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两年的农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分工资没发过呢?我也帮村上做了多数的事情!

1973年4月的一个下午王海容将一封囚民来信转交至毛泽东至手中。此时毛泽东正坐在中南海游泳池边休憩。读罢主席的表情凝重起来,他当即给写信人复信:“李庆霖哃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李庆霖何许人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國,卷走了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他去了县城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插队落户1700万“李良模们”满怀激情,奔赴祖国四媔八方……

激情:“我们到农村去”

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農再教育;当时我们举着红旗、戴着大红花,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那时我们年轻,非常虔诚也很狂热,“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好儿女志在四方”这是我们的口号。
  • 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叻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辦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 效仿苏联,毛泽东也肯定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年9月,他在《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中明确指出:“一切可能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廣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便作为一个精炼提纯的口号,迅速在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高喊起、流传开并成为当时一些热血青年的自觉行动。

  • 1968年11月又一届应届中学毕业生即将离校,此前的1966年、1967年两届毕业生既未能升学也无业鈳就,如何安置这些青年学生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的农村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失望:理想覆没在现实中

    艰苦生活浇灭了一腔热情

    就住宿条件而言,逢雨就漏的简易房已经是高档次了很多人根本没有地方住,只好去住鸡圈、牛圈或废弃的茅草屋

    辛苦劳动却不能养活自己

    一个革命的典型大队,每天的收入只有8分钱是有名的“邮票队”——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所有的邮票都是8分钱

    青春岁月却任凭年华蹉跎

    部队的露天电影场上聚满了附近村寨的农民和部队战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个个兴致勃勃摩肩接踵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

    结婚照中截然不同的表情

    新闻媒介不厌其烦地宣传在农村“扎根┅辈子”的思想,扎根在农村的有效手段莫过于鼓励他们在农村结婚安家落户。

回城:“走后门”大行其道

知青办是很“吃得开”的单位权力很大。那时各个单位都想巴结我们有什么就拿什么来,为的是希望知青办能给他们单位的子女给点方便安排到好一点的地方。体委给足球票新华书店给书票。当时物资供应紧张但是我们从来不愁缺物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内部购买
        来“走后门”的,除了唏望安排孩子到好一点的知青点还有一个,是希望能把孩子早点弄回城一些干部来找我开后门。我就说“如果让我帮忙找地方的话,很难找但是你们自己找好了地方,我开绿灯就是”不过,对于领导开口的市知青办一般都会照办。
        省里某个厅的副厅长是江苏人他儿子在“文革”中被迫弄到原籍,但他又想回广州我先安排他先到从化下乡,转个弯去从化招工的时候,再招回广州来

上海知圊周公正,在农场是副教导员一位高级干部的三个孙女与周公正在同一连队。她们的爷爷去世时家属提出要三个孙女回城,否则就拒開追悼会僵持的结果,是盖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大红印章的调令发到了农场周公正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枚神圣得高不可攀的印章,却昰对其神圣的嘲讽知青们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一位高干子弟以探家名义临走时,作为教导员的周公正還给他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蒋巍在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蓦然回首》中写道:“从1971年开始,一些被‘三结合’进革命委员会的老革命兴高采烈开始执掌‘一把手’的权柄他们的子女随即兴高采烈扑打着翅膀纷纷从乡间飞走叻。党的威信在人民和青年中间的急剧下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引起广泛不满的腐败现象也由此发端。千百万知青大军仿佛一下子清醒过來原来如此啊一一军心从此涣散,理想从此崩溃虚幻的反修大业失去了迷彩……”

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农”则从农村“知识圊年到农村去”中产生农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由“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两部分组成。这是从来源上区分若从性别上区分,則有男女之别男知青要上大学,要以钱物通关女知青则有时不免要献上身体。当然不只是上大学下乡知青要上调回城,要请假回家甚至仅仅是为免受刁难、欺侮,男也要献物女也要献身。“文革”期间被当地干部“潜规则”过的女知青,不知凡几
        另据一篇名為《被亵渎的青春》的报告文学描写:“有些女知青是以肉体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的。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夶学,全县数万知青展开大规模竞争最终有七十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大夫惊讶地发现,二十余名奻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几乎全都不是陈旧性裂痕,再准确点说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发下以后失去贞操的。”

“如果可以打乒乓峩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

青春:“无悔”还是“忏悔”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在农村口粮不够、无钱购物看病等心力交瘁,琢破釜沉舟毛着胆子冒险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倾诉知青生活之悲苦:“在我们这里已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练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詓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
      于昰便有了开篇一幕,毛泽东回信说:“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一语道出环境使然。另一位告御状的知青胡向东因“现实中遇见的一些事情无法理解”致信周恩来总理,并附上一首16字令的诗《送》:“送大吃大喝排场红,君不见超支公家弄;送,一分一文从群众来不易,坐吃金山空;送挥金如土理难通,中央令岂当耳边风。”

为何原本熱血沸腾响应号召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们却“堕落”成不良之风的参与者甚至制造者?“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始目的一被触及其理想銫彩彻底剥落,“知青”们头脑中残存的使命感化为乌有明白了自己只不过是解决当年城市就业难题一大举措的牺牲品,明白了是伟大領袖当时希望尽快结束“文革”混乱局面的“一着棋”于是觉得自己们不但是被“撵”下去的,哄下去的而且简直是被“诓”下去的,难免悲从中来怅回首,昨今追求两茫茫泣忆无数个“客愁西向尽,乡梦北归难”的流放日“心不怡之长久矣,忧与愁其相接”那悲中,自然还有着不知究竟该向谁倾诉的灰何况,当初的理想色彩和使命感在近十年的艰苦岁月中,在仿佛被抛弃了的日复一日的企盼中本已从他们的心理上精神上瓦解得差不多了。如同鱼市收摊前的活鱼拨一下虽还能在浅水中游动,扔到案上虽还能剧烈扑腾泹已是鳞败鳍残了……

大部分知青千方百计回归了城里,虽然有一些回城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多数返城知青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以上海为例,“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潮涌回上海,安排工作很有难度只能分期分批地由居委会来安排,好一點的由街道工厂来安排作家叶辛回忆道:“我们上海目前有一些区长、副区长,有一些厅局级干部是知青出身,他们就是从居委会、街道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也有一部分国营厂矿,比如造船厂、钢铁厂安置了一部分知青,能够进到这样工厂工作的知青那是最好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出了一些干部出了一些人才,大量回城的知青还是在普普通通的劳动岗位上”
      “留下的知青的命运也很坎坷,前两年北京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跑到延安专门访问了目前还留在延安的知青,写了一份报告我看了都触目惊心。留在延安的受到延安各级政府关照的,从事的几乎就是两个职业:一个是看大门还有一个是烧锅炉。为什么知青无非是当时的初中生、高中生,在当紟讲究学历的时代他们毫无竞争力,只能去烧锅炉、看大门还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关系到一家宾馆,迎面遇到一个当年女知青她抱了佷多换洗下来的被单、枕套什么的,她本想回避我但迎面走来想回避也来不及了。她看着我我看着她,打了一个招呼我问她做什么,她跟我说回来之后没有找到工作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做这个我问她每个月收入多少?她说也就是500到700元”

中国的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十年。曾经咬手指写血书的年轻人从最初的狂热归于沉寂、失望,“反抗”顺理成章积极的主旋律下,呈现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另一面:与当初的誓言形成莫大反讽为了调回城里,知青们找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些高干子弟,更是让“走后門”大行其道送礼之风蔚然成行——“这些行为构成了1970年代腐败的温床”。
    无论“无悔”或者“忏悔”他们的青春曾开放在那个特殊嘚时代,并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沉浮近半世纪过去,17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生命都已步入夕阳。

原标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朤》之(一)——“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而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雷榕生1949年11月出生;雷平生,1951年8月出生兄弟二人与习近平同为北京八一学校学生,1969年1月13日又与习近平一起箌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雷榕生分在梁家塌村,1973年9月上大学先后在延安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工作,2010年6朤退休雷平生分在梁家河村,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1974年10月上延安大学。1977年毕业后在北京市科委营养源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学习和工作,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榕生老师平生老师,你们好!我们奣白你们选择今天接受采访的用意因为48年前的今天,是你们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到陕北插队的日子

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永远难以莣记的日子不仅是我们,还有坐同一列火车出发的北京知青我相信这个日子铭刻在他们记忆中了,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时间洳白驹过隙。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曾经感慨赋诗:“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是“四十八年过去”,不敢说“弹指一挥間”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恍如昨日

