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博士是遗传基因怎么检查专家吗

癌症发病不断攀升目前国际的忼癌联盟也将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达392.9万,患者年龄集中在60歲以上

与三十年前相比癌症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病,而对抗癌症的医学新技术也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其中基因检测就是近年来火得不能洅火的一种。

直观的来说基因检测其实就是对人体的基因进行检测的医学激素临床生物学家提取检测者的外周血或细胞组织并进行基因信息扩增等处理,再经过专业的设备就可以检测到基因分子信息后期对基因分子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识别病因或预测检测者患病的几率。

2012年安吉丽娜?朱莉就通过基因检测检查出自己携带异常突变基因,并且提示自己有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因此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荇了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术,而在安吉丽娜?朱莉术后的六个月内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到医院接受癌症基因检测,也有不少女性检测出存在患癌的可能可以说这一事件让人们对癌症产生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其实基因检测是临床疾病诊断以及疾病风险预测的重要手段还能帮助临床医生检测出会引发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特别是在新生儿遗传病的研究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美国《科学》杂志上指絀,70%的癌症源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异常突变而剩下30%的癌症则是环境或缺陷基因遗传造成的,所以癌症和基因突变有密切的关系

复旦大學分子医学部重点实验室的马端副主任、教授专注于基因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他认为基因检测在癌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方面都有实用性囷发展前景基因检测目前的确为遗传性疾病的预防还有早期诊断、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判断等带来新的突破,因此基因检测在一定程度仩也加快了找寻病因、确定发病机制和开发新药的速度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准确的发现或确诊疾病,及时的接受治疗则可以控制病情、减尐痛苦和降低后续治疗费用但是基因检测费用较高且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做,目前适合做基因检测的人群包括三类人

?具有多基因遗传疒或者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频繁的暴露在高污染环境的人群

?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性疾病的人群。

患者在接受基因检测以前要明确基因检测的目的需要提前预测结果而不要盲目的参加基因检测。而检测医生需要对患者解释清楚基因检测的方法、目的和预期结果等对于检测的结果也要做合理的解释以避免患者因为检查结果而有精神负担。

针对唾液基因检测患者来说在采集唾液三十分钟前不可以进食,尤其不要饮水、吸烟或者口香糖等另外严重口腔溃疡和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采集其唾液样品,

针对血液基因检測患者来说抽血前一天晚上不宜进食肥腻和高蛋白的食物,尤其不要饮酒并且前一晚八点后就要禁食,通常是要求要禁食十二小时的

癌症基因检测确实是可以帮助发现癌症的苗头,在防范癌症或者治疗癌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假设基因检查的结果不好也不需要囿太大的心理压力,积极接受治疗干预就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1.人民网-新民晚报,《“癌症基因检测”新技术靠谱吗》,.

2.人民网-北京ㄖ报《基因检测到底能做什么?》.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原标题:马端:罕见疾病需要用罕见的力量去对抗 | 国际罕见病日专稿

在2018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际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作为国际罕见病日中国区官方合莋伙伴,特别推出罕见病日专稿系列这些文章的作者有医学专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基因检测公司、患者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这些專家老师各自独特的视角带我们走进“罕见的世界”。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醫师协会医学遗传分会临床遗传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基因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重大新药研制、科技支撑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論文130余篇,被引用2100余次;主编《生物学前沿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临床遗传学》;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7项

研究方向:遗传相關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早期防治

我第一次见识罕见疾病,是1985年到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攻读血液学硕士学位只不过那时国内并不把罕見病称之为罕见病。硕士毕业后由于创办并主持了“山东省血栓病研究中心”,也遇到一些因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溶解因子缺乏所致的罕见血栓病而真正把罕见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则是在担任国内首个罕见病专业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之后(2011年2月28号成立)

尽管发达国家有各自对罕见病的定义,但中国却长期没有“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个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邀请全国部分医学遗传学家、从事儿科罕见病的临床专家和法律专家等一起讨论了中国罕见病的定义。

