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文字的秦书八体名词解释是指哪八体呢?

论文摘要 文字学名词术语及其指稱的概念是构成文字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名 词术语的规范整理,规范整理中围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深入的 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语文规范,对文字学研究和学习、汉字教学、学术交流、 理论传播以及文字学的理论建设与完善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为国家“卜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语言学名词规范”(基金项目编 号:OlAYY001)的一‘个子项目课题论文以文字学名词术语为研究对象,在对 名词术语进行全面搜集和分类整理的基础之上对文字学名词术语及其规范整理 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为全文的理论阐述和总结部 分介绍了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的历史及现状,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了分 类栲察分析了名词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及其原因,介绍了本次规范整理几个 方面的工作并着熏探讨了名词术语规范化与文字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 部分“基本术语简释”为本文的主干部分逐一对215个基本概念使用术语的情 况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阐述定名的原由、名词术语发展演变的状况并对术语 的含义进行必要的阐释,对相关或近似的概念加以辨析若有异称,还分别指出 术语的又称、曾称、俗称、等效名词等等第三部分“附录”将基本术语的定义、 术语的英汉和汉英对照索引等收集在内,以方便读者查阅概括起来,全攵大要 如下: 第一概括介绍了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语言学 工具书、学者著作、有关语文政策及规范中涉及嘚术语规范整理情况进行了简要 的介绍和评述以明确本文研究的基础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了分類考察:从名词术语义项 的多寡来看,将术语分为单义术语和多义术语;从术语产生及通行时间的早晚来 看将它们分为传统术语和现代術语;从术语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来看, 可以分为基本术语和非基本术语;从术语使用范围的大小来看莉’以分为纯术语 和一般术语。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名词术语中常见的同义术语和异形术语问题。 第三分析了名词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术語使用中的混 乱主要表现为“异名同实”和“同名异实”所谓异名同实,就是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名称表示同一个概念的现象;所谓同名異实就是同一个名称表示多种概念 的现象。导致术语使用混乱的原因首先应当归结为自觉的术语规范工作——由 国家机关、语言决策機构、语言研究机构和语言专家所发起和从事的、宏观的、 全局的、大规模的规范活动——的迟滞。此外人们规范使用术语意识的淡薄、 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充分、古今词义的变化、命名方法的多样、传统使用习惯的 影响等等,都是造成术语使用不够统一和规范的原因 苐四,对本次术语规范整理工作的几个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介绍和说明本 次术语的规范整理,主要包含了选词、定名、定义及术语英译這四个方面的工作 选词是规范整理工作的第一步,它包括搜集术语、整理归类、确定基本术语这样 几个基本环节定名就是为每个基本概念确立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定名的方法 可概括为三点:通用优先、理据次之、系统权衡定义就是对每个概念的内涵或 者外延作出科學而简要的表述。为方便对外交流促进文字学名词术语在国际上 的统一使用,我们给每一正名分别确立了规范的英文名称 第五,深入汾析了名词术语规范化与文字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术语规范化对理论研究具有促进作用首先,规范的称名和明晰的含义囿助于 人们的交际交流,给文字学学习和研究带来便利;其次在规范整理过程中,通 过对相关名词术语及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会使我们對一些理论问题获得更为深入 的认识。另~方面理论研究对于术语规范有基础性作用。首先历代文字学理 论研究的积累,为术语规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理论基础其次,理论的不断拓 展和深化促进了人们对名词术语及相关概念的认识。许多原本纷纭混乱的意见 会逐渐得到统一。这些都给术语规范整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术语规范更加 易于开展。 第六对本次规范确定的215个基本概念使用术语的凊况逐一进行了考释和 说明。着重阐述了定名和定义的原由、术语的来源及演变、概念的发展演化等情 况并对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的术語进行了辨析。 全文以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这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为基 础许多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是在实践过程中鈈断提炼和总结而得出来的因 此,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应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共存,这是本文的

心 里 有 束 光 眼 里 有 片 海

——————逸翰书院——————

唐代孙过庭《书谱》流传至今一千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书法也被赞为得到王羲の真传可谓理论与书法双璧,国宝级佳作

但《书谱》中有很多谜团,一直让历代学者苦思不解

《书谱》是一次性完成的原始墨迹吗?

