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木工程专业可以干中国风洞实验室排名的工作吗?硕士研究生应届毕业生可以吗?

62 中国结构风工程研究30周年纪念大會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洞试验室30年发展回顾 林志兴宋锦忠,朱乐东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莹上海.抗風研究的起步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上海市便将黄浦江跨江工程重新提上日程,一跨过江 斜拉桥方案成为首选担任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出于对400 米超大跨径斜拉桥抗台风能力的担心,决定先在松江县泖河上建一座200米跨径的泖港 桥进行预研1979姩初,刚成立不久的李国豪科研组接受了上海市政设计院委托由项 海帆负责泖港桥风洞试验研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文献查阅学习、试驗模型及装置的摸 索制作1979年底,由项海帆领导的试验小组在学校声学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测 试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地在中国气动Φ心一所FL.12风洞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桥梁节段模 型风洞试验其间,项海帆带领两位助手去气动中心一所考察并参加了该所主持召开的 “桥梁风振问题座谈会”这是同济大学第一次参加桥梁抗风学术活动。1980年11月 项海帆教授在接受洪堡奖学金赴德作访问学者前,将林志兴吸收到他的抗风研究小组 1981年4月,陆宗林、林志兴等在气动中心一所FL-12风洞又进行了主跨260米的天津 永和斜拉桥及主跨330米的辽宁大洋河斜拉桥方案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由于初涉桥梁 抗风,这两次试验的模型都是用铸铝试图模拟混凝土的比重但设计的内支架却已具备 了弯扭耦合試验的功能。 1982年5月项海帆教授回国后在李国豪校长建议下,开始了黄浦江大桥主跨400 米结合梁斜拉桥可行性方案研究并将李校长的第一個抗风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谢霁 明的论文确定为斜拉桥的三维颤振理论研究。由于交通、时间等原因从1983年起将风 洞试验基地由四川安縣的气动中心转到南京航空学院,并于1983年3月在南航NH-2风 洞进行了黄浦江大桥以有机玻璃为模型材料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这时,又有宋锦忠加 入到项海帆研究小组1982年10月,项海帆、林志兴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一次全国 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1983年l1月,项海帆、林志兴、宋锦忠参加了在广东新会 召开的“全国建筑空气动力学实验技术讨论会”1985年5月,项海帆、林志兴、宋锦 忠参加了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全国结構风振与建筑空气动力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起, 经过一年的摸索探索出用拉伸弹簧模拟斜拉索变位及用鱼骨梁模拟结合梁刚度的方法, 於1985年8月在南航NH-2风洞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个全桥气弹模型——1:160缩尺黄 浦江大桥主跨400米结合梁斜拉桥方案风洞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成功進行全桥气弹 模型试验的国家。1984年谢霁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提出了斜拉桥三维颤振分析的状 中国鲒构风工程研充30周年纪念大会 63 态空间法气动导数识别的初脉冲耦合振动法,以及斜拉桥多模态参与的颤振形态理论 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1986年项海帆抗风研究組叉增加了谢荠明博士等三名年青的生力军。这一年根 据中美合作科研项目,在南航NH-2风洞进行了国内第一个塔桅结梅一l:100缩尺原上 海电視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1986~1988年间,先后在南航NH-2风洞完成了广州海印 大桥、重庆嘉陵江石门太桥、东营黄河大桥、广东南海九江大桥等斜拉橋和广西邕宁邕 江吊桥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抗风研究这期间的试验都是在学校桥梁试验室的协助下 完成的。 1987年项海帆教授出席了在德国亚琛召开的第七届国际风工程大会,从此打开了 与国际风工程界的学术交流之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项海帆抗风研究组为以后的快速 发展奠定了理论、技术和队伍基础 翟—■—■■■■簟, J∞—wd__●■■■■■■■■■ii女k二 4p唑々“—吵——,'!扫‘^ 圈I南浦大挢全桥气彈模型(1985南航1圈2李国豪教授察看南浦大桥模型(1985) 田3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节段模型试验(1986南航)围4上海目视塔气弹模型试验(1986南航) 2.在艰苦创业中前进 早在1983年初项海帆教授就深感桥梁抗风研究对边界层风洞的迫切需求,当年3 月项海帆带领林志兴、宋锦忠考察了南航、北航,北大、七零一所等单位风洞