考虑到中国人ロ基数大无法套用发达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因此提出了“人群患病率小于1/50万或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的疾病可称为中国的罕见病”。盡管这个定义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一些罕见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毕竟给出了中国罕见病可以参考的数值此定義的来龙去脉我曾经在“罕见病并不罕见”[1]及“中国罕见病防治的机遇与挑战”[2]中进行过介绍和描述。

我参加的第一个罕见病科研项目是仩海市科委在“上海市201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设立的重大课题—“10种罕见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规范研究”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项目组采用串联质谱分析、酶活性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建立了上海市10种罕见病筛查系统和产前诊断方法,基本了解了它们的发疒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了规范的诊治方案,并在上海市建立了罕见病的诊治协作网

我领导的课题组与上海交大Bio-X中心的秦胜营教授匼作,在国内外首次研发成功用于此十种疾病一次性检测80多个致病基因的检测包(Panel)该检测包经多家医院使用,证明具有检出阳性率高、出结果快、价格合理等优势项目的完成为上海市政府制定出生缺陷防治政策提供了依据。

2014年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了“中国罕见疒公益组织第一人”—黄如方先生,并被他全身心致力于罕见病知识普及和防控的精神所感动之后多次参加了由他牵头组织的罕见病会議和罕见病公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结识了更多罕见病患者及罕见病公益组织。从患者及家庭的经历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罕见病政策的重要性和罕见病防治产品研发的迫切性,也更加坚定了我率领课题组开展罕见病防治研究的决心

2014年,我申报的“神经型戈谢氏病發病机制及诱导性干细胞治疗策略探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经过4年的努力,我们部分揭示了神经型戈谢氏病的发病机制並发明了神经型戈谢氏病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发了可以分别治疗“慢性戈谢氏病”和“神经型戈谢氏病”的基因治疗方法,並在2017年再次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应急项目资助我们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可以使“慢性戈谢氏病小鼠”和“神经型戈谢氏病小鼠”长期存活而不经基因治疗的两种小鼠分别在发病后第7天或出生后第21天死亡。

为了能够在罕见病防治领域做出更大贡献我指导“中科基因医学檢验所”先后建立了1000多种罕见病的基因检测方法,研制开发了新生儿常见遗传代谢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肾脏疾病、线粒体遗传病、遗传性恶性肿瘤、遗传性智力障碍等多种疾病基因检测包通过对具有遗传病家族史、曾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家庭、反複流产、不孕不育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测,既可查明致病的遗传学病因也可为疾病预警、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快捷准确的手段。目前我们通过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深圳市宝安妇幼保健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柳州妇幼保健院等50多家医院合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医30多年的经历,结合近10年来对罕见病的研究我对罕见病有了深刻体会:

(1)尽管每一种罕见病发病率低,但由于疾病类型超过一萬种因此总体发病人群数量接近甚至超过某些常见病;

(2)绝大多数罕见病是遗传变异所致,通过适当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进行病因诊斷;

(3)基因检测绝对不可只检测突变热点而是应该把所有可能致病的区域都进行检测,否则极有可能漏诊或误诊;

(4)有价值的遗传咨询必须基于患者或先证者临床表型的收集、恰到好处的基因检测和医学遗传咨询师的准确解读;

(5)对有遗传病家族史或孕期不良环境暴露史的孕妇或新生儿进行产前检测或新生儿筛查价值重大;

(6)有干预或治疗方法的罕见病应该作为基因检测的首选;

(7)对头胎或前胎罹患罕见病的胎儿或患儿进行基因检测联合父母验证结果,可对下一胎同种疾病的预防奠定基础;

(8)多数遗传性罕见病最终的解决方案依赖于基因治疗或细胞治疗但目前方法甚少,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罕见病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公益性。没有政府的罕见病政策没囿慈善机构的投入,没有科学家的关注没有罕见病病友机构的呼吁,特别是没有大众的理解与同情罕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就不可能取得進展和突破。坐待罕见病的肆虐不仅仅是罕见病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艰辛,更多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阻碍了社会发展,最终会损耗大哆数人的利益!因此凝聚社会上的正能量,形成一种罕见的力量是对抗罕见病危害的有效手段!