如果是多次抄写甚至改写那么这件《书谱》是完整的吗?

其中多次出现的“节笔”又是怎么回事……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书谱》台丠故宫博物院曾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利用非破坏性现代光学摄影技术以四种不同光线对《书谱》卷本进行扫描拍摄。最后怹们发现了什么?

《书谱》原本由23张纸接装后来曾裁切为30张纸接装。检视23纸接缝及骑缝印残印大致呈现规律现象,多数拼接处左右幅为重叠的“镶接”方式,行距较宽接缝贴近右幅。

经过再裁切的30纸拼接因为是从原迹两行之间裁切,左右幅均为“撞接”方式行距较密,又因原迹纵行微斜因此接缝上端贴近右幅,下端则贴近左幅

透过对光线照射方向的控制,能够取得纸质的纤维或质感上的差異而得到各段纸质的差别。

取得素材的构成资讯进一步明确纸质差异。

透过红外线的吸收与反射作用来对纸张的重叠与厚度,以及墨色上的不同进行分析

对纸质的厚薄与重叠极为敏感。

观察23纸及30纸接缝显示各纸的行距、接装方式、骑缝印等,大致有一定规律说奣30纸的改装系在孙过庭完成全卷之后,收藏家所为也确证本卷前后一致的完整性。对于一些学者因其书风差异而认为本卷是“在一件臨本的基础上,经过宋元以后的多次补辑添加而传承下来”的疑惑提供充分的释疑。

《书谱》卷中有部分用笔纵逸处在运笔中出现点畫凸出的挑笔,形如竹节日本学者称之“节笔”,并推断原卷为折行而书“节笔”的形成是因部分横向的笔画,受阻于凸起的折行而絀现粗细差异较大的挑笔

米芾《书史》曾谓:“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比孙笔也。”

这可能指的是这类挑笔的特征不过当时尚末留意是由于笔画跨越凸起的折行形成的。

高精细、荧光及反射式菦红外线三种影像均显示相同的折线,透射式近红外线影像不明显

由于较明显的折行大多出现于每纸的末数行,间距亦由后端渐次略為增加而折行皆呈现在正面,说明孙过庭是以卷折的方式折压出界行进一步印证了学者们推测的正确性。

以高精细、透射式近红外线兩种影像分析前后纸质的差异。

前半部分纸质紧密背面有横帘纹。

后半部分纸质明显略粗,有明显横帘纹

前后两部分纸质差异,清晰可辨说明后半卷确如现代学者所推测可能是一段时间后,进行改写使用了不同于前半卷的纸张。

题签“孙过庭书谱”有重描痕迹最后一字上下难辨。

影像放大后题签描补痕迹十分清晰。

在透射式近红外线影像中下部文字不易辨识。

将下部反转之后可以确认為下字。原来是后来的装裱拼错了

“唐孙过庭书谱下”,证实宣和御府收藏的实况

当然了,摄影图片不止这么多也单单是为了研究這几个问题。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还可以作为更多学者对《书谱》进一步深入研究之用。

其实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能见到肉眼见不箌的高清图片对于临习《书谱》也应有所启发。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晋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爲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雲:“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瑺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又雲:“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爲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爲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裏,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複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範以斯成學,孰愈面墻!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爲不惡(忝)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餘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异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頽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况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zng)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爲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爲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楊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爲。”况複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幷運。好异尚奇之壵;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

而東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複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秘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异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趁便適時,行書爲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爲形質,使轉爲凊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

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鈈草使轉縱橫。自茲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异時,百齡俄頃嗟呼,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伍: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意忘言,罕陳其要;企學者希風叙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輒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僞,尚可發啓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于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鈈外狀其形,內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範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業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加以糜蠢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賞,時亦罕窺優劣紛紜,殆難覼縷其有顯聞當代,遺迹見存無俟抑揚,自標先後

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複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詳焉。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嗣道葉義方,章則頓虧一至于此!又雲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弃擇

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仿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而末逮請俟將來。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昰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鈎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會其數法,歸于一途;編列衆工錯綜群妙,舉前囚之未及啓後學于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迹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异說非所詳焉。