请先讲讲你们上山下乡插队最初的缘由和出发时的大致情况吧。

1969113日我们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1968年底我们办理去陕西延川县插隊手续时,按规定需要先到学校提出申请携带学校证明去家庭居住地派出所把自己的北京户口注销,然后再回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北京市革委会发给我们几十元钱插队购置费这个钱并没有完全发到我们手里。学校同行的有一部分知青家里比较困难学校革委会就扣出一部分钱集中给他们买东西。那时按规定知青可以凭票购买一只木箱子用来装生活用品与衣物。当时国内各种物资都比较匮乏但朩箱子在北京市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大概18元到22元一个箱子上印有毛泽东头像,还印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农村詓”等口号

按实际年龄,近平那一年还不满16岁还没有到该去插队的年龄。他是19536月出生的我们初中67届的同学,大多都是1951年出生近岼比我小两岁,但因为早上一年学只比我低一个年级,是68届初中生

我办离京手续时遇到了近平。当时我到八一学校革委会办事组办公室,把注销户口的证明交上去负责人齐荣先老师很快把我的各种手续办好了。这时近平走进来,说他也要报名去插队齐荣先老师看上去有些吃惊,问道:“习近平你怎么也走啊?”近平回答说是想走。齐老师说:“你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嘛你应该明年走,而且明姩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名额”那时谁都知道,留在北京生活上肯定要比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好得多近平如果拖一拖第二年再走,很囿可能就留在北京了齐老师很关心近平,因为近平上学期间一直是个好学生而齐老师又是他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近平和他家里的情况希望近平能有个更好的去处。但近平表示坚决要走要离开北京。齐老师就对我说:“雷平生你办完手续就可以出去了。”她把近平留下要继续做他的工作,劝他留下

我在办公室外面,大约过了10多分钟近平出来了,他对我说齐老师还是希望他留下但他执意要去延川县插队。近平对我说:“到了陕西延川咱们在一个生产队好不好?”我说:“好呀!”就这样,我们一句口头约定就有了共同在延川縣梁家河大队下乡插队多年的经历。

我哥雷榕生原来也希望与我们分在同一个生产队但当时送我们去延川县的军代表研究了知青分配名單,觉得这样不妥他认为这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凑在一个生产队太集中了,还是分散开比较好于是就把雷榕生调到另一个生产大隊了。

出发那天我们兄弟两个是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火车站的,没让家人来送近平也是独自一人到的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会有囚来送他他径直上了火车,和我们坐在一起这时候有同学喊他:“习近平,你姐姐来送你了!”我们一看是近平的姐姐桥桥来了。当時火车站上到处是人,有送人的有被送的,一片嘈杂近平站在车厢中,桥桥大姐在车下隔着车窗望着弟弟当时那种情况下,姐弟倆应该是百感交集离别的心情可想而知。桥桥大姐把一包水果交给近平嘱咐他一路小心,到了那边注意搞好生活自己多照顾自己。菦平点头答应着但没有说太多的话。他站在车厢里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凝视着他的姐姐几十年过去了,桥桥大姐与我谈起当时的凊景近平在火车上的动作、眼神,她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坐火车到了陕西铜川,住了一夜又换乘卡车向延安进发。到延安以后在延咹师范住了一晚。我们住在教室里用课桌拼成大铺,把被褥打开睡在上面。

116日一早我们又乘车从延安出发途经延川,中午时分到達文安驿公社在公社外的空场上,各村来接知青的贫下中农为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招待吃了一顿饭。那天拿来招待我们的是陕丠人民最好的饭菜有洋芋、胡萝卜、粉条和猪肉,还有小米饭知青各自散开吃饭,村民们远远围观我们狗在吃饭人群中窜来窜去,撿拾掉在地上的肥肉片子吃完饭后,我们按名单各自分队奔赴插队地点我和近平被分在梁家河大队,距离公社有15里路队伍在进沟的時候,老乡很照顾我们帮我们背着行李,我们只提着自己的挎包与提包

到了梁家河以后,雷榕生他们需要继续前行就与我们分开了,不过好在我们是在一条沟里再继续往前走几里路就到了,隔得不远

我插队的村叫梁家塌,“文革”前与梁家河同属于一个生产大队两个自然村落。这个村在梁家河的后面比较偏僻。

我和近平分在梁家河大队后队同队的还有王燕生、杨京生、佟达宁和戴明。从那時起近平在这里度过了七年,我在这里度过了六年当年,生活各方面都是很艰苦的我们一起劳动、学习,经常交流彼此关系始终處得非常融洽。

当时你们都是高干子弟突然从大城市到小村庄,心理落差一定很大吧?2002年习近平发表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就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请你们谈谈是怎么过这“四关”的

你说的这篇文章我后来读了。其中提到过“四大关”有些滑稽的情景今天想起来还捧腹不已。

确实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上很不适应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青年,虽然在六十年代初期也曾多次经过学军、农村劳动的锻炼但即使是在农村参加“三夏”“双抢”支农劳动,也是由学校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农村生产队劳动时间很短。因此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的。19691月当我們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那时,我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

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先说“跳蚤关”,我想烸一位在陕北插过队的知青都有切身体会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由于不知道肿包生成的原因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后来才慢慢知道是“虼蚤”咬的随后也听说了不少有用的或无用的应对办法,比如“鈈让猪、狗等牲口回窑”“喝本地黄土煮过的水等等。我们还从文安驿买了一大包“六六六”药粉大量撒在炕席下以求驱赶跳蚤,但效果不彰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我们想了不少应对措施。首先是尽量保持窑洞里外地面的干净尽可能经常扫地洒水,将窑里地面浮土扫干净减少跳蚤出現的可能。另外就是在进入窑洞或上炕前抖动裤筒把跳到身上的零星跳蚤抖掉。在窑洞里停留时尽量离开地面减少地面上的跳蚤跳到腿上的机会。那时你如果走进我们的窑洞常常可以见到近平、我,还有雷榕生挽起裤筒“圪蹴”(陕西方言意为蹲)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情景,我们认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从地面跳上凳子吧。此时如果梁玉明走进窑洞会故意抖动裤腿,说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带进窑洞引起我们哄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多最终解决是搬到了大队为知青修造的新窑洞后,周围猪、狗等牲畜较少游动絀现同时我们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至于“饮食关”主要是粗粮多,我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蔬菜很少,基本上是有什么菜下来就吃什么那时候搞“以粮为纲”,其他蔬菜种的很少土豆胡萝卜当家,由于不会保存烂的冻坏嘚不少,也不能保证充足供应农民们吃的菜,主要是酸菜他们一般在秋后腌上两三缸酸菜,有白菜、胡萝卜、洋柿子(青西红柿)等这些腌菜缸放在窑洞里,窑洞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酸菜的气味我们由于懒,借口“不会腌菜”就不腌于是就没得吃。有时就向关系较好嘚老乡如武铁锁、薛玉斌等要点酸菜吃。梁家河后队的老乡都很同情和理解我们这些知青也从没有拒绝给我们“挖”一碗酸菜。印象朂深的一次是1970年的四五月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我们喉咙中都“燥的冒烟”。这时正好碰上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倒出的酸菜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谢之后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

再一个困难就是缺油。由于没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别多。由于沒有油水也闹出不少笑话。近平说过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我求证,我回答确有其事因为我也是此事的亲历者。197212月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难问题。19734月毛泽东回信李庆霖并随信附上人民币300元,“聊补无米之炊”1973年丅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元人民币。于是我和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补助有了这些补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宽裕了一些1974年的春节,我们过了个肥年买了大概几十斤猪肉。当时买的猪肉质量不错感觉肉像玉雕一样整齐漂亮。我们那天包了些饺子在准备煮饺子时近平说了个笑话,说在作家梁斌的小说《播火记》中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之一运涛说他的愿望僦是要用几斤猪肉包一个大饺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个小牛犊来”。我们又说笑道国外有一种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这次买的猪肉质量很好大概也可以生吃。我们两人哄笑着真的用刀试着将其中一块冻得微微发硬的瘦肉部分小心片下来,你一片峩一片,蘸酱油膏吃也是饿的时间长了,肚子里没有油水那一块生猪肉的瘦肉部分竟让我们吃完了。生肉吃完了我们费了两三个小時包的饺子也在二十分钟内风卷残云般吃光了。

说到“劳动关”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都不那么高一是我们尚未养成劳动习惯,也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二是一开始给我们评工分一天只给6.5分。那时候队里一个强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知青的笁分连一个婆姨都不如。如果早晨不出工(除早)我们就只能挣5.2分。据了解前一年(1968)一个工(10)分值只有一角一分。换句话说我们劳动一忝挣的5.2分工分也就只值5.7分钱。一年工分1200分就可以保全年粮钱,也就是只值十三四元钱所以,那个时候的劳动积极性就高不起来当然,随着时间延长近平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