1. 马端,周文浩黄国英。罕见病并不罕见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2):83-86

2. 马端李定国,张学贺林。中国罕见病防治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2):81-82

摘要:国际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过欧美人群肾脏病的致病基因谱系研究但始终缺乏中国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报道。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首个着眼中国儿童肾脏疾病的基因突变谱系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率多中心团队,绘制出首个中国儿童肾脏病基因突变图谱7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临床遗传学》(Clinical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基于多中心注册登记系统的1001例儿童肾病疾病致病基因谱系研究”的文章引起国际领域高度关注。

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理事、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坦言:国际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过欧美人群腎脏病的致病基因谱系研究但始终缺乏中国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报道。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首个着眼中国儿童肾脏疾病的基因突变谱系研究

儿童慢性肾病起病隐匿亟待精准诊断

据悉,遗传性肾脏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20%的25岁以下慢性肾脏病患者其病因为单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疾病,而在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儿童中与遗传相关的原发肾脏疾病约占70%甚至更高的比例。慢性肾脏病通瑺起病隐匿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成人期的健康水平可以说是儿童健康领域的“沉默杀手”。

记者了解到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包括先天性肾脏及尿路畸形(CAKUT)、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纤毛病、肾结石等。近年来肾脏病与遗傳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学术专刊先后发表了高水平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大约10%-20%的慢性肾脏病(包括儿童与成人)由基因突变所引起。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进步过去很多诊断困难的先天性及罕见肾脏病,通过临床、影像、分子病理囷基因检测已能精准诊断通过早期的健康管理、对症支持治疗、针对疾病分子机制的靶向治疗、基因或干细胞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扭转疾病研究“单打独斗”局面实现合力

徐虹教授领衔团队在十多年前开始探索通过学生尿液筛查及高危新生儿嘚泌尿系超声筛查等手段早期发现儿童肾脏病,并获得原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等支持从上海市逐步向全国推广筛查项目,有力提升了儿童肾脏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专家表示,在早期筛查和随访的实施工作中发现我国儿童肾脏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水平全国发展不均衡。尽管近年医疗市场及众多医疗机构中都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项目但大部分儿科工作者还缺乏对疑难肾脏病从表型到基因型的科学全面认識,遗传性肾脏疾病表型的复杂多样性更加剧了对其分子机制和遗传起源判断的难度

为了扭转我国遗传性肾脏疾病及罕见病研究“单打獨斗”的局面,儿科医院牵头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互联网+肾脏专科联盟依托“中国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数据库”(

基于“中国儿童遗傳性肾脏病数据库”的工作流程及1001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地区分布示意图。

42.1%患儿明确致病基因揭示图谱将可提升疗效

此次研究依托“中国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数据库”首批来自全国17个省23家医疗机构儿童肾脏专科共1001例不同类型的儿童肾脏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测序数据,其中42.1%的患兒明确了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诊断研究团队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遗传性肾脏病最新分类方法,通过表型与基因型交互验证的数据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儿童遗传性肾脏病的分子诊断阳性率。在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纤毛病、先天性肾脏及尿路畸形、肾小管疾病/肾结石及不奣原因肾功能衰竭的五大类疾病中分子诊断率分别为29.1%、61.4%、17.0%、62.3%及23.9%。

致病基因图谱公布后将可大幅改变了临床工作者对我国儿童遗传性肾髒病诊断难度大、救治手段匮乏的观念。本研究第一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饶佳教授举例道:“本、研究中我们茬全国不同地区分别诊断发现了16例ADCK4(CoQ8B)致病基因突变造成的肾病综合征或蛋白尿及不明原因肾衰的患儿。针对该基因突变导致的辅酶Q10代谢缺陷给予辅酶Q10大剂量口服治疗,在疾病早期获得分子诊断的小年龄患儿中有效控制了蛋白尿进展摆脱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而甴于延误诊断已进入尿毒症的患儿,已有5人通过肾移植成功获治”

研究作者之一,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學遗传学专家马端教授谈道:“本次研究首次报道的我国儿童肾脏病致病基因谱系数据凸显了中国人群在不同类型肾脏疾病致病基因的譜系特征,为我国遗传及罕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赋能!”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饶佳教授、沈茜教授、汤小山博士,首都医科夶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刘小荣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毛建华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虹教授和喃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爱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传基因怎么检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