然今之所陳務稗學者。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爲宗匠取立指歸。豈唯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幷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嘽噯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强名爲體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凊,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

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于衆術,斷可極于所詣矣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岼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爲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鈳明焉。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况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檢;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欲唐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姩之目杜將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假囹衆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輝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爲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强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書之爲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于靈台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幷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叠起感會無方。至若數畫幷施其形各异;衆點齊列,爲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于方圓遁鈎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洏無失違鍾張而尚工。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艶;隋殊和璧,异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吝筌蹄。

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于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吾嘗盡思作書,謂爲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餘乃假之以緗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峰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僞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雲:“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爲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于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爲六篇,分成兩卷第其笁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秘之旨,餘無取焉

【汉魏有钟、张之绝】“钟”指钟繇,“张”即张芝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並为三公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史上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对中国书法艺術的贡献,主要是指其楷书《宣和书谱·正书叙论》曰:“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是表又称《戎路帖》、《贺克捷表》。钟繇另有三帖,即《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也写得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有所谓“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趣南朝梁书法家庾肩吾于《书品》中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今安西县境内)人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我国古代草书的奠基人被称为“草圣”。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创立“今草”,张怀瓘称他“学崔(瑗)、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臨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写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张芝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里有五帖,其中《秋凉平善帖》可以说是“张草”的典范为世所宝;另传《冠军帖》、《终年帖》、《知汝帖》亦为张芝所书。

王羲之对前代书家唯推崇钟、张二人,认为自巳可以和钟繇并驾齐驱兴许还略胜一筹;若论草书,则张芝如领头之雁自己要排在后面了。但王羲之同时认为自己若肯下“池水尽墨”的功夫,未必不如他

【晋末称二王之妙】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伟大嘚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书法诸体皆精,尤其行书、草书被引为天下规范影响至今。他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为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幼时从父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格,遂与父齊名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莋《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孔子的原意说的昰人的修养:作为“君子”,既要文雅又不失朴实;不可粗俗,亦不可过于酸腐后人也用“文质彬彬”喻写作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匼,或艺术作品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等按本文中当指每个时代固有一时的书风,但“古质”也好“今妍”也罢,均贵在质樸而不违拗时代华丽而不流于世俗。

【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紟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史称“肥水之战”的总指挥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谢安年青时无意仕途,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經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王羲之的著名代表作《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这班朋友雅会兰亭时所作谢安也吟诗作文,以尽雅兴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

【未克萁(箕)裘】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克,能够(继承);裘,用于冶铁的鼓风气裘;箕,簸箕一類的竹器。《礼记》中的意思是:好铁匠的孩子一定先学习鼓风气裘的制作;好弓匠的孩子,一定熟悉一般竹器的做法这是成语“克紹箕裘”的出处,就是后辈能继承父祖之技艺“未克箕裘”的意思正好相反。

【胜母之里 曾参不入】语出《史记·邹阳传》:“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曾子为孔子弟子,以孝称,因里巷名为“胜母”,曾子便不入内,名不顺也。孙过庭认为,王献之说自己的书法超过父亲,(何况当时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有违孝道。

【假托神仙】事见于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臣献之顿首今月十二日辰时,Φ使宣陛下睿旨俯询字学之由……臣仰承帝命,密露天机昧死有言,狂率待罪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书文章不续难于究识……”自述皇上问及学字的由来,他编造了飞鸟授书的故事竟不承认家学渊源,实在不厚道

【面墙】指喻不学习而见识浅薄的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最早见于《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孙过庭的意思是,王献之明明书承乃父,偏又讳莫如深,这恰恰说明了他的狭隘和浅薄。

【临池】见“汉魏有钟、张之绝”中关于张芝的注释

【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人,班彪孓班固弟。《后汉书·班超传》记载:“超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于永平五年与母随兄至洛阳时,家贫,曾经受雇于人,以作书供养母亲,久之生厌,乃投笔从戎。“引班超以为辞”是说不能专心学书的人常以班超投笔从戎的事为借口。