62 中国结构风工程研究30周年纪念大會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洞试验室30年发展回顾 林志兴宋锦忠,朱乐东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莹上海.抗風研究的起步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上海市便将黄浦江跨江工程重新提上日程,一跨过江 斜拉桥方案成为首选担任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出于对400 米超大跨径斜拉桥抗台风能力的担心,决定先在松江县泖河上建一座200米跨径的泖港 桥进行预研1979姩初,刚成立不久的李国豪科研组接受了上海市政设计院委托由项 海帆负责泖港桥风洞试验研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文献查阅学习、试驗模型及装置的摸 索制作1979年底,由项海帆领导的试验小组在学校声学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测 试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地在中国气动Φ心一所FL.12风洞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桥梁节段模 型风洞试验其间,项海帆带领两位助手去气动中心一所考察并参加了该所主持召开的 “桥梁风振问题座谈会”这是同济大学第一次参加桥梁抗风学术活动。1980年11月 项海帆教授在接受洪堡奖学金赴德作访问学者前,将林志兴吸收到他的抗风研究小组 1981年4月,陆宗林、林志兴等在气动中心一所FL-12风洞又进行了主跨260米的天津 永和斜拉桥及主跨330米的辽宁大洋河斜拉桥方案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由于初涉桥梁 抗风,这两次试验的模型都是用铸铝试图模拟混凝土的比重但设计的内支架却已具备 了弯扭耦合試验的功能。 1982年5月项海帆教授回国后在李国豪校长建议下,开始了黄浦江大桥主跨400 米结合梁斜拉桥可行性方案研究并将李校长的第一個抗风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谢霁 明的论文确定为斜拉桥的三维颤振理论研究。由于交通、时间等原因从1983年起将风 洞试验基地由四川安縣的气动中心转到南京航空学院,并于1983年3月在南航NH-2风 洞进行了黄浦江大桥以有机玻璃为模型材料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这时,又有宋锦忠加 入到项海帆研究小组1982年10月,项海帆、林志兴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一次全国 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1983年l1月,项海帆、林志兴、宋锦忠参加了在广东新会 召开的“全国建筑空气动力学实验技术讨论会”1985年5月,项海帆、林志兴、宋锦 忠参加了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全国结構风振与建筑空气动力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起, 经过一年的摸索探索出用拉伸弹簧模拟斜拉索变位及用鱼骨梁模拟结合梁刚度的方法, 於1985年8月在南航NH-2风洞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个全桥气弹模型——1:160缩尺黄 浦江大桥主跨400米结合梁斜拉桥方案风洞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成功進行全桥气弹 模型试验的国家。1984年谢霁明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提出了斜拉桥三维颤振分析的状 中国鲒构风工程研充30周年纪念大会 63 态空间法气动导数识别的初脉冲耦合振动法,以及斜拉桥多模态参与的颤振形态理论 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1986年项海帆抗风研究組叉增加了谢荠明博士等三名年青的生力军。这一年根 据中美合作科研项目,在南航NH-2风洞进行了国内第一个塔桅结梅一l:100缩尺原上 海电視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1986~1988年间,先后在南航NH-2风洞完成了广州海印 大桥、重庆嘉陵江石门太桥、东营黄河大桥、广东南海九江大桥等斜拉橋和广西邕宁邕 江吊桥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抗风研究这期间的试验都是在学校桥梁试验室的协助下 完成的。 1987年项海帆教授出席了在德国亚琛召开的第七届国际风工程大会,从此打开了 与国际风工程界的学术交流之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项海帆抗风研究组为以后的快速 发展奠定了理论、技术和队伍基础 翟—■—■■■■簟, J∞—wd__●■■■■■■■■■ii女k二 4p唑々“—吵——,'!扫‘^ 圈I南浦大挢全桥气彈模型(1985南航1圈2李国豪教授察看南浦大桥模型(1985) 田3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节段模型试验(1986南航)围4上海目视塔气弹模型试验(1986南航) 2.在艰苦创业中前进 早在1983年初项海帆教授就深感桥梁抗风研究对边界层风洞的迫切需求,当年3 月项海帆带领林志兴、宋锦忠考察了南航、北航,北大、七零一所等单位风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洞实验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