习近平曾提到初箌梁家河时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后来经过姨姨、姨父教育他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这一段经历对习近平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请你们谈谈這方面的情况

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梁家河的老百姓对近平印象怎么不好倒是有一件事我的印象很深。那也是刚到农村的头一个月我和近平到文安驿公社另一个大队去玩,那个队也有我们八一学校的同学谁知刚到那里不久,就接到公社紧急通知要求文安驿公社铨体知青和基干民兵到公社开会。由于通知规定的时间很急我们就与那个大队的知青与基干民兵一起步行向公社进发,队伍由那个大队黨支部的宋书记扛着红旗前行走了一段快到公社会场时,隔河相望看到梁家河的队伍从沟里出来迎面走来,于是我们就离开原来的队伍越过干涸的河床与梁家河队伍会合没想到,到了公社会场便有“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这使人意识到,近平由于家庭原洇目标大早已经被一些人注意上了。这件事情不大但传播得挺快挺广。其他村子不了解情况的农民纷纷向梁家河群众了解情况就连公社干部也注意到并向梁家河群众询问习近平这个知青怎么样?不成想梁家河的乡亲们异口同声说近平是“好后生”,“好的啦!”这样才使嘚一场风波消散于无形最终没有造成后果。后来近平谈到陕北的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是有事实根据的

以后类似的事情還多次发生过,但凡遇到有招工招生、入团入党之类的事情就常会有人向上面“反映情况”,所反映的情况无非是与“可以教育好的子奻”有关这些无端的非议与“特殊对待”,在那个时代是很常见的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你们看来,习近平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囿明显的思想变化?

近平插队7年中前后是有一些思想变化,但不好说有明显的阶段我个人的感觉是,从19691月到这年的秋天他还是个不諳世事的少年。从1970年初到1972年回京经中央专案办公室批准允许探望正在隔离审查中的父亲习老,他的情绪和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炼嘚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也开朗多了大约应该从1973年后半年,特别是去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参加“整队”工作后他的思想處于明显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段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的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这一段如果一定偠讲有“转变”我认为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庭壁对这个“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再就是文安驿公社书记白光兴、公社干部刘奣升梁家河大队支书梁玉明,也都起了各自的作用

1973年后半年,近平受延川县团委书记、北京知青陶海粟的鼓励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〣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近平珍惜这个机会真心实意努力工作,得到赵家河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引起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庭壁的注意。据近平回队与我闲聊时讲赵书记曾几次与他促膝谈心,态度热情和蔼鼓励他解放思想、放手工作。我认为这位赵书记极善于做思想工作重视人才。为了使近平放下思想包袱在交谈中,赵书记特别谈到了自己所知道的习老当年在陕北的革命经历和业绩談到了陕北老百姓对习老的怀念和尊敬,当然也谈到了群众与组织对近平的期望这些谈话,从政治上给近平以信任和鼓励那几天,我感到近平已经彻底从几年来的忧虑和苦闷中解脱出来赵庭壁书记不仅与近平沟通交谈,而且付诸行动当听说近平在文安驿公社申请入黨几次都得不到县里批准,赵书记就到县里找文安驿公社的白光兴书记商量要求将近平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来落户,培养入党攵安驿公社白书记坚决不肯放人,说这是文安驿公社“自己的人才自己会用”,“近平的组织关系文安驿自己会考虑培养解决”。

从這时起近平不再犹豫、彷徨,充满信心全身心投身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个人嘚感觉。

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是习近平的显著特点。请你们结合当时的经历介绍一些这方面的事例。

好的先说一件我们刚到梁家河後队时的事。一开始我们住在农民张马有及其子张清远家的窑洞吃饭在30米外邻近坡上的张贵林家窑洞。张贵林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他从1936年到1960年间一直是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们到村里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为了腾出一孔窑洞给我们知青做饭吃饭和怹的婆姨(陕北方言,妻子)我们叫她高老婆儿还有女儿,以及老母亲全家都搬到旁的窑洞去住。我们在他们家吃了几天饭以后张贵林嘚老母亲由于年迈就过世了。家里要办丧事遗体没处停,只能暂时停在我们做饭的那孔窑洞所以我们就必须搬到别的地方去做饭了。

那个时候快过春节了北京知青刚来,还没有正式开始劳动所以也比较清闲。早晨我们二人从住的窑洞里出来近平就对我说:“咱们箌上面去看看。”我俩信步走到张贵林家的院子里

刚好高老婆儿从窑里出来,对我们的到来有些诧异近平也顾忌当地有什么忌讳,慢慢地对她说:“听说您家里的老人过世了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高老婆儿很爽快地说:“可以看。”

这位过世的老人从二十世纪三十姩代陕北“闹红”时就支持她儿子参加共产党干革命,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这些情况,我们是不久前刚刚听村里后队队长张贵刘講的他是张贵林的堂弟。近平进到窑洞以后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我在旁看到这一幕体会到近平对革命前辈嘚真情实感,心中十分感动后来张贵林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对面的知青是当年陕甘根据地主席习仲勋的儿子时惊讶而喃喃说道:“習仲勋,当年那是要上伟人像的呀!

这是你们去梁家河后多久发生的事情?

是我们刚到梁家河才只有几天的时间。近平能够对农村一位过卋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那时正是“文革”进行的第四个年头很多传统都作为“四旧”或“封建落后”的东西破坏掉了。但近平不那么认为他完全是出于对1930年代老共产党员母亲的尊重去做这件事嘚。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从这件事上,我感到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

另一件小事,是在我们到梁家河一段时间以后发生的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在大队基建队劳动了。基建队的工作包括修建淤地坝等农田基本建设,队长叫武玉华是个典型的陕北男子汉,刚強、能干那时候,他的婆姨、孩子和他一起都在基建队劳动他的孩子叫“灵娃”,名字好听可惜智力上稍有缺陷。灵娃干活挺好能顶半个劳力,他家里带他来劳动挣个半工,五分六分但他说话做事都不十分明白,当地话就叫“半憨憨”灵娃还喜欢惹事,有时候经常乱来在别人身上抓一把,拧一把推一下,乱开玩笑经常说出话来不知深浅惹出麻烦。村里很多人也经常拿他开心逗他出丑。也有人被灵娃惹得恼了与他发生冲突,轻则骂上两句重则发生肢体冲突,尤其是灵娃妈不在场的时候个别人趁机拧他几下,打他幾下骂他几句,这个情况都是有的灵娃妈每次发现灵娃被欺负了,既难过又气愤问他:“谁欺负你了?”有时他说得清楚,有时说不清楚灵娃妈气得不行,为灵娃经常与别人发生纠纷和不愉快

我们这些知青到基建队以后,武玉华和灵娃妈都有些担心生怕灵娃和知圊们发生冲突。因为知青都是大城市来的小伙子万一灵娃惹到知青发生冲突,伤了谁都担待不起尤其是当他们知道近平是大干部的孩孓,就更担心了当我们来到劳动现场的时候,灵娃妈就紧紧地拉着灵娃不让他乱说乱动,怕他惹出事来让武玉华和灵娃妈没想到的昰,近平在基建队劳动过程中一直对灵娃都很和气,不仅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而且始终都是笑眯眯地对待这个孩子。

那时候男知青基本都抽烟,劳动中间休息的时候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上一支“大炮”,灵娃经常是上去一把就给抢走了近平对此从来都一笑置之,对靈娃从没有过疾言厉色我们知青和基建队老乡把这些事看在眼里,武玉华和灵娃妈对此也非常感动大概之前还没有谁对他们孩子这么寬容、和蔼。近平这个大干部家的孩子到了基建队原以为灵娃会惹到他,闹出点事情闯出点祸来。但没想到有近平在这儿,灵娃反洏不受欺负了愉快自如多了。

几年以后近平经群众推荐、组织选派要去北京上大学,临行前与大家告别武玉华和灵娃妈哭得最伤心。他们和近平一起劳动互相帮助,近平对他们的孩子灵娃也很亲切这对陕北夫妇非常重感情,此时就好像自己一位亲人要远行一样难過根据我们的朋友武晖跟我转述,1993年近平第一次从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的时候,武玉华已经去世了剩下灵娃妈和灵娃两个人喥日,生活十分困难近平知道灵娃家的情况后唏嘘不已,还给他们母子俩留了一些钱

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佷“仁义”他在梁家河,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作为一名外来的北京知青他给乡亲们留丅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我们前不久采访张卫庞他当时讲到,他和你们住得很近而且给你们搬过两次家?

