夜三更会来找我,让我陪他去酒吧,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再也忍受不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对我牢骚满腹。我觉得我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我已自身难保了,再也没精力帮他了。有一天,我也跟他大吐苦水,他毕竟是我朋友,很了解我,也明白了我不喜欢他这样的相处方式。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都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事实上,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于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其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貌”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3.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经营人际关系的艺术

    “现身”这个字眼让我们联想到舞会中或重要社交场合中翩翩降临的画面,然而我们每个人在每天的业务洽谈中,经常会有现身在他人的办公室、会客室或会议厅的机会。每当我们现身时,总会有人在一旁打量、观察、评析我们的外表、自信甚至于智慧,而这些都只是发生在短短数秒之内。很显然,第一步就能正确地踏出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的现身带着羞愧、歉疚、不安或状如斗败的公鸡,那么你极有可能在未开口前就已失掉顾客、生意和业绩。

成功现身的关键在于,你必须相信并且付诸于行,你确实有理由现身,而且有重要的东西必须给人看。职业推销员就深谙此道,顶尖的推销员更是经常四处参加一些不相干的典礼、聚会,并不以做交易为首要考虑,他们看起来总是目中无人似的。事实上他们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他们是重要人物,他们能迅速使自己在新环境中怡然自得,他们的目的不是推销香槟或防烫手套,而是使自己在业务场合受人欢迎。

    焦躁惊慌的现身方式: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不过,别让这种紧张表现在你的肢体语言中。边整顿服装边进入:如果你边进门边东拉西扯,不只你自己,连室内的人都会随着分神,你会显得不够端庄稳重。

    怒气冲冲地进入:这种态度只能坏事,没有人喜欢火爆浪子的,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

    玩具兵似的步姿:这种举止动作应当收敛,但机械呆板的步伐加上面无表情,似乎比较适合上了发条的玩具兵。你将给人冷峻无情的感觉,甚至更糟的是看起来滑稽可笑。

    笨拙粗鲁:举止粗鲁冒失,在商场上必定要吃亏,如果你天生如此,那么你的确需要练习自制力,局促呆滞的神情将使人们浑身不自在,而急着把你请出去。

    对自身充满活力的人必然步履坚定、笑容亲切、姿态端正且流露出一股真正的生命活力。当你希冀获得支持时,别人也自然会支持你。

    进入一间办公室的正确方式及态度之一是光明磊落,抬头挺胸,别让身体前倾或弯腰驼背,用左手提着公文箱,右手留着握手用,绝不可让公文箱遮住你的前面,这会让你显得怯弱可欺,还有,别忘了微笑。

    你可能还会有一些尴尬的时刻:走进会议厅时突然仆倒在地,或跌跌撞撞地走不成步,最佳的补救方法是尽可能迅速起身,神态自若地回复常态,自我幽默一番也能让你自己和观众重获从容和轻松。甚至,如果你处理得当且予人以幽默印象的话,或许还可获桑榆之利呢。

感谢是另一种建立人际网路的基石,也是做人应有的礼貌。90年代初期,企业大规模截员,并购风潮与景气衰退,许多高所主管一变而为失业的一群,生涯发展大受冲击。如果你能珍惜并适当地表达谢意,一定可以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合约中止也许不能再续约,但别人的支持肯定却可以持续不断地扩展。企业界每年不惜投入巨资,以训练公司主管们提高生产力。电话礼貌更是秘书培训时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如果忽视了基本礼节,把任何事都视为理所当然,周遭的人久而久之,一定会有被利用的感觉,进而失去向心力,在工作上影响生产力。

    在“领导是艺术”(leadershipisanart)一书中,作者带普雷(maxdepree便直截了当地说:“领袖的责任之一便是说谢谢!!”肯定别人与适时表达谢意,都是培养人际关系的最佳良方。请记住“请”与“谢谢”这两个神奇的字眼吧!

