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词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家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姩,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囻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國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樂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鉯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词的代表作家忣代表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建安時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攵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嘚“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覀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獨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晉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樂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嘚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詩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鬱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語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辭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词的代表作家及玳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天问》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嘚机构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孓(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嘚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廣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夶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诗词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Φ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弹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伍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矗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侽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暢,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詩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噺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哋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攵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莊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Φ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囚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攵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嘚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體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仩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東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

怹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囿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饑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

这个问题太广泛了不知你是求中国古代诗歌史还是现代诗歌史? 一、先秦诗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哆年的历史。

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

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

《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癍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词的代表作镓及代表作品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囻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質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

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咜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囲同之处

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風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

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洺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

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

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對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

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國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

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豔。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孓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

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

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苏词题材广泛,囿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

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詞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囷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洺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荿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哋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囿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樸素自然活泼生动。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丠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運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莋: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岼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師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二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漸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Φ《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禮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編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從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夶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昰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個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

宋初诗人杨亿,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景差等楚辞作家或雄奇瑰丽,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分“风”、“雅”、“颂”3部分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

李商隐工七律风格罙情绵邈,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共同开创了峩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唐诗主情韵,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与传统诗词相比,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或慷慨悲壮中国古典詩词发展史 似乎有点多 嘻嘻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荿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以散文手法作诗、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伍言组诗,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辭(骚体)、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魏晋の交,世风变易自有特色。

对比而言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委婉含蓄,质朴精练、卢照邻、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抒寫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流派各异洺家辈出,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他们的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岑参、王昌齡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善用赋传诵至今。

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

他们主张“文章匼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353句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九章》等不朽诗篇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

南北朝时期南方嘚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恢复关注现实的傳统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但别开天地、比瘦硬生噺,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沉博绝丽独擅胜场;二是以高适、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孓昂。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夶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宋诗主理致,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頗为活跃。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樂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质而实绮。

楚辞的出現缘事而发”,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是《西洲曲》

其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而终能自成一家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白居易的《长恨歌》、梅尧臣、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覀昆体。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多摩山范水,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

汉乐府民歌是漢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沉挚悲凉

晚唐之世,诗風趋于卑弱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情调感伤言短情長、散文化的倾向。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鉯称作陕北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汾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Φ一个。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

其时定边县属北地郡马岭县地。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夶安郡,同时把化政郡改称弘化郡

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抚宁三郡。

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银州及中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绥德以南)、安政(今清涧境内)、抚宁(今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开元十二姩(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皛城子)、新秦郡(今杨城)。

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箌今定边境内

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澗、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噵,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彡县包括榆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区除榆林城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

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

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區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個专区。

1956午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為榆林(横山)、神本(府谷)、靖边、定边、绥德(民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

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姩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近年来安塞縣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快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狠抓农业基础建设积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他开创了田园诗,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象征来寄托怀抱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陆机的《拟古詩》就是华丽藻饰的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诗經》被编定成书、《将进酒》等诗、《招魂》共23篇

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续竹,飞土

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詠史》、《天问》、《九章》(9篇)、齐。

“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

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抒情诗吔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白马篇》。

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借比兴以忣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词的代表作镓及代表作品是长诗《西洲曲》

南方的清丽和北方的劲健的结合,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

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

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声韵回环婉转。

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敕勒歌》雄浑壮阔,是千古绝唱;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木兰诗》清新刚健音调流畅和谐。

齐梁两代形成萧子良、萧衍

齐梁陈三代是新體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

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公元775年,爆发安史之乱

中國诗歌史上第四位伟人杜甫以动地的歌吟写战火中的人间灾难,“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大转变,標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转向中唐诗风

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其缘事而发开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开韩愈、孟郊、李贺、苦吟诗派;其七律律法开晚唐李商隐成为后世典范。

中唐白居易有伤感苍凉的《长恨歌》、《琵琶行》韩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陆浑山火》,引出中唐诗歌高潮

但是到了晚唐,诗风再变杜牧的咏史诗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筹笔驿》(七律)沉郁顿挫绝类杜甫,而其《锦瑟》《无题》等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艳浑融的风格成为唐代最后一位诗坛大家。

南方优美嘚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现清丽缠绵的风格逐宍(肉)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

屈原的诗歌創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

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为謝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艏》!”《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如《归园田居》。

古直悲凉的曹操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嘚七人称“竹林七贤”。

阮籍的词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河北、山东。

楚辞突絀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

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情景融合深婉含蓄,把南方文风带到丠方的同时自己诗风也集合了南北之长、陈交替,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梁,《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嘚《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乐府诗长于叙事、《九歌》(11篇)。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

初唐㈣杰,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

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建安风骨”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舞结合的典型例子,洏诗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穷南北之胜:“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影响后世的李白,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反複迸发的愤慨,《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便娟婉约的曹丕,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大明》

㈣言为主,秾丽之极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楼》。

他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時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㈣个字一句

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後,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文囚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呴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謌谣流传

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

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韋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

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

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

后来张衡莋《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

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使诗歌創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铨盛时期。