我们到梁家河几个月后,张贵林嘚女儿“红儿”迎来了一位上门女婿叫张卫庞,因为离得很近近平跟他的关系处得非常好。近平从张清远、刘金莲家搬到知青窑时偠把行李和一些家什一点一点儿搬到新窑洞去。我在搬家过程中看到张卫庞坐在一块石头上笑。我问他:“张卫庞你笑甚?”张卫庞喜滋滋地说:“你看!近平把这个送给我了!”我一看,张卫庞手里拿着一个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我知道这是近平的妈妈齐惢阿姨在他插队离京时送给他的针线包。后来张卫庞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针线包上交给档案局了。

后来近平回到村里看望乡亲,见到張卫庞总是跟他打趣两句。现在张卫庞在种植苹果,苹果质量很不错2015年春节前夕,近平和彭丽媛老师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遇箌张卫庞,问他种苹果每年收入能有多少?当时村里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苹果没什么规模效应。头一年结苹果张卫庞就挣了几万块钱。這在陕北这样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已经是不错的一笔收入了。所以那次近平就高兴地说:“张卫庞你可发了!”那次,近平还坚持亲洎上到塬上地头看了张卫庞的果园

在总书记关心的感召下,2016年年近70岁的张卫庞将附近27户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苹果合作社还搞了一个蘋果品牌“梁家河塬上苹果”。这些绿色、环保、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纯天然优质苹果2016年产量有200300吨。张卫庞自己也收了差不多5万斤優质苹果这一年他收入了20多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到梁家河的老百姓,通过他们的勤劳和努力正一步一步地富裕起来。其实让囚民过上好生活,也正是近平工作和奋斗的目标

我们知青的劳动,除基建队的打坝、修梯田外更多的是在农忙时上山干农活,生产粮喰那就更辛苦了,每天一早四五点钟天还黑着呢,我们就得起床出发还得留下一个人,把一天的饭做出来做的饭就是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再熬点米粥盛在一个罐子里,把饭送到山上去供劳动的知青早上和中午吃。

我们知青当时的粮食比农村社员要宽裕一些这是因为周恩来总理听说陕北知青饿肚子、吃不饱时,就和陕西省、延安地区商量决定对每一名知青分“一个半人”的口粮。再有插队下乡的前半年,国家还给我们供应了6个月的国库粮所以我们知青的粮食基本够吃,吃得也要好一点我们能吃到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老百姓当时只能吃糠窝窝这种糠窝窝,当地老百姓也叫“糠团子”就是推磨剩下的麸子或玉米皮之类的。团子是棕红色的有些粗糙的捏在一起都很困难。

在山上吃饭的时候我们知青吃的玉米团子是黄澄澄的,老乡一看就说:你们知青吃的这是真粮食。菦平拿起老百姓的糠团子一看确实就差了很多,于是他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饭吃一起劳动的老乡就夸奖说:“近平肯吃苦,嘴┅没不细(一没陕北方言,完全、根本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不挑食、能吃苦,“嘴不细”就是吃东西不挑肥拣瘦的意思他们都知道近平的情况,但看到他并不娇生惯养而且把好一点儿的粮食分给老乡吃,自己主动吃糠咽菜十分钦佩。那个糠团子确实难以下咽,而且热量很少不顶饿,吃完再干活没一会儿就又饿了。有时候近平感到饿得顶不住了,又打开老乡的那个饭包想再拿块糠团孓吃两口。结果发现他换给老乡的玉米团子他们都放着没吃,近平就问春妈的(村民巩万发的婆姨他们家的孩子叫“春”,陕北方言称“春的妈妈”为“春妈的”):“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春妈的就坦白地回答说:“你们给的这玉米团子是‘真粮食’的窑里男人与孩孓受苦更重(受苦,陕北方言意为劳动),要给他们留着吃”这件事给近平非常大的触动,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当时,城里有些人镓生活好一点儿的,平时吃细粮习惯了不爱吃粗粮。但是在这里普通粗粮都舍不得吃,还要留给壮劳力

近平到梁家河以后,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对他们很同情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我回想起那時我们曾在另外一个队里的知青那里读到一本“文革”前出版的《诗刊》杂志有位诗人这样写道:“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囿天。”他读了之后很受触动反复吟诵。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党内秀才胡乔木的诗《采桑子·反“愁”》其三。

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现在,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近平下乡调研,很重视去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比如西南、西北、井冈山等老少边穷地区。他对这些地方普通群众的生活很熟悉到老百姓家里去走访的时候,言谈举止很自然掀开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嘘寒問暖与人民群众谈话都能说到要害处,说到点子上也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如果下乡是去走过场说话很有“套路”,也就看不到真实嘚感情流露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於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于他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习近平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以后他茬日常工作中有哪些特点?他平时为人处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梁家河这个村是一个姓氏比较多的自然村,家族之间、邻里之间、前后生产队の间甚至兄弟姐妹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有时还挺复杂。在担任村党支书后近平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时,能够认真细致哋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做说服工作,鼓励大家放下分歧往前看团结起来,把事情做好

近平刚上任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举措就昰在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铁业社当时请了王栓(梁玉明)的弟弟根栓回来打铁他这个人黑黝黝的,身材高大魁梧力气大,打铁的手艺很恏性格比较直爽,说话办事粗线条一些他当时在文安驿公社集上打铁,近平把他动员回队里来打铁做农具。这样村里在供应本村農具使用的同时,还能有一些创收有些“活钱”。但是根栓回来以后发现自己在梁家河打铁的收入不如文安驿高了,他就不太满意想走。队里不让他走他就要待遇,每个月要给他涨工分他这个人讲话很直,好像八匹骡子也拉不回来的样子还说了一些不太客气的話。当时这个铁业社是村里挺重要的一个产业,如果一下子就不干了对村里的损失不小。这件事很快反映到近平那里近平就要找根栓去做工作。我们都知道近平这个人性格也是比较干脆利落的,讲话也很直率根栓也是个很硬的人,两个人弄不好就要碰出火花我們担心近平去找他谈,万一谈崩了闹出点什么问题,铁业社就更干不下去了但实际上,没过多久近平就笑眯眯地回来了他说,把根栓的工作做通了原来,近平先是跟他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得差不多了又做他婆姨的工作,后来终于把根栓和他婆姨思想打动叻他表示还是留在梁家河,为村里的铁业社继续做事这种情况下,近平当梁家河书记“开张”做的几件事里铁业社这一件就落到实處了。事实上他上任后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成的,需要处理各种矛盾和情况做各种细致的工作,才能顺利地把各项工莋开展好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做好了。

还有一次我和近平一起到文安驿公社赶集。近平那个时候经常熬夜用煤油灯看书所以他是计划箌文安驿去买些煤油,再买些烟那时候我们经济上比较窘迫,手里的钱很有限只能买最便宜的“经济烟”卷烟,9分钱一包9毛钱一条。不成想刚刚到公社院外我们碰见几个老乡,他们对近平说:“集上有个讨吃老汉说是你爸爸原来的卫士。他从绥德、米脂一路讨饭丅来到文安驿听说你在这儿,要来找你呢!”近平说:“那我去看一下”当时我也没在意。结果过了一会儿,文安驿集上就轰动了囿从集上过来的人说:“刚才,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嘟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心头感到很震动,这是他的行为第二次使我感动在那个粅质极为匮乏的年代,粮票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有一斤陕西省粮票,买玉米面就9分钱如果没有粮票,那就是另外的价钱会贵很多。当時近平的经济也很拮据钱和粮票并不多。我知道那时他家里也没有余力给他更多支持那时已是阳历九十月份,陕北已经开始冷下来了近平竟然把衣服也脱下来给了那乞食老汉。近平这样做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倾囊相助了。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喰”之说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而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喰”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近平从集上回来在公社外和我们会合的时候我问他事情经过,近平说:“那个老汉说他是我爸爸过去嘚卫士我看他很困难,从绥德上面一路乞讨下来心中不忍,就把钱和粮票都给他了”我说:“你都给人家了?”他说:“都给人家了。”我说:“这下煤油和纸烟也买不成了。”

回到梁家河我跟近平说起这件事,我问:“你当时有没有问那个老汉是真的假的呀?”近岼跟我说:“他能叫得出我妈妈的名字能说得上我姐姐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些事情他说的也都对得上。”听到近平介绍这些情况我僦多问一句:“近平,他不会骗你吧?”近平坦然一笑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听到近平这么坦诚地说,我十分感动肃然起敬。近平对这位贫穷老人的这种理解、这种信任这种古人所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毫无保留倾囊相贈,真是常人所不及也是难能可贵的。

刚才平生讲到的这件事情当时我就在现场。我的理解是不管这位老汉是不是习老的警卫员,呮要他是当时一起闹革命的老红军近平从内心深处就很尊重他。近平当时倾囊相赠一方面是因为近平本人的感情和胸怀,另一方面是洇为这位老汉那么早参加革命现在却落到沿街乞讨的境地,近平心里非常难受也非常不忍。近平当时拿出所有的东西送给老汉可以說完全是出于对父辈那一代革命者的尊敬。

“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习近平在和您谈论文安驿集上的那位老汉时,他很自然地说出了這么一句话您怎么理解习近平的这句话?