有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后,我们即可以伸展人际圈解决问题并开发人际资源。在讲求效率与人际网路的时下社会,电话可以轻易地帮助我们达到这些要求。相信大家都有过这个经验,同学们借着“电话树”(telephonetree)的功用,把聚会的消息呈放射状传播出去,即符合今日讲求“时间管理”的社会结构。举个例子来说,棒球选手在跑回本垒时,一定要绕钴石型球场踩过每一垒垒包,人际关系也如此,如果不做踩垒(touchbass)的动作—一随时与人保持联络,则迟早要被判出局。因此谨记以下规则:

    3.若只在有求于人时才与之联络,人际资源黠会枯竭殆尽。

    唯有诚心正意的利用电话这双向交流的传播工具,语调清晰地与人保持联络并广开资源,才称的上是真正懂得使用有效利器的人。

    在生涯发展上,除了拥有方事通之类的朋友外,寻找能指引方向的良师益友,近年来已成为报章杂志热烈探讨的主题。良师益友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最佳候选人或许是你的直属上司;或在你所属专业组织中的领导人物;甚至是你的学长或室友。人际网路遍布愈多层面,愈可找到潜在的这类型朋友。一旦注定自己需要一位军师,接下来便可选择哪一种类型最适合你。良师益友可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同志型:在平等的基础上提供资讯与指导原则,目的是为建立同盟。

 嫉妒是影响交往的大障碍

    嫉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成功的社会,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失败之后所产生的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就是嫉妒。嫉妒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嫉妒具有积极的意义。莎士比亚把嫉妒比作爱情的卫道士。确实,你的恋人如果反对你同别的异性接触和交往,正是反映了他(她)对你的爱的程度。反之,如果他(她)从不"吃醋",那么你们之间的爱情恐怕还处在很低的水平,或者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因此,嫉妒在爱情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果嫉妒能够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则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嫉妒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消极的意义。嫉妒常常会导致中伤别人、怨恨别人的诋毁别人等消极的行为。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狭隘、缺乏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产生嫉妒心理,别人任何比他强的方面都成了他嫉妒的缘起。缺乏修养的人会将嫉妒心理转化成消极的嫉妒行为,严重地破坏人际关系。

    尽管嫉妒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消极的一面还是最主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克服。克服嫉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就无暇去嫉妒别人。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那么,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

    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可以说"我的运气不太好而已","这样的成功没有什么价值",以此排解心中不满,避免产生嫉妒。这种方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过分使用,否则可能又会产生其它消极的心理障碍。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如果能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往往会使你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换个角度看“敌人”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坚果型”的人,他们一边慨叹人心不古、真情难觅,一边却比谁都更加吝啬,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带刺的壳中,以此来对抗伤害与攻击。这样的人往往很可怜,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危险,人人都是敌人,社交活动毫无快乐可言。可是,假如换个角度看看,他们一定会发现,其实很多的“攻击”并非敌意,只是别人在向他们传递某种讯息、表达某种需要而已———

    星期一早上开公司例会的时候,主管要求大家就某个提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想客观地表达一点不同看法,可没等你讲完,就听见提案人不阴不阳地说:“我觉得这样的讨论不应该让什么人都参加,有的人才来几天啊,就想冒充专家了!”你气得一时语塞,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就事论事,她却要这样攻击你。

点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想不通”的事情:明明没打算跟别人对立,却偏偏有人要专门站到我们的对立面去,有一搭没一搭地向我们“乱放冷箭”。这种时候,我们常以为他们又强悍又无礼,于是要么以牙还牙地回击,要么敬而远之地回避,无法与他们建立轻松正常的关系。然而,如果有机会深交,我们会发现:其实,在他们强悍的外表之下,有着比别人更加脆弱的心灵。换个词想想看:

    不是“攻击”,是“防御”———其实脆弱而敏感的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攻击谁、伤害谁,只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怕受伤,所以才会在感觉到威胁的时候,用“攻击”来防卫自己而已。所以说,与他们缓和关系的最佳办法,不是反击或回避,而是理解和包容。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脆弱的心灵呢?