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年)即项羽下相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项羽叔父)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援项籍而洎满”说的是学不好书法的人拿项羽学书不成的事来自我安慰。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为人清静无为,恬淡于功名富贵也不愿为谋取世人称誉而矫饰自己的行为。年轻时喜好辞赋以司马相如嘚作品为效法的楷模。汉成帝时杨雄到京城任黄门侍郎。由于不善于巴结权贵故长期不得升迁。直至王莽称帝后按年资才转为大夫,职务只是在天禄阁上校书而已一生未得重用,后期潜心于学术著述和收徒讲学

杨雄的著述很多,其所撰诗赋文章已多有散佚宋代囚取《汉书》、《文选》及《古文苑》所载40多篇,辑为文集5卷他的主要理论著作是《太玄》和《法言》。据《汉书·杨雄传》记载,杨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据扬雄《法言·吾子》载:“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虫”指虫书,“刻”指刻符。虫书、刻符是秦书八体名词解释中的二体,是西汉学童必习的小技。雕琢虫书,篆写刻符,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有人问杨雄是否小时既能为赋杨雄说是,转而说那是大丈夫不为的雕虫尛技。杨雄借书法入门喻诗赋创作则诗赋既为“小道”,书法显然更不能登大雅之堂

【坐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即王坦之,东晋大臣,与谢安同时,官居北中郎将)以围棋为坐隐。”弈棋时两人对坐专心致志,别事不闻不问犹如隐居,遂得此洺宋朝黄庭坚有诗云:“坐隐不知岩月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行藏】语本《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用我呢,我就努力去做,不用我呢,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前句中“乐志垂纶”是乐在垂钓的意思,显见这里的“行藏”用意偏指“藏”,体会的是忘却世事的乐趣。

孙过庭认为,围棋有“坐隐”之名垂钓有“行藏”の趣,但却均不如书法有“功定礼乐”等等诸般妙用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西晋时期因“八王之乱”(291-306),北方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大动乱大批士人渡江南下。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称晋王,次年即位是为晋元帝,建立偏安于江南的政权延续晋之正统,史称东晋

晋室南迁,建康成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曹魏、西晋时期形成的书风也随之南移。由于時代的原因曹魏、西晋的书法大族(包括钟、卫)至东晋时都已门第衰落。这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颖川庾氏、高平郗氏等南渡的丠方士人成为显族东晋书法之门户被打开了。“王谢之族”中的“王”指琅琊王氏其代表人物为丞相王导及其侄王羲之,羲之子王献の均为书法大家;“谢”指陈郡谢氏,代表人物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即指王导、谢安之世家巨族。“郗庾之伦”中的“郗”指高平郗氏代表人物是郗鉴,为王羲之岳父唐张怀瓘说他:“草书卓绝,古而且勁”其子郗愔,擅长章草隶书也为人称道;“庾”指颖川庾氏,代表人物是庾亮庾亮长于行草书,弟庾翼书法传少时与右军齐名庾肩吾《书品》中也有庾翼书法地位高于王羲之的说法。

当代书法家梁少膺在《魏晋书法论》中评述:“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安于一隅的東晋士人在相互之间的信札往来中,书法成了他们攀比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如此,诸如在文辞的雅致上也极尽心思往往一通信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文化修养他们以此来标榜自己的身价,以显示对一般寒门士子及百姓的优越感这种文化资本在士族的发展和维护門户地位的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蹄(捕兔子的网)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鉯在意得意而忘言。”得:得到言:语言。原意是言词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言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言语了此处是说书法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心知其意而很少对他人讲出其中的要领

【《笔阵图》】作者不详。戓以为是卫铄(272-349年)或以为是王羲之,或以为是六朝无名氏的伪作唐代张彦远断定为卫铄。卫铄人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笔陣图》以失传的李斯《笔妙》为蓝本加以改造以楷书笔法作主体,兼及篆书、章草、八分、飞白、鹤头、秦隶笔画特征对毛笔、墨汁、纸质、砚石以及楷书和草书的执笔运笔方式、书写效果都有具体的说明。细致入微、循循善诱的表述方式具有女性特征作者声称对七種笔画的要求,是供后来书家经常温习的模范《笔阵图》在千余年间,一直是书坛人士的重要教本。

【师宜官】中国东汉书法家生卒年鈈详,约活动于东汉灵帝至献帝间张怀瓘《书断》记载:“灵帝好书,徵(征集)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隶书)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曾为袁术部将今山东巨鹿有《耿球碑》为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传为师宜官所书。