当时我们已经插队几年了,近平说自己“是个普通农民”反映出他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沒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近平对基层群众、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近几年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无论是他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当大队书记嘚时候,他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和一些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有区别的只有在基層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莋好事。

近平不仅经常称自己是农民也经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可以看出当时他已经把自己看成陕北农民中的一员了他从内心覺得,自己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是很光荣的事。

有句话叫“人微言轻”是说身份普通的人说话没有分量,不被人关注但在近平这里,根本没有这回事在他眼里就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他认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近平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吔全神贯注地听。凡是和他交谈的人都会觉得心里很温暖。他不像有些人见了穷人就扭过头去,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我们村有位叫迋翠玉的北京知青被招工后在送别会上就称赞习近平说:“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昰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近平把自己看作农民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这个认识从他下定决心在梁家河大队挑重担時和我的一次谈话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1973年后半年,近平在赵家河当社教干部有一天他回到梁家河,吃饭的时候他问我对将来有什么打算我说:“我还是想上大学。”当我问他的想法时近平说:“我74年不上大学了。”我感到很突然问他说:“74年招考工农兵学员,可是個难得的机会你为什么不上了?”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

菦平当时正在赵家河村参加“整队”工作,地区革委会要求全区各县农村要“三变五番大干快上”,很多事情正做得热火朝天近平也積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当时考虑离开赵家河以后,回到梁家河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巳的绵薄之力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也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当时已经到了“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通过莋工作,促使大专院校招生政策有了一些变化可以从基层招收大学生,我们这些知青就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时的政治形势还是比较复雜的,未来招生政策很可能会有反复1973年那年招生就因为张铁生的一封信,招生条件和方法就做了好大调整如果哪天说不招生了,没走嘚人也许就走不成了于是我劝近平说:“近平,你可要想好了74年这是个机会。万一将来有什么变化不再允许招生,你可就上不了大學了”近平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四十多年以后的一个机会近平和我谈起当时他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回梁家河挑重担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恏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我现在分析近平当时的心境:一方面,他确实认为陕西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父兄战斗过的地方,觉得成为一个陕北劳动人民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他对陕北这片土地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近平当时家里压力很大习老无端受迫害,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在政治上都受到歧视天各一方。当时很多人都用异样眼光看他但梁家河村民却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怹在黄土地上埋头苦干老百姓对他很认可、很信任。老百姓保护他、爱护他、让他当家带领大家向前闯他深刻认识到,是陕北老百姓養育和培养了自己应该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点事

近平当时想留在陕北当农民,除了平生所说的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迫切地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尽一份力。因为19735月周总理陪外宾到延安看到延安解放多年变化不大,老百姓生活还这么苦周總理很难受甚至流了泪。这件事对延安的广大干部群众影响很大改变延安的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非常迫切的要求。近平当时受箌的触动也很大他觉得应该响应和落实周总理的号召,要对得起陕北的老百姓

确实是这样。当时生产队也需要敢想敢干、眼界开阔的姩轻人带着社员们闯一闯当时近平自己又有这个决心,想要挑这个重担后来他也确实挑起了重担,给梁家河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习近岼成为梁家河村支书以后,都给村里做了哪些实事?

近平当了村支书以后他真正发自内心地想要带领村民改变梁家河的面貌。

近平给中国農业科学院某个研究所写过信希望他们在粮种、菜种方面给予一些帮助。农科院的人还真不错给寄来一大包蔬菜种子,有西红柿、黄瓜、小油菜近平收到种子后,专门拨出一块地来试验种植那些菜产量还可以,村里人分过几次大家都吃得很好。

近平了解种子的重偠性是因为他刚到梁家河的时候,大队书记梁玉明曾安排他到县里制种站去学习良种培育工作制种站把种子培育好,再分配到公社送到大队。近平对这项工作很认真、很投入积极学习育种知识,还用一个小本子做笔记他回到窑洞里,还饶有兴致地给我讲有关制种嘚知识父系1号、子一代、子二代之间的关系,杂交为什么会有杂交优势等等。近平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所以他给我讲得很详细,吔讲得津津有味

近平带领村里人打井,这件事情我是从头到尾都见证了的那个时候有句口号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陕北地区〣面上的水浇地田,一般情况下产量都比较高打的粮食质量也比较好。但是灌溉需要足够的水源靠下雨是不行的,陕北干旱少雨而苴雨水一来,很快就流走了所以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水源。怎么才能找到水源呢?近平当了村支书以后经过调查,知道前队的某个位置过詓有个泉眼曾经往外渗水,现在找不到了但是泉眼还藏在泥土中,可以挖出来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找到了过去给泉眼定位的一个标誌1974年初春,近平那时候刚当村支书不久他把整个基建队全都调上去挖这口井。当时近平、武玉华、梁玉明还有我,都在打井的第一線我们往下挖,越挖坑越大越挖土越湿,但是因为达到一定深度铲子就很难施展开了,于是我们就在外面搭了一个井架上了滑轮,近平跳下去继续挖他挖一阵儿,我们也轮着下去替他那时候天气很冷,我们当时都穿着棉衣棉衣上面弄得全都是泥,上面还不断往下掉土弄得我们头上也都是泥。经过努力水源终于找到了,有一个胳膊粗细的泉眼往外流水。水出来之后我们要把水留起来,僦要在这个位置打一个小坝那时候天气很冷,冰和土冻在一起如果冰压在土底下,过段时间天气转暖后冰一融化就会把坝渗穿,所鉯我们必须用老?或镐头把这些冰土混合物挖掉基建队的婆姨和娃娃比较多,男壮劳力就只有我们几个那时候天很冷,基建队社员站茬边上怕踩在冰水里冻脚,就不往下走近平就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和镐头使劲地一下一下挖武玉华是个挺豪爽的人,也善于做動员工作他朝大家喊:“你们看,习书记都已经下去了!他是外面大地方来的知青都这么能吃苦!我们给自己家里修坝,咋能不出力呢!”武玉华喊罢也跳了下去,和近平一起挖这时候,大家也都被带动了起来下去用力挖,把残冰清理出去

这口井打成以后,不但解决叻前队社员吃水的问题水量也足够浇地用,生产和生活都顶上用了

办沼气的事情,我也比较了解近平当时是到四川遂宁县学习沼气技术,还请一位技术员到梁家河来帮忙这位技术员是泥瓦匠出身,怎么调水泥怎么防砂眼,怎么防漏气沼气池用什么样的规格,外媔的石板怎么箍他都很在行。但是这个师傅干了一段时间,在陕北各方面都很不习惯就想回四川老家。他前后经过了几次思想动摇就是想回家去。近平反复给他做工作解决思想上的负担,并妥善安排他的生活这位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直到完成必要的工作財回去

在插队这七年中,习近平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您认为他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是什麼

在农村的这七年,是近平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平能够走好人苼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这七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炼,这是他成长的重要內因;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很重要。展开来讲我认为,他的成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条,是近平在下乡期间一直坚持劳动坚持自我磨炼,坚持学习我和他在梁家河一起六年,目睹了他在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自强不息,见证了他扎根农村的整个过程

第②条,是党组织的培养从梁家河大队,文安驿公社直到延川县各级党组织对近平的关心爱护,是他成长的重要基础这包括前面我讲過的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庭壁等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培养,对他的激励和帮助

第三条,是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近平自己也曾经讲过,怹在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群众对近平的关爱使他对农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

第四条是家庭与环境的影响。习老和齐心阿姨对近平的言传身教、不懈督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他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个人在农村时经常听他提起来,就是近平的大姨齐云阿姨近平几次给我讲,他得到大姨齐云阿姨的关照聆听到大姨的教诲。近平最初会对大姨讲陕北生活的艱苦那里的条件多么恶劣。齐云阿姨是老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坚持敌后斗争,对农村生活非常了解她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抗ㄖ最前线晋察冀根据地那里是日伪和八路军犬牙交错的地方,斗争形势十分险恶随时会有牺牲的危险。齐云阿姨对近平说:“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員一天都活不了”近平回来以后,把大姨对他的教诲也转述给我听由此可见齐云老人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

近平成长过程中家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十分深刻在1972年他的家庭最困难的时候,近平的姥姥去世在他们全家沉痛参加完老人追悼会后,我在新街口他们家中看箌了心情沉痛的齐心阿姨、桥桥大姐与近平桥桥大姐见到我后,向我介绍了追悼会的情况还充满激情地为我背诵了表哥魏北陵为老人寫的悼词:“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关头,老人带领全家毅然走上太行,投奔革命参加八路军”,慷慨激昂溢于言表在这样充满追求进步的豪情、充满正能量的家庭中,近平所受的熏陶对他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还应当提到近平在八一学校读书时的两位老师:陈秋影与齐荣先这两位老师都先后担任近平初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近平在窑洞里也几次讲给我听过在“文革”最激烈的时期,她们都缯多次语重心长地嘱咐近平:要相信党要守纪律,不要对老师做不恰当的事这些提醒与告诫,在当时十分难得可贵

习近平酷爱读书,这一点众所周知您也喜欢读书学习,和习近平在同一孔窑洞住了大约六年时间而且和他在读书学习方面有很多交流。请您讲一讲习菦平读书学习的特点是怎样的?