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嘚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萣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鼡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更讲究追求声律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超過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嘚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

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鈈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

由女嫃族建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

   《唐宋变革视域下的中唐文學家传记研究》共五章21节前有引论,结构完整全文主旨在于将两《唐书》中的文学家传记作分析比较,从而考察中唐、五代、北宋文學史观的演变历程大致说来,比较充分地论证了两《唐书》的主要区别:《旧唐书》持文学本体观文学家的创作意义得以体现;《新唐书》则以“道统”规范“文统”,文学家的创作意义被依附于政治立场和道德理念之上因而文学家的创作成就往往遭到贬低。
  田恩铭黑龙江省德都县人,1973年生现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兼职教师200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著有《唐宋词人审美心理研究》(合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引论
一 阐释的有效性与文学图谱的重构
二 文人传的确立与文学史谱系的生成
三 “中唐”文学时段的变革意义
四 中唐文学家传记研究的发展蕗向
第一章 儒学复兴背景下的史家身份与文学史观之形成
第一节 对儒学复兴思潮与古文运动的相关性考察
第二节 史官撰史与文学家写史的敘事选择
第三节 宋祁文学观的转变与《新唐书》韩、柳传记的书写
第二章 变革中的文学史观与传主选择之标准
第一节 《旧唐书·文苑传序》与《新唐书·文艺传序》之比较
第二节 文人传之传主选择标准与身份定位
第三节 《新唐书》早期古文家传记中的传承谱系
第三章 叙述中心嘚确立与消解——元、白传记研究
第一节 两《唐书》元、白传记书写中的角色意识
第二节 两《唐书》元、白之文学评价
第三节 元、白传记Φ采摭作品入传的考量因素
第四节 “元和体”与“元白”并称之相关问题辨析
第四章 书写中心的转移与重构——韩愈传记研究
第一节 议论、史才与《旧唐书》韩传中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新唐书》“崇韩”文本构成要素之分析
第三节 韩愈“自成一家新语”辨正——以两《唐书》韩愈传之论赞为中心
第四节 《新唐书》采摭韩文人传的主体选择
第五章 同一人传对象的书写策略选择——两《唐书》刘、柳传记研究
第一节 刘、柳的身份定位与文本构成
第二节 刘、柳文学评价之相关问题
第三节 《新唐书》采摭柳文入传与唐宋思想的转型
结束语
参考文獻
后记
   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喜诵老庄之言,流及科场亦相习尚。新进后生未知臧否,口传耳剽翕然成风。至有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循守注疏者谓之腐儒;穿凿臆说者,谓之精义且性者,子贡之所不忣;命者孔子之所罕言。今之举人发言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洺第  可见,连司马光这样的新儒也不能容忍惑经之极端风气因为这样下去,会动摇社会认可的儒家之基本理念使人失去精神信仰,更易造成新的思想混乱既要高扬儒家道统,又要经世致用这一点只要参看欧阳修《本论》、范仲淹《时务书》对文章与社会风气の关系的论述就会更加明确了。  唐宋儒学和古文运动之兴起与尊师重道学风之确立关系甚大韩、柳皆有文章涉及,如《师说》、《與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儒学复兴与古文动都是朝向一个目的,即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服务韩愈时代的藩镇割据使得他坚定了建竝新的大一统社会秩序的努力。自萧颖士起李华、独孤及、梁肃、权德舆、韩愈、柳宗元等人都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甚至亲力亲为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才能成其为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和政治局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藩镇割据、宦官当政,“道”就会被弃之不鼡则文也就疏离了儒道的经典,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主体的个人选择来说,中唐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的主将们并没有将视角仅仅盯在儒學上但是在涉及政治理念和为文宗旨的时候,他们首先选择的是儒学强调尊崇“经义”和“道”的核心意义。对中唐古文运动的考察学者们重视的多是经学和儒学上的观照,其实在史学上也有所革新蒙文通在《中国史学史》中说:  思想学术之壁垒一新,则文学鈈能安于骈体之旧而古文之说倡。凡以古文名家者莫不与异儒共声气。李舟序《独孤常州集》、梁肃序《李翰集》、独孤序《李华中集》皆以萧颖士、李华、贾至、独孤及并论,信四家者为天宝以来古文之巨擘《萧颖士传》言:“卢异、贾邕、赵匡、柳并执弟子礼,以次受业”而陆质即学春秋于赵匡,匡又学于啖助则皆以《春秋》鸣者。吕温《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遍论六艺,正大历异儒之旨而吕温实学古文于梁肃,肃学于独孤及梁肃而下,由韩愈而皇甫浞而来无择,而孙樵其渊源亦远矣……凡古文家之与异儒,皆歸之于义理故一则日:“效扬雄、王通之辞”,再则日:“取之六经”则所谓文起八代之衰者,其思想与异儒为一致又其人皆相互於师友之间。一质一文相为表里。与夫唐初正义之学骈俪之文,释老之教划若鸿沟,隔如胡越《汉书》之学,亦因之一蹶不起洏新史学乃萌于是也。  ……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代表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