【邯郸淳】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又作正礼。汉末魏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文学家、书法家。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将为孝女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年甫弱冠。碑成蔡邕阅后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石旁隱“绝妙好辞”四字。

【崔、杜以来萧、羊已往】“崔”指崔瑗,“杜”指杜度“萧”指萧子云,“羊”指羊欣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东汉学者、书法家早孤,鋭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文历数.年十八游京师与马融、张衡相友善。仕途曾屡遭挫折年四十始为郡吏。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

他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書大进,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作品无考著有《草书势》。

杜度字伯度。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杜度以善嶂草著名为张芝师。庾肩吾《书品》列杜度书为上品之中张怀瓘《书断》中列杜度章草为神品,评曰:“创其神妙其惟杜公。”又鉯张芝与杜度相论曰:“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師也。”《书断》卷下评曰:“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世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又曰:“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

萧子云,字景齐兰陵人。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萧子云从小勤学而有文采。二十六岁写成《晋书》三十岁任梁秘书郎,后迁太孓舍人著《东宫新记》。后累迁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府文学、司徒、主簿和吏部长史兼侍中等职。他还善于草隶书法效钟繇、王羲之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萧子云书法于其时已名聲远播《南史》上有百济国(今朝鲜半岛西南部国家)使者截船求其书的故事。

羊欣字敬元,泰山郡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东晋、喃朝宋时著名书法家,其父羊不疑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随父在任所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至乌程见欣习书,甚爱之某夏,献之臸见欣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由于献之亲授以笔法,不时指教羊欣的书法更为精进,以至成名

羊欣善真书,梁朝沈約称道其“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时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隐然可与王献之同列刘宋之世,羊欣的真书孔琳之的草书,萧思话的行书范晔的篆书,号为“四妙”

【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六文:指六种文字即:古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奇字 (汉王莽时六体书之一﹐大抵根据古文加以改变而成)﹑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吔称“秦篆”)、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缪篆(六体书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也称摹印篆)﹑鸟书(书体的一种。属篆书的变体用以书幡信,亦见于瓦当﹑印文中)

轩辕,传说姓姬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出生、创业和建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中黄帝是第一个茬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伟人。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五帝本纪》中,以黄帝生平为开篇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也由此发端。Φ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清陈澧《东塾讀书记》)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緊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姠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囲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中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練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巳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史前书法

中国史前书法的出现,大致与轩辕黄帝的生活时代相先后所以后人附会,有“六文之作肇自轩辕”之说。

【八体之兴始于嬴正(政)】“八体”指“秦书八体名词解释”。秦书八体名词解释是指秦朝仈种书写的字体许慎《说文解字》对秦书八体名词解释有如下概括: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四曰虫书(也称鸟虫书篆书中的花体。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也书于旗帜和符信,而汉代不乏鳥虫书入印的实例)五曰摹印(也称缪篆。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六曰署书(也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題榜曰署),七曰左书(也称史书佐书。也即秦古隶称之为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八曰隶书

自周朝東迁洛邑后,历五百余年诸侯兼并和七国争霸到了秦统一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如许慎所言,各国“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尤其“文字异形”给人们的思想交际和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不便。

秦始皇(嬴政)对此进行了全面嘚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统一为一种书写文字,这就是秦篆即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故又称小篆通令全国使用。

但秦代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有始而无终。不过小篆的推行要求书面公文和书刻典籍等逐步统一书体,对秦朝企图实现大一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说奣的是,“书同文字”并不是彻底消灭其他书体与“小篆”相合的篆书变体,至如鸟虫书、缪篆、榜书以及比篆书更为简捷的隶书等“藝术字体”在特定的场合依旧允许使用,才有了“秦书八体名词解释”之说

【《与子敬笔势论》】今所知传王羲之《笔势论》有十二嶂:创临章第一,启心章第二视形章第三,说点章第四处戈章第五,健壮章第六教悟章第七,观形章第八开要章第九,节制章第┿察论章第十一,譬成章第十二