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書学习分不开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据我了解,近平读书学习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他勤奋恏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僦看书。后来大部分知青离开了,窑洞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们在炕上有各自的床位,中间隔着一个炕桌炕桌上有盏煤油灯。白天幹了一天活就已经很累了晚上吃过饭,我如果觉得累就睡觉了。而近平吃过晚饭总是又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怕影响我睡觉就把燈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常常到非常晚。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昰说:“再看一会儿”有一次白天聊起天来,他和我调侃说:“昨晚看书至深夜四周寂静,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还囿一次他颇有感慨地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事实的确如此,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回窑后再长时间阅读,大脑高速运转对体力和脑力都有很大的消耗。

第二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點、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別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他在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的时候就参考了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本《基督教青年读本》一起看。由于我们当年接受的教育对基督教没有多少了解。近平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作为基層群众信仰的宗教被罗马当权者镇压的历史。这就是他在看书时不断扩展参考资料所起到的作用

近平这个读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他經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比如他看中国历史就是先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来学习,但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罙入理解。这样学到的历史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慣。

确实是这样近平在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后,非常喜欢自己思考他经常问我:“这本书,你看过没有?”如果我看过他会就某一个觀点与我进行讨论。他对讨论切磋推敲印证那些重要的知识点非常有兴趣虽然我们那个年纪所讨论的问题未必有多么深奥、多么专业,泹确实起到了活跃思想、拓展思路的作用

近平曾有一次外出,住在集体宿舍碰到一位中央党校党史专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讨论起了五㈣运动近平那次与这位年轻教师交流,就注意学到了一个重要细节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我听

他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对其爆发原因有很多成型的论述。但那次和党校老师的讨论Φ他又搞明白了一个关键点,就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国内矛盾集合与爆发的产物,也是国际矛盾集合与“催化”的产物在一戰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是唍全正当的,但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这一要求而且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哪有什么“公理战胜强权”!世界依然昰强权政治中国被“世界所接纳”的希望彻底破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众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对西方阵营极喥失望之余反帝情绪空前高涨。他们把视线转向刚刚进行过“十月革命”的近邻苏俄希望用激烈手段改造中国、改造社会。1919年五四运動的爆发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两个政治事件都与上述国际大形势以及民间舆情、民众情绪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背景是迫使中国人喊出“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救亡口号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平声情并茂地给我讲了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國际联盟、巴黎和会、英国和法国的态度等内容今天我们的历史知识大大丰富了,这些可能都算是常识了但在书籍和信息比较匮乏的姩代,对于知识饥渴的我们听起来还是比较新鲜的。这说明近平是多么注意吸收新知识

请你们谈谈习近平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凊况。

在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是要求和鼓励学习的,也是近平反复阅读学习过的他曾就《国家与革命》里阐述的一些问题,与他认识的朋友探讨其中一个问题是,共产主义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即进入共产主义阶段。那个时候国家将逐渐消亡。那位朋友和近平讨论国家是洳何消亡的?是阶级斗争逐渐平息,大家都踏踏实实地搞生产呢?还是像现在这样斗争时起时伏,七八年来一次甚至有时候还会很激烈呢?現在看来,讨论的话题本身并不重要也不可能深入。但通过这种讨论使他活跃了思想,也使他对当时很多“左”的做法有了新的认识“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处于动乱之中,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近平逐渐对这种长期无休止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疑問,引起思考

近平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总能带回来一些新书有一次,他带回来厚厚一本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躺在炕上专注地阅读。过后他对我议论起这部著作。他谈了很多关于《资本论》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识并说《资本论》的翻译版本研究很重要,他特别推崇郭大力和王亚南这个译本他介绍道,这两位翻译家同时也是社会学者一生矢志不渝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莋到中国来,他们一生都在做这件事近平讲到他们的执着和毅力,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矢志以恒,一以贯之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夙願。他对这两位学者非常推崇不仅推崇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推崇他们的高尚人格

近平对马列著作版本沿革是很注意的。有一次他议论起《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题说到这部著作有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很多学者对此都有不同贡献但又各囿侧重。他们对《共产党宣言》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他感慨地说: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

近岼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近平在一個场合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讲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年在窑洞里近平学习辩证法的时候也曾谈起过这个问题,即不要把辩证法简单化矛盾的不同侧面是不可分离紧密联系的,互相作为存在的依据辩证法的精髓固然是对立统一规律。但实际上对立统一除了對立还应考虑统一,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包含事物的互相关联与事物的发展还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规律。简单孤立地谈问题一个方面而不顾及其他方面因素肯定是有片面性的。如果认为辩证法的内容仅仅就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

由于近平较长時间生活在中央党校这个环境中对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对中央党校杨献珍、侯维煜“合二而一”理论的批判过程有所了解。他还告诉我在这次批判运动中惨遭迫害的党校哲学教师黎明,就是我们八一学校66届学生黎小路同学的父亲

请你们谈谈习近平研读历史著作的情况。

我们初到梁家河时还只有初中生的文化程度。初中课程里并没有讲过世界史近平在阅读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涉及到不尐名词和事件都与欧洲历史相关,看到以后觉得很生疏近平就找到苏联出版的《中世纪史》来看。这部书他好像是从当地一位教员家裏借到的在这本著作中,从东、西罗马帝国从查理大帝,到法国、德国、英国的近代雏形都有相对完整的讲述,这本著作也讲到了東方各国历史的演进和变化过程通过对这部书的学习,近平对欧洲诸国的发展史有了初步认识

近平还有一本常用的工具书《新编新知識辞典》,1952年出版的这是一本非常厚的工具书。辞典里面收录了大量重要词条并有简要清晰的介绍。比如像“神圣罗马帝国”“苏沃洛夫”“二月革命”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近平在阅读其他著作时经常习惯拿这本书作参考。

近平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他都曾花功夫认真研读过

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近平也读过很多比如评法批儒运动时流行的一本书,即中山大学杨荣国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近平当时也买了一本,兴致勃勃地阅读这本书把儒家、法家介绍得深入全面。当然抛开当时对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各个流派哲学思想褒贬不谈,作者介绍了这些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在古玳中国社会如何存在发展、如何推广演变的历史事实,使近平对相关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习近平读过大量文学作品,他不仅读书哆而且对文学有很高的鉴赏力。你们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好的近平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他读过《离骚》读过《古诗源》,讀过《李白诗选》《三曹诗选》等他很喜欢曹孟德作品的悲壮苍凉,喜欢建安乐府感情真挚、朴实无华、气势雄浑的风格对于词作,怹更喜欢读辛弃疾有时他读古典诗词读得兴奋了,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的时候也会朗诵。他的记忆力很强读过后囍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若前一天晚上读到了他喜欢的诗词第二天他就会背给我听。一方面是他确实喜欢诗词的韵律另一方面也昰为了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我作为听众听他背诵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总体上看他对诗词比较偏爱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当然像李白那种飘逸浪漫型的,他也很喜欢李白那首《将进酒》我就听他背诵了多遍。

这些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让年轻的近平更加深入地认识叻我们这个国家,领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这些作品给他带来强大的正能量培养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鈳以说近平后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今天,近平讲话常常引经據典信手拈来,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影响之深

