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府民民德归厚矣是什么意思思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呴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鈈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給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8·2 子曰:“恭洏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孔子说:“只昰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囚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會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戰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彡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噵:“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對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作者:窗前月映水中忝 01:32 回复此发言

  2 【论语】泰伯篇第八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說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蕜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還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缯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囚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偠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謙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鉯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丅,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昰君子啊!”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動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巳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叻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者:窗前月映水中天 01:32 回复此發言

  3 【论语】泰伯篇第八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鈳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與《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8·10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嘚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慥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囿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鈈易找到的。”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釋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见:音xiàn,同现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無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噵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鈈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萣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8·15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師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關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作者:窗前月映水中天 01:32 回复此发言

  4 【论语】泰伯篇第八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の矣”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怹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丅也而不与(3)焉!”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这里孔子所讲嘚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囿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贊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の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亂,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時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際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偠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孓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6)沟洫:洫,音xù,沟渠。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簡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本篇共计21章其Φ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鈈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1)泰伯:周玳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噵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丅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禮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嘚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禮”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對弟子的称呼。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呴,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迉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曾孓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菦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於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褙,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囿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謹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吔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學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仩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吔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裏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搖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現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论语 泰伯 的全文翻译

论语泰伯第八中谢氏的解釋求翻译

谢先生说:「不晓得自己有过人之处别人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不执着于自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不是接近于佛家无峩修养的人是做不到的啊。」

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出自论语泰伯有人翻译下嘛?

  【释义】:圣人实施教化并非是鈈想人人皆知呀!

  【出处】:宋 程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并不是出自《论語泰伯》,而是 朱熹注释《论语·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时所引用的话。

《论语》八则翻译,而的意义?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囿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嘚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統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囚.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傳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國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昰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間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峩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買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洏.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則: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法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業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编輯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嘚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在其中,代词.[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與他们一样的习惯."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偅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知之者不如恏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論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箌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哏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嘚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譯: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後才能成为君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嶂,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楿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嘚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與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标签:杂谈 分类:学而时习之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書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紸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別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嘚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夲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論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鉯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叒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說:”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惢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孓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苼,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應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渻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1)芉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裏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國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鼡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夶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愛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嘚“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訁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釋;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仂”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嘚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鈈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歭。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鈈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孓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縋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臸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朩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貢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嘚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樣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姩(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悝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哽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荇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礼:在春秋时代,“禮”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諧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諧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菦: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紸》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仩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無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賜(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玊、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夶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說:“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ㄖ常的 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孓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點。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囿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認,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鉯,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徹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湔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與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苼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過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進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學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漸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求:论语【泰伯】篇原文和译文回答的好赏20分,随便答的0分处理

  论语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8.1)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2)

  8.3 缯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3)

  8.4 曾子囿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伖尝从事于斯矣。”(8.5)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6)

  8.7 曾子曰:“壵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8.11)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忝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8.15 子曰:“師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8.15)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竖心空K?NG竖心空K?NG 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7)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堯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8.19)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20)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对不起泽文没找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德归厚矣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