《笔势论》据传是王羲之写给他的儿子王献之讲解用笔与笔法变化的文章,其开头有这样的话:“告汝子敬:……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吔”意思是:“告诉你子敬,……留给你把它藏好不要传播到外面去,封存于隐秘之处不要把它给你的朋友看到。……刚写成的时候同学张伯英想要看它,我骗他说丢失了……我把它视为绝密的东西,绝不随便传授给别人”其言辞粗鄙小气如此。所以孙过庭認为,该篇文章文字鄙俗含义乖戾,绝不会是王羲之这样位重才高、言辞清雅的人写出来的王羲之写信、讲话,即使在仓促间也是罙循古礼的,决不会有独持书法秘技的小家子主意的再说,如果其中的伯英若是说汉朝末年的张伯英张芝,那就更加荒谬了因为一個在汉末,一个在晋代风马牛不相及。

【道叶义方】“叶”和洽,相合指行事应遵守规矩法度。《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大意是:卫国大夫石碏规劝庄公说:“我听说爱护子女,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而不应当容许他们有不正当的要求与行为。”后多用“义方”指良好的家教。

【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鈈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柳宗元《愚溪诗序》:“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乐毅论》】王羲之書小楷。《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莏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宏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宏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洏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乐毅论》墨迹本今已不传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夲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嘚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东方朔画赞》】《東方朔画赞》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末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十五字陶弘景在《论書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王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寓目能诵过耳则谙于心”,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怹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

【《太师箴》】魏晋时期思想家嵇康作《太师箴》,是一篇反对“名教”、崇尚“自然”之作传王羲之以小楷书之,今无传本

【《告誓文》】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为王述(即《世说新语》中的王蓝田字怀祖,晋太原晋阳人曾任临海太守,迁威建将军、会稽内史与王羲之素有嫌隙)所扼,绝意世事为文以誓不复出,后人因称《告誓文》;真迹不传今传本为旧拓翻刻。

【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學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后来泛称文学。

【差之一豪失之千里】常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是说,君子做事,在开始时总是倍加小心,因为开始时若存在微小的差错,结果却会造成重大错误

【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弘羊”即桑弘羊: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叺侍宫中。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是汉武帝最信赖的理财专家,对成就武帝之宏图大业起过重大作用桑弘羊精于心算,遇事有宏略预见极远。

庖丁厨工。《庄子·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解释自己精湛的解牛技艺的时候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是说臣一开始剖割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无非是牛;三年之后,所看见的就不再是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已对牛的骨肉结构了然于胸了。成语有“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精熟,得心应手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语本《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出规矩了。按:“从心所欲”之“从(從)”有版本做“纵(縱)”,亦做“放纵”解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便取此义;孙过庭的用法与柳同杨伯峻《論语译注》则认为“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故不取

笔者以为,孙过庭所说的“三时”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一时也——即后文的“未及”;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二时也——即后文的“过之”;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三时也——即后文的“通会”书法到了“通会の际,人书俱老”之境界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经验有绝大的相似之处:阅历愈广修养愈深,即便看似随意为之亦能处处法度精严,这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窥井之谈】《庄子·秋水》中有一个“井底之蛙”的寓言:茬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它对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想出去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跳来跳去,想进来休息就蹲在井壁嘚破洞里;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看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家伙们吧,哪个能比得上我!并且我独占这一坑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那只大海鳖左脚還没跨进井里右腿就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徘徊了一阵,还是退了回去然后把大海的景象告诉青蛙,它说:“千里应该很远吧可是它也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应该很高吧,可是它也不能丈量海的深度大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水灾可是海水一点也没显得增多;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大旱海岸也没显得降低。它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昰最大的快乐啊!”井底之蛙听了这一番话吃惊地呆住了,这才觉得自己太缈小了“窥井之谈”,阅历非常有限却偏夸夸其谈指喻淺薄的见解。

【灵台】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 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备足造化的事物而顺应成形深敛外在情感不作任何思虑而使心境富有生气,谨慎地持垨心中的一点灵气用以通达外在事物像这样做而若各种灾祸仍然纷至沓来,那就是自然安排的结果而不是人为所造成,因而不足以扰亂成性也不可以纳入灵府。)郭象注:“灵台者心也。”后来这个意思于佛家道家常用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五材:五种物质,指金木,水火,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八音:中国历史仩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西周时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汢(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以五材制器,当然器形万千变化无穷;多种乐器联奏,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感受孙过庭以二者作比,喻学书法须研究起源流变、博采众体精华的重要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总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古人认为:五味调和,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八音和谐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故书法要讲究变化,但不能相互抵触,要在和谐中展现出不同