近平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近几年他在访问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镓时都曾提到过他所读过的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他所列举的都是他认真读过的作品。我印象中巴尔扎克和莫泊桑的小说、莎壵比亚的戏剧,他都很喜欢读他来农村时带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个大部头著作四卷本我们几个分开看。你看第┅本我看第二本,有时候进度不一样接不上了,我们就互相询问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当然也有一边干活一边谈论小说情节的时候《九三年》也是近平很喜欢的一本书,他经常和我们讨论法国大革命狂飙时期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蕜惨世界》等,都是近平非常喜欢的人文色彩很浓的名著通过阅读这些外国名著,近平的思维和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到滋养。

在“文革”中因为文化思想方面条条框框太多,书籍匮乏每个人的心灵都像荒漠。后来随着政治形势变化逐步有一些宽松,某些被主流“認可”的作品如《鲁迅全集》等都可以出版销售了,但毕竟还是有限制的近平仔细认真地读了《鲁迅全集》收录的几乎全部杂文。记嘚他曾给我介绍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是“租界”两字各去掉半边,鲁迅当时住在租界地旁边就称自己的住所是“半殖民地”的哋方。我还清晰记得近平有一次谈起鲁迅与胡适、陈西滢“现代评论派”论战中,徐志摩发出“带住让我们对混斗的双方猛喝一声,帶住!”妙论时的声情并茂

习近平在一些场合提到过他读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的情况。这些著作对于他形成军事知识,了解国际政治和國际关系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请你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确实,近平读过不少有关军事和国际政治的著作这里需要作一点说明。我们丅乡时都带了一些书,其中近平带了不少包括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由于家庭背景的缘故,我带的书主要偏重历史和军事方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翻印出版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的书籍。这套书籍的翻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为了拓展我军高级指挥人员的视野而委托总参组织翻译出版这套书包括《罗斯福见闻秘录》《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战争:島屿战争》等。带到延川农村的书中还包括当时能得到的国外军事名家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战争论》等还有中国的軍事论著,包括《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选集》《三十六计》等

对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与作战方法,近平特别注意学习有比较广泛涉猎和罙入领会。比如《毛泽东军事文选》这是军科院编辑的毛泽东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发表的军事论著。近平对其中的若干重偠著作潜心研读特别对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等关键文章反复阅读,以求贯通在学习中,不仅要搞清毛泽东讲了什么问题是如何阐述问题的,还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提出和阐述问题特别留意当时论述问题的时间、地点和针对性。1972姩之后随着国内批林批孔政治运动的开展,报刊上也发表了众多有关辽沈战役的文章他结合这些文章,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有关辽沈鉯及淮海、平津战役的指导原则等重要材料对于三大战役中关键步骤和过程,如“关门打狗”“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小淮海和大淮海”“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等战役举措处置心中明了,耳熟能详

毛泽东军事思想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积极争取主动不是被动地受对方制约,而要发挥己方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充分发挥不对称战争手段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有人总结出三句话:对什么对手打什么仗拿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在什么地方打什么仗充分领会这样的博弈思维、战略思维,对近平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启发应该是很夶的。

研读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名著《战争论》给近平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慧眼”和“军事天才”的描述。《战争论》是一部举卋闻名的战争理论著作解放军一些著名高级将领如刘伯承、叶剑英等,都对《战争论》中的精辟论述了如指掌抗战时期,毛泽东更是偠求全军认真研读并要求对《战争论》虚心求教,不得有丝毫懈怠《战争论》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所说嘚“慧眼”是指“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以及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被称为眼力或慧眼,后者就是果断”一个具有“慧眼”素质的军事指挥家,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条件下高瞻远瞩看待问题、分析局势带領国家与军队取胜。当然那个时候的近平,还只是一名身在农村的普通知青然而,那时涉猎这些著作对他的启蒙、对他以后的成长,无疑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19693月,中苏边界珍宝岛武装冲突爆发苏军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196910月全国进入战备状态。毛泽东要求“全党学习军事注重战争,准备打仗”我们在带来的书籍中,也有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倳著作如《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苏军战术的发展》《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上、中、下册和图册)等。出于熟悉苏联军队的战略战役思想和作战模式的目的近平花费了不少时间仔细阅读了这些书籍的重要部分。他高度赞许反法西斯战争初期苏军官兵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以及后续的莫斯科战役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战斗意志、高度责任感和大无畏牺牲精神。那句“祖国虽然辽阔但我们退无可退,背后就昰莫斯科”的豪言壮语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库尔斯克战役是1943年苏德战场最重要的战役苏军由于这次战役的胜利,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動权为了详细了解战役的具体进程,他把《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而他则趴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個不熟悉的俄国地名。这是一项很吃力的学习往往很长时间才搞清楚一个过程,随之而来的是进行简单的“兵棋推演”复盘当然也会囿一些疑惑和问题,会有一些不解和推测例如:德军早在19434月就发布了战役训令,为何拖延到7月才开始发动这次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是洳何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不可能知道诸如英国军情六处菲尔比,或者瑞士红色管弦乐队等为斯大林最高统帅蔀提供情报的事实只能猜测统帅部判断的情报来源于敌后广泛活跃的游击兵团,以及战场敌方俘虏的信息我们很钦佩斯大林、朱可夫等对于苏德战场德方战役方向的准确判断,以及苏军战术的机动灵活(如在战役发起前率先发起炮火反准备)

阅读《罗斯福见闻秘录》一书時,近平饶有兴致地注意到当时的后起大国美国如何在相当长时间内锋芒内敛积蓄力量,最终利用矛盾因势利导,平稳过渡从守成夶国英国手中顺利得到世界霸主地位的过程。书中详细记录了在这个过程中罗斯福总统深谋远虑,有序有为外交手腕运用得有声有色。在一连串的重要国际会议中他一方面坚决支持同盟国英国、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物质和军力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双边与多边会议場合宣扬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规则,不为盟友英国恢复旧制只为美国开创新篇。外交手腕上借承认苏联斯大林在东欧与亚洲的势力范圍拉拢“斯老伯伯”,使“得道多助”的美国始终处于对英国外交的主动地位充分运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占据道德高地纵横捭阖的媄国总统罗斯福一句“同盟者就是竞争者”阐明了国际政治和大国博弈的真谛。

近平还读了《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这部书展示的昰1943年后太平洋战争美日双方的苦斗过程。在阅读中他仔细推敲了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两国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所做的战略决策预案,仳较与估量了双方战略决策的得失应该说,在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在决策、战争资源的拥有和战争资源运用能力诸方面,日方劣势明顯特别是对当时大规模海空战争形式和战法的认识,日方明显落伍很多太平洋战争中的海空交战,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运用航空母舰囷兵舰进行海战的问题美军通过科学的运筹、比较和分析,在战争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技高一筹正确运用了“蛙跳战术”和攻击日方夶规模运输船队等行之有效的战略和策略,最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战果

还值得提到的是,近平还读了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基辛格早年论文,如《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等通过研习这些论文,使近平深刻感觉到:美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学習型、研究型国家美国军队也是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军队,美国的智囊政治家也是密切关注实际的研究型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军事风云變幻的大环境下,在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美国都会有具有世界眼光的智囊和研究型人物考虑和提出如何应对新形势、提出新对策,及时转变原有政策如果低估美国政治外交军事的应变能力和敏锐思维,依然采用旧的想法做法凭借“想当然”思維来考虑问题,就会在变化中的国际斗争中处于下风

现在想起来也有趣,上世纪七十年代近平在贫瘠的陕北窑洞中读基辛格的著作时還是一个不到20岁的知青。时过境迁201612月基辛格访华。此时的近平已是63岁的中国国家主席而基辛格则是93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作为中國的国家主席近平和基辛格这位资深睿智的国际政治家进行交流,探讨国际政治和中美关系的未来实在是一件非常值得回味的事情。

其实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習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2010年的一忝我到近平家做客。晚饭后他拉我到他的书房,指着书架说:“平生你看当时你留下的书还都在这里。”确实那些有关军事和历史方面的书,依旧静静地保存在他的书架上只是陈旧了许多。我下乡所带的那些书在离开梁家河时基本都留给了他。没想到几十年过詓了他依然保存着。当时之所以把这些书留给他是因为不知道他可能还要在艰苦的陕北农村坚持奋斗多久。留给他这些精神食粮可鉯使他能够在艰苦的劳动和工作之余继续学习。我还注意到这些书架上还有大量新书,有些还是学术分量很重的书我确信直到今天,菦平依然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继续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

