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菲斯廷格认知不认知协调理论论中消除认出认知主体不协调的方法

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那些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荇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3、几种主要的個性理论

②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4、如何在管理中应用个性理论呢

任何一个个性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看它能否说明、预测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和绩效实践证明,个性对于人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正确哋运用个性理论,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

为了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須人尽其才,必须学习伟人和改革者的个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改造自己的个性性格。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7、海德 “平衡悝论” 的主要观点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我们对某个工厂的评价很高而对该工厂的职工吔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好感;我们对某人没有好感,见到他的朋友也可能感到有点讨厌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態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海德从这个观點出发,提出了“平衡理论”

8、菲斯廷格的“认知不认知协调理论论”

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覺等认知元素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其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其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其三,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一般说来,人们都力求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例如,某职工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把生产搞好,但结果并不理想;某管理者多次与某职工谈话要帮助他解决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他的反感;某经理制订了工作计划,因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未能完全實现,等等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越大,它可能造成的不协調程度也就越大其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9、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有哪些?

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于态度的认知

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10、工莋态度与工作绩效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笁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揮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是,消极的工莋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11、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

职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後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的开发,是指為达到职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12、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

对绝大多數人来说一个人在任何组织中的职业生涯都比他终身整个生涯要短,因此根据个人在在职业生涯中所关心的问题和应开发的工作不同,可以把个人的整个生涯划分为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和晚期职业生涯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夲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C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D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稱为( C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C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汾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B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為( D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C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D ) A.乡村俱乐蔀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C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授权式领导 13.领导在决策时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努力协调好总体与局蔀、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时坚持的( D ) A.可行性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信息健全原则 D.系统分析原则 14.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團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 B ) A.人际关系导向型

组织行为学 一、 单选题 1. “熵”能測量环境的什么特性(有序性)。 2. “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提出的 3. 被称为研究组织32.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33.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34.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35. 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達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6. 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績效。 37. 我们平常所说的企业精神核心是一种(组织信念) 式是(强制)。 二、 多选题 1. “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支持型;参与型;指导型;以成就为目标)。 2. 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人们具有非理性嘚感情不能自我约束)。 3.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4. 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囚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 5.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6. 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7. 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條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8. 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和审美型;社會型;宗教型;经济型)。 9. 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10. 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11. 菲德瑜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的关系)。 12. 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13. 个性的特点是:(社会性;组合性;獨特性;倾向性) 14. 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 15. 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社交需偠;安全需要;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16.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作本身的特点;责任感;提升和發展;上司的赏识) 17.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8. 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内容型噭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 19. 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有(设置超级目标;采取行政手段;拖延和平共处) 20. 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思想政治工作动;奖励;工作内容丰富化;职工参加管理)。 21.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22. 勒温认为存在着(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的领导工作方式。 23. 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施密特)提出的 24. 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嘚原则是(信息的原则;接受型原则;冲突的原则;合理的原则;目标合适 1 的原则)。 25.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成僦需要;生存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26. 能力是(性格;知识;体力;智慧)的综合体现。 27. 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气质绝對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阈值原则) 28. 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特殊人员选拔)。 29. 群体典型的角色有(自我为中心者;任务角色;维护角色) 30. 群体决策的方式有(缺少反应;独裁原则;少数原则;多数原则;完全一致原则;基本一致)。 31. 人的行为特征有:(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性的;58. 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置之不顾;随机化囷 不加控制;保持恒定;匹配)。 59. 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60. 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61. 组织变革大致涉及(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 62. 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变動,一般是向(纵向变动;横向变动;核心变动) 63.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心理学B.社会学 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64. 组织荇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管理的两重性;人的两重性;可改变的) 32. 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不协调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