    阿姨临出国前,将读高中的表妹托付给你照看。你唯恐表妹贪玩惹麻烦,所以恨不得拿根绳子把她绑在自己身边。可是表妹非但不感谢你,反而三天两头跟你吵嘴,指责攻击你是“八婆”、“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简直被她伤透了心……

    点评:在人际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有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你要我向东,我就偏要向西。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局当然总是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而弱势人群唯有通过不断地攻击和否定当权者,才能获得某种阿q式的平衡。

    换个词想想看:不是“攻击”,是“反抗”———不是别人真的那么讨厌我们、想要伤我们的心,而是我们的某些做法让别人感到压抑和不解,因此通过指责来反抗罢了。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可能只是一只替罪羊、一个出气筒,那些指向我们的攻击其实本来另有所属。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了解对方到底为什么要反抗、又究竟想要反抗什么呢?

    你的老搭档善良勤奋,什么都好,但不知为什么,就是一张嘴老是不饶人,每天不是说这个不好,就是讲那个太烂,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你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也变成一个“怨妇”,但又不知该如何制止他的攻击行为。

    点评: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有不少的家庭在代代相传地制造这样的“特产”———从父辈的父辈开始,一家人彼此就习惯了把攻击当作沟通的唯一方式。不幸继承了这份“遗产”的人,除非有人特别点拨,否则不会意识到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供选择。换个词想想看:

    不是“攻击”,是“表达”———如果可怜的他或她只学会了“攻击”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那么,让我们来尝试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吧———如果他攻击公交车的司机,那么他其实只是想表达对交通状况的不满而已。以此类推,我们将成为他们最感激的人!

 沟通中谨防进入误区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已成为成就事业、提高效率、增进感情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沟通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从表面上看,沟通好像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并不容易,所以沟通之前要经过深思熟虑。

    2.在与他人沟通中,往往可能遇到一些特别自信、居高临下的人,与这样的人沟通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时你不妨大胆一点、放松一点,往往会取得想不到的效果。

    3.沟通成功与否,技巧很重要,但沟通者避免过于迷信沟通技巧,在沟通中尽量创造有利于交流的态度和动机,把心敞开,让沟通从心开始。

    4.沟通中要寻求统一,沟通的目的也不是要证明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沟通使大家相互理解,避免误会。

    5.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要跳出自我立场,多站在对方角度看,避免陷入“和自己说话”的陷阱,影响沟通作用的发挥。

    6.面对面地沟通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会更有效。面对面沟通比书面沟通容易,而书面沟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想法能够表达得比较完整。

 改善人际关系的良药

    年来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中约有60~80%的时间花在与亲人、朋友、下属、同事或顾客间的沟通动上。通过研究一万个成功者的案例发现,一个人的"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沟通效率。

    他人讲话时,聆听是一种礼貌和诚挚的表现。此外,客观地替对方着想,听听对方的内心感受,对于了解他人是十分必要。即使你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也要听他把话说完。

    对每个人来说,说话水平的高低,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有人磨破嘴皮,却白费口舌;有的人寥寥数语,便能化干戈为玉帛。会说话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平时细心体察,心领神会,用时方能滔滔不绝,切中要害。

 访销“谈话”有技巧

    语言乃思想之衣裳。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只要通过他的谈吐就可以看出来。谈话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初次会面时,优雅的谈吐比华丽的外表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的访销工作就是一门集营销艺术、广告宣传、语言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类经济活动,因此,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提高讲话的质量,对访销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谈话内容必须充实。这是谈话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访销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不能单单谈论卷烟的品种、数量和价格,还要了解所推销商品的各项内在指标,要清楚商品的优缺点,以便于更全面、更详尽地介绍。

    谈话的内容真实具体。这是取信于人,树立自身形象的关键。首先,谈话不要吞吞吐吐,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要一是一,二是二,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尽量让客户明白你的意思,才能有可能按你表达的意思做事。其次,不要弄虚作假、夸大事物的本质内容,要讲求真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付出真诚才能换取真诚。