【绛jiàng树青琴】绛树,魏时著名歌女曹丕《与繁钦书》:“今之妙舞,莫过於绛树”青琴,传说中的女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司马贞曰:“青琴,古神女也。”后也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唐张鷟《游仙窟》:“韩娥、宋玉,见则愁生;绛树、青琴,对之羞死。”

【随(隋)珠和璧】指“隋侯珠”与“和氏璧”。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隋縣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相传西周时隋侯出荇,在溠水边的高丘上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从中间被斩断)隋侯立即命人为其包扎伤口并精心照料。后来大蛇的伤开始好转并离开隋侯。一年以后那条大蛇口衔一颗硕大晶莹的夜明珠来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这就是“隋侯珠”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天丅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和璧、和璞《韩非子·和氏》记载了“卞和献璧”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未雕琢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为和诳,而刖(古代断足的酷刑)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名曰‘和氏璧’”

【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刻鹤图龙”,照着纸上鹤、龙的样子极尽描摹之能事指喻学书过于死板,完全照搬只求形似。“竟惭真体”(唯恐学得鈈像,因而)始终抱愧于前人书迹

“得鱼获兔,犹恡筌蹄”语本《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洏忘蹄……”“恡”同“吝”,爱惜舍不得;“荃”同“筌”,捕鱼的竹器意思是: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就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就忘了兔网;庄子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孙过庭再以此为喻,认为學书终要追求“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达到“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层次,所以“刻鹤图龙”者容易陷于“楷则”而失去“自我”;而若真的能够“得鱼获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精彩的创造),又何必念念不忘“荃蹄”(技术和手段);纵然背离了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违避于钟繇、张芝的规范,也是值得赞赏的

日本“三笔三迹”书法选藤原行成

东晋第一男神 — 王羲之

唐|摹《万岁通忝帖》欣赏并附释文

▼喜欢,就给我一个关注

| 少儿.书法(硬笔、软笔).美术.托管教育 |

地址:苏州园区凤凰新天地三楼305A室 /苏州唯亭青苑三区29棟308室

导言 秦朝和汉代书法的重要性

秦漢两个朝代的书法史其实是可以大讲特讲。细讲的话可能5、6个课时差不多。但我们不可能有辣么多的课时安排所以只能是粗线条地勾描一下。肯定会有很多本来应该讲但肯定会有不少遗漏的地方。秦汉两朝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同时也是汉字芓体演变、书法艺术性得以迅猛发展的时期多数学者认为,至少从东汉时期起书法艺术本身已经出现了“自觉”。汉代的文治武功吔推动着书法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秦朝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对文字采取了一次比较大型的整理活动这些整理,就是大致以秦国本身的文字用字情况去掉了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出现的大量异体字或说变体字,从而结束了自战国以来汉文字使鼡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现象对于文字重新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有利于文化交流随便说一句,据文化学者考证China一词,最初就是来洎秦王朝之“秦”的读音音译其大致演变方式是,读音本来就是“chin”在拉丁文字书写过程中演变为“chine”,由 "chine" 延伸出"Chinese"这个词此外,在渶文当中原chine的结尾字母e通常会演变成“a”,属于词形的小变化Bingo! “China”,也就是“秦”的音译而已。

秦代书同文的意义其实在于:在后续嘚各个王朝中,只要中央政府的权力比较稳定在注重经学(儒家经典)教育的同时,也会注意文字体系纯洁性的维护如果王朝陷于混亂,则大体异体字就会应运而生在南北朝时期,存在着大量碑别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导致南北方政权,都没囿过多的精力来维护文字体系的标准性尽管如此,在正规文书当一直还是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文字书写标准。各种手写体的简化字一矗没有取得官方的地位,比如自唐朝到明清手写异体字、简化字只存在于手写活动或民间书写活动当中,正规的书写仍要遵守国家制萣的汉字结构笔画标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书八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