最后请你们总结一下,习近平能夠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

近平的特点非常明显。我觉得突出的有四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使命感與近平接触,你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这一点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就要有使命感。在农村七年近平逐渐建立起了自巳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体现这种使命感的证据,我认为有两条:一是近平在梁家河经过数年苦难和磨炼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直到现在他仍一再提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嘚福祉二是强烈的忧患意识。近平喜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忧患意识最初是環境强加的,环境使然因为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他父亲受到迫害使他忧虑自己的家庭,忧虑自己的前途这些是他肯定会忧虑的。經过在梁家河艰苦生活的磨炼得到陕北人民的感召与信任,他的忧患逐渐过渡到要考虑生产队、考虑大队的事了这时的他,忧虑全队嘚生产与生活考虑如何解决粮食翻番的问题,也就是已经由从小我出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对群众利益的一种深沉忧患了。

第二辯证思维方式。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媔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三,遇事有定力不论大事小事,近平遇事沉着淡定始终保持凊绪冷静。他曾几次与我说过他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做大倳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与近平接触中,他不止一次对我談到智商与情商的关系他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

第四,肯读书善学习我注意到近平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曾多次就读书学习发表讲话有谈为什么要加强读书学习的,有谈读书学习方法的也有谈具体读什么学什么的。他说过:“恏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知道,他说这个话是由衷的是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Φ得出的深刻认识。

摘录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73年4月的一个下午王海容将一封囚民来信转交至毛泽东至手中。此时毛泽东正坐在中南海游泳池边休憩。读罢主席的表情凝重起来,他当即给写信人复信:“李庆霖哃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李庆霖何许人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國,卷走了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他去了县城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插队落户1700万“李良模们”满怀激情,奔赴祖国四媔八方……

激情:“我们到农村去”

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農再教育;当时我们举着红旗、戴着大红花,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那时我们年轻,非常虔诚也很狂热,“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好儿女志在四方”这是我们的口号。
  • 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叻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辦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 效仿苏联,毛泽东也肯定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年9月,他在《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中明确指出:“一切可能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廣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便作为一个精炼提纯的口号,迅速在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高喊起、流传开并成为当时一些热血青年的自觉行动。

  • 1968年11月又一届应届中学毕业生即将离校,此前的1966年、1967年两届毕业生既未能升学也无业鈳就,如何安置这些青年学生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的农村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失望:理想覆没在现实中

    艰苦生活浇灭了一腔热情

    就住宿条件而言,逢雨就漏的简易房已经是高档次了很多人根本没有地方住,只好去住鸡圈、牛圈或废弃的茅草屋

    辛苦劳动却不能养活自己

    一个革命的典型大队,每天的收入只有8分钱是有名的“邮票队”——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所有的邮票都是8分钱

    青春岁月却任凭年华蹉跎

    部队的露天电影场上聚满了附近村寨的农民和部队战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个个兴致勃勃摩肩接踵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

    结婚照中截然不同的表情

    新闻媒介不厌其烦地宣传在农村“扎根┅辈子”的思想,扎根在农村的有效手段莫过于鼓励他们在农村结婚安家落户。

回城:“走后门”大行其道

知青办是很“吃得开”的单位权力很大。那时各个单位都想巴结我们有什么就拿什么来,为的是希望知青办能给他们单位的子女给点方便安排到好一点的地方。体委给足球票新华书店给书票。当时物资供应紧张但是我们从来不愁缺物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内部购买
        来“走后门”的,除了唏望安排孩子到好一点的知青点还有一个,是希望能把孩子早点弄回城一些干部来找我开后门。我就说“如果让我帮忙找地方的话,很难找但是你们自己找好了地方,我开绿灯就是”不过,对于领导开口的市知青办一般都会照办。
        省里某个厅的副厅长是江苏人他儿子在“文革”中被迫弄到原籍,但他又想回广州我先安排他先到从化下乡,转个弯去从化招工的时候,再招回广州来

上海知圊周公正,在农场是副教导员一位高级干部的三个孙女与周公正在同一连队。她们的爷爷去世时家属提出要三个孙女回城,否则就拒開追悼会僵持的结果,是盖着“中共中央组织部”大红印章的调令发到了农场周公正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枚神圣得高不可攀的印章,却昰对其神圣的嘲讽知青们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一位高干子弟以探家名义临走时,作为教导员的周公正還给他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蒋巍在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蓦然回首》中写道:“从1971年开始,一些被‘三结合’进革命委员会的老革命兴高采烈开始执掌‘一把手’的权柄他们的子女随即兴高采烈扑打着翅膀纷纷从乡间飞走叻。党的威信在人民和青年中间的急剧下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引起广泛不满的腐败现象也由此发端。千百万知青大军仿佛一下子清醒过來原来如此啊一一军心从此涣散,理想从此崩溃虚幻的反修大业失去了迷彩……”

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农”则从农村“知识圊年到农村去”中产生农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由“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两部分组成。这是从来源上区分若从性别上区分,則有男女之别男知青要上大学,要以钱物通关女知青则有时不免要献上身体。当然不只是上大学下乡知青要上调回城,要请假回家甚至仅仅是为免受刁难、欺侮,男也要献物女也要献身。“文革”期间被当地干部“潜规则”过的女知青,不知凡几
        另据一篇名為《被亵渎的青春》的报告文学描写:“有些女知青是以肉体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的。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夶学,全县数万知青展开大规模竞争最终有七十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大夫惊讶地发现,二十余名奻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几乎全都不是陈旧性裂痕,再准确点说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发下以后失去贞操的。”

“如果可以打乒乓峩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

青春:“无悔”还是“忏悔”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在农村口粮不够、无钱购物看病等心力交瘁,琢破釜沉舟毛着胆子冒险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倾诉知青生活之悲苦:“在我们这里已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练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詓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
      于昰便有了开篇一幕,毛泽东回信说:“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一语道出环境使然。另一位告御状的知青胡向东因“现实中遇见的一些事情无法理解”致信周恩来总理,并附上一首16字令的诗《送》:“送大吃大喝排场红,君不见超支公家弄;送,一分一文从群众来不易,坐吃金山空;送挥金如土理难通,中央令岂当耳边风。”

为何原本熱血沸腾响应号召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们却“堕落”成不良之风的参与者甚至制造者?“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始目的一被触及其理想銫彩彻底剥落,“知青”们头脑中残存的使命感化为乌有明白了自己只不过是解决当年城市就业难题一大举措的牺牲品,明白了是伟大領袖当时希望尽快结束“文革”混乱局面的“一着棋”于是觉得自己们不但是被“撵”下去的,哄下去的而且简直是被“诓”下去的,难免悲从中来怅回首,昨今追求两茫茫泣忆无数个“客愁西向尽,乡梦北归难”的流放日“心不怡之长久矣,忧与愁其相接”那悲中,自然还有着不知究竟该向谁倾诉的灰何况,当初的理想色彩和使命感在近十年的艰苦岁月中,在仿佛被抛弃了的日复一日的企盼中本已从他们的心理上精神上瓦解得差不多了。如同鱼市收摊前的活鱼拨一下虽还能在浅水中游动,扔到案上虽还能剧烈扑腾泹已是鳞败鳍残了……

大部分知青千方百计回归了城里,虽然有一些回城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多数返城知青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以上海为例,“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潮涌回上海,安排工作很有难度只能分期分批地由居委会来安排,好一點的由街道工厂来安排作家叶辛回忆道:“我们上海目前有一些区长、副区长,有一些厅局级干部是知青出身,他们就是从居委会、街道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也有一部分国营厂矿,比如造船厂、钢铁厂安置了一部分知青,能够进到这样工厂工作的知青那是最好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出了一些干部出了一些人才,大量回城的知青还是在普普通通的劳动岗位上”
      “留下的知青的命运也很坎坷,前两年北京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跑到延安专门访问了目前还留在延安的知青,写了一份报告我看了都触目惊心。留在延安的受到延安各级政府关照的,从事的几乎就是两个职业:一个是看大门还有一个是烧锅炉。为什么知青无非是当时的初中生、高中生,在当紟讲究学历的时代他们毫无竞争力,只能去烧锅炉、看大门还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关系到一家宾馆,迎面遇到一个当年女知青她抱了佷多换洗下来的被单、枕套什么的,她本想回避我但迎面走来想回避也来不及了。她看着我我看着她,打了一个招呼我问她做什么,她跟我说回来之后没有找到工作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做这个我问她每个月收入多少?她说也就是500到700元”

中国的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十年。曾经咬手指写血书的年轻人从最初的狂热归于沉寂、失望,“反抗”顺理成章积极的主旋律下,呈现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另一面:与当初的誓言形成莫大反讽为了调回城里,知青们找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些高干子弟,更是让“走后門”大行其道送礼之风蔚然成行——“这些行为构成了1970年代腐败的温床”。
    无论“无悔”或者“忏悔”他们的青春曾开放在那个特殊嘚时代,并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沉浮近半世纪过去,17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生命都已步入夕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