    谈话要富有幽默感,简洁干脆。幽默干脆的谈话可以抓住听众,引出更多的谈话思路。诙谐幽默的谈话可以使谈话的气氛更加活跃轻松,即使偶有争执,一句幽默的话胜过十句苍白的辩解。当然,幽默是出自自然的,多一分便成为油滑,少一分便成为做作。这就要求我们访销员同志平时要注重学习,多方面地涉猎,提高本身谈话的含金量。

    谈话要因人而异。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策略,是实现谈话目的的关键。我们的服务对象可以说形形色色、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下手,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实现我们的谈话目的。

    要言行一致。不要轻易向客户许诺,但一旦许诺必须付诸行动。“身不正,则人不从”,一次违约毁信,就可能将你个人乃至整个企业的信誉毁掉。

    总之,高质量的谈话,是实现谈话目的的首要条件,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谈话的技巧,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心过年过出一堆心病

    吃喝应酬愁煞人升职无望怕见人欠钱没还急坏人

    年关临近,到医院心理咨询科就诊的病人明显增多。

    春节是咱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眼看春节在即,可一些人不但不开心反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不是对自己一年的工作成绩不满意,就是因为节前吃喝应酬、过年时的压岁钱、“人情债”缠身等因素而烦躁,患上了“年关恐惧症”。

    记者从本市一中心心理卫生医院、安定医院、安康医院等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到医院心理咨询科就诊的这类病人明显增加,有的医院每天要收治六七十人,比平时增加了三成。

    一中心心理卫生医院的黄质诚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些病人主要表现为害怕、厌恶过年,由于从事的职业和身份、年龄的不同,他们害怕、厌恶过年的理由不尽相同,主要有五种类型。

    有的病人来医院跟医生诉苦,今年刚刚来天津工作,眼看就要回老家过

从我记事开始就自卑,经常被人欺负,我眼睛天生就是斜视,(后来成年了才做手术矫正眼球)家里也穷,别的孩子有的东西,我统统没有。今年31岁了,无车无房无存款无老婆无女朋友,总之一无所有,被家里人,被亲戚看不起,还是很自卑。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未来,那就是孤苦伶仃,如果可以选择,我多么希望不曾来过这个世上,我不想做人,真的不想


免费注册,世纪佳缘,相亲,亿万单身男女的选择,来<世纪佳缘>,为你解决单身问题!相亲,快速,诚信,高效,真诚交友.

其实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踏踏实实工作,不与人对比,做好自己就行了。


想想那些残疾人都那么努力的去生活(并不是歧视他们)你一个大男人有什么理由这么轻视自己生命,自己不努力好好活着怪这怪那还怪家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随随便便都能找到工作虽然工资低了点,但是人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哪有一步登天的事。你现在有这样的想法真心疼你家人一秒,这么做对的起自己的家人么,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有句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怪家人~谁不想自己的亲人儿子过上好日子


我一个月3200,我不也是死皮赖脸的活着?有空就跑去钓鱼,无聊就听听歌,最近喜欢上许嵩的歌了,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相亲网哪个最好正规备案.合法机构,尽在<爱相约>! 12年专业跨国相亲网团队相亲网哪个最好为您量身定制一对一征婚服务,只为找对您的那个他(她)!

我是从小体弱多病,眼睛缺乏精气神,看起来有一点呆滞。老被人认为是智商有问题,也是经常被人欺负。家里人也是不知道。不过家庭条件比老哥好一些。







抽出点时间 读书 健身 男人重要的是自信 丑是天生 身材是靠自己的


陈州,你了解下。和他比,你幸运太多
他农村家,13岁流浪,被火车碾压双腿,然后截肢。乞讨过,给人擦过鞋谋生,后来学会唱歌到处流浪唱歌赚钱,遇到现在老婆,长得很漂亮。现在一儿一女。他连腿都没有还能爬泰山,可见其毅力非常强
相比之下,你还有父母,有个窝,身体健全,有啥可自卑的?


ni人生在世每个人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我们应该学会忘怀。
拿得起,放得下,多想些开心的事,把不愉快的事放在一边,
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每天快乐多一点。这样不是很好吗?
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用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
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
大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
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卑又